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99113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99.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学案.docx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学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学案.docx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学案

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学案)

一、课程标准

1.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背景、过程、影响

2.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引起的国际秩序的重要变化

二、知识梳理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1.背景

(1)经济基础: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2)政治、社会矛盾:

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3)阶级基础:

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

(4)组织基础:

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5)思想基础:

1900年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6)主观条件:

列宁积极进行革命实践与理论探索

2.形成标志: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

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3.主要内容

(1)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2)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

(3)“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4)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4.意义

(1)列宁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

(2)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1.背景

(1)两个政权并存:

二月革命胜利后,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的领导人将政权交给临时政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并镇压人民的反抗。

(2)指明革命方向:

1917年4月,列宁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

2.过程

(1)占领冬宫:

1917年11月7日,即俄历10月25日,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2)成立新政权

①成立:

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推翻临时政府,成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

②意义:

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拓展:

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比较

项目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不同点

任务

推翻沙皇政府的专制统治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

结果

结束了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相同点

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计划了俄国的社会矛盾

斗争方式

武装斗争

关系

两者紧密相连,在布尔什维党的领导下,由二月革命过渡到十月革命,从而形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2.意义:

(1)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

成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2)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3)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4)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时间:

1918年

(2)背景:

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他们通过武装斗争,使苏俄陷入内战当中。

(3)目的:

①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②体现政策的“战时”特点

(4)内容:

①农业:

余粮征集制(带有军事、行政干预色彩、强制性):

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量收集到国家手中

②工业:

大中小企业国有化(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管理)

③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否定商品货币关系)

④分配:

集中分配(绝对的平均主义),强制劳动

(5)特点:

实行国家对国民经济的高度集中计划管理,排斥商品市场和资本主义

(6)评价:

①积极性:

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②消极性:

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

(1)时间:

1921年3月

(2)背景:

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3)目的:

①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发展生产;②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4)重心:

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

(5)主要内容:

①农业:

通过粮食税(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支配)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

②工业:

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③商业:

允许自由贸易(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④分配:

按劳分配

(6)特点:

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恢复商品市场和资本主义

(7)意义:

①促使经济很快走出困境,为国家工业化奠定基础;

②使工农联盟得到巩固,有效地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③列宁找到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正确途径

3.苏联成立

(1)1917年11月,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简称“苏俄”

(2)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简称“苏联”

4.斯大林模式

(1)背景:

①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

②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尤其是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③1924年1月列宁逝世,斯大林领导苏联建设;

④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

⑤吸取周边部分国家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教训;

⑥西方各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恢复过来,各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生产总值都达到或超过一战前水平,尤其是美国经济空前繁荣。

(2)概况:

在斯大林领导下,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

(3)结果:

苏联在很短的时间内从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为世界工业强国

(3)内容:

1)经济上: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①生产资料公有制;②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③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2)政治上:

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忽视民主与法治

(5)评价:

1)积极性

①使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

②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2)消极性:

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三、知识体系

四、随堂练习

1.列宁说:

“与个别先进国家相比,俄国人开始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是比较容易的。

”促使俄国革命“比较容易”的原因是(  )

①无产阶级政党的坚强领导

②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③工农联盟巩固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A 【解析】十月革命前,俄国已具备了成熟的主客观条件:

经济上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有无产阶级政党的坚强领导和稳固的工农联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刺激了俄国革命的爆发。

2.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列宁主义在下列哪些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  )

①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道路

②社会主义革命能否在一个国家内取得胜利

③社会主义革命能否在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内首先取得胜利

A.①②③B.①②

C.②③D.①③

A 【解析】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条件出发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

列宁总结了当时的新变化所产生的新情况,根据当时俄国的实际情况结合马克思主义,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适应了垄断资本主义,并成功的指导了十月革命。

所以列宁主义被称为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故①②③正确,选A。

3.列宁说:

“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十几年而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B.第一次世界大战加速了十月革命的爆发

C.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没有十月革命

D.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必须有战争作为条件

B 【解析】本题考查十月革命的背景。

战争对于十月革命来说的确是背景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A项错误;列宁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在一段时间内不会发生革命,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加速了革命的爆发,B项正确;C、D两项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

4.美国记者约翰·里德在《震撼世界的十天》一书中写道:

“革命把俄国从底层翻腾出来。

现在是底层人跃升到上层来了。

”这主要表明俄国十月革命(  )

A.推翻了统治俄国的罗曼诺夫王朝

B.走的从城市到农村的革命道路

C.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新局面

D.使工农群众掌握了国家政权

D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革命把俄国从底层翻腾出来。

现在是底层人跃升到上层来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明十月革命使工农群众掌握了国家政权,故D项正确。

5.下图是纪念十月革命中的一个镜头。

老人和孩子的脸上流露出对十月革命的深切崇敬,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俄罗斯人对十月革命思想认识达成统一

B.俄罗斯要回归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

C.俄罗斯要向社会主义国家表示友好关系

D.十月革命在俄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D 【解析】图片中“老人和孩子的脸上流露出对十月革命的深切崇敬”说明在俄国人看来十月革命对俄国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结合所学可知,十月革命开辟了俄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俄国历史发展进入一个的新的发展时期即社会主义的轨道,十月革命对俄国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是广泛和深远的,故D项正确。

6.国内战争结束后,针对农民对余粮收集制的不满,苏维埃政府是怎样解决的(  )

A.依靠政权力量强制征收

B.放宽出租土地和劳动力的条件

C.引导农民走农业集体化道路

D.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D 【解析】本题从农民对余粮收集制的不满的角度考查苏俄(联)经济政策的调整,即考查“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与余粮收集制相对应的是固定粮食税,D项正确。

7.苏俄(联)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变为新经济政策,其主要原因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遭到农民的坚决反对

B.社会主义革命任务完成

C.苏俄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际

D.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发生转变

C 【解析】分析各个选项,都是苏俄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变到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或原因,但经济基础的变化或实际情况总是决定着其他方面,生产力的变化是引起社会其他方面发生变化的原动力,故选C项。

8.丘吉尔曾说过:

“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伟大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

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

”材料肯定了斯大林时期的俄国(  )

A.开创计划经济体制

B.逐渐成为世界一流强国

C.建立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D.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B 【解析】材料强调斯大林时期苏联生产力飞速发展,从只有木犁到拥有核武器,说明国家力量大大增强,苏联逐渐成为世界一流强国,故B项正确。

9.“十月革命的伟大实践已经证明,它是符合客观历史发展规律的,是帝国主义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产物,是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领导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充分发挥革命首创精神的体现。

”下列各项中,与材料中观点一致的有(  )

①十月革命的胜利,绝不是西方某些历史学家所说的纯粹是“历史的偶然性”

②十月革命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③十月革命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

④十月革命是民族解放运动的成功典范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D.①③

D 【解析】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巴黎公社的建立,②错误;俄国十月革命不属于民族解放运动的范畴,④错误;十月革命是俄国国内外矛盾尖锐激化的产物,不是历史的偶然,十月革命在俄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①③正确。

故D项正确。

10.“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材料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得益于(  )

A.废除农奴制度

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实施新经济政策

D.推行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

C 【解析】国内战争结束后,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采取了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故选C项。

1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在一次会议上对自己作出剖析:

“我们过去所受的教育,只知道对资产阶级要怀有刻骨的仇恨,所以新经济政策以来,我们便认为是反革命。

其实党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一种新形式。

”保尔的这一剖析说明当时他已认识到(  )

A.新经济政策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的形式

B.新经济政策是国内战争时期战胜敌人的一种手段

C.新经济政策因加重了工人和农民的负担而曾遭反对

D.新经济政策是利用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

D 【解析】根据材料“其实党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一种新形式”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利用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故D项正确;国内战争时期战胜敌人采用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B项;A、C两项与保尔的认识不符。

12.苏联工程师在接到经斯大林审批后的早年莫斯科地铁修筑方案时,发现图纸上不仅有斯大林的签字,还多了一个圆形的茶杯印,于是莫斯科地铁就多了一条环形线。

这则苏联笑话最能说明(  )

A.斯大林亲自过问民生问题

B.工程师没有主见

C.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D.苏联改善交通解决城市拥堵问题

C 【解析】“斯大林的签字……多了一条环形线”说明苏联在斯大林模式下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全权负责国家政治和经济权力,故C项正确。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月革命期间的一次集会上,一个士兵说:

“我们在前线挨饿,都快冻僵了。

我们白白地在送命,死得毫无意义……俄国人只要一息尚存,是决不放弃革命的。

材料二 美国记者约翰·里德是十月革命的亲历者,他在《震撼世界的十天》中写道:

“布尔什维克党代表了工人、士兵和农民那种纯真而简单的愿望,并且据此来制定他们当前的纲领。

材料三 攻打冬宫的起义部队向冬宫进发,爬过木柴堆成的街垒,踩到原来守卫在这里的士官生丢弃的枪支,发出胜利的欢呼,狂涛怒潮般的人群拥进冬宫……脚下的人行道上堆积着“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所发的两枚炮弹击中冬宫屋檐时崩碎的泥灰,这是冬宫受到炮击时唯一的损失。

(1)材料一、二、三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6分)

(2)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出现否定十月革命的观点,认为十月革命是布尔什维克党少数职业革命家精心策划的政变。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评析。

(9分)

【解析】

(1)根据材料一“白白地在送命……是决不放弃革命的”材料二“布尔什维克党代表了工人、士兵和农民那种纯真而简单的愿望”以及材料三“起义部队向冬宫进发……发出胜利的欢呼”归纳作答。

(2)本题属于开放题型,围绕材料三中任何观点提取论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十月革命在俄国爆发,是历史的必然。

”“布尔什维克党是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三个角度分析论证。

【答案】

(1)材料一:

表达了俄国士兵不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线白白送命,但不放弃革命的信念。

材料二:

指出布尔什维克党代表民众的意愿。

材料三:

说明起义部队向冬宫进发并取得胜利。

(2)评析:

①这一观点是极端错误的。

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士兵们不希望战争,希望革命。

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布尔什维克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得到广泛支持。

从材料三可以看出,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勇敢推翻反动的临时政府,渴望建立一个新的平等政权。

②十月革命在俄国爆发,是历史的必然。

首先俄国已是帝国主义国家,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基础。

其次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俄国各种矛盾激化,只有通过革命推翻沙皇专制,人民群众才有解脱的希望。

③布尔什维克党是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广大人民的心声。

十月革命是俄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所需要的,绝非几个人精心策划出来的。

苏联的解体有着众多的原因,不能由此否定伟大的十月革命。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宁说:

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材料二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

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

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

——[美]帕尔默、科尔顿《近现代史世界》

(1)受材料一中的“直接过渡”和“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影响,苏俄(联)分别实行了什么经济政策?

分析由“直接过渡”向“利用资本主义”转变的原因和影响。

(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原因是什么?

(3)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

(6分)

【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直接作答。

第二小问,结合新政策出台的形势思考苏维埃的急切任务;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看国家组织管理经济的能力;结合旧政策所产生的影响看实行新政策的意图即可全面归纳其原因。

(2)解题时可以根据材料信息“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的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3)解题时需要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回答注意题干要求“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

【答案】

(1)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原因:

国内战争胜利以后,苏维埃急需恢复遭战争破坏的经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出了俄国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农民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国家无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

影响:

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2)变化:

实施农业集体化政策。

原因:

为了满足国内工业化的需要。

(3)评价:

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但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对工业的发展也不利;造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