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时毫米分米的认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00740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8.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时毫米分米的认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时毫米分米的认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时毫米分米的认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时毫米分米的认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时毫米分米的认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时毫米分米的认识.docx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时毫米分米的认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时毫米分米的认识.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时毫米分米的认识.docx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时毫米分米的认识

3测量

【单元目标】

1.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

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重点难点】

1.初步建立毫米、分米、千米和吨的观念。

2.理解“千米”的实际长度和“吨”的轻重。

1.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采用组织学生的测量活动(如量课本、书桌等)的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促进师生互动提供条件。

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认识并理解测量的有关知识,同时形成适合自己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逐步提高。

当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提供的情境进行整体观察,注意提供的情境应该主题明确,当学生的讨论远离主题时,应该进行恰当的引导。

2.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

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应该作为检验本单元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以及1吨的质量观念时,除了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外,同时还要多举一些当地学生熟悉的例子加以对比。

比如,医疗保险卡、电话磁卡、储蓄卡厚度大约是1毫米等等,也可以让学生从一沓纸(或作业本)中量出1毫米,数一数有几张。

让学生用作业本摞出1分米的高度,数一数有多少本等等。

对于大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感受,可将实际感受与发挥学生的想像力结合起来,比如,可以量出100米,通过走一走感受100米的长度,让学生想像出10个100米就是1千米。

3.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估测在生活中用得很多,也是用“测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体现。

为此教材作了一些安排,如,让学生先估计课本的长、宽和厚以及常用物品的长(宽),再测量验证。

再比如,让学生说一说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在练习中设计三个不同路程的出游情境,提出“他们该怎样去?

大概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到达?

”的问题。

教师要培养学生自觉地对常用物体进行估测的意识,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先估测,后测量验证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课时安排】

建议共分6课时:

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1课时

第2课时分米的认识及毫米和分米的简单换算………………1课时

第3课时千米的认识……………………………………………1课时

第4课时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及估测…………………………1课时

第5课时吨的认识及简单换算…………………………………1课时

第6课时解决问题………………………………………………1课时

 

第1课时毫米、分米的认识

1.毫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21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重点】

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硬币一枚、磁卡一张、学生尺。

【情景导入】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出示例1情境图,学生认真观察。

教师提出问题。

(2)4人小组合作,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

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的“估计”一栏中。

(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

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交流测量的结果,引出毫米。

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进行新课】

1.了解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1)提问:

“从尺中,你能发现毫米与其他单位间的关系了吗?

(2)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后回答问题。

从而引出1厘米=10毫米的关系。

让学生多说说发现这个关系的过程。

2.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在尺上观察1毫米的长度,互相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

(2)教师提出问题:

“请大家说出生活中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的东西。

先在组内说,再在全班交流。

(3)要求学生合作完成:

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

【课堂作业】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22页“做一做”,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

2.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3.师生共同小结:

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米=10毫米;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课堂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什么新知识?

2.师总结。

【课后作业】

1.练习五第1~2题。

2.教材24页做一做第5题。

要求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

先让学生估计实物的长(或宽),再用尺子进行测量。

完成后,让学生对估计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

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毫米的认识是三年级上册数学中的一节新授课,这一节课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建立对毫米的长度观念,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进率,并能利用这一关系进行单位的互化。

在学习这一知识前学生已经对厘米以及米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于长度有了一定的概念,学生在有学习过同类型的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毫米,对于学生的掌握情况应该有较好的促进。

同时,在这一课时中还应让学生回顾测量的方法。

在课堂中,所有的设计思路在课堂的实践时基本一致。

与教师原有的设想也差不多。

学生从开始测量到尺子的观察都非常的配合,由于有了动手的机会,课堂上学生比较活跃,能积极跟随教师学习毫米,认识该长度单位。

米姓的起源

姓氏:

【米】

拼音:

Mi

郡望:

京兆郡

名人:

米芾,米友仁,米万钟

胜迹:

文献:

城南米氏重修宗谱

历史:

据北宋画家米芾自己考证,米姓最早起源于春秋时的楚国。

但是,史书上已经没有类似的记载又据唐书所载,「米」氏为「昭武九姓」之一。

隋唐时期,祁连山北邵武城(今甘肃省临泽县)有个康国,后为匈奴击败,迁至中亚(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一带),建立了安,曹,何,康,石,米,史,火寻,戊地等九个小国。

其中米国在今天的乌兹别克撒马尔罕西南一带。

唐高宗永徽年间,「昭武九姓」先后归附内地,其中有「米」氏。

国人遂在中原定居繁衍,以“米”为姓。

米姓后来在陇西郡发展成望族,世称陇西望。

2.分米的认识及毫米和分米的简单换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学习的习惯,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重点难点】

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教学准备】

学生直尺。

【情境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谁来说一说,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米,厘米,毫米)

请大家比划比划,这些长度单位大概有多长呀?

想一想,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同学们学得真棒,出示情境图。

我们学校马上要校庆了,学校很多东西都焕然一新,工人师傅打算把我们的课桌也换一换。

【进行新课】

1.出示情境图。

提问:

做好一张桌子工人需要知道桌子的什么?

生1:

桌子的长,

生2:

桌子的宽,

……

师:

你们能帮帮他吗?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来先测量出桌子的长。

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同学们真聪明,虽然自己手里的尺子不够长,却想到了这么多不同的方法来测量课桌的长。

你们可真会动脑筋。

2.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学习例2。

刚才有的同学以10厘米为一段来测量课桌的长,10厘米的这一段就是“1分米”。

课件出示1分米的长。

再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

(板书:

1分米=10厘米)

3.游戏:

感受1分米的长度。

a、在尺子上找到1分米,并用手比划1分米的长度。

b、用手比划1分米的长度,同桌互量,比一比谁比划的比较准。

(汇报要求:

比1分米多几厘米或者少几厘米。

c、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找一找在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师总结:

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大约是1分米的物体,只要同学们认真观察!

课件出示一组生活中接近1分米的物体。

4.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找几分米。

你能在你的尺子上找到2分米,3分米吗?

出示实物米尺。

(2)在尺子上找2分米,3分米,并课件展示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3)估计并测量桌子的宽。

思考:

1米等于多少分米?

5.厘米与毫米的换算,教学例3。

(1)量一下一枚硬币有多宽?

如果用毫米计算该是多少毫米?

解:

量得硬币宽2厘米,那么2厘米是多少毫米呢?

想:

1厘米=10毫米,那么2厘米是2个10毫米。

10+10=20毫米

(2)量一下我们的课桌高多少厘米呢?

用毫米计算是多少呢?

量得课桌高80厘米,换成毫米是多少呢?

80×10=800毫米

【课堂作业】

下面我们来做几个闯关练习。

1.小试身手。

(填上合适的单位)

(1)杯子的高约为1()

(2)跳绳的长约2()

(3)尺子的厚度约1()

(4)小明的身高为134()

(5)旗杆高15()

(6)粉笔盒的高约1()

2.过关斩将。

a.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X”。

(1)一条裤子长大约9分米()

(2)一张床长5分米()

(3)爸爸走一步大约30分米()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b.填空:

6米=()厘米4米=()分米

10米=()分米30厘米=()分米

70分米=()米

【课堂小结】

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

说说你有什么办法来区分它们?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分米这个长度单位以及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课后作业】

1.挑战极限。

1米-2分米=()分米

1分米-3厘米=()厘米

37分米-17分米=()分米=()米

14厘米+26厘米=()分米

2.实际应用。

用一根长2米的木料,锯成同样长的四根,用来做凳腿,这个凳子的高大约是多

3.练习五第3、4、6~10题。

第2课时分米的认识及毫米和分米的简单换算

米分米厘米毫米

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1.重视合作学习,互相促进。

教师组织了多次的同桌合作学习。

学生通过不断地估计、验证,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达到同学之间取长补短的目的,使自己的想法更完善,也使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

2.重视估计能力的培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本节课通过学生的活动:

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填一填、算一算、说一说等,使每个学生都参加到活动中去。

再加上教师的适时引导与积极评价,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手、眼、脑协调合作,轻松而扎实地掌握了所学的知识,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