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加固技术综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11506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90.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加固技术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加固技术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加固技术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加固技术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加固技术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加固技术综述.docx

《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加固技术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加固技术综述.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加固技术综述.docx

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加固技术综述

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加固技术综述

摘要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其中台风、洪水、地震等灾害是造成国计民生重大损失的祸首,2008年发生在我国四川省汶川的里氏8.0级特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除了地震造成的次生灾害外,其主要由房屋建筑结构的老化严重或因没有抗震设防或抗震烈度等级较低,而引起的房屋破坏或倒塌造成的。

因此,对原有年久的建筑物加固是目前形势下的主要工作,针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提高抗震能力的技术措施,是当前和今后加固技术应该继续研究和应用的重点。

通过对不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特点分析,提出加固设计方案。

建筑结构遭受地震破坏或由于结构设计与施工失误、建筑物使用功能变更与增层、老旧建筑设防标准过低、抗震规范条款变动等因素都必须对结构进行抗震加固,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对于大量既有建筑,特别是GBJ11-89抗震规范实施以前建造的建筑,均需要进行抗震鉴定与加固。

因此,为了有效减轻地震灾害,在研究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对既有建筑抗震加固方法的研究.

以往抗震加固是以结构的安全性为重点,而对建筑外观、使用功能甚至施工周期很少顾及。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抗震加固新技术的出现,抗震加固手段愈来愈多,现将有代表性几种加固方式进行综述,着重论述其适用范围以及应用前景。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抗震鉴定加固方法

第一章绪言

1.1研究概述

建筑结构遭受地震破坏或由于结构设计与施工失误、建筑物使用功能变更与增层、老旧建筑设防标准过低、抗震规范条款变动等因素都必须对结构进行抗震加固,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对于大量既有建筑,特别是GBJ11-89抗震规范实施以前建造的建筑,均需要进行抗震鉴定与加固。

因此,为了有效减轻地震灾害,在研究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对既有建筑抗震加固方法的研究.

以往抗震加固是以结构的安全性为重点,而对建筑外观、使用功能甚至施工周期很少顾及。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抗震加固新技术的出现,抗震加固手段愈来愈多,现将有代表性几种加固方式进行综述,着重论述其适用范围以及应用前景。

1.1.1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物的定义

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指用配有钢筋增强的混凝土制成的结构。

承重的主要构件是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

包括薄壳结构、大模板现浇结构及使用滑模、升板等建造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

 由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远低于抗压强度,因而素混凝土结构不能用于受有拉应力的梁和板。

如果在混凝土梁、板的受拉区内配置钢筋,则混凝土开裂后的拉力即可由钢筋承担,这样就可充分发挥混凝土抗压强度较高和钢筋抗拉强度较高的优势,共同抵抗外力的作用,提高混凝土梁、板的承载能力。

  

钢筋混凝土结构:

梁和板等受弯构件中受拉力的钢筋,根据弯矩图的变化沿纵向配置在结构构件受拉的一侧。

在柱和拱等结构中,钢筋也被用来增强结构的抗压能力。

它有两种配置方式:

一是顺压力方向配置纵向钢筋,与混凝土共同承受压力;另一是垂直于压力方向配置横向的钢筋网和螺旋箍筋,以阻止混凝土在压力作用下的侧向膨胀,使混凝土处于三向受压的应力状态,从而增强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变形能力由于按这种方式配置的钢筋并不直接承受压力,所以也称间接配筋。

在受弯构件中与纵向受力钢筋垂直的方向,还须配置分布筋和箍筋,以便更好地保持结构的整体性,承担因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变化而引起的应力,及承受横向剪力。

1.1.2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加固的主要内容

从结构抗震机理出发,抗震加固可以分为减小地震作用加固法、增大结构抗震能力加固法和多道防线抗震加固法。

减小地震作用主要是通过增大结构周期或加大结构阻尼来实现,一般应用于大型公共建筑的抗震加固;增大结构抗震能力的加固方法,如增大墙体抗震性能的外包钢筋混凝土面层、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加固法;增大结构整体性的压力灌浆加固法、增设圈梁(构造柱)加固法、拉结钢筋加固法;通过增设抗震墙来降低抗震能力薄弱构件所承受地震作用的增设墙体法等,这些方法施工相对简单,大量应用于多层的砖混结构当中,尤其是民用建筑中。

多道抗震防线加固是建筑物采用多重抗侧力体系,第一道防线的的抗侧力构件在强烈的地震作用下遭到破坏后,后备的第二道乃至第三道防线的抗侧力构件立即接替,抵挡后续的地震冲击,可保证建筑物安最低限度的全,免于倒塌。

夹板墙加固法为在加固原有抗震墙体的基础上提高抗震性能,目前最常用的是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加固法,即在要加固墙体的单面或双面加设钢筋网,用锚筋、插入短筋、拉结筋等方法把钢筋网四周与楼板或大梁、柱或墙体连接。

这种方法属于外加固法,其加固机理主要是对多层砖混房屋的墙体大变形产生约束,使其在遭受地震袭击时,墙体虽严重开裂但不至于马上丧失承载能力而导致房屋的倒塌,使砖混房屋提高耗能能力并改善延性性能,从而保证房屋在大震作用下不倒。

1.2研究的内容

地震破坏方式主要来自地震波,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它是由纵波和横波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震中区,纵波使地面上下颠簸,横波使地面水平摇摆,有时还伴有扭转的现象。

  从汶川地震悬挑结构震害情况看,对小于1.0m的悬挑梁,从地震中的竖向地震作用也不可小视。

图1-1为竖向地震作用引起阳台外倾,挑梁上方阳台栏板端部出现“V”形裂缝。

图1-2为在建的2层底框砖房,2层外墙位于悬挑梁上,墙体与梁形成相当于“墙梁”的结构,其刚度远大于右侧未砌筑墙体处挑梁,在竖向地震作用下挑梁刚度突变处产生剪破。

 

建筑物水平摇摆时,若底部柱、墙构件的承载力不足或变形能力不够,会使整栋建筑向同一方向倾斜。

图1-3为都江堰一6层底框砖房住宅底层倾斜率达12%,上部各层完好。

另外,从建筑物的倾斜来看,地震时建筑物各个方向的水平振动的幅度是不同的。

 

图1-3底框砖房住宅底层严重倾斜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虽然以日本目前的防震水平,房屋也无法在强震和海啸前做到屹立不倒。

但日本一直以来的高设防标准、高警惕意识还是有效地减少了生命、财产损失。

抗震性能最好的是钢结构房屋,其次是木结构房屋,再次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

日本的民居大多正是木结构,木结构是一种柔性结构。

除了老民居外,日本后来新建的高楼多采用钢结构,或者钢筋混凝土结构。

“但他们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的比例比较大。

”目前国内一些大城市的新建高楼也逐步开始采用钢结构。

为了抵御地震的破坏,日本的高层建筑普遍采用了一种地基地震隔绝的技术。

中国建筑研究院注册结构工程师王玮,在撰写论文《日本建筑的抗震加固评估标准及加固方法》时,对日本建筑的抗震性能进行过一番研究。

根据她的解释,这种技术,就是在建筑的底部安装弹性橡胶垫,或者摩擦滑动承重座缓冲装置来抵抗地震。

比如,三井不动产公司在东京都杉并区兼作的一座93米的免震结构公寓,建筑物的外围使用了高强度16积层橡胶,建筑物中央部分也使用了天然橡胶系统的积层橡胶。

在6级以上的地震发生时,这种保护装置能使建筑物的受力减少一半。

  在过去的50多年间,我国的土木工程建设一直没有停过,并且发展很快。

己有建筑物及构筑物常常因设计或施工的缺陷以及长期使用过程中的老化、破坏,甚至自然灾害,造成混凝土结构承载力不足、开裂以及抗震性能不良等,影响建筑物及构筑物的安全和使用功能,从而不得不考虑结构的修复加固问题。

预计在今后的十年中我国的建筑业重点将逐步转向已有建筑的修复加固。

1.3.1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的设计思路

1.3.1.1建筑结构抗震的发展是随着人们都地震动和结构特性的认识不断深入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从诞生至今不过百年的历史,大致有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静力阶段,它最先由日本大森房吉教授通过对当时有限的震害观测和理论认识提出的抗震设计理论,仅仅适用于刚体结构。

它没有考虑结构的动力特性和场地差别对建筑结构的影响,不加区分的对所有结构都采用一个统一水平地震力V=kW(k≈0.1;W为结构的重量)来考虑地震作用效应的影响。

  

(2)反应谱阶段,随着真实地震动记录的获取和结构动力学理论的发展,1940年美国的Biot教授提出了弹性反应谱的概念,反应谱是单自由弹性体系在获取的众多地震记录的激励下,结构周期与响应之间的关系,包括加速度反应谱,速度反应谱,位移反应谱。

它综合考虑了结构的动力特性,至今仍然是各国规范设计地震力取值的基础。

  (3)动力理论阶段,随着对地震动认识和理解的不断加深,认识到反应谱的一些不足,如对地震动持时的影响考虑不周,再加上计算机性能的提高,使得动力法逐渐发展起来了,它的本质直接求解动力方程,但是由于地震时地面运动加速度极不规则,对于微分方程无法求出它的闭合解,因此多采用数值积分法。

通常的做法是对已记录的地震波进行连续分段处理,每段的数据都看做不变的,然后作用到结构上,通过动力平衡方程来求得此刻的加速度、速度、位移反应,接着与前一段的加速度、速度、位移进行叠加,把叠加的结果作为下一时段的初始数据,依此类推,最终求得结构在所给出低周反复地震波下的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动力反应变化过程。

1.3.1.2钢筋混凝土抗震设计的基本思路——设计力延性准则

  在弹性反应谱提出之后,人们发现由此计算所得的结构反应与实际地震时结构的破坏现象有一定的矛盾,主要是按弹性反应谱算得的结构反应加速度为当时习惯性设计地震力的取值大好几倍,而且按照习惯性取定的设计地震力的作用下设计的房屋结构,在地震中结构体系的损伤并不严重。

上世纪60年代,Newmark通过对不同周期的初始刚度相同的单自由度体系在多波输入的条件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等位移原理和等能量原理,并提出了结构延性的概念。

其后,又深入地研究了单自由体系的屈服水准与弹性自振周期以及结构最大非弹性动力反应之间的关系,这就是习惯上所说的R-μ-T效应的理论。

通过这些研究,揭示了延性能力和塑性耗能是结构在取用屈服水准不高的情况下,在大震下结构不发生严重破坏和不倒塌的保证。

到这里,关于设计地震力取值大小的基本问题就得到了解决,就是抗震时地震力取值的大小不是一个确定的数值,而是和结构延性性能和耗能机制相关的量值。

  目前,世界各国的抗震规范几乎都采用这样一种思路:

采用按可能遭遇的地震强弱划分地震分区;根据各地区的历史发生地震的统计结果或对地质构造的历史考察给出具有明确统计含义的设防水准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再利用加速度反应谱给出不同周期下结构的反应加速度;通过地震力调整系数R得到设计用加速度水准。

同时,多数国家都认同这样的观点,设防烈度水准可以取用不同的值,选用越高的设防烈度水准,结构的延性要求也就越低,选用越低的设防烈度水准,结构的延性要求就越高。

结构延性保障的先决条件是构件的延性,在采用一系列措施保障构件延性的基础上,再通过有效合理的连接,同时结构体系选择合理,刚度分布合理的条件下就能基本保证结构的延性。

  现行的中国规范没有采用多种设防烈度水准的取用,而不加区分的统一采用的地震力调整系数R=1/0.35;同时,大致根据设防烈度的不同,划分不同的抗震等级,着眼于不同的设防烈度,采用不同的保证延性的抗震措施。

这里很明显就存在一个概念的误解,也就是按照R-μ-T效应的理论,同样是地震力调整系数R=1/0.35,对结构应该给予同样的延性保障措施,而中国规范却采用了不同延性保障措施,随着抗震等级的提高,延性保障能力相应加强。

这种做法的有效性正在进行非线性动力反应的验证,大致结果可以这样描述:

对于8度0.3g和9度0.4g的区域,由于相应的抗震等级比较高,保障延性的措施也比较强,所以一般比较安全;而对于6度0.05g和7度0.1g的区域,由此所得到的水平地震效应偏小,一般荷载组合是由重力荷载起控制作用,虽然对应的保障延性的措施不是很强,一般也能够保障结构在大震下的非弹性变形的性能;但对7度0.15g和8度0.2g的区域,情况就另人担忧了,因为在荷载组合时,地震作用一般能起到控制作用,而相应保障延性的措施又偏弱。

上面一个部分着重讨论了设计地震力取值的问题,但要保证结构在大震下的性能,还需要制订有效的抗震措施,使结构确实具备所需要的保持竖向承载力条件下非弹性变形能力,这就是所谓的能力设计法。

  能力设计法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措施给予保证:

1.增大柱相对于梁的抗弯能力,人为的引导结构的出铰部位。

2.提高相对于正截面承载力的抗剪能力,避免出现非延性的剪切破坏。

3.对有可能出现塑性铰的部位,采用相应的构造措施,保证必要的非弹性变形性能。

  首先对出铰的合理部位进行讨论,各国大致的思路差不多,都偏向于使梁端先于柱端出现的方案。

这种出铰方案有以下优点:

梁的延性易于控制,且一般情况下比柱的延性大;梁铰比柱铰形成的整体塑性变形小;梁铰机构形成的塑性变形比较稳定。

在承认优先形成梁铰的前提下,还有两种不同的设计方法,一种是由新西兰为代表的,倾向于形成理想的梁铰机构,就是保证梁端出现塑性铰,而柱子除底层外,均不出现塑性铰,此时对除底层柱外给柱子相对于梁比较大的超强系数(大概2.0),好处是这时柱子(除底层外)不需要进行复杂的配箍,因为采用这样的系数能保证出铰很明确。

但正是由于这种设计方法追求理想的梁饺机构导致底层柱子相比较弱,就有出铰的可能,相应就必须采用构造措施保证这个部位的塑性变形性能。

同时,如若底层出铰对结构的影响就会较大,一旦压溃可能会导致结构的整体倒塌,这就必须从构造上给予保障,增加了构造的难度。

另一种方案包括美国、欧共体、中国等,这种方案引导结构柱铰晚于梁铰出现,同时可不限制铰的出现,但要求结构不形成层侧移结构,这时对柱子的超配系数比起新西兰要求的要小(大概1.4),同时对柱子采用配箍筋加以约束的方案。

其实对柱子采用超配系数的确定问题比较复杂:

梁端构造的超配的影响;梁柱端塑性铰出现内力重分布的影响;屈服前的非弹性特征可能使柱子的实际弯矩大于弹性分析得到的弯矩;材料差异所带来的不确定因素;结构非弹性特征的发育导致结构动力特性变化所带来的影响等等。

按照能力设计的要求,剪力墙的塑性铰一般出现在墙肢的底部。

联肢剪力墙的承载力和延性与洞口连梁的承载力和延性有很大的关系,一般尽可能的设计成弱连梁,有意识的引导连梁在地震时首先屈服,然后是底部墙的屈服,也就是预计塑性铰区的屈服。

  避免出现过早剪切破坏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剪切破坏属于脆性破坏,不利于保证结构的延性,保证的办法就是按照抗震等级的不同对所有的梁、柱、墙等构件采用相对于抗弯的不同的超配系数。

  抗震抗剪的基本要求是在梁端塑性铰大震中所需塑性转动之前不发生剪切破坏,这与非抗震抗剪有概念性的差异。

对于各种不同的结构构件的抗剪机理和我国规范的处理方式,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

梁:

抗震时由于低周的反复作用使得梁出现交叉斜裂缝,斜裂缝的分布决定了抗震的抗剪能力比非抗震有所下降,原因:

抗震时的剪切破坏发生在纵筋屈服之后,这时裂缝较大;交叉裂缝的出现对混凝土的损伤更加严重;抗震时加大梁端负弯矩的数值,导致较大的剪力值出现在梁的下端,由于下端没有现浇板,更容易破坏。

但此时箍筋的作用与非抗震时的作用相差无几,规范上对此不利作用的考虑是采取对抗剪公式中对混凝土项0.6的折减,同时,为了避免非延性的斜压破坏,采用了比非抗震时更严厉的限制措施,把截面的剪力设计值比非抗震时乘以0.8的折减系数。

柱:

规范中对抗震时柱的抗剪公式的处理原则一样,也是对混凝土项采用0.6的折减系数,同样采用更严厉的措施防止斜压破坏,把截面的剪力设计值比非抗震时乘以0.8的折减系数。

  对于以上抗剪机理的讨论后,就可以梁柱箍筋的作用做如下总结:

第一个显而易见的作用是用于抗剪;第二个作用是约束混凝土,这对保障结构延性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这里还可以随便说一下高强混凝土用于抗震时所遇到的障碍,这首先和高强混凝土的材性相关,强度越高的混凝土就越脆,它的应力应变关系中达到最大压应力的应变比较小,这就使得设计成延性构件形成很大的困难,同时由于混凝土的强度越高,箍筋起约束的效能就越差,也就不能够有效的提高混凝土的极限压应变,这样就导致了采用高强混凝土的结构构件的延性难以得到保障;第三个作用是对梁端纵向钢筋的约束作用。

  最后,讨论一下在预计出现塑性铰的部位如何保障构件的非弹性变形性能。

1.在以塑性铰的长度为基础,配加密箍筋目的是从构造上对框架梁、柱塑性铰区的受压区混凝土提供约束,并约束纵向受力钢筋,防止它在保护层混凝土脱落后过早压屈,以保证梁、柱端塑性铰的转动能力;并要求柱子的钢筋搭接应该位于塑性铰区以外的部位;抗震结构的最小配筋率比非抗震结构的要大。

2.采用对框架梁的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和柱的轴压比进行了相关的要求;还有对梁的跨高比进行了限定。

3.节点:

为了避免当弹性变形较大时,梁端的钢筋屈服区向节点内渗透,贯穿节点的梁筋粘结退化与滑移加剧,从而使框架刚度和耗能性能进一步退化,规范中要求贯穿节点的每根梁筋直径不宜大于柱截面高度的1/20。

4.剪力墙在周期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塑性变形能力与墙肢的轴压比的大小有着密切的关系。

规范相应规定了对一、二级抗震等级的剪力墙,在塑性铰可能出现的底部加强部位,规定了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墙肢的轴压比限值。

而且要求一、二级抗震等级下,当剪力墙底部可能出现塑性铰的区域内轴压比较大时,应通过约束边缘构件为墙肢两端的混凝土提供足够的约束;对三、四级抗震等级的剪力墙肢,用构造边缘构件为墙肢两端的混凝土提供约束。

第二章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加固方法

2.1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加固的基本原则

抗震加固实质上是通过改善结构的构件、结构受力的途径,以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从而减小结构的地震破坏。

其抗震加固原则如下:

2.1.1总体效应原则.制定加固方案时,应通盘考虑整个建筑的加固效果,应避免出现局部构件加强而整体抗力下降的现象.

2.1.2构件加固与结构体系加固的原则.当某些构件不满足安全度要求时必须进行加固,但结构体系的加固往往会被忽视.例如个别构件加固后引起刚度和强度分布情况的变化,应从整个结构体系安全的角度来考虑.

2.1.3局部加固与整体加固的原则.当对个别构件加固后不影响整个结构体系的受力性能时,可以进行局部加固.当结构整体不满足要求时,例如当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侧向变形不满足要求时,宜对结构整体进行加固.

2.1.4临时加固与永久加固的原则.临时加固的要求可降低一些,永久加固的要求应高一些.

2.2钢筋混凝土抗震加固方法

2.2.1加大截面加固法

加大截面加固法即采用增大混凝土结构或构筑物的截面面积,以提高其承载力和满足正常使用用要求的一种加固方法,可广泛用于混凝土结构的梁、板、柱等构件和一般构筑物的加固.但截面尺寸加大,有时受使用上限制.

2.2.2外包钢加固法

外包钢加固法即在混凝土构件四周包以型钢的加固方法(分干式和湿式两种形式),适用于使用上不允许增大混凝土截面尺寸,而又需要大幅度地提高承载力的混凝土结构加固.当采用化学灌浆外包钢加固时,型钢表面温度不应高于60℃;当环境具有腐蚀性介质时,应有可靠的防护措施.

2.2.3预应力加固法

即采用外加预应力的钢拉杆(分水平拉杆、下撑式拉杆和组合式拉杆3种)或撑杆对结构进行加固的方法,适用于要求提高承载力、刚度和抗裂性及加固后占空间小的混凝土承重结构.此法不宜用于高温环境下的混凝土结构,也不适用于混凝土收缩徐变大的混凝土结构.

2.2.4改变结构传力途径加固.

(1)增设支点法.该法是以减少结构的计算跨度和变形,提高其承载力的加固方法.按支承结构的受力性质又分为刚性支点和弹性支点2种.刚性支点法是通过支承构件的轴心受压将荷载直接传给基础或其它承重结构的一种加固方法.增设支点法适用于房屋净空不受限制的大跨度结构加固.

(2)托梁拔柱法.该法是在不拆或少拆上部结构的情况下拆除、更换、接长柱子的一种加固方法.按其施工方法的不同又分为有支撑托梁拔柱、无支撑托梁拔柱及双托梁反牛腿托梁柱等方案.适用于要求房屋使用功能改变、增大空间的老厂改造等结构加固。

其中双托梁反牛腿托梁拔柱.则适用于保留上柱的型钢加固.

2.2.5CFRP碳纤维或其它抗拉强度较高的材料加固法,此法是用建筑结构胶将钢板等材料粘贴在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表面,具有良好的共同工作性能,所占空间小、加固施工周期短、消耗材料少,其加固部位、范围与强度可视设计构造需要而定,是近几年来新发展的加固技术.本加固法适用于承受静力作用的一般受弯构件,且环境温度不应超过60~C,相对湿度不大于70%及无化学腐蚀的使用环境中.

2.2.6隔震和消能减震加固法

隔震和消能减震加固法是在上部结构和基础之间设置隔震装置,阻隔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传递,从而减少结构地震反应的一种抗震技术.目前研究开发的基础隔震技术主要有:

叠层橡胶垫隔震、摩擦滑移隔震、滚珠及滚轴隔震、支撑式摆动隔震和混合隔震等。

传统的抗震设计方法是靠结构的延性来耗散地震能量.但问题在于结构受到1次强烈地震时,结构构件在利用自身的延性耗散地震能量的同时,也会受到严重的损伤.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在结构上附加各种阻尼器,通过阻尼器大量耗散地震输入到上部结构的能量,从而达到保护主体结构免遭破坏的目的.常用的阻尼器有金属屈服阻尼器(MetallicYieldingDamper)、摩擦阻尼器(FrictionDamper)、黏弹性阻尼器(ViscoelasticDamper)、粘滞液体阻尼器(ViscousFluidDamper)等.

隔震技术有以下特点:

(1)隔震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数量越来越多.隔震技术不仅在新建工程中获得广泛应用,而且在现有建筑的加同工程中得到应用.

(2)隔震建筑的结构形式日趋多样化,已从早期主要应用于砌体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发展到钢结构、组合结构、木结构.

(3)可供选择的隔震装置越来越多,新的隔震方法不断提出,并且采用混合隔震技术已经成为发展趋势.

2.3抗震加固方法的选用

对混凝土房屋抗震加同时,应根据该房屋抗震鉴定的结论,针对结构存在的具体问题,综合选择上述的1种或多种加同手段,来达到预期的加固目标。

当房屋抗震承载力不能满足要求时,单向框架宜加固成双向框架,或采取加强楼、屋盖整体性且同时增设抗震墙、抗震支撑等抗侧力构件的措施.框架柱配筋不符合鉴定要求时,可采用钢构套、现浇混凝土套或钢板加固.房屋刚度较小、明显不均匀或有明显的扭转效应时,可增设钢筋混凝土抗震墙或翼墙加固.当钢筋昆凝土构件有局部损伤时,可采用细石混凝土修复,出现裂缝时,可灌注环氧树脂浆等补强.

当墙体与框架柱连接不良时,可增设拉筋连接;当墙体与框架梁连接不良时,可在墙顶增设钢夹套与梁连接,对房屋中易倒塌部位,可采用下述方法加固:

承重窗间墙宽度过小或抗震能力不能满足要求时,可增设钢筋混凝土窗框或采用面层、板墙等加固;隔墙无拉结或拉结不牢,可采用镶边、埋设铁夹套、锚筋或钢拉杆加固;支撑大梁等的墙段抗震能力不能满足要求时,可增设砌体柱、钢筋混凝土柱或采用面层、板墙加固;出屋面的楼梯间、电梯间和水箱间不符合鉴定要求时,可采用面层或外加柱加固,其上部应与屋盖构件有可靠连接,下部应与主体结构的加固措施相连;出屋面的炯囱、无拉结女儿墙超过规定的高度时,宜采用型钢、钢拉杆加固;悬挑构件的锚固长度不能满足要求时,可加拉杆或采取减小悬挑长度的措施.

2.4抗震加固时应考虑的若干问题

2.4.1由于现有旧房很多都存在改造问题,建筑结构的抗震加固不仅是要考虑结构安全,还要求扩大使用面积,改善使用功能,并保持或美化建筑物的外观造型.因此抗震加固时要首先区分是以加固为主适当改造,还是以改造为主同时加固,根据要求进行相应的决策.

2.4.2加固的抗震设防目标和设防水准,应按安全、经济、合理的要求,结合设计工作寿命期进行协调,不能等同于新建建筑结构的抗震设防目标和设防水准.

2.4.3采用灵活的加固手段,实现改造及加固要求,如在面层或板墙加同中,可用集中配筋替代圈梁;外加柱的加固,采用增设钢筋混凝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