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文艺思想研究的世纪考察下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02417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国维文艺思想研究的世纪考察下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王国维文艺思想研究的世纪考察下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王国维文艺思想研究的世纪考察下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王国维文艺思想研究的世纪考察下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王国维文艺思想研究的世纪考察下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王国维文艺思想研究的世纪考察下1.docx

《王国维文艺思想研究的世纪考察下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国维文艺思想研究的世纪考察下1.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王国维文艺思想研究的世纪考察下1.docx

王国维文艺思想研究的世纪考察下1

王国维文艺思想研究的世纪考察(下)

  五

戏曲和小说一样,在古代被视作“君子弗为”的“小道”,甚至被正统文人斥为“俚俗淫靡游荡无益”。

到了近代,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知识分子才对它们的美学意义和学术价值给予充分的肯定。

梁启超等人提倡“小说界革命”,将小说创作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大大提高了小说自身的地位。

天谬生、蒋观云等人也十分重视戏曲的社会教育功用,视之为救国救民的良方妙药[55]。

王国维对戏曲的重视,更多的是以学者身份从事研究,而不是向社会呼吁。

从1908年到1912年的四年之间,他先后完成了8部专着,即:

《曲录》、《戏曲考原》、《录鬼簿校注》、《优语录》、《唐宋大曲考》、《录曲余谈》、《古剧脚色考》、《宋元戏曲史》(又称《宋元戏曲考》),另外还有十几篇文章,他将扎扎实实的考据与戏曲史的宏观论述结合在一起,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成为中国戏曲研究史上开天辟地第一人。

郭沫若在《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将《宋元戏曲史》与《中国小说史略》称作“中国文艺史研究上的双璧”,这种评价并不为过。

20世纪对王国维戏曲批评的研究,与其“境界”说相比,显得冷落了许多。

1949年以前专论文章只有3篇,即:

孟真的《王国维之〈宋元戏曲史〉》,载《新潮》第1卷第1期(1919年)、贺昌群的《王国维与中国戏曲》,载《文学周报》第5卷(1928年)、王玉章的《〈宋元戏曲史〉商榷》,载《文史哲季刊》第3卷第1期(1945年)。

1950年以后也只有20余篇,数量有限。

1983年,关于王国维所说的“戏曲”与“戏剧”的概念引起一场争论。

任中敏认为,“戏剧”是大范围,“戏曲”是小范围,大可包小,小不能容大。

所谓“真戏剧”或曰健全的戏剧必须有主题,除娱乐外,对观众还必须有教育作用[56]。

此后不久,叶长海撰文提出反对意见,认为王国维笔下的“戏剧”是一个表演艺术概念,而“戏曲”则是一个文学概念。

所谓“真戏剧”是指唱、念、舞高度综合的表演艺术,而“真戏曲”则是符合以歌舞演故事的“真戏剧”需要的剧本[57]。

查全纲等人不同意叶长海之说,他们根据叶长海的引文以及王国维之言“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进行反驳,指出叶氏的结论站不住脚。

查全纲等认为,“戏剧”和“戏曲”的差别在于:

“戏曲”被认为是成熟的戏剧形式,而“戏剧”则是“非尽纯正之剧”,所谓“真戏剧”就是“戏曲”,相比之下,任中敏之论更符合王国维原意[58]。

“戏曲”与“戏剧”这两个概念的界定实际上牵涉到中国戏剧历史从何时写起的大问题,在这场论争中,研究者都能做到由微观的材料着眼,由小见大,探讨宏观问题,虽然有的文章结论尚有可商榷之处,但研究的方法都是可取的。

中国戏剧何时形成的呢?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曾有所论述,不过因为没有明确指出形成时代,故而引发了“宋代”、“元代”等几种说法。

林风确信王国维所说的“真正之戏剧,起于宋代”的论断是科学的预见,中国戏曲的形成应当以宋元南戏作为主要标志[59]。

周锡山也持“宋代”说,他指出,学术界有关王国维确认戏曲成熟于元代的说法是对王国维观点的曲解。

周锡山从《宋元戏曲考》一书的命名“宋元”之词入手,加以推断,视角相当独特[60]。

冯健民则认为王国维关于“中国戏曲形成于元代”的观点是大体可信的,综合性全面程式化的确立正是中国戏曲成熟的标志[61]。

“悲剧”的概念最早是由王国维从西方引进到中国的,他在《红楼梦评论》以及《宋元戏曲史》中系统地阐发了自己的悲剧观。

谭松林分析了这一悲剧观的内涵,他认为王国维的悲剧观以悲剧应描写和反映现实人生,从而有益于现实人生为出发点,揭示悲剧作品描写人生痛苦的价值之所在,引导读者敢于直面悲剧作品中展示的人生深处的苦痛,实际上有力地鞭挞了封建文学中瞒和骗的团圆主义。

不过由于世界观的局限以及叔本华悲剧主义哲学 影响,王国维的悲剧观中也搀杂了不少消极成分[62]。

佛雏《王国维诗学研究》以《红楼梦评论》为切入点,阐析了其悲剧理论的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意义(54—75页)。

周锡山《王国维曲论三义之探讨》指出,王国维将悲剧美和宏壮美紧密结合,突出“崇高”的戏剧美学观,他的悲剧观对叔本华戏剧美学已做出重大的发展,突破了西方美学的樊篱,显示出我们传统文学的民族特色。

王国维重悲剧而抑喜剧,薄讽刺而重幽默,这是客观事实。

佛雏《王国维诗学研究》认为,王国维的喜剧观在理论上颇似霍布“突然荣耀”说与席勒“剩余势力”说的一种混合,再往上溯,可以推到柏拉图(76—90页)。

张健对王国维的喜剧观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引起学界的关注。

他探讨了王国维对于喜剧、讽刺和幽默的总体看法,不仅指出其喜剧思想内在的矛盾性,而且阐释了这一喜剧观念在中国传统喜剧思想由古典向现代转换过程中的历史价值和理论意义[63]。

王国维在短短的四年时间里,对戏曲的研究取得突出的成就,探寻其原因,主要是与其研究方法密不可分的。

首先,王国维受乾嘉学风的影响,重视戏曲的资料、目录的搜集、考辨,为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他在撰写《宋元戏曲史》前,写下一系列考订性专着、论文,即为明证。

其次,王国维曾广泛接触自然科学理论,培养严格的思维训练,同时他又具有丰富的外语知识,可以直接阅读西方着作,这使他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远远超出了他的前辈学者。

最后,王国维受西方哲学方法论的熏陶,从中外文化交流的角度研究中国戏剧史,在当时可谓独具一格。

王国维将中西结合的文学批评理论与创作实践相结合,从而使研究工作超迈前贤,领导后学[64]。

不少论者还谈到王国维戏曲研究的贡献与不足,王国维第一次为我们揭示了中国戏曲艺术的起源和形成,清晰地勾勒出我国戏曲发展的历史轮廓,从而在我国传统曲论的基础上开创了戏曲史这一新的学术领域,他对宋元戏曲的研究,既能“观其会通”,又能“窥其奥穴交”,从纵向、横向两个角度开展戏曲研究,在理论识见上有很多新的突破与创造。

然而,由于王国维对西方美学和文学思想还没有做到消化与改造,所以带来很多理论局限,他只从文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不能从中国戏剧作为融歌唱、舞蹈、表演于一炉的综合艺术的角度进行分析评价;他明显推崇元曲,对明清戏曲的评价却失之公允。

此外,由于戏剧史料的限制,他的戏曲论着尚欠周密和完备[65]。

回顾20世纪的王国维文艺思想研究,笔者认为,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缺乏一种富有深度的综合研究和整体研究。

王国维不仅是一位文艺评论家、美学家,还是一位国学大师,他对古史、古文字学都有很多精深独到的探讨,他的史学和文字学着述中也散见出部分文艺观点,在治学方法上也有相通之处。

如果将这些与他的文艺思想相互参照,综合多种学科知识,探讨王国维在文学、美学上之贡献,一定会有新的创获。

另外,王国维属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特定的时代,属于五四时期文人群体中的一员,尽管他所走的道路及最终的结局与鲁迅、胡适、陈独秀等人有着天壤之别,但是他们毕竟同属于一个时代,同样吮吸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接受着西方文化的影响,这一文人群体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

可惜这方面的论文不多,尤其是深度论述不够,有些论者只是就事论事,列举一些表面现象泛泛而谈,未做深入探讨。

在王国维文艺思想的研究上,我们应当开展纵、横两方面的双向研究,一方面将他放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史和美学史的大背景下加以考察,一方面结合王国维在多种学科领域取得的学术成就,并将王国维作为同时代文人群体的一员进行横向的、综合的探讨,使王学研究不断走向深入、全面。

其次,对王国维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与白话运动的关系研究不够。

在中国美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上,王国维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位置上,他将西方哲学思想和文学理论引入中国,带来中国文学批评中本质的改变;他以文学作为探索人生问题的工具,有助于把文学从道统的附庸中解放出来,间接地启发了新文学运动中“人的文学”的提出。

他的一系列文艺思想对于现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建立有着很深的影响。

对此,吴文祺、谷永、任访秋等人的论文都曾论及[66],但是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有些学者着眼于此,如温儒敏《王国维文学批评的现代性》(载《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3期)、饶本子《中国文艺批评现代转型的起点:

论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及其它》(载《文艺研究》1996年第1期),蒋英豪刊载于《复旦学报》1997年第2期的《王国维与世界文学》一文也做了一些探讨。

不过在此领域,研究者今后还是大有作为的。

王国维在分析元杂剧时,推崇白话,倾向于文学的通俗性,主张文无雅俗,文无文白,客观上对五四以后的白话运动也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这一点也当引起研究者足够的重视。

最后,研究的视野尚待进一步拓展。

20世纪有关王国维文艺思想的专着、论文数量不少,可是往往集中到王氏的几本专着上、集中到他的“境界”说之上,还有很多方面的研究近乎“空白”,需要填补,研究者的视野有待于开拓。

比如,王国维对自己的词作十分自信,他在《自序》中声称:

“自南宋以后,除一二人外,尚未有能及余者,则平日之所自信也。

”[67]他从21岁到50岁共写下140多首诗、111阕词,而结合王国维诗词创作来谈他的文艺思想的文章却寥寥无几。

王国维的小说理论除《红楼梦评论》以外,还散见于《文学小言》、《静安文集自序》、《人间词话》等着述之中,对此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章,据笔者所知只有1篇,即周锡山的《王国维小说理论述评》(载《华东师大学报》1991年第2期)。

王国维之所以在学术上能够取得辉煌的成就,与其严谨而科学的治学方法有着紧密联系,对词,虽然出现一些论文,主要都是谈及他的戏曲研究,很少涉及其他方面,研究者尚可进一步发掘。

  

[参 考 文 献]

[1] 郭沫若.鲁迅与王国维.文艺复兴,第2卷第3期,1946–10

[2] 缪钺.王静安与叔本华.思想与时代,第26卷,1943-09.

[3] 朱光潜.诗的隐与显———关于王静安的《人间词话》的几点意见.人间世,第1卷第1期;李长之.王国维文艺批评着作批判[J].文学季刊(创刊号);郭沫若.鲁迅与王国维;任访秋.王国维《人间词话》与胡适的词选[J].中法大学月刊,第7卷第3期。

[4] 王达津.批判王国维文学批评的哲学根据[J].南开大学学报,1956,

(2).

[5] 徐翰逢.《人间词话》随论[J].人文杂志,1960,(4);张文勋.从《人间词话》看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实质[J].学术研究(云南),1964,(3).

[6] 吴奔星.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境界论”[J].江海学刊,1963,(3).

[7] 陈元晖.王国维与叔本华;刘伟林.王国维的文艺心理学体系[J].学术月刊,1990,

(1);钱竞.王国维美学思想与晚清文学变革[J].文学评论,1997,(6).

[8] 孟宪明.王国维词论对叔本华美学观的突破及其局限[J].湖北大学学报,1985,

(2);佛雏.王国维与尼采美学[J].扬州师院学报,1986,

(1);佛雏.王国维诗学与海甫定“感情心理学”[J].华东师大学报,1986,(4);江宁康.“忘我能力”与“无我之境”———济慈与王国维诗论比较[J].当代文艺探索,1987,(5);金大陆等.王国维蔡元培与中国 现代美学的缘起[J].中州学刊,1990,

(2);耿明奇.王国维与王夫之文艺观比较[J].延安大学学报,1991,(3);张颂南.王国维的“古雅说”与具尔的“有意味的形式”[J].浙江学刊,1991,(4);叶志坚.王国维与鲁迅的文化走向根源初探[J].学术论坛,1993,

(1);周祖谦.王国维“境界”说与“兴趣”“神韵”说之关系试解[J].河北学刊,1998,

(2);李日东.况周颐王国维词学观比较[J].漳州师院学报,1998,(3);王攸欣.王国维朱光潜接受西方美学方式比较研究[J].中国文学研究,1999,

(2).

[9] 夏中义.《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之批评[J].文艺理论研究,1994,(4);夏中义.《王国维诗学研究》之研究[J].文艺理论研究,1995,

(2).

[10] 刘火亘.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手稿[J].读书,1980,(7).

[11] 笑枫.《人间词话》的手稿[J].文教资料简报,1980,(11-12);卢善庆.《人间词话》的编次结构、稿本比较及其笺注研究[A].王国维学术研究论文集(第2辑)[C].

[12] 周锡山.论王国维及其美学思想[J].山西师大学报,1986,(2-3).

[13] 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M].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

[14] 滕咸惠.略论王国维的美学和文学思想[A].人间词话新注(修订本)[M].济南:

齐鲁书社,1986.6 -32.

[15] 陆炜.王国维的“势力之发表”说与其美学思想的转变[J].学术月刊,1987,(5).

[16] 缪钺.王静安与叔本华.思想与时代,第26卷,1943-09.

[17] 夏中义.王国维为何接受叔本华及其过程[J].文艺理论研究,1993,(6).

[18] 孟宪明.王国维词论对叔本华美学观的突破及其局限[J].湖北大学学报,1985,

(2).

[19] 钱仲联.境界说诠证[N].文汇报,1962-07-14.

[20] 叶朗.论王国维境界说与严羽兴趣说、叶燮境界说的同异[N].文汇报,1963-03-02.

[21] 吴枝培.论王国维的“境界”说[J].南京大学学报,1982,(4).

[22] 孙维城.《艺概》对《人间词话》的直接启迪[J].文艺研究,1996,(3).

[23] 潘知常.王国维“意境”说与中国古典美学[J].中州学刊,1988,

(1).

[24] 王振铎.论王国维的“境界”说,转引自《人间词话》及评论汇编一书,341.

[25] 周振甫.《人间词话》初探[N].文汇报,1962-08-15.

[26] 陈元晖.王国维的美学思想[J].哲学研究,1980,(6).

[27] 夏中义.“天才说”:

从王国维到叔本华[J]. 社会 科学,1994,

(1).

[28] 陈元晖.王国维的美学思想[J].哲学研究,1980,(5).

[29] 张颂南.王国维的“古雅说”与具尔的“有意味的形式”[J].浙江学刊,1991,(4);柯尊全.论王国维的古雅理论[J].东方论坛,1996,

(2).

[30] 陈元晖.王国维的美学思想[J].哲学研究,1980,(5).

[31] 宋民.王国维的优美壮美说述评[J].辽宁师大学报,1987,

(1).

[32] 佛雏.对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再批判[J].江海学刊,1963,(6).

[33] 吴功正.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J].社会科学辑刊,1985,(6).

[34] 郭豫适.简论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A].王国维学术研究论集(第2辑)[C].

[35] 高小康.领悟悲剧[J].文艺理论研究,1996,(5).

[36] 李长之.王国维文艺批评着作批判;刘任萍.境界论及其称谓的来源,人间世第17期,1935;钱仲联.境界说诠证;吴奔星.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境界”论.

[37] 黄保真.王国维“境界说”的内涵及其层次[J].辽宁师大学报,1987,

(1).

[38] 范宁.关于境界论[J].文学评论,1982,

(1).

[39] 萧艾.王国维评传,68-70;刘雨.《人间词序》作者考[J].文学评论,1982,

(2);刘雨.王国维“境界”论辨识[J].东北师大学报,1988,(4).

[40] 陈咏.略谈“境界”说[N].光明日报,1957-12-22.

[41] 叶秀山.也谈王国维的“境界”说[N].光明日报,1958-03-16;汤大民.王国维“境界”说试探[J].南京师大学报,1962,(3);陈一琴.境界说探微[J].福建师大学报,1981,

(2);佛雏.王国维诗学研究,173-194;姚全兴.略谈《人间词话》的艺术论[J].读书,1980,(4).

[42] 陈鸿祥.“境界”探源[J].江海学刊,1985,(5).

[43] 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王国维的境界说与龚自珍的出入说[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姚全兴.略谈《人间词话》的艺术论;陈永标.中国近代文艺美学论稿•王国维美学思想三题[M].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

[44] 雷茂奎.《人间词话》“境界”说辨识[J].文学评论丛刊,第3辑.

[45] 温儒敏.王国维文学批评的现代性[J].中国社会科学,1992,(3).

[46] 孙维城.对王国维“隔”与“不隔”的美学认识[J].文艺研究,1993,(6).

[47] 谷永.王静安先生之文学批评[N].大公报,1928-06-11.

[48] 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第二编第三章;佛雏.王国维诗学研究•第三章.

[49] 杨光治.《人间词话》“境界”说寻绎[J].文学评论,1894,(6).

[50] 徐达.“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辨析[J].贵州社会科学,1987,(6).

[51] 夏中义.“境界说”新论[J].文艺理论研究,1993,(3).

[52] 滕咸惠.《人间词话》刍议[J].文史哲,1986,

(1).

[53] 唐圭璋.评《人间词话》.斯文,第1卷第21—22期,1941;吴征铸.评《人间词话》[A].《人间词话》及评论汇编[C];吴奔星.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境界”论;萧艾.王国维评传.73-75;孟宪明.王国维词论对叔本华美学观的突破及其局限;万云骏.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说”献疑[J].文学遗产,1987,(4);谢桃坊.评王国维对南宋词的艺术偏见[J].文学评论,1987,(6);蓝华增.《人间词话》的内在矛盾[J].文艺理论研究,1995,(4);祁光禄.略论《人间词话》的成就与缺失[J].青海师大学报,1997,

(2).

[54] 黄维木梁.王国维《人间词话》新论[A].中国古典文论新探[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94-152.

[55] 天谬生.剧场之教育、蒋观云.中国之演剧界,均收入阿英编.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Z].北京:

中华书局,1960.

[56] 任中敏.对王国维戏曲理论的简评[J].扬州师院学报,1983,

(1).

[57] 叶长海.“戏曲”辨[N].光明日报,1983-08-30.

[58] 查全纲,等.论王国维关于“戏剧”与“戏曲”二词的区分[N].光明日报,1983-11-01.

[59] 林风.“真正之戏剧,起于宋代”[A].王国维学术研究论集(第2辑)[C].

[60] 周锡山.王国维曲论三义之探讨[A].王国维学术研究论集(第3辑)[C]

[61] 冯健民.中国戏曲成熟的标志[J].西南师大学报,1986,(4).

[62] 谭松林.试论王国维的悲剧观[J].湘潭大学学报,1985,(3).

[63] 张健.王国维的喜剧理论[J].文学评论,1992,

(2);张健.痛苦的游戏与虚幻的解脱[J].南京大学学报,1992,(3).

[64] 卢善庆.王国维与中国古典戏曲史研究[A].王国维学术研究论集(第1辑)[C];孙蓉蓉.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的研究方法[J].艺术百家,1994,(3).

[65] 卢善庆.王国维与中国古典戏曲史研究;齐森华.试论王国维在戏曲理论上的杰出贡献[J].华东师大学报,1983,(5);滕咸惠.王国维评传[J].戏剧艺术,1993,

(2).

[66] 吴文祺.文学革命的先驱者———王静安先生[J].小说月报,第17卷号外(1926年);谷永.王静安先生之文学批评;任访秋.王国维《人间词话》与胡适的词选.

[67] 王国维.自序[A].王国华,赵万里.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第15册)[Z].北京:

商力印书馆,1940.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