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基础知识网络.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04968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1.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历史基础知识网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初中历史基础知识网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初中历史基础知识网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初中历史基础知识网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初中历史基础知识网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历史基础知识网络.docx

《初中历史基础知识网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历史基础知识网络.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历史基础知识网络.docx

初中历史基础知识网络

基础知识网络

(一)中国古代史

中国朝代歌:

夏商与西周;春秋与战国;秦汉又三国;两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

第一学习主题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早期人类:

1、元谋人:

生活在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县,中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2、北京人:

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保留有猿类的体质特征。

使用天然火,生活在旧石器时代。

3、山顶洞人:

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能人工取火。

二、原始农耕文化:

1、河姆渡人:

生活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种植水稻,处于新石器时代。

2、半坡人:

生活在陕西西安半坡村,种植粟。

三、远古传说:

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尊奉炎帝和黄帝为祖先;大禹治水。

第二学习主题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一、夏:

建国者——禹在公元前2070年建立,是我国第一个王朝,亡国之君是夏桀。

二、商:

建国者——商汤,亡国之君是商纣王。

重大事件:

盘庚迁都。

三、西周:

武王灭商,都城镐京(西安),实行分封制,770年犬戎攻占镐京,西周灭亡。

四、春秋争霸:

1、齐桓公:

任用管仲为相,发展生产,改革内政,整顿军队,使齐国国力强盛,最终齐桓公以霸主身份在葵丘会诸侯。

(一箭之仇)

2、晋文公(退避三舍)、楚庄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问鼎中原)、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五、战国七雄:

东齐西秦南楚北燕中间赵韩很;著名战役有围很救赵、长平之战

六、商鞅变法:

1、原因:

战国前期,铁器和牛耕使用的推广,促进各国社会进步;秦国落后,决定变法图强。

2、时间:

公元前356年。

3、内容:

A改革土地制度国家承认私人的土地所有权;B重农抑商;C奖励军功;D迁都咸阳,推行县制;E严明法令

4、作用:

通过这次变法,旧制度废除了,新制度建立了。

秦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战斗力提高,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奠定了灭六国、完成统一大业的基础。

第三学习主题统一国家的建立

一、秦朝

(一)秦的统一:

1、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灭掉六国,统一天下,定都咸阳。

2、意义: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二)加强中央集权:

1、政治上:

设立皇帝制度,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绝对的权利。

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别管理行政、军事和监察。

在地方,全面推行县制。

中央和地方的官吏都由皇帝任免。

2、经济上:

A统一货币(圆形方孔的秦半两);B统一度(长度)量(容量)衡(重量)。

3、文化上:

统一文字,小篆作为全国的通用字体,后来隶书又流行起来。

4、思想上:

焚书坑儒,摧残文化,阻碍了思想的进步。

(三)秦的灭亡:

1、大泽乡起义:

A原因:

秦的暴政。

B时间:

公元前209年。

C地点:

大泽乡。

D意义: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2、项羽:

巨鹿之战以少胜多打败秦军主力。

成语——破釜沉舟

3、刘邦:

灭掉秦朝,前202年建立汉朝。

二、汉朝

(一)汉武商的文治武功:

1、董仲舒提出“大一统”的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在长安设置太学。

2、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3、国家统一铸造钱币,垄断盐铁经营。

4、征战四方,开发边疆。

5、派张骞出使西域。

(二)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1、目的:

为了联络大月氏和乌孙夹击匈奴。

2、经过:

前138年和前119年,两次出使西域。

3、意义:

使西域和内地的联系加强,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新疆(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张骞具有冒险精神和为国建功立业的伟大理想)

(三)丝绸之路:

经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走廊和今新疆地区,翻越葱岭,通向西亚和欧洲。

(四)对外交流:

1、与朝鲜的交往:

传去了先进的铁器制作技术。

2、与日本的交往:

东汉赠与“汉倭奴国王金印”。

3、班超派甘英出使到大秦,到达了波斯湾。

4、大秦派使者来到汉朝,这是中国与欧洲的第一次直接交往。

第四学习主题政权分离和民族融合

一、东汉末年:

1、官渡之战:

经过:

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对垒,曹军偷袭乌巢。

结果:

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赤壁之战:

经过:

曹操与孙权、刘备联军在赤壁决战。

结果:

孙刘以少胜多打败曹操,之后曹操、刘备、孙权三分天下的局面形成。

二、三国鼎立:

1、魏:

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

2、蜀: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

3、吴:

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

三、南方的开发:

1、原因:

A北方人民南迁;B孙吴政权大规模屯田;C山越等少数民族的辛勤劳动

D南方社会相对稳定。

2、经济发展的表现:

越布中心——会稽;造船中心——侯官、临海、番禺——造船业发达,卫温、诸葛亮率船队到达夷州(台湾)。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

1、原因:

A民族融合加强B鲜卑族用落后的方式统治各族人民,激化了社会矛盾。

2、内容:

A学习汉族的政治经济制度,加强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B迁都洛阳;C大力推行学习汉族文化风俗的政策。

3、意义:

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过程。

4、评价孝文帝:

他具有勇于改革,积极进取的精神,对中国历史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第六学习主题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隋、唐)

一、统治局面:

1、开皇之治:

隋文帝时期形成国家富强社会繁荣的盛世局面。

2、贞观之治:

(1)措施:

A选用良吏,提高行政效能;B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C简法轻刑,修订法律;D重视教育,培养人才;E实行恩威并施的政策,改善民族关系。

(2)结果:

出现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国家富强的盛世局面。

3、开元盛世:

(1)措施:

A任用贤能发展生产;B整理财政;C废除酷刑苛法;D倡导节俭。

(2)结果:

开元年间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4、选官制度、科举制度:

(1)隋文帝创立科举制度,隋炀帝时开设进士科。

(2)唐朝科举制度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

二、对外交流:

1、玄奘西行:

到天竺(印度)取经,对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2、鉴真东渡:

六次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三、民族关系:

1、联姻:

A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B唐中宗时金成公主嫁给尺带珠丹。

2、会盟:

吐蕃与唐会盟,建立会盟碑,是汉藏两族友谊的见证。

第七学习主题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1、916的,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后改为辽。

2、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北宋。

3、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

4、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

二、南方经济的发展:

1、两宋时,南方的经济已超过北方,成为全国经济的重心。

2、南方的水稻是全国产量最多的粮食作物,苏州湖州成为粮仓。

3、北宋时,在四川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4、南方的造船业、棉纺织业等在全国手工业中占重要地位。

三、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统一:

1、1206年,蒙古汗国形成,尊称铁木真为成吉思汗。

2、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定都大都。

元朝还设置了澎湖巡检司来管理琉球(今台湾)和澎湖列岛。

第八学习主题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加强(明朝、清朝)

一、政治:

1、明加强专制:

(1)明朝建立: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后迁往北京。

(2)政治:

废除丞相、中书省、权分六部,设立内阁,建立厂卫制度。

(3)思想:

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

2、清强化专制:

政治上设立军机处,思想上大兴文字狱,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

二、对外关系:

1、郑和七次下西洋:

(1)目的:

为加强与海外的联系,宣扬国威。

(2)概况:

1405年,从刘家港出发,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红海沿岸。

(3)意义:

扩大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比哥伦布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我国及世界历史上杰出的航海家。

2、反抗侵略:

(1)明戚继光抗倭:

在台湾九战九捷扫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2)台湾问题:

民族英雄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清朝康熙帝派施琅武力统一台湾。

1648年,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3)雅克萨之战:

清军在雅克萨两次打败俄军,签定《尼布楚条约》。

3、闭关锁国政策:

(1)含义:

清初,为了打击郑成功等沿海抗清势力,清政府实行严厉的海禁,乾隆年间,清政府只准开放广州一处,形成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2)影响:

阻碍了中外联系,影响中国吸收世界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阻碍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中国近代社会落伍的原因。

三、民族关系:

1、西藏:

(1)册封达赖,班禅,确认他们是藏族的政教首脑。

(2)设置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3)创立金奔巴瓶制度,确立后世达赖、班禅的继承程序。

2、为加强对北部和西北部的统治,设置了乌里雅苏台将军和伊犁将军。

(二)中国近代史

第一学习主题列强的侵略的中国人民的抗争

一、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

1、虎门销烟:

(1)背景:

清朝封建统治危机四伏;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输入鸦片。

(2)鸦片走私的危害:

A经济上改变了中国贸易“出超”有利地位,使人民负担加重;B政治上更加腐败;C军队战斗力严重削弱。

(3)林则徐的禁烟措施及意义(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

1893年将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振奋了民族精神,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爱国壮举。

(4)评价林则徐:

领导了禁烟运动和鸦片战争中的抗英斗争,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

2、鸦片战争:

(1)发动战争的目的:

为了打开中国市场,维护鸦片贸易。

(2)战争经过:

鸦片战争是爆发的标志是1840年英军封锁珠江口。

(3)鸦片战争清朝失败的原因:

清政治腐败,经济和军事技术落后;道光帝犹豫不定;英国国力强大,政治、军事、经济先进。

3、中英《南京条约》:

(1)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2)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

A割让香港岛给英国;B赔款2100万银元;C开放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派驻领事;D中国征收英商货物进出口关税应由两协商关税。

(3)中英《南京条约》附件(1843年):

包括《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英国取得A“领事裁判权”;B片面最惠国待遇;C在通商口岸建立租界等特权。

4、鸦片战争的影响:

A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B中国逐渐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C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的开端。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火烧圆明园:

(1)英法发动战争的原因:

为了扩大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借口:

英——“亚罗号事件”;法——“马神甫”事件。

(2)1856年英军炮轰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组成了英法联军。

1856年清朝被迫与英法等签订了《天津条约》。

(3)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北京的圆明园,给中国人民造成严重的灾难。

(4)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2、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沙俄通过一系列条约(主要四个)割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其中割地最多的条约是中俄《爱珲条约》。

3、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1)1851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攻占南京并改为天京作为都城。

(2)李秀成指挥的太平军在上海的青浦打败美国人华尔率领的洋枪队;后在浙江慈溪击毙之。

在金坛,太平军再次大败戈登率领的洋枪队。

三、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1、左宗棠收复新疆:

(1)19世纪后半期阿古柏侵入新疆,并得到英、俄的支持,阴谋分裂中国。

(2)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收复新疆,不久设立新疆行省。

2、黄海战役中的邓世昌:

(1)1894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史称甲午中日战争。

(2)中日双方发生黄海大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牺牲。

(3)甲午中日战争清朝战败原因:

主观上“清朝腐败;客观上:

日本强大。

3、《马关条约》:

(1)1895年,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李沤章与日签订《马关条约》。

(2)条约主要内容:

A清政府割辽、台、澎给日本;B赔款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C增开沙、重、苏、杭为通商口岸;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3)条约签订的影响:

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四、八国联军侵华(1990年)

1、八国联军侵华:

(1)1900年英、法、美、俄、德、意、日、奥组成八国联军,联军统帅是西摩尔,目的是为镇压义和团运动。

(2)在廊坊,天津义和团曾大败八国联军。

义和团一首领张德成率军激战紫竹林租界,清军将领聂士成牺牲。

(3)八国联军狼占北京后,再次洗劫北京城。

2、《辛丑条约》:

(1)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进攻。

(2)1901年11国与清朝签订《辛丑条约》。

(3)内容:

A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本息共9.8亿两;B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反帝组织;C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重要地区;D在‘北京东交民巷设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

(4)影响:

A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损害了中国的主权;B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C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第二学习主题近代化的起步

一、洋务运动(19世纪60至90年代)

1、洋务派的产生:

(1)含义:

为解除内忧外患,实现富国强兵,维护清朝统治,19世纪60—90年代清朝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运动。

(2)洋务派代表人物:

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2、洋务派兴办的军用和民用工业:

(1)第一阶段:

19世纪60—70年代,口号是“自强”,兴办军事工业,主要有曾国藩的安庆军械所(最早)、李鸿章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最大),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

(2)第二阶段:

19世纪70—90年代,口号是“求富”。

A兴办民用工业,主要有李鸿章的上海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矿务局,张之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B选送留学生;C兴办新式学堂;D筹建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3)洋务运动的结果和作用:

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咱,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二、戊戌变法(1898年)

1、维新变法运动兴起:

(1)变法的历史背景:

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使中国民族危机严重;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2)戊戌运动开始地标志(揭开序幕):

“公车上书”:

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要代表)在北京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

(3)康、梁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和强学会。

2、百日维新:

(1)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1898年光绪帝颁布法令,变法持续了103天,最终失败,故称“百日维新”。

(3)主要内容:

A经济上提倡实业,改革财政;B政治上广开言路,精减机构;C文化上开办新式学堂,设立译书局;D军事上,训练和装备新军等。

3、戊戌六君子:

(1)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发动政变,杀害了谭嗣同。

(2)历史意义:

戊戌变法运动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它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是爱国和进步的;它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三、辛亥革命:

1、兴中会: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是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以暴力推翻清统治。

2、中国同盟会:

(1)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任总理。

(2)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资产阶级政党。

(3)同盟会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后被孙中山在《民报》(同盟会机关刊物)发刊词中概括为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3、武昌起义:

(1)起义准备:

湖北文学社和共进会成立了联合的起义总部,蒋翊任总指挥,孙武任参谋长。

(2)过程:

熊秉坤等在武昌首义,起义军攻占了武汉三镇,这次革命称为“辛亥革命”。

起义主要力量是新军士兵。

(3)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

以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参议院颁布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性质:

辛亥革命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成功:

它推翻了清朝统治和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失败:

辛亥革命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四、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原因:

北洋军阀在思想文化领域推行尊孔复古的反动逆流。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奋起还击。

(2)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3)主要阵地是北京大学和《新青年》。

(4)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

2、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要内容: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机关报文学,反对旧文学。

3、新文化运动的新阶段:

(1)新阶段的主要内容是:

宣传马克思主义。

(2)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赞颂十月革命。

(3)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文化,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五四运动的发生。

第三学习主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一、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北京学生的爱国斗争:

(1)导火线: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

(3)口号: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还我山东,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

2、爱国运动的初步胜利:

(1)以6月5日为界,五四运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运动中心在北京,斗争主力是学生;第二阶段运动中心在上海,工人阶级成为斗争主力。

(2)运动结果:

取得了初步胜利。

A北洋军阀被迫释放被捕学生;B撤销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职务;C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3)性质:

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4)标志:

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中共早期组织的建立:

(1)中共成立的历史条件:

A阶级基础(或阶级条件)——无产阶级不断壮大;B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C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2)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不久李大钊在北京成立了共产党组织。

4、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召开:

中共一大1921年7月在上海召开,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的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进行。

(2)大会主要内容:

A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纲,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B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和领导工作运动;C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3)影响:

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从此有了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二、国民大革命:

1、黄埔军校的创建:

在中共帮助下,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校长是蒋介石,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全称是“陆军军官学校”,培养军事政治人才。

2、北伐战争:

(1)目的:

为了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实现全国统一。

(2)性质:

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打倒列强,除军阀)

(3)进军:

北伐军先后打败吴佩孚和孙传芳,革命势力由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1927年国民政府由广州迁移到武汉。

(4)主战场:

湖南、湖北

(5)战役:

汀桥、贺胜桥(湖北)——叶挺独立团战功赫赫。

冯玉祥在北方绥远五原誓师,支持北伐。

3、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汪精卫发动“七一五”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士,国民革命失败。

(2)1927年蒋介石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三、人民军队的建立:

1、南昌起义:

(1)起义领导人有周恩来、贺龙、朱德、叶挺、刘伯承。

(2)时间:

1927年8月1日。

(3)意义: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军队进行武装斗争的开始,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8月1日成为人民军队诞生的纪念日。

2、井冈山会师:

(1)八七会议:

1927年中共中央在汉口主持召开。

主要内容:

确定土地革命总方针;会后派毛泽东要湖南发动秋收起义。

(2)1928年上半年毛泽东等建立起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共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3)井冈山会师:

1928年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余部与毛泽东秋收起义队伍在井冈山砻市会师,两军会合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意义:

形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部队。

四、红军长征:

1、长征的开始:

(1)红军长征的原因:

党中央领导人“左”倾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2)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开始长征。

2、遵义会议:

(1)时间:

1935年1月。

(2)内容:

批判了党中央领导人在军事上、组织上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领导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增选了毛泽东为政治局委员。

(3)意义:

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长征的胜利:

(1)中央红军的艰苦历程:

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夺金沙江(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通过彝族区——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红军会师。

(2)会师:

A吴起镇会师:

1935年红一方面军在陕北吴起与陕北红军会师;B会宁、宁会师:

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先后在甘肃会宁、静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3)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

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义会议形成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发扬了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等。

4、长征胜利的意义:

锻炼和考验了共产党和红军,保存了革命队伍,留下了光荣的革命传统;鼓舞了全国人民,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第四学习主题: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抗日救亡运动:

1、九一八事变:

(1).经过:

1931年9月18日,日本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一段路轨,诬陷中国军队干的,炮轰北大营,攻占沈阳。

(2)结果:

由于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陷。

(3)伪满洲国的建立;1932年以长春为都城,溥仪为执政,是日本在东北的傀儡政权。

2、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

3、西安事变:

(1)背景:

a.日军的侵略,中华民族危机严重;b.全国救亡运动的高涨;

c.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国民党内部不断分化;d.张学良、杨虎城接受联共抗日主张。

(2)经过: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派兵到华清池逮捕了蒋介石囚禁了西安城内一些国民党高级将领。

接着,通电全国,呼吁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次逼蒋抗日的行动,历史上称为“西安事变”。

(3)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周恩来与张学良、杨虎城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