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 元素及其化合物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分题型强化专练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22499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51.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五 元素及其化合物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分题型强化专练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专题五 元素及其化合物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分题型强化专练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专题五 元素及其化合物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分题型强化专练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专题五 元素及其化合物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分题型强化专练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专题五 元素及其化合物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分题型强化专练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五 元素及其化合物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分题型强化专练解析版.docx

《专题五 元素及其化合物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分题型强化专练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五 元素及其化合物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分题型强化专练解析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五 元素及其化合物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分题型强化专练解析版.docx

专题五元素及其化合物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分题型强化专练解析版

专题五元素及其化合物

【考试要求】

金属部分重点考察钠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及相关计算,Na2O2与H2O、CO2反应中的电子转移及相关计算;NaOH、Na2CO3、NaHCO3的性质和用途,钠及其化合物的相关实验探究;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Al3+、AlO

及Al(OH)3之间铝三角的相互转化在推断题;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Fe2+和Fe3+的性质、转化关系及检验,根据Fe(OH)3的焰色进行推断,Fe(OH)2的制备,同时铁三角之间的相互转化也是考查的重点,常涉及到氧化还原反应方面的知识。

非金属部分主要考查硅及其化合物的一些特殊性质,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组成和特性,常与晶体结构、元素周期律及相关实验探究结合,同时碳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也是常考内容;以氯为代表的卤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氯水中各成分的检验和性质,HClO的氧化性、漂白性和弱酸性;Cl2的氧化性、实验室的制法实验综合问题;氯碱工业等;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二氧化硫、亚硫酸及亚硫酸盐的还原性,亚硫酸根离子和流酸根离子的检验,浓硫酸的强氧化性等;氮氧化合物、氨、铵盐及硝酸的性质。

铵根离子的检验、氨气的实验室制法、硝酸的强氧化性及硝酸的工业制法等尤为考查的比较多。

【高考真题】

1.[2019新课标Ⅰ]固体界面上强酸的吸附和离解是多相化学在环境、催化、材料科学等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下图为少量HCl气体分子在253K冰表面吸附和溶解过程的示意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冰表面第一层中,HCl以分子形式存在

B.冰表面第二层中,H+浓度为5×10−3mol·L−1(设冰的密度为0.9g·cm−3)

C.冰表面第三层中,冰的氢键网络结构保持不变

D.冰表面各层之间,均存在可逆反应HCl

H++Cl−

【答案】D

【解析】A项、由图可知,冰的表面第一层主要为氯化氢的吸附,氯化氢以分子形式存在,故A正确;

B项、由题给数据可知,冰的表面第二层中氯离子和水的个数比为10—4:

1,第二层中溶解的氯化氢分子应少于第一层吸附的氯化氢分子数,与水的质量相比,可忽略其中溶解的氯化氢的质量。

设水的物质的量为1mol,则所得溶液质量为18g/mol×1mol=18g,则溶液的体积为

×10—3L/ml=2.0×10—2L,由第二层氯离子和水个数比可知,溶液中氢离子物质的量等于氯离子物质的量,为10—4mol,则氢离子浓度为

=5×10—3mol/L,故B正确;

C项、由图可知,第三层主要是冰,与氯化氢的吸附和溶解无关,冰的氢键网络结构保持不变,故C正确;

D项、由图可知,只有第二层存在氯化氢的电离平衡HCl

H++Cl—,而第一层和第三层均不存在,故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氯化氢气体在冰表面的吸附和溶解。

侧重考查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及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注意能够明确图像表达的化学意义,正确计算物质的量浓度为解答关键。

2.[2019浙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液氯可以储存在钢瓶中

B.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的水合物

C.天然石英和水晶的主要成分都是二氧化硅

D.硫元素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有硫单质、硫化物和硫酸盐等

【答案】B

【解析】A.液氯就是液态的氯气,与钢瓶不反应,可以储存在钢瓶中,A项正确;B.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的水合物,B项错误;C.石英、水晶、硅石、沙子的主要成分均为二氧化硅,C项正确;D.硫在地壳中主要以硫化物、硫酸盐等形式存在,火山口处有硫单质,D项正确。

【点拨】考查物质的性质,注重在记忆。

3.[2019江苏]下列有关化学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Fe在稀硝酸中发生钝化B.MnO2和稀盐酸反应制取Cl2

C.SO2与过量氨水反应生成(NH4)2SO3D.室温下Na与空气中O2反应制取Na2O2

【答案】C

【解析】相同的反应物,条件不同(如温度、浓度、过量与少量),反应有可能也不同;

A.常温下,Fe在与浓硝酸发生钝化反应,故A错误;

B.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制取氯气,故B错误;

C.二氧化硫与过量氨水反应生成硫酸铵,故C正确;

D.常温下,Na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Na2O;加热条件下,钠与氧气反应生成Na2O2,故D错误;综上所述,本题应选C。

【点睛】本题考查常见物质的化学反应,相同的反应物,条件不同(如温度、浓度、过量与少量),反应有可能也不同,所以在描述化学反应时应注意反应的条件。

4.[2018新课标Ⅰ]磷酸亚铁锂(LiFePO4)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之一。

采用湿法冶金工艺回收废旧硫酸亚铁锂电池正极片中的金属,其流程如下: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合理处理废旧电池有利于保护环境和资源再利用

B.从“正极片”中可回收的金属元素有Al、Fe、Li

C.“沉淀”反应的金属离子为Fe3+

D.上述流程中可用硫酸钠代替碳酸钠

【答案】D

【解析】A、废旧电池中含有重金属,随意排放容易污染环境,因此合理处理废旧电池有利于保护环境和资源再利用,A正确;

B、根据流程的转化可知从正极片中可回收的金属元素有Al、Fe、Li,B正确;

C、得到含Li、P、Fe的滤液,加入碱液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因此“沉淀”反应的金属离子是Fe3+,C正确;

D、硫酸锂能溶于水,因此上述流程中不能用硫酸钠代替碳酸钠,D错误。

答案选D。

点睛:

本题以废旧电池的回收为载体考查金属元素的回收,明确流程中元素的转化关系是解答的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5.[2018新课标Ⅱ]研究表明,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在形成雾霾时与大气中的氨有关(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雾和霾的分散剂相同

B.雾霾中含有硝酸铵和硫酸铵

C.NH3是形成无机颗粒物的催化剂

D.雾霾的形成与过度施用氮肥有关

【答案】C

【解析】A.雾的分散剂是空气,分散质是水。

霾的分散剂是空气,分散质固体颗粒。

因此雾和霾的分散剂相同,A正确;

B.由于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转化为铵盐形成无机颗粒物,因此雾霾中含有硝酸铵和硫酸铵,B正确;

C.NH3作为反应物参加反应转化为铵盐,因此氨气不是形成无机颗粒物的催化剂,C错误;

D.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在形成雾霾时与大气中的氨有关,由于氮肥会释放出氨气,因此雾霾的形成与过度施用氮肥有关,D正确。

答案选C。

点睛:

结合示意图的转化关系明确雾霾的形成原理是解答的关键,氨气作用判断是解答的易错点。

本题情境真实,应用导向,聚焦学科核心素养,既可以引导考生认识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又体现了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应用性和综合性考查要求。

6.[2017江苏]下列制取SO2、验证其漂白性、收集并进行尾气处理的装置和原理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制取SO2B.验证漂白性C.收集SO2D.尾气处理

【答案】B

【解析】A.铜和稀硫酸不反应,A错误;B.二氧化硫可使品红溶液褪色,B正确;C.二氧化硫密度比空气大,应将进气管伸到瓶底,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错误;D.二氧化硫在饱和亚硫酸氢钠溶液中溶解度很小,不可用于吸收尾气,D错误。

【名师点睛】本题以二氧化硫的制备、性质验证、收集及尾气处理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常见气体的制备的实验装置图的识别、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基本操作的认识和实验条件的控制等方面知识的掌握水平和应用能力。

解题时首先要明确实验目的,再全面分析必需的试剂和仪器、合理的实验装置、规范的实验操作、科学的条件控制,有些实验还需要从绿色环保等方面进行分析。

【模拟专练】

1.(2020·河北高三月考)古代炼丹的五金通常是指金、银、铜、铁、锡。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用焦炭热还原SnO2可得到SnB.用H2还原Fe2O3可得到Fe

C.Cu2S与过量O2共热产物中只含CuD.Ag2O直接热分解可得到Ag

【答案】C

【解析】A.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可以用热还原法冶炼Sn,因此可以用焦炭热还原SnO2可得到Sn,故A正确;

B.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可以用热还原法冶炼Fe,因此可以用H2还原Fe2O3可得到Fe,故B正确;

C.铜能够与氧气反应,Cu2S与过量O2共热产物中含有CuO等,故C错误;

D.银的活泼性较差,工业上可以将Ag2O直接热分解可得到Ag,故D正确;故选C。

2.(2020·天津静海一中高三月考)如图W、X、Y、Z为四种物质,若箭头表示能一步转化的常见反应,其中常温下能实现图示转化关系的是()

选项

W

X

Y

Z

A

S

SO2

SO3

H2SO4

B

Na

Na2O2

NaOH

NaCl

C

Fe

FeCl3

Fe(OH)2

FeCl2

D

Al

AlCl3

Na[Al(OH)4]

Al2(SO4)3

【答案】D

【解析】A.S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且S在常温下不能转化为SO3、H2SO4,则常温下不能发生图中转化,故A错误;

B.Na燃烧生成Na2O2,Na在常温下反应生成Na2O,则常温下不能发生图中转化,故B错误;

C.Fe燃烧生成FeCl3,且Fe在常温下不能直接生成Fe(OH)2,则常温下不能发生图中转化,故C错误;

D.Al与HCl反应生成X,Al与NaOH反应生成Y,Al与硫酸反应生成Z,Z与氯化钡反应生成X,X与NaOH反应生成Y,Y与硫酸反应生成Z,反应均可在常温下进行,故D正确。

故选D。

3.(2020·浙江高二期末)下列物质转化在给定条件不能实现的是()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

【答案】C

【解析】①二氧化硅难溶于水,不能与水反应生成硅酸,故错误;

②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不能生成三氧化硫,故错误;

③碳与二氧化硅高温反应生成单质硅和一氧化碳,不能生成二氧化碳,故错误;

④应将MgCl2•6H2O在一定条件下加热得到无水MgCl2,电解熔融的氯化镁可得到Mg,故错误;

⑤钠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过氧化钠,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水,故正确;

①②③④错误,故选C。

4.(2019·云南高三)分别进行下表所示实验,实验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测量熔融状态下NaHSO4的导电性

能导电

熔融状态下NaHSO4能电离出Na+、H+、SO42-

B

向某溶液中先加入氯水,再滴加KSCN溶液

溶液变红色

溶液中含有Fe2+

C

向浓度均为0.1mol/L的MgSO4、CuSO4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

先看到蓝色沉淀生成

Ksp[Cu(OH)2]

D

将AlCl3溶液加热蒸干

得到白色固体

白色固体成分为纯净的AlCl3

【答案】C

【解析】A.NaHSO4是离子化合物,熔融状态下NaHSO4电离产生Na+、HSO4-,含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因此在熔融状态下具有导电性,A错误;

B.向某溶液中先加入氯水,再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色,说明滴加氯水后的溶液中含有Fe3+,不能证明溶液中Fe3+是原来就含有还是Fe2+反应产生的,B错误;

C.Mg(OH)2、Cu(OH)2的构型相同,向浓度均为0.1mol/L的MgSO4、CuSO4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首先看到产生蓝色沉淀,说明Ksp[Cu(OH)2]

D.AlCl3是强酸弱碱盐,在溶液中Al3+水解,产生Al(OH)3和HCl,将AlCl3溶液加热蒸干,HCl挥发,最后得到的固体为Al(OH)3,D错误;故合理选项是C。

5.(2020·江苏高三月考)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实验结论

A

将乙醇与浓硫酸混合加热,产生的气体通入酸性KMnO4溶液,溶液紫红色褪去

产生的气体中一定含有乙烯

B

向20%麦芽糖溶液中加入少量稀硫酸,加热,再加入NaOH溶液调至碱性,再加入银氨溶液,水浴加热,出现银镜

麦芽糖水解产物具有还原性

C

取5mL0.1mol·L-1FeCl3溶液,向其中滴加1mL0.1mol·L-1KI溶液,取上层清液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成血红色

该反应是可逆反应

D

向等体积AgCl与AgBr的饱和溶液中分别加入足量的浓AgNO3溶液,析出沉淀的物质的量AgCl多于AgBr

Ksp(AgCl)>Ksp(AgBr)

【答案】D

【解析】A.乙醇易挥发,乙醇与生成的乙烯均能被高锰酸钾氧化,溶液褪色不能说明一定有乙烯生成,A项错误;

B.向20%麦芽糖溶液中加入少量稀硫酸,加热,促进了麦芽糖水解,再加入NaOH溶液调至碱性,加入银氨溶液,水浴加热,能看到银镜,但麦芽糖为还原性糖,结构中也存在醛基,能发生银镜反应,因此,出现银镜不一定是水解产物形成的,也有可能是麦芽糖反应生成的,B项错误;

C.向5mL0.1mol·L-1FeCl3溶液中滴加1mL0.1mol·L-1KI溶液,FeCl3溶液过量,向上层清液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成血红色,并不能证明该反应是可逆反应,C项错误;

D.AgCl的Ksp大于AgBr,那么饱和AgCl溶液中Cl-浓度较大,因此加入足量的浓AgNO3溶液,析出沉淀的物质的量AgCl多于AgBr,D项正确;答案选D。

6.(2020·江苏高三月考)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

A.NH3具有还原性,可用作制冷剂B.NaClO溶液显碱性,可用作杀菌消毒

C.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用作干燥剂D.Al2O3具有两性,可用作耐高温材料

【答案】C

【解析】A.液氨气化能够吸收大量热,因此可作制冷剂,A项错误;

B.NaClO溶液具有较强的氧化性,因此可用作杀菌消毒,B项错误;

C.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因此可用作干燥剂,C项正确;

D.Al2O3具有很高的熔点,因此可用作耐高温材料,D项错误;答案选C。

7.(2020·北京高三期末)下列化学方程式中,不能正确解释该反应颜色变化的是

A.“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曾青的主要成分为CuSO4):

Fe+CuSO4═FeSO4+Cu

B.铜片加入盛有稀硝酸的试管中,瓶口有红棕色气体:

2NO+O2═2NO2

C.CuO投入稀硫酸中。

黑色固体溶解。

溶液呈蓝色:

CuO+2H+═Cu2++H2O

D.向FeI2酸性溶液(浅绿色)中滴入少量H2O2稀溶液,溶液变黄:

2Fe2++H2O2+2H+═2Fe3++2H2O

【答案】D

【解析】A.曾青中加入Fe粉后,Fe与CuSO4发生置换反应,A不合题意;

B.铜片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的NO气体在管口遇O2,转化为NO2,B不合题意;

C.CuO投入稀硫酸中,生成CuSO4和水,C不合题意;

D.由于I-的还原能力比Fe2+强,所以发生反应为2I-+H2O2+2H+=I2+2H2O,D符合题意。

故选D。

8.(2020·辽宁高一期末)下列实验过程可以达到实验目的的是编号实验目的实验过程

编号

实验目的

实验过程

A

制备Fe(OH)3胶体

将NaOH溶液滴加到饱和FeCl3溶液中

B

探究维生素C的还原性

向盛有2mL黄色FeCl3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浓的维生素C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C

制取并纯化氯气

向MnO2中加入浓盐酸并加热,将生成的气体依次通过浓硫酸、饱和食盐水

D

证明某盐溶液中含有Na+不含K+

用洁净的铂丝蘸取待检液,在无色火焰上灼烧,观察到火焰呈黄色

【答案】B

【解析】A.二者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Fe(OH)3沉淀,Fe(OH)3胶体制取方法是:

向沸水中滴加几滴饱和氯化铁溶液,继续加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A错误;

B.Fe3+具有氧化性,若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二者就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Fe2+,使溶液由黄色转化为浅绿色,B正确;

C.制取得到的Cl2中含有杂质HCl、H2O蒸气,应该先通过饱和食盐水除去HCl,后除去水蒸气,否则干燥后的气体通过饱和食盐水后又混有水蒸气,C错误;

D.K元素焰色反应需要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以滤去钠元素的黄光的干扰,上述方法只能证明含有Na+,不能确定是否含有K+,D错误;故合理选项是B。

9.(2020·贵州省望谟民族中学高三期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燃料电池由外设装备提供燃料和氧化剂

B.Mg和Al通常用热还原的方法来冶炼

C.绿色化学的核心是应用化学原理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

D.蛋白质、棉花、淀粉、油脂都是由高分子组成的物质

【答案】A

【解析】A.燃料电池的燃料和氧化剂都不储存在装置中,都是由外设装备提供燃料和氧化剂的,A正确;

B.Mg和Al都是活动性很强的金属,用一般的还原剂不能将其从化合物中还原出来,应该用电解的方法还原,B错误;

C.绿色化学的核心是应用化学原理对源头上杜绝污染物的产生,而不是用化学知识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C错误;

D.蛋白质、棉花、淀粉都是由高分子组成的物质,而油脂不是高分子化合物,D错误;故答案选A。

10.化学与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生活中钢铁制品生锈主要是由于发生析氢腐蚀所致

B.Na-K合金用作快中子反应堆的导热剂

C.MgO是一种常用的耐高温材料D.氢氧化铝是医用的胃酸中和剂的一种

【答案】A

【解析】A.生活中钢铁制品生锈主要是由钢铁中的Fe与杂质C及金属制品表面的水膜中的电解质构成原电池,Fe失去电子,被氧化,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获得电子被还原,即由于发生吸氧腐蚀所致,故A错误;

B.Na-K合金常温下为液体,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常用于快中子反应堆的导热剂,故B正确;

C.MgO熔沸点高,常用作耐高温材料,故C正确;

D.氢氧化铝是两性氢氧化物,不溶于水,能够与胃酸反应,降低胃酸的浓度,本身不会对人产生刺激,因而是医用的胃酸中和剂的一种,故D正确;选A。

11.(2020·合肥市第六中学高一期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SiO2既可以和NaOH溶液反应,也可以和HF溶液反应,所以SiO2是两性氧化物

B.向Na2SiO3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制备硅酸凝胶

C.石英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可以制成光电池

D.陶瓷的烧制不涉及化学变化

【答案】B

【解析】A.SiO2是酸性氧化物,与NaOH反应生成盐和水,而与HF反应生成物不是盐,为其特性,故A错误;

B.向Na2SiO3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反应生成硅酸,硅酸是白色胶状物,故B正确;

C.晶体硅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可以制成光电池,将光能直接转化成电能,石英是二氧化硅,不导电,故C错误;

D.烧制陶瓷的主要原料是粘土,烧制陶瓷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答案选B。

12.(2020·合肥市第六中学高一期末)下列有关氯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氯气使湿润有色布条褪色,可证明氯气具有漂白性

B.将氯气通入石灰水可制得漂白粉

C.将Cl2制成漂白粉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漂白能力

D.在常温下,溶于水的部分Cl2与水发生反应

【答案】D

【解析】A.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次氯酸具有漂白性,氯气无漂白性,故A错误;

B.制取漂白粉,是将氯气通入到石灰乳中,故B错误;

C.将Cl2制成漂白粉的最主要目的是转变成较稳定、便于贮存的物质,故C错误;

D.常温下,溶于水的部分Cl2与水发生反应,还有一部分以分子的形式存在,故D正确;答案选D。

13.(2020·湖南高三期末)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SO2具有漂白性,可用过量的SO2漂白薯片B.Fe2O3俗称铁红,常作红色油漆和涂料

C.BaCO3可与胃酸反应,可作抗酸药物D.明矾水解产生胶体,常用于水体消毒

【答案】B

【解析】A.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具有毒性,不能用来漂白食物,故A错误;

B.氧化铁俗称铁红,常作红色油漆、红色涂料,故B正确;

C.BaCO3可与胃酸反应生成钡离子,钡离子是重金属离子,可导致重金属中毒,不能作为抗酸药物,故C错误;

D.明矾溶于水生成氢氧化铝胶体,具有吸附色素和杂质的性能,通常用作净水剂,但不能用于杀菌消毒,故D错误;答案选B。

【点睛】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所以需要记清物质的性质。

14.(2019·浙江高二期末)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铵态氮肥通常不能与碱性肥料(如草木灰K2CO3)混合施用

B.NO2溶于水生成硝酸,因此NO2是硝酸的酸酐

C.雷雨时,可增加土壤中硝酸盐类氮肥的含量,此变化属于氮的固定

D.氮气常可做焊接金属时的保护气

【答案】B

【解析】A.铵根离子与碳酸根离子能够发生相互促进的双水解生成氨、二氧化碳等,混合使用过程中,氮元素不能被及时吸收,不能达到施肥目的,故A不符合题意;

B.NO2与水反应生成硝酸、一氧化氮,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不属于酸酐,硝酸的酸酐为N2O5,故B符合题意;

C.雷雨时,空气中的氮气部分转化为NO,NO与空气中O2、H2O反应生成HNO3随雨一起降下,可增加土壤中硝酸盐类氮肥的含量,此过程属于氮的固定,故C不符合题意;

D.氮气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常作为焊接金属时的保护气,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点睛】氮的固定是将空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如豆类植物共生的根瘤菌,它们能吸收大气中的氮气分子,将其转变成氨及铵离子,此过程属于自然固氮,另外还有人工固氮。

酸酐:

某含氧酸脱去一分子水或几分子水,所剩下的部分,一般无机酸是一分子的该酸,直接失去一分子的水就形成该酸的酸酐,其酸酐中决定酸性的元素的化合价不变;而有机酸是两分子该酸或多分子该酸通过分子间的脱水反应而形成的,只有含氧酸才有酸酐,无氧酸是没有酸酐的;例如碳(酸)酐即二氧化碳CO2、硝(酸)酐即五氧化二氮N2O5。

乙(酸)酐(CH3CO)2O、邻苯二甲酸酐C8H4O3等。

15.(2020·上海高三)一定条件下,下列单质与水反应不产生氢气的是(  )

A.Cl2B.FeC.NaD.C

【答案】A

【解析】A.Cl2与水反应生成氯化氢和次氯酸,不产生氢气,故A正确;

B.Fe与水蒸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故B错误;

C.Na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故C错误;

D.C与水反应生成氢气和一氧化碳,故D错误;答案选A。

【点睛】熟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还要注意氯气是常见的氧化剂,与水反应发生歧化反应,其余物质是还原剂,可将水中的氢元素还原为氢气。

16.(2019·福建高三)下列物质间的转化可以实现的是()

A.MnO2

Cl2

Ca(ClO)2B.S

SO2

BaSO4

C.SiO2

H2SiO3

Na2SiO3D.CuSO4

Cu(OH)2

Cu2O

【答案】D

【解析】A.MnO2和浓盐酸才反应生成氯气,故A不符合题意;

B.硫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和氯化钡不反应,故B不符合题意;

C.SiO2不与水反应,故C不符合题意;

D.CuSO4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Cu(OH)2和硫酸钠,氢氧化铜与葡萄糖再碱性条件下加热反应生成Cu2O,故D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答案为D。

17.(2019·陕西高三月考)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或解释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结论或解释

A

向含有酚酞的Na2SiO3溶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