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通史复习阶段特征概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97040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通史复习阶段特征概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通史复习阶段特征概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通史复习阶段特征概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通史复习阶段特征概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通史复习阶段特征概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通史复习阶段特征概述.docx

《高中历史通史复习阶段特征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通史复习阶段特征概述.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通史复习阶段特征概述.docx

高中历史通史复习阶段特征概述

2020届高考通史复习知识体系概览

中国古代通史知识体系概览

当前,高中新课改的历史课本体例是按照政治、经济、文化模块编写的专题史,有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25个专题构成,时间和可见的跳跃性很大,没有清晰的时序性知识脉络,给中学师生带来较大挑战。

特别是高中学生的初中历史学习相对薄弱,缺乏扎实的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基础,进入高中后直接学习这种大跨度的专题史,在知识上很容易出现张冠李戴和支离破碎的弊端。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起相对完整的时序概念,加强各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中有必要进行横向整合,勾勒出各个大的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

下面,对中国古代史的六个历史时期进行简要分析:

一、社会大转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

欧洲继爱琴文明之后,以雅典为代表的希腊半岛进入经济文化繁荣时,我国正处于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鸣的文化昌盛时代,希腊和中国逐渐形成欧亚两大文明中心。

1、经济:

该时期政局动荡,但是经济发展出现高潮,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逐步定型。

⑴铁器牛耕开始使用并逐步推广,农业生产力革命;私田出现,井田制瓦解,改革变法承认土地私有,个体小农经济普遍产生;都江堰、芍陂、郑国渠等水利灌溉工程修建;⑵冶铁技术提高;煮盐、酿酒、青铜业发达;⑶商业繁荣:

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工商业空前繁荣,私商崛起、货币丰富,很多诸侯国的国都成为繁荣的商业中心。

2、政治:

⑴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分封制瓦解;⑵改革变法和卿大夫夺权政变频繁;⑶国家逐渐由分裂走向统一;⑷出现第一次民族融合高潮。

3、文化:

⑴春秋出现老子、孔子和孙子等思想家和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⑵战国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二、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公元前220——公元220年)

当秦汉王朝屹立于东亚的时候,地中海和西亚雄距者罗马帝国和安息帝国。

古罗马是当时欧洲的文明中心,秦汉王朝是东方的文明中心。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两大文明中心开始直接交往。

1、经济:

⑴农业发展迅速:

政府重视农业发展;汉代农具得到改进,铁器和牛耕广泛推广,耕地的犁壁和畜力播种工具耧车发明使用;水利事业发展,黄河流域修建六辅娶和白渠,东汉灌溉工具毕岚发明翻车,东汉王景治理黄河,农耕区域扩大;南稻北麦格局形成;耕作和管理技术进步较快。

⑵手工业成就辉煌:

两汉手工业具有规模大、分工细、工艺精的特点;汉代冶炼业炼钢技术提高,开始使用煤做冶炼燃料,东汉杜诗发明水排鼓风冶铁;东汉晚期瓷器工艺成熟;丝织业发达,发明提花机,丝绸之路开通,中国被成为“丝国”;新疆地区出现棉纺业。

⑶秦朝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汉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汉武帝统一五株钱,官方垄断盐铁经营;丝绸之路的对外贸易活跃,在沿路兴起一系列城镇。

2、政治:

⑴秦朝结束五百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奠定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⑵秦朝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实行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地方实行郡县制度,官僚体系逐渐代替贵族体系;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汉初七国之乱的反复后最终巩固确立下来,汉武帝建立中朝、设置刺史、实行推恩令。

3、文化:

⑴统一性与多样性有机结合:

秦朝统一文字,促进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实现思想大一统。

⑵科技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

西汉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成为临床学经典;东汉还出现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西汉发明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

⑶秦汉文化气势恢弘:

代表成就是长城、兵马俑和《史记》;⑷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

张骞出使西域以后,中亚、印度的文化随丝绸之路流入中国。

三、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220——581年)

这个时期西方强大的罗马帝国分裂,而后西罗马帝国灭亡,法兰克王国建立,欧洲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西亚波斯萨珊王朝强大起来,印度由笈多王朝实现统一,印度也开始封建化过程,朝鲜当时处于三国分裂时期,日本建立起统一的大和国家。

由于三个模块的专题史内容对本时期涉及较少,具体阐释从略。

四、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公元581——907年)

隋唐时期西欧正处于中世纪国家分裂、政局混乱、经济衰落、文化低潮的黑暗时期,亚洲却生机勃勃,两者形成鲜明对比。

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及其后继者建立起横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大帝国,与中华隋唐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的文明中心。

1、经济:

⑴农业发展:

江南经济进一步开发;农田灌溉发展,唐发明筒车;农具改进,江东地区发明曲辕犁;茶叶等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⑵手工业发达:

地区分布更广,生产规模大,产量多,分工细,品种多,技艺水平提高并融入外来风格。

丝织业发明缂丝技术,南方成为丝织中心;隋唐白瓷成熟,形成“南青北白”体系,唐三彩和秘色瓷成为特色。

⑶商业繁荣:

运河开通,交通便利,外商云集,外贸繁荣;长安和洛阳成为两都,长江流域扬州和成都成为东西两个中心;城镇商业实行坊市分离制,政府对商业的时空统一管理;农村出现草市。

2、政治:

⑴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版图辽阔,并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⑵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被分割,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相互补充,提高了效率,减少了失误。

⑶科举制代替门第世袭作官的士族门阀制度、九品中正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3、文化:

⑴文化政策宽松、开放,儒、佛、道三教并行;⑵科技领先世界,僧一行测量子午线;雕版印刷术和火药发明;《唐本草》成为世界最早的、由国家颁布的药典;⑶唐代书法、绘画、诗歌、古文、戏曲等文学艺术也取得辉煌成就。

五、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金宋元时期(公元907—1368年)

这个时期长达460多年,此时欧洲仍处于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阶段,亚洲强大的阿拉伯帝国走向衰亡。

1、经济:

⑴农业有重大发展:

经济中心已经由北方转到南方,农产品的商品化加强;水利专家有元代郭守敬;⑵手工业技术和规模进一步发展:

南宋开始使用焦碳,棉织业开始发展,元代黄道婆改进技术,松江成为全国棉织中心;宋代出现景德镇等地方瓷窑体系,元代生产青花和釉里红进入彩瓷生产时期;⑶商品经济活跃:

宋代城市和商业兴盛,城镇商业在空间上打破市坊界限,乡村允许设市贸易;商业经营时间取消限制;官府放松了商业监管;边境的榷场贸易频繁;海外的陶瓷贸易活跃,外贸税收成为南宋主要财源;铜钱的发行量加大,四川出现纸币交子;

2、政治:

⑴国家由几个民族政权并立到元朝大统一;少数民族政权通过改革逐渐汉化和封建化,宋代出现王安石变法。

⑵北宋空前强化中央集权,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从中央到地方全面分割行政权、军事权和财政权。

结束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但出现了冗兵冗官、积贫积弱现象。

3、文化:

宋元是封建文化高度繁荣的阶段。

⑴科学技术世界领先:

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三大发明的完成都在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⑵儒学思想吸取佛道思想发展为理学;⑶宋朝最高的文学成就是词,元朝是元曲,适应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兴起,话本等世俗文学、娱乐场所瓦舍、南戏、元杂剧出现;⑷书画艺术领域出现苏黄米蔡四家和文人画。

六、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明清(公元1368—1840年)

明清之际,世界历史进展迅猛,新航路的开辟使新旧大陆密切联系起来,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14、15世纪欧洲地中海沿岸一些城市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7、18世纪英美法三国先后发生资产阶级革命,世界历史进入新的大转轨时期。

中国从明中期以后逐渐落伍了。

1、经济: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全面高涨,综合国力较历代王朝明显提高,臻于鼎盛,在世界范围内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⑴农业生产的发展:

明代棉花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推广、商品化程度提高,玉米和甘薯等高产的农作物新品种由国外引进,双季稻大面积种植。

⑵手工业进步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生产技术的革新提高了生产效率,技术的提高增加了产品种类,生产规模扩大,分工日益细密,促进了地区和行业的社会分工,丝织和陶瓷等领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明朝冶炼业广泛使用焦碳,明清时期南京苏州杭州成为全国三大丝织中心。

彩瓷生产明代出现斗彩和五彩瓷,清代出现粉彩和珐琅彩。

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和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

⑶商业出现新特点:

众多工商业市镇和港口城市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商业资本异常活跃;大量经济作物的农产品进入市场;劳动力成为商品,雇工现象普遍;实力雄厚的区域性商业群体崛起;清初开始实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2、政治:

⑴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清朝奠定了我国今天疆域的基础;⑵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明初废丞相、设内阁,设厂卫特务机构;清初设军机处,专制皇权高度发展,同时大兴文字狱,实行八股取士。

3、文化:

明清时期文化的明显特征是承古萌新。

⑴科学技术取得新成就,《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⑵理学走向极端,李贽、黄宗羲等人的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应运而生;⑶伴随城市经济发展,市民文学蓬勃兴起,戏剧和小说成为文学的主流;⑷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官方编纂的《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大型图书成就突出,充分显示出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⑸西方传教士东来,中国开始了解到先进的西方文明。

中国近代通史知识体系概览

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是中国的近代史。

之所以把这一段独立成一个体系,是因为社会的性质与前后有别。

近代百年,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之前是中国的封建社会,1949年之后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要理清近代中国发展的脉络,必须先澄清三个问题:

第一,社会主要矛盾有两对,即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其中民族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当然这是从整体上讲的,并不排除在一些具体阶段中阶级矛盾会成为主要矛盾,如太平天国后期、辛亥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的三次国内战争等。

第二,近代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的主题也因此有两个,即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两者的关系: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以富强为先,独立为后,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但均告失败;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先独立后富强,实践最终成功。

国家富强,在近代前期(1840-1919年)的主题和目标是资本主义化,但未成功;近代后期,主题和目标是新民主主义,然后向社会主义过渡。

这一切都取决于中国的具体国情。

第三,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由以上两个因素决定,是双重性质,即以反帝反封建为基本目标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简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分前后两段,即旧民主革命、新民主革命阶段。

其分界标准,是领导阶级及由此决定的指导思想、革命前途、群众基础等因素的不同。

但社会性质、社会两大矛盾、革命性质及目标还是相同的。

一、近代前期的知识体系

近代前期从1840年到1919年近八十年,可分为三个阶段:

前二十年、中间四十年和后二十年。

其分段标准和依据是社会性质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演变,即依此分成开始、形成和深化阶段。

这只是相对而言,因为近代百年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的全过程。

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概念是两部分。

半殖民地,是就社会地位而言,指一个独立主权的国家向殖民地方向演变过渡,是向下的沉沦。

但由于中国人民的反抗和列强之间的相互争夺,这个过渡没有完成,即半殖民地的另一半是半独立。

半封建社会,是就社会的发展形态和进程而言,指中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是向上的进步。

百年之中,虽然封建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在不断瓦解,资本主义各方面的因素在不断增长壮大,但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这个过渡也没有完成,即半封建社会的另一半是半资本主义社会。

也就是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另一层含义是半独立的、半资本主义的社会。

当然,近代前期的三个阶段,主线既可以按照社会性质的演变展开分析,也可以转换角度,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重新整合,建立灵活、生动、立体的知识体系。

(一)第一阶段的二十年(1840-1860年)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从两次鸦片战争后失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外勾结局面的形成看,体现半殖民化(半独立)线索。

从自然经济瓦解、新思潮、《资政新篇》看,体现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线索。

太平天国从反侵略角度,是殖民化的反力,可归入半殖民化线索;如果从打击封建主义和学习西方的角度,又可划作半封建线索。

整体而言,以后者为主。

这二十年尽管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发展都开始了,但主要以半殖民化为主。

也就是说,资本主义化仍需一个较长时期才能发展起来。

2、阶段特征:

政治方面,鸦片战争使中国主权丧失,在两大矛盾作用下,太平天国起义爆发,进行了反侵略反封建的激烈斗争。

经济方面,中国逐步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思想方面,开始学习西方,思潮萌发。

(二)第二阶段的四十年(1860-1901年)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从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维新思潮和戊戌变法上,可以明确地看到半封建化的线索。

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结构、阶级结构、学习西方的层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政治和文化各方面都向近代化迈进。

边疆危机、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帝国主义瓜分狂潮和八国联军侵华,又明晰地看到半殖民化的特征。

2、阶段特征:

政治方面,半殖民地统治秩序完全形成,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也出现高潮,而且变法运动已从太平天国的旧式斗争转为资本主义新式斗争。

经济方面,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初步发展,但民族经济却受到中外反动势力双重的排斥打击,举步维艰。

自然经济在内外冲击下进一步解体。

思想文化方面。

从学习西方的器物长技发展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维新思潮形成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和启蒙。

(三)第三阶段的二十年(1901-1919年)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

辛亥革命、民国成立、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发展”和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新文化运动,体现出半封建化(半资本主义)的明显特征,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方面。

列强干涉破坏辛亥革命、扶植袁世凯和多派军阀,日俄英等国乘中国政局混乱之际扩大侵略,军阀割据,府院之争,明显体现半殖民化特征。

2、阶段特征:

政治方面,列强与军阀相互勾结,统治黑暗,使中国半殖民统治秩序进一步深化;但同时,以民主共和为目标的辛亥革命把旧民主主义革命推向高潮。

从1912年到1919年,中国社会政治的核心主题是民主共和。

经济方面,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高潮。

思想文化方面,新旧思想文化冲突激烈,民主共和、实业救国和新文化运动等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成为主流,体现出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渡性。

二、近代后期的知识体系(1919-1949年)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是近代后期,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这三十年整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但是非常明显,这四个阶段的划分标准和依据,与近代前期社会性质演变的标准不一样,它是以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来划分的。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和国民大革命时期(1919-1927年)

这个时期也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社会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的矛盾,“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社会的主题。

阶段特征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和国民大革命。

从阶段特征的具体表现看:

第一,马克思主义传入、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独立、中共建立和二大制定纲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等,体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线索。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期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两大革命旗帜并存。

由于新三民主义体现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中国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所以在具体表现上,革命以新三民主义和国民党为主导。

第二,国民大革命以国共合作为主导,实现了四大革命阶级的大联合,工农运动普遍高涨。

大革命的高潮是北伐战争,它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但由于蒋、汪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最终破裂。

革命任务没有完成,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大革命失败。

整体看来,大革命体现出革命力量的广泛性、斗争方式的多样性。

(二)国共的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

这个时期也称土地革命时期,或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社会主要矛盾是中共代表的工农大众与国民党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矛盾,阶段特征是国共两党的十年对峙。

这个时期主要有三条发展线索:

第一,国民党统治:

在政治上,通过“宁汉合流”实现了国民党一党专政;通过“二次北伐”最终“东北易帜”,完成了国家在形式上的统一;继而又疯狂围剿共产党和根据地,最后暂时取胜,但终未得逞。

在经济上,依靠帝国主义支持和国家政权,建立了经济基础——官僚资本。

民族资本主义在遭到排斥的同时,也有发展。

在对外政策上,面对日本侵华,从不抵抗到“攘外必先安内”,导致国土沦丧,遭到人民反对。

第二,中共不断走向成熟。

表现有三: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创建,纠正自身右倾、左倾错误,及时抓住主要矛盾调整国共关系一致抗日。

第三,日本逐步扩大侵华。

从民主革命的动态变化看,这一阶段可以看出三个历史发展趋势:

第一,革命对象从旧军阀到新军阀,从列强共同侵华到日本侵华逐步扩大;第二,中共从参加革命到独立领导革命,从走苏联道路到走自己的道路,革命中心从城市到乡村,从南方到北方,中共也从幼稚走向成熟;第三,国共两党由内战对峙走向合作对外抗日,社会主要矛盾开始从阶级矛盾转为民族矛盾。

(三)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这个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阶段特征是中华民族进行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体现出六大特点:

一是全民族抗战,国共两党合作;二是两大战场和两条抗战路线并存;三是中共在抗战中起到中流砥柱作用,这从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巩固、《论持久战》、全面抗战路线、敌后战场等方面体现出来;四是战争具有双重性质,即反法西斯战争和民族解放斗争;五是中华民族最终以弱胜强;六是与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相互配合等。

抗日战争还可以从时间上分防御、相持和反攻三个阶段,也可以从国、共、日力量上分三方面作专项分析,兹不赘述。

(四)人民解放战争(1945-1949年)

这个时期也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社会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阶级矛盾,阶段特征是中共领导人民革命力量同美蒋进行决战。

本阶段从政治力量上看主要有四个:

美帝国主义、国民党、中共和资产阶级中间派;政治方向或道路有三个:

美蒋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中共争取民主联合政府这个光明前途,资产阶级中间派仍争取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

从根本上讲,这是中国命运的决战时期,核心是建设一个什么性质的国家。

从时间上看,本阶段可以分成争取和平民主的政治斗争阶段、防御阶段、反攻阶段、决战胜利阶段。

从发展线索上看,可从国共两条线索作专项对比分析。

从战争进程看,国共两党由合作到内战,由争取和平民主的政治斗争到军队斗争,中共把解放区“一线斗争”与国统区“第二条战线”相结合,把前方军队斗争和后方土地改革相结合反对美蒋,最终以弱胜强,迎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中国现代通史知识体系概览

中国现代史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整体可分成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一、过渡时期(1949-1956年)

过渡时期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三大改造完成。

按原先设想,这是一个比较长的阶段,结果提前完成过渡。

期阶段特征或含义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这七年,可称作新民主主义社会。

因其过渡性,所以又不是一个完整的社会形态。

本阶段的主要特征是:

在政治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多党参加的人民民主专政(或联合政府);在经济上,是国营经济主导下的五种经济形式并存。

本阶段的七年可分成头三年、后四年两个阶段,其区别有四点:

一是任务:

头三年主要任务是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后四年主要任务是“一化三改”,即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二是性质:

头三年工作的性质大部分是民主革命的继续;后两年工作的性质多为社会主义革命。

其中,没收官僚资本是双重性质。

三是矛盾:

头三年主要体现与“三座大山”矛盾的继续;后四年主要体现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四是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

头三年是调整、鼓励、限制和利用。

后四年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加以改造,变私有制为公有制。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一)十年建设时期(1956-1966年)

1、两个基本问题: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都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共面临两个基本问题: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和经济建设的速度及规模问题,即工作重心是抓经济还是抓革命,抓经济又如何建设的问题。

在这两个问题上的正确的探索有:

在经济建设问题上有《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1960年“八字方针”和1962年七千人大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有《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整风运动和初期的反右派斗争。

错误的探索有:

在经济建设上的“左”倾有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即“三面红旗”)。

前两点是速度问题,后一点规模(生产关系)问题;在阶级斗争上的“左”倾有反右扩大化和反右倾斗争。

2、这个时期取得建设成就的原因有三点:

一是破除了对苏联经验的迷信;二是中共坚持实事求是方针,进行了一系列正确探索;三是各级领导干部、科技人员、工人阶级的努力拼搏,以及工、农等各行业之间的配合。

3、这个时期出现工作失误的原因有三点:

一是根本上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对迅速到来的社会主义尚缺乏成熟充分的理论和心理准备;二是经济建设上失误是没有从国情出发,没有按规律办事,要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心情过于迫切,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三是阶级斗争问题上的失误是对国际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中共在长期的战争环境中习惯用阶级斗争的方法解决问题。

(二)十年“文革”内乱(1966-1976年)

1、“文革”爆发的原因有三点:

一是对国际国内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

当时中苏、中美关系交恶,国内的反右扩大化和反右倾斗争又使阶级斗争从党外扩展到党内,逐渐使“左”倾错误泛滥开来。

二是社会主义法制不健全:

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严重,党的民主集中制遭到严重破坏。

三是林、江反革命集团利用:

为篡夺领导权,他们利用毛泽东的错误,推波助澜,兴风作浪。

2、对“文革”中各派政治力量的评价认识:

第一,关于毛泽东:

他是“文革”的发动者和领导者,对这场内乱负有直接责任。

但是,其前提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与两个反革命集团有着本质的区别,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在探索中犯下的错误。

第二,关于林、江反革命集团:

其目的就是为了抢班夺权,因此乘机加紧迫害老干部。

文革的整个发展过程和一系列非正常现象,均与其有密切关系。

历史是辩证的,终为千古罪人。

第三,关于周恩来、邓小平等革命老干部及广大人民:

他们既是受害者,更是反对和结束“文革”的中间和根本力量。

3、辩证评价“文革十年”:

“十年文革”是错误,应彻底否定;“文革十年”是历史,不可一笔抹杀。

这十年值得肯定的方面有:

政治上,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未变;经济上,在周、邓调整和整顿以及广大人民努力下,仍取得一些成就;军事上,人民军队坚强捍卫了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外交上,成就辉煌,联合国席位恢复,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随之出现了一次建交高潮等。

但是,这些成就绝非“文革”的成果,没有“文革”,建设成就将会更大。

4、文革的历史教训:

第一,要抓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以经济建设为重心。

第二,要正确区分两类矛盾,客观认识阶级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不可划敌为友,更不可人为制造阶级矛盾。

第三,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反对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实事求是,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第四,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

制度的优越与否,绝非标签或标榜,是实践和生产力标准。

第五,既要反右,也要反“左”,但主要是反“左”。

要警惕革命阵营内部的阴谋家。

第六,稳定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前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一定要紧抓不放。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76年至今)

1、“两年徘徊”:

“文革”结束后的两年左倾领导人坚持“两个凡是”,实质是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是文革左倾错误的继续。

2、历史转折:

第一,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