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管理程序及参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95186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79.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猪场管理程序及参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猪场管理程序及参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猪场管理程序及参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猪场管理程序及参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猪场管理程序及参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猪场管理程序及参数.docx

《猪场管理程序及参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猪场管理程序及参数.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猪场管理程序及参数.docx

猪场管理程序及参数

猪场管理程序及参数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规模养殖生产的工艺参数简述

一、种猪繁殖参数

(一)种公猪

10月龄的初配体重为130~150公斤,每头种公猪负担25~30头母猪。

种公猪年更新率为30%,每3头成年公猪选留1头后备公猪。

(二)种母猪

1、妊娠期平均114天。

2、补乳期4周、5周或6周(28、35、42天)

3、空怀期14天(7~21天),发情周期21天,母猪断奶后5~10天发情配种,一情期受胎率为85%~90%。

4、成年亩猪年淘汰率为25%,后备母猪应为成年母猪数的25%~30%。

5、父母代母猪每窝产活仔猪10头。

哺乳期存活率为90%,即每窝存活仔猪9头。

培育仔猪存活率为98%以上,育肥猪淘汰率为2%。

6、母猪年产仔窝数:

U=365天/年÷(114+P+H+21×B+21×E)

其中:

P=哺乳期(以35天为例)H=母猪断奶到第一次发情的平均天数为14天

B=一情期配种空怀率15%E=发情期长短误差10%

根据上述参数计划年产窝数:

U=365÷(114+35+14+21×0.15+21×0.1)=2.17窝

U=365÷(114+28+14+21×0.15+21+0.1)=2.26窝

一个生产周期为162~168天,平均为165天,每头母猪平均产仔2.2窝。

(注)以上指标按较高生产水平测算。

二、规模猪场各种类别猪的每栏饲养头数及占地面积(表一)

表1 各种类别猪的每栏饲养头数及占地面积

猪群种类

每栏猪数(头)

每头猪面积(㎡)

饲养方式

空怀至配种后25天

1

2.5~3.0

地面平养

妊娠母猪

1

1.3

限位饲养

产仔哺乳母猪

1

1.3

高床养猪

种公猪

1

12.5

地面平养

哺乳仔猪

1窝

0.3

高床养猪

保育仔猪(断奶至70日龄)

10~15头

0.4

高床养猪

育肥猪(71~180日龄)

10~15头

0.9~1.0

地面平养

 三、商品猪群生长发育参数

仔猪初生重 1.2~1.4公斤

乳猪35日龄断奶重 8公斤以上(日增重200克)

小猪70日龄转群重 25公斤(日增重480~520克)

中猪25~60公斤 日增重620~650克

大猪61~100公斤 日增重780~830克

每窝仔猪出栏肉猪总活重 800~1000公斤

后备公母猪8月龄配种时体重 120~130公斤(日增重420~500克)

初产母猪妊娠期增重 60公斤

经产母猪妊娠期增重 30公斤

分娩失重 17~18公斤

哺乳期失重 初产母猪20~30公斤,经产母猪16~18公斤

平均每头母猪年出栏商品猪 18~19头

第二节规模猪场种猪群数量的确定

规模化猪场选用的杂交方式、种猪群的组合、数量是否符合生产要求,猪群结构是否优良,都直接影响养猪生产的水平和商品猪生产的质量,从而也就影响到养猪生产的经济效益。

可见,任何一个规模化养猪都应该重视猪群结构的优化与更新。

任何一个规模猪场都应首先确定商品猪生产的规模(即头数),按生产规模的大小来配备种猪群的数量,种猪群的数量随生产水平的高低而变化。

例如:

一个年产商品猪10000头的规模猪场,如采用三元杂交的方式,按每头母猪年产16头商品猪(全群平均数,包括空怀率在内)计算,则需杂交一代母猪约625头,生产625头杂交一代母猪所需的纯种母猪群就要有78头,按每头公猪负担25~30头母猪的比例选留种公猪,则第一父本公猪需约3~4头和第二父本公猪约21~25头。

此外,还需考虑第一代母猪每年有30%的更新率,则纯种后备母猪每年尚需保证24头。

如果采用二元杂交方式,则每年需纯种母本猪625头,父本公猪21~25头,由此可以推算任何规模生产的猪种结构所含各种群的数量。

在种猪群体结构中,各类种群的数量要随生产水平的高低而发生变化。

例如:

如果每头母猪年生产18头商品猪时,则各类种群头数相应有所下降:

杂交一代母猪只需555头,生产杂一代母猪所需的纯种母猪就只需62头,种公猪的数量也可相应减少,种群头数的下降,同样能达到10000头商品猪的产量,这样,猪群的饲料消耗大为降低,从而降低了饲养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千方百计地改善饲养管理条件,提高断奶仔猪成活率,争取达到90%左右。

第三节猪舍的通风换气

一、猪舍通风不良的危害及有害气体指标

1、氨气的浓度过高时,就会引起粘膜充血,眼结膜炎和呼吸道疾病,如浓度再大,就引起眼睛矢明,肺水肿,甚至导致中枢神经的麻痹,易造成猪的死亡。

2、猪舍内的二氧化碳,经长期积累,浓度过高时,会造成舍内缺氧,使猪神经不振,食欲减退,增重减慢。

3、猪舍中最有害的气体是硫化氢,该气体具有臭豆腐味,是较强的神经中毒剂,有强烈的刺激性,浓度过高时,会引起猪眼结膜和呼吸道的炎症,严重时,可导致猪窒息或神经麻痹而亡。

这些气体的正常含量为:

氨气不得超过每立方米15毫克,二氧化碳不超过0.15~0.2%,硫化氢不超过每立方米10毫克。

在低温条件下,北方的大部分猪舍全部进行封闭,这时产生的有害气体排不出去,会严重影响猪群的健康,使生产成绩下降。

因此,在猪舍密闭的情况下,必须设置通风口、鼓风机等换气设备,定期进行通风换气,加快排除有害气体。

在半封闭式猪场,冬天晴天上午出太阳后,要打开窗户进行通风换气,但与此同时要注意保持猪舍温度,防止猪群着凉,尤其是要保持产房和仔猪舍所需的温度,但保温要在通风的基础上进行。

二、建议环境参数

(一)温度

猪群需要最适的环境温度才能保持高的生长速度和繁殖性能,乳仔猪要注意保温,夏季母猪和育肥猪要注意防暑降温,不同猪群的最适环境温度见表2。

                                                         表2不同日龄猪最适环境温度

猪群种类 温度要求   猪群种类 温度要求   猪群种类 温度要求

1~3日乳猪 32~30℃   7~15日乳猪 28~25℃   2~3月仔猪 22~18℃

4~7日乳猪 30~28℃   15~30日乳猪 25~22℃   成年猪 15℃

公猪 15~20℃   母猪 15~20℃      

(二)温度:

猪舍内相对温度要求为50~70%。

(三)空气流速:

猪舍内空气流速要求春、秋、冬季为0.2~0.4米/秒,夏季0.4~1.0米/秒。

第二章猪的品种

第一节我国引进的著名外来品种

一、大白猪

又名大约克夏,产于英国的约克郡及附近地区。

大白猪毛色全白,体积高大、肌肉发达,是理想的瘦肉型猪,且对环境不易发生应激反应。

该猪的繁殖力及泌乳力也较强,活产仔数达11.6头。

我国自1900年开始就从德国输入该猪种,以后又陆续进口,国内目前有英系、法系、加系、美系等大白猪。

在三元杂交中,大白猪用作母本或第一父本较多。

二、长白猪

原名兰德瑞斯猪,始产于丹麦,是英国大白猪与当地土种白猪杂交改良而成,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是世界最优秀的瘦肉型猪种。

该猪种以体长、毛全白而得名,体呈流线型、瘦肉率高,繁殖性能好、泌乳量高,窝均活产仔达11.2头,目前世界上养猪业发达的国家均有饲养。

各国利用丹麦长白培育成自己的长白猪系,如英系、荷兰系、瑞典长白、德国长白等。

我国自1964年起,先后从瑞典、英国、法国、日本引起该猪种,目前,各地的规模猪场均有饲养。

该猪种的缺点是四肢尤其是后肢比较软弱,对环境可能发生应激症,据统计,我国九十年代以前所引起的长白猪应激症发病率可达16%,因此用作母本不如大白猪。

我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引进的大白猪和长白猪瘦肉率已达64%以上,平均日增重达750~800克,料肉比(日饲养用量㎏:

日增重㎏)2.6:

1左右。

三、杜洛克

原产地美国东北部,是以美国纽约州的杜洛克和新泽西州的泽西红为主要亲本育成的。

该猪种被毛棕红色、肌肉丰满、体格强健、耐热,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繁殖力强,活产仔9.8头,生长快、肉质好,瘦肉率达65%,是美国饲养最多的猪种。

我国多用于作为父本繁殖杂交二代商品猪。

四、皮特兰

又叫黑白花斑猪,原产地比利时,1955年才被公认,后在欧洲流行,在德国的改良品种很多。

毛色灰白并夹有黑斑,体躯较短,肌肉发达,产仔数平均9.7头,最高产仔可达11头。

突出优点是胴体瘦肉率高达66%以上,并具有杂交优势。

该品种早期弱点是生长较慢,肌肉纤维较粗。

经过不断选育,我国九十年代中期新引进的皮特兰猪种平均日增重已达800克以上。

我国多用于作为二元杂交的父本。

五、汉普夏

原产地美国,以瘦肉率高、膘薄、眼肌面积大而闻名,我国于1934年首次引进,后又陆续从匈牙利、美国引进数百头。

该品种体躯较长,后驱丰满,肌肉发达,嘴较长而直,围绕前肢和肩部有一条白带,白带长度不超过体长的四分之一,身体其它部分为黑色。

母猪母性强迫繁殖性能较低,乳头6~7对,产仔约9头,乳猪初生重1.3㎏。

由于该品种公猪性欲强,瘦肉率高,是较为理想的杂交父本。

第三节常见配套系商品猪简介

一、PIC商品猪配套体系

(一)高瘦肉率配套体系:

                                              

(二)产仔率高的配套体系

 

二、迪卡商品猪配套体系

 

第三章猪的营养与饲料

养猪以最大利润为目的,而饲料成本占养猪总成本的70%左右,所以正确认识猪的营养特性和饲料要求,配制性价比好的配合饲料是提高养猪效益的重要途径。

第一节猪的营养特点

一、       猪生长发育需要的营养物质

猪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是粗蛋白、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包括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和水。

这些物质的任何一种缺乏都会严重影响猪的生长发育速度及健康状况。

在放养条件下,猪可以通过采食青饲料、洪泥土等形式获得少部分矿物质、维生素,但在规模化水泥圈养时,除水外,这些养分必须通过饲料获得。

在配合饲料中,通常使用的玉米、豆粕、麸皮等“大料”主要提供粗蛋白、碳水化合物和脂肪、而维生素和矿物质必须由预混料中额外添加才能得到满足。

二、猪的营养特点

在不同生长阶段的猪中,相对地,母猪和仔猪的营养要求更严格。

(一)母猪的营养特点

供给合适的营养水平是保证母猪高繁殖力的基本保证。

母猪通过胎盘和乳汁供给仔猪营养,合适的养分摄入可确保仔猪健康快速成长。

母猪营养突出特点是“低妊娠高泌乳”。

妊娠期供给相对低的营养水平,以防止母猪过肥而难产、奶水不足、压死仔猪增加、断奶后受孕率下降;妊娠阶段一般都实行限饲的饲喂方法。

泌乳期的母猪需要高的营养水平以供给不断生长的仔猪,而且也使在断奶后体重不至于减少太多,以利于尽快发情配种这个阶段饲粮要求消化能达到3200千卡/公斤,粗蛋白至少达到15%以上。

(二)乳、仔猪的营养特点

乳、仔猪的营养是所有阶段猪中最复杂的。

营养供给不合理的直接后果是猪只生长缓慢、腹泻率高、死亡率高,进而使中大猪阶段生长缓慢、延长出栏时间。

新生仔猪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消化酶分泌能力弱,只能消化母乳中乳脂、乳蛋白和碳水化合物,直接供给以玉米、豆粕为主的全价配合饲料,容易引起仔猪腹泻。

仔猪腹泻分营养性腹泻和病菌性腹泻两种,刚断奶仔猪的腹泻,往往是营养性腹泻。

导致仔猪营养性腹泻的机理是:

仔猪对全价配合饲料的消化率低,大量未消化的碳水化合物进入大肠,大肠中大量微生物借助这些碳水化合物迅速繁殖,微生物发酵会产生大量的挥发性脂肪酸和其他渗透活性物质,打破了肠壁细胞的内外渗透平衡,水分从细胞内渗透到肠道中,增加了肠内容物的水分含量,导致腹泻。

在此过程中,豆粕所含的大豆抗原可引起仔猪肠道的过敏性反应,加剧腹泻。

因为上述原因,乳、仔猪饲粮中需要使用易消化的原料,如乳清粉、喷雾干燥血浆蛋白粉、膨化大豆等,同时,需添加助消化的酸制剂、酶制剂等。

第二节猪常用的饲料原料和猪饲粮配制方法

一、猪常用的饲料原料

(一)玉米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能量饲料,能量在谷物饲料中最高,有“饲料之王”之称;但玉米的蛋白质含量低、品质差,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等含量也很低,且缺乏赖氨酸和色氨酸等,营养不全价,故在配合料时要注意这些氨基酸的平衡。

在猪饲料配制时,都以玉米作为配比的主体,围绕它实行营养的多种饲料平衡,并补足蛋白质。

由于玉米含有较多的脂肪酸,所以磨碎后的玉米粉,易于酸败变质,不宜长期保存;新上市玉米水分含量高,贮藏过程中极易发生霉变,霉变后产生的黄曲霉毒性大,易使猪中毒,应引起高度重视。

玉米水分含量高,会使配制的猪饲粮能量浓度下降,这是生产中猪皮毛缺乏光泽、凌乱的原因之一。

(二)小麦麸

小麦麸是小麦制粉后的副产品,随制粉不同工艺及不同小麦而质量差别较大,配合饲料时应注意其品质。

小麦麸的营养性质是能量较低,钙、磷含量高,赖氨酸、蛋氨酸含量低,B族维生素高。

小麦麸具有轻泻性,乳猪饲粮中应避免使用,仔猪和中、大猪可使用5~15%。

小麦麸是控制种猪过肥、便秘的良好原料,妊娠母猪饲粮中可应用到20%左右,泌乳母猪饲粮中不应超过20%,以免能量过低,影响泌乳量和膘情。

(三)豆粕

豆粕是我国最常用的一种植物性蛋白质饲料,一般含粗蛋白在40%~46%,赖氨酸可达2.5%左右。

豆粕的品质受大豆成熟程度、加工方法、加热程度影响很大。

正常的豆粕颜色应该是黄褐色,不得腐败或带有异味。

豆粕是否经加热处理的简易判断方法是:

取10份粉碎的豆粕,加入1份尿素和5份水,于瓶内混合均匀并将瓶盖密封,在摄氏20℃下净置20分钟后打开瓶盖,如果在瓶口嗅不到氨气味就表明豆粕已经过热处理,可以直接利用,如果闻到氨气味就表明豆粕未经过热处理。

乳猪料中应限制使用豆粕,不可超过25%,因为豆粕中的大豆抗原可致乳猪和断奶仔猪腹泻,配合使用一部分膨化大豆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棉籽粕

棉粕在我国是仅次于豆粕的一种重要的蛋白质原料,但它含有棉酚等毒害物质,在利用上受到一定的限制。

棉粕随是否含有棉籽壳而营养价值差别很大,脱壳的棉仁制成的棉粕,蛋白含量可达41%以上,而不脱壳的棉籽制成的棉粕蛋白,仅有22%左右,所以在使用上一定要注意,有条件的可以测定粗蛋白含量。

棉粕的赖氨酸和蛋氨酸含量低,与菜粕搭配可使氨基酸互补,有较好的效果。

棉粕所含的棉酚对猪具有一定的毒害作用,所以应控制棉粕使用量。

一般情况下,乳猪、仔猪及母猪饲粮不可使用棉粕,生长猪和育肥猪饲粮中不可超过6%。

(五)菜籽粕

菜粕是菜籽榨油后的副产品,它在营养价值上高于菜籽饼,蛋白质含量在35%左右,蛋氨酸、赖氨酸含量较高,但菜粕的可利用能量水平很低。

菜粕在猪饲粮中应用的主要限制因素是毒素含量和适口性。

菜粕中含多种有毒有害物质,其中硫绀和芥酸的影响最大,近年我国长江中下游“双低”菜籽的推广面积逐渐增加,由双低菜籽制得的菜粕,利用效果更好,在猪饲粮中可以相应加大添加比例。

另外,菜粕有苦涩味,会影响适口性和蛋白质的利用效果,阻碍猪的生长。

因此,乳猪、仔猪饲粮最好不用菜粕,生长猪、育肥猪和母猪饲粮中添加3%~5%为宜。

(六)花生粕

带壳花生饼含粗纤维15%以上,饲用价值低,国内一般都去壳榨油,去壳花生饼所含蛋白质、能量比较高,饼、粕类饲料中,饲用价值仅次于豆粕(饼),蛋白质和能量都比较高,但赖氨酸和蛋氨酸含量不足。

花生饼本身虽无毒素,但易发霉感染黄曲霉素,导致禽类中毒,对猪也有不良影响,因此,贮藏时一定防止霉变。

花生饼是猪饲料中较好的蛋白源,猪喜食,但不宜多喂,一般不超过15%,否则猪体脂肪会变软,影响胴体品质。

(七)鱼粉

鱼粉是一种非常优秀的蛋白质饲料,不仅蛋白质高,而且氨基酸含量也高,特别是必须氨基酸含量很高;同时鱼粉的维生素B12、生物素、核黄素、硒等含量也很高。

鱼粉中的未名生长因子可以促进动物的生长。

市场上的鱼粉大体上分进口鱼粉和国产鱼粉两种。

进口鱼粉质量相对较稳定、品质优良,粗蛋白一般在60%以上。

国产鱼粉随不同的产地质量差别较大,劣质国产鱼粉含盐量大、脂肪含量高,易酸败变质,蛋白质和氨基酸相对较低,但近年我国有些地方产的鱼粉质量有很大的提高,接近进口鱼粉。

鱼粉是乳仔猪的优良饲料原料,但由于价格较高,一些养殖户和饲料厂使用鱼粉的量越来越少。

在成本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使用一些鱼粉,这将有利于牲猪生产性能的发挥。

购买鱼粉时应特别注意是否掺假,有条件应进行化验。

(八)磷酸氢钙

磷酸氢钙既提供矿物质磷,又提供矿物质钙;由于磷源缺乏,所以磷酸氢钙的价格相对较高,导致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购买时一定要注意。

正常的磷酸氢钙含钙量在21%以上,含磷量在16%以上,含氟量不超0.18%。

劣质磷酸氢钙的钙、磷含量比例不符合标准,氟含量严重超标,更有甚者,掺入石粉、骨粉、磷酸三钙等充当磷酸氢钙,有条件应做检测。

饲料成本占养猪开支的60%以上,所以应特别重视饲料原料的质量,除了要会鉴别原料的真伪外,还要掌握原料的使用常识,比如棉粕和未脱壳棉粕、米糠和统糠是营养价值差别很大的原料,如果使用不正确,就可能对牲猪的生产造成大的影响。

二、猪饲粮配制的原则和方法

(一)制作饲料配方时,应充分考虑如下几个原则

1、满足猪的营养需要,保证营养的平衡

猪需要从饲料中得到热能、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养分,饲料中必须含有充足的这些营养成分。

近年来,猪的饲料配方设计利用了“可利用氨基酸平衡”、“矿物质平衡”、“酸碱平衡”等理论,使营养更趋于合理,配方更经济。

2、安全性

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指不使用发霉、变质、受污染的原料,如玉米易滋生黄曲霉,产生黄曲霉霉素,磷酸氢钙的氟含量不可超标,公猪饲料中不能使用棉粕。

二是指不使用易残留且对人体有危害的药物或添加剂,如“瘦肉精”。

3、适口性

提高饲粮采食量对于充分发挥牲猪的生产性能至关重要,在乳仔猪和哺乳母猪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良好适口性是配制饲料时应充分考虑的问题。

除保证饲料原料的新鲜外,对于乳仔猪饲粮,可加入调味剂和香味剂。

4、经济性

营养最好的配方不一定是最经济的配方。

制作的全价配合饲料,无论是出售,还是自用,都应考虑经济性。

(二)制作猪饲粮配方的方法

1、首先应准备的数据

(1)原料的种类

(2)各种原料的营养成分含量和可能存在的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这是制作猪饲料配方的基础。

例如,如果制作粗蛋白40%的猪通用浓缩料,豆粕的蛋白含量按44%和43%计算,最后的配方成本会有很大的不同。

(3)营养标准参数。

需要和追求的生产成绩、具体的养殖情况结合起来,确定最合适的营养标准。

猪的营养标准很多,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有自己的营养标准,我国目前常用的有美国NRC猪营养标准和我国自己制订的猪营养标准,但这些标准都不太切合实际,生产实践中常根据不同情况设计自己的标准。

2、设计配方

根据已知的营养标准和各种原料营养含量,合理确定各种原料中的比例,使配方的消化能、粗蛋白、钙、磷、盐、赖氨酸、蛋氨酸刚好达到营养标准而又不过多,降低成本。

有一些简单的计算饲料配方的方法,如手算法、对角线法、代数法等,但这些方法考虑的因素少,设计出的并不是价格最低、营养最优的配方。

第四章种公猪饲养管理

种公猪饲养管理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种公猪的配种能力,使种公猪体质结实,体况不肥不瘦,精力充沛,保持旺盛的性欲,精液品质良好,提高配种受胎率。

第一节选择、饲养和使用种公猪应注意的问题

俗话说“母猪好,好一窝;公猪好,好一坡”,种公猪的好坏,决定着猪厂生产水平的高低。

一头公猪本交时可负担25~30头母猪的配种任务,一年可繁殖500~660头仔猪,如果采用人工受精,则可繁殖仔猪万头。

选择公猪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公猪是否来自健康的猪群而非疫区,必要时进行血清学检查,有无猪瘟、细小病毒病、伪狂犬病、萎缩性鼻炎和布氏杆菌病等,决不能从疫区购进种公猪。

2、必须具备本品种的体形和外貌特征,四肢尤其后肢强健有力、姿势端正、大腿丰满。

腹部既不下垂也不过分上收,乳头7对以上。

3、繁殖系统器官健全,睾丸大而明显,左右对称,摸时感到结实而不坚硬,禁选隐睾和单睾。

4、对其同胞的性状也要进行查证,如产仔数、断奶头数、日增重和饲料报酬等。

5、至少要提前在配种前60天购进,以适应环境,隔离观察。

第二节种公猪饲养管理

1、后备种公猪体重达50㎏左右逐渐显示出雄性特征,此后要与后备母猪分开饲养。

2、后备种公猪要饲喂配合饲料并适当添加鱼粉等动物性饲料,要特别注意青饲料和矿物质的补充。

如后备公猪在50~120㎏阶段,其饲料中的钙、磷和有效磷的需要量比生长肥育猪高0.05~0.1个百分点。

注意切勿公猪过肥则性欲减退,母猪受胎成绩不良。

3、配种公猪对营养水平的要求比妊娠母猪高,蛋白质、各种必需氨基酸、各种矿物质和维生素的不足,会延缓性成熟、降低种公猪的精液量、精液浓度和精子数,降低性欲和精液质量,以至降低种公猪的繁殖力。

现将美国国家委员会1998年公布的配种公猪饲粮和每日营养需要量列于表3。

表3 配种公猪饲粮和每日营养需要量(NRC1998)

饲粮营养成分 %或每公斤饲粮中含量 每日需要量 饲粮营养成分 %或每公斤饲粮中含量 每日需要量

采食量,公斤/天   2 钙 0.75% 15.0g

消化能,Kcal/㎏ 3400 6800 总磷 0.60% 12.0g

赖氨酸 0.60 12.0g 有效磷 0.35% 7.0g

粗蛋白质,% 13 260g 钠 0.15% 3.0g

4、种公猪的饲粮要以精料为主,中等体重的成年种公猪日喂料量2㎏左右,以保持种公猪的体况不肥不瘦、精力旺盛为原则。

在严寒的冬季饲喂量要增加10~20%,配种旺季饲粮中应搭配鱼粉、鸡蛋、牛羊奶等动物性饲料以提高性欲和精液质量。

饲喂方法一般采取每日早晚各喂一次。

         第三节 公猪使用及注意事项

1、种猪要求体躯和四肢坚实、体姿雄健,因此,育成公猪要在运动场放养,每天还必须驱赶运动,以锻炼其四肢,要妥善为公猪安排饲喂、饮水、运动、休息、配种或采精、洗刷等活动日程且不要轻易变动,使之养成良好的习惯。

2、出生后8个月、体重达130~150㎏左右的种公猪才可使用。

种公猪交配过早会抑制其发育,不但不能生产出性能优良的仔猪,本身也会早衰,2、3年就得淘汰。

3、在使用初期,交配次数不宜过多,使用过度是得不偿失的,下表所列的配种次数可供参考(表4):

表4 一周内种公猪标准配种次数

月龄 运动场本交(次) 人工受精兼本交(次)

7~9 1~2 2

9~12 2~3 3~4

12~18 3~4 5~6

18个月以上 4~5 6~7

4、1岁以内的青年公猪每日只可配种一次,每周最多5次;成年公猪每日可配两次,每周不得超过10次。

配种或采精宜在早晚饲喂前进行,日配两次时应早晚各一次,间隔8~10小时以上。

配种后不要立即饮水、洗浴和饲喂。

5、夏季天热时,公猪体力消耗显著增加,受胎率下降,因而在酷热的夏季要做到猪舍通风良好,常给公猪洗澡,并注意预防睾丸炎,尤其在育成公猪过第一个夏天时要特别注意这个问题。

6、造成公猪突然无精或死精的常见原因有:

环境气温过高,睾丸炎,使用过度,饲养水平过低,营养不全等。

因此在配种季节要注意精液品质的检查,根据精液品质及时调整营养、运动和配种次数。

发生无精或死精时还可采用丙酸睾丸素进行治疗。

7、要特别注意做好交配记录,做到谱系清晰,防止近亲繁殖。

第五章母猪饲养管理

第一节后备母猪的营养管理

一、后备母猪的选择

(一)选择重点

1、身体健康和无遗传疾患:

后备猪应是生长发育正常,精神活泼,健康无病,并来自无任何遗传疾患的家系。

猪的遗传病有多种,常见的有疝气、隐睾、偏睾、乳头排列不整齐、瞎乳头等。

遗传疾病影响生产性能的发挥,给生产管理带来不便,严重的造成死亡。

2、体形外貌的选择:

后备猪体形外貌应具有品种特征。

例如,毛色、耳型、头型、背腰长短、体驱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