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一历史必修一政治史知识点总结优秀名师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05085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一历史必修一政治史知识点总结优秀名师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最新高一历史必修一政治史知识点总结优秀名师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最新高一历史必修一政治史知识点总结优秀名师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最新高一历史必修一政治史知识点总结优秀名师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最新高一历史必修一政治史知识点总结优秀名师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一历史必修一政治史知识点总结优秀名师资料.docx

《最新高一历史必修一政治史知识点总结优秀名师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一历史必修一政治史知识点总结优秀名师资料.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高一历史必修一政治史知识点总结优秀名师资料.docx

最新高一历史必修一政治史知识点总结优秀名师资料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王位世袭制

1.夏朝的建立:

     时间:

公元前2070年     建立者: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者:

3.王位世袭制的特点:

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局面形成。

4.王位世袭制的传承方式: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二.商朝的建立:

1.时间:

公元前1600年

2.夏商统治者巩固统治的措施:

⑴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⑵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中央:

设置相卿士;地方:

设置侯伯

三.西周的建立:

1.时间:

公元前1046年    建立者:

周武王     都城:

镐京

2.分封制(封邦建国):

目的:

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分封对象:

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同姓不婚;同姓:

燕_、晋_、鲁_、卫_、吴_。

内容:

⑴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⑵规定诸侯必须听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可以在自己的领地内实行再分封,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权利。

特点:

(1)周天子和诸侯的关系是以土地和人民联系起来的;

(2)分封的对象是多方面的;

(3)权利和义务是相统一的;

(4)周天子为最高统治者,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影响:

(1)积极:

①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②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③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④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2)消极:

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的势力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形成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混战

3.宗法制:

目的:

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定义:

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内容:

①嫡长子继承,庶子和次子进行分封;

②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③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④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特点(核心内容):

嫡长子继承制。

作用:

①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4.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得以维系的血缘纽带。

四.西周的灭亡和东周的建立:

1.西周的灭亡: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部犬戎攻破镐京。

2.东周的建立: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3春秋时期: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春秋五霸: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秦穆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4战国时期: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战国七雄:

齐、楚、燕、韩、赵、魏、秦。

第2-4课从秦至清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秦的统一:

1.时间:

公元前230年-前221年         都城:

咸阳

2.秦灭六国的顺序:

韩、赵、魏、楚、燕、齐

3.条件:

政治:

长期的争霸战争,使诸侯国数目逐渐减少,局部实现了中央集权制,为统一奠定了政治基础;

经济:

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各地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物质基础;

思想:

韩非子的法家思想适应了秦统一的需要,为秦的统一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指导;

民族关系:

各民族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

民心所向:

长期的战争,使人民渴望实现国家统一;

主观条件:

①商鞅变法,使秦国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增强;

②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4.秦朝统一的意义:

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

5.秦朝的疆域:

东:

东海         西:

陇西

南:

南海        北:

长城一带

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一)秦朝:

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1.目的:

秦的统一使疆域空前扩大,需要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内容:

①将全国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为若干县。

②建立了一套地方官僚机构。

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3.作用:

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限的控制。

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

(二)汉朝:

1.汉初:

郡国并行制。

原因:

汉初统治者错误地分析了秦灭亡的原因

结果:

造成地方割据、反叛中央,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2.汉武帝:

推恩令。

内容:

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作用:

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三)唐朝:

节度使制度

1.节度使的权限:

政治上:

享有较大的自主权

经济上:

控制着财权

军事上:

拥有强悍的武力

2.结果:

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四)北宋:

权归中央

1.内容:

军事上:

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上:

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上:

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2.作用:

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五)元朝:

行省制度

1.原因:

元朝建立了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三次大一统局面,为了进行有效的管辖和统治。

2.内容:

①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长官由朝廷任命;

②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③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受到中央的节制。

3.意义: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③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六)明朝:

废行省,设三司

1.内容:

1376年,废除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

2.结果:

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统领各部的宰相,职权也随之扩大,严重威胁皇权。

三.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

(加强君主的权力,削弱宰相的权力)

(一)秦朝:

1.皇帝制度(秦始皇首创制度)

特点:

①皇位世袭

②皇帝独尊

③皇权至上

2.三公九卿制度:

(1)内容:

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秦朝太尉一职为虚设,皇帝负责军务)。

丞相之下设诸卿,分别掌管国家各项具体事务。

(2)作用:

①三公之间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②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二)汉朝:

中外朝制度

1.背景:

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目的:

为了加强皇权

3.内容:

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省体制

内容:

尚书省、门下省和中书省。

(四)隋唐时期:

三省六部制

1.内容:

三省:

①尚书省        职责:

①执行

②门下省           ②审议

③中书省           ③决策

六部:

吏、户、礼、兵、刑、工。

2.作用:

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提高了行政效率,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五)宋朝:

二府三司制

1.内容:

中书门下:

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

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

行政权

枢密使:

军权

三司使:

财权

2.作用:

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六)元朝:

中书省

1.职能:

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

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2.结果:

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七)明朝:

1.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

(1)原因:

根本原因:

明太祖认为宰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直接原因:

宰相胡惟庸恣意妄为,骄横擅权。

历史原因:

鉴于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内乱屡生。

(2)结果:

①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②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

③皇权过分集中,明后期太监乱政。

5、能掌握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解答方法,逐步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设置内阁

2.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及其数量特征:

(2)两锐角的关系:

∠A+∠B=90°;

(1)原因:

废除丞相后,全国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深感力不从心。

(2)过程:

奠定基础: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处理政务;

(1)三角形的外接圆:

经过一个三角形三个顶点的圆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外接圆.

2、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正式确立:

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职文渊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④同心圆:

圆心相同,半径不等的两个圆叫做同心圆。

发展:

明宣宗时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

2.俯角:

当从高处观测低处的目标时,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锐角称为俯角

明英宗时票拟制度化;

 

<0<===>抛物线与x轴有0个交点(无交点);全盛:

明神宗时,张居正任首辅,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2.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及其数量特征:

(3)评价:

①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侍从机构;

 

3、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开展一帮一活动,与后进生家长经常联系,及时反映学校里的学习情况,促使其提高成绩,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与决心。

②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