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劳动关系导论重点教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02466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劳动关系导论重点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现代劳动关系导论重点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现代劳动关系导论重点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现代劳动关系导论重点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现代劳动关系导论重点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劳动关系导论重点教材.docx

《现代劳动关系导论重点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劳动关系导论重点教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劳动关系导论重点教材.docx

现代劳动关系导论重点教材

现代劳动关系导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劳动关系概论

1、劳动:

特指生产性劳动,即是指人们运用自己的劳动能力,利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创造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财富的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

2、人们要进行创作物质财富的生产性活动,必须具备两个基本要素: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3、劳动关系的基本含义:

指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权力关系)的总和,它受制于一定社会中(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的背景)的影响。

劳动关系其实质就是指在生产关系中,直接与劳动相关的那部分社会关系。

4、劳动关系主体:

⑴狭义上的劳动关系主体包括员工团体、管理方及雇主协会组织。

⑵广义上的劳动关系主体还包括政府。

员工—员工团体—管理方—雇主协会—政府

5、劳动关系的表现形式:

合作、冲突、力量、权力。

6、员工冲突的形式主要有:

(罢工、旷工、怠工、抵制);用人方冲突的形式主要有:

(关闭工厂、惩处或解雇不服从领导的员工)

7、力量分为员工力量和管理方力量。

都表现为关系力量和劳动力市场力量。

员工的关系力量有很多种,尤以退出、罢工、岗位三种力量最为重要。

8、劳动关系的性质?

⑴劳动关系具有平等的性质。

⑵劳动关系也具有不平等的性质。

⑶劳动关系具有经济利益或财产关系的性质。

⑷劳动关系具有社会关系的性质。

P12—13

(劳动关系最基本的内容是经济关系。

经济利益成为管理方与劳动者合作和冲突的最主要的原因。

9、劳动关系的类型:

均衡型、倾斜型(不均衡型)、政府主导型

(新家坡时比较典型的政府主导型国家)

10、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包括:

经济环境、技术环境、政府环境、法律和制度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政策环境是指政府的各种政策方针,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关于就业的政策、教育和培训的政策以及其他政策。

在诸多政策环境中,就业政策对于劳动力市场以及就业组织中的劳动关系的影响最为直接。

11、“投入-产出”模式,投入是指“冲突”,产出是指“管理规则”。

第二章现代劳动关系历史演变及制度背景

1、简述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关系历史的四个发展阶段及其各自的特点?

P24—31

⑴第一阶段,从产业革命开始至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的发展处在自由竞争时期。

特点:

①劳资矛盾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劳动者的工资、工时、就业和劳动条件的改善上。

②劳工运动总体上处于分散、个别和局部的状态,工人群众有组织的、阶级的和国际范围的联合进程面临着巨大的阻力。

③在劳动关系中,资方占据绝对优势的地位,劳资矛盾多以激烈对抗和冲突的方式表现出来,劳动呈不稳定状态。

④劳动关系的调整采取自由放任政策在表面自由的背后,立法和政策明显向雇主一方倾斜。

⑵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西方国家劳动关系演变进入第二阶段。

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开始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

特点:

①劳资矛盾的焦点依然如旧,但是矛盾是激烈程度和表现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

②由于工人罢工斗争的发展和工作组织的广泛建立,导致劳资力量对比发生改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和缓解了劳资矛盾。

③政府调整和改变了劳动关系政策,使劳动关系的调整开始向有序化、法制化方向迈进。

⑶第三阶段,指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历史时期。

特点:

①战争和经济危机极大地影响着这一阶段劳动关系的发展。

②国家的劳动行政管理工作在此阶段得到发展,成为政府宏观调节劳动关系的主要手段。

③工业民主化、集体谈判制度和三方制的出现,使协调劳动关系的方式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宽泛。

⑷第四阶段,二战以后至今的历史时期。

特点:

①劳动关系焦点仍然集中在工资、工时、劳动条件的改善上,但与此同时,争取广泛的民主参与权也成为劳动关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②劳动关系总的趋势是向缓和、合作方向发展。

③国家用以调整劳动关系的手段趋于完备。

④劳动关系的运行方式发展成一种有序的组织行为。

2、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在于:

①劳动关系的建立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②劳动关系的确立是通过契约的形式认定的;③劳动者集体组织在劳动关系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④劳动关系的实质仍然是对抗性的。

3、简述经典作家笔下的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关系?

P41—42

⑴这种劳动关系是平等的劳动关系。

平等的基础在于生产资料的占有平等。

任何一个劳动者都不能无偿地占有其他劳动者的劳动。

⑵这种劳动关系是合作的劳动关系。

劳动者之间不存在利益的对抗和竞争,利益基础是一致的。

每个社会成员只以劳动者的身份出现在社会关系中。

⑶这种劳动关系不体现任何的身份差别。

劳动者之间是按照社会分工的原则和生产资料相结合,没有利益的对抗。

⑷这种劳动关系的主体发生在劳动者之间。

3、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劳动关系的性质和特点:

⑴劳动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结合的具体表现形式。

⑵在劳动关系中劳动者向用人单位让渡自己的劳动力,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

⑶在社会经济关系中,劳动关系具有直接性、普遍性、具体性和本质性的特点。

⑷决定劳动关系的性质和特点的基本因素是所有制的性质。

不同的所有制下劳动关系的性质和特点也有所不同。

⑸虽然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是决定劳动关系性质特点的基本因素,但社会经济体制是决定劳动关系性质特点的直接因素,所有制对劳动关系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经济体制来实现的。

4、劳动关系具有(直接性、普遍性、具体性、本质性)特点,(工资)是连接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最基本的因素。

5、决定劳动关系的性质和特点的基本因素是(所有制的性质),决定劳动关系性质特点的直接因素是(社会经济体制),所有制对劳动关系的影响是通过(经济体制)来实现的。

劳动关系的性质和特点,受(所有制、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历史传统、经济发展、文化积淀)的影响,(利益原则)是处理劳动关系的基本原则。

6、(日本、韩国、新加坡)劳资关系的基本精神是(劳资利益一体论)主张企业组织机构单一。

7、劳动关系的类型:

⑴利益冲突型⑵利益一体型⑶利益协调型

8、利益协调型的劳动关系应该是我国劳动关系发展的目标取向。

利益原则是处理经济关系的基本原则。

9、我国的劳动关系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公有经济的劳动关系、私有经济的劳动关系、混合经济的劳动关系。

我国私营经济的劳动关系,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劳资关系。

第三章劳动关系理论

1、最早研究劳动关系和集体谈判的,通常被认为是卡尔.马克思,他将工会运动看作是社会主义运动的最初表现形式。

2、韦布夫妇是第一次尝试对工会进行分析和科学研究的代表人物;康芒斯教授主要在于从制度角度来研究工会;珀尔曼将康芒斯的制度经济学进一步提炼成专门的工会功能和行为理论。

3、当代劳动关系理论真正开始和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

4、新制度学派劳动关系理论:

认为工人个人几乎没有什么力量能与雇主抗衡,工人们需要联合起来,形成某种机制,劳动关系涉及雇主(管理方)、雇员(工会)和政府的利益。

5、人事管理学派劳动关系理论:

认为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式的运用,完全有可能降低员工在集体谈判前对工会代表权的承认比例。

6、邓洛普和罗斯之争:

工会如何发展和完善工资对策以及如何维护工会在同雇主谈判中的权威。

邓洛普分析框架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行为者、环境和思想意识。

他将约束行为者行为的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建立看作是劳动关系研究的中心。

7、桑德沃认为影响劳动关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P72—76

⑴、环境因素:

经济因素、技术因素、政治和法律因素、思想意识因素

⑵、工作场所因素:

工作场所的技术、预算和市场力量、工作场所的管理、所有制和企业的思想

⑶、个人因素:

经济、安全和保障需求、社会化、交往和权力需求、公平和平等需求、价值观和信仰

第四章劳动关系的内在动因:

人的需要

1、马斯洛人的需要层次理论(5个层次):

第一层是生理需要,第二层是安全需要,第三层是爱的需要,第四层是尊重的需要,第五层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2、期望需要(或目标需要):

是人类超出基本需要而向往的目标。

人类永远不会以基本需要为满足,总是要产生超出基本需要的期望需要。

这种需要是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

3、在人的多种需要当中,在某种条件下会有一种需要排在第一位,在需要结构中占据优势,其他需要排在它的后边,这排在第一位的需要就是优势需要。

优势需要对人的行为指向和目标追求有重要的主导作用。

4、人的需要是个复杂的系统,人的需要和利益是劳动关系运行当中最主要、最直接的动因,从而也成为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

满足人的需要,和谐劳动关系,推动经济发展是一条社会良性运行的轨迹。

第五章劳动关系的属性、特征

1、劳动关系的属性:

⑴社会经济关系:

劳动关系的基本属性。

(劳动关系是社会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问题是关系的核心,经济利益是劳动关系的直接指向。

⑵社会契约关系:

市场经济下劳动关系的重要特征。

(劳动关系的契约化是历史过程,合同关系的确立应当依法进行,文化认同是履行法律的重要特征)

以劳动合同确立劳动关系的根本形式是世界各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做法。

⑶社会文化关系:

劳动关系的灵魂所在。

文化认同是劳动关系协调中的灵魂所在。

2、劳动关系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关系,观念交换是其建立的基础,价值认同是其协调的基础,而道德内化是其稳定的基础。

3、劳动关系的特征:

⑴以“社会本位”为基础的认识。

A劳动关系兼有平等关系和隶属关系的特征(劳动关系具有平等关系的特征,劳动关系具有隶属关系的特征,平等关系转化为隶属关系的原因);B劳动关系兼有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性质(劳动关系具有人身关系的性质,劳动关系具有财产关系的属性)。

⑵以“国家本位”为基础的认识。

⑶以“个人本位”为基础的认识。

4、劳动行政关系与劳动关系的区别:

(1)劳动行政关系一般着眼于社会的宏观利益,劳动关系则一般着眼于微观利益;

(2)劳动行政关系是按指令和服从、组织和监督原则建立起来的隶属关系,而劳动关系是按协商原则建立起来的合同关系;

(3)劳动行政关系是无偿的关系,劳动关系是有偿的经济关系。

5、事业单位:

直接从事为国家创造和改善生存条件,为社会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服务,不以为国家积累资金为直接目的,不以赢利为生存、发展条件的单位。

6、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界定

(1)社会关系性质不同

(2)劳动力的支配权不同

(3)风险责任不同

(4)劳动报酬的性质不同

第六章劳动关系的运作

1、劳动关系就其基本性质而言主要是一种经济利益关系。

2、劳动关系运作:

广义是指劳动关系运作的全过程和整个体系,它既包括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包括劳动关系的内部运行;既涉及到双方主体的利益处理过程,也涉及到利益处理的后果和社会影响等。

狭义是指管理者与劳动者双方主体及其代表在处理与劳动相关的经济利益时所持的或是矛盾、斗争,或是尊重、协商的态度、立场等及其外在表现形式。

3、劳动关系的运作有两种基本形式:

冲突与合作。

劳动关系的冲突与劳动关系的合作,是劳动关系运作中的一对矛盾(劳动争议只是劳动关系冲突的初级形式,或是劳动关系运作的一种过渡状态),劳动关系运作的基本方向是劳动关系的合作。

4、劳动关系的主体是管理者和劳动者。

实际上,管理者和劳动者又是劳动关系的两个最基本的构成要素。

因此,劳动关系的运作机制,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管理者与劳动者发生的相互作用及其形成的调节功能。

5、劳动关系冲突的基本手段:

包括A劳动者的基本手段、B管理者或雇主的基本手段。

劳动者在冲突中斗争手段主要有(罢工、怠工、联合抵制),罢工一词源于(英国),管理者或雇主的主要手段是(关闭工厂、黑名单、排工)。

6、动力功能和约束功能是劳动关系运作机制的两种基本功能。

7、劳动关系冲突的解决办法:

调解、利益仲裁、政府干预。

8、第三方的参与和帮助:

是解决劳动关系冲突的基本手段,调解、利益仲裁、政府干预等几种劳动关系冲突的解决办法,都是第三方参与和帮助的典型形式。

9、工人参与度可以分为:

A、无参与,B、不同程度的磋商,C、联合或共同决策,D、工人的完全控制。

10、劳动关系的运作和发展,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状态:

良性、中性、恶性运行发展。

11、培育劳动力市场应从以下入手:

⑴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有市场就有竞争,建立劳动力市场也离不开劳动竞争,离开竞争的市场就没有活力,也达不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⑵建立良好的劳动力市场运行秩序。

建立劳动力市场良好的运行秩序,就是将劳动力市场的运行纳入法制轨道。

通过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依靠法制的手段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防止劳动力市场的无序运行。

⑶完善劳动力市场的服务保障体系。

劳动力市场的服务机构就是为求职和求人的双方提供服务的部门或设施。

⑷培育劳动力市场还要把握劳动力市场的运行规律,以减少盲目性,增加自觉性,少走弯路。

综上所述,劳动力市场化是劳动关系运行市场化的基础和前提。

与此同时,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的用工主体,也是劳动关系运行市场化的重要条件。

12、建立劳动关系运行的有效机制:

⑴人力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

要建立完善两个市场,即劳动力市场和企业家市场。

转换政府劳动部门的职能,加强对这两个市场的宏观管理与调控。

⑵劳动关系实现的契约机制。

劳动关系的建立要通过合同进行。

市场经济体制中合同制度占有重要地位,作为法制经济的市场经济,更要充分利用合同制度实现和保护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

⑶规范劳动关系的法律机制。

劳动关系运行的市场化特征,决定了劳动关系的规范要依法进行。

⑷劳动关系的监察机制。

为依法规范劳动关系各方的行为,维护劳动市场的秩序。

劳动监察机制需要把专职监察和群众监察结合起来,把常规监察与重点检查结合起来。

⑸劳动关系宏观监测机制。

建立劳动关系的宏观监测网络,通过信息分析,全面掌握劳动关系运行状况和变化趋势,完善处理集体上访、罢工的工作程序,做好突发事件的监控和处理工作。

⑹劳动关系的调整机制。

是依法法律手段解决劳动争议和劳动纠纷,处理好劳动问题,协调劳动关系的机制。

13、《学徒健康与道德法》,最早对劳动关系驾驭规范的劳动立法;

1919年的《魏玛宪法》,正式规定了统一的劳动法,使劳动法成为新的法律部门;

1918年的《劳动法典》,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主义劳动法典;

1994年7月5日颁布的《劳动法》,到1995年1月1日实施。

第七章劳动关系的实质:

冲突与合作

1、冲突的根源可以分为“根本根源”和“背景根源”

2、冲突的根本根源包括4种(异化的合法化、客观利益差异、雇佣关系的性质、劳动合同的性质)

3、冲突的背景根源体现在:

3种(广泛存在的社会不平等、劳动力市场的状况、工作本身的经验)

4、合作的根源在于“被迫”和“获得满足”。

5、罢工是冲突最为明显的表现形式。

6、共同协商:

是指资方为协调与员工的关系而在制定决策之前,先征求员工的意见或态度,但是不需要征得员工或其代表同意的决策程序。

共同协商的主要作用表现在:

(1)共同协商使双方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寻求更大的一致

(2)共同协商是一种合作的表现形式,也是冲突的一条转化渠道

(3)共同协商能够部分的调整劳动关系

(4)共同协商具体作用的多样性。

第八章劳动关系调整机制

1、三方性原则的基本内容:

政府与雇主组织和劳工组织(工会)三方就劳动关系领域中的有关问题进行协商与对话,消除误解,弱化有争议的问题,增加达成协议的机会,取得共识,共同协调劳动关系。

2、三方性协商与合作的总目标是:

促进政府机关与雇主组织或与雇员组织之间,以及三方之间的相互了解,并发展他们之间的良好关系,以发展国家经济,改善劳动条件,提高生活水平。

3、国际劳工组织是三方性原则的大力倡导者。

国际劳工组织是国际性的三方性组织,印度的国家三方劳动大会;菲律宾的国家劳资生产委员会;新加坡的国家工资委员会。

4、三方性原则的实质:

是在有差异的三分之间实行三方权利分享,共同协商,增进了解,取得共识。

5、三方性原则的真正运作要依赖下列因素:

(1)雇主和工人组织相互合作的意愿

(2)双方代表各自团队自由发表各自意见的权利

(3)政府与社会伙伴分享决策权的意愿

(4)各方对于三方性原则的准确理解和共识。

6、产业关系的核心是劳动关系。

行使劳动监察的主体是政府。

劳动监察的任务:

监督劳动保护立法的贯彻执行;协调劳动关系,促进生产和经济发展

7、集体谈判:

是职工代表(通常是工会)与经营者代表(雇主)之间,就双方建立劳动关系所涉及的工作期限、工作任务、工作条件、工作时间、劳动报酬、福利待遇、社会保险、劳动保护、终止劳动关系的条件以及其他有关的劳动问题进行谈判。

8、集体谈判依次分为(企业级、行业级、产业级、国家级)

9、工业民主化是指工人参与权的获得和发展。

工业民主化的显著特征是企业雇员在一定范围内参与资本构成,参与管理决策,参与利润分配,从而扩大了参与的主体。

分享权利、分享利润、尊重人格构成工业民主的三大原则。

工业民主化的实现形式有:

(1)雇员代表参加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委员会。

(2)通过职工全体大会和职工代表大会,实行企业自治或企业民主管理

(3)通过工厂委员会或其他类型的专门机构,雇员依照集体合同的规定,参加本企业咨询活动或管理活动

(4)通过雇主或雇主团体和工会代表或工会组织就雇员根本利益缔结书面契约——集体合同。

(5)通过车间、班组的自我管理小组,直接参与本小组生产管理活动

(6)共决合同制。

第九章管理方

1、管理方是指在生产组织中通过行使职权,实施管理职能,率领其隶属人员完成既定工作的各级管理人员。

企业各级人员的职权是经由一定正式程序而赋予某个职位的一种权力,而不是某个人的权力,它源于企业产权,因而是合法的。

2、雇主协会是由雇主组成,旨在维护雇主利益,并努力调整雇主与雇员以及雇主与工会之间关系的组织。

雇主协会是由法人而不是自然人组成的协会。

3、集权/宽容管理模式的特征:

专业化、职位阶梯、忠诚感。

4、自主/合作管理模式的特征:

自主型组织设计、雇员参与计划、人事与就业政策。

自主性工作团队:

分为两种类型(综合性工作团队和自我管理的工作团队)。

2、两种工作团队具有以下特征:

(A团队对一项相对完整的工作负责;B团队成员都具有多种与任务相关的技能;C团队以全体一致的决策方式决定工作方法,安排工作进程,以及为团队成员分配不同的工作任务;D团队绩效作为一个整体是报酬和反馈的依据)。

第十章工会

1、工会是由雇员组成的组织,主要通过集体谈判方式代表雇员在工作场所以及整个社会中的利益。

同行工会是最早的工会组织形式,具有很强的内部一致性。

2、工会的基本只能就是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代表和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能。

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包括劳动者的经济权益、政治权益和劳动权益等,其中,劳动权益是企业劳动者与管理者之间劳动关系的核心内容。

3、工会所要追求的几个主要目的和操作目标?

⑴如果可能,保护和改善其成员的生活水准和经济地位。

目标:

建立工资和谈判制度,使得工资水平能够满足工人的需要,也能与现行的或发展中的社会标准和水准相一致。

⑵如果可能,加强和保证个人的安全性,以抵制可能来自市场波动、技术改变和管理决策等方面的威胁和意外事件。

目标:

在工作场所建立规章制度,为劳动者提供职位保障和工作的权利,也为有关问题的处理提供一个适当的制度环境。

⑶保证雇员能够民主地参与工会活动和工作活动两方面的决策。

目标:

在工会活动以及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签订的活动中建立相应的制度和程序,为雇员提供参与决策的机会。

⑷影响社会系统内部的权力关系,同时保证和不影响工会成绩和目的的实现。

目标:

完善工作场所规章制度制定的规则和劳动关系的法律,同时,推进企业集体谈判制度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⑸提高所有为生计而工作的劳动者的福利,不管其是否属于工会会员。

目标:

推动社会立法和公共政策的完善,使得经济发展更为稳定、社会形态更为公正,从而使得工会活动能够繁荣昌盛和茁壮成长。

很少有工会能够在同一时间里成功地或最大化地实现它的所有目的,因为它的各种目的之间有时是相互冲突的。

工会的主要目的在于(经济目的、安全目的、雇员参与民主管理和决策的目的)。

而其他两方面的目的在工会无法或无力兼顾的情况下,主要交予政党和其他政治组织来完成。

4、工会组织结构比较典型的有德国的产业工会结构(一个企业,一个工会的组织原则),英国的多元工会结构(1851年成立混合机器工会,奠定英国现代工运模式的基础);澳大利亚的行业向产业工会转变结构;美国的产业、行业工会并存结构,劳工运动金字塔顶端是(劳联—产联);日本的企业工会组织结构;瑞典的集中组织结构。

5、西方工会的权利:

A、组织工会和代表职工的权利;B、工会进行集体谈判的权利;C、罢工的权利;D、工会参与管理的权利。

6、在工会与雇主进行的集体谈判中,就业问题成为最为主要的问题

7、工会的经济实业,是从工会的社会福利事业逐渐发展起来的

8、西方工会面临的最为困难的问题是工会组织率的下降。

9、在中国工会第十二届二次执委会上,提出了向市场经济转变中工会工作的总体思路,其核心是突出维护职能,并把它作为工会的基本职能。

10、如何正确的处理维护职能和四项基本职能(P266-267)

第十一章政府

1、政府的作用体现在:

(1)有权修改劳动关系的各项制度

(2)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控制许多公共部门

(3)针对不同问题的方针、政策为管理方和工会之间的集体谈判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2、政府的5种角色:

A、劳工基本权利的保护者;B、集体谈判与劳工参与的促进者;C、劳动争议的调停者;D、就业保障与人力资源的规划者;E、公共部门的雇佣者。

3、劳动关系5种模式:

A、市场个人主义;B、自由集体主义;C、谈判社团主义;D、国家社团主义;E、中央集权主义。

4、政府的政治理念主要有:

自由放任主义、社团主义。

5、最低工资立法是劳动力市场中最能体现社会正义的政策。

第十二章劳动法

1、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A、劳动关系;B、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

(其中主要调整对象是劳动关系)

2、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具有如下特征:

A、劳动关系是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B、劳动关系的当事人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C、劳动关系兼有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属性;D、劳动关系兼有平等关系和隶属关系的属性。

3、劳动法调整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包括:

劳动力管理方面的关系、劳动力配置服务方面的关系、社会保障方面的关系、工会活动方面的关系、监督劳动法律执行方面的关系、处理劳动争议方面的关系。

4、劳动法的内容体系:

分为:

A、劳动就业促进法;B、劳动关系协调法;C、劳动标准法;D、劳动监督法;E、劳动保障法。

5、我国劳动法对人的适应范围(P302-303)

6、劳动法律关系内容具有以下法律特征:

A、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具有相对应性,即一方的权利表现为另一方的义务,一方的义务表现为另一方的权利;B、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原则上只能由本人享有或履行,第三人不能代为形势权利和履行义务;C、劳动法律关系所确立的某些特定的权利义务,不因劳动合同的解除或终止丧失其法律效力。

7、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通常只由合法行为引起,并且是劳动者同用人单位之间的一种合意行为。

8、用人单位是指依法招用和管理劳动者,并按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向劳动者提供劳动条件、劳动保护和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组织。

9、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劳动报酬权、休息权、劳动保护权、职业培训权、社会保险和福利权、提请劳动争议处理权);劳动者的基本义务:

(劳动义务、提高职业技能义务、执行安全卫生规程和劳动纪律的义务、遵守职业道德的义务、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

10、1919年6月成立的国际劳工组织,由国际劳工大会、理事会、国际劳工局组成。

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