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上全部教案剖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94735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78 大小:119.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八年级上全部教案剖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8页
语文版八年级上全部教案剖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8页
语文版八年级上全部教案剖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8页
语文版八年级上全部教案剖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8页
语文版八年级上全部教案剖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版八年级上全部教案剖析.docx

《语文版八年级上全部教案剖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八年级上全部教案剖析.docx(17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版八年级上全部教案剖析.docx

语文版八年级上全部教案剖析

长山初中集体备课卡(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

第三册第一单元(体裁:

游记散文)

1.巴东三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明白词句含义

2、掌握排比、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

3、掌握文中所引的诗、谚语和典故,并理解其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4、清文章脉络,掌握作者行文的时间和空间顺序

2、过程与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

2把握本文内容翔实,情文并茂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掌握寓学识、才力和情感于记叙之中的游记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主备人教案

执教人修改方案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1.、背诵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2、提问:

①这首诗所写的地点在哪里?

3、作者简介

刘大杰,现代学者,作家,翻译家,1904----1977年,湖南岳阳人。

1925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研究院,。

回国后,历任安徽大学教授、四川大学中文系主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大东书局编辑。

新中国成立后,任复旦大学教授兼中文系代主任、全国文联常委、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委副主任。

代表作《中国文学发展史》。

还著有《魏晋人物思想论》、《红楼梦思想与人物》、《德国文学概论》等

4.三峡简介

长江三峡,我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四十佳旅游景观之首,是长江上游最为雄伟壮观的峡谷,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

三峡跨湖北、重庆两省市,西起重庆白帝城,东至宜昌南津关,全长193公里,被游人誉为“山水画廊”。

这里两岸高峰夹峙,港面狭窄曲折,港内滩礁棋布,水流汹涌湍急。

我们于七年级所学习的选自北魏郦道元所著我国古代地理名著《水经注》中的课文《三峡》,就是对三峡雄奇风光的生动叙述。

古诗有云: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意思是说:

见过汪洋大海的人,对别处的水就看不上眼了,除了巫山那五彩缤纷的彩云,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彩就黯然失色了。

由此可见巫山云彩景色之绝美。

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著名诗篇《早发白帝城》,诗句也出色地描绘了船行三峡,瞬息千里的壮观景象。

现在的三峡,随着规模巨大的三峡工程的兴建,这里更成了世界知名的旅游热线。

三峡旅游区优美风景众多,除了险峻的自然风光外,较著名的人文景观还有刘备托孤的白帝城、酆都鬼城、忠县石宝寨、云阳张飞庙,葛洲坝大坝工程等等。

二、朗读课文

下面,就让一位同学来朗读刘大杰的这篇游记《巴东三峡》,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刘大杰笔下的三峡是怎样的一种美丽的风光,并请同学思考:

三峡给了你怎样的一个印象?

学生交流,自由发言。

三、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1、根据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

文章采用先总写后分写,以时间顺序。

第一部分(1、2自然段):

总写三峡险恶。

第二部分:

(3~9自然段)分别描写西陵峡、巫峡和瞿塘峡的景色。

第三部分:

(10自然段)写走完三峡后的心情。

2、作者由宜昌到重庆逆流游三峡,沿途经过了哪些地方?

船从宜昌上驶

开始是西陵峡,共分四段:

黄猫峡、灯影峡、崆岭峡、米仓峡,出峡有香溪。

船过姊归和巴东,进入巫峡。

过巫山即入瞿塘峡。

过瞿塘峡则到白帝城,最后船泊在夔府的江岸。

作者的游踪顺序(首先要搞清作者是由宜昌到重庆逆流游览三峡)宜昌——西陵峡(黄猫峡、灯影峡[中有黄陵庙]、崆岭峡[中有牛肝马肺峡、崆岭滩]、米仓峡、(香溪)——秭归、巴东——巫峡——瞿塘峡(白帝城、孙夫人庙、八阵图)——夔府的江岸

四、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在三峡中,最吸引游客的应该是巫峡。

听课文第七、八自然段的朗读录音,找出这两段所写的内容,看看巫峡的美体现在什么地方?

  (这两段主要写了巫峡的江水、山和云。

2、自由读七、八段,分别找出一个排比、拟人和比喻句。

①排比句:

“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

”这个句子抓住“窄”、“急”、“曲折”、“多滩”等词,突出了江水的险。

②拟人句:

“这个峰很高,那个峰还要更高,前面有一排,后面还有一排,后面的后面,还有无数排,一层一层地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

”这个句子突出了山峰的特点——高。

运用拟人法描写巫峡山的高峻,非常生动,将群山写活了。

③巫的云“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奇形怪状,应有尽有”。

这个句子生动地写出了云雾的奇幻多变。

拼命地飞,拼命地飞,总觉得它不容易飞过那高高的峰顶

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通过从侧面写飞鸟飞不过峰顶烘托山峰的高峻。

五、认真阅读课文,小组合作填写下表:

景物特点诗、谚、典故感觉

总说三峡:

险恶、最为险恶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惊异

西陵峡:

黄猫峡:

山高不险、水急不峡紧张

灯影峡:

江北山险峻而干枯无味,江作者即景诗轻松、悠闲南山玲珑秀丽树木青葱可爱。

崆岭峡:

牛肝马肺峡:

山象刀剑削成,青滩叶滩不算滩极为可怕成窄门。

崆岭才是鬼门关崆岭滩:

水从高处倒注

米仓峡:

水没以前急,山更险峻王昭君浣装(典故)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巫峡:

水险、山妙、云奇有情趣

瞿塘峡:

山势稍低平、水势仍险急刘皇叔托孤凄凉

白帝城、孙夫人庙;松树、八阵图、钟声

走完三峡:

山势平敞些、江面宽得多水势也平得多。

轻松

六、小结

三峡是我国的风景胜地,神奇壮丽的自然风光和它的人文景观都令我们神往,希望同学有机会能亲身感受三峡的神奇风光。

七、作业

1、字词积累解释造句

2、课后练习四

第二课时

一、复习

学生收集的有关资料,在小组交流,推举代表上台讲述想象的大坝建成后的三峡景象

二、分析所引用用诗句、谚语、典故的作用

1.民谚“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渲染了三峡一带的险恶、悲凉的气氛,为全文定下基调。

2.作者即景诗“黄陵庙下江南味,也有垂杨也有花”。

诗中“江南味”“垂杨”“花”,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黄陵庙一带山水景色之美。

突出了黄陵庙的环境优美的特点

3、谚语“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

表现了崆岭滩的险恶、可怕。

前句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显现崆岭滩,后句中用“鬼门关”形容崆岭滩,其险可见,令人望而生畏。

4、诗句: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突出赞赏诗中“赴”字运用之妙,从而进一步表现了沿江两岸如群马奔驰的山势,诗的后句也赞扬了明妃王昭君。

5、典故“刘皇叔托孤”

文章一方面写白帝城树木青葱,玲珑可爱,另一方面写刘皇叔在此托孤的悲惨故事,突出了三峡景色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耐人寻味。

6、归纳总结

自古以来,凡名山名川均与名人、诗、谚、典故结下了不解之缘,呈现出与自然共生共荣,相辅相成,相映成辉的奇特现象。

长江三峡之所以流芳百代、名扬四海,一方面固在其为自然景观,因山水雄、奇、险、秀而甲天下;另一方面也在于其众多的人文景观,得益于历代骚人墨客倾情三峡,留下一串串光辉足迹于山峦水畔,写下一篇篇不朽诗章传颂于后世,在长江三峡滚滚不尽的激流里,流淌着多少千古绝唱、千古佳话!

三峡给历代文人以文学的养料和创作激情,而他们则报答三峡以文珍墨宝和名人效应。

三、品味语言

思考练习三:

1、作者用十分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江水的险,四个排比短促有力,读起来给人以窒息的感觉。

“窄、急、曲折、多滩”令人不寒而栗。

排比句式整齐又稍有变化,读起来和谐有趣。

2、抓住峰的多与高的特点,语言的排列就像大海的波浪,一浪高过一浪,给人以层层叠叠连绵不断的感觉。

运用拟人的手法,以动写静,非常生动地表现出了山你追我赶,互比高低的情态,另外还使用顶真的手法“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给人一种循环往复的感受,很有情趣。

3、运用比喻“像牛马,像虎豹”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巫山云雾的变幻多姿。

另外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突出巫山的云比庐山的更有趣。

四、归纳文章的写作特点

1、文章按照作者的游踪,依次记叙、描写景物。

层次井然。

文中开始先总述,然后逆江而上,分别记叙、描写西陵峡、巫峡、瞿塘峡。

记叙最长的西陵峡时,分四段介绍,条理清楚。

2、介绍景物时,能抓住特色,详略得当。

3、采用多种修辞与写作手法来描写景物,生动形象。

用拟人、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突出景物的特点,用烘托、对比、反衬的写作手法突出了三峡的险恶。

4、文中恰当地引用古诗、谚语、及自己的即景诗句,收到了画龙点睛之效,言简意赅,渲染气氛,使游记增添了韵味。

五、作业课后练习二、三。

 

学生背诵

答问

 

了解

 

了解

 

朗读

 

理清文章思路

 

思考答问

 

思考答问

品味语言

 

思考答问

 

小组合作填写下表

 

回忆

 

学生理解

体会

 

小结

 

学生讨论、交流、归纳

 

 

板书设计:

1巴东三峡

宜昌——西陵峡(黄猫峡、灯影峡、崆岭峡、米仓峡)

——秭归、巴东——巫峡——瞿塘峡——夔府的江岸

教学反思:

2.周庄水韵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观赏课本中的插图,整体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

2、让学生说说作者三次游周庄留下的印象。

3、重点研读、品味作者第三次游周庄的段落,欣赏文中准确、生动、

优美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自读、探究、合作讨论结合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重点研读、品味作者第三次游周庄的段落

三、教学难点:

欣赏文中准确、生动、优美的语言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昆山的西南处,古称贞丰里。

春秋战国时称摇城。

至康熙年正式定名为周庄镇。

周庄为泽国,因河成街,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虽说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完整一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宛如一颗镶嵌在淀山湖畔的明珠。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带大家一起走进周庄,去体会那里的动人水韵。

1、听录音,找出课文中的疑难字词。

并借助工具书、资料自行解答。

2、教师检预习效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斑斓顔色错杂灿烂

迷离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眩目耀眼

晶莹光亮透明

参差指不整齐,不一致

谛听仔细听

娴熟熟练

摇曳摇动

如诉如泣形容声音柔细

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多

稍纵即逝稍微一放松就会消失

3、自读课文,并思考:

(1)“我”曾经几次到周庄,每次留给我的印象是什么?

(2)与《巴东三峡》相比,这篇游记有什么不同?

三、精读课文

1、讲解前三个自然段

提问:

开头三段,叙述周庄水乡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

那么,“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讲解“我”前两次到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第一次仲春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第二次冬天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写第二次到周庄,不仅写了“令人目眩”的色彩,而且写了积雪融化时滴水和流水的声音。

将水声描写得柔情绵绵,使周庄景物不仅有“色”,而且有“声”,更为动人。

3、齐读第四自然段。

4、有感情的读“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一段。

并细细品味。

第2课时

一、复习巩固

二、讲解作者第三次游周庄旱情景和感受。

1、默读第5处自然段,并结合“思考与练习”第一题思考:

作者第三次游周庄时,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他是按怎样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按时间先后顺序

空间顺序:

由“岸上”写到“水上”

坐船夜游,描绘水中朦胧景色。

小船经过拱桥,而至古镇尽头。

由“天上”写到“地上”

写古镇节日夜空的礼花及河中的倒影,古镇的欢呼。

2、历史与现实相联

提问: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将古镇悠远的历史与现实有机的联系起来?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

3、提问:

文中除了写石桥、流水外,还花了不少笔墨描写了彩灯、花船及礼花,写一个古镇为什么要这样写?

表现了古镇水乡在改革开放后充满了生机,反映了周庄人们的幸福生活,具有对外开放意识。

4、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分析所表达的效果。

三、朗读附文《江南》,想想诗中描写的江南与课文描写的江南有什么不同?

四、背诵“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也无法模仿”一段文字。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思考练习

找资料

 

说印象

 

熟读、识记词语

 

思考答问

 

理解答问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作业

 

附板书设计

周庄水韵

第一次仲春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第二次冬天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第三次节日写古镇节日夜空的礼花及河中的倒影,古镇的欢呼。

教学反思:

 

 

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把握本文的情感线索及观察顺序,培养学生观察景物的能力。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述的方法。

3、通过朗读品位赏析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

4、通过联系现实生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过程与方法:

自读、探究、合作讨论结合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青海湖的美丽,使学生更加热爱多姿多彩的祖国。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的描写,从中体会青海湖梦幻般的美。

2、品味赏析生动优美的语言,学习生动的词语和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语句,把握本文的情感线索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主备人教案

执教人修改方案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里到处都有令我们陶醉的美景。

在美丽的西部,有一个被世人称为“梦之湖”的湖泊,有一首歌就是赞美这“梦之湖”的,歌名就叫《青海湖》。

上周末我让大家去学这首歌,同学们学得怎么样啊?

现在就把我们的歌声展示给在座的老师,好吗?

二、简介青海湖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位于青海省的东北部,距西宁150公里,南北宽约63公里,周长360多公里,面积4500多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200米,平均水深近20米,蓄水量754亿立方米。

含盐量6‰。

矿化度15克/升。

青海湖古称“西海”“羌海”,又称“鲜水”“鲜海”,汉代也有人称为“仙海”,从北魏起才更名为“青海”。

藏语称为“错温布”,蒙古语称为“库库诺尔”,意思均为“蓝色的湖泊”。

三、作者简介

冯君莉,女,天津人,1956年出生,曾任青海省文学艺术研究所副所长。

曾发表过散文、报告文学、短篇小说等几十篇。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边读边思考:

1、作者是以什么为线索来描绘青海湖风光的?

明确:

本文是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即在路上、在青海湖、离开。

2、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赏青海湖的。

作者是站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观赏青海湖的美景,这种观察方法就是“定点观察”方法:

由近及远,由上至下,言之有序。

五、细读课文,分析结构

1、齐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2、讨论交流:

(1)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每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

(2)文中从哪几个部分具体描写了青海湖?

(3)如何理解题目中的“梦幻”二字?

明确:

(1)本文按游前、游中、游后自然分为三部分。

全文共12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写去青海湖。

第二部分(第5~11段),领略青海湖的美。

第三部分(第12段),离开青海湖。

六、小结

我们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要学会什么要了解什么知识,培养什么能力?

要了解青海湖梦幻般的奇妙景色,培养自己观察事物的能力和想像能力,以及体会作者情感的能力,并能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现出来。

第二课时

一、赏析青海湖的美丽、富饶、可爱

(一)文中从下列几个方面来具体描写青海湖的美丽、富饶、可爱。

青海湖美在:

A、湖水蓝得醉人;

B、环境氛围清新幽静;

C、神话传说神奇迷人;

D、鸟岛神奇鱼类丰富。

写青海湖湖水醉人的蓝色。

文中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描写湖水之蓝。

首先,直接用赞美的语言描写,如“那湖水的蓝,又是蓝得多么醉人啊!

”“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

”其次,将湖水的蓝与“海洋”“天空”的蓝作对比。

再次,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湖水之蓝描绘得晶莹可爱,如“蓝锦缎似的”,像“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

写环境氛围清新幽静,无比优美。

雨后,晴空,凉爽的空气,碧绿的草滩,金灿灿的油菜花,悠闲的牦牛,连绵起伏的山峦,这样幽美的环境如诗如画,令作者及读者“在美中陶醉”。

文中还适当地引用神话传说,更为画卷似的环境增添了神奇迷人的色彩。

写神奇的鸟岛及丰富的鱼类。

文中分析了鸟岛形成的客观历史原因,气候适宜,鱼类丰富,正是鸟类生存、繁衍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写鸟,突出了色彩、品种之繁多,聚集地之广阔,云集之鸟不计其数。

写鱼,用“满湖”“成群结队”来形容,足见其数量丰富。

写夏季与冬天的情景,尤其写冬季冰上取鱼,不仅说明鱼类之丰富,而且也显得有趣。

文中最后写希望青海湖为更多的游人所赏识,但又担心美丽的青海湖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则从环保的侧面表现出作者对青海湖的珍爱。

(二)梦幻是神奇美丽的,而青海湖的醉人之美,就如同梦境般奇妙。

所以文题中用梦幻般来形容青海湖,虽虚犹实,是读者感受到青海湖诱人的魅力。

课文自始至终把梦幻与对青海湖的描写结合起来,首尾呼应,是全文内容联系自然,结构显得紧密。

课文开头写作者在前往青海湖途中“各种各样扑朔迷离的关于高原的梦”,反映了作者对美好景物的憧憬。

接着写原以为只会在梦境中出现的美好景物,现在却呈现在眼前,令作者惊喜交加。

文中多次将现实联系梦境,如“是啊!

我不曾领略过如此醉人的美,我甚至怀疑这是不是那梦境的继续?

”“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

”“这梦一般的传说,梦一般的景色啊!

”作者以美妙的梦境来烘托现实,表现出青海湖的幽美可爱。

因而“梦幻”是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是暗线。

二、品读赏析,揣摩语言

同学们,刚刚我们随着冯君莉一起神游了青海湖:

(多媒体配乐展示青海湖风光现在,我们就来品味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领会作者是怎样营造这梦幻般的意境的。

1、读美文

下面请同学们从文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你认为描写得最好的语段,大声地、动情地朗读,并揣摩你找到的语句好在哪里?

(用了哪个词或哪种修辞手法,达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学生活动:

学生自由朗读、体会。

2品美点

哪位同学愿意把你欣赏到的美与大家共同分享?

1)“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黄灿灿的油菜花,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湖水。

”句中运用叠词“绿茵茵”“黄灿灿”,突出了草滩黄绿相间,色彩艳丽,引人注目,而且表现出青海湖畔一片充满蓬勃生机的景象。

2)“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

”句中连续运用比喻写出了湖水的特点,生动贴切。

玻璃是透明、极少杂质的,用“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来比喻涟漪,突出了它柔软顺滑、透明洁净的特点;小姑娘的眼睛是闪亮、富有生气的,用“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来比喻涟漪,写出了湖水富有动感、蓝得发亮的特点。

3)“那晶莹的雨珠隐隐约约地闪露在草丛中、花瓣里、湖面上,以及山峦顶端和空气的分子之间,轻轻地吸一口空气,甜丝丝的,凉爽爽的。

”运用排比写出了雨后的青海湖到处都是清新的空气。

句中运用叠词“甜丝丝”“凉爽爽”既摹写出了空气的性状,又表现出了作者心情舒畅,心旷神怡的心理感受。

4)“据说,到了盛夏时节,一群群、一层层的鱼儿自由自在地浮游着,金灿灿,红艳艳,美极了。

”句中“一群群”“一层层”写出了鱼儿之多;“金灿灿”“红艳艳”描绘出鱼的黄与红的色彩,鲜艳灿烂,光彩夺目。

5)“在水天相连的地方,是一道尚未退却的乌云,它翻滚着,好似奔腾的骏马。

”运用比喻,以“奔腾的骏马”比喻乌云,生动地表现出了乌云的动态美。

6)“而那湖水的蓝,又是蓝得多么醉人啊!

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

”将湖水的蓝与“海洋”“天空”的蓝作对比,突出了湖水蓝得纯正、深沉。

7)“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

”运用排比写出了湖水的特点:

纯净、深湛、温柔恬雅。

三、写作特色

1、课文前后呼应,结构紧密。

课文标题用“梦幻般”来形容青海湖,虽虚犹实,使读者感受到青海湖诱人的魅力。

课文自始至终把“梦幻”与对青海湖的描写结合起来,使全文内容联系自然,结构显得紧密。

2、语言优美柔和,含蓄深远,善用叠词。

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表现梦一般的美景,文中有许多地方语言相当优美,读起来清凉爽口,沁人心脾。

“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静。

”、“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亮晶晶的眸子。

”善用叠词也是作者语言的一大特色。

“绿茵茵”、“黄灿灿”不仅突出了草滩黄绿相间、色彩艳丽、引人注目,而且表现出青海湖畔一片蓬勃生气的景象。

“甜丝丝”、“凉爽爽”表达了作者心情舒畅,心旷神怡,有甜蜜之感。

四、拓展延伸

作者希望青海湖为更多的游人所赏识,但又担心美丽的青海湖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想一想:

有什么措施既可以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经济,又不破坏环境。

 

出示资料

 

了解青海湖

 

理解“定点观察”

 

理解文章结构

 

学生朗读

边读边思考

边概括

 

理解、讨论

 

理解梦境般这一主题

 

赏析语言

 

(班内交流)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好在哪里。

 

小结

 

讨论

 

板书设计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教学反思:

 

 

4、走进纽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习和掌握写景的顺序和方法(用不同的视角全方位、立体反映描写对象)。

2、学习和掌握修辞方法的运用。

3、学习和掌握节奏急促的语言和句式变换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自读、探究、合作讨论结合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作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纽约充满勃勃生机。

同时文中也反映了纽约的另一方面:

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大。

文中写只有小松鼠“没有追求,没有压力”,反衬出生活在纽约这样环境的人们,“远不象小松鼠那么自在”;褒中有贬

教学重点:

把握本文“移步换景”的写法,独特的语言风格,以及修辞方法、句式变换的运用

教学难点:

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体会文中反映出来的作者在纽约生活的心理状态。

教学课时:

一课时

第一课时

主备人教案

执教人修改方案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从“9·11”事件导入,简介纽约:

纽约是美国第一大城市和最大海港,联合国总部所在地。

位于纽约州东南哈得孙河口,濒临大西洋,有“美国的门户”之称。

纽约市区人口732万,加上连在一起的都市及卫星城市,人口约1809万,为世界最大城市之一。

面积约828平方公里。

分曼哈顿、布鲁克林、布朗克丝、昆斯和里士满五个区。

市中心在曼哈顿区,多摩天大楼,故纽约有“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