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父母的22个原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18719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5.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功父母的22个原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成功父母的22个原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成功父母的22个原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成功父母的22个原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成功父母的22个原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功父母的22个原则.docx

《成功父母的22个原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功父母的22个原则.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功父母的22个原则.docx

成功父母的22个原则

成功父母的22个原则

原则1忘记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

原则2对孩子多一点宽容

原则3勿死守原则

原则4停止对孩子的唠叨,制定罚则

原则5保留孩子的面子

原则6要有点儿幽默感

原则7让孩子了解你的感受

原则8当他做错事时,因势利导

原则9奖赏

原则10要实际地站在孩子的立场看事情

原则11教孩子知道:

谎言等于多重麻烦

原则12别视小错为大过

原则13制定罚则

原则14使用暂停法

原则15让孩子自己承当责任

原则16陪在孩子身旁

原则17请尊重孩子的想法

原则18请给孩子一些隐私权

原则19请给孩子悲伤的权利

原则20教孩子自我保护

原则21不要忘记道歉

原则22懂得宽恕自己

给家长一些教育孩子的建议

一、尽量表扬孩子,孩子具有一定的自信心,才肯去学习,要使孩子每天都感觉到他在学习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哪怕是改正一个缺点。

二、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内容和实际进步程度,家长要多询问孩子最近学习了什么掌握得如何等。

三、经常给孩子制订几个容易达到的小目标,这样可以使孩子感觉到能够做到,树立孩子自信心,从而有利于孩子发挥出潜能。

象摘果了一样。

四、刺激孩子的学习欲望,要抓住生活中的各种机会让孩子练习。

特别是做人的道理。

五、帮助孩子树立责任心,让学生学会洗碗,洗自己的衣服,整理自己的床铺,用具,尽到自己的那份责任。

六、孩子面前做表率。

参考一些内容:

有个孩子告诉我不做作业的原因是他妈妈外面打麻将,很晚才回来。

七、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议论老师,尤其不要在孩子面前贬低老师。

八、订下家庭学习规矩,并且自始至终执行,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作息习惯。

九、引导孩子提出问题,要培养孩子多问为什么。

十、要使孩子重视上学,尽量避免孩子缺课的情况发生。

学生的坏习惯是谁养成的?

上一篇/下一篇 2009-03-1016:

30:

27

查看(2345)/评论(23)

在班主任会议上,政教周主任神情严肃地对全体老师说:

“学生的坏习惯是谁养成的?

的确,是他们的家长养成的,但是,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难道与我们老师们尤其是班主任就没有关系吗?

我不想多说,请大家好好思考这个问题吧。

从昨天下午到现在我在一直在思考周主任提到的这个问题。

是呀,在任何地方任何学校的任何班级里,都会有一部分行为习惯不够好的学生,老师们比较一致的观点就是现在独生子女学生的各种坏习惯都是家长养成的,尤其严重的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无原则的过分溺爱导致的。

虽然孩子进入了学校,但是那些业已形成的不良习惯老师感觉是无能为力的。

然而,事实却是这样的,在入学的时候,各个班级的学生情况都差不多,可是,几个学期以后,各班学生的行为习惯就出现了很大的差别,有的班级里的学生坏习惯不但没有改进反而还增加了许多,而有的正好相反。

这是何原因呢?

细心观察不难发现,这与班主任的管理理念和工作方法有直接的关系。

从理念上来说,有的班主任就强调一个“严”字,眼里揉不进一点沙子,绝对不允许学生的不良习惯存在,一旦发现立刻予以批评纠正。

有的班主任对学生过于宽容,认为学生中存在的如吃零食、乱丢乱弃、不分场合大声喧哗打打闹闹以及说脏话等都不算什么大事,于是对此听之任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学生就会得寸进尺,老问题没改,又添新毛病。

从工作方法上说,有的班主任对制定的班规班纪持之以恒地贯彻落实,有督导,有检查,有反馈,有改进等,使学生知道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久而久之,好习惯逐渐取代了坏习惯。

有的班主任也制定了一整套完备的班规细则,但是落实不到位,学生有侥幸心理有空子可钻,给老师玩猫捉老鼠的游戏,结果学生对自己的不良习惯不以为然,照样我行我素,依然故我。

由此可见,班主任所选取的管理理念和工作方法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塑造至关重要的。

我想,学生的性格脾气是由父母的遗传因素决定的,是后天教育难以根本改变的,但是,学生的行为习惯是后天在各种环境中慢慢形成的。

老师只所以被称作辛勤的园丁,就是因为学生就像一棵棵的小树苗,会经常长出小树杈,需要老师这样的园丁捧着爱心用慧眼去发现用巧手来修剪。

只有这样,今天园中的棵棵小树才能成长为明天的栋梁之才。

学生的坏习惯是谁养成的?

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深入思考,我进一步明确了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和方向。

年轻父母:

我们被孩子捆绑

不谈学习是朋友,一谈学习是敌人  孩子学特长,父母当跟班服务周到

  学生教育成为家庭战争最大火药桶  时至今日,冯女士依旧一瘸一拐地坚持外出办事。

“三八”节那天,13岁的儿子送给她一份特殊的节日礼物——“脚趾骨折”。

  儿子草草应付作业,对此不满的冯女士叫儿子返工重做,儿子一边甩脸子抹眼泪,一边不服较劲,矛盾迅速升级。

冯女士终于没忍住,抬脚踢了儿子,结果没料到会脚趾骨折。

  对宝贝儿子,冯女士常常束手无策,苦笑自己“黔驴技穷”。

每遇儿子不听话,都要爆揍一顿,但“打的时候心里像是划了道口子,特别难受”,打完就后悔。

  “90后”教育问题成为斗争焦点

  提起儿子,冯女士有“千言万语”。

对儿子打小宠爱有加,7岁之前和婆婆争着抢着带孩子。

母子连心,一度晚上睡觉儿子翻身,冯女士便会不自觉地立马醒来跑到儿子房间。

没料到,自打孩子进了校门,老师布置第一篇作业起,“痛苦”开始源源不断。

  儿子睡觉之前,忘了第二天要交的两页阿拉伯数字“1”的抄写作业,当妈妈的不忍叫醒他,找来铅笔,模仿孩子的笔迹,歪歪扭扭地写完。

第二天一早,儿子紧张着急,当妈妈的很得意地把已经“完成”的作业交给儿子,儿子直夸“好妈妈”。

  自此,这位“好妈妈”对孩子的学习没少忙乎,该签字的签字,该出题的出题,尽可能地和每一届班主任搞好私人关系。

  平时一家倒也和和睦睦,“不谈学习我们是朋友,一谈学习我们是敌人”。

冯女士时常无奈又无助,孩子的教育问题,一度成为这个家庭矛盾的导火索。

  为解决动手打孩子的事,一家三口召开专门会议,通过决定:

儿子必须按时完成作业,平时作业怎么做,周末作业怎么做,有着详细的规定,但“跟废纸一模一样,根本没有约束力”。

  无奈之下,冯女士对儿子也曾实施“无为”政策,但不管的结果是孩子的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还得管。

但冯女士又开始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现在一到周末冯女士的心就开始抖,“孩子的作业成了我的包袱”。

对儿子“无能为力”的冯女士现在只想把儿子交给别人带。

今年暑假打算找个阳刚的男家教,带着儿子去农村把皮肤晒晒黑,吃吃苦。

“宁肯花钱让别人陪孩子,把我解脱出来。

”冯女士实在没招了。

  “90后”孩子的教育问题,几乎是每个“60后”和“70后”父母与孩子斗争的焦点,集中体现在1965年至1970年左右出生的父母和1990年至1995年左右出生的孩子之间。

  摆摊卖烧烤的国家特三级厨师黄师傅说起16岁的儿子,“气就不打一处来”。

儿子学画画,妻子又没了工作,黄师傅不得已正常工作之外卖起了烧烤。

凌晨,黄师傅又是最后一个收摊,一脸疲惫,长时间站立导致腿部静脉曲张,而此时儿子黄鑫刚关掉遥控器,上床睡觉。

  “就为了孩子有个好归宿。

”黄师傅连连叹气,他不明白儿子怎么就不能体谅体谅父母的艰辛。

  儿子泡网吧不写作业,黄师傅也发过狠,用铁链把儿子捆在房子里一整天。

他的苦口婆心也把孩子感动得眼泪哗哗的,但过后儿子依然我行我素。

在儿子保证的作息表上,黄师傅的批语是“黄鑫不可能做到啊,纸上谈兵”,末尾一连5个感叹号。

  为了孩子,没了自己

  4月14日,星期六。

兰州市崇雅艺术学校过道的长凳上,坐满了前来陪读的家长。

第五教室传出孩子们咿咿呀呀的歌唱声,家长或翻着报纸,或织着毛衣打发着时间,更多的家长坐不住,七嘴八舌地讨论着自家孩子的长长短短,不时从教室的门缝里把头探进去,看看孩子的表演。

有家长干脆搬把凳子坐在后排,摊开本子,边听边记。

  同一幢楼上的爱丽丝英语培训学校也是这番景象。

  周嘉嵘的妈妈思前想后还是没进教室,她怕孩子觉得有人撑腰就捣乱。

  这天的周嘉嵘,早上要上奥校,下午学英语,晚上拉小提琴。

每个周末,年轻的母亲都要陪着儿子四处赶场子。

“活着为孩子,挣钱为孩子。

为了孩子,没有了自己的社交圈子,没有了自己的空闲时间。

”她不无抱怨地说。

  上个星期,8岁的儿子给37岁的母亲跪下了,抱着她的腿哭诉:

“妈妈,你毁了我的童年。

”再次提起这事儿,这位母亲连亲几口儿子的脸,再次发誓不打孩子了,母子俩约定“妈妈要有耐心,宝宝要有恒心”,要做“最好的妈妈,最好的宝宝”。

  兰州大学附属一院的徐医生放弃周末来陪女儿学书法。

喜欢历史的他在嘈杂的过道里品三国。

一会儿,女儿出来了,冲徐医生就俩字——“买水”,转身又进了教室。

徐医生哈哈一笑,收起书,下楼了。

不几分钟,一瓶茉莉花茶送到了女儿的嘴边。

  孩子学特长,父母是跟班。

快40岁了,徐女士没想到没有音乐基础的她还要去学一门乐器,不仅成天围着女儿转,而且身兼接送加陪练。

女儿去学小提琴,常常是老师教自己半个小时,再教女儿半个小时,回家自己再照着笔记教孩子。

  和自己小时候比了比,徐女士感触深刻:

“父母忙着柴米油盐,根本没时间管我们,作业得自己写,衣服得自己洗,现在的孩子条件太优越,家长服务太周到,觉得什么都是天经地义,孩子压根儿不懂得珍惜。

  连日来,记者泡在各大琴行、书店、特长培训班采访,不难发现家长加孩子的组合身影。

面对记者的问题,很多家长只喊教育这代孩子真累。

“我们现在捆绑越来越紧了,一点空间都没有,简直是难舍难分,就连洗澡我们都要一起去。

”一位前来给孩子选书的家长如是感叹。

  家长感受竞争压力急于传递给孩子

  想起自己的学生时代,闫林历历在目。

吃不饱,穿不暖,高三时穿的蓝衣服打着7个补丁,穿的老父亲的旧皮鞋连修鞋匠都不愿意补。

大冬天,学校晚上限电不让点蜡烛,为背英语,只好去抢县城的路灯,回到宿舍,用自己的体温暖冰冷的被窝,冻得难以入睡。

  已经“跳出农村包围圈”的闫林,对自己的女儿“不惜血本”进行教育投资。

家在榆中县,周末跑到省城兰州学英语,父女俩常常是早上8点出门,中午才能赶到,一来一去精打细算就得50多元。

不得已,去年花5万元买了辆奇瑞QQ。

  几年间,花8000元买电脑,4300多元买多用电子琴,一小时两元去租钢琴,夫妻俩几乎把三分之二的工资全都花在了女儿身上。

  其实,闫林也没想着自己的女儿能成名成星。

闫林深有感触的是,单位搞一些文体活动,自己常常是有心无力。

  “上一代的缺陷不能在下一代身上延续。

”闫林40岁才第一次坐火车去张家界,女儿10岁大就已经去过九寨沟、黄鹤楼等很多旅游胜地。

有时候,闫林也会把女儿放到艰苦的农村去体验强烈的反差。

“要让孩子明白,幸福必须经过艰辛的努力和奋斗才能实现。

”闫林说。

  无独有偶,与闫林的想法一致,众多家长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领孩子出去长见识。

到全国各地旅游,点燃了12岁女孩董宛瑾的梦想。

英语说得很溜,拿过甘肃省小学生“口语大赛”二等奖的她准备考雅思,梦想留学布拉格、维也纳。

  扳着指头数,这位12岁的小姑娘已先后练过钢琴,参加过奥数班、作文写作班,目前还学着英语,打着乒乓球。

  难道家长不心疼孩子?

母亲陈女士道出苦衷:

“我们父母能做的就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期望孩子将来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时不会太吃力。

  就在女儿六年级毕业报考中学时,3000个学生竞争40个位子,没4天就报满了。

“孩子们不得已,我们也不得已。

”陈女士的话多多少少代表了家长的普遍心态。

  儿子黄嘉佑9岁了,在兰州大学党委宣传部当副部长的父亲黄剑华,从来没强求让孩子上过什么兴趣班。

面对大家趋之若鹜的行动,他发问:

“几百条起跑线,每条都不让孩子输,现实吗?

”孩子喜欢电脑,黄剑华引导孩子做了一份电脑知识报,报纸上的内容都是孩子自己上网搜集的,黄剑华更乐意做这种承载着孩子兴趣本身的启发和引导。

  照片:

2007年4月18日,北京,望京新城幼儿园门口一大早就排起了长队,为孩子入园,家长熬夜排队报名。

  一周前,望京新城幼儿园贴出通知,招收30名儿童进入小班,报名面试时间是4月18日上午8时30分。

4月17日上午8时,幼儿园门前就出现了第一位报名者。

周民摄

和孩子做朋友只是种策略?

功利性的两代人关系值得警惕

2007-04-20

本报记者狄多华实习生张鹏

  

  在采访中,许多家长不约而同地谈到了要和“90后”孩子做朋友。

而在之前本报记者采访“80后”老师时,“放下传统的棍棒教育,和学生做朋友”,业已成为不少“80后”老师的共识。

面对“90后”孩子,家长真能成为孩子的朋友吗?

  家长的理由很简单:

“威逼利诱”都不好使了,不了解孩子到底在想什么,放下家长的威严和孩子做朋友,几乎成了一种必然选择。

  董宛瑾和妈妈无话不谈,学校里的烦恼也常常向妈妈絮叨。

往往从这些“只言片语”里,陈女士就会敏锐地体察到孩子当时的心情和心理。

在陈女士的教育理念里,应该给孩子提供一定表达自我的自由空间。

  陈女士常常会回想起自己的成长经历,“有什么观点藏在心底,父母绝不允许孩子说不”。

陈女士常想,是不是这种教育影响了自己现在的性格。

  选择和女儿做朋友,更多的是陈女士的主动选择。

常常困扰于“没有办法掌握女儿思想”的她,现在往往掌握了教育的主动权。

  “要和孩子当朋友的口号喊得再响,而不注意对孩子点点滴滴的平等培养,也是一句空谈。

”闫林这么说,也这么做。

  女儿因为看动画片误了写毛笔字,为应付检查,在日期上动起了“歪脑筋”。

就添了两笔,“一号”变成了“十一号”。

闫林发现后,左思量,右思量,强压怒气,没有急于和女儿“交火”。

  “皮肉之苦达不到教育目的,而要让孩子内心去感受。

”闫林最终选择了用朋友的方式和女儿谈心,在保证不跟孩子生气,不打骂孩子的前提下,女儿终于道出了实情。

  在兰州交通大学学生处处长李爱春看来,“家长和孩子做朋友是一种方法,更多的是一种策略,一种姿态,带有功利性目的。

”他同时表示,这与家庭氛围有很大关系,一个民主、博爱的家庭环境更可能催生这种氛围。

  他提请注意,在中国传统思维的影响下,即使是家长和孩子做朋友,这种朋友关系也是大打折扣的,父母很大程度上是在给孩子施加影响。

另外,孩子也不可能把家长当作同龄朋友一样看待。

  尽管选择了和女儿做朋友,但陈女士新的困惑产生了:

“收放不自如,就像风筝线,抓得紧了风筝飞不高,放得太开了飞跑了。

  其实陈女士心知肚明,“和孩子做朋友只是迫不得已而为之,只是为了了解孩子,关注孩子,进而引导孩子,母女本质上不可能是朋友。

  

你有这些教育孩子的坏习惯吗?

一、让保姆或祖辈带孩子。

很多中国父母以为孩子只要身边有人看着,没有生命危险就好。

其实从出生开始,孩子就需要和别人交流。

不会说话也可以交流。

肌肤的接触、拥抱、关注的眼光、和他说话。

孩子需要不断的交流,会变得比较聪明,对爱有安全感。

我们很多家庭的孩子,是在没有关注的环境下长大。

脑子会变得怪异呆滞。

然后永远缺乏爱的安全感。

终生追求那童年,婴儿时期失去却永远追不回的爱。

还有,保姆、爷爷奶奶与孩子没有切身厉害关系,他们只会把他照顾好,满足他的衣食需求,也不会去管到底自己有没有做对,也许他们也不知道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叫做对,甚至许多年轻父母自己也不知道,因此他们不懂得什么是爱,于是把爱就变成了伤害!

例如,孩子摔倒后,奶奶会赶紧抱起孩子,爷爷会骂:

“都怪你,摔了我宝贝!

”这样的教育,培养的是小孩的一种推卸意识:

什么都是别人的错,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二、把孩子当炫耀的工具。

中国人一方面爱面子,一方面想鼓励孩子上进。

常常说,你看人家孩子多用功,成绩多好。

人家又得了什么奖。

这种比较最要不得。

况且常常是当著很多人的面说。

这并不是孩子不愿意做好,实在是你的“基因”问题太多。

你每一次把孩子和别人比,只带给他多一份不满和痛苦,对于事情没有什么帮助。

这种比较和竞争的心里,也导致中国人团体比较无法和谐合作做事。

喜欢互斗。

对于能力强的人不是佩服,而是嫉妒,要拉他下来。

学校的老师更是火上加油,整个家长和老师的教育观念需要加速修正。

否则中国人的团队合作永远不如人。

孩子不是你的财产,也不是你的资本。

他是你的生命的延续,因此,你要对他负起责任来!

孩子不可以被用来充面子,那样只会从心理上伤害了孩子。

例如父母带小孩子去超市逛,小孩子看到喜爱的玩具会不走,甚至当父母不给买的时候会大哭,这时候呢,父母会觉得很没面子:

“小祖宗,不要哭了,给你买还不行吗!

?

”看看产生了什么结果:

孩子明白了意见事情,那就是只要哭,就可以得到想要的一切,不管对不对。

根源在哪里?

对了,父母的面子,怕孩子哭丢自己的面子,于是没有了原则。

为什么不这样的,问问他:

“宝宝,为什么要这个玩具呢?

”如果是合理的,去赞扬他再给他买,如果是不合理的,告诉他为什么,仅仅需要这样就可以了。

三、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和权利。

很多父母抱著传统的观念,认为子女是属于父母的。

这种不把孩子当一个拥有完整权利个体的错误观念,导致个人和社会的很多不良的后果。

父母进入子女房间应该先敲门。

移动或用孩子的东西应该得到他的允许。

任何牵涉到子女的决定应该先和子女商谈。

不要随意翻看子女的日记或隐私。

应该尊重孩子的所有权利,把他当一个成人一样尊重。

这个尊重是从出生换尿片开始。

换尿片前,先和颜悦色告诉他要换尿片了,向他道歉,请他忍耐一下。

这种尊重的精神是我们社会所缺乏的。

导致社会缺乏服务和尊重的观念。

不被尊重的人以后也不知道尊重别人。

四、把孩子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方向。

很多父母把自己一生的遗憾寄托在孩子身上。

一直逼孩子往自己以为是正确的路走。

即使孩子并不适合,或者不喜欢。

譬如学钢琴、出国。

在这种压力下,家庭变的不快乐。

亲子的愉快时光成了斗争大会。

牺牲了亲子的和谐关系,追求一些莫明其妙,也不见得正确的父母理想。

当子女长大回想起童年,尽是不快乐的回忆。

要知道,孩子的肩膀是稚嫩的,怎么可以承担的起你的千斤重托?

父母需要做的只是这样的事情:

教给他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让他身心健康的成长,培养他健全的人格。

此外还需要关心他,支持他!

别的,你相信他不会做吗?

五、把学校成绩当成一切表现的指标。

很多父母愚蠢地以为学校的成绩代表一切。

人生的目标两个,一是高考,二是留学。

目标订清楚了。

父母剩下的工作,就是用一切威逼利诱苦肉哀求,来达到这个目的。

这个科举时代遗留的过时观念,仍旧深存人心。

其实事实摆在面前。

很多出国回来现在找不到工作。

很多北大清华的现在也只能混口饭吃。

在学校的成绩并不代表一切。

反而是全面的能力,活力,毅力,性格,才是影响他们一生的重要因素。

六、认为早起好,睡觉就是懒惰。

成长中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

目前很多孩子6点就起床。

每天睡不足8小时。

全国还在推广早起才健康的错误观念。

睡不足会影响发育。

脑力会减退。

我们的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

违法让孩子在周末学习或晚睡觉的教育人士应该用严厉的法律措施来禁止。

严防使学习成绩第一,超过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人格完善,超过了他实际需要的一切!

七、认为孩子不应该做家务而只应该去学习。

社会学家调查的结果,在家常做家事的孩子将来生活比较幸福。

可能是因为处理事情的能力比较强。

所以长大以后比较不容易有挫折。

或者比较能面对挫折。

中国的父母为了让孩子学习,剥夺了一切孩子做家事的机会。

剥夺了他学习工作,学习分担责任,学习面对问题的机会。

中国父母应该让子女充分分担家事。

学校应该全面减低作业份量。

培养孩子不是为考学,培养他身心健康,明白事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就足够了,没有必要去为了学习而学习。

八、缺乏幽默感和轻松的一面。

或许因为各种压力,家庭的基本气氛就是逼孩子学习。

父母因为生活压力,失去了幽默感,失去了轻松。

一切都是逼,都是赶。

亲子或夫妻在这种缺乏轻松和幽默感的气氛下,一个小挫折就会引爆冲突。

九、认为父母的爱可以是对子女任何不合理要求的借口。

男女之间,爱并不是为一切所欲为的借口。

很多父母常对子女说的一句话:

我们这样做,也是因为爱你,为你好啊。

想用这句话堵住子女的反驳。

这简直荒谬。

要求不合理就是不合理,别把爱扯进来当挡箭牌。

父母的要求应该要合理,让孩子心服口服。

十、认为养孩子是坚苦的义务而不是享受。

中国父母,经过传统的教育,习惯把养育儿女当成艰苦的义务。

也因为这个苦,而常常暗示或明示子女要回报,孝顺。

比较正确的态度是养孩子是一种上天赐予的享受。

应该享受和子女相处的时光。

享受看著他成长的乐趣。

 

班级管理中的金点子

班级管理中的金点子

我做班主任工作已经十几个年头了,在这十几年中间,我先后学习了了魏书生,没有差生的李圣珍、周泓的赏识教育、全国优秀班主任任小艾和其他的一些班级管理方面的经验材料,也渐渐的形成了我的班级管理理念,那就是在老师奉献足够的爱心、耐心、童心的同时,尽可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

现把自己在班级管理的实际操作中一些独特的体会,加以整理奉献给大家。

点子一——两党之争

在美国的政坛上,上演着民主党和共和党轮流执政的跷跷板游戏。

执政党丝毫不敢懈怠,在野党也力图东山再起。

因此据报载,美国ZF机构办事效率高的出奇。

我想和不把这一模式运用到班级管理上,来个双班委制呢?

经过反复的考虑,积极的筹备,我班的双班委制终于出台了,其主要内容如下:

整体思路:

立法小组结合本班的实际制定出本班的班规。

实行双班委制,轮流值周.轮流监督。

班长实行竞选,有班长聘班级委员,小组长选本组人员。

班委会负责对各位小组长的管理,小组长负责对本组人员的管理,班委会的工作效果有全班同学监督。

组员表现不好,小组长可以提出交换组员的要求。

小组长工作不力,班委会有权撤换,班委会成员工作搞不上去全体同学有权罢免其职务。

这样一来让每位同学都处一种竞争的环境中,让每位同学都有一种竞争意识,从而也有了学习的动力。

这就是我们班的双班委制,我们小小的班级竟成了一个社会的缩影,不可思议吧!

但你不要小看了这个双班委制,就是他,使我们班的同学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学习效果出奇的好!

点子二——八仙过海

古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传说,而今在我们班正有八位学习尖子带领其组员上演着八仙过海的现代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事情是这样的,我们都知道,一棵树,生活在辽阔的旷野上,他长的歪歪扭扭很难成才,如果让他生长在茂密的林子里,他却会长的俊秀挺拔,这是因为他感到了生存的压力!

他不奋力向上,等待他的只有死路一条!

由此我把班内的同学按学习程度的差异分为1234等,每等同学有组长自由挑选一位,刚好8组,这八组同学在实力相同的条件向下,有组长带领着在学海中竟渡。

我告诉组长,不管你有什么方法,一定要充分的调动本组组员的学习积极性,因为你们组成绩的好坏,并不取决于尖子生的表现如何,而是程度差的同学。

我告诉组员,组长能挑到你,这是组长对你的信任,你千万不要辜负组长对你的信任。

我想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期待效应吧!

只不过我把它的主角有教师换成了学生。

这样一来,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之高涨就可想而知了。

点子三——汤圆理论

咋们有句歇后语叫哑巴吃汤圆——心中有数,说文雅点就是人贵有自知之明,如何让学生对自己各方面的表现都做到心中有数呢?

我把每位同学每天的学习状态加以汇总,并在适当的时候悄悄的告诉他。

你猜他们听后会怎样,那我告诉你,没有一个同学在得知他的学习状态后甘拜下风,而是立马奋起直追!

点子四——杀鸡骇猴

在我们平常的班级工作中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在某种制度实施一段时间后,同学们都会出现一种倦怠心理,致使学习效率下降,这又如何是好呢?

办法总比困难多,后来我想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