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十二五规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99952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静安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十二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静安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十二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静安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十二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静安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十二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静安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十二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静安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十二五规划.docx

《静安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十二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静安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十二五规划.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静安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十二五规划.docx

静安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十二五规划

静安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环境质量状况

(一)“十一五”环境质量回顾

“十一五”期间,静安区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平均浓度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2007~2010年监测数据表明,静安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总体呈上升趋势,近两年来维持在91.0%和90.2%之间;区域降尘量从2006年的平均为7.6吨/平方公里.月下降到2010年的6.9吨/平方公里.月;区域声环境质量保持稳态,达到国家二类区标准;2009年全区通过“环境噪声达标区”复验。

(二)“十二五”面临的环境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区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工作虽然取得较大的进展,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区域环境质量与国际静安建设的要求及人民群众的期盼仍然存在差距。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噪声污染成为区域环境主要污染源

随着静安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改善,餐饮娱乐业、社会文化活动、楼宇的中央空调、风机及机动车等产生的噪声不断加大。

目前环境噪声污染已接近相应功能区标准的临界状态。

道路交通噪声夜间时段的平均等效声级未能达到相应功能区的标准,成为影响市民生活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

2、餐饮业油烟气污染状况仍然存在

由于区域规划及历史等原因,造成一些中低档餐饮业毗邻居民住宅或者间距过近,餐饮业油烟气排放对周边居民产生一定影响。

一些餐饮单位对污染防治设备日常维护保养不到位,超范围经营,加上油烟净化装置对辛辣、刺激性味道去除效果差,餐饮业油烟气污染区域环境状况仍然存在。

3、扬尘污染控制任务仍然艰巨

“十二五”期间,区域旧区改造将加大力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将继续发展,建设工地、拆迁工地、道路施工等还会较多,施工车辆等带来的道路污染,且道路清扫冲洗率满足不了要求。

各类工地施工、道路二次污染产生的扬尘污染,虽经采取各种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但依然成为影响空气质量优良率的重要因素。

4、环境监测基础设施及管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方面,我区环境监测标准化建设面临站房紧缺的瓶颈;另一方面,现有的监测体系尚不能满足对环境风险源的监控,应急监测能力也不能满足快速准确应对污染事故处置的需要;此外,环境监测结果对政府综合决策的支撑能力不足。

(三)“十二五”我区面临的环保形势

1.从宏观层面看,环保形势基本面持续趋好

党中央国务院把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的要求。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实施节能减排的战略,并把相关要求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及中长期规划。

上海在“十二五”期间将处于实现“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的关键时期,“调结构、促转型”是上海“十二五”发展的主线,要求进一步强化污染减排和环境保护,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质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从区域发展看,静安区环境保护面临新的机遇

“十二五”期间,是静安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国际静安建设的关键时期;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改善城区人居环境,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阶段。

其次,“十二五”将是我区紧紧依托上海加快建设“四个中心”的重要发展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四个中心”、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建设国际静安”为目标,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城区为方向,以推进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积极引进并运用环保先进技术和设备,不断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二、“十一五”环境监测现状

(一)环境监测工作开展情况

根据《静安区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办法》静委办(2010)34号文的有关内容,静安区环境监测站是从事环境监测并主要为国家机关行政职能提供支持保障的事业单位。

文件要求静安区环境监测站首先应对静安区的环境空气质量、污染源的调查研究、突发污染事故等进行监测并提供具有代表性和时效性的数据。

作为环境保护的技术支撑,环境监测提供的信息是否正确,分析的结论是否客观,将直接影响到环境立法、环境规划和环境决策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十一五”以来,静安区环境监测站在环境监测队伍的能力建设、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进步。

1.环境监测专业技术队伍年轻化

“十一五”期间,静安区环境监测站处于新、老交替阶段,结合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监测站通过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形式,近五年来新增应、历届大学生10名,逐步形成了一个学历较高、年轻化的专业队伍,专业技术人员比例逐年提高。

截至2010年底,环境监测站现有编制人员26人,在编人员平均年龄为37岁,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4人(其中中级技术职称12人,占职工总数46.15%;初级技术职称12人,占职工总数46.15%),专业技术人员占现有编制人员92.3%。

2.环境监测能力基本满足监测工作的要求

目前,区环境监测站监测能力基本满足辖区内监测工作的要求,监测站实验室拥有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阴、阳离子色谱仪等大型检测分析仪器,基本能够独立开展废水(地表水)、降水、环境空气、废气、噪声与振动、室内环境监测等七大类68个项目的监测。

这些技术装备为环境监测业务的拓展、工作效率的提高和服务规范化打下了扎实基础。

同时,静安站也具备了环境质量数据统计分析的能力,能够及时地反映区域的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为环境管理部门综合整治提供可靠的技术依据。

3.环境质量的监测体系基本形成

(1)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体系

静安区有2个空气质量连续自动监测站,分别位于静安区环境监测站(国控点)及七一中学(市控点)楼顶。

自动站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一氧化碳、臭氧等七项参数和气温、气压、风速、风向、湿度、雨量等六项气象参数进行24小时连续监测。

在手工监测方面,建立了包括降尘、降水、硫酸盐化速率、氟化物等项目的11个监测点,开展监测项目14项。

(2)声环境质量监测

静安区现有环境区域噪声监测点位2个,道路交通噪声监测点位4个,功能区监测点位2个,禁鸣效果监测点位4个。

目前声环境质量监测基本以手工监测为主。

4.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基本建成

(1)资质及管理体系运行状况

静安区环境监测站自1994年以来先后四次通过了由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的计量认证评审,2004年获得了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的认可资质。

监测站现行的管理体系是以国家相关文件为指导,以较为完整的内部管理体系文件为依据,以不同部门为组织架构,以定期审核、日常监督检查、质量例会、内部考核以及外部评审等为运行保障的全方位管理体系。

(2)质量管理/质量控制水平

静安区环境监测站目前已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质保/质控技术体系,能够根据国家、行业和地方有关环境监测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的要求,对各监测领域实施有效的质保/质控措施,保证各项监测活动的规范性和监测数据的可靠性。

历年来,监测站在所参加的国内或行业内部组织的各种能力验证和质量考核中均取得了较为出色的成绩,这充分证明监测站在主要监测领域或技术类别中的质量管理/质量水平处于较高的水平。

(二)环境监测能力现状及差距分析

1.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随着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与监测业务的发展,在人员结构上,缺乏领军人才和各方面的业务骨干;在职称结构上,中级职称还未达标、高级职称空缺;在年龄结构上,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存在技术经验缺乏、队伍不稳定等因素;按照《上海市区县环境监测站能力建设标准》技术人员比例不低于85%,高/中/初三级职称比例应达到2:

5:

3。

目前本站专业技术人员24名,占总人数的92.3%。

高级职称0名、中级职称12名、初级职称12名,高/中/初三级职称比例为0:

4.6:

4.6,其结构比例不尽合理。

2.环境监测能力需要填补空白

根据上海市环境保护局印发的《上海市区县环境监测站能力建设标准》和《上海市区县环境监测站建设和达标验收实施方案》(沪环保计[2007]408号)对区监测站监测能力要求,在20个监测站必备的4大类66项监测项目中,我站有25项不能开展监测,选测的监测项目中,我站只有8项能开展监测。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静安区地处上海市中心,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转型,区域经济主要以服务业为主,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工业已不存在;同时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区域生产和生活废水已全部纳管处理,水污染治理已全部达标,客观上造成废水、废气监测污染因子的能力萎缩;其次,本辖区内无地表水;再次,监测站站房面积不够,目前监测站建筑面积仅为844平方米,远远达不到《上海市区县环境监测站能力建设标准》中用房面积≥2500m2的要求。

在近两次的国家实验室认可委复评审、监督评审中,专家口头都曾提到监测站因实验室面积过小,有存在交叉污染的可能性,这严重制约着新的监测项目开发和大型仪器的引进,因此急需改善。

监测站目前监测因子以常规因子为主,特征因子的监测能力不具备;无组织排放监测能力严重不足;应急监测方面,现场快速监测能力不足,与实施监测和提出处置方案的职责要求有较大差距。

3.监测硬件设备需要配置与更新

“十一五”期间,监测站在市、区财政的支持下,仪器设备的投入达429.4万元,监测设备新增111台,但是,水环境质量监测目前仍以人工采样、实验室检测为主,噪声功能区24小时监测也以手动监测仪器为主。

对照《上海市区县环境监测站能力建设标准》中20个区县监测站应具备的仪器设备中,本站已基本配齐。

由于受区域环境特点以及实验室面积不足、财政预算的限制,部分必备项目尚未开展。

此外若要跨出中心城区,承担如工业区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监测任务,或承担地表水和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任务时,就缺乏一些重要监测仪器设备如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

4.质量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监测站虽通过了实验室资质认定及实验室能力认可,但与先进的质量管理要求尚有明显差距。

现场监测的质量管理/质量控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用于实验室质量管理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系统)还没有建立,距离实施全面有效的实验室规范管理的目标仍有很大的差距。

5.缺乏统一集成的环境监测信息管理平台

目前环境监测站信息开发利用和共享水平相对较低,缺乏统一的管理和技术规范,无法转化为环境管理与决策人员可利用的信息资源。

同时,信息采集传输方式落后,时效性差;应急体系建设落后,缺少较为完善的应急监测信息库,预警能力低,无法满足各部门协同工作的需求。

三、“十二五”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重点任务

(一)重点任务

1.具备与监测任务相适应的实验室检测能力

根据静安区环境特点,进一步加大监测站能力建设力度,建立起与其环境监测职责相适应的监测能力,在2013年前,全面完成具备覆盖全部常规检测项目的能力,并根据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的要求,增加部分特征污染物项目的监测能力,在2015年前全面达到上海市环境监测标准化建设要求。

2.引进先进的仪器设备,提升突发性污染事故的监测能力

目前区监测站拥有便携式快速检测仪,在事故现场可检测到常规的SO2、NO2、Cl2、H2S、CO、TVOC等气态污染物,同时还配备了一些快速检测管,毕竟通过以上二种手段能检测到的污染因子有限。

监测站需引进便携式傅立叶红外气体检测仪,提升对突发环境污染事故不明污染物的定性、定量的检测能力。

此外,当在突发事故现场无法确定某种气态污染物时,需引进苏码罐采样,同时实验室需引进自动进样系统,为及时检测出环境中的毒性挥发性有机物提供保障。

另外,以实战需求出发,进一步与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协调,完善应急监测上下联动响应机制,提高整体应急反应能力,针对性地开展实战模拟训练,提高应急监测快速采样和常规指标的现场监测能力。

3.构建先进的环境质量预警监测体系

(1)构建环境空气质量预警监测体系

完善自动监测站点、质控/质保体系和信息管理平台,通过多渠道、分阶段实施监测能力建设计划,初步具备多尺度立体监测能力,逐步建成由常规污染监测、交通污染监测、臭氧/光化学污染监测等子系统集合而成的先进的环境空气质量预警监测体系;此外监测站需配备环境应急自动监测车,随时可对某区域的PM10、SO2、NO2、CO、O3进行实时监测,同时配备大(中)流量采样器,用于对TSP、氟化物、重金属的采样。

(2)完善声环境质量监测网络

根据上海市道路交通市政设施,采用悬挂式噪声自动监测设备,对本区内的主干道路布设道路交通噪声自动监测点,同时,针对高架段设置噪声自动监测点位,强化噪声监测监管能力。

4.建设先进的污染源监测体系

(1)在深度及广度上拓展污染源监测的领域

开发无组织排放废气监测方法,引进有毒挥发性气体分析仪等监测仪器,加强对无组织排放废气的监测。

(2)开展加油站系统监测

开展本区域区加油站系统监测,逐步形成以油品销售企业自主申报为主,监测站抽查相结合的监管模式,对全区范围内的加油站进行油气回收治理设施环保抽查,保证加油站系统油气回收治理设施达标运行。

(3)开展机动车污染监测

推动区环境监测站的机动车污染监测能力建设,制定区环境监测站机动车污染常规的路检、抽检等监测流程,构建市、区两级联动机制,初步建成市区联动的机动车污染监测网络。

5.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建成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

我站虽然通过了计量认证,但与先进的质量管理要求尚有明显差距,现场监测的QA/QC有待进一步完善,用于实验室质量管理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系统)还没有推行,无法实现实验室各种监测和分析数据、实验室运行管理数据等信息的及时传输和高效管理。

解决这一问题就是需引入LIM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通过该系统实现实验室数据的自动化运行、信息化管理,并可达到无纸化办公,对实验室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行成本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的要求,监测站应引进LIMS系统,并尽量采用与监测中心同样的软件平台,由此实现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和各成员单位之间在实验室内部为各自独立运行而宏观上由监测中心统一管理的运行体系,提高监测站的工作效率。

6.配合环境监测中心建设统一集成的环境监测信息化体系

在统一的数据规范和标准的基础上,建立统一集成的环境监测信息管理与发布平台,有机融合各类环境监测应用软件系统,实现市区两级环境监测站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处理一体化。

(1)环境监测信息管理与发布平台集成的主要功能

(a)环境监测业务数据采集和录入

构建包括基础类数据、实时类数据、历史类数据的数据库系统,健全管理运行机制,公开并完善自动监控信息采集的相关通讯协议及标准规范,方便后续自动监测站数据的接入。

对于手工监测数据,通过在本市环境监测网络内推进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建设,提高环境监测业务工作的规范化程度和溯源性。

(b)环境监测数据加工和管理

建立一套技术先进、功能完备的数据加工、审核运行体系,利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自动快速审核和标定,提高数据审核速度。

加强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管理,优化数据价值。

实现基于GIS、数据库、网络技术的监测信息查询统计和综合分析功能,包括灵活设置条件进行查询、分析、评价和比较,输出统计报表或图表,根据历史数据对未来变化趋势进行分析预测等。

(2)环境应急监测信息管理系统

建立较为完善的应急监测信息库以及本区域风险源的资料档案,明确主要污染物种类、存放地点以及可能导致事故的途径,为在环境污染事故中正确选择应急监测仪器,确定相应的监测方法提供依据。

(二)基础设施和主要仪器设备需求

1.站房建设需求

环境监测站用房是环境监测必备的基础设施和首要条件,用房面积和环境条件需满足监测工作的需要。

固定的监测用房是监测站行政办公和监测工作正常开展的必要保证,其中监测业务用房是重点保证对象,要考虑按照国家有关实验室的建设要求,注重有关水、电、通风、防腐蚀、紧急救援、温湿度控制等基础设施的配备和仪器设备配置、监测分析业务等的匹配;行政办公用房要考虑相应的配套建设,其面积和功能要与站内的人员数量、行政功能等相互匹配,具备传真、复印、互联网登陆、档案室、仓库、辅助用房等基本的办公设备和设施面积。

根据《上海市区县环境监测站能力建设标准》,中心城区监测站应具备不小于2500平方米站房,而目前静安区监测站实际站房面积与此标准差距悬殊,急需改善。

2.仪器设备需求

为了做好仪器设备标准化建设工作,针对目前站标准化建设仪器设备基本配置和专项配置进行了评估,“十二五”期间估计需投入684万元。

争取在区环保局领导的支持帮助下,协调区财政解决资金,按五年分批补足基本仪器设备的配置,力争到2015年,本站基本达到《标准》所要求的仪器设备配置和专项配置,提高装备水平和监测能力,并进一步提高应急监测能力,从而建立起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

使本区环境监测有能力应对环境污染事件,为政府环境保护执法管理目标做出贡献。

(三)人力资源与队伍建设

1.优化人员结构

环境监测是一门综合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学科,要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最基本最迫切的任务,只有形成合理而稳定的人员结构,才能使按标准化配置的仪器设备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作用,才能真正具备标准化建设所要求的监测能力,才能使区监测站拥有强大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基础。

要加快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鼓励中级专业技术人员申报高级技术人员,增加高级技术人员的数量。

2.制定人才培训规划

一是积极创造各类课题和研究项目,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课题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二是鼓励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参加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活动,从比武活动中发现本站的潜在人才,根据其自身特点予以重点培养。

三是通过到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及相关检测机构有针对性地培训,使专业技术人员提升实验室检测、应急检测和综合分析的技术能力。

四是制定新员工培训计划。

一方面由有经验的员工轮流带教,发挥技术管理团队的作用,群策群力,充分利用本单位的资源,加快技术团队建设;另一方面给新员工创造培训的机会和条件,使新人尽快上手,对新员工进行综合培养。

四、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年度计划

为了做好环境监测能力标准化建设工作,根据上海市环保局(沪环保计[2007]56号)文,关于印发《上海市区县环境监测站能力建设标准》和《上海市区县环境监测站能力建设和达标验收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对照本区环境监测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重点领域,对仪器设备缺省进行了评估,估计总投入费用需684万元(详见表)。

拟分五年完成:

2011年在“构建先进的环境空气质量预警监测体系”和“提高应急监测能力”等重点发展领域方面将投入71万元,主要用于配置气袋自动进样系统、安捷伦7890A甲烷非甲烷烃气相色谱仪和“化救通”软件。

2012年在“构建先进的环境空气质量预警监测体系”和“提高应急监测能力”等重点发展领域方面将投入148万元,主要用于配置加油站油气回收治理设施环保监测(包括油气回收智能检测仪、气体检测报警仪、辅助器材、防静电服等)、机动车排气监测仪、便携式傅立叶红外气体检测仪

2013年在“构建先进的环境空气质量预警监测体系”和“具备覆盖全部常规检测项目的能力”等重点发展领域方面将投入170万元,主要用于配置环境空气质量流动监测车和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地表水、废水中的汞)。

2014年在“提高应急监测能力”和“建成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等重点发展领域方面将投入270万元,主要用于配置空气样品应急采样及自动进样系统装备和建成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

2015年将投入25万元,主要用于配置环境监测业务用车。

通过五年监测能力建设,到2015年,按照《上海市区县环境监测站能力建设标准》配备了仪器设备后,本站的监测能力将在现有68项基础上增加到98项,监测能力有所提高,全面完成具备覆盖全部常规检测项目的能力,并进一步提高了应急监测能力。

静安区环境监测能力分年度建设计划

年份

重点发展领域

拟购置仪器设备

名称

数量(台/套)

经费估算(万元)

2011

提高应急监测能力

“化救通”软件

1

1

2011

构建先进的环境空气质量预警监测体系

安捷伦7890A甲烷非甲烷烃气相色谱、气袋自动进样系统

1

70

2012

提高应急监测能力

便携式傅立叶红外气体检测仪、

1

105

2012

构建先进的环境空气质量预警监测体系

机动车排气监测仪

2

24

2012

构建先进的环境空气质量预警监测体系

加油站油气回收治理设施环保监测(油气回收智能检测仪、气体检测报警仪辅助器材、防静电服等)

2

19

2013

构建先进的环境空气质量预警监测体系

环境空气质量流动监测车

1

138

2013

具备覆盖全部常规检测项目的能力

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地表水、废水中的汞)

1

32

2014

提高应急监测能力

空气样品应急采样及自动进样系统

1

220

2014

建成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

1

50

2015

构建先进的环境空气质量预警监测体系

环境监测业务用车

1

25

68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