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材料热处理四把火.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00195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属材料热处理四把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金属材料热处理四把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金属材料热处理四把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金属材料热处理四把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金属材料热处理四把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属材料热处理四把火.docx

《金属材料热处理四把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属材料热处理四把火.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属材料热处理四把火.docx

金属材料热处理四把火

1.1定义

钢的淬火是将钢加热到临界温度Ac3(亚共析钢)或Ac1(过共析钢)以上温度,保温一段时间,使之全部或部分奥氏体化,然后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的冷速快冷到Ms以下(或Ms附近等温)进行马氏体(或贝氏体)转变的热处理工艺。

通常也将铝合金、铜合金、钛合金、钢化玻璃等材料的固溶处理或带有快速冷却过程的热处理工艺称为淬火。

1.2主要目的

淬火的目的是使过冷奥氏体进行马氏体或贝氏体转变,得到马氏

体或贝氏体组织,然后配合以不同温度的回火,以大幅提高钢的强度、硬度、耐磨性、疲劳强度以及韧性等,从而满足各种机械零件和工具的不同使用要求。

也可以通过淬火满足某些特种钢材的铁磁性、耐蚀

性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能。

1.3淬火加热温度

以钢的相变临界点为依据,加热时要形成细小、均匀奥氏体晶粒,淬火后获得细小马氏体组织。

碳素钢的淬火加热温度范围如图1所

示。

由本图示出的淬火温度选择原则也适用于大多数合金钢,尤其低

合金钢。

亚共析钢加热温度为Ac3温度以上30〜50C。

高温下钢的状态处在单相奥氏体(A)区内,故称为完全淬火。

如亚共析钢加热温度高于Ac1、低于Ac3温度,则高温下部分先共析铁素体未完全转变成奥氏体,即为不完全(或亚临界)淬火。

过共析钢淬火温度为Ac1温度以上30~50C,这温度范围处于奥氏体与渗碳体(A+C)双相区。

因而过共析钢的正常的淬火仍属不完全淬火,淬火后得到马氏体基体上分布渗碳体的组织。

这-组织状态具有高硬度和高耐磨性。

对于过共析钢,若加热温度过高,先共析渗碳体溶解过多,甚至完全溶解,则奥氏体晶粒将发生长大,奥氏体碳含量也增加。

淬火后,粗大马氏体组织使钢件淬火态微区内应力增加,微裂纹增多,零件的变形和开裂倾向增加;由于奥氏体碳浓度高,马氏体点下降,残留奥氏体量增加,使工件的硬度和耐磨性降低。

2回火

2.1定义

将经过淬火的工件重新加热到低于下临界温度Ac1(加热时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的开始温度)的适当温度,保温一段时间后在空气或水、油等介质中冷却的金属热处理工艺。

或将淬火后的合金工件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温若干时间,然后缓慢或快速冷却。

一般用于减小或消除淬火钢件中的内应力,或者降低其硬度和强度,以提高其延性或韧性。

淬火后的工件应及时回火,通过淬火和回火的相配合,才可以获得所需的力学性能。

2.2类型

221低温回火

低温回火(150~250摄氏度)目的是在保证淬火后的高硬度和耐磨性的基础上,降低淬火应力,提高工件韧性。

低温回火得到的是马氏体组织,硬度可达58~64HRC。

常用于处理高碳工具钢、模具钢、滚动轴承及渗碳钢等零件。

2.2.2中温回火

中温回火(350~500摄氏度)得到的组织为回火托氏体,他具有高的弹性极限、屈服强度及屈强比,同时具有一定的塑性和韧性,硬度一般为35~45HRC。

常作为各种弹簧的热处理。

与中温碳化物之形成无关,因此对回火软化无关。

此类元素所造成之硬化效果,主要是靠固溶体硬化机构所达成的。

另一类合金元素,例如铬、钼、钨、钒等,由于其为碳化物形成之一份子,因此他们的扩散速率也就影响了回火软化的速率。

2.2.3高温回火

高温回火(500~650摄氏度)通常把淬火后在进行高温回火处理称为调质处理。

调质处理得到的是回火索氏体组织,具有良好的综合性

能。

在许多重要的机械结构件中,如受力比较复杂的连杆,重要的螺栓、齿轮几周类零件,得到了广泛应用。

中高碳钢调质处理后的硬度一般为200~350HBW。

调质处理后的力学性能与正火相比,不仅强度高,而且塑性和韧性也较好。

这是因为调制后得到的回火索氏体中的渗碳体呈颗粒状,而正火得到的索氏体中的渗碳体则呈片状,颗粒

状的渗碳体对阻止断裂过程中裂纹的扩展比片状渗碳体更有利。

2.3目的

回火一般紧接着淬火进行,其目的是:

(a)消除工件淬火时产生的残留应力,防止变形和开裂;

(b)调整工件的硬度、强度、塑性和韧性,达到使用性能要求;

(c)稳定组织与尺寸,保证精度;

(d)改善和提高加工性能。

因此,回火是工件获得所需性能的最后一道重要工序。

通过淬火和回火的相配合,才可以获得所需的力学性能。

3退火

3.1定义

退火指的是将金属缓慢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持足够时间,然后以

适宜速度冷却。

目的是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消除残余应力,稳定尺寸,减少变形与裂纹倾向;细化晶粒,调整组织,消除组织缺陷。

3.2目的

(1)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

(2)消除残余应力,稳定尺寸,减少变形与裂纹倾向;

(3)细化晶粒,调整组织,消除组织缺陷。

(4)均匀材料组织和成分,改善材料性能或为以后热处理做组织准备。

3.3方法

3.3.1重结晶退火(完全退火)

用以细化中、低碳钢经铸造、锻压和焊接后出现的力学性能不佳的粗大过热组织。

将工件加热到铁素体全部转变为奥氏体的温度以上

30〜50C,保温一段时间,然后随炉缓慢冷却,在冷却过程中奥氏体再次发生转变,即可使钢的组织变细。

钢的重结晶退火工艺是:

缓慢加热到Ac3(亚共析钢)或Ac1(共析钢或过共析钢)以上30〜50C,保持适当时间,然后缓慢冷却下来。

通过加热过程中发生的珠光体(或者还有先共析的铁素体或渗碳体)转变为奥氏体(第一回相变重结晶)以及冷却过程中发生的与此相反的第二回相变重结晶,形成晶粒较细、片层较厚、组织均匀的珠光体(或者还有先共析铁素体或渗碳体)。

退火温度在Ac3以上(亚共析钢)使钢发生完全的重结晶者,称为完全退火,退火温度在Ac1与

Ac3之间(亚共析钢)或Ac1与Acm之间(过共析钢),使钢发生部分的重结晶者,称为不完全退火。

前者主要用于亚共析钢的铸件、锻轧件、焊件,以消除组织缺陷(如魏氏组织、带状组织等),使组织变细和变均匀,以提高钢件的塑性和韧性。

后者主要用于中碳和高碳钢及低合金结构钢的锻轧件。

此种锻、轧件若锻、轧后的冷却速度较大时,形成的珠光体较细、硬度较高;若停锻、停轧温度过低,钢件中还有大的内应力。

此时可用不完全退火代替完全退火,使珠光体发生重结晶,晶粒变细,同时也降低硬度,消除内应力,改善被切削性。

此外,退火温度在Ac1与Acm之间的过共析钢球化退火,也是不完全退火。

重结晶退火也用于非铁合金,例如钛合金于加热和冷却时发生同素异构转变,低温为a相(密排六方结构),高温为B相(体心立方结构),其中间是“a+B”两相区,即相变温度区间。

为了得到接近平衡的室温稳定组织和细化晶粒,也进行重结晶退火,即缓慢加热到高于相变温度区间不多的温度,保温适当时间,使合金转变为B相的细小晶粒;然后缓慢冷却下来,使(3相再转变为a相或a+B两相的细小晶粒。

332不完全退火

不完全退火是将铁碳合金加热到Ac1-Ac3之间温度,达到不完全奥氏体化,随之缓慢冷却的退火工艺。

不完全退火主要适用于中、高碳钢和低合金钢锻轧件等,其目的是细化组织和降低硬度,加热温度为Ac1+(40-60)C,保温后缓慢冷却。

3.3.3等温退火

用以降低某些镍、铬含量较高的合金结构钢的高硬度,以进行切削加工。

一般先以较快速度冷却到奥氏体最不稳定的温度,保温适当时间,奥氏体转变为托氏体或索氏体,硬度即可降低。

应用于钢和某些非铁合金如钛合金的一种控制冷却的退火方法。

对钢来说,是缓慢加热到Ac3(亚共析钢)或Ac1(共析钢和过共析钢)以上不多的温度,保温一段时间,使钢奥氏体化,然后迅速移入温度在A1以下不多的另一炉内,等温保持直到奥氏体全部转变为片层状珠光体(亚共析钢还有先共析铁素体;过共析钢还有先共析渗碳体)为止,最后以任意速度冷却下来(通常是出炉在空气中冷却)。

等温保持的大致温度范围在所处理钢种的等温转变图上A1至珠光体

转变鼻尖温度这一区间之内(见过冷奥氏体转变图);具体温度和时间,主要根据退火后所要求的硬度来确定(图2)。

等温温度不可过低或过高,过低则退火后硬度偏高;过高则等温保持时间需要延长。

钢的等温退火的目的,与重结晶退火基本相同,但工艺操作和所需设备都比较复杂,所以通常主要是应用于过冷奥氏体在珠光体型相变温度区间转变相当缓慢的合金钢。

后者若采用重结晶退火方法,往往需要数十小时,很不经济;采用等温退火则能大大缩短生产周期,并能使整个工件获得更为均匀的组织和性能。

等温退火也可在钢的热加工的不同阶段来用。

例如,若让空冷淬硬性合金钢由高温空冷到室温时,当心部转变为马氏体之时,在已发生了马氏体相变的外层就会出现裂纹;若将该类钢的热钢锭或钢坯在冷却过程中放入700C左右的等温炉内,保持等温直到珠光体相变完成后,再出炉空冷,则可免生裂纹。

含B相稳定化元素较高的钛合金,其B相相当稳定,容易被过冷。

过冷的B相,其等温转变动力学曲线与钢的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图相似。

为了缩短重结晶退火的生产周期并获得更细、更均匀的组织,亦可采用等温退火。

334均匀化退火

用以使合金铸件化学成分均匀化,提高其使用性能。

方法是在不发生熔化的前提下,将铸件加热到尽可能高的温度,并长时间保温,待合金中各种元素扩散趋于均匀分布后缓冷。

亦称扩散退火。

应用于钢及非铁合金(如锡青铜、硅青铜、白铜、镁合金等)的铸锭或铸件的一种退火方法。

将铸锭或铸件加热到各该合金的固相线温度以下的某一较高温度,长时间保温,然后缓慢冷却

下来。

均匀化退火是使合金中的元素发生固态扩散,来减轻化学成分

不均匀性(偏析),主要是减轻晶粒尺度内的化学成分不均匀性(晶内偏析或称枝晶偏析)。

均匀化退火温度所以如此之高,是为了加快合金元素扩散,尽可能缩短保温时间。

合金钢的均匀化退火温度远高于Ac3,通常是1050〜1200C。

非铁合金锭进行均匀化退火的温度一般是“0.95固:

相线温度(K)”均匀化退火因加热温度高,保温时间长,所以热能消耗量大。

3.3.5球化退火

用以降低工具钢和轴承钢锻压后的偏高硬度。

将工件加热到钢开始形成奥氏体的温度以上20〜40C,保温后缓慢冷却,在冷却过程中珠光体中的片层状渗碳体变为球状,从而降低了硬度。

将钢加热到稍低于或稍高于Ac1的温度或者使温度在A1上下周期变化,然后缓冷下来。

目的在于使珠光体内的片状渗碳体以及先共析渗碳体都变为球粒状,均匀分布于铁素体基体中(这种组织称为球化珠光体)。

具有这种组织的中碳钢和高碳钢硬度低、被切削性好、冷形变能力大。

对工具钢来说,这种组织是淬火前最好的原始组织。

3.3.6去应力退火

用以消除钢铁铸件和焊接件的内应力。

对于钢铁制品加热后开始形成奥氏体的温度以下100〜200C,保温后在空气中冷却,即可消除内应力。

去应力退火是将工件加热到Ac1以下的适当温度(非合金钢在500~600C),保温后随炉冷却的热处理工艺称为去应力退火。

去应

力加热温度低,在退火过程中无组织转变,主要适用于毛坯件及经过切削加工的零件,目的是为了消除毛坯和零件中的残余应力,稳定工

件尺寸及形状,减少零件在切削加工和使用过程中的形变和裂纹倾向。

4正火

4.1定义

又称常化,是将工件加热至Ac3(A3是指加热时自由铁素体全部转变为奥氏体的终了温度,一般是从727C到912C之间咸Acm(Acm是实际加热中过共析钢完全奥氏体化的临界温度线)以上30~50C,

保温一段时间后,从炉中取出在空气中或喷水、喷雾或吹风冷却的金属热处理工艺。

其目的是在于使晶粒细化和碳化物分布均匀化。

正火与退火的不同点是正火冷却速度比退火冷却速度稍快,因而

正火组织要比退火组织更细一些,其机械性能也有所提高。

另外,正火炉外冷却不占用设备,生产率较高,因此生产中尽可能采用正火来代替退火。

对于形状复杂的重要锻件,在正火后还需进行高温回火

(550-650C)高温回火的目的在于消除正火冷却时产生的应力,提高韧性和塑性。

4.2主要应用范围

1用于低碳钢,正火后硬度略高于退火,韧性也较好,可作为切削加工的预处理。

2用于中碳钢,可代替调质处理(淬火+高温回火)作为最后热处理,也可作为用感应加热方法进行表面淬火前的预备处理。

3用于工具钢、轴承钢、渗碳钢等,可以消降或抑制网状碳化物的形成,从而得到球化退火所需的良好组织。

4用于铸钢件,可以细化铸态组织,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5用于大型锻件,可作为最后热处理,从而避免淬火时较大的开裂倾向。

6用于球墨铸铁,使硬度、强度、耐磨性得到提高,如用于制造汽车、拖拉机、柴油机的曲轴、连杆等重要零件。

7过共析钢球化退火前进行一次正火,可消除网状二次渗碳体,以保证球化退火时渗碳体全部球粒化。

正火后的组织:

亚共析钢为F+S,共析钢为S,过共析钢为S+二次渗碳体,且为不连续。

4.3目的

(1)去除材料的内应力;

(2)降低材料的硬度,提高塑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