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岳麓版历史高三上学期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12902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9.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岳麓版历史高三上学期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秋岳麓版历史高三上学期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秋岳麓版历史高三上学期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秋岳麓版历史高三上学期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秋岳麓版历史高三上学期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岳麓版历史高三上学期月考试题.docx

《秋岳麓版历史高三上学期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岳麓版历史高三上学期月考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岳麓版历史高三上学期月考试题.docx

秋岳麓版历史高三上学期月考试题

绝密★启用前

2015-2016学年度10月月考卷

高三历史

考试范围:

必修二;考试时间:

100分钟2015-10-7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每个2分,共60分)

1.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

推动这一变化的因素有()

①铁犁牛耕的使用②土地逐步私有化③租佃经营方式盛行④农业生产家庭化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历史学者指出“公元十世纪以前,黄河的水流基本上安稳而平静,而东汉至唐末,仅有四十个年分有决溢的记载;但唐末至近代,黄河大小决溢达一千五百余次,不再是一条安稳平静的大河”从宏观的角度看,有关黄河的变化,下列解释何者妥适?

()

A.古代黄河上、中游地区的森林、草原比较完整。

唐代以后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B.唐代以后,历史重心往东移,关中地区的水利工程荒废,逐渐淤塞,泥沙集于黄河

C.安史之乱后,南方各方面的发展均超过北方,水利工程集中于南方,黄河已遭遗忘

D.黄河的决堤是因农民与水争田,不断在河边修筑围田、圩田,破坏自然生态的结果

3.“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

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

爱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殖之物也。

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

”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反映古代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B.体现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C.精耕细作是古代农业经营方式D.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

4.《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

穷乡山陬(zō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

勤有余布,亦兼鬻(yǜ,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

这反映出当时登州()

A.自然经济解体B.家庭手工业发展

C.民营手工业向农村扩展D.出现经济区域分工

5.明清时期,“苏(州)城花素缎机生业,向分京苏两帮,……(技艺)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不得紊乱搀夺。

”这种现象()

A.阻碍了手工业的发展B.使得手工业者缺乏人身自由

C.是封建政府的政策所致D.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6.2002年发现的一件西周中期的青铜器“遂公盨”上,铸有以下铭文:

“天命禹尃(敷)土,隓(堕)山浚川,乃厘方设征,降民监德,乃自作配享,民成父母,生我王作臣。

厥贵唯德,民好明德,忧在天下,用厥邵好,益求懿德,……豳公曰:

民唯克用兹德,无悔!

”其铭文内容有助于()

①证明大禹存在的可能性②了解西周青铜器的生产水平

③丰富甲骨文的研究资料④研究中国“德治”思想的渊

A.①④B.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7.下图东汉画像砖反映了集市场景,集市外围四面建门墙,十字形的市道划分出4大交易区,各区内有长廊式建筑(称为列肆)。

对此,下列分析或推测符合史实的有()

①当时对商业管理相当严格

②远方富商衣丝乘车来此交易

③集市与住宅区严格分离

④城郊的集市设有“草市尉”管理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8.《故王文贤墓志铭》中有这样段话:

“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

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

是故虽利而不污,故利以义制,名以清修,天之鉴也。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经商成功后可以研究学问或做官B、经商和读书在方法上是一致的

C、商人要向读书入学习文化D、商人致富要遵循道德规范

9.下图是我国古代几个历史时期城市发展变化示意图,你认为下列分析符合历史的是

市数量不断增加②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

③政府对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松④南方城市的经济地位逐渐提升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10.某一学校的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列出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职业结构,如表:

自耕农

地主

佃农

工人

商人

占总人口比例

11%

23%

35%

21%

10%

 

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

A.汉代江南地区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关中地区D.明代江南地区

11.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

“待农而食之,虞(指开发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而出之,丁而成之,荫而通之。

”并引《周书》的话说:

“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以上材料表明司马迁的经济主张是()

A.肯定人们的求利活动B.对农工商业一视同仁C.以农为本D.重农轻商

12.鲁迅说:

“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

”指南针在近代欧洲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表明的实质问题是()

A、近代中国的愚昧落后

B、中国古代科技的沦丧

C、社会环境决定科技能否发挥进步作用

D、指南针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13.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从那里输入的新产品,特别是投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它们基本改变了阶层之间的相互关系,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劳动者),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规模愈来愈大地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材料“新阶段”最主要的含义是(  )

A.交往扩大,使欧洲市场扩大为世界市场

B.引起殖民扩张

C.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D.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14.某校学生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如下资料:

《中国古代早期城市化进程与最初的文明》、《英国城市化的核心动力:

工业革命与工业化》、《试论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和《苏联时期俄国城市化的特征及历史渊源》。

其研究主题应该是()

A.工业革命与城市化进程

B.中国与西方城市化进程对比

C.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D.工业革命前后的东西方世界

15.19世纪,一位到英国旅游的加拿大人面对煤燃烧造成的遮天蔽日的烟雾,感觉到与她家乡那种“单调的纯净”不同,这种舒服的烟雾“为空气增加了一种可靠性和营养,让你似乎能感觉到肺在咀嚼它”。

这种感受的产生反映了她

A.对英国环境污染的漠不关心

B.对化学和医学知识茫然无知

C.为本国的空气纯净深感自豪

D.为工业文明到来而兴奋不已

选项

蝴蝶拍翅膀

产生的风暴

A

社会风俗的变革

辛亥革命的爆发

B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罗斯福新政

C

英国等完成工业革命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D

资本主义世界出现1929年的大危饥

苏联工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16.蝴蝶效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

这是一种混沌现象。

即“蝴蝶拍——拍翅膀,地球的另一端就产生一场风暴”。

下表中最符合该现象的是()

 

17.据统计,20世纪二十年代初中国的纺织业中,全国纱锭的41%集中在上海,10%集中在武汉,11%集中在天津,而广大内地纱厂很少。

该统计数据表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之一是()

A.轻工业发达,重工业落后B.受到外国资本控制

C.资金少,技术力量极薄弱D.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18.费正清教授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这主要是因为

A.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B.地区分布不平衡

C.工业结构不合理D.军阀割据混战的影

19.“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但是一个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

它不但有利于资产阶级,同时也有利于无产阶级,或者说更有利于无产阶级。

”最能说明上述观点的是

A.新经济政策B.罗斯福新政

C.斯大林体制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列宁领导实行新经济政策和邓小平领导实行改革开放,两者本质上的共同点是

A、发展社会生产力  B、允许私有制发展  

C、采用先进科技  D、活跃市场经济

21.英国学者霍布斯鲍姆指出:

“虽然苏联经济的落后和低效、斯大林集体化和大规模镇压的残暴与无情也引人注目,但这些都不及苏联经济不受萧条影响的成就让人印象深刻。

……一时间模仿苏联五年计划之举纷纷出现,‘计划’和‘规划’成为政坛术语。

”据此可知,该学者()

A.肯定计划经济体制的完美无瑕

B.否认苏联经济存在的诸多问题

C.认识到斯大林体制的可取之处

D.坚信社会主义将取代资本主义

22.该图为1950—1984年苏联和中国的粮食产量示意图。

导致后来苏联与中国粮食产量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是

A.苏联处于寒温带,中国处于亚热带

B.苏联农业集体化效率低下,中国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

C.中国与苏联的农业劳动者素质不同

D.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高于苏联

23.18世纪,荷兰的曼德维尔博士在《蜜蜂的寓言》一书中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

一群蜜蜂为了追求豪华的生活,大肆挥霍,结果这个蜂群很快兴旺发达起来。

而后来,由于这群蜜蜂改变了习惯,放弃了奢侈的生活,崇尚节俭结果却导致了整个蜜蜂生活的衰败。

与之观点相似的经济理论是()

A.重商主义B.重农抑商

C.凯恩斯主义D.自由主义

24.墨西哥小说家富恩特斯说“……如果有什么事在今天世界上正在发展的话,那就是人民决定不再简单接受两种进步发展必由之路的模式——……——而是寻找能将技术力量与他们自身传统的活力结合起来的发展道路。

”材料中“两种进步发展必由之路的模式”指的是

A.蒸汽时代、电气时代

B.西方的资本主义和苏联的社会主义

C.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

D.农业文明、工业文明

25.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流行音乐的一个分支是“反对税收当局的歌曲”。

1966年奇想乐队TheKinks有首歌是这么唱的:

“收税员夺走了我所有的钱,剩下我留在这座豪宅里,懒洋洋地享受着阳光午后,那时生活更多的是阳光午后。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A.二战后社会福利政策的发展

B.英国政府干预经济导致财政困难

C.英国民众内心的迷茫与孤独

D.“新经济”推动了英国高速发展

26、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彼得·诺兰说:

“我认为对于任何经济,尤其是对中国这样一个非常贫穷的面临许多问题的经济来说,这是一个明智合理的策略,而任由经济发展,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这样会给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人民的生活及福祉造成极大困难。

我一直深信中国在五十年代早期以及七十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材料中说的“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指的是

A.推动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

B.发挥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C.加强市场机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D.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

27、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认为:

“全世界都在努力生产美元能够购买的商品,而美国则负责生产美元……以印刷品的价格换取石油。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B.世界银行的成立

C.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D.第二次世界大战

28、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两极格局的解体,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空前突出,北美、亚太、西欧经济区域化的发展,形成三大区域组织。

以下阐述合理的是(   )

①欧盟是目前最有成效、一体化程度最高的一个区域性集团

②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集团

③亚太经合组织是本地区政府间最有影响的经济论坛

④三大区域组织相互依赖、相互斗争,各成员国仅限于经济合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9、格瑞德在描述未来世界时说:

“我们正生活在重新安排下一世纪的政治和经济的转变之中。

未来将不会再有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那种意义上的国家经济了。

一国之内所剩下的只不过是组成那个国家的人罢了。

”下列符合格瑞德观点的是(  )

A.全球化即现代化

B.全球化侵蚀甚至会淡化“国家”概念

C.全球化推动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

D.全球化使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30、世界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在未来几年,世界经济将出现“8—6—4—2”的发展格局,具体而言:

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将年平均增长8﹪,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将平均增长6﹪,世界经济将平均增长4﹪,发达国家将平均增长2﹪,亚洲新兴经济体有望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

这一发展趋势:

A.世界经济重心已转向发展中国家  B.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加强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D.多边贸易体制框架已经构建

第II卷(非选择题)

31、(13分)历史不断发展,研究角度也随之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直到1500年,种族隔离现象遍存于全球。

所有的黑人或黑色人种人都生活于非洲,所有的白人或高加索种人都生活于欧洲和中东,所有的蒙古种人都生活于东亚和美洲,而澳大利亚土著居民则生活于澳洲……1500年前后,欧洲人……处于领先地位,所以正是他们支配了这个刚刚联成一体的世界……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材料二 到19世纪,他们(欧洲人)以其强大的帝国和股份公司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控制了全球。

他们还取得了文化上的支配地位,于是西方文化成了全球典范。

材料三 在亚洲各国人民采纳和应用西方科学技术的时刻,它绝不仅仅是东西方之间的对抗问题……在第三世界中,存在着一种日益增长的对外来模式的幻想破灭感,但这种破灭感又留下了一个真空:

没有统一的发展目标和战略。

——以上材料均出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是从怎样的角度看待人类历史的。

(2分)依据这一研究角度指出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的西欧变成“全球典范”的原因。

(3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近代和现代中国“应用西方科学技术”(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的结果,并分析出现不同结果的主要原因。

(4分)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分)

 

32、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不同的国家探索出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3分)

材料一现在我国经济状况中最重要和最突出的一点,就是重心已转移到工业方面了。

……要推进整个经济,所需要的正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业上。

……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我们必须以尽快的速度扩大我国工业,把工人数量增加一两倍,我们必须把我国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而且愈快愈好。

——摘编自《斯大林全集》

材料二要在适当的政府制裁和监督下,引导和维护劳资双方的联合行动;要淘汰不公平的竞争惯例;要使各产业的现有的生产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要取消不适当的生产限制(暂时有需要的除外);……要改进劳动标准,并要在其他方面复兴产业和保存自然资源。

——《全国工业复兴法》

材料三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坚决实行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注意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手段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干部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1)材料一体现了斯大林模式的哪些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种模式对苏联兴衰的影响。

(4分)

(2)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和斯大林模式的本质区别。

(4分)

(3)据材料三概括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

(3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探索经济发展模式的认识。

(2分)

 

33、(14分)2013年4月20日8点02分我国雅安发生7级地震,全国迅速救援。

阅读下列救灾、减灾和社会保障体系的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保障救灾措施有效实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成立了一些官办救灾机构,并在救灾工作中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与官办救灾机构不同的是,民办救灾机构的钱粮等救助元素或房屋、土地等不动产主要来源于民间,或来源于国民的义务纳输,或来源于乡绅、商贾的捐助……在救灾过程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是实施国家救灾工程,兴修水利以防御水灾旱灾造成的损失;二是增加国家或民间村社的粮食储备,以应不时之需。

——《中国传统救灾体系刍议》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救灾、减灾的主要特点。

(2分)

材料二1933年,美国政府颁布《紧急救济拨款法》,实行“劳动福利政策”,国家提供50亿美元的失业救济,组织失业者进行公路、堤坝、桥梁、公共建筑等公用事业的建设。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政府为解决大量工人失业的现象所采取的措施及其历史意义。

(4分)罗斯福新政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目的是什么?

(2分)

材料三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福利制度陷入了重重困境。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蓬勃兴起与加速发展,资本可以随意跃出国界,工会对福利的任何进一步要求和政府扩大福利支出的政策都会促使资本“外逃”,资本“外逃”反过来又加剧了国内的失业压力。

庞大的社会福利支出用于消费,既增加了西欧国家产品的生产成本,导致这些国家在对外经济竞争中处于劣势。

国民对福利的过度依赖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和劳动力市场僵化,“福利经济”培养出一批坐享其成的懒汉,诱发了长期困扰西方社会的“福利道德”问题。

——摘自代恒猛《全球化与欧洲“福利国家”》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福利制度带来了哪些社会问题?

(4分)

(4)综合以上材料,你对实施社会福利政策有何认识。

(2分)

陵县一中高三2015.10月月考历史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所学,结合材料描述的耕作现象发生的变化可知,生产效率提高直接得益于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和劳动者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因此①符合题意。

通过“一夫挟五口”可知战国时期在土地私有的基础上,出现了个体小农经济,因此②④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B。

租佃制经营方式盛行始于宋代,因此排除③。

考点:

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发达的中国古代农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与土地制度和经营方式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

B选项,历史重心东移至洛阳、开封等地,也属于黄河流域,因此说法不正确;C安史之乱后南方还没有超过北方,到南宋时才完成经济重心南移;D选项,围田、圩田是修筑在江浙和两湖一带,与黄河无关。

考点:

中国古代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黄河水患

3.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精耕细作的确是古代农业经营方式,但是材料并没有反映出精耕细作的农业经营方式,而只是反映了古代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材料中的桑麻“以衣”则既反映了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同时又反映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即家庭纺织业)相结合生产,所以本题答案就是C。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精耕细作

4.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

题中材料表明,登州乡村中织布首先自给自足,有余布再少量卖到乡市,再转卖到城市,反映的是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故应选B项。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家庭手工业

5.A

【解析】

试题分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中的“(技艺)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封闭性、不外传的,技术是不交流的,这种现象必然会阻碍手工业的发展,其他的几个选项和材料的主旨是无关的。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技艺均系世代相传阻碍了手工业的发展

6.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可用排除法。

首先可以排除③,青铜器上是铭文,而非甲骨文。

其次,材料反映的内容“德治”明显和青铜器发展水平无关,②不符合题意。

故A是正确答案。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

7.C

【解析】

试题分析:

从题干中“集市外围四面建门墙,十字形的市道划分出4大交易区”的信息,可知汉代的集市贸易必须在规定的地方进行,这说明汉代对商业管理相当严格,坊市分离,故①③正确,答案为C项;汉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不准商人衣丝乘车,且材料不能体现,故②错误,排除;草市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故④错误,排除。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市的演变

8.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材料认为商与士异业而同途,均需兢兢业业、尽心尽力。

商人经商如同做人一样要有道德规范,商人爱财但要取财有道,不义之财不可取。

D项符合题意。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9.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图表获取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图表中先秦到清朝城市整体数量呈上升趋势;右图图显示城市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左图显示南方城市经济地位逐渐增强;图片中显示不出政府的经济政策,故③不符合题意;本题选择D项符合题意。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

10.D

【解析】

试题分析:

仔细读表格可以找到关键信息,表格中出现了雇佣工人,反映了这一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萌芽是在明代后期江南地区开始出现的,因此只能选D。

ABC三项与出现工人这一阶层不符。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时间

11.B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丁而成之,荫而通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即可概括出作者重视商品流通和交易的重要性,农业和商业相互补充。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

12.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题考查考生对东西方科技不同命运的认识。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之所以出现不同的用途实质上是由当时的不同的社会环境决定的。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考点: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四大发明·传统科技的命运

13.A

【解析】题干逻辑关系:

新航路开辟扩大了交往→输入新产品、投入大量金银、殖民主义→扩大为世界市场→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

题干强调的应是:

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规模愈来愈大地扩大为世界市场。

实际上考查新航路的开辟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A项正确;BCD项在题干都没有涉及,但只是某个方面,不是整体的归纳,不符合“最主要的含义”。

14.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城市化的认识与理解。

从题干材料可知,反映的是中国古代以来城市化的研究及近代以来西方及苏联城市化的研究。

分析选项,B项符合题意,故应选B。

考点: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15.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的主旨并不是这位加拿大人为本国的空气纯净深感自豪,材料的主旨也不是反映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恰恰相反而是强调工业革命的积极作用,强调这位加拿大人是在为工业文明到来而兴奋不已,所以本题答案就是D。

16.C

【解析】

试题分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