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鄂州市吴都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99028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67.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鄂州市吴都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湖北省鄂州市吴都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湖北省鄂州市吴都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湖北省鄂州市吴都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湖北省鄂州市吴都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鄂州市吴都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湖北省鄂州市吴都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鄂州市吴都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省鄂州市吴都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湖北省鄂州市吴都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

湖北省鄂州市吴都中学2015-201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下列各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其前面的字母填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

1.如果你要实地考察我国境内最早远古人类的遗址,你应该去

A.云南元谋B陕西蓝田C北京周口店D山东大汶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远古人类是元谋人。

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因发现于云南元谋而得名。

所以答案选A

考点: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2.半坡遗址是我国重要的原始农耕村落遗址之一,其原始居民

A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B生活在北京周口店

C住着干栏式的房子  D主要粮食作物是粟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半坡人有盛粟的罐和粟腐朽后的遗物,证明半坡人学会了栽培,粟耐旱易种,且便于存贮,不仅养育了六千年前的先民,至今仍是中国北方种植的主要作物。

故此,我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上农业发展较早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栽培粟的国家了。

所以答案选D

考点: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的农耕生活。

 

3.很多同学平常爱吃米饭,你可曾想到,稻米在我国有这源远流长的种植史。

请你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判断,我国先民中最早可品尝香喷喷的米饭的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河姆渡人,距今7000多年生活在长江下游的古人类。

在食物方面,植物遇存有水稻的大量发现,被断定是人工栽培的水稻。

所以答案选D

考点: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的农耕生活。

 

4.中华民族常被称为炎黄子孙的主要原因是()

A.因为炎帝和黄帝都是部落联盟的首领

B.因为炎帝和黄帝有许多发明创造

C.因为炎、黄部落联合发展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华夏族

D.因为炎帝和黄帝共同打败了蚩尤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华民族被称为炎黄子孙的主要原因是炎、黄两个部落走向了联合,形成中华民族的主体——华夏族。

所以答案选C

考点: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华夏之祖。

5.《礼记•礼运篇》描述了原始社会的一些情况,其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赞颂了()

A.黄帝的功绩B.禅让的做法C.公有制的先进D.国家的出现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

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后,尧把部落联盟首领位置让于舜,推舜为帝。

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

是指把统治地位让给有贤能的人。

所以答案选B

考点: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华夏之祖。

 

6.如果拍摄一部反映传说中尧、舜、禹时期的电视连续剧,能够出现的情节是

A.黄帝和炎帝共同视查大禹治水的工作B.年老的禹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让给了舜

C.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D.尧发明了文字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古时候,洪水泛滥,为了让人们能过上安定的生活,舜帝派大禹去整治洪水。

大禹一去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所以答案选C

考点: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华夏之祖。

 

7.“汉风-中国汉代文物展”在今年10月(2014年)于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开幕。

国家主席为展览题写序言,从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距今()

A.1811年B.1812年C.2215年D.2216年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西汉,是从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从西汉建立起,两头占是2215年(202+2013=2215),中间相距时间是2214年,所以距今2214年。

所以答案选D

考点: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大一统的汉朝。

 

8.成语生动形象,言简意赅。

通过成语“反戈一击”,我们可以得知哪个朝代的历史结束

A.夏朝  B 商朝  C西周D东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武王伐纣,攻于朝歌。

纣王急召大批奴隶进行抵抗。

武王大军兵临城下。

商奴隶军自知不敌,且均痛恨纣王的横征暴敛的统治,纷纷掉转兵戈攻向后方的朝歌城。

由此可见是商朝的结束。

所以答案选B

考点: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夏、商、西周的兴亡。

 

9、你知道“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跟谁有关吗()

A.夏桀B.商汤 C.周厉王 D.周幽王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西周末年,周幽王为博褒妃一笑,不顾众臣反对,竟数次无故点燃边关告急用的烽火台,使各路诸侯,长途跋涉,匆忙赶去救驾。

结果,被戏而回,懊恼不已。

幽王从此便失信于诸侯,最后,当边关真的告急之时,他点燃烽火却再也没人赶来救他了!

不久,便死于刀下,亡了西周。

所以答案选D

考点: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夏、商、西周的兴亡。

 

10.青铜工艺是商、周文明的重要标志,我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是指()

A.夏、商时期B.晚商至西周时期

C.西周时期D.夏、商、周时期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的是我国古代的青铜文明。

夏商周时期,我国的青铜铸造业高度发达,被称为历史上的青铜时代。

所以答案选D

考点: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灿烂的青铜文明。

 

11.假如战国时期一个楚国的国君给远在齐国的朋友写信,最可能写在什么材料上?

A甲骨   B.青铜器   C竹简D.纸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西汉才有纸,战国时纸还没发明,而青铜器太重,不便携带,所以选竹简。

所以答案选C

考点: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

 

12.“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里的苦心人指的是()

A.越王勾践B.楚庄王C.吴王阖闾D.晋文公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记述了越王勾践败后励志,卧薪尝胆,处心积虑,报仇雪耻,终达目的的故事。

所以答案选A

考点: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

 

13、“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演绎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

诸侯国的出现,源于

A.世袭制 B.郡县制C.禅让制D.分封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前朝遗民分封领地和相当的治权,属于政治制度范畴。

所以答案选D

考点: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

 

14.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通过变法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是

A.秦国B齐国C燕国D赵国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秦孝公时,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秦国因此与日俱强,逐渐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

所以答案选A

考点: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大变革的时代。

15.战国时期有这样一户人家;老大因作战有功获得爵位,老二勤于耕作免除了徭役,老三则被国君派往县城任吏。

据此判断这户人家最有可能生活在

A.管仲改革之时B周平王东迁之时C商鞅变法之后D晋文公称霸中原之前

【答案】C

考点: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大变革的时代。

 

16.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文艺和科技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汇集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诗歌

B.屈原是战国后期楚国人。

他运用楚国的方言和民歌形式,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

C.扁鹊是战国时期的名医。

他总结出望闻问切4种诊断疾病的方法,并一直被后来的中医沿用

D.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完整、最大的青铜编钟是曾侯乙墓编钟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汇集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诗歌,这个是不正确的,《诗经》是产生于中国奴隶社会末期的一部诗集。

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所以答案选A

考点: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

 

17.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一项化水害为水利的跨世纪工程,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也修筑了具有同样性质的一项水利工程,它是

A都江堰B长城  C 大运河  D赵州桥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所以答案选A

考点: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

 

18、下列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相关的是()

A、打制石器的使用B、磨制石器的使用 

C、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D、电力的广泛应用

【答案】C

考点: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大变革的时代。

 

19.认为“民为贵”,“君为轻”,主张实行“仁政”的思想家是()

A.孔子B.孟子C.墨子D.庄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

所以答案选B

考点: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

 

20.俗话说: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从所学知识看,最早指出类似观点的是: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韩非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个意思说的是福祸会相互转化,最早提出这种观点的是老子。

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所以答案选A

考点: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

 

二.非选择题

21、“和谐”是人类发展的追求之一。

从传说中的黄帝到秦朝灭亡这一段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充满着和谐与不和谐的因素。

根据提示,完成下列探究任务。

(共16分)

步骤一:

走进历史,了解“和谐”内容。

(1)统治的和谐:

原始社会末期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是什么?

(2分)

(2)人与人的和谐:

请依据课本内容,列举这一段时间里出现的一对和谐的君臣。

(2分)

(3)人与自然的和谐:

战国时期修筑的重大水利工程是什么?

(2分)

 步骤二:

反思历史,认识不“和谐”音符

(4)统治的不和谐:

列举夏商西周时期的一位暴君。

(2分)

(5)人与人的不和谐:

夏商西周时期,奴隶生前的生活状况是怎样的?

(4分)

步骤三:

关注现实,为“和谐”发展献策

(6)请你从儒家和法家的立场,分别谈谈你认为如何才能构建和谐社会?

(4分)

【答案】

(1)禅让制

(2)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符合题意都给分)

(3)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

(4)夏桀、商纣、周厉王(一个即可)

(5)奴隶白天戴刑具干活,夜里被锁住双手

(6)法家:

依法治国、以法治国儒家:

重教化、轻刑罚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原始社会末期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是禅让制。

禅让:

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

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后,尧把部落联盟首领位置让于舜,推舜为帝。

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

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也是先秦诸子中法家的代表人物。

管仲在任内大兴改革,即管仲改革,富国强兵,重视商业,由于管仲推行改革,齐国出现了民足国富、社会安定的繁荣局面。

使齐国称为一带霸主国。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战国时期修筑的重大水利工程是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商西周时期的一位暴君分别是:

夏桀、商纣。

夏桀,帝发之子,夏朝最后一位君主,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桀文武双全,但荒淫无度,暴虐无道。

商汤在名相伊尹谋划下,起兵伐桀,汤先攻灭桀的党羽豕韦、顾国,击败昆吾国,然后直逼夏朝重镇鸣条。

后被汤追上俘获,放逐于南巢,夏朝覆亡。

中国商代最后一位君主。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5)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夏商西周时期,奴隶生前的生活状况是奴隶白天戴刑具干活,夜里被锁住双手。

而且他们没有自由,自己是主人的财产,可以随意买卖,随时可能被献祭。

生活非常悲惨。

(6)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法家讲究依法治国、以法治国,我们要想社会和谐,就要勾践一个法制社会,用法来约束没有道德准则的犯罪分子,保护人民的权益。

而儒家:

重教化、轻刑罚。

主张以仁政治国,依靠人民,才能壮大国家。

考点: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华夏之祖;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夏、商、西周的兴亡;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

22.下面是中外历史学家对一位重要的中国历史人物的评价,阅读材料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共12分)

(他)堪称人类历史上也许最成功的哲学、道德和伦理体系的创始人。

——罗兹•墨菲《亚洲史》

(他)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动之外更注意于教育,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

 ——钱穆《国史大纲》

(他)是了不得的教育家。

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

 ——胡适

(1)他是春秋时期的谁?

(2分)

(2)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开创了哪个学派?

(2分)他的思想主要由哪两部分组成?

(2分)

(3)作为教育家,他“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的具体行动是什么(2分)

(4)他突出体现“将人看作是平等的”的教育主张是什么?

(2分)

(5)他的思想在战国时期是如何继承和发展的?

(2分)

【答案】

(1)孔子

(2)儒家学派、“仁”、“礼”等

(3)兴办私学,打破官府办学的局面

(4)因材施教、温故知新、为人师表等

(5)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将孔子的“仁”发展成“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他是春秋时期的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2] ,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是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开创了儒家学派。

儒家学派是先秦诸子中对后世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的一个学派,由春秋末孔丘首创。

孔子的言论经门人整理为《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儒家学说以"仁"为中心,提倡"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崇尚"礼乐"、"仁义",倡导"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德治",重视伦理道德教育。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育家,他“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的具体行动是兴办私学,孔子教育思想是其重大的成果之一,他在春秋末期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孔子虽非私学的首创者,但以孔子私学规模最大,影响最深,历时2000余年,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他突出体现“将人看作是平等的”的教育主张是因材施教、温故知新、为人师表。

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因材施教具有丰富的现代内涵,它的实施需要贯彻四个方面的原则。

因材施教对于教师、家长、学校以及教育公平的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

(5)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战国时期,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将孔子的“仁”发展成“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主张以民治国,依靠人民的力量。

是能载舟,亦能覆舟,以民为贵。

考点: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

 

2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共12分)

材料一: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   ——《商君书》

材料二: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其徭役)。

事末利(工商业)及怠惰而致贫者,举以为孥(奴隶)。

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享受特权)。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

“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

乃下令。

——《资治通鉴》

(1)材料一是哪位政治家说的?

(2分)这句话反映了哪家学派的思想?

(2分)

(2)变法得到哪位君主的支持而得以实行?

(2分)概括材料二反映了变法中哪项措施(2分)

(3)根据材料三,“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的目的是什么?

(2分)对我们做人有何启示?

(2分)

【答案】

(1)商鞅、法家

(2)秦孝公、奖励耕战

(3)取信于民树立威信,为以后改革打下基础。

启示:

做人要诚信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一是商鞅说的。

这句话反映了法家学派的思想。

法家是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法家是战国时期平民的政治代言人。

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法家思想作为一种主要派系,他们提出了至今仍然影响深远的以法治国的主张和观念。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变法得到秦孝公的支持而得以实行。

秦孝公重用卫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并迁都咸阳,建立县制行政,开阡陌,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不断增进农业生产。

对外,秦与楚和亲,与韩订约,联齐、赵攻魏国都城安邑,拓地至洛水以东,自此国力日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材料二反映了变法中奖励耕战的内容。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的目的是取信于民树立威信,为以后改革打下基础。

商鞅这么做是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是为了其变法做准备的。

商鞅想要在秦国实行变法,首先要取信于民,让老百姓知道政府言出必行,所以在咸阳南门设立一个木柱子,宣称如果有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赐他10金,老百姓都不信没人敢尝试,后来又加到50金,有一人出来把它搬到了北门,结果真的得到了50金,老百姓这才相信政府是说到做到,不会欺骗。

右臂可见做人是要讲究诚信的。

考点: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大变革的时代。

 

 

高考一轮复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