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23179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docx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docx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诗歌鉴赏

一、把握诗歌所塑造的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既可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可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还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诗歌的形象以景物为主,如杜牧的《山行》。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中写山中景色,有山路、人家、白云、红叶等,都构成了形象,且以经霜的红叶最具神韵。

诗歌中的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比如说到“明月”,就与思乡、思人相联系,说到“清秋”,就与感伤、悲愁相联系,那么这里的“明月”、“清秋”就成了一种具有特定意味的形象,这种含有特定意味的艺术形象,就是诗歌中的意象。

  诗歌中塑造形象的常见方法有:

  1、铺陈手法。

多见于叙事诗中。

如杜甫的《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这里用铺陈手法,直叙其事,勾勒出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2、细节描写。

通过描写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来刻画人物的形象。

如崔颢《长干曲四首(其一、其二)》“君家何处住?

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上首诗是女方问,下首诗是男子答。

问者问后不待回答,又自我介绍,表现出急切的心情;答者的解释包含着歉意。

进一层想想,问答间又微露出彼此的欢悦之情。

诗人通过人物对话,就把人物形象描写得活灵活现。

  3、以小见大。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歌极写人世的沧桑巨变(这是一般)。

但它描绘的,却只是南京城中乌衣巷的一段景色,而且只着力地刻画了燕子这一细节(这是个别),巧妙地用燕子不识盛衰、不辨贵贱,仍在已经换了主人的堂前又筑巢,抒发了作者独具个性的感受(用个别来反映一般)。

  4、多侧面描写。

如李白的《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诗中多侧面描写天门山:

有高有低,错落有致;青山、碧水、蓝天、红日,还有耀眼的白帆,这几个景色,交相辉映。

而且水是流动的,山却巍然不动,静的山屹立在动的波涛之中,更加显示了自然景象的雄伟气势。

  5、多种感觉综合。

如柳宗元的《渔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诗的第二句,写渔翁清早从清清的湘江汲起水来又点燃起江边的竹子,其中就包孕了手漾在绿水中的触觉、视觉意象和人处在烟火中的嗅觉、视觉形象。

诗的第四句,棹歌一声,青山顿时呈现出原貌——上半句是听觉感受,下半句则是视觉感受。

眼前的景色,似乎山更青了,水也更绿了,好像这山水之美恰是刚才那“欸乃一声”从仙境中召唤降落到人间来的。

多种感觉综合的形象描写,把人们带到一种飘逸超然得带点神秘味道的审美境界之中。

  6、背景氛围的交代,如怀古伤今。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描写人物形象之前,先写了赤壁的奇伟壮丽:

“乱石穿空”,是仰视所见山峰的奇峭高峻;“惊涛拍岸”,是俯视所见水势的激扬奔涌;“卷起千堆雪”,是目光平视、放眼远望所见波涛澎湃、浪花翻卷的景象。

最后概括于“江山如画”四字中,正是在这样的雄奇壮美的氛围色调中,英雄人物出场了。

这里的背景描写,显然寄托着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

1、鉴赏诗歌的语言,就要看诗中哪些字词、哪个句子用得准确生动,哪些词语传达出了丰富的情感,哪些句子有着丰厚的意蕴。

也即常说的“诗眼”“诗骨”。

  

(1)要特别重视推敲诗中的动词,因为一个好的动词能够拨活整个诗句,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2)其次是注意形容词的赏析。

如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其中,“红”“火”“绿”“蓝”等词绚丽多彩,把江南美景写得色彩鲜亮动人,让人过目不忘。

  (3)再其次是注意辨析副词、数量词的用法。

如“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诗中的“一”与诗题的“早”字丝丝入扣,是数字用得妙极的典范。

  (4)谐音是汉语语音中的一个特殊形式,即运用音节相同或相近的一个词去代替另一个词,取得另一个词的意义效果。

这种手法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机智,耐人寻味。

如下面诗句: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晴”谐音“情”]——刘禹锡《竹枝词》

  “梧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

”[“梧子”谐音:

“吾子”(心上人)]——南朝《子夜歌》

2、鉴赏诗歌,还应注意诗歌的语言风格。

从命题来说,对诗词语言的鉴赏分析,主要涉及的是语言的“特色”。

以下词语可以借来评价诗歌的语言风格:

清新淡雅,自然质朴;明快热烈,直率奔放;凝练简洁,含蓄委婉;雄伟奇特,慷慨悲壮;绮丽秀美,典雅隽永;通俗诙谐,生动传神;低回婉转,沉郁深微。

  语言的特色又是与诗人的风格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例如:

  李白古体诗:

句子长短相间,句式多变,想像丰富,激情飞扬,豪迈直爽。

如《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杜甫律诗:

饱经沧桑后的诗人思想深沉,感情浑厚。

诗歌用语稳健凝重,风格沉郁顿挫。

  白居易诗:

语言质朴,明白如话,通俗明了。

  李商隐诗:

多用典故,词语丰富,耐人寻味,有时又隐晦难懂。

3、鉴赏诗歌的语言,还要注意诗中词语的结构特点。

有一些在诗句结构上起着特殊作用的词,常会有着特殊的表达效果,鉴赏时不可不推敲。

(1)叠字叠词叠句:

可以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思想感情表达得更为绵密曲折,增强语言的音乐美、修辞美。

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小雅·采薇》),其中的“依依”和“霏霏”虽只是相叠的两个字,却可以“以少总多”,不但把客观景物凸现在读者面前,而且让我们看到了人物的剧烈的思想活动。

李清照《声声慢》中的名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也生动了传达了抒情主人公内心的万分愁苦之情,令人叹惋。

  

(2)对偶句:

用一对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的语句来表达一个内容相对称的意思,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对偶。

对偶的句式看起来整齐美观,读起来节奏铿锵,便于记诵。

  (3)押韵字:

押韵是诗歌特有的艺术手法,就是把同韵母的字有规律地用在诗歌中一些句子的末尾,造成音韵的和谐。

押韵能加强诗的节奏,形成音乐美。

古代诗歌是讲究押韵的。

尤其到了唐代,律诗的用韵是要求很严的,往往要求一韵到底。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

从诗歌鉴赏的角度说,主要包括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等方面。

具体来说,以下几点需要认真掌握。

(1)抒情手法:

  ①借景或借物抒情。

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以及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等,都是诗人常常借以抒情的对象。

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作者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发出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叹。

  ②寓情于景(或物)。

这种方式是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

  比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借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细草微风岸,桅樯独夜舟”一句,诗人又老又病,像岸边的一棵羸弱的细草,像大江中的一叶孤舟,诗人将自己的孤苦、寂寞、凄怆的心情寄寓在景物的描写之中。

另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等等,都是情景交融的典范。

以上两种抒情方式均属间接抒情。

  ③直接抒情。

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

再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全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直接通过登幽州台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再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厌恶。

  ④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作者借梅花表现自己不与阿谀逢迎之徒为伍,不畏谗言,不怕摧残,坚贞自守的高洁品格。

  ⑤用典抒情达意。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

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比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

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

这些典故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掌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⑥叙事抒情。

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瑟行》等。

  ⑦借古讽今。

如戎昱《咏史》: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政治讽刺诗。

唐代自安史乱后,朝政混乱,国力削弱,藩镇割据,边患十分严重,而朝廷一味求和,使边境各族人民备受祸害。

因此诗人对朝廷执行屈辱的和亲政策,以为国耻,痛心疾首。

这首讽喻诗,写得激愤痛切,直截了当,一针见血。

(2)描写手法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它可以使被陪衬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

②抑扬。

指把要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比如,李商隐《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汉文帝在宣室夜召曾被驱逐的贾谊,“求贤”、“访逐臣”写出了文帝的求贤心切,这是扬;但汉文帝并不为听取如何治国安民的大计,他感兴趣的只是鬼神之事,这足以证明其政治上的昏愦慵弱,这是抑。

  ③动静结合

  动静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比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的三、四两句: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一静一动,雄浑开阔,令人称道。

也可以化静为动,如李白《望天门山》中“两岸青山相对出”,则把静态的山写成了动态。

  ④对比、照应

对比又叫对照,就是把对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叙,以增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

比如,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霜天、残月是冷色,江枫、渔火是暖色,这是一种色彩的对照;霜天透明的明亮与渔火鲜艳的明亮是光质的对照;而霜天的清淡与残月的迷朦又是另一种光质的对照。

这些对照营造出一种孤寂、飘零的意境。

从而达到了情景交融、和谐统一的抒情效果,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再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将封建统治者的穷奢极欲,醉生梦死,与劳动人民的被奴役、掠夺,冻死在路旁的悲惨状况,作了鲜明对比,给人以更深刻的印象。

  ⑤正侧结合

  比如,汉乐府《陌上桑》,写罗敷之美,就是用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诗中正面描写罗敷的装束,显现她的外貌美;正面描写人物对话,显示她的机智勇敢刚毅不屈的性格美。

但这首诗值得人们称道的地方,还在于它的侧面描写。

诗中写人们因见到罗敷时的表现是: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这段诗,用侧面描写的方式,把罗敷的美写到了极点,而且比正面描写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像余地。

  ⑥虚实结合

诗的形象思维,要求写诗讲一点模糊性,朦胧性。

诗虚实结合,可使作品的结构更紧凑,形象更鲜明,容量更大。

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前一联中的“巴山夜雨”,是诗人写诗的当时之景,后一联的“巴山夜雨”则是诗人悬想日后与所念之人相遇之后的情景。

此诗将眼前凄苦之景和想像中今后相见的虚景巧妙融合,相得益彰,表达了对妻子的深情。

(3)修辞手法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反复、双关等。

例如,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汝浓抹总相宜”,将西湖比成西子,突出了西湖美艳的特点。

再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用夸张手法,极言自己忧愁之深。

三、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指能概括诗歌的主旨,能评价诗歌的社会意义、现实意义,能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

  古典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是人之常情,如山水情、故园情、别离情、亲友情等。

其主要基调为: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等。

  古典诗歌常常表达的主题有:

寄情山水,归隐园田;厌恶战争,思乡念亲;怀才不遇,愤世嫉俗;怀古伤今,忧国忧民;相知相思,离愁别恨;登高览胜,惜春悲秋;蔑视权贵,借事言志;昔盛今衰,黍离之悲等。

  怎样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呢?

1、借助诗歌中的形象(意象)

2、借助诗歌所营造的意境。

  

3、借助不同的风格流派来揣摩。

  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则沉郁顿挫,王维的清新明快,李商隐的朦胧晦涩,李贺的雄奇悲壮,苏轼的豪放旷达,与他们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分不开的。

我们可以借他们不同的诗歌风格,去探究他们的精神世界。

诗歌鉴赏中,常常提到的创作风格有:

朴素自然、清新飘逸、沉郁顿挫、淡雅高远、华妙艳丽、雄健高昂、悲壮苍凉、严谨细腻等。

回答风格试题,可以用得上。

4、借助不同的诗歌类别来分析。

(1)山水诗主要通过对景物的描绘,给读者展出现一种自然美。

例如: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这首诗写从湖口远观庐山瀑布,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日照飞瀑图。

  有些山水诗,单独来看,也是单纯地描写景物,给人以美的感受,但若结合诗人的经历、思想及整体创作风格,则可能就有了某方面的思想内涵,如王维《辋川集》中的代表作,大都写得如诗如画,但如从总体来分析,这其中自然带有诗人隐逸思想的痕迹。

(2)田园诗主要描写田园风光或劳动场景。

一般较清新、自然、质朴,富有生活情调,大都反映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朴素的思想感情。

范成大的田园诗比较有名,辛弃疾的词中也有一些写田园风光的。

例如: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

这首词不着力于劳动场面的描写,而主要以清新轻快的笔调,描绘出了自然的环境,朴实的人物,和谐的情趣,表现出词人喜爱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感情。

  这两类一般合称为山水田园诗。

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入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大多借以表达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3)咏物诗一般表面写物,而实际上往往在这一表面的形象下寄托了诗人的情怀或思想。

在写法上最突出的特色是托物言志,常常达到“物”与“我”不即不离,物我合一。

这种类型的诗往往是表现诗人自己与众不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或者表达自己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或表现其他或喜或悲或忧的感情。

例如: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咏蝉》

 这首诗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及物,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4)怀古诗一般来说,怀古诗不仅要叙古事,而且要融入诗人自己的感受与评价。

一般是凭吊古代的人或事。

对人,或表达缅怀之情,或追慕古贤,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或借古吟今,曲折地反映自己对现实的关注。

如下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古代英雄侠士的向往,反映了自己的思想情怀。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

 (5)送别诗送别诗一般表现离情别绪,或留恋、或安慰、或嘱咐、或祝愿,有伤心、有惆怅、有期望等。

一般来讲,其感情色彩比较悲凉,但也有不同凡响的送别佳句。

例如: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6)行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的旅途寂寞、艰辛,以及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例如: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王勃《山中》

(7)边塞诗这是唐诗中的一朵奇葩。

体裁常用歌行体,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写作上有时采用古题,如《燕歌行》,《塞下曲》,《从军行》等。

一般来说,边塞征战诗表现英勇作战、保家卫国这样壮丽主题的比较少,而表现对战争的厌恶,表现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的较多。

例如: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一)》

(8)闺怨诗多是写妇女对在前线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是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

(9)谈禅说理诗诗人把自己对自然对人生的顿悟融入诗句中,常常营造一种不食人间烟火之空灵境界。

5、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

(1)陶渊明的脱俗与田园诗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由于生活无保障,只好披星戴月躬耕陇亩。

他与谢灵运、后世的王维同样寄情山水田园,但由于他自身的特殊境遇,在其作品中也就表现出独特的主题来。

(2)李清照的闲适与愁苦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女词人。

她的人生道路以南渡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生活优裕,妻唱夫和,甚为相得,其作品内容充满了上流女子的闲适;夫丧与兵灾改变了她的人生,南渡之后生活孤苦,这就决定了其后期作品必然充满了满腹愁绪。

生活道路的改变使其作品的题材与主题前后迥异。

6、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

现举几例加以说明。

(1)北朝诗多写征战尚武

  北朝战乱频繁,加之北方少数民族性格粗犷剽悍,在诗歌中往往表现出尚武精神。

《木兰诗》就是典型的女孩子“不爱红装爱武装”的例子。

(2)南朝诗多写男女相思

  南朝尽管政权频繁更替,但与动乱的北方相比,社会是比较安定的。

士大夫享乐之风延及民间,因此男女艳情几乎成了这一时期乐府诗歌的惟一主题。

这类诗歌往往通过双关等艺术手法含蓄地抒发男女爱慕情怀。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的典型代表作。

(3)唐诗题材丰富多彩

  有的文人从军,自然要用诗歌反映建立军功的愿望,叙写边塞的生活,表达思乡的情怀;有的文人隐居山林四野,自然以诗歌寄情山水,歌咏田园;有的文人献诗于权贵,希望得到引荐,干谒诗则应运而出。

(4)宋人注重议论

  宋人好议论,宋人的哲理诗就成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一道风景线。

例如,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5)南宋抒发爱国情怀

  南宋偏安江南,中源沦于敌手,爱国之士“位卑未敢忘忧国”。

这期间的忧国爱国题材就成为当时诗词中的时代强音,涌现出了像辛弃疾、陆游等一批杰出的爱国作家。

7、注意题目、注释和序。

许多古代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

  解答诗歌试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1、诗是由意象构成意境,再由意境体现诗情的。

鉴赏一首诗必须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诗情。

①诵读(考试时则是默读)全诗——②(通过领悟语言)感受诗歌描绘的形象——③(通过联想想象)理解形象和意境——④进而理解形象并与形象产生共鸣,理解诗情——⑤感悟、评价形象的审美价值(也即作品的主题、社会意义等)——⑥创造自己心目中的新的形象,才是鉴赏诗歌的正确步骤。

总起来说就是:

先明确写了什么,再弄清怎样写法,最后读懂为何而写。

  回答诗歌鉴赏试题要特别重视答题策略。

  回答“诗歌表达了怎样的主旨”试题,常常可用到这样的表述程式:

这首诗采用了(某种)表达方式(或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写出了(某个)意象的(某种)特点,表现了(或突出了)(某种)思想、感情,起到了(某种)作用。

  回答“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试题,离不开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

  回答“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试题,要马上联想到以下内容:

比兴、象征、衬托、对照、联想、想像、照应、渲染烘托、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卒章显志等。

四、高考试题分类解析

1、回答形象类试题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

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领:

(1)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

(2)分析形象的基本含意;(3)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4)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2、回答意境类试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题要领:

(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

(2)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再现画面时既要忠实于原诗,又要力求语言优美;(3)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可用两个双音节的词,如雄壮开阔、高阔深远、、生机勃勃、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凉等;(4)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一般可表述为:

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但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3、回答主旨类试题。

江城子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

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

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

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

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

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题要领:

(1)先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

(2)抒发了什么感情,暗寓了什么。

4、回答语言炼字类试题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縠皱:

皱纱。

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这首词的上半阕是如何描写春色的?

试对此进行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