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考试辨析题重难考点集合.docx
《马原考试辨析题重难考点集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考试辨析题重难考点集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原考试辨析题重难考点集合
马原考试辨析题重难考点集合
绪论辨析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
3.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是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辨析题参考答案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这一说法是错误的。
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
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的反映。
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现实联系完全被颠倒了。
因而,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不彻底的。
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作哲学的出发点,大胆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
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宗教幻想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人的本质的虚幻的反映。
但是,由于他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离开了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所以只能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历史,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不是简单地加以拼凑,而是进行了彻底地改造。
首先,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对他的体系和范畴进行了革命的改造。
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改造了他的人本主义唯物论,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这一说法不正确。
。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
斯密和大卫?
李嘉图。
他们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经济生活同自然界一样,都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
他们提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马克思从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那里继承了劳动价值理论、利润理论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方面的思想精华。
同时又批判地改造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指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涉及资本主义历史命运问题时暴露了阶级局限性和历史片面性,批判它们把资本看作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同时,又极力掩饰工业革命过程中就已初露端倪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冲突,断然否定资本主义存在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批判它们在历史和时代发展问题上所持的资产阶级的立场、所运用的非社会的和反历史的方法,得出的也只能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现实相悖的理论观点。
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揭示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经济运行客观规律的科学,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着重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发展趋势。
3.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是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一观点正确。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
第一,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无情揭露和深刻批判,是其学说的最有价值和最有生命力的部分,它为后人提供了研究资本主义早期发迹史的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也提供了启发工人阶级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思想材料。
第二,空想社会主义者在分析社会发展史的过程中,在猜测和论证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的过程中,萌发了许多进步的、引导人类历史发展方向的思想。
但是,空想社会主义有很多局限性,主要在于:
空想社会主义否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苍白幸运的偶然性;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力量;离开阶级斗争去设计和谈论社会主义等。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意义在于:
第一,科学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之上;第二,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即必须建立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大众通过社会革命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的统治;第三,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无产阶级。
所以说,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是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辨析题参考答案
1.“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这一说法不对。
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马克思说过: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
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完全、彻底地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贯彻下去,不允许一丝一毫的修改。
辨析题参考答案
1.“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完全、彻底地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贯彻下去,不允许一丝一毫的修改”这种说法不对,这种说法表面上强调继承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实际上是封闭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教条主义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所以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
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针对特定历史条件的一些具体论述可能不再适用,而新的实践又会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坚持与发展是统一的。
只有坚持,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坚持。
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
“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基本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提出的根本要求。
唯物辨析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它能够合理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2.人的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
3.“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
”
4.意识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
5.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6.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思维将取代人类思维。
辨析题参考答案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它能够合理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这一说法不准确。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它合理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要归功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实践观。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和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两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是通过人类长期实践证明的;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即世界是否可以被认识的问题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通过实践,思维反映存在又反作用于存在,实践是思维和存在的对立和辩证统一的基础。
实践是驳斥唯心论、不可知论和旧唯物主义的武器。
2.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有目的的。
人们进行活动的动机和实现动机的意志对与活动的成功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人们进行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即能否取得预期的成功,并不取决于人们的动机和意志。
只有人们的动机和意志符合客观实际及其发展规律,并具备一定的物质手段和条件,才能保证人们活动的目的得意实现。
否则,即使动机善良、意志坚强也会事与愿违。
3.这是列宁在意识起源问题上的正确论断。
反映特性是一切物质形态都具有的属性,它是物质形态在同他物的相互作用中复制、再现他物属性并留下“痕迹”的属性和能力。
非生命物质的反映特性表现为机械的、物理的和化学的反应,包含着发展出生物反应形式的可能性。
生物出现后,则具有了刺激感应性这种反映特性,动物则先后产生了各种感觉和动物心理这种反映形式。
高等动物的长期进化则产生了人类和人的意识。
这说明人的意识这种高级反映形式不是凭空突然产生的,时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
列宁的“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的论断不仅是合乎逻辑的,而且是合乎事实的。
4.“意识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是在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特征问题上的一个正确的论断。
意识固然从非生命的机械、物理、化学反应,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和动物的感觉及动物心理长期演化而来。
但它和其他物质反映形式有着本质的区别。
人的感觉不同与动物的感觉心理活动,它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人大感知能力在个别方面不如某些动物,但在整体水平上确实任何动物本能比拟的。
更重要的是人的意识的本质是抽象思维,能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趋势,提出改造世界的目的和蓝图,并通过实践创造世界,这是动物所没有的。
如果认为动物、甚至一切非生命物质都是具有意识,那会犯“物活论”的错误。
5.“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是符合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正确论断。
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意识包括正确的意识或思想,也包括错误的意识或思想,它们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内容都是来自客观物质世界,只不过,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歪曲的、颠倒的反映。
错误的思想使客观存在的反映,是指:
第一,错误的思想有其产生的客观原型,如神、鬼等错误观念的客观原型就是人自己,是人这一原型的主观变形。
第二,错误思想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由其产生的客观物质根源,在阶级社会有阶级根源。
第三,错误思想也随客观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我们在分析和克服错误思想时,就要分析这种错误哦思想产生和存在的客观前提和根源。
6.“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思维将取代人类思维”是一种片面夸大电脑作用的机械论观点。
机器思维即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的某些脑力劳动,在某些特定方面甚至可以超过人脑的功能,它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是它同人类所谓有着本质区别。
人工智能是人工制造的机械物理电子装置;它没有自己的思维,只是对人脑功能的部分的近似的模拟;它的思维过程是机械式的,是由人事先设计、制造的,没有创造性;他只是执行指令而不顾社会后果。
人类思维则以人脑为物质承担者,它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是人类自身特有的精神活动;它具有能动的创造性、随机灵活性;它是社会的产物,具有社会性。
因此,无论科学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电脑将永远是人脑的工具,只是人脑功能的部分的近似的模拟和人类智慧的反光,它不会取代人类思维。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在辩证思维中,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就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
3.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4.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就无本质科可言。
5.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
6.斗争性是绝对的,因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
7.发展具有永恒性和普遍性。
辨析题参考答案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从不同方面反映事物不同关系的两对范畴。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性之中,通过特殊性来表现出来;特殊性包含普遍性,但比普遍性丰富,不能完全进入普遍性之中。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不是一般与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整体有部分组成,部分存在于整体之中,只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才能存在。
不能把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混同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在辩证思维中,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就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
从抽象到具体是辩证思维的重要方法。
是从一个抽象的逻辑起点开始,经过一系列逻辑中介,一步步解释所谓对象的内在矛盾,达到思维具体的过程,这是思维的发展和深化。
从理论到实践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是将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再回到实践中去,用以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检验的过程,他已经超出思维的领域。
二者是不能混同的。
3.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偶然性和必然性是解释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胆丑。
必然性是客观事物发展中合乎规律的不可避免的趋势,是由事物内部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则是事物发展中并非必定如此,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是有事物外部因素和非根本矛盾决定的。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二者不可分割。
偶然性事必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必然性通过无数偶然事件为自己开辟道路并得以实现。
科学探索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活动,它的主要目的是风险客观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但科学的任务却是要小噢难关偶然性中去发现必然性,偶然性是科学活动中的机遇,对科学发现有着重要作用。
把偶然性看作科学的敌人,就会无法认识偶然性被后的必然性,实际上也就取消了科学。
。
4.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就无本质科可言。
现象和本质是解释客观事物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它具有生动具体、多变易逝、表面外露等特点;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他相对稳定、隐藏在事物内部。
现象和本质是相互联系的,现象不能脱离本质,任何现象都是表现本质的,现象是本质的现象。
没有脱离现象的本质,也没有脱离本质的现象。
事物的本质要通过现象才能表现出来,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也是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表现着事物的本质。
认为他们无本质可言旧割裂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5.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
这是恩格斯关于联系和运动之间相互关系的正确论断。
一方面,联系是运动中的联系。
联系和相互作用本身就表明不同事物之间、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在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也就是在运动,所以运动存在和表现于事物的相互作用之中。
另一方面,运动时联系中的运动。
运动本身就是动态联系,说明缘由联系的改变。
所以,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实现都是运动过程;运动时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与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引起的。
联系和运动的统一,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性质和它的全面性调整,
6.斗争性是绝对的,因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
这是对“斗争性是绝对的”这一正确命题的错误理解。
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并不是说它不需要任何条件,或不处于一定条件之中,而是指它虽然处于一定条件之中,受特定条件的限制,又能打破这些条件的限制,并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新的条件。
从而表现出矛盾的斗争性在任何条件下都要贯彻下去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受同一性制约。
把“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理解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同样是割裂了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因而是错误的。
7.发展具有永恒性和普遍性。
1.“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会导致唯心主义”是对发展主观能动性的一种片面认识。
2.人们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
辨析题(参考答案)
1.“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会导致唯心主义”是对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一种片面认识。
主观能动性及意识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认识和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活动和能力。
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包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指导实践、改造世界两个基本方面。
认识世界是为了指导实践、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又以正确认识世界为前提。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在实际生活中,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我们有时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时强调尊重客观规律性,都是以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为基础,不是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而否认另一方面。
只有片面地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为所欲为,否认客观规律的存在,才会产生主观主义,进而导致唯心主义。
只要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起来,就可以避免和克服主观主义,不会导致唯心主义。
2.人们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
这一说法不对。
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有目的的。
人们进行活动的动机和实现动机的意志对于活动的成功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人们进行活动的目的是否实现,或能否取得预期的成功,并不取决于人们的动机和意志。
只有人们的动机和意志符合客观实际及其发展规律,并具备一定的物质手段和条件,才能保证人们活动目的得以实现。
否则,即使动机善良、意志坚强也会事与愿违。
认识辨析
1.在认识问题上,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2.认识的真正任务是在于获得感性经验。
3.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但可以避免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4.辨析“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无物则无感”中所包含的认识论倾向。
5.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6.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必须使用有实践力量的人。
7. 古希腊哲学家说:
没有理性,眼睛就是最坏的见证人。
辨析题(参考答案)
1.在认识问题上,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错误。
在认识问题上,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的原则,即承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这就是说,两者都坚持可知论的立场。
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区别在于:
第一,旧唯物主义不懂得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辩证唯物主义则把实践作为整个认识论的基础,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消极被动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则把辩证法同认识论紧密结合起来,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第三,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满足于对世界的解释和说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则不仅说明世界,而且把说明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
2.认识的真正任务是在于获得感性经验。
错误。
首先,获得感性认识并不是认识的真正任务。
认识由实践开始,先形成感性认识,然后上升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感觉器官接触外界事物而得到的对事物表面现象、外部联系的认识,这种认识是认识过程不可缺少的第一个阶段,并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但它不深刻、也不全面,更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
因此,获得感性认识并不是认识的真正任务。
其次,人的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将理性认识运用于指导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去,现实地改造客观世界。
3.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但可以避免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错误。
首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不能割裂。
在认识的发展过程中从实践到认识的环节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
这两个认识阶段是有区别的: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特征或外部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因此,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
同时,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相互联系着的:
一方面,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感性认识也离不开理性认识,感性认识要上升为理性认识。
其次,经验主义的错误的确在于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忽略甚至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和作用。
但说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可以避免教条主义是不正确的。
和经验主义不同,教条主义轻视感性经验,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认为只有理性、书本上的东西才是真实有用的,主张一切按本本办事。
这说明,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都是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表现。
4.辨析“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无物则无感”中所包含的认识论倾向。
(1)材料中的“感”是指人的感知或感性认识;“物”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世界。
(2)材料的大意是:
感知也依赖于客观事物,有了客观事物才有对客观事物的感知,没有客观事物哪里会有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呢?
这段话表达了如下观点:
第一,人的感知依赖于外界客观事物;第二,人的感知是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
因此,该材料具有明显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倾向。
5.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这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的认识能力的一种科学的辩证的论断。
(1)思维的至上性是指:
人的思维按其本性、能力、使命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这是思维的无限性和绝对性。
思维的非至上性是指:
每一个人或每一代人总要受到客观事物及其发展程度的限制,总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主观条件及生命的有限性等条件的限制,他或他们所达到的认识是有限的、相对的,是非至上的。
(2)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是辩证统一的。
一系列非至上的思维着的人们的世代延续,体现着思维的至上性。
否认思维的至上性,会导致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否认思维的非至上性,又会导致思维僵化和绝对主义。
6.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必须使用有实践力量的人。
这个论断正确地揭示了理论与实际的关系,坚持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这是因为:
第一,思想或理论,哪怕是完全正确的思想理论,它本身是什么也是实现不了的。
一种思想理论如果不能与实际相结合,就是一种空洞的思想理论,而空洞的思想理论是毫无用处的。
第二,只有把思想理论用来指导人们的做或行动,用于指导实践,使之变成一种现实的力量,才能使思想变为现实,使思想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7.古希腊哲学家说:
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2)古希腊哲学家的上述命题强调了理性的重要作用,指出离开理性的感性是盲目的,甚至会歪曲事物的真相,这是有合理之处的,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完全否定感性的重要作用。
1.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不同的实践标准。
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3.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
4.“真理没有阶级性”的含义是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与阶级立场无关。
辨析题(参考答案) 1.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不同的实践标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不是指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其实践标准。
实践标准的含义不以个人和阶级的不同而改变。
(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的含义是:
第一,每一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都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一切认识,而只能证实或驳倒当时的部分认识。
因而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检验和发展人的认识;第二,即使是已经被实践证实的真理性认识,也还要继续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
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首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
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
其次,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
因此,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3.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
正确。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同时,真理又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好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