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 必修1 第三单元 考点10两次鸦片战争 文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96632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17.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 必修1 第三单元 考点10两次鸦片战争 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 必修1 第三单元 考点10两次鸦片战争 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 必修1 第三单元 考点10两次鸦片战争 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 必修1 第三单元 考点10两次鸦片战争 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 必修1 第三单元 考点10两次鸦片战争 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 必修1 第三单元 考点10两次鸦片战争 文档.docx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 必修1 第三单元 考点10两次鸦片战争 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 必修1 第三单元 考点10两次鸦片战争 文档.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 必修1 第三单元 考点10两次鸦片战争 文档.docx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必修1第三单元考点10两次鸦片战争文档

单元概览

时期

两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内容

屈辱史

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日成为侵华的主力。

日本侵华步伐不断加快,九一八事变后占领东北,七七事变后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探索史

农民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农民阶级发动了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由于阶级的局限性,最终以失败告终

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最终仍以失败告终

五四运动后,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并创建了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领导了国民大革命和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终于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

主旨

中国近代史既是西方列强不断侵华,变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富强而不断探索的历史

[考纲要求] 1.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辛亥革命。

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4.新民主主义革命。

5.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考点10 两次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

1.原因

2.过程

3.结果:

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4.影响

[概念阐释] 片面最惠国待遇

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口岸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权等待遇。

最惠国待遇的取得必须有条约和根据,一般是相互的。

片面最惠国待遇就是外国要求中国给予最惠国待遇,但它们并不将最惠国待遇给予中国,因此是“片面”的、单方面的。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2.经过

3.结果

4.影响

[图示总结] 两次鸦片战争

1.从1840年开始,为夺取原料产地、商品销售市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船坚炮利的军事优势,屡次发动侵华战争。

2.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出现了两对矛盾:

即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而前者是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3.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程度加深;两次鸦片战争客观上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

4.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两场战争的目的一脉相承,第二次鸦片战争侵略规模扩大,侵略区域从沿海深入到内地,攫取中国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5.两次鸦片战争都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社会制度落后。

6.两次鸦片战争不仅引起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领域发生根本性变化,而且也引起了爱国人士思想观念的转化。

主题一 “天朝上国”的暮年悲歌——鸦片战争

1.图片证史——鸦片战争爆发前中英实力对比

鸦片战争前夕的英国经济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经济

论从史出 图片反映了清朝统治下的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远远落后于时代潮流;19世纪40年代,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急于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客观上表明英国要打开封闭的中国市场。

2.史料探史——英国战争罪犯的诡辩

史料 (中国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

——《安得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

探究 史料反映了中国的禁烟运动与鸦片战争的爆发有何内在联系?

答案 史料反映了英国殖民者要求英国政府借中国禁烟运动发动对中国的战争,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中国禁烟运动只是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借口,鸦片战争的本质是英国要打开中国市场。

3.重点讲解——运用多元史观解读鸦片战争

史观

解读

革命史观

它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侵略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现代化史观

它在客观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文明史观

鸦片战争后,西方先进的文明传入中国

社会史观

鸦片战争后,西方服饰、生活方式等传入中国,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社会习俗

全球史观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

主题二 “天朝上国”的再次沉沦——第二次鸦片战争

1.史料探史——“修约”是英法侵华的借口

史料 一般说来,人们过高估计了天朝老百姓的需求和购买力。

在以小农经济和家庭手工业为核心的当前中国社会制度下,谈不上什么大宗进口外国货。

——马克思《英中条约》

探究 史料主要说明了什么问题?

据此分析,列强提出“修约”的本质目的是什么?

答案 史料说明了中国的自然经济是列强无法扩大中国市场的根本因素,因而西方列强提出“修约”要求。

“修约”实质上是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从侧面反映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2.地图探史——从两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看列强侵华特点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探究 依据示意图,相对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特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 由东南沿海地区扩展到整个沿海地区,并且深入到长江中游;由远离清朝的统治中心到临近清朝统治的心脏地带——北京。

3.归纳总结——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1)继续

①从背景看,都是发生在工业革命后的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为发展资本主义,列强竭力寻找海外市场。

②从目的看,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③从性质看,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

④从结果看,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攫取了大量侵略权益。

(2)扩大

①从目的看,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②从过程看,侵略者的数量由英国变为多国,侵略时间由两年延长为四年,侵略范围由中国东南沿海扩展到整个沿海地区,并侵入北京。

③从影响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外国经济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清朝统治者开始投靠侵略者,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高考题组

1.(2015·山东高考)“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

”这强调的是(  )

A.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

B.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

C.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

D.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

答案 B

解析 材料的主旨信息是中国融入世界,中国与西方相互影响,故B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中西相互影响,没有体现西方的主导性以及按西方模式演变,故A、C两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向西方学习,故D项错误。

2.(2015·安徽高考)传教士郎怀仁等上书拿破仑三世:

“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

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陛下的大力保护,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

”据此判断,该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答案 B

解析 结合题干中的描述,此时洋人已经取得了到中国内地自由传教的特权,并且西方列强公使已经进驻北京,联系教材知识,这是《天津条约》的内容,后来在《北京条约》中被清政府承认继续有效,故选B项。

3.(2014·江苏高考)下面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  )

A.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B.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

C.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

D.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答案 B

解析 依据“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可知,该条约还未签订,因此C项错误。

由谕旨中道光帝准许在厦门、宁波、上海等地贸易,说明颁发于鸦片,战争期间,故A项错误。

依据“香港仍坚持‘赏借’”可知道光帝的天朝上国思想浓重,但并非坚决捍卫国家主权,故B项正确,D项错误。

模拟题组

4.马克思在1853年说:

“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封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解体一样。

”马克思意在表明(  )

A.工业文明必然取代农业文明

B.君主立宪制必然取代封建君主制

C.主观暴力破坏与客观推动进步同时并存

D.主观暴力破坏具有延续的特点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主要讲述中国的封闭被英国暴力打破,没有涉及工业文明必然取代农业文明,故A项错误;取代封建君主制的未必是君主立宪制,故B项错误;材料中马克思的主要意思是说明英国在暴力侵略中国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的进步,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主观破坏与客观推动是同时的,没有体现主观暴力破坏具有延续性的特点,故D项错误。

5.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办理对外交涉——五口通商大臣,起初由两广总督兼任,驻广州。

1859年,将五口通商大臣移驻上海。

1861年划归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管辖。

1866年,改称南洋通商大臣,由两江总督兼任。

这种转变反映了(  )

A.中国中央机构的半殖民地化

B.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开启

C.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D.中国被迫全面对外开放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显示的是外交机构的变化,不是中央机构的半殖民地化,故A项错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开启标志是戊戌变法,故B项错误;材料中“五口通商大臣”“将五口通商大臣移驻上海”到“南洋通商大臣”说明中国外事

机构随着外国侵略而改变,体现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故C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部分对外开放,不是全部,故D项错误。

6.英国人赫德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期间(1863~1908),依照英国模式运作的海关高效廉洁,关税收入累翻。

同文馆、洋务派军工厂等资需均系关税。

恭亲王奕对赫德说:

“中国官员均不可信,幸海关有诚实之外国人。

”上述史料信息说明(  )

A.清政府外交政策委曲求全导致丧权辱国

B.英国侵华严重阻碍中国民族经济发展

C.西方经济进入注重资本输出的垄断阶段

D.西方近代海关制度引入中国有一定进步意义

答案 D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了中国海关引入了英国模式取得了高效廉洁,没有体现外交的委曲求全,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海关收入的翻倍,没有反映阻碍民族经济发展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西方近代海关制度的引入对中国的推动作用,没有体现西方经济进入注重资本输出的垄断阶段,故C项错误,D项正确。

考点训练

1.“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渐成病国之忧。

”依据材料判断,禁烟运动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  )

A.遏制吸毒,医治官场病疾

B.制止白银外流,缓解政府财政危机

C.整顿海防,打击英国入侵

D.打击鸦片走私,增加政府外贸收入

答案 B

解析 依据材料判断“害人之物”为鸦片,鸦片走私是“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材料与医治官场腐败无关,故A项错误;禁烟运动打击鸦片走私,制止白银外流,以此缓解政府财政危机,故B项正确;禁烟运动需要整顿海防,但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禁烟运动与增加政府外贸收入无关,故D项错误。

2.“但这一战争并没有促使中国人惊醒……他们拒不承认中国在军事上的劣势和在政治上的衰退,这样他们便让自己继续沉睡了二十年。

”这段话中的“战争”是指(  )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

答案 A

解析 材料“这一战争并没有促使中国人惊醒”“拒不承认……劣势和……衰退”“……继续沉睡了二十年”等信息体现了中国国门初被打开,清朝统治者仍然没能认清形势,符合材料所述的是鸦片战争,故A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开始,不符合“继续沉睡”的意思,故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开始“新政”,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

3.关于《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条款的规定,英国人认为:

“同英国臣民进行贸易的中国臣民将不因为他们那方面进行交易而承受特别的负担或特殊的苛捐杂税”。

清政府认为:

这个税率(值百抽五)比现有的帝国税率(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还高,所以应允了英方的要求。

中英双方不同的认识说明(  )

A.英国通过该条款进一步控制中国

B.中国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中国逐渐丧失对关税主权的保护

D.清政府缺乏国家主权的概念

答案 D

解析 英国通过关税协定条款加紧了对中国的掠夺,但并不能体现出进一步控制中国,故A项错误;此题与中国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无关,故B项错误;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进一步丧失了中国对国内经济的保护,故C项错误;清政府认识不到关税协定是丧失了关税主权,反而还为获得了比之前更高的税率而高兴,体现了其缺乏国家主权概念,故D项正确。

4.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后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

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

B.鸦片战争时期广东人抵制洋货

C.鸦片战争打击了广州对外贸易

D.清政府加强限制广州对外贸易

答案 A

解析 1842年,《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对原来广州的唯一外贸口岸地位形成了冲击,导致“19世纪40年代后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故A项正确;“19世纪40年代后半期”与“鸦片战争时期”不符,故B项错误;“19世纪40年代后半期”,鸦片战争已经结束,故C项错误;1842年清政府被迫开放五口通商,不可能“加强限制”,故D项错误。

5.清朝谈判大臣对鸦片战争后某一条款的订立颇为得意,认为把清政府最担心的麻烦——诉讼推给外人处置,有使中英之间的商务矛盾不至于上升为两国间武力冲突的好处。

该条款涉及(  )

A.割让香港岛B.领事裁判权

C.巡查贸易权D.关税协商

答案 B

解析 “诉讼推给外人处置”说明中国丧失了司法主权。

割让香港岛使中国丧失了领土主权,故A项错误;领事裁判权使中国丧失了司法主权,故B项正确;巡查贸易权使中国丧失了对自己领海的控制权,故C项错误;关税协商使中国丧失了关税主权,故D项错误。

6.下图的漫画发表在1858年10月2日的英国《笨拙》周刊上,标题为“JohnLeech”。

一位大腹便便的清朝官员,身着朝服,双膝跪地,张开了大嘴:

面前站着的一位矮小绅士正在把一卷条约(TREATY)向他口中塞去。

下列内容符合漫画中的条约(TREATY)的是(  )

A.开放广州、厦门、福州等五处为通商口岸

B.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各国驻兵

C.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

D.攫取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

答案 C

解析 从漫画的时间和事件,可知体现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与外国签订《天津条约》的史实,A项是《南京条约》的内容,故A项错误;B项是《辛丑条约》的内容,故B项错误;C项是《天津条约》的内容,故C项正确;D项是《南京条约》附件的内容,故D项错误。

7.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签订的《通商章程善后条款》规定:

“任凭总理大臣邀请英(美)人帮办税务,毋庸英(美)官指荐干预”,并“各口划一办理”。

据此,1859年海关英籍税务监督李泰国被派为总税务司,负责募用外国人在各口岸任税务司,这表明(  )

A.洋务运动正式展开

B.清政府加强了对海关的管控

C.中国关税自主权进一步丧失

D.对外贸易完全被英国控制

答案 C

解析 洋务运动在1861年正式展开,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清政府聘请外国人担任总税务司和各口岸税务司,放松了对海关的管控,因此可见中国的关税自主权进一步丧失了,故B项错误,C项正确;清政府的对外贸易被英国控制,但未体现出“完全”,故D项错误。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回顾历史,鸦片显然只是战争的直接原因而非根本原因。

由于中西方对国际关系、贸易和司法管辖的观念大相径庭,即使没有鸦片,双方之间的冲突也照样会爆发。

比鸦片问题远为深刻的是几个概念的冲突:

中国自称天下宗主的角色与西方国家主权的观念之间的不相容;中国的朝贡关系体制与西方的外交往来体制之间的冲突;以及中国农业的自给自足与英国工业的扩张之间的对抗。

确实,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思想与中国人对商业的鄙视态度是无法共存的。

由工业革命产生的力量与通过变化获得的进步思想,推动了西方向海外扩张,没有什么东西能阻止这股潮流。

不幸的是,满清宫廷与中国的士大夫对这些事实一无所知,因此,中国与西方碰撞时便显得极其痛苦。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古老封建社会的催化剂,使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产生了变化。

——刘卫川《鸦片战争前后差异》

材料三 鸦片战争用火和剑的形式告诉中国人的使命:

中国必须近代化,顺合世界潮流。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鸦片战争前夕,中英双方冲突表现是什么?

(不得摘抄原文)

(2)根据材料二、三,从社会转型的角度,说明鸦片战争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的催化剂。

答案 

(1)国际体系上:

中国朝贡体系,讲究尊卑有序原则。

英国外来交往体系讲究平等原则。

国家类型上:

中国王朝统治,英国民族国家。

治理模式上:

中国人治,英国法治。

经济模式上:

中国封建自然经济下手工劳动,英国资本主义经济下机器生产。

经济观念上:

中国重农抑商,英国自由贸易思想。

思想观念上:

中国思想专制,英国思想解放。

外交体制上:

中国闭关锁国,英国海外扩张。

(任答三点即可)

(2)政治转型:

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经济转型:

自然经济解体,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近代化起步。

思想转型:

盲目自大到向西方学习。

解析 第

(1)问根据材料一中“中国自称天下宗主的角色与西方国家主权的观念之间的不相容;中国的朝贡关系体制与西方的外交往来体制之间的冲突;以及中国农业的自给自足与英国工业的扩张之间的对抗”可从国家观念、国际体系、经济观念等角度分析。

(2)问从鸦片战争对中国造成的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的影响回答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