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长在宜昌教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21624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5.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长在宜昌教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六年级长在宜昌教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六年级长在宜昌教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六年级长在宜昌教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六年级长在宜昌教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长在宜昌教学案.docx

《六年级长在宜昌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长在宜昌教学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长在宜昌教学案.docx

六年级长在宜昌教学案

市绿萝路小学

六年级

学期计划

2014年秋季学期六年级长在学科教学工作计划

学生

情况

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经过几年地方课程的学习,对这一门课已经比较了解和熟悉,由于地方课上学习的容非常贴近日常生活,所以大部分学生仍然对学习充满浓厚兴趣,能够比较主动地去学习,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都比较好。

但是也有一小部分同学认为,地方课不过是非工具科之一,不需要进行考试,思想上不够重视,所以总是抱着一种可学可不学的态度,上课不认真、不按老师要求完成练习等情况还是会出现。

教学

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容:

历史变迁,及发生在的革命战争;的历史文物及文化古迹;的名山古刹;的民俗风情。

本册教材教学容的分析和在课程标准中所处的位置:

本册为《长在》的地理篇,本学期授课容为第三单元,这一单元主题为家引人入胜的名山古刹,非常详细的介绍了巴人故里武落钟离山、道教仙境鸣凤山、西陵峡中黄陵庙等等。

追根溯源、资料丰富、认识全面,让我们的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家乡,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

一、本册教学目标:

1、充分利用当地课程资源,加强课程与地方经济、社会、学生生活的联系。

2、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

3、增强学生对生活背景下的自然、社会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热爱、振兴的责任感、使命感。

整合历史文化、人文地理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让学生了解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等广泛容,发展学生的历史意识,培养学生爱家乡以及作为一个现代公民应该具有的人文素质与社会责任感。

教学

目标

及重

点难

二、本册教学重点:

1.通过读三国故事、石牌保卫战了解的历史。

2.了解独具特色的悬棺葬、古刹玉泉寺、峡口三游洞。

3.了解巴人故里武落钟离山、道教仙境鸣凤山、黄陵庙。

4.了解的方言俗语、民俗民风、名居。

三、本册教学难点:

1.通过读三国故事、石牌保卫战了解的历史。

2.了解独具特色的悬棺葬、古刹玉泉寺、峡口三游洞。

3.了解巴人故里武落钟离山、道教仙境鸣凤山、黄陵庙。

4.了解的方言俗语、民俗民风、名居。

 

突破

重难

点的

措施

及方

1.课前查找、积累相关资料。

2.观看视频、图片。

3.歌曲欣赏。

4.小组合作交流。

5.调查采访活动等。

教学进度

本学期上课为周,除去节假日和复习时间,实际上课时间为周,共节。

根据教学容,具体安排见下表:

教学进度安排一览表

周次

教学容

课时

备注

1

西陵峡口三游洞

1

2

巴人故里武落钟离山

1

3

道教仙境鸣凤山

1

4

西陵峡中黄陵庙

1

5

充满智慧的方言俗语

1

6

别有情趣的民风民俗

1

7

朴素古雅的民居塔楼

1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课时教案

第一课时容西陵峡口三游洞

集体备

课人员

执笔人

教学

目标

了解三游洞名字的由来,及洞中最引人注目的景点。

教学

重点

了解三游洞名字的由来,及洞中最引人注目的景点。

教学

难点

了解三游洞名字的由来,及洞中最引人注目的景点。

教师

准备

学生

准备

1、课前学生搜集三游洞名人碑刻容或主要景点图片,教师在授课中可借此为导入点,开展诗歌比赛活动。

同时,穿插分析“前三游”白居易、白行简、元稹和“后三游”洵(父)、轼、辙为三游洞的题词。

在此基础上,探究三游洞的得名,欣赏至喜亭和飞擂鼓台的图片,并讲讲两处景点的传说故事。

2、可结合书后“探究天空”中的导游图,让学生分组以导游的身份介绍三游洞的景点。

组与组之间可既分工又合作,一组一个景点,介绍方式可多样化,由学生自主选择。

介绍中师生及时评价。

3、三游洞的各景点一般都有传说故事,教师在授新时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活动中既锻炼口才,又增长智慧。

复备

 

课时教案

第二课时容巴人故里武落钟离山

集体备

课人员

执笔人

教学

目标

1、增进对巴人的了解,增强作为巴人后代的自豪感。

激发学生对巴土文化的热爱。

2、了解武落钟离山的位置、景点。

3、激发学生对巴土文化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从小立志为家乡的发展做贡献。

教学

重点

了解巴人和武落钟离山,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巴土文化的感情。

教学

难点

了解巴人和武落钟离山,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巴土文化的感情。

教师

准备

学生

准备

一、激发兴趣,诠释巴人

1、提问:

你知道我们土家人有哪些风俗文化?

(1分钟)

2、弄清土家人和巴人的关系(0.5分钟)

3、体验巴土文化,齐唱土家山歌《山路十八弯》(3分钟)(1分26秒)

二、观看地图,弄清位置

1、出示地图,让学生弄清武落钟离山的位置(1分钟)

2、让学生知道到武落钟离山的路线(1分钟)

三、走进武落钟离山,了解巴土文化

(一)武落钟离山简介

1、放碟片(5分钟)(4分4秒)

2、指导学生看书(2分钟)

3、提问:

通过听、看,你了解到武落钟离山的哪些景点?

哪些人物?

那些传说?

4、学生反馈(2分钟)?

5、讲《务相掷剑称王》、盐水女神和廪君的爱情故事(5分钟)

(二)向王庙介绍

1、放碟片(1.5分钟)

2、提问:

通过观看,你了解到了什么?

3、反馈(2分钟)

(三)感受武落钟离山的美

1、放碟片(2分钟)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武落钟离山的美丽(2分钟)

四、推介武落钟离山,弘扬巴土文化

1、布置任务:

用自己的方式宣传清江、武落钟离山,弘扬巴土文化

2、学生分组讨论

3、学生代表展示

五、学生评价(2分钟)

 

复备

 

课时教案

第三课时容道教仙境鸣凤山

集体备

课人员

执笔人

教学

目标

1、通过对鸣凤山的介绍,了解道教及道观的基本情况。

2、考察本地的道教建筑,介绍其它地区的寺庙。

3、认识道教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4、探究天柱山及学校附近的道教相关知识。

教学

重点

通过对鸣凤山的介绍,了解道教及道观的基本情况。

认识道教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教学

难点

通过对鸣凤山的介绍,了解道教及道观的基本情况。

认识道教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教师

准备

学生

准备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要学习一个新的景点。

鸣凤山,你们听说过吗?

(学生自由发言)

二、教师介绍

1、展示景点方位图,以便课中学生对各景点的位置了解。

2、鸣凤山的传说:

不知哪一日,真武祖师相中了远安这块宝地。

那天,祖师爷踩云头来到掌管山,可是没有料到,这掌管山是座土山,根本就背不住这一压,一哈就歪哒。

祖师爷见那山盛不起,便落在了现今的鸣凤山上。

当晚,祖师爷给峨嵋山的道士报梦,叫他来此建庙修行。

道人上山之后,打算给这座山取个名字,想来想去,定为“鸡公山”。

到晚上,祖师爷又给道人报梦,说这山名取得不好,提醒他多观地势水势,山脉走向,要名符其实。

道人于是爬上山巅过细观看,发现这座山确像一只大凤,驻足沮河西岸,引颈长鸣,便改“鸡公山”为“鸣凤山”。

道人在鸣凤山潜心修道数十年,一日忽地觉得就要升仙,便吩咐徒弟们为他请工匠铸造隐身铜像,谁知一连铸了几回都不成,始终不能成像。

直到他九十八岁那年,道人听到祖师爷报梦,说他的时候到哒,才让弟子们架好干柴,然后爬上去,坐在当中,一边敲木鱼一边诵经。

不一会,火点燃了,道人便静静地羽比飞升而去。

说也巧,道人一经仙化,他的铜像就铸成哒。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自主探究

1、将学生分成八个小组,采取“今天我来当导游”的方式,分别按课文顺序介绍书中各景点。

2、介绍时,穿插故事,如鸣凤山南岩的“烟霞洞”,传说八仙之一的吕洞宾玩后曾在此修行。

介绍完后,师生给予评价。

四、研究课后探究天空,进行课后延展。

 

复备

 

课时教案

第四课时容西陵峡中黄陵庙

集体备

课人员

执笔人

教学

目标

1、知道黄陵庙的建筑由来和水文价值。

2、了解长阳解放以来的水域情况清江的相关知识。

3、认同古代劳动人民与自然抗争的能力。

教学

重点

了解黄陵庙的建筑由来和水文价值。

认同古代劳动人民与自然抗争的能力。

教学

难点

了解黄陵庙的建筑由来和水文价值。

认同古代劳动人民与自然抗争的能力。

教师

准备

学生

准备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去的是位于西陵峡中黄牛峡段的黄陵庙。

你们去过吗?

2、下面让我们首先读读课文,快速的游览一番吧!

学生自学课文。

并结合书后“探究天空”中的习题一,绘制一幅简单的黄陵庙主要景点图。

二、深入学习

1、我来当小导游---让学生借助示意图,介绍书中景点,知道黄陵庙的建筑由来和水文价值。

2、教师穿插介绍黄陵庙的故事传说,历史背景。

3、全班交流:

谈一谈黄陵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你还有哪些有关于黄陵庙的知识想给大家补充一下?

三、深入学习

1、了解景点的基础上继续探究,收集关于黄牛峡的故事及古今名人咏诵黄陵庙的诗词,在班上和同学交流。

黄牛庙

江边石壁高无路,上有黄牛不服箱。

庙前行客拜且舞,击鼓吹箫屠白羊。

山下耕牛苦硗确,两角磨崖四蹄湿。

青刍半束长苦饥,仰看黄牛安可及

黄牛峡祠

欧阳修

大川虽有神,淫祀亦其俗。

石马系祠门,山鸦噪丛木。

潭潭村鼓隔溪闻,楚巫歌舞送迎神。

画船百丈山前路,上滩下峡长来去。

江水东流不暂停,黄牛千古长如故。

峡山侵天起青嶂,崖崩路绝无由上。

黄牛不下江头饮,行人唯向舟中望。

朝朝暮暮见黄牛,徒使行人过此愁。

山高更远望犹见,不是黄牛滞客舟。

2、带领学生诵读,感受黄陵庙的美。

3、请学生谈一谈感受

四、课后延展

1、在教材基础上进行拓展,联系本地实际,做一个小调查.

2、了解长阳解放以来的水域情况及清江的相关知识,并将调查情况写成调查报告,在全年级进行交流,进行综合评价。

五、参考资料

黄牛峡的故事

我们在古歌谣里读到的“朝见黄牛,暮见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的黄牛,就是西陵峡中最凶险的黄牛峡,黄牛峡上是高高的黄牛山。

黄牛峡还有一座气势巍峨的黄牛庙……这一切都源于‘黄牛助禹开峡’这个壮丽动人的神话传说。

传说禹开凿巫峡后经历千难万阻来到西陵峡,只见一座座大山和高峰横立在江中阻拦着江水,禹驱使各种神兽也无力开通,正在万分焦急之时,神女奏请玉帝派土星下凡助禹开峡。

土星化作一条力大无比的黄牛,一声吼叫,山崩地裂,一对锐角触开一条十数丈宽的峡道,使江水奔出峡门直泻东海……人们为了纪念助禹开峡的神牛,便叫此峡为黄牛峡,并在峡边兴修了一座黄牛庙,庙的主体建筑是禹王殿,殿有36根两人合抱的大立柱,柱上浮雕着9条形态各异的蟠龙。

三国时期,蜀相诸亮入蜀时途经黄牛庙,在殿前竖立一块石碑。

碑文中写道:

“赴蜀道,履黄牛,因睹江水之胜,乱石排空,惊涛拍岸,剑巨石于江中,嵬,列作三峰,平治泽水,顺遵其道,非神扶助于禹,人力奚能致此耶?

……孰视于大江重复石壁间,有神像影现焉,鬃发须眉,冠裳宛然,如彩画者。

前竖一旌,右驻一黄犊,犹有董工开导之势。

古传所戴黄牛助禹开江治水,九戴而功成,信不诬也。

”备公元211年入蜀,从诸亮的记述中,可见,黄牛助禹开峡话的传说久远。

 

复备

 

课时教案

第五课时容充满智慧的方言俗语

集体备

课人员

 

执笔人

 

教学

目标

1了解方言和俗语,能给乡土俗语进行分类。

2收集乡土俗语并分类整理,展示。

培养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

3对民间俗语产生兴趣,热爱本土的语言文化。

教学

重点

通过本土的方言学习,增进同学们对本土文化的了解,产生热爱的情感。

教学

难点

通过本土的方言学习,增进同学们对本土文化的了解,产生热爱的情感。

教师

准备

学生

准备

一、交流讨论,初步了解的方言、俗语和儿歌(用普通话):

1、导入:

同学们,我们有许多和故事,你们收集了吗?

(板书课题:

《充满智慧的方言俗语》)

2、请你们互相传阅交流,探讨其涵并进行分类(限时5分钟,教师巡视及板书)。

(1)交流结束,请同学们讲讲收集资料情况(只板书不分类)。

(2)让同学们进行分类(采用编号1 2 3),并讲出含义。

a方言

b俗语

c儿歌

3、教师归类,讲评,展示,小结。

(赞赏同学们的积极性和学习认真的态度)。

4、自读书中的俗语(描写景物)

a大三峡不如小三峡,小三峡靠的是大三峡。

大三峡:

(西陵峡 巫峡 瞿塘峡)

小三峡:

(龙门峡 巴雾峡 滴翠峡)

(其意:

小三峡比大三峡更壮美,经瞿塘峡处出入。

b水淹和尚口,神仙不敢走。

和尚口——是西陵峡中的兵书宝剑峡的和尚口。

(其意;当江水上涨,淹到和尚口时,最为险峻,绝对留意,否则丧命,就是神仙也不敢路过这里。

c青滩,泄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

(其意;崆岭是西陵峡中最险峻的滩,木船过滩须拉纤,常有人在此丧命,俗称鬼门关。

5、还有描写其他;(生活,人情,劳动,生产)。

请同学们回答下面哲理的含义;

板书如: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时间宝贵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亲情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近距离了解

路不平,众人踩,理不公,大家摆。

——懂道理

师小结:

这几条哲理,给我们的启示。

(1)时间是宝贵的,要珍惜,不虚度时光。

(2)家乡美,故乡人更亲。

(3)人与人相处久了,相互了解。

(4)无论什么事,都要以理服人。

二、方言 (用方言讲课)

师:

同学们,现在我们用话上课,好吗?

板书 方言

如一:

伙计(夫妻或男性) 嘀尕(小) 什么儿(什么) 克(去)……..等

(用这几个词说一段话)

情景;看见大孩子正在欺负小小孩。

上去制止。

“你列个伙计太不像话哒,卯说别个小嘀尕儿,你要搞什么儿沙,蛮狠啦?

唉!

嘀尕儿,快点儿回克,还在列里搞什么儿沙,回家克。

如二:

游戏名称

1刷得螺  (陀螺)

2弹珠珠儿(玻璃弹)

3板洋画儿 (玩画片)

4躲蒙蒙墙儿(捉迷藏)

这些游戏的玩法与现在是一样的,只是名叫得不一样。

如三:

儿歌;(边唸边做动作)

1推磨,拐磨,三岁儿会推磨,推出的粑粑甜不过,隔壁的婆婆来点火,一吃吃了十三个。

2桌子角,板凳角,碰到婆婆的后脑壳。

3鸦雀子尾巴长,选好今年嫁姑娘,姑娘矮,嫁螃蟹,螃蟹臭,嫁绿豆。

绿豆香,嫁生,生辣。

嫁枇粑,枇粑薄。

嫁牛角,牛角尖。

竖上天,天又高。

打把刀,刀又快。

好切菜,菜又甜,好过年,年一过,好卖货。

恭喜爷爷来祝贺。

师;同学们,这儿歌有意思吗?

好玩吗,这只是一点点。

当我听见这些儿歌时,仿佛把我带回5——60年代,感到无比亲切和幸福。

我想啊,你们的心情也和我一样开心。

请同学们多查查资料,收集点本土文化及对其他文化的了解,更进一步了解,热爱,将来建设。

 

复备

 

课时教案

第六课时容别有情趣的民风民俗

集体备

课人员

 

执笔人

 

教学

目标

1.了解本地民间的民风民俗,知道一些传统节日以及节日习俗。

2.通过访谈、调查、查资料等方式,收集整理长阳的风俗民情,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3.增进学生对本土风俗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

教学

重点

了解本地民间的民风民俗,收集整理长阳的风俗民情,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

教学

难点

了解本地民间的民风民俗,收集整理长阳的风俗民情,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

教师

准备

学生

准备

1.教学前要孩子多请教老人,尽可能多地了解本地的风俗民情,收集反映本地民风民俗的歌舞、曲艺、文学、风俗、工艺等,供课堂交流用。

2.“知识长廊”部分介绍了各地别有情趣的风俗:

过年、闹元宵、婚嫁、端午节、腊八粥、女儿会等,教学中要适当延伸,并通过“交流平台”展开讨论、交流。

3.写一篇《家乡的风俗》小作文,开展一次民风民俗知识小竞赛。

4.“探究天空”参考:

①民俗活动:

“喜极而哭,悲极而舞”(哭嫁和跳丧)、撒叶儿嗬等。

“跳丧”又叫“打丧鼓”“跳撒叶儿嗬”,它是鄂西土家族在民间保存最完整、最古朴、可以自成体系的一种古老民间舞蹈。

俗话说:

“人亡众家丧,一打丧鼓二帮忙。

”“打不起豆腐送不起情,跳一夜丧鼓陪亡人。

”土家人以跳丧这种祭奠形式怀念故人,安慰生者。

②车溪介绍:

以优美淳朴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土家风情歌舞为依托,以独特的水车文化和农家博物馆为特色,以天然的溶洞和香郁的腊梅为吸引点,被评为国家4A级风景区,省十佳旅游区,新三峡十景之一。

可以称之为“中国原生态的农耕文化,三峡原生态的土家风情”之地,有“梦里老家”之美名。

车溪土家民俗旅游区,位于江南的土城乡,距中心城区18公里,总面积18.64平方公里,由十大景区组成(石仙谷、巴楚故土园、三峡民俗村、农家博物馆、水车博物馆、人民公社旧址馆、天龙云窟、奇石馆、风洞、忘忧谷),其旅游特点可用“一、二、三、四”来概括,即:

一个主题定位(梦里老家);两大自然奇观(地质奇观、植物奇观);三种文化特质(民俗歌舞欣赏、农耕稼作展示、古代作坊表演)四种旅游功能(休闲体验游、民俗风情游、科普考查游、猎奇探险游)。

车溪民俗旅游区是三峡地区唯一的民俗旅游区。

离开城市的喧嚣,忘却工作的烦恼,一头扎进车溪的青山绿水之间,能真切地感受生命与自然亲近的意义,体味“重拾野趣,反朴归真”的无穷乐趣。

③吃“十碗八扣金包银”(一碗头子,二碗笋子,三碗鸡子,四碗鱼,五碗蒸砟,六碗羊肉,七碗元子,八碗肚子,九碗正肉,十碗汤)、“十五粑粑”、“苦荞粑”、“炕洋芋”、“烟熏浠豆丝”、“懒豆腐”、“连皮羊肉下豆腐”、“椿天炒板栗”、“山鸡煮板栗”等;打年豆腐、敬灶神、拜年等活动。

 

复备

 

课时教案

第七课时容朴素古雅的民居塔楼

集体备

课人员

 

执笔人

 

教学

目标

1.了解民居塔楼建筑艺术的特点。

2.通过拍照或资料,感受民居塔楼的艺术美,了解其功能,思考如何保护这些建筑。

3.感受民居塔楼的古朴典雅之美。

教学

重点

了解民居塔楼建筑艺术的特点,感受民居塔楼的艺术美,了解其功能,思考如何保护这些建筑,感受民居塔楼的古朴典雅之美。

教学

难点

了解民居塔楼建筑艺术的特点,感受民居塔楼的艺术美,了解其功能,思考如何保护这些建筑,感受民居塔楼的古朴典雅之美。

教师

准备

学生

准备

1.交流课前学生查找的相关资料,或者拍摄照片。

2.让学生阅读课本,了解民居塔楼的功能和特点的基础,欣赏其艺术价值。

3.附资料:

①古楼风景入画来——土家吊脚楼写意 

汉流传下来的干栏式建筑--土家族吊脚楼传统民居,在现代城市文明的包围下,日渐稀罕。

但在鄂西五峰自治县的西部山地之中,仍随处可见,被现今中外游客及古建筑专家,称之为“土家山寨”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拍照者有之,录像者有之,绘画写生者有之,田野调查据此撰写研究论文者有之。

一时间,一些原拟拆吊脚楼而建砖木水泥楼房的山民,放下了拆锯楼架的家什,一门心思把老房子保留下来,为山外的观光、旅游者服务。

供他们观察研究,赚取一点“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折旧损耗费用。

头脑灵活的山民,并不介意于此,而是大拆大建,将旧式土家吊脚楼改建为砖木钢筋结构的三、五层楼房,外观完全仿照吊脚楼样式,白墙、青瓦配以黄亮亮或红鲜鲜的杉木玻璃门窗,别有一样仿古风味。

大老远跑来的山外游客,大都来自平原都市,一年四季生活在高楼大厦的缝隙之间,市声嚣喧,难得清静,车水人流,人心浮躁,压抑得连呼吸新鲜空气都成为问题,楼高月小,连月亮都成了城

市人晚上的稀罕物,灯红酒绿,却难以见到月光如水的昨日光景。

城里人,四十层以上高楼皆不以为意,早已瞩目于五百米高、八九十层以上的摩天大楼--楼顶俯瞰,才真正感受到这种大楼迎风沐雨所产生的左右摇摆感了。

因而,山外的游人,不论男女,进了山,到了土家山寨,看到了吊脚楼房,眼前一亮,视如桃源仙境而大加赞赏。

土家吊脚楼,一般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在平地支撑而造屋。

这种类型多在楼房的左侧或右侧修建吊脚楼。

其楼柱基础与地板空间较高,约两至三米,有木梯可供上下,通常为正方形,边长5米左右,上盖瓦,两面坡,楼底下作猪牛羊栏圈,或作堆放杂物间;楼上作闺房,或作仓楼。

从外形看,这类吊脚楼多为九柱落地,横梁对穿,楼台悬空,飞檐上翘,楼台分上下两层,独有绕楼的曲廊上建一排柱悬置空中,如楼吊脚,故名“吊脚楼”。

普通人家多为这种类型。

另一种是傍河岸,依崖壁,临悬崖,依势凌空而建的吊脚楼房。

楼高三层,约三丈以上;楼下一根根架空木柱,如白鹤伸脚,挺拔屹立,给人腾空而起的悬空感。

站在这种吊脚楼前,每当晴日,云缠雾绕,山鹰临窗,清风徐来,悠然而心旷神怡;若在蒙蒙细雨中,于一片深浅不一的绿色中拥护着长年烟熏火燎的栈房,犹如一幅古朴清新的风俗画面,引人凝思远想。

  吊脚楼房的上层大部分三面围栏,扶手走廊阳台,敞亮干净,既可在里面挑花绣朵,培养闺阁情趣,又可读书写字,接待宾朋好友,晾衣晒被,春夏防湿避潮,秋冬透气通风,实为山地宜住宜居之佳构。

其居住的舒适感,与天地自然相谐和,显示出原始的古朴之韵、简洁之美。

  土家吊脚楼有单独一幢,也有聚群而建,成为村寨楼群。

其多为依山而建,座东朝西或座北朝南,这种楼群民居更为抢眼--远远望去,掩映在古树翠竹丛中,依山傍水,数十座吊脚楼房错落有致,连成一片。

日升日落,鸡鸣狗叫,蜂飞蝶舞,炊烟袅然不绝,山寨人家的田园风光格外迷人。

吊脚楼集建筑、绘画、雕刻艺术于一体,是土家族建筑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

②阁:

位于市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下游约4000米处的长江岸边。

阁有“天下第四楼”之称,气势雄伟,威镇三江。

阁始建于清朝康熙38年,今为20世纪80年代重建的仿古建筑,占地1336平方米,建筑面积536平方米,阁分四层,飞檐翘角,金瓦银脊,高26.29米,上有34根盘龙柱,下为青石雕龙须弥压,有汉白玉雕栏。

登阁远眺,洲坝和城区美景历历在目。

③玉泉寺铁塔:

玉泉寺坐落于省当阳县玉泉山的东麓。

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素来享有“荆楚丛林之冠”的美誉。

东汉建安年间(196~219年),当时的名僧普净禅师在此结草为庵,坐道参禅。

南朝梁宣帝在此敕建“覆船山寺”。

至隋代的开皇年间(581~600年),名僧智顗大师在此讲法,从这时起定名为“玉泉寺”。

玉泉寺与的国清寺、的灵岩寺、的栖霞寺并称为天下丛林“四绝”。

唐代贞观年间(627~649年),法瑱大师增建了部分寺院。

宋代天禧年间(1017~1021年),因明肃皇后崇信佛教,故而大兴土木,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