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第二章 第3节离心现象及其应用教案 粤教版 必修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19703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39.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物理第二章 第3节离心现象及其应用教案 粤教版 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一物理第二章 第3节离心现象及其应用教案 粤教版 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一物理第二章 第3节离心现象及其应用教案 粤教版 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高一物理第二章 第3节离心现象及其应用教案 粤教版 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高一物理第二章 第3节离心现象及其应用教案 粤教版 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物理第二章 第3节离心现象及其应用教案 粤教版 必修2.docx

《高一物理第二章 第3节离心现象及其应用教案 粤教版 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物理第二章 第3节离心现象及其应用教案 粤教版 必修2.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物理第二章 第3节离心现象及其应用教案 粤教版 必修2.docx

高一物理第二章第3节离心现象及其应用教案粤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一物理第二章第3节离心现象及其应用教案粤教版必修2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离心现象,知道物体做离心运动的条件。

2、能结合课本所分析的实际问题,知道离心运动的应用和防止。

二、重点难点

重点:

物体做离心运动所满足的条件。

难点:

对离心运动的理解及其实例分析。

三、教学方法

观察总结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做圆周运动的物体,由于本身的惯性,总有沿着圆周切线方向飞去的倾向,它之所以没有飞去是因为向心力持续地把物体拉到圆周上来,使物体同圆心的距离保持不变。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它所受的合外力恰提供了它所需要的向心力,如果提供它的外力消失或不足,物体将怎样运动呢?

本节课专门研究这一问题。

(二)进行新课

1.离心运动:

学生阅读教材【离心现象】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在所受的合力突然消失或者不足以提供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的情况下,就做逐渐远离圆心的运动。

这种运动叫做离心运动。

2、离心运动的条件:

(1)当产生向心力的合外力突然消失,物体便沿所在位置的切线方向飞出。

(2)当产生向心力的合外力不完全消失,而只是小于所需要的向心力,物体将沿切线和圆周之间的一条曲线运动,远离圆心而去。

3、离心现象的本质——物体惯性的表现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由于本身有惯性,总是想沿着切线方向运动,只是由于向心力作用,使它不能沿切线方向飞出,而被限制着沿圆周运动。

如果提供向心力的合外力突然消失,物体由于本身的惯性,将沿着切线方向运动,这也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必然结果。

如果提供向心力的合外力减小,使它不足以将物体限制在圆周上,物体将做半径变大的圆周运动。

此时,物体逐渐远离圆心,但“远离”不能理解为“背离”。

做离心运动的物体并非沿半径方向飞出,而是运动半径越来越大。

(二)、离心运动的应用和防止

1.离心运动的应用实例——

(1)雨伞旋转

(2)链球投掷

(3)洗衣机的脱水筒

2.离心运动的防止实例

(1)汽车拐弯时限速

(2)高速旋转的飞轮、砂轮的限速

(三)、课堂练习

1、物体做离心运动时,运动轨迹

A.一定是直线

B.一定是曲线

C.可能是直线,也可能是曲线

D.可能是圆【C】

2、物体m用线通过光滑的水平板上的小孔与砝码M相连,并且正在做匀速圆周运动,如图所示,如果减小M的质量,则物体的轨道半径r、角速度ω、线速度v的大小变化情况是

A.r不变,v变小、ω变小

B.r增大,ω减小、v不变m

C.r减小,v不变、ω增大M

D.r减小,ω不变、v变小   【B】

2、如果汽车的质量为m,水平弯道是一个半径50m的圆弧,汽车与地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车重的0。

2倍,欲使汽车转弯时不打滑,汽车在弯道处行驶的最大速度是多少?

(g取10m/s2)

(答案:

10m/s)

(四)课堂小结

做圆周运动的物体,由于本身的惯性,总有沿着圆周切线方向飞去的倾向.

当F=mω2r时,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

当F=0时,物体沿切线方向飞出

当F<mω2r时,物体逐渐远离圆心

当F>mω2r时,物体逐渐靠近圆心

六、课外作业:

 

2019-2020年高一物理第二章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全章教案人民版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在理想条件下的运动。

2、能用打点计时器得到相关的运动信息

3、知道自由落体的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在地球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重力加速度。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初步体会抽象思维、提出假说、科学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思路和方法。

2、会从原理、器材、信息收集技术、信息处理方法、操作程序等方面构思探究计划。

3、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去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与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述能力。

2、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研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抽象出一种物理模型----自由落体。

3、渗透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

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及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

教学难点:

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

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其速度公式、位移公式分别是什么?

2、导入:

同学们,我们通常有这样的生活经验:

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落得快,物体下落的速度到底与物体的质量有没有关系呢?

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生目标

1、知道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知道不同的物体在同一地点自由下落时加速度相同。

都是重力加速度g,方向竖直向下。

3、知道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为,vt=gt,vt2=2gh,会应用这些公式解自由落体的有关问题。

(二)学生目标问题过程

演示实验:

让一个纸袋与小钢球同时自由下落,可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

钢球落得快。

老师:

对,这就是我们的生活经验,这也是公元前希腊的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的观点。

这个观点使人们在错误的结论下走的xx多年。

同学们听说过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故事吗?

伽利略做过大量的由静止下落的实验,并且还用归谬法、数学图利都证明了亚里斯多德的观点是错误的。

同学下去看课后阅读材料,伽利略为了证明亚里斯多德观点的错误,他就拿了一个质量是另一个质量10倍的铁球站在比萨斜塔上,使两铁球同时下落,结果两铁球几乎同时落地。

且再看实验:

把刚才的纸袋揉成团,和小钢球由静止同时下落,同学再观察:

学生:

几乎同时落地。

师:

同一个纸袋,为什么形状不一样,其下落时间就不一样呢?

学生:

这是因为空气的阻力的影响。

把纸袋揉成团,所受空气的阻力要比纸袋所受空气的阻力小得多,所以与小钢球几乎同时落地。

老师:

如果真的把质量、形状不同的物体放在真空中,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和伽利略的结论一样吗?

演示:

把事先抽成真空(空气相当稀薄)的牛顿管拿出来,让牛顿管中的硬币、鸡毛、纸片、粉笔头从静止一起下落。

学生:

同时落下。

演示:

把小钢球装进纸袋,与另一个小钢球同时下落。

现象:

同时落地。

老师:

这就是自由落体运动。

同学们根据这些过程、结论,给其下一个定义。

学生回答:

在真空中物体只受重力,或者在空气中,物体所受空气阻力很小,和物体重力相比可忽略的条件下,物体从静止竖直下落。

1、自由落体运动

板书:

自由落体运动:

物体只在重力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2、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

距我们三百多年前的伽利略经过大量的实验、严密的数学推理、得出:

自由落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后来人们采用先进的实验手段测得:

一切物体的自由落体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重力加速度,用g表示

同学们请阅读材料P31页内容,能得到什么知识?

总结:

地球上不同的纬度、g值不同。

其方向为竖直向下。

通常的计算,g值取9.8m/s2,粗略计算:

g=10m/s2

三、学生利用打点计时器探究自由落体运动,学习使用打点计时器。

四、小结

这节课主要知道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知道自由落体运动就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推出了运动规律的三个公式,要求学生与以前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灵活地运用。

 

第二节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性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的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知道在地球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

3、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纸带的研究,学会分析和处理纸带上记录的运动信息。

2、通过自由落体运动的相关物理变化规律的学习,培养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对自由落体运动的探究过程,体验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2、经历对自由落体运动的探究过程,体会人类对客观世界发现之旅的乐趣。

教学重点:

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的获得。

教学难点:

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自由落体运动:

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只有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才能发生,在有空气的空间里,如果空气阻力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的下落也可以看做自由落体运动。

f<

(探索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

从实验中知道,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变速直线运动,这种运动是什么性质的运动呢?

是一般的变速直线运动,还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呢?

(实验直接验证)

利用重物自由下落时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课本30页),测出有关的数据,结合课本中习题(或学生实验)中的结论ΔS=SⅡ-SⅠ=SⅢ-SⅡ=…=aT2,定量判断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二、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

是一种初速度等于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从同学中收集得到的a的结果,取七八个值进行平均值计算,得到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为g,大小大约为9.8m/s2。

1、自由落体加速度:

(1)在同一地点,不同物体作自由落体运动时的加速度相同,这个加速度叫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做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表示。

(2)赤道小,两极大。

高山小,平地大。

通常情况下g取9.8m/s2。

(3)重力加速度是矢量,它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与重力方向相同。

(归纳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由于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其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只要把V0取零,并且用h来代替高度s,g来代替加速度a就行了。

三、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1)规律:

Vt=gt,h=gt2/2,Vt2=2gh

(2)巩固练习

例1、(投影片)一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第一秒末、第二秒末、

第三秒末速度之比为:

,第一秒内、第二秒内、

第三秒内下落高度之比为:

,前一秒、前两秒、

前三秒下落高度之比为。

由以前的推论及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可直接得到答案,分别是

1:

2:

3,1:

3:

5,1:

4:

9

例2、(投影片)一物体从19.6m的高处自由下落到达地面时的速度是多少?

自由下落着地所用的时间是多少?

VO=0

 

Vt=?

分析:

(略)

h=19.6m

t=?

方法一:

Vt2=2gh→Vt=19.6m/s

h=gt2→t=2s

方法二:

Vt2=2gh→Vt=19.6m/s

Vt=gt→t=2s

 

例3、(投影片)一物体从楼顶下落到地面前最后一秒内下落的高度为楼高的,求楼高?

分析:

(略)

h1

t1

h=?

 

t=?

h1=h①

h=gt2=×9.8t2=4.9t2②

h2=h

t2=1s

h1=g(t-1)2=4.9(t-1)2③

三式联立,可得:

t=4s,h=78.4m

四、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熟练应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解决问题。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性(习题课)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熟练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规律,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物理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纸带的研究,学会分析和处理纸带上记录的运动信息。

2、通过自由落体运动的相关物理变化规律的学习,培养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对自由落体运动的探究过程,体验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2、经历对自由落体运动的探究过程,体会人类对客观世界发现之旅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并灵活运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掌握并灵活运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复习提问,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从复习提问引入:

1、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

有何特点?

谈谈你的理解。

答:

(1)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2)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在同一地点从同一高度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

2、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答:

是一种初速度等于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3、什么是自由落体加速度?

有什么特点?

答:

(1)在同一地点,不同物体作自由落体运动时的加速度相同,这个加速度叫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做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表示。

(2)不同的地理位置,重力加速度的大小不同,通常情况下g取9.8m/s2,粗略计算时g取10m/s2。

(初中学过的常数g=9.8N/㎏,实质上是这里的重力加速度)

(3)重力加速度是矢量,它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与重力方向相同。

4、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如何?

学生回答:

(1)规律:

速度变化规律Vt=gt,位移变化规律 S=gt2/2 

(2)推论:

Vt2=2gs,

(3)特点:

V1∶V2∶V3…=1∶2∶3…

S1∶S2∶S3…=12∶22∶32…

SⅠ∶SⅡ∶SⅢ…=1∶3∶5…

ΔS=SⅡ-SⅠ=SⅢ-SⅡ=…=gT2

二、例题选讲:

【例题1】一个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落至地面前最后一秒钟内通过的路程是全程的一半,求它落到地面所需的时间。

解法一:

设物体运动的总路程为S,落到地面所需的时间为t,则由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得:

S=gt2,S=g(t-1)2

由以上两式解得:

t=(2+)s另一解t=(2-)s舍去。

解法二:

利用推论:

自由落体运动初速度等于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从运动开始计时起,通过连续的等大位移所用的时间之比为

故有t1∶1=1∶(-1),解得t1=(1+)s,所以,落到地面所需的时间为t=(2+)s

【例题2】一小钢珠由塔顶静止开始释放,最初的3秒内的位移为S1,最后3秒内的位移为S2,若S2—S1=6米,求塔高为多少?

(g=10m/s2)

解:

设塔高为S,下落的总时间为t,则:

塔高:

S=gt2……

(1)

前3秒内的位移:

S1=gt12……

(2)

后3秒内的位移:

S2=S-g(t—3)2……(3)

S2—S1=6……(4)

(1)—(4)得:

t=3.2s,S=51.2m

三、对本节内容小结。

 

第三节从自由落体到匀变速直线运动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的推导

2、会适当地选用公式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计算

3、了解伽利略的科学研究思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培养实事求事的科学态度

2、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过程,体会科学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伽利略的研究过程,体会人类对自然世界的探究思想

2、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位移公式的推导

2、会适当地选用公式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计算

教学难点:

能适当地选用公式解决实际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在变速直线运动中用加速度a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本节课将从加速度的定义式a=(vt-v0)/t出发,研究在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和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1、提问:

根据a=(vt-v0)/t,质点的末速度vt怎样表达?

学生推导.

Vt=v0+at

这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当物体的初速度v0和加速度a已知时,任意时刻t的瞬时速度vt可由该式计算得出.

速度公式表示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vt是时间t的一次函数.

2、用图象表示vt与t的关系,显然是一条倾斜直线,直线的斜率等于物体的加速度,直线在纵轴上的截距等于初速度,这正是前面学习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

3、例题1;教材第34页例题1(学生阅读)

提问1:

题目给出的是什么运动?

已知条件是什么?

求什么?

答:

研究快艇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已知加速度a=6m/s,运动时间t=8s,隐含条件:

初速度v0=0.求汽车的末速度vt

提问2:

在运用公式vt=v0+at求v0之前,对加速度a的符号作了怎样的处理?

原因何在?

答:

汽车因作匀加速直线运动,设初速度方向为正,则加速度a为正.故a=6m/s2.

提问2:

在解答书写上,例题作了怎样的示范?

书写步骤是怎样的?

步骤

(1)依题意,写出显性及隐性已知条件,标明单位及符号(正、负号)

(2)依据公式(依vt=v0+at)

(3)代入数据,得出结果(注意标明单位)

(4)简答

讨论:

通过本题,有何启示?

(1)将题目交代的物理情景理想化为典型的运动模型是关键,本题交代的是汽车刹车,我们将它抽象为匀减速直线运动,从而可以应用速度公式求未知量.

(2)模型化以后的工作应该是分析题意,用字母表达出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注意挖掘隐含条件(vt=0),弄清要求的物理量(v0).

(3)速度公式vt=v0+at是矢量方程,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演变为代数关系式,公式中的矢量vt,v0,a有方向,分别用正负号表达,如果是未知量,则设为正,由最终结果再确定方向,各物理量的正负以初速度v0的方向为正方向作为前提.

(4)公式vt=v0+at中有四个物理量,只要知道其中的任意三个,第四个量可求.不一定总是求vt,如上述例题求的就是v0.

(5)应特别注意解题时的书写格式.

(三)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

1、提问:

下图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

已知初速度为v0,末速度为vt,经历时间为t,如果用某一匀速直线运动代替,使其在时间t内的位移与之相等,试在图中画出该匀速运动的速度图象,进而用v0和vt表示这一速度.

答案:

v=(v0+vt)/2

2、评讲:

显然,上面的速度v就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必须注意,它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用v-表示平均速度,则v-=(v0+vt)/2.

(四)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学生推导)

1、提问:

由s=v-t,v-=(v0+vt)/2,vt=v0+at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要求用v0、a、t表示.

2、结果:

s=v0t+(1/2)at2

这就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它表示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t的关系.

如图所示,匀变速运动的位移大小为阴影总面积,其中矩形面积s1=v0t,三角形面积s2=(1/2)·at·t=(1/2)at2,因而总面积s=v0t+(1/2)at2,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

s=v0t+(1/2)at2

阅读课文:

第32页例题(学生阅读)

(1)例题讲述:

(学生讲述)题目交待的情景,已知条件,待求物理量各是什么?

__汽车由匀速运动改作匀加速运动,已知a=1m/s2,t=12s,s=180m,求初速度v0.

(2)解题步骤:

写出已知条件后,依,s=v0t+(1/2)at2

文字运算得s=s/t-(1/2)at,代入数值,解得v0=9m/s

结果说明

可见其解题步骤与前一例题步骤一致.

(3)启示:

与例题1的启示相同.

位移公式s=v0t+(1/2)at2涉及s、v0、a、t四个物理量,其中前三个是矢量.运用前应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选定初速度vo为正方向,然后用正负号表示s、v0、a,依照原始公式先作文字运算,得到待求量的表达式,然后代入数据,求出结果,并对结果加以具体说明.

(五)课堂练习

(六)课堂小结

速度公式vt=v0+at

1、匀变速运动的规律平均速度v-=(v0+vt)/2

s=v0t+(1/2)at2

位移公式

s=v-t

运用规律解题时的步骤

(1)审查题意,构建模型;

(2)设定方向,写出条件;(3)依据公式,文字运算;(4)代入数据,数字运算;(5)结果分析,完善答案.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一)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

2、会推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速度的关系式,并会应用。

过程与方法:

提高学生灵活应用公式解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部分矢量较多,在解题中要依据质点的运动情况确定出各量的方向,不要死套公式而不分析实际的客观运动。

教学重点: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

据速度和位移公式推导得到的速度和位移关系式的正确使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本节课我们来学生上述规律的应用。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生目标

1、会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速度的关系式

2、能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求解有关问题。

3、提问灵活应用公式解题的能力

(二)学生目标完成过程: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学生在白纸上书写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位移公式:

(2)在实物投影仪上进行检查和评析

(3)据

,消去时间,同学们试着推一下,能得到一个什么关系式。

(4)学生推导后,抽查推导过程并在实物投影仪上评析。

(5)教师说明:

一般在不涉及时间的前提下,我们使用刚才得到的推论求解。

(6)在黑板上板书上述三个公式:

2、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1)a.用投影片出示例题1:

发射炮弹时,炮弹在枪筒中的运动可以看作是匀加速运动,如果枪弹的加速度是,枪筒长0.64m,枪弹射出枪口时的速度是多大?

b:

用CAI课体模拟题中的物理情景,并出示分析思考题:

1)枪筒的长度对应于枪弹做匀加速运动的哪个物理量?

2)枪弹的初速度是多大?

3)枪弹出枪口时的速度对应于枪弹做匀加速运动的什么速度?

4)据上述分析,你准备选用哪个公式求解?

C:

学生写出解题过程,并抽查实物投影仪上评析。

(2)用投影片注视巩固练习I:

物体做匀加速运动,初速度为v0=2m/s,加速度a=0.1,求1、前4s内通过的位移;2、前4s内的平均速度及位移。

(3)a.用投影片出示例题2

一个滑雪的人,从85米长的山坡上匀变速滑下,初速度是1.8m/s,末速度系5.0m/s,他通过这段山坡需要多长时间?

b:

用CAI课件模拟题中的物理情景。

c:

据物理情景,同学们思考

1)该滑雪人的运动可当做哪一种匀变速运动?

2)你认为所给的已知条件等效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哪些物理量?

3)要求得时间t,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求?

d:

经同学们讨论后,用投影片展示课本上的解题过程:

解:

滑雪的人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e:

说明:

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的求解有两个途径:

(1)

(2)

这两个公式综合使用往往可使问题简化。

三、巩固练习:

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从v增加到2v时结果的位移是s,测它的速度从2v增加到4v经过的位移是多少?

四、小结:

涉及v0、vt、a、s、t五个物理量,已知其中三个,就能求出另外两个。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二)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进一步熟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并能正确运用。

(2)能够熟练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重要推论式解决物理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运用方程组、图像等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发散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物理思想方法的教育,如模型方法、等效方法等;

(2)通过例题的分析,使学生形成解题思路,体会特殊解题技巧。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三个基本关系式及其重要推论式并加以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