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以及丰富的地热资源精.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14319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2.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以及丰富的地热资源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我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以及丰富的地热资源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我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以及丰富的地热资源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我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以及丰富的地热资源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我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以及丰富的地热资源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以及丰富的地热资源精.docx

《我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以及丰富的地热资源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以及丰富的地热资源精.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以及丰富的地热资源精.docx

我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以及丰富的地热资源精

我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以及丰富的地热资源,依托这些海岸线发展起来的海滨度假景区以及依托地热资源发展起来的温泉景区数量庞大。

但这些以水为主的景区(简称水景区)始终无法摆脱淡旺季的烦恼。

为何会产生这样的现象?

有何对策?

一、水景区淡旺季鲜明的原因淡旺季成为目前国内以水为主的旅游景区难以突破的瓶颈,其主要原因是一些水景区在布局上没有做到和谐。

大部分水景区把全部力气都花在了做好水上项目上,而不约而同地忽略了岸上(陆地)的打造,这是国内以水为主要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景区深受淡旺季困扰的最大原因。

此外,还有:

1.自然因素。

以水为主要旅游吸引物的景区容易受到地域、气候、季节变化等自然因素的制约。

根据游客心理调查,在开展水上乐园、漂流、海滨等旅游项目时,游客在水温(气温)低于27℃时就不愿意碰水;而对温泉项目而言,外部气温高于25℃游客就会裹足不前,下水意愿明显降低。

2.产品过于单一。

与综合性的旅游景区集群比较,温泉、海滨以及漂流、水上乐园等景区的产品相对比较单一。

产品的单一让这些旅游景区在面对不可抗的自然因素时,比如海滨遭遇寒冷天气,温泉遭遇炎热夏天,漂流遭遇寒冷、雨雪天气等等,都无法形成正常经营,淡旺季的瓶颈也自然无法突破。

3.国家的休假制度。

一般来说,大家普遍将春节、五一和十一等国家规定的假日所在月作为旅游旺季,另外,七八月因为学生放暑假也被列为小旺季。

国家的休假制度使得人们的出游时间相对集中,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旅游景区的淡旺季。

二、淡旺季对景区的不利影响所有的景区在规划建设时都有一定容量。

旺季时,由于大批游客的涌入,给景区的交通、供水、供电、旅游设施的保护、酒店的接待、游客安全等带来极大压力。

超负荷的运转,超容量的承载,使游客得不到舒适的游览环境,其旅游兴趣必将遭受影响,对景区评价也大打折扣。

淡季时,景区的各项设施比如酒店客房、游乐设施、餐厅等资源大量闲置,人员难以安置等等。

众多设施也会因闲置而折旧贬值。

景区也因无法持续经营而影响到后续的投入与健康发展。

三、淡化水景区淡旺季的对策1.旅游主题集群化打造。

即通过不同的旅游主题打造,形成景区集群化优势,延伸景区产品线,突破水元素景区产品单一局面,做好岸上工夫,实现旅游主题之间的优势互补。

2.针对我国的休假制度,适当拓宽客源市场。

比如漂流、水上乐园等旅游景区,目前主要把目光锁定在了年轻人身上。

然而绝大部分年轻人只能在有限的几个黄金周内游乐。

中老年群体日渐庞大,这个群体大多数有钱有闲,因此这是一个有待进一步开发的非常庞大的客源市场。

3.改善景区内部管理和运营。

淡季时,为了适应集体商务游客,可以将两间大房开辟成高品质的卡拉OK房;而一到旅游旺季房间不够用时,则可以把娱乐室重新布置成房间,以容纳更多的游客。

4.淡季做品牌,旺季做市场。

旺季过后,市场可能要沉寂好几个月,有些甚至长达半年。

如此长时间的沉寂,会让有些景区原本积累起来的人气和名声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消失。

因此在淡季时这些景区也别忘了促销打广告。

5.通过淡旺季不同的收费措施,实施积极的淡旺季管理。

许多人喜欢“扎堆”旅游。

通过制定切实有效的差异化收费措施,将能达到错峰出游的效果,自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平衡景区的淡旺季。

6.通过景区的合理规划和管理,也能突破产品的季节性界限。

在韩国爱宝乐园,隆冬腊月游客们依然能够其乐融融地坐在圆形橡皮艇上玩丛林漂流,丝毫不受寒冷天气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其规划和管理的合理。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乡村旅游层面理解不深,概念混乱

  目前部分学者将乡村旅游等同于农业旅游(agrotourism)注,有的甚至片面地理解为农业观光旅游,严重地降低了乡村旅游的丰富性,掩盖了乡村旅游所包含的其他类型。

许多乡村旅游景区多以单纯的农业观光为主,多数乡村旅游产品未能真正体现乡村旅游的各个层面,有的甚至歪曲了乡村旅游的内涵,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

(2)各自为政

  在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中普遍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资源与资金没有形成有效合力,乡村旅游普遍存在规模小,经营者品牌意识淡薄的现象。

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开发以及对乡村旅游文化狭义和片面的理解,忽视了对农村其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缺乏规划和策划

  由于资金缺乏,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论证、规划和策划就匆忙上马,开发中只重规模,不讲质量,粗制滥造,许多乡村旅游开发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只考虑当前,不顾长远,有的乡村旅游开发本身就是一种破坏。

此外部分乡村在开发乡村旅游时,人工痕迹过于明显,农村旅社建成高楼大厦,城市化倾向严重,影响乡村旅游的特色。

(4)人才匮乏

  由于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研究均处于较低层次上,针对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人员相对较少,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

在实际的乡村旅游操作中,许多乡村旅游区的管理人员由村干部兼任和由当地农民担任。

乡村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低下,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与低素质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相矛盾,乡村旅游处于粗放经营,形成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恶性物循环中,严重制约了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5)开发产品特色少、雷同多

  目前国内乡村旅游多集中开发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而对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开发重视不够。

乡村旅游的开发过分地依赖农业资源,缺乏文化内涵,地域特色文化不突出。

此外,我国还存在乡村旅游产品雷同多,缺少特色产品,整体接待水平偏低,配套设施不完善等现象。

(6)振兴农村经济的贡献有限

振兴农村经济的贡献有限 由于我国经济不发达,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诸多原因,致使我国乡村旅游开发较为成功的区域多在近大、中城市的外围,甚至就在城市中开辟乡村旅游项目,乡村旅游在振兴偏远地区农村经济的作用非常有限。

  此外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多以专项旅游产品出现,如观光果园、观光茶园、高科技农艺园、多功能花卉园、休闲渔场等,与其它景区和自然资源结合程度不够,旅游从业人员中农村人员偏少,旅游收益主体不以农民为主。

而发达国家开发乡村旅游主要是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尤其是偏远地区农民的收入,一般以小型开发为主,农户为参与主体,旅游收入只是对当地农民收入的一种补充,这与我国的乡村旅游有较大的区别。

 

措施:

(一)增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

  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要通过系统规划,有机整合乡村旅游资源,认真科学地策划好旅游开发项目。

同时还要加强文化内涵建设,以乡土文化为核心,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味和档次。

加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有利于改变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产品结构雷同、档次低的状况。

在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中,要在乡村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上做好文章,使乡村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和较高的艺术格调。

(二)保持本色,突出特色

  对乡村旅游的开发,要注意保持乡土本色,突出田园特色,避免城市化倾向。

乡村旅游的投资商在开发中要注重对原汁原味的乡村本色进行保护。

因而对乡村旅游开发要加强科学引导和专业指导,强化经营的特色和差异性,突出农村的天然、纯朴、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强调天然、闲情和野趣,努力展现乡村旅游的魅力。

(三)政府主导,联合经营,共树品牌

  目前全国各地城市近郊都在花大力气发展乡村旅游,争夺客源的竞争非常激烈。

乡村旅游要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实现联合经营,以群体的力量形成规模效应,创立品牌,增加市场竞争力,走规模化和产业化的道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四)乡村旅游的开发要做好几个结合

1.乡村旅游开发要与其它旅游开发相结合

  乡村旅游不能理解为是一种纯粹的农业资源开发,而要与区域内其它旅游资源和旅游景点的开发结合起来,借助已有旅游景点的吸引力,争取客源,以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

2.与农村扶贫相结合

  据估算我国农村目前大约有1.5亿剩余劳动力,到2010年还将至少新增劳动力6350万人左右。

从中短期看,我国的就业压力有增无减,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开发乡村旅游可增加旅游就业机会,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城市的压力。

3.乡村旅游开发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

  2001年我国的小城镇已突破2万个,城镇化率达37.66%,最近10年期间,我国平均每年新增小城镇约800个,10年中有1亿农村人口落户小城镇。

乡村旅游开发可能牵涉到移民问题,小城镇是比较理想的接纳场所。

乡村旅游开发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小城镇的建设要按旅游城镇的风貌进行控制,使小城镇本身就成为旅游吸引物之一,也可以依托小城镇发展乡镇企业、旅游商业,如农副产品的深加工、旅游纪念品的生产等。

4.与资源保护和打造生态个性相结合

  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要注意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的问题,防止旅游开发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加强与生态资源的有机结合,坚持在旅游资源开发中“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五)给予长期的政策、经济和技术支持

  国家要对乡村旅游业长期的政策、经济和技术支持是非常必要的。

许多研究表明一般乡村旅游很难带来高收益,因此国家除给乡村旅游开发长期的经济和技术上的支持外,还要制定对乡村旅游开发倾向性的政策,并将乡村旅游的开发纳入到各级旅游总体开发规划中。

(六)加强社区参与和对农民的培训引导

  乡村旅游开发要将农业、农民和乡村发展高度结合起来,使旅游业成为乡村社区重要的产业。

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农民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要把乡村旅游做活、做大、做好,就得加大社区参与力度,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引导工作,激发农民办旅游的积极性和提高农民办旅游的能力,努力开拓乡村旅游的本土特色,增加旅游收益,使广大农民真正受益。

  总之发展乡村旅游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保护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为重点,维护乡村性和地方特色,走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和品牌化一体化的道路,实现乡村旅游产业化的基本目标,最终实现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贵州省每年将安排不低于1亿元扶贫资金,在全省300个贫困村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倍增计划,每年打造2到3个亮点。

  今年实施的21个乡村,将以贫困农民为经营主体,围绕"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休闲、体验、观光、购物、度假等需求。

  2010年,贵阳市花溪区公共财政整合各类资金1.75亿元,全面完成农村危房改造。

以“六点一线”为重点,开展精品村寨立面整治,辐射全区29个示范点,改善了4.5万名农民住房条件。

遵义市汇川区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农民参与、整合资源、统一规划、规范管理、社会推动"的乡村旅游扶贫工作模式,推动乡村旅游业,实现乡村旅游总收入4.5亿元,惠及农村贫困人口1.8万人。

初步形成了水产养殖型、科技农业型、湖库濒水型、花圃苗木型、田园生态型和名村名镇型等多形态乡村旅游产业,共建有乡村旅游集中点20个,"世外苑度假村"、"森林度假村"等知名乡村旅游基地已成为重庆、贵阳等地市民向往的旅游休闲目的地。

荔波县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和市场导向,作出了"优先发展旅游、打造主导产业"的决策部署,用旅游统筹的理念谋划区域经济发展,大力实施"旅游兴县、旅游富县"战略,目前,全县已成功开发乡村旅游景点15个,发展“农家乐”239个、乡村旅舍58家,乡村旅游合作社12个,带动农民就业近1000人。

旅游扶贫直接和间接带动贫困人口2.3万人脱贫。

  贵州各地随着“农家乐”、家庭旅馆、土特产销售等生态产业的发展,广大农民分享到乡村旅游带来的收益,真正实现了“在家门口服务游客、在家门口实现增收”的良性旅游发展。

第一章开发基础与目标

一、开发基础

我市具有较好的社会经济和自然资源条件,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积累,沿江地区产业集聚初步成形,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大规模沿江开发的条件已经成熟。

区位自然条件良好。

我市地处中国沿海、沿江“T”型生产力布局轴线的交叉点,具有“承东启西、承南接北”的区位优势。

全市辖十一区两县,土地面积6597平方公里,沿江八区土地面积4606平方公里,沿江开发空间较大。

我市岸线资源丰富,拥有长江干流岸线195.2公里(不含江中洲岛岸线),约占全省的22.6%,居全省第一位。

其中,一级岸线53.3公里,二级岸线44.4公里,三级岸线97.5公里,占全市岸线比重分别为27.4%、22.7%和49.9%,岸线利用条件总体较好。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2002年,我市户籍总人口563.3万人,GDP达到1297.6亿元,约占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总量的7%,占全省的12.2%,人均GDP达22858元。

经济发展阶段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经济增速长期高于全国、全省的平均增长水平。

综合服务功能较强。

现代服务业较为发达,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显著是我市沿江开发的重大优势所在。

我市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信息中心,第三产业比重居各省辖市之首,经济集聚力和辐射力较强。

我市商贸金融业发达,在长三角地区中是仅次于上海的商贸中心城市和区域性金融中心;我市高校科研单位密集,人才资源丰富,是全省科技创新服务功能最强的城市。

产业基础较好。

我市是全国传统的工业基地之一,全市已形成以石油化工、电子信息、车辆制造为支柱,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

沿江地区大耗水、大运量、外向型的产业群也已基本成形。

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南京化学工业园、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四个重点开发区(以下简称四大开发区)已经成为全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地,沿江各行政区也相继建设了规模不等的产业园区,新一轮产业集聚的总体框架基本形成。

基础设施较完善。

经过多年建设,我市基础设施保障水平大为提高,为沿江开发创造了良好条件。

过江通道的增加缩短了南北的时空距离,沪宁高速、宁连公路、宁通高速、宁合高速、宁马高速等高等级公路以及疏港公路、绕城公路和一批县乡级公路的建设提高了沿江交通的通达能力。

南京港是综合性、多功能的江海中转主枢纽港,港口吞吐量位居全国港口第九位,内河港口第一位。

我市是全国八大通信中心枢纽之一,通信设施水平在国内同类城市中位居前列。

体制环境进一步改善。

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市投资环境得到优化;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等改革改制全面推进,经济发展的活力不断增强;江北地区实施的行政区划调整,进一步理顺了关系,整合了资源,为推进沿江开发和跨江发展创造了条件。

我市沿江开发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为:

开发层面问题。

沿江地区的发展还没有上升到整体性、综合型、一体化开发的层面。

这不仅会影响到区域的合理分工,影响到整体合力的打造,还易形成过度竞争和无序布局的局面。

跨江发展问题。

城市跨江分布却长期隔江发展,过江通道建设滞后,江南、江北差距明显。

江北地区近全市三分之一的土地面积上,经济总量不到全市的五分之一。

滨江形象问题。

滨江城市缺乏滨江形象,“城不见江、江不见城”,沿江景观作为提升城市整体形象的重要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改变滨江不见江的现状,是我市新一轮沿江开发需要集中突破的重大问题。

二、发展机遇

从全国、全省的发展战略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分析,我市沿江开发的机遇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党的十六大提出二十年战略机遇期的科学论断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我们解放思想、加快发展坚定了信心,指明了方向。

二是国际产业与资本加速转移的机遇。

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步伐明显加快,我国已成为全球最有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国之一。

长三角地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外资进入高潮,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的趋势日趋明显。

三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机遇。

长三角地区区域融合正在进入加速期,资源区域性配置、产业区域性转移、交通体系区域性共建逐步成为趋势和共识。

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召开、京沪高速铁路等基础设施的推进、南京都市圈的建设等为南京的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

四是全省沿江开发的机遇。

沿江开发作为江苏发展的第三次机遇,也是我市沿江开发最大的现实机遇。

这种机遇反映在针对性的发展导向、高层次的组织领导、有计划的推进实施、具体性的政策支持等多个方面,必将使我市沿江开发获得最有利的外部环境,得以快速推进。

三、指导思想和战略定位

我市沿江开发要处理好与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之间的关系,集中体现呼应上海、接轨上海,紧密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思路。

要立足全省沿江开发战略,处理好与苏南地区和苏中地区的关系,坚持协作共享,服务服从于全省沿江开发的大局。

要推动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功能与作用,促进南京都市圈以及南京经济区域的共同繁荣。

要服务全市经济与社会发展大局,处理好沿江开发与全市发展的关系,体现沿江开发在全市实现“两个率先”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加快我市沿江开发的指导思想是:

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富民强市、实现“两个率先”为目标,实施“以江为轴、跨江发展、呼应上海、辐射周边”的总体战略,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坚持可持续发展,突出产业化、城市化和功能化建设,以沿江开发促进全市综合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我市沿江开发的战略定位是:

承接国际制造业与资本转移的重要载体,展现古都风貌与现代文明的重要窗口,带动江南、江北共同发展的重要纽带,促进都市圈共同繁荣和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平台。

四、发展思路与目标

沿江开发的基本思路是:

紧紧围绕全市“两步走”战略部署,牢牢把握第三次发展机遇,一体化推进沿江产业集群培育,一体化推进沿江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推进沿江综合功能完善,一体化推进沿江景观开发,打造城市功能带和滨江风貌带,建成全省沿江地区的重化工业中心、高新技术产业与研发中心和港口经济中心。

1、总体发展目标:

到2007年,全市实现GDP24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3%,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左右,率先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沿江开发“两带”出形象、“三中心”上规模。

到2010年,全市实现GDP3500亿元左右,人均GDP达到7000美元左右,江南、江北差距进一步缩小,形成跨江发展新格局。

2012年左右,全市全面实现充满经济活力、富有文化特色、人居环境优良的富民强市目标,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2、产业发展目标:

产业国际化、现代化与规模化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世界性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总体框架基本形成。

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确立在全省及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竞争优势,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汽车、钢铁、电力五大产业2010年实现的销售收入比2002年翻两番以上,达到5000亿元,2003~2010年总投入达到3000亿元左右;开发区、工业园区加快扩容,到2010年四大开发区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超过30%。

3、城市发展目标:

提升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水平,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中心城市地位。

着力构筑新型现代服务业发展体系、新型城镇空间布局体系、新型现代化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形成江南与江北共同发展、新区与老城协调统

一、城市与区域共兴共荣的城市发展新格局。

到2010年,全市城市化水平提高到80%以上,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化中心城市。

4、环境建设目标:

保护并合理利用沿江自然和生态环境资源,坚持区域发展、产业布局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努力将我市沿江地区建成全省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

到2010年,沿江地区水、气、声环境质量全面达标,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6%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5%以上。

五、总体布局

立足自然条件和产业布局现状,以及“三个集中、一个疏散”布局调整的要求,按照以产业化为核心,产业化、城镇化、功能化“三化”联动的原则,确立“以江为轴、两岸联动、三个圈层”的生产力布局总体框架。

1、沿江主发展轴的空间布局。

按照合理分工、各有特色、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原则和要求,将长江两岸带状区域划分为六大功能区:

重化工业区。

包括西厂门、卸甲甸、山潘、葛塘、长芦、瓜埠、玉带等区域,主要以南京化学工业园、南京钢铁集团等大园区、大企业为依托,利用沿江、沿路有利条件,集约化发展重化工产业。

港口经济区。

包括栖霞、尧化、燕子矶、龙潭、靖安等区域,以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为主体,结合金陵石化、栖霞经济开发区及仙林大学城,以外向型经济为导向,发展新型制造业。

同时,依托龙潭港和龙潭物流园,发展生产型物流业。

现代都市区。

从河西新城区到幕燕地区,建设集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与现代化城市景观为一体的都市区。

江北新市区。

包括浦口、珠江、高新区等区域,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功能培育,加快高新区、泰山地区、珠江地区联动开发步伐,加大服务业发展建设的强度。

工贸产业区。

包括西善桥、板桥、江宁镇、铜井等区域,在已有的冶金、建材等产业基础上,积极发展都市型产业、物流业、房地产业等。

都市生态区。

包括乌江和桥林部分区域、江心洲、八卦洲等,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良的都市后花园。

2、两岸联动的空间布局。

承接沿江主发展轴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南北两翼的次发展轴,实现南北联动,跨江发展。

江南地区注重提高城市化质量,在城市布局上,以东山新市区作为具有比较完备

的城市功能的现代化城市新区,永阳、淳溪镇作为溧水、高淳的地区中心。

在产业布局上,以禄口机场为界分为两段,北段依托江宁开发区、江宁科技园,主要布局高新技术及其配套产业,并规划建设城南、禄口物流园区;南段依托溧水、高淳开发区主要布局汽车等装备类制造业和一般加工业。

江北地区注重加快城市化进程,在城市布局上,以浦口珠江片作为具有相对独立功能的江北城市中心,雄州镇作为六合的地区中心和南京向北辐射的门户。

在产业布局上,雍庄以南主要布局高新技术产业,以北主要布局一般加工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

3、三个圈层的空间布局。

三个圈层指三个产业密集圈层,分别是以主城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密集圈、主城到规划建设的绕越高速公路以内的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圈、绕越高速公路以外的南京市域的一般加工业和都市农业发展圈。

现代服务业密集圈。

以主城为主,围绕增强集聚和辐射能力,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大力发展金融商贸、科技教育、文化旅游、商务信息等服务业,重点建设“两区五带”:

即新街口商贸商务区、河西中心商务区和钟山风光带、秦淮风光带、石城风光带、大江风光带、南郊风光带。

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圈。

主城到规划建设的绕越高速公路以内的地区,包括东山、仙林和江北三个新市区,是主城产业、科教和人口向外疏散、增量生产力布局的集中区域,也是承接主城向外辐射的重要区域。

在产业布局上,依托四大开发区,形成世界先进制造业集中发展的基地,依托仙林、江宁和江北大学城,形成高新技术研发基地;依托南京软件园、江宁IT产业园、徐庄软件园等,形成软件产业密集区。

一般加工业和都市农业发展圈。

绕越高速公路以外的南京市域,依托溧水、高淳等省级开发区和重点乡镇工业园区,建设形成一批各具特色、层次分明、有一定积聚效应的工业基地;发挥农业科研优势,结合“绿色南京”和城市生态网络的建设,布局高科技的设施农业、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根据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重点建立江宁优质大米、中药材基地,溧水经济林果基地,高淳特色水产养殖和以果蔬制品为主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浦口花卉苗木基地,六合优质大米、速生林基地等一批现代农业生产基地。

第二章产业发展与布局

抢抓国际产业和资本转移的机遇,以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核心,以建设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加强产业集群建设,形成以重化工业为支柱,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农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新格局。

一、工业重点产业发展与布局

坚持工业为第一方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体化推进沿江产业集群建设,做大做强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汽车、钢铁、电力五大产业。

1、石油化工。

发挥扬子石化、扬巴一体化、南化公司、金陵石化等大型化工骨干企业和大型工程的集聚、辐射效应,加强与周边区域的产业联动,以推动产业规模化和形成产业链为导向,建设重化工与精细化工相结合、石油化工与传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