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剩余劳动力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00723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剩余劳动力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剩余劳动力调研报告.docx

《农村剩余劳动力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剩余劳动力调研报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剩余劳动力调研报告.docx

农村剩余劳动力调研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农村剩余劳动力调研报告

 

  篇一:

20XX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

  20XX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

  文章标题:

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

  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前景堪忧——关于对xx乡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近年来,由于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农村公益事业、基础设施等建设,占用了农民群众的大部分土地,农村涌现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为合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非农劳动力的比重,促进农民分工分业,增加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新的增长点。

近日,笔者对xx特区xx乡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进行了调研,务工经济的确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注入了生机活力。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渐减少,企业对技术工种的要求越来越高,大量农民工涌入城镇,形成农民工相对过剩,失地后进入城镇就业又失业的现象屡见不鲜,其前景令人堪忧。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务工现状20XX年,xx乡总人口12510人,农村劳动力694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55.5,劳动力供给总量5528人,从事农业生产人数533人,全乡农村富余劳动力4995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72,已转移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人数2036人,占全乡富余劳动力人口的40.8。

外出劳动力中16—35岁的有1546人,36—45岁的有407人,46岁及以上的83人;外出务工人口中有男性1058人,女性978人;小学及以下文化1380人,初中文化的有612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的有44人。

外出务工主要的原因一是可以直接增加收入;二是可以学习有关专业技术;三是因为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用地、铁路建设征地、学校、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占地、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后农村出现大量闲散剩余劳动力。

按就业流向分:

外出务工人员流向大部分是省外,小部分流向本省其它地州市、本市其它县、区,本县其它乡镇,其中省外1689人,本省其它地州市219人,本市其它县、区94人,本县其它乡镇34人;按就业分:

外出务工时间在5年及以上的有231人,3—5年的有915人,1—3年的有510人,1年以下的有380人;按收入水平分(平均月收入):

1001元及以上的有347人,801—1000元的有610人,501—800元的有774人,500元及以下的有305人;按就业行业分:

从事采矿业的有101人,从事制造业的有1018人,从事建筑业的有427人,从事交通运输业、仓储及邮政业的有143人,从事批发和零售业的有40人,从事住宿和餐饮业的有102人,从事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有80人,从事其他行业的有125人。

返乡农民工有37人。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从规模看,增长较快。

1996年全乡外出务工人员50人,到20XX年达1866人(其中:

常年打工的约800人,季节性打工1066人)。

外出务工人数占全乡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8.4,占全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65。

(二)从效益看,务工经济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20XX年,全乡外出务工人员寄带回务工收入93万元,年人均纯收入6000元,比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1166元高出4834元。

打工收入占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5,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三)从分布看,沿海及大中城市居多。

全乡外出务工人员主要分布在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地。

在沿海地区打工人员1352人,多为年龄在35岁以下且有一定文化和技能的青年,年人均收入在7000元以上。

在省内打工人员347人,多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且缺乏技能的重体力劳动者,年人均纯收入在5000元左右。

(四)从组织形式看,自发外出比重大。

全乡农民工外出务工渠道主要有劳动部门组织输出、能人带动和自发外出三种类型。

有组织输出每年在100人左右,占打工人数的5左右;能人带动占外务工人数的20;约有75的属自发外出务工,他们靠“亲带亲,友带友,邻带邻”的形式结伴外出务工,这种形式,组织松散,随意性大,且风险高,维权难。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务工经济在乡镇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日益明显。

但是,无论是组织程度还是输出规模以及经济

  形式,都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输出无序,呈“松散”型。

目前,全乡劳务输出仍处在初始阶段,对输出调控、引导不力,很难找到适合的岗位长期固定下来,这部分队伍难以发挥劳务输出的规模效应。

(二)信息不准,呈“盲流”型。

县劳动力市场硬件虽投入大量资金,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未能启用,加之县就业机构未建立,无相应人员上岗,缺乏对招工企业的实际考察。

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不健全,辐射功能不强,未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劳务市场信息联网,县、乡、村信息传递更是周期长、效率低,造成部分农民外出务工因缺乏可靠的信息来源,信赖于道听途说和小道消息盲目外出,往往外出一、二个月返回,不仅给输入地造成了社会

  压力,也给家庭和个人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还有人在用完路费后靠乞讨回家。

(三)素质低下,呈“苦力”型。

全乡外出务工人员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只有44人,占外出务工人总数的2.2;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员有612人,占整个外出务工人员总数  

的30.1;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1380人,占整个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67.7;拥有较高文化程度和专业技能的人员比重较小,大多从事“苦、脏、累、险”且时间长、体能消耗大的重体力,劳务报酬每月只在500元—800元之间。

(四)维权意识淡,呈“法盲”型。

外出务工农民工群体的法律知识欠缺是影响外出务工经济收入的一个主要原因,由此而引发的劳务纠纷逐年上升。

为数不少的自发性外出务工人员签订生死合同,遇到工伤事故、领不到工资等问题时,因不懂法和缺乏中介机构支持而无法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

(五)资金、人才回归少,呈“外流”型。

调查发现,部分人员通过打工积累资本后,在异地经商或办经济实体,部分外出务工人员(以女性居多)在外地嫁人。

随着各地经济环境和资金的争夺将不可避免,也为今后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如何实施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参与家乡建设的增加了新的课题。

三、对策及建设务工型经济,强烈呼唤政府因势利导地推进劳动力的双向合理转移,实现输出组织化、基地化,流转有序化、合理化,产业主导化,把外出务工经济培育成农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

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大氛围,形成气候。

要大张旗鼓地宣传,特别是宣传开发劳务产业,培育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重点宣传和表彰回乡创业和先进典型,着力解决县域就业机构人员编制、办公经费问题,高频率、多批次地发布劳务信息,关注外出务工人员的生存状态。

2、加强引导,促进循环,实现转移。

一是要加大政府调控力度,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建立专门的劳务输出管理机构和中介机构,延伸管理服务网络,统筹“输出”和“回引”。

二是建立覆盖面广、信息反馈灵、管理科学化的劳动力市场,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容量大、反应快、全方位、多层面的信息服务,疏通劳动力转移渠道。

规范劳动力市场,严厉打击制造虚假劳务信息和欺诈为工人员的行为。

二是加强劳务协作,建立信息网络,同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力需求量较大的地区建立劳务输出协作关系,根据需求输送合格的各类务工人员。

四是改进服务模式,开展维权服务,保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3、加快制度与机制创新,促进大创业,做大“面包”。

一是加快小城镇建设和户籍制度改革步伐,放低外出人员条件,把城镇建设与发展民营经济相结合,充分发挥城镇吸纳和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载体作用,让进城农民安居乐业。

二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特别是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为农民就地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创造条件,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三是扶贫式培育务工经济。

外出务工人员有相当一部分依靠借钱外出打工。

目前,待转移的剩余劳动力中有部分人属绝对贫困人口,虽有外出为工脱贫致富的愿望,但无外出为工需支付的车旅费,政府部门应在资金、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对培训师资进行严格审查,对培训资金、培训方式实施全程监控,避免资金被挤占和分割。

四是建立外出务工和返乡创业“双向流动”机制。

积极为返乡人员提供创业平台,鼓励他们担任村组干部,开办民营小型企业,推出一批农业基

  础设施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鼓励返乡人员承包、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鼓励返乡人员承包、建设和开发。

建立创业服务联动机制,做到手续从简,收费从低、办事从快、服务从优,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政策咨询和业务指导,增强其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能力。

五是制定有利于民工流动的政策、地方法规,做到输出与回引双赢。

(作者:

陈开龙)__于20XX年7月24日

  《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

szd

  压力,也给家庭和个人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还有人在用完路费后靠乞讨回家。

(三)素质低下,呈“苦力”型。

全乡外出务工人员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只有44人,占外出务工人总数的2.2;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员有612人,占整个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30.1;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1380人,占整个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67.7;拥有较高文化程度和专业技能的人员比重较小,大多从事“苦、脏、累、险”且时间长、体能消耗大的重体力,劳务报酬每月只在500元—800元之间。

(四)维权意识淡,呈“法盲”型。

外出务工农民工群体的法律知识欠缺是影响外出务工经济收入的一个主要原因,由此而引发的劳务纠纷逐年上升。

为数不少的自发性外出务工人员签订生死合同,遇到工伤事故、领不到工资等问题时,因不懂法和缺乏中介机构支持而无法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

(五)资金、人才回归少,呈“外流”型。

调查发现,部分人员通过打工积累资本后,在异地经商或办经济实体,部分外出务工人员(以女性居多)在外地嫁人。

随着各地经济环境和资金的争夺将不可避免,也为今后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如何实施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参与家乡建设的增加了新的课题。

三、对策及建设务工型经济,强烈呼唤政府因势利导地推进劳动力的双向合理转移,实现输出组织化、基地化,流转有序化、合理化,产业主导化,把外出务工经济培育成农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

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大氛围,形成气候。

要大张旗鼓地宣传,特别是宣传开发劳务产业,培育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重点宣传和表彰回乡创业和先进典型,着力解决县域就业机构人员编制、办公经费问题,高频率、多批次地发布劳务信息,关注外出务工人员的生存状态。

2、加强引导,促进循环,实现转移。

一是要加大政府调控力度,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建立专门的劳务输出管理机构和中介机构,延伸管理服务网络,统筹“输出”和“回引”。

二是建立覆盖面广、信息反馈灵、管理科学化的劳动力市场,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容量大、反应快、全方位、多层面的信息服务,疏通劳动力转移渠道。

规范劳动力市场,严厉打击制造虚假劳务信息和欺诈为工人员的行为。

二是加强劳务协作,建立信息网络,同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力需求量较大的地区建立劳务输出协作关系,根据需求输送合格的各类务工人员。

四是改进服务模式,开展维权服务,保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3、加快制度与机制创新,促进大创业,做大“面包”。

一是加快小城镇建设和户籍制度改革步伐,放低外出人员条件,把城镇建设与发展民营经济相结合,充分发挥城镇吸纳和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载体作用,让进城农民安居乐业。

二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特别是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为农民就地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创造条件,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三是扶贫式培育务工经济。

外出务工人员有相当一部分依靠借钱外出打工。

目前,待转移的剩余劳动力中有部分人属绝对贫困人口,虽有外出为工脱贫致富的愿望,但无外出为工需支付的车旅费,政府部门应在资金、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对培训师资进行严格审查,对培训资金、培训方式实施全程监

  控,避免资金被挤占和分割。

四是建立外出务工和返乡创业“双向流动”机制。

积极为返乡人员提供创业平台,鼓励他们担任村组干部,开办民营小型企业,推出一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鼓励返乡人员承包、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鼓励返乡人员承包、建设和开发。

建立创业服务联动机制,做到手续从简,收费从低、办事从快、服务从优,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政策咨询和业务指导,增强其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能力。

五是制定有利于民工流动的政策、地方法规,做到输出与回引双赢。

(作者:

陈开龙)__于20XX年7月24日

  《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

szd

  篇二: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与保定市经济发展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与保定市经济发展的调查报告

  一、引言

  保定市是个农业大市,随着农村劳动力数量的不断增加,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以及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其农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要想使我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问题。

在当前情况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保定市的经济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已成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

  二、当前保定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多,比重大农村人口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数过大,是我市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艰难的直接原因。

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仅占总劳动力的6%以下,而我市20XX年全市年末人口1092.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38万人,约占76.7%。

20XX年我市农业人口约900万人,人均耕地面积1.12亩。

远远低于全国人均4.2亩的水平,人多地少的矛盾非常突出。

需要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巨大。

  2、未能实现真正的长期性的转移我市现阶段转入非农产业的劳动力绝大部分不在迁入地永久性居住。

这说明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只是暂时性的,进城农民并没有完全脱离农业。

外出务工只是提高收入、改善生活的一种手段。

最终他们依然会回到土地上。

因此,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市的农村、农民问题。

  3、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整体素质不高种种原因导致我市对农村教育投入较少,义务教育的基础比较薄弱。

并且,随着教育成本的提高和分配制度的改革,“读书无用论”又有所抬头,农村中小学生流失严重,很多孩子未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

  4、以青壮年为主。

据《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载:

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28.6岁,外出打工者的年龄趋于年轻化。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对保定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原因分析

  1、积极影响

  1.1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能促进保定市经济增长大量农民外出打工,可以缓解保定市农村的人地矛盾,促进劳动资源由低效益的农业部门向高效益的非农业部门的转移,从而提高劳动力的总体收益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1.2有助于改变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提高劳动者素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后,受城市文明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认识到家庭收入的高低更多地依赖家庭成员的素质,而非数量。

因此,更加注重对子女的教育和自身的学习。

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同时也为未转移的劳动力提供了示范,使整个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得以提高。

  1.3提高农民收入,为农村的发展积累资金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增加了农民收入。

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增加就业岗位的同时,还缓解了农村资金紧缺的矛盾,为农村经济的发展积累了资金。

  1.4提高城市化水平,扩大内需城市化是落后的农业国走向发达工业国的必由之路,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利于提高城市化水平,扩大内需及投资需要。

  2、消极影响在看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同时,也不应忽视其不利影响。

  2.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青壮年为主,造成农村人才流失,阻碍了新农村建设进程。

留守人员接受新技术、新的生产方式的难度较大,使得农业生产后劲不足。

同时人才的流失使文化素质本来就偏低的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更为低下。

  2.2“留守儿童”教育的缺失将会影响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父母外出“打工”,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父母的关爱和良好的教育一般无法获得。

有些过早辍学,或打工或游荡,必将影响到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

  2.3农村剩余劳动力无序转移对流入地公共事务的管理带来的影响。

由于流往城市的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工作和居住状况不稳定,使得管理的难度和成本增加。

另一方面,也给流入地住房、交通、教育、卫生和基础设施等带来了沉重压力。

  3、制约保定市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因素

  3.1体制和政策的影响在我国许多制度方面的因素影响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如:

  3.1.1土地制度。

土地是农民生存、生活的最基本保障。

农民不会轻易放弃土地使用权,因此很难彻底迁移到城市。

另一方面,现行的土地制度对农民具有一定人身约束,也难以合法转让其代表的相应权益,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3.1.2户籍制度。

现行户籍制度对人口流动仍然具有较强的限制作用,以此为核心的一整套制度如入学、社会保障等,对农户举家长期搬迁具有极大的阻碍作用。

  3.1.3社会保障制度。

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我国实行的是完全不同的两套政策,转移到城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享有城市居民的社会福利。

20XX年我市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参保率仅为12.9%,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10%左右,养老保险的参保率为15%左右。

社会保险体制也使得农民难于彻底离开土地,实现长期的真正的转移。

  3.2转移的成本过高在我市经济较为落后的县,所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多出自中等以上收入水平的家庭,原因在于低收入家庭没有支付进城务工的路途食宿费用以及由于信息不畅,经常发生的因难以就业而增加的费用等流动成本的能力。

另一方面,在寻找工作过程中的种种歧视性冷遇,以及家中无人照料的老人、孩子更是增加了农民工的心理负担成本。

  3.3流入地吸纳能力不足。

第三产业是吸纳劳动力的关键产业,目前我市第三产业约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为33.3%,同发达地区相比,我市的第三产业至少要低8个百分点。

第三产从业人数不仅低于国内和全省,更大大低于发达国家50-60%的比例,也低于发展中国家30-40%的水平。

  3.4农村剩余劳动力整体素质较低。

劳动力素质越低,就业面就越窄,有效转移的难度越大。

我市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农村劳动力,大多数技能单一,甚至没有什么技能,文化水平低,难以满足用工单位需求。

另一方面,劳动力素质低,不善于把握信息,增加了流动的盲目性,使转移的风险加大,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四、对策和建议

  1、建立和完善促进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措施

  1.1改革户籍制度。

现行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以及以户籍制度为基础形成的就业制度、社会福利制度导致许多进城农民无法获得真正的市民身份,也无法享受城市市民的各种社会保障,而这种脱节的现象大大制约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程。

从长远看来,改革户籍制度、取消城乡户籍之分、势在必行。

  1.2改革现行的土地制度。

随着耕地的不断减少以及农业机械化的进程,农业生产(特别是我市的平原地区)需要的劳动力越来越少,原有的按人头平均分配耕地、土地使用权无法流动的土地制度,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市农业的进一步发展,耕地难以形成经营规模。

因此,应考虑改革现行的土地制度。

  1.3建立全面覆盖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

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之所以不能实现真正的长期转移,根本原因在于其年老后对土地和子女的依赖,如果不改变依靠土地和子女养老的现状,农民便无法真正离开土地,不可能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2、扩大就业渠道

  2.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施产业化经营,实现以工促农、以企带村,实现农业就地变工业、农民就地变市民,使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融合在一起,避免了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所带来的各种问题。

  2.2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鼓励农民回乡创业。

一些农民工在经过几年的打工生活后,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技术和经验,他们回乡后兴办企业,带动了一方农村脱贫致富。

对此,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

  3、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服务工作

  健全农村劳动力培训机制,提高劳动者素质,拓宽其就业面并提高其就业竞争能力。

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其就业竞争能力,是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

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使更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掌握一至二项专业技能。

五、结语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减少,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是必然。

如果这些剩余劳动力不能顺利从农业中转移出去,不仅农民的收入很难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也会严重受阻。

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顺利有效地转移出去已不仅仅是农民问题,它已经成为一个综合性社会问题,关系着保定市经济发展的全局。

可以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提高农业产出效率和农民收入水平,实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社会更加和谐的重要保证。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因此,当前的迫切任务就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篇三: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

  实习地点:

  实习内容:

  参加人员: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调查时笔者发现,一方面农村有大批的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出去,另一方面却出现了“转移难”的现象。

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农民自身因素导致“转移难”。

  一些农民知道靠有限的土地挣不了几个钱,也懂得出去闯荡才能走上富裕路。

但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多数农民不愿转移,不敢转移。

集中表现为“五怕”:

一怕变化。

“两亩地一头牛,孩子老婆热炕头”的思想仍然存在;二怕欺负。

由于农村教育、文化、技术、信息落后,使一些农民自卑心理严重,怕跑出来找不到活干,怕干了活又要不来钱,怕外出打工受欺负;三怕风险。

多数人文化少、素质低,没有一技之长,不适应城市产业多样化、技术装备现代化对劳动力的需求,加大了农民进城就业风险;四怕碰壁。

一些农民与外界接触少,缺乏沟通,信息量小,想出去打工不知该干什么,想学技术,不知要到哪里去学;五怕限制。

就业管道不畅,怕权益得不到保障。

  

(二)社会环境导致了“转移难”。

  一是少数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农村劳动力的过剩现象,实际上是农民的隐性失业现象。

目前,政府对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农民的转移就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保障农民工的政策,但在有些地方还没有完全落实;二是社会服务不够。

在各级组织中缺少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从事劳动力转移的协调、服务、培训等项工作,农民在户籍管理、婚姻、子女入学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三是城乡差别大。

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农村基层政府积极促进农民转移,而大城市却通过限期清理等政策压缩雇佣农民工;四是就业空间不够。

从近年来“民工潮”流动的去向来看,越是大中型城市越具有较大的就业空间,但是城市过大、民工过多,又会造成交通、治安和劳动力市场秩序等方面的混乱,不可避免地产生许多负面的影响;五是政策保障缺位。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处于分割状态,在城镇已初步建立起了包括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还非常薄弱。

  (三)现行土地制度的双重功能与农业剩余劳动转移存在着矛盾

  我国目前的土地制度具有经济和保障的双重功能。

虽然最近我国的农业生产的增长速度有所减慢。

还有一些农村农民对农业生产不抱有信心,产生了懈怠的心理,但是土地经济功能的削弱并没有让农民失去对土地的依赖。

我国的土地保障影响着我国土地的经济性和规模经营,从而制约了土地的经济功能的发

  挥。

这样造成了一种矛盾,既想去外出打工,又不想放弃农村户口。

一方面,由于土地的经营模式造成的效率较低,这就使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只有外出打工;另一方面,这一部分外出的打工者仍然对土地存在着依赖,因此仍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土地承包权。

  (四我国现行的户籍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