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诗歌例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98355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3.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懂诗歌例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读懂诗歌例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读懂诗歌例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读懂诗歌例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读懂诗歌例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读懂诗歌例解.docx

《读懂诗歌例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懂诗歌例解.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读懂诗歌例解.docx

读懂诗歌例解

 

1999年全国高考语文卷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景之特点:

宁静安谧之景

诗人之情感:

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热爱

主要手法:

以动衬静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2.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

下列四首诗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

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C  

2、C  

2000年全国高考语文卷

2000年(全国卷)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景物特点:

室外雨声蛙声不断,喧阗鼓噪;室内一灯如豆,寂静无聊,枯坐敲棋。

表达情感:

约客因雨不至,诗人之失望、焦躁与落寞。

主要手法:

细节,对比(室内外)

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答案:

C  

2000年上海卷

(四)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6-18题。

(8分)

甲乙

约客赵师秀雨睛王驾

黄梅时节家家雨,雨前初见花间蕊,

青草池塘处处蛙。

雨后全无叶底花。

有约不来过夜半,蜂蝶纷纷过墙去,

闲敲棋子落灯花。

却疑春色在邻家。

景物特点:

花落春残,蜂蝶之逐春而来,又因花落春残而远去,小园冷落。

情感主旨:

惆怅失望,惜春之情

主要手法

对比映衬,以雨前与雨后对比,映衬小园之花落春残,诗人之失落扫兴。

奇妙的联想: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不仅把蜜蜂、蝴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写得活灵活现,更把“春色”写活了,似乎“阳春”真的“有脚”,她不住自家小园,偏偏跑到邻家,她是多么调皮、多么会捉弄人啊!

16.甲、乙两首诗的体裁均属于近体诗中的(2分)

17.甲、乙两首诗描写了不同季节的景物,仔细阅读后填写下列表格(2分)

季节

景物

家家雨,处处蛙

春天

18.甲、乙两首诗后面句都提供了让读者自己想象的余地。

请分别说明(4分)

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2分)绝句(或:

七绝)

17.(2分)黄梅时节(或:

初夏)(1分)蜂蝶(或:

叶)(1分)

18.(4分)甲:

山对客人的等待想象客人不来的种种情况(2分)(言之成理即可)

乙:

由蜂蝶飞过墙想象邻家的春色(2分)(言之成理即可)

2000年(北京春季卷)

      蝉  虞世南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注]垂绥,指蝉。

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形象特点:

显贵清高,声音悦耳动听,清音远播(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情感主旨:

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赞美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表达出高度的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应是诗人的一种自况。

主要手法:

比兴寄托,托物寓意,托物言志,象征

对下面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含有象征意义。

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诗人将“贵”与“清”统一在“垂绥饮清露”的形象中。

  B.次句写蝉声之远传。

“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

一个“出”字,使人感受到蝉场的响度与力度。

  C.三四句蕴含深意,表明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

  D.这首诗,事,景,情,议融为一体,显示出诗人寓情于景的艺术才能。

   D  

2001年全国高考语文卷

2001年(全国卷)

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幕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

形象特点:

冥冥暮色,霏霏烟雨;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

迷蒙暗淡,阴沉压抑。

情感主旨:

怅惘凄戚之送别之情,

主要手法:

写景之动静结合,抒情之寓情于景,尾联之直抒胸臆。

修辞之比喻

语言(炼字):

重,迟:

完成1-2题。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仁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

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B.二、三两联描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马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着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C.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微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D.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这样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

2.这是一首写送别的诗,但主要篇幅却是写景,将离别之情寓于这些景中。

下面几首写送别的唐诗中,与它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A.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首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B.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C.闻道衡阳外,由来雁不飞。

送君从此去,书信定应稀。

D.满酌劝憧仆,好随郎马蹄。

春风慎行李,英上白铜鞮。

8.C9.B

2001年(上海春季卷)

(四)阅读下文,完成17一19题。

(8分)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形象特点:

冷落沉寂,荒凉凄清。

白露凄霜,明月皎洁。

情感主旨:

怀乡思亲与对丧乱的忧虑:

对亲人的思念,在家乡的热爱,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的忧患。

主要手法:

即景抒情

17.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为___________。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_________诗。

(3分)

18.从诗中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

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

(2分)

19.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

(3分)

(四)(8分)

17.(3分)诗圣(2分)律(1分)

18.(2分)戍鼓断人行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写出两句即可)

19.(3分)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意思对即可)

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卷

2002年(上海卷)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6—19题(11分)

             虞美人·听雨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以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16.请在下表中填入表达作者在人生的三个阶段不同心情的词语。

(3分)

歌楼听雨   

客舟听雨   

僧庐听雨   

17.对“悲欢离合总无情”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3分)

A.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对他人的“悲欢离合”已无感情。

B.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悲欢离合”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作者这时已对“悲欢离合”不十分在乎了。

D.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悲欢离合”本身是没有感情的。

18.试从一个角度切入,对这首词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

(3分)

(四)

16.欢乐失意无奈(意思对即可)

17.C

18.参考角度:

形象、线索、对比、含蓄、以实寓虚、情景交融、语言风格等

19.春潮带雨晚来急山色空蒙(濛)雨亦奇细雨鱼儿出

2002年(上海春季卷)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18题。

(8分)

              小重山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注]蛩(qióng):

蟋蟀。

15.下列名句中为岳飞所写的一句是(1分)

A.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B.自许封侯在万里。

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C.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D.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6.词中说的“心事”指(2分)

17.这首词的主旨句是(2分)

18.有人评岳飞词说:

“一种壮怀能蕴藉(含蓄而不显露),诸君细读《小重山》。

”请结合这首词所表达的感情,谈谈你的理解。

(3分)

(四)(8分)

15.(1分)C

16.(2分)希望抗金报国17.(2分)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18.(3分)此词表现了立功不易、苦无知音的沉郁情怀。

(2分)实质上与作者通常表现的豪迈雄健、慷慨激昂的精神相一致。

(1分)

2003年全国高考语文卷

2003年(北京卷)

17.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①—②题。

(6分)

江楼旧感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①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一二句情景交融,表达了登临江楼、眺望江月时内心涌动的浩涉情思。

B.第三句说约好同来望月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流露出诗人的遗憾。

C.“同来”与“独上”相对照,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落寞凄清的感受。

D.三四句将今年与去年观赏江月的情景关联起来,点明题旨,深化了意境。

E全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去年所见的水天一色的江月感景的无限感怀。

②唐朝诗人崔护有一首著名的诗篇《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在,桃花依旧笑春风。

”请指出请指出这首诗与赵嘏的诗在体裁、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答:

(体裁)

(内容)

(写法)

17.(6分)

(1)、BE

(2)、体裁:

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

内容:

(1)都表达了作者由于见到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的对人的思念;

(2)都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

以上两点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卷)

五、(15分)

20.阅读下面唐诗,完成

(1)—

(2)题(6分)

闻雁韦应物寒塘赵嘏

故园渺何处?

归思方悠哉。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1)填空:

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__________。

这两首都是抒发__________。

(2)简答:

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6分)

(1)五言绝句思乡之情(回答“秋思”也可以)

(2)雁是候鸟,春秋迁徙。

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

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

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2004年各地高考语文试卷

2004年(吉林、黑龙江、四川、云南)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 縠皱:

皱纱。

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

试对此进行分析。

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

为什么?

答:

 

16、(6分)答:

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

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縠;然后是杨柳初醒,嫩绿浅碧,遥望一片青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

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一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

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让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2004年(全国卷之三·广西、海南、西藏、陕西、内蒙古)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

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6.(6分)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

“不如归去!

不如归去!

”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最后两句是说:

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

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2004年(全国卷之四·青海)

  1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江城子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

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

空有始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

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

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

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

  16.“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

“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本词同第三册李白的《越中览古》的主旨相近,应不难作答。

2004年(北京卷)

12.读下面的诗,完成①—②题。

(4分)

红梅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

指苏拭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酒晕”旬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13.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

(5分)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

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

此乃写物之功。

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12、1.C2.A

13、(5分)

  第一问两个要点。

①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②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

  第二问3个要点。

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②“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月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③“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2004年(天津卷)

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听蜀僧濬弹琴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

①绿绮:

古代名琴。

②流水:

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霜钟:

《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种,霜降而鸣。

(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答: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

16.(6分)

(1)“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 “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

(2)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

  ②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2004年(重庆卷)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东溪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守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自唐以来,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诗人既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情感。

请指出在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并说说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又是如何体现的。

(1)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

(2)体现的思想情趣:

(3)如何体现的:

16、(6分)

(1)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2)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闲情逸趣和对优美自然景色的赞美。

(3)能结合景(“野凫眠岸”“老树著花”)和情(“有闲意”“无丑枝”)加以分析即可。

2004年(湖南卷)

  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

(6分)

  听邻家吹笙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这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听笙诗。

笙是一种由多根簧管组成的乐器,其形参差如凤翼,其声清亮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

传说仙人王子乔亦好吹笙作凤鸣,此诗有以此相喻的意思。

  第一句,写宛如凤鸣的笙曲似从天而降,极言其超凡绝俗。

“隔彩霞”三字,不直接描摹笙声,而说笙声来自彩霞之上,通过想象中的奏乐环境之美,烘托出笙乐的明丽绚烂。

  第二句,紧承上句,写诗人对笙声实际来源的悬想揣问。

笙声奇妙,引得诗人寻声暗问。

这一句不仅点了题,同时也间接地表现了笙乐的吸引力。

  第三句,承第二句而来,但诗情产生了跌宕。

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咫尺天涯,顿生“天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加强烈的憧憬,从而激发更为绚丽的幻想。

  第四句,

  16.写诗人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与首句呼应,仍然从奏乐环境着笔;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一个“疑”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通感),别具一格。

2004年(浙江卷)

1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

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

请简要说明理由。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6分)

①“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②游子思归乡:

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

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二者兼有:

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2004年(江苏卷)

  16.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

  16.①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②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2004年(辽宁卷)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蝶恋花苏拭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

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

为什么?

请简要赏析。

(3分)

(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

“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

”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为什么?

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5分)

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只答“绕”字好或“晓”字好,而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

只从字音角度来比较“绕”与“晓”的,言之成理,给2分。

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2)答案可以有两种,答其中一种即可。

(5分)

①同意。

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

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②不同意。

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

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

每种答案,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语言通顺,给满分。

只答“同意”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