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一.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05853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09.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必修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地理必修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地理必修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地理必修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地理必修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必修一.docx

《地理必修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必修一.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理必修一.docx

地理必修一

地球既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又是一颗特殊行星,据此回答1~2题。

1.地球作为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主要表现在(  )

A.地球与月球组成地月系,和其他行星一样围绕太阳公转

B.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地球的质量、体积、密度、公转、自转有自己的特点,但并不特殊

C.太阳源源不断地给地球输送光和热,一直比较稳定,并无多大变化

D.地球作为宇宙中的一个天体,也有其形成、发展、衰亡的历史过程

2.能够证明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特殊行星的是(  )

A.地球上形成了适宜生物生存的温度条件、大气条件和液态水

B.地球恰好位于太阳系的中心位置

C.只有地球处在一个比较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利于生命物质形成发展

D.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卫星绕转的大行星

解析:

地球作为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其质量、体积、密度、公转、自转等并不特殊,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有生命存在。

答案:

1.B 2.A

1.下图中关于地球运动的画法,正确的是(  )

解析:

选D。

地球自转方向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地球7月份公转到远日点附近,1月份公转到近日点附近。

8.读“地球公转及其轨道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公转轨道是正圆

B.地球运行至A点时大致是1月初

C.图示为从南极所看到的地球公转运动

D.地球过A点时的运动线速度略小于B点

解析:

选D。

地球公转轨道为近似于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图中A为远日点,地球公转到远日点附近时为7月初,其运动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略小于近日点。

从图中看出,地球公转方向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公转方向为顺时针。

 

1.有关昼夜交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如果地球不自转,地球上就不存在昼夜交替现象

B.如果地球不自转,地球上就不会有昼半球和夜半球之分

C.昼夜交替的周期是1个恒星日

D.昼夜交替的周期有利于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解析:

选D。

目前,地球上昼夜交替的周期是地球自转的结果,如果地球不自转,仅有公转,那么昼夜交替的周期将变长(为一年),昼夜温差将变大,不利于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2.关于地方时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地方时是因地理纬度而变化的时刻 ②地方时是因地理经度而变化的时刻 ③上海的地方时比北京时间的时刻要早 ④北京时间是北京的地方时

A.①③          B.②④

C.①④D.②③

解析:

选D。

北京的经度大约为116°E,北京时间是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也就是120°E的地方时,因此北京时间并不是北京的地方时。

上海的经度约为121°E,按照“东早西晚”的规律,上海的地方时比北京时间的时刻要早。

读昼半球和夜半球图,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地球上昼夜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上昼夜现象的产生是地球自转造成的

B.地球上昼夜现象是地球公转造成的

C.地球上昼夜现象的产生与地球本身的性质有关

D.地球上昼夜更替的周期是一个恒星日

2.图中AB是晨昏线,下列有关晨昏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它所在的平面只有在春分日和秋分日时才与太阳光线垂直

B.它在地表移动的方向和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一致的

C.它是由晨线和昏线组成,形成了晨昏圈,晨昏圈总和地球上某一个经线圈重合

D.晨昏线在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和经线是斜交的

解析:

第1题,昼夜现象不是地球自转产生的,而是与它本身性质(不发光、不透明)有关。

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造成的,且交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即24小时。

第2题,晨昏线所在平面总和太阳光线垂直;它在地表移动的方向和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反;晨昏圈只有当太阳直射赤道时才和经线圈重合,其他时间和经线斜交。

答案:

1.C 2.D

10.(2012·佛山市禅城区高一调研)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分析当地球公转由D向A运动的过程中,我国出现的文化现象是(  )

A.吃月饼,共庆团圆B.荡秋千,踏青插柳

C.放鞭炮,守岁迎春D.望双星,鹊桥相会

解析:

选B。

A为北半球夏至日,B为北半球秋分日,C为北半球冬至日,D为北半球春分日。

当地球公转由D向A运动的过程中,太阳开始直射北半球,且向北移动,正是春季阳气回升时候,有利于户外活动,因此选B。

“吃月饼,共庆团圆”指中秋节,“放鞭炮,守岁迎春”指春节,“望双星,鹊桥相会”农历指7月初7。

读下图(A、B、C、D代表不同圈层),回答5~6题。

5.B圈层按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可分为(  )

A.液态水、固态水、气态水

B.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生物水

C.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

D.海洋水、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

6.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是(  )

A.大气       B.水

C.岩石和土壤D.生物

解析:

据图可知A为岩石圈、B为水圈、C为生物圈、D为大气圈。

水圈按照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生物是组成生物圈的主要部分,而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是其中最活跃的因素。

答案:

5.B 6.D

地球是一个以地心为中心的同心圆圈层结构。

据此完成8~9题。

8.地球内部各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  )

A.地壳B.上地幔

C.下地幔D.外核

9.地球外部圈层中,具有连续而不规则特点的是(  )

A.大气圈B.水圈

C.岩石圈D.生物圈

解析:

第8题,地壳平均厚度约是17千米,上地幔不足1000千米,下地幔厚度约2000千米,外核厚度约2250千米。

第9题,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答案:

8.D 9.B

2012年2月9日,位于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埃特纳火山喷发。

据悉,埃特纳火山是欧洲最高和最活跃的火山。

右图为地球内部结构简图,据此回答11~13题。

11.火山喷发过程中有大量炽热的熔岩从地下喷出,这些熔岩的发源地很有可能是(  )

A.A层B.B1层

C.B2层D.F层

12.下列能正确代表地球内部圈层的是(  )

A.A+B1即C以上为地壳B.A为岩石圈

C.B2+D为地幔D.E+F为地核

13.火山在喷发过程中还有“滚滚浓烟”喷出,这对地球外部圈层来说,影响最直接、最明显的是(  )

A.水圈B.生物圈

C.大气圈D.岩石圈

解析:

第11题,在地下大约80千米~400千米处,即上地幔的上部,也就是图中B1处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第12题,图中A表示地壳,D+B2+B1表示的是地幔,E+F表示的是地核,A+B1表示的是岩石圈。

第13题,火山在喷发过程中的“滚滚浓烟”影响明显而直接的是大气圈。

答案:

11.B 12.D 13.C

地震波在不同媒介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们利用这一原理探究地球内部结构。

据此回答19~20题。

19.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科学家们发现在距离地面大约2900千米深度处横波速度突然降为零,纵波速度也突然下降,这说明了(  )

A.地球内部存在着岩浆

B.该深度上下层次的温度变化明显

C.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厚度不同

D.该深度上下层次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

20.人们在生产活动中还常利用地震波(  )

A.传递声音信号B.进行地质探矿

C.调查农作物虫害情况D.测量山峰的高度

解析:

根据地下2900千米处的波速变化可知,该深度上下物质组成存在较大差异,2900千米以下为非固态物质。

同理可知,如果地下某处存在矿产资源,那么它的物质组成肯定与周围地区有差异,地震波经过该处时,其波速会发生变化。

答案:

19.D 20.B

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5~6题。

5.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  )

A.①太阳辐射B.②大气辐射

C.③地面辐射D.④大气逆辐射

6.利用人造烟雾来防御霜冻的原理是(  )

A.减弱①B.增强②

C.减弱③D.增强④

解析:

首先根据示意图了解各数字代表的地理含义,其中①和②为太阳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③为大气的直接热源,而人造烟雾主要增强的是④。

答案:

5.C 6.D

7.根据下图所给内容,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①②③各表示什么辐射: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2)图中④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________作用。

(3)影响图中①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是________,这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地面增热主要来自于图中的(以下填代号)________,大气受热主要来自图中的________,并将部分热量返还到地面,对地面起________作用。

解析:

此题关键要看懂图。

地球受热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辐射;大气的受热过程主要表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很少,大气主要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大气增温后,只有小部分热量射向宇宙空间,大部分热量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还给了地面,从而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主要有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度等因素。

太阳高度角越大,单位面积内获得的太阳辐射热量越多;大气透明度越高,削弱的太阳辐射越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多;地理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角越小,单位面积内获得的太阳辐射热量越少;大气厚度越大,削弱太阳辐射越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少。

答案:

(1)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2)削弱 (3)太阳高度角 太阳高度角越大,单位面积内地面获得热量越多;太阳高度角越大,经过大气层的路程越短,被削弱的越少 (4)① ② 保温

6.下图中,能正确反映空气流动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选D。

图中市区因人口多、工矿企业多、交通运输业发达,排放的废热多,盛行上升气流,而郊区盛行下沉气流,故在近地面气流应由郊区流向市区;③图表示白天,陆地比热容小增温快,气温高,气压低,应为上升气流,在近地面气流应由海洋吹向陆地。

故②④正确。

右图为某日“南半球部分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示意图”,其中①②③分别代表气压带或风带。

读图完成14~15题。

14.①带大气的运动特点和性质为(  )

A.下沉,热干B.上升,暖湿

C.由高纬流向低纬,冷干D.由低纬流向高纬,暖湿

15.在③带控制下形成的气候,其特征是(  )

A.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B.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

C.常年炎热干燥

D.常年温和湿润

解析:

图中①②③分别为气压带或风带,从其分布可知①为赤道低气压带,②为副热带高气压带,③为西风带;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之下,气流上升,降水较多;西风带控制下的地区,气候常年温和湿润。

答案:

14.B 15.D

16.下列关于右图甲、乙两地等压面分布示意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为阴雨天气,乙地为晴朗天气

B.乙地可能出现阴雨天气

C.①处气压比②处高

D.甲地比乙地地面气压低

解析:

选B。

利用等压线作为参照,位于同一等压线下方的地点气压值高于位于其上方的地点,即②>①,③>④;又④处较②处海拔低,气压值更大,故而得出四地气压为③>④>②>①,③地气流下沉,不会有降水,④地气流上升,有可能出现降水。

 

读图,回答11~12题。

11.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  )

A.箭头a表示的辐射B.箭头b表示的辐射

C.箭头c表示的辐射D.箭头d表示的辐射

12.当大气中的云量和水汽含量增加时(  )

①箭头d可能增强 ②箭头a可能减弱 ③箭头c可能增强 ④箭头a可能增强

A.①④B.②③

C.①③D.②④

解析:

第11题,a表示太阳辐射,b表示地面辐射,c表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第12题,大气中云量与水汽增多时,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大气逆辐射也会增强,因此a会减弱,c会增强。

答案:

11.C 12.B

读“某季节我国东部沿海高空等压面示意图”,完成1~2题。

1.四地气压大小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A.D>C>A>B

B.A>B>D>C

C.C>D>A>B

D.C>D>B>A

2.此季节,图中所示大陆上的等温线(  )

①向高纬凸出 ②向低纬凸出 ③向北凸出 ④向南凸出

A.①③           B.②④

C.①④D.②③

解析:

从图中高空等压面的弯曲看,A处向上凸出,说明A处气压较同一水平面高,同时也说明近地面的C地气压较低;B处向下凹,说明比同一水平面的气压低,而与之相对应的D地则气压较高,由此可判断气压D>C>A>B。

由于陆地气压低,故气温较高,等温线向高纬凸,由于此地位于我国,因此也是向北凸。

答案:

1.A 2.A

12.读右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四点的气压①<②<③<④

B.甲地气压高于乙地

C.甲地温度高于乙地

D.气流由甲地流向乙地

解析:

选C。

由图中信息可知,②、④在同一个等压面上,气压值相等,在垂直方向上,气压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所以④>③,①处等压面凸向高空,所以①>②,故①>②=④>③;①地为高压则甲地为低压,气温高于乙地,气流由乙地流向甲地。

13.等压线是某一水平面上气压相同各点的连线。

下列四幅等压线图中,P点所在位置风力最大的是(  )

解析:

选C。

风力大小与等压线疏密程度有关。

本题四幅图比例尺相同,则等压线气压差越大,等压线越密集,风力就越大。

读下图完成10~11题。

10.此时亚洲东部盛行(  )

A.西南风B.东北风

C.西北风D.东南风

11.图中所示月份北半球被切断的气压带是(  )

A.副热带高气压带B.副极地低气压带

C.极地高气压带D.赤道低气压带

解析:

第10题,此时亚洲被亚洲高压控制,表明亚洲为冬季,亚洲东部盛行西北风。

第11题,此时亚洲被亚洲高压控制,使得副极地低气压带只能保留在海洋上。

答案:

10.C 11.B

二、综合题

14.右图为热力环流示意图(图中B、C两地冷却,A地受热)。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C三地的空气垂直运动中,空气能下沉的是________,空气上升的是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的气压状况:

近地面①②③三处中,形成低气压的是________,形成高气压的是________。

(3)上空④⑤⑥三处中,形成低气压的是________,形成高气压的是________,判断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B、C两地冷却,因此高空的空气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而其高空④⑥两处则形成低气压。

A地受热,因此近地面的空气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其高空⑤处则形成高气压。

答案:

(1)B、C A A地受热,近地面大气受热膨胀上升,B、C两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

(2)② ①③

(3)④⑥ ⑤ A地大气膨胀到⑤处聚集起来,使⑤处空气密度增大,气压比同一平面周围的气压高;B、C地空气收缩下沉,④⑥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15.读右面“实际大气中的风向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箭头表示的含义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①与等压线的关系是________,其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

(3)若无④,只受①③影响,则②与等压线的关系是________。

此时①与③的关系是____________。

(4)实际大气中的②与等压线的关系是________。

此图表示的地区在________(南或北)半球,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M、N两地风力较大的是________地,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风的形成,先判断垂直于等压线的气压梯度力;然后判断风向;再判断摩擦力与地转偏向力。

注意摩擦力、地转偏向力与风向的关系。

根据风向与气压梯度力的夹角方向判断是左偏或右偏,进而判断南、北半球。

风力大小与单位距离气压差的大小有关。

等压线越密,则单位距离气压差越大,反之则越小。

答案:

(1)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2)垂直 由高压指向低压

(3)平行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4)相交 北 风向向右偏

(5)N N处等压线密集,单位距离气压差大

7.读“由热力作用形成的某地区高空气压状况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A地的高空是________气压。

(2)近地面A、C两地,________地为高压,________地为低压。

(3)画出A、C之间的热力环流图。

环流的成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C两地地面温度比较:

A________C。

(5)B点风向为________。

(6)如果A、B、C三点纬度相同,且A、B、C处于不同的海陆状况,季节为夏季,那么A、C两地的地面状况:

A是________,C是________。

解析:

根据等压面向上凸则气压高、等压面向下凹则气压低,判断A地高空是低气压,C地高空为高气压,则近地面A为高压、C为低压。

根据热力环流知识可知,A处气压因地面冷却气流下沉而增高,C处气压因地面受热气流上升而降低;同一水平面上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依此画出热力环流图。

夏季陆地热,是低压,推出A、C两地的地面状况。

答案:

(1)低 

(2)A C 

(3)如右图所示:

地面冷热不均 (4)< (5)A→C (6)海洋 陆地

 

22.读“某地天气系统图”,回答问题。

(10分)

(1)写出气压场名称:

G:

________,D:

________。

(2)该天气系统在________(南或北)半球,A处风向为________,B处风向为________。

(3)A处风力较B处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冷、暖锋均引起降水,雨区主要在甲、乙、丙、丁哪个区域?

(5)为什么锋面常存在于低压系统中?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G处和D处等压线都闭合,但G处越往中心气压值越高,D处越往中心气压值越低,因而G为高压中心,D为低压中心。

D处为低压区,从气流状况看应为气旋,从图中的锋面可以看出D处附近的气流为逆时针方向,故该图为北半球图,A处位于北半球反气旋的东部,风向为西北风(偏北风),B处位于北半球气旋南部,风向为西南风(偏西风)。

风力大小主要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由于A处等压线比B处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因而A处风力较B处大。

冷锋降水主要在锋后,暖锋降水主要在锋前,因此,甲、乙、丙、丁位于雨区的是甲和丁。

由于低压区是气流辐合区,冷暖气流在此相遇会形成锋面,而高压区是气流辐散区,不会有锋面产生,因而锋面常存在于低压系统中。

答案:

(1)高压 低压

(2)北 西北风(偏北风) 西南风(偏西风)

(3)大 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4)主要在甲、丁两区域。

(5)因为低压区是气流辐合区,冷暖气流可以在此相遇形成锋面;而高压区是气流辐散区,不会有锋面产生。

7.(2012·海安期末)下图为北半球某地等压线分布图和锋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D四处所绘箭头能正确表示当地风向的是________。

(2)图中天气系统②是________,中心气流________(上升或下沉),在其控制下天气状况多________。

(3)图上A、B两处相比,风力较大的是__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天气系统中表示冷锋的是________。

解析:

北半球气流由高压向低压流动的过程中受地转偏向力影响,风向右偏,故B正确。

①天气系统是反气旋,中心盛行下沉气流,在其控制下多晴朗干燥的天气;②天气系统是气旋,中心盛行上升气流,在其控制下多阴雨的天气。

A、B两处中,A处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故风速大。

甲乙两图中,甲锋面陡,锋前锋后都有降水,是冷锋;乙锋面缓,降水集中在锋前,是暖锋。

答案:

(1)B

(2)气旋(或低压) 上升 阴雨

(3)A 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4)甲

14.右图中P1、P2、P3表示等压线,甲处箭头表示风向,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天气系统位于南北半球的________半球,反映的是近地面还是高空的情况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2)该系统属于________气压中心,从气流运动状况看属于________。

(3)甲地目前在________气团控制之下。

不久将经历________天气过程。

(4)如果冷暖锋面均引起降水,那么降水主要分布在A、B、C、D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中。

解析:

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注意高压、低压和气旋、反气旋的区别(前者指气压分布而言,后者指气流状况而言),得出图示为低压和气旋。

根据风向从高压吹向低压,风向向右偏,与等压线斜交得到在北半球、近地面的结论。

根据锋面的定义和空气的运动方向确定甲为暖气团,不久将经历冷锋天气过程。

由于冷锋和暖锋的降水,都是因为暖湿空气被抬升,暖气团爬到冷气团之上,因此,降水主要在冷气团范围内(冷锋的降水在锋后,暖锋的降水在锋前),得到雨区主要在A、D的结论。

答案:

(1)北 近地面 风向向右偏,与等压线斜交

(2)低 气旋 (3)暖 冷锋 (4)A D

14.读“亚洲季风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A为________低压。

(2)B为________季风,C为________季风。

(3)亚洲东部季风环流最为典型,其主要原因是(  )

A.亚洲的山脉最高大

B.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

C.亚洲的气压带、风带最完整

D.东亚东侧的海洋最深

(4)形成南亚季风的主要原因是(双选)(  )

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亚洲地形状况

C.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D.地面反射率不同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亚洲夏季风的风向和成因。

分析风向应了解各气压中心的分布,以及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特点。

东亚季风的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南亚季风的成因除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外,还受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影响。

答案:

(1)亚洲 

(2)东南 西南 (3)B (4)AC

主要成因是                            。

3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