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陈果老师的那节课全部内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98602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7.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旦大学陈果老师的那节课全部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复旦大学陈果老师的那节课全部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复旦大学陈果老师的那节课全部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复旦大学陈果老师的那节课全部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复旦大学陈果老师的那节课全部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复旦大学陈果老师的那节课全部内容.docx

《复旦大学陈果老师的那节课全部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旦大学陈果老师的那节课全部内容.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复旦大学陈果老师的那节课全部内容.docx

复旦大学陈果老师的那节课全部内容

大学生活导论

我们上节课讲到了关怀心,然后我发现老师的话总是能够产生一个短期的极性效果,那就是很多人在几天之内开始拼命的想要展示自己的关怀心,给自己的室友,给陌生人,或者是给自己的家人。

我们曾经说过,循序渐进才能赢得时间,细水长流才能够直达永恒,所以这个关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关怀是在你的生命当中能让你感到非常快乐的事情。

我们有句俗话叫“助人为快乐之本”。

所以,你要实施关怀的时候请你先问一下你这个关怀的动机是什么,如果你是因为发自内心深处的出于良知的一种快乐的驱动,那你一定要大胆去做。

但是,如果你只不过是出于无所谓,她要求我这么做,那我就这么做吧!

那我告诉你,你在浪费你的时间,浪费一个人自己的时间它是最不智慧的行为,不管你是用何种理由去加以解释。

同时,如果你帮助别人只不过是为了营造一个自己善的氛围,给别人的印象我是一个大好人,我劝你也放弃吧!

因为这种自我牺牲背后一定有更为严重的回报性要求。

你为什么要牺牲啊?

你为什么要为一个陌生人牺牲啊?

你肯定是希望当你下次处于危难的时候陌生人能给你同样的甚至加倍的牺牲来给你回报。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它已经不是关怀了它已经背离了关怀的真正的良知的渠道,它已经走向了它的反面。

所以不要急于去关怀别人。

首先,扪心自问一下:

我为什么要关怀他人,以何种方式是在关怀他人,我最终想要的是什么?

如果你想要的只不过是自我的关怀的奉献自我爱的奉献,那才是真正的关怀;其次,要提醒大家要注意的是什么呢?

那就是关怀他人的人你首先自己要把自己料理得很好。

有些同学自己的学业搞得一头雾水,然后男女朋友之间关系也搞的一塌糊涂,这个时候还想给人家提出建议或者忠告,天助自助者,你先把自己给自助好了,然后自己的生活先要达到一种快乐的圆满的状态。

因为关怀是一种付出,只有富足的人你才可能付出啊!

你本身就是一个很贫乏的人,本身就是一个各项事情一碗水都端不平的人,怎么去帮人家去端平这碗水呢?

所以,你自己的很多事情都没有解决的时候,我希望大家不要急于去给予关怀;而且,你要知道关怀的对象是什么?

是人。

人当中有一个重要对象你不能忽视,那就是你自己。

真正的关怀是基于人的人性的平等。

所以,你关怀他人跟关怀你自己是一样的,耶稣告诉我们说是“爱人如己”。

什么叫爱人如己?

就是我爱别人跟爱我自己一样。

那这句话有个前提,那就是你真的是爱你自己。

自爱跟自私不是一回事的:

自爱,是对自我的一种保证,自爱重视的是对自我的性格,对自我的发展的一种认可,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你才可能给别人关怀。

你对自己的种种生活状态都达到一种厌恶的状态,自己在做让自己觉得很讨厌很不幸的事情,这个时候的你根本就是背离了自爱,你怎么可能知道如何去关怀他人呢?

所以,你要关怀别人之前,你要先学会关爱自己,你只有懂得什么对自己是好的,你才可能知道什么对他人是好的;你只有学会了自爱,你才有可能真正的去关爱他人。

所以,关爱其实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并不只是行为上的助人为乐。

助人不一定为乐,只有当助人为乐的时候,这样的乐你才应该承当,这样的助人你才能够去实施啊!

那么今天我们进入下一个环节。

我们之前说到的是关爱心,说到的是包容心。

关爱心里面说到:

在关爱的世界里人人平等。

但是,同学们一定要注意,人人平等不是指除我之外的他人,包括我自己在内也是属于我要关爱的一个对象啊!

人人平等,我也是个人啊!

其次,是讲到了一个包容心。

我们说到:

你要在包容他人之前先要学会包容自己啊!

什么样叫做包容自己呢?

那就是要原谅自己曾经应该做而没有做的事情,同时要学会包容自己的命运,包容你的生活。

因为每个人的生活当中都有很多不幸,每个人的生活当中都会经历挫折和苦难,这个时候如果你是处于烦躁的状态,处于对抗的状态,我告诉你:

一旦对抗就出现不自由。

你可以体会一下这句话的意思。

当你跟一个事物去对抗的时候你已经让你自己不自由了,因为这个对抗本身对你造成了一种束缚,而当你跟一个对象去和解的时候,你是真正达到自由了。

因为对抗的时候你的很多力量的实施并不是因为你自己的需要,而是因为要统摄对方。

但是当你去跟对方和解的时候你彻底解脱了这种对抗的关系。

你才能够如我所是,如其所是。

所以,这才是一种包容。

你要跟生命中的各种不幸包容,当然也跟自己的幸福包容,哪怕有朝一日(因为我不知道我们会怎样)如果我们生命中发生了厄运,如果我们身上出现了不可治愈的疾病,有这个可能的。

因为在过往的历史当中,在复旦同学当中都有的。

你要记住:

你要自己能够直面自己的困境,并且,如果你不能改变你的命运,那就恭顺的领受这份命运吧!

这就是与生命的和解,这是一种高贵的顺从的姿态,这是一种大气的姿态。

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一种孤独心。

首先说到这个孤独心的时候,我一定要跟大家强调清楚:

孤独跟寂寞不是一回事,就像alone跟lonely不是一回事是一样的。

孤独是自沉世界的一种独处,它是自沉体系的一种完整状态。

所以,你看孤独的人他往往是自沉世界自沉体系,所以他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圆融”的高贵。

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很高贵的词,你看真正的禅者一定是圆融的;印度教恒河边上的那个冥想者,他就是圆融的;道教里的能够达到冥想以至于羽化的那些人他们也是圆融的。

同时,他们都是孤独的。

所以,孤独是一种完整的状态,它没有那种缺失的遗憾。

但是什么是寂寞呢?

寂寞是迫于无奈的这种虚无啊!

然后百无聊赖之后,像困兽一样在自己的斗室当中踱来踱去,踱来踱去,想看书看不进去,想看电影看不进去,想打游戏没有心情,怎么办?

怎么办?

怎么办?

这种焦灼的状态,好像要逃离凡笼一样。

这个时候,有一种无所适从的可怜,这样的状态称作是寂寞。

它跟孤独不是一码事,同时,孤独它是由思想带来的一种挥之不去的气质,我相信同学们有的时候能够在人群中能够一眼就识别出一个真正的圆满的圆融的孤独者。

因为他周围笼罩着慈祥。

他给人的感觉是娴静的,是淡定的。

但是寂寞不一样,寂寞是由虚无引起的一种恐惧啊!

他往往是因为自己找不到伴,但是一个人又没法好好的自处,所以他表现得非常的焦灼,百无聊赖。

同时孤独它是对环境是没有必然的要求的,孤独者可以身处闹市,孤独者可以被人群包围着,甚至很多时候孤独者是跟朋友们在一起,甚至很多时候孤独者就坐落在下面我们这个拥挤的教室当中的某一个座位上。

孤独者对于环境没有刻意的要求,因为他是自己的一份心境,所以,即便是身处闹市,即便被人群包围,孤独者依然能够做到“和敬清寂”。

无论何种环境,他可以与环境相和谐;无论周围是怎样的人群,他可以保持一份恰到好处的尊敬,但同时这绝对不影响他个人的清寂。

“清”是清静,“寂”是冷寂。

这四个字“和敬清寂”是日本茶道的精神。

你要知道真正的茶道,如果你把它以为只不过是一道仪式,只不过是一套服饰,或者只不过是一种人们表现对于茶的敬爱的一种形式的话,那么你实在是太低估茶道了。

茶道,茶道,是茶的道啊!

道是什么?

是真理。

道是什么?

真理是什么?

是精神。

所以“和敬清寂”是茶道的精神。

它也是一个真正的孤独者的精神,日本人之所以如此的崇尚茶道的原因就是日本的人口密度很高,这个整个国家极其繁荣,但是在这样一种繁荣的状态当中,他依然想再“和静”当中保持一份“清寂”,依然希望自己在繁华当中做一个孤独者,体验孤独独处之快感。

所以,这才是孤独者。

但是寂寞者不一样,寂寞是一种病,当你感觉自己是一个寂寞者的时候,你生病了,你这个时候需要的是药方啊!

这个药方是什么?

是人群,是喧闹,是有人陪着你,或者说是社交。

对于一个寂寞的人来说,社交是他最需要的。

但是,在这里我也要非常冷酷的提醒大家:

社交其实是非常廉价的。

虽然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社交是很吸引人的:

它意味着酒会,意味着精英,意味着优雅的微笑,意味着法式的问候。

社交其实是很廉价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廉价并不代表他没有价值,它有价值,只是它的价值不高。

你仔细盘问一下自己你为什么要社交,而社交的动机是什么?

社交的动机无非是两种。

第一种是出于利益关系和将来的实用关系,我要在这样的场合当中搭建我的人脉,所以他是一个功利的目的,实用的目的,每个人在其中都只不过一个结点,每个人在当中都只不过是一个被别人利用的工具和利用他人的一个工具。

第二个目的那就是一群寂寞者的相互取暖。

为什么?

因为人跟人之间,你在社交的环境当中你接触的时间如此短促,你们的交谈如此的肤浅,怎么可能在彼此之间达到深刻的了解,又怎么可能认识到你之为你的价值之重大?

怎么可能真正的成为朋友呢?

所以,我要在这里提醒大家,寂寞者的累加,再多的寂寞者的集体它也逃不出寂寞的。

就好像一件无意义的事,你把他重复一千遍他还是无意义的一样。

一句没有价值的话你把他重复一千遍他也成不了真理啊!

寂寞者的群体是逃不出寂寞本身的,所以人是需要孤独的,因为人在孤独的时候,在独处和自处的时候,你的这种精神的自由会还你一个真实的自由。

同学们要知道,我们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是非常非常少的:

你跟父母在一起的时候,你的时间很多时候由父母来支配,你也很认可;跟同学在一起的时候跟朋友在一起的时候,跟哥们儿在一起的时候,你的时间是属于共同的;在教室里边上课的时候不管你愿不愿意你的一部分时间是被我占用的;即便你一个人在自修教室里自修的时候你好像是alone的状态了吧?

你的时间是属于你的作业的,你的时间是属于你的专业的,属于你的功课的;退一万步说我一个人独居一个小屋子,我晚上所有的课都上完了。

回到屋子里,这个时候我是孤独的吧?

不,你会非常自然的打开你的电脑,开启你的msn,在这一瞬间你的时间属于任何别人但不属于你自己。

它甚至属于一个没有生命的机器,然后你说,没有啊,有的时候我会独自一个人出行啊,然后出行的时候在公共汽车上我就在盘算自己的思想啊!

并非如此,因为我们的公共汽车上面,上海的公共汽车其实很糟糕,因为他有移动电视———彰显他的先进。

但是,实际上他把我们的五官都占用了。

它剥夺了你真正一点点唯一的那一点点时间。

即便没有它,我们都有mp3,没有MP3,你也有掌上电脑。

所以你的每时每刻都在被不属于你的东西占用着。

你仔细想想有多少时间是我自己的呢?

有吗?

很少。

但是你如果不真正的属于自己的时间,你根本没有办法做到自如的生活,所以我们格外的需要孤独。

因为在孤独的时候,我们才能够自如的生活。

人跟人他很多时候就像两个国家一样,怎么这么说呢?

因为人应该保持一个适度的宽阔的自然的领土,并且在人跟人之间两个国家之间在我们的疆界之间还应该有一段中立的地带。

这段中立的地带,我们把它称之为人与人之间的恰当距离。

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恰当的距离,因为你如果没有距离的话,你根本领略不了对方的美。

如果两个人走得太近,两个人疆界直接相接的话。

那么我们可以知道,当你和一个人靠得太近的时候,你看到的是他被夸张的缺点或者被夸张的优点。

但是,你却领略不到他的全貌。

我们再可以举个例子,自己每天都照镜子,当你跟你的镜子离的太近的时候,你看到的只是一个眼睛,一个鼻子,一张嘴,最多一张脸吧,你看不到自己人之为我的一个全貌。

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

你把两块石头往一个水池里面丢进去,如果这两块石头距离非常近的话,他们彼此会影响那种彼此之间那种美丽的涟漪,彼此之间已经不完整了,干扰了,破坏了。

所以,很多时间我们都需要适当的距离,因为适当的距离会使每一个人成为一个完整而独特的风景,适当的距离会使人跟人在距离之外产生思念。

你要知道,很多时候,我们的眼睛坏了我们的大事。

很多人,我们看得见的时候我们对他的感知仅用视觉。

但是,你会发现,当你看不见他的时候,你才可以动用自己全身的细胞去感受他,因为你怕忘掉他,他是如此重要,你不能忘掉他,但你看不见他,于是你就去怀想他,我们去惦记他,我们去思念他。

当我们看得见一个人的时候,我们的其他细胞都死亡了,我们只用眼睛在领略对方,这个或者那个。

但是我们感受不到他的气息,感受不到它的磁场,不到他对我的影响,小别胜新婚我估计也就是这样的道理。

记得我在加拿大的时候,因为跟中国距离很远的,那个时候,我才感觉到家人和国家的重要。

确实如此,人有的时候就这么贱,你只有到了国外之后你才会深深的感觉到自己的根原来就是死死的扎在了中国。

我就是上海人,我家也在上海,但是因为工作的方便我是住在学校的宿舍。

我并不常常回家,因为常常回家的话很多时间就要被母亲占用,被爸爸占用。

所以当我在上海的时候,我跟我母亲见面和打电话其实不是很多,总觉得很方便要回家几十分钟就可以了,但是不是这样的。

一旦我到了国外之后,我发现半年的时间当中我每天可以和妈妈一个小时的电话。

为什么?

太想她了。

当我听到她的声音的时候。

当我听到第一句中文。

是“喂”而不是“hello”的时候,那种兴奋的感觉,无以言表,太想她了!

那个时候,她说什么不重要,只要她在说,只要我耳朵里面是充斥的是我母亲的声音,我就觉得非常之满足。

对于国家也是一样的,我们在中国的时候我们老觉得她这不好那儿不好,诸如此类的缺点可以罗列一大堆,如数家珍。

但是,你真的到了国外到了到一个以非中国话为母语的地方,当你听到中国两个字的时候,你会颤抖的。

即便不是听到中国你就听到China,关于China的一切,你都会极其关心。

有谁说一句China的不好,他就立刻变成了你的敌人。

然后,因为我在神学院里边学习,神学院就有这么一个大的礼堂,礼堂的前排就是我所占的地方是各个国家在神学院的学生,所有的国家的国旗。

然后当我们在神学院开完集体会议之后,每周有一次,开完之后,我们所有人都跑到前面去找我们的国旗,找完之后,当你拉着自己的国旗的时候,那种感觉你就会不知不觉另一只手就在五星。

因为你好想她啊!

那个时候,中国什么都好的,连缺点都是好的。

这就是一种距离产生的一种思念,这是我们身在其中的时候最容易忽视的感觉。

以至于我,我的几个同学其实很喜欢加拿大温哥华,如果让他们再在那里呆上一年半年的话,他们会很乐意。

但是,我记得我几乎是逃回来的,逃也似的回来。

那儿的空气非常好,水果非常好,天高云淡,蓝天白云,但是,那不是家。

你没有这种家的感觉,你总觉得你做任何事情都会碰到一个天花板,这个天花板就是没有家的感觉。

有一种不着调没有根的感觉。

所以,当我坐飞机做了很长时间回到上海之后,下了飞机,到了浦东机场,一出这个飞机。

我就看外面灰蒙蒙的天,拥挤的人群,当时我心里就在想:

就让我死在这个垃圾很多的地方吧!

就死在这儿了。

因为这是家啊!

我终于回来了。

这个时候,你不知道要不是周围有这么多人,我很想跪下来吻一吻这个机场啊!

那是我的家啊!

我回家了!

所以很多时候,这种距离就让我们产生了这样的爱,距离产生了这样的思念。

但是你要知道,距离使人感觉到孤独,但是,拥挤它会使人与人之间丧失敬意。

你看我们每天都穿梭在拥挤的街道上;我们在拥挤的教室里上课;我们拍着队拥挤的在食堂里吃饭;然后等到我们外出的时候,在地铁里或者公共汽车上拥挤的自己很难保证自己堂堂正正的站姿;每次都是凹造型凹得很辛苦啊。

因为,我在本科的时候做过一份兼职是在淮海东路一个报社的记者。

然后那个时候,去做兼职的时候,你要知道从复旦到那里有一部车,但是这部车因为路线长,所以每次人都特别多。

而且,我去的时候肯定是上班高峰期嘛,因为我也是去上班。

我每次上车的时候都觉得好像自己要去做鲜鱼罐头里的一条咸鱼一样,同时最严重的一次是他的车总共开了一小时,然后我的脸贴在玻璃上一小时,然后等我下车的时候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我的脸还对称吗?

就觉得这里已经凹进去了,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就在一个拥挤的环境当中,这样拥挤的环境,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人与人之间都在互相干扰,都在互相打搅,就像我们这样的长条桌子,有一个人在抖脚的话,这一个长条桌子的人都会受他干扰。

正因为这样的拥挤,所以才使得人与人之间你就缺失了敬意啊!

而且,正因为我们不断需要的与人讲话,不是与同学讲话,就是与室友讲话;不是与室友讲话,就是在msn上讲话;正因为我们不断需要与别人讲话,所以我们很少有时间跟自己讲话的。

正因为我们不停的被人包围着,被人群包围着,你要知道常常出现的东西就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

所以,我们很多时候总想找一个远离喧嚣的地方,为什么?

因为我们对人产生了疲劳,我们对人对人性对人的精神产生了严重的疲劳,失去了儿童般的纯真的好奇心,而且拥挤很多时候它会带来喧闹,喧闹剥夺了我们的宁静,剥夺了我们的闲情。

但是,你要知道人只有在宁静的状态当中,他才可能在闲情当中去欣赏他人之美,去欣赏生活之美,所以我们比任何时候更加需要孤独。

因为,只有当你无需迫于无奈的跟人对话的时候,你才能够恢复跟自己的对话。

只有当你不需要跟别人打交道的时候,你才会真正跟自己打交道。

但是,人一旦跟自己对话的时候,人跟自己打交道的时候,人就是自我反思啊,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头。

你要知道。

人他是在思考自己而不是在思考他人的过程当中产生了智慧。

人也是在自我批判而不是在批判他人的过程当中展示了你的勇气。

所以,自己何等重要——一个陪伴我一生的唯一的人。

但是,我们往往疏忽了,那这就是一个孤独的重要性。

接下来我们来讨论一下很多人对于孤独者产生的一些误解。

我们其实讨论过很多误解:

比如说快乐跟开心之间是有区别的;比如说浪漫并不是我们通常说的虚伪浪漫,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乌托邦,浪漫是一种罕见的美丽和崇高甚至神圣的情感。

而我们也要讨论一下孤独者,因为很多人认为孤独者应该是很无趣的,在这里要纠正一下,孤独者往往是极其有趣,极其丰富的人。

因为它不是迫于无奈而陷入寂寞,这是他自我选择的一种自我消遣方式,你想一想,一个人能够保持孤独,一个人能够在孤独的状态当中始终自得其乐,这个人应该是一个多大的矿藏啊,他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乐趣在不断的给自己的生活提供新鲜的资源,还有比这样的人更加有趣的吗?

让你自己孤独的待上一天,你能保证你的这一天能够过得非常有情趣吗?

孤独者是圆融状态,孤独者不是缺失状态。

我认识一个老者,这个老者是一个音乐家,国家一级歌唱家,然后最早的时候第一次出现concert,就是那个专辑录音磁带的时候,就是他唱的歌。

他的一天我就觉得相当的孤独,但是相当的充实。

早晨起得非常早,然后带着鸟笼就跑到复兴公园里去打太极拳了,他已经打了五十年太极拳了,杨式太极拳,然后打完太极拳之后呢,他就慢慢的遛着鸟去逸夫舞台去听京剧,那是很久以前啊,然后他的太太呢,就拎着菜篮子去菜市场去逛几圈,跟周围的邻居们互相聊聊天,等到中午京剧听完了,他摇头晃脑的就回到家里,然后跟太太一起吃午饭,吃完午饭之后,稍微眯它一会儿。

起来之后,戴上巴拿马草帽,穿上背带裤,七十多岁了啊!

戴上两个塑胶手套,培养他的花花草草。

那个大便,在别人看来是很脏的东西,他视之如宝啊!

然后就看着大便源源不断的输入到他的花草之中,这种欣喜之情,然后弄完之后,洗一把。

洗一把之后,他的太太就开始端出来很多点心。

然后两个人一边吃点心,不一定说话的。

因为老夫老妻相处时间长了,就像空气一样,很多时候不一定说话。

他可能在欣赏他的花花草草,琢磨着怎样把它养得更好,然后他的太太呢?

在安静的给他纳布鞋,做一些针线活儿。

然后下午的时候,两个人出去散步一圈。

回来之后,吃完饭,吃完晚饭之后,两个人聊一会儿天,看会儿电视,吃完夜宵之后,睡觉。

我就觉得这一切都很孤独啊!

但是,这一切都很美好。

我有一个复旦的同学,他也是个孤独者,挺有趣儿的。

他本身并不富裕,很多学生并不富裕,他告诉我他的一种孤独的自处的自得其乐的方式是什么呢?

就是出了复旦门之后,跳上任何一辆公交车,坐到底再坐回来。

干什么呢?

他手里拿着一个小本本,然后沿路的时候他就一直在找。

原来这里有一个卖螺丝钉的店,原来这里是可以修车的,原来这里是专门卖地毯的,原来那里是专门卖纽扣的,然后就记了很多很多。

他跟我说杨浦区大多数的车他都坐过了,他有时候还记得站什么的。

所以有的时候有人在问这个traffic的时候,他总是会立刻就冒出来,因为他是经验之谈嘛。

所以,虽然他不是上海人,但他要比我了解的多。

这也是一种自我消遣的方式。

所以,孤独者不是沦于寂寞。

它是自我选择的这种消遣方式,自得其乐,同时一个敢于孤独的人,一个真正的孤独者,他一定非常热爱思想。

因为你能够使一个人始终充满情趣,始终保持创意,它的源头只有一个,唯一的一个,那就是思想。

人是因为有了思想才成了人的。

所以孤独者的快乐是思想者的快乐,因为思想的宽广。

所以他的快乐非常的持久,就像帕斯卡尔曾经说过:

“人在宇宙当中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微粒,比起这个小小的微粒,比这个微粒更小的这个头脑,竟然能够思考整片宇宙思考,是多么的伟大。

”同时如果大家有这种读书的快感,在读书的过程当中,所产生的这种交流的快感,你就会明白。

孤独它是让思想者跟思想者的交流更加的畅通。

我们很多时候在读书的时候,你会觉得你自己渐渐地会有一种羽化的状态。

这是个道家的名词,什么叫做羽化呢?

自我已经消失了,自我消失在弥漫的空气当中。

自我如羽毛一般飘起来,有一种物我两忘你我皆忘的一种境界。

我们看书看到投入的时候就是这样的一种境界,对方说的不是他自己的话,对方说的是你心里一直想说却无从表达的话。

我们在读书的过程当中时不时经常会发现“啊it’sthis!

”他要么在描述我,要么说出了我的感受。

这个时候,我们发现了那种交错时空的这种共鸣感,你原本有很多疑惑,这些疑惑就像尘封的角落一样,你基本上不去触碰它。

因为触碰的结果你也得不到解决。

但是就在这一瞬间,某一个前人智者,他一生的思考就让你能够一时间能够畅然的饮下,饮下的同时,你的这些尘封的角落全部都被点燃。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受:

有的时候我们对于一个学科的热爱是从一本书被点燃的;有的时候我们对于一门课的热爱是被一个教室一堂课点燃的。

这就是一种思想者与思想者之间畅通的交流,这是一种豁然开朗的美妙。

所以一个真正的孤独者一定极其热爱思考,一定极其热爱读书。

同时孤独者也应该喜欢冥想,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在冥想的过程当中,我们是在与自然对话,是在与我们的心灵与灵魂对话。

你不要以为灵魂只是囚禁在我们皮囊之中啊!

灵魂是弥漫的。

当你快乐的时候,你能看到一株小草的快乐,当你轻盈的时候你能看到一朵云朵的轻盈。

因为我们的灵魂是弥漫的,所以当我们在冥想的时候,我们就是在于自己的灵魂在进行交流。

让自己的灵魂能够弥漫的更远,能够过得更自由。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孤独者的有趣它一定是真实的有趣。

人在面对自我的时候,你还在乔装打扮的话,那就是无可救药了。

任何的模仿,任何的迎合,任何的乔装打扮,他所表现出来的有趣最终的根源只是乏味。

因为它的真实无法有趣。

所以他不得不用一种模仿或者迎合而使自己显得有趣而已。

但显得只是显得,它跟真实相去甚远,你会发现一个人在自处的时候其实是蛮真实的。

你一个人在宿舍的时候肯定是想干嘛就干嘛。

突然间有一个人闯入了你的生活,一个室友进来了,你会发现表演由此开始。

因为你不得不要跟他对话,你怕冷场,而这种对话其实是非自然的,其实是刻意的,这就是一种表演。

我们的大城市往往就是充斥着这种虚假的繁华,虚假的快乐和感情上的矫揉造作。

我们很多时候互相恭维着,用这种互相恭维来表现自己的谦虚,我们很多时候互相闲聊着,用闲聊来表现自己的优雅,品位,自己性格的温和。

我们取悦着对方从而显得自己好像也很快乐,我们叹息着让自己感觉自己很善良。

但这一切基本上都是假的,大多数都是假的,因为它是一种自欺欺人,他没有真情实感在里面,这一些闲聊也好,恭维也好,叹息也好,取乐的过程当中也好,你既看不到思想,也看不到灵魂,这一切都是假的,这就是一种矫揉造作,就是一种矫情。

但是你要知道,真实是最高的高贵。

我记得艺术大师林丰年有一句话很著名,他说:

“美不分领域,美不分区域,美只有真和假之分。

真的就是美的,假的就是丑的。

不管你假的伪装的显得有多美。

”而且大家也知道,上海音乐学院前任的一个院长,包括上海音乐学院终身教授周晓燕女士他在家里面就有一个横幅,是自我的一个警醒,四个字“以真为美”。

我们不要认为假的可以显得很美,假的终究是假的,只有真的才可以变成美。

甚至你要知道,我们在很多年老的人身上,你要知道有很多现实主义的大师他们的很多艺术作品都是在表现老人的皱纹,老人的衰弱你以为他是在展现丑吗?

不时的当我跟我们家的老者在一起的时候,我经常能够感觉到他们的脸因为他的衰老反而出现了更加柔和的线条。

同学们我们都很年轻,我们的线条是饱满的,我们的线条有棱有角,但他们的线条是如此的柔和。

而且他们的皱纹你仔细看的话,有的时候你会觉的很奇妙,为什么呢?

你会觉得自然的刀工真的是很不错啊!

能够把人的皱纹如此精确的表现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