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步步高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三学案315 挑战教皇的权威 Word版含答案 高考.docx
《新步步高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三学案315 挑战教皇的权威 Word版含答案 高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步步高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三学案315 挑战教皇的权威 Word版含答案 高考.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步步高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三学案315挑战教皇的权威Word版含答案高考
学案15 挑战教皇的权威
[课标要求] 1.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
2.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一、西欧宗教改革的背景
1.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
2.文艺复兴运动及近代自然科学的推动作用。
3.罗马教会的精神禁锢和腐败。
4.教会对四分五裂的德意志的压榨。
5.直接原因:
1517年教皇兜售赎罪券。
[易混易错]
宗教改革并不反对宗教,只是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提倡人的个性解放,把人从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枷锁中解脱出来,获得更多的自由。
[重点精讲]
宗教改革首先兴起于德国的原因
(1)德国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了发展。
(2)文艺复兴运动扩展到了德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罗马教皇至高无上的权威开始在德国受到挑战。
(3)德国是受罗马教会压迫最严重的地区,严重阻碍了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4)1517年罗马教皇派人到德国兜售赎罪券,激起了德国人民的强烈不满。
[重点精讲]
宗教改革的实质
(1)宗教改革形式上是反对天主教教义和教会组织,实际上是对现存的社会制度的反抗,实质上是西欧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2)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封建统治和罗马教会神权统治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一个特殊阶段。
深化探究
探究点一 西欧宗教改革的社会根源
材料 天主教会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是堕落行为,这种轻商思想与当时商品货币关系蓬勃发展的趋势背道而驰。
16世纪初,罗马教廷每年从德国榨取的财富等于1497年德皇所征税额的21倍。
天主教会宣称,人若要得救,必须以教会为中介……诸侯们几乎都从路德的理论中读出了政府权力和威信的扩张。
一个在德意志的小角落里进行的宗教研究,竟然和许多群体的利益及其奢望联系在一起。
——摘编自(美)约翰·巴克勒《西方社会史》
思考
依据材料,从经济、政治和思想方面归纳罗马教廷与德国社会的矛盾。
答案 矛盾:
天主教会的统治严重阻碍了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罗马教廷与德国世俗封建主争夺对德国的控制权;天主教会控制着德国教民的思想。
探究点二 西欧宗教改革的导火线
材料 主教扯着嗓子喊:
“教皇规定……抢劫教堂犯出9个金币,谋杀父母或兄弟姐妹的犯人出15个金币,就可以获得赦免。
快把购买赎罪券的金币投进这个柜子吧,当啷一响,灵魂就可以马上进入天堂了啊!
”
思考
以上材料反映了什么事件?
与欧洲宗教改革之间有何关系?
答案 事件:
教皇兜售赎罪券。
关系:
教皇到处派人兜售赎罪券以对教徒进行欺诈和剥削,激起了路德等人的强烈反对,成为宗教改革的导火线。
探究点三 西欧宗教改革的特点
材料 16世纪的欧洲宗教改革导致了基督教世界中的一些新变化。
由于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新教从天主教中脱颖而出,成为与天主教相对峙的一种新教;虽然各地、各个宗教派别有所不同,但总的说来,是世界性的宗教帝国让位于地方化、民族化的宗教组织;由于有了内心的信仰,人们就不需要一天到晚被束缚于那些繁缛的教阶制度和教会仪式,每个人凭着内心的信仰就可以得救。
思考
结合材料分析宗教改革后,欧洲宗教世界呈现出哪些特点?
答案 出现了新教和天主教两大阵营的对峙;一些地方化、民族化的宗教组织出现;教会组织和宗教仪式简化,人们普遍接受信仰得救主张。
二、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1.标志:
1517年张贴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2.思想主张:
强调因信称义的学说,主张靠信仰才能得救,否定了罗马教廷的权威。
3.影响:
拉开了德意志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改革后创立的新教与原来的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重点精讲]
为什么说马丁·路德“因信称义”的学说体现了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1)马丁·路德强调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让人们在内心世界中发现宗教,每一个人都可以依靠自己的虔诚信仰使自己摆脱“罪恶”,不需要教会作为中介。
(2)实际上否定了教皇的权威,使人们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从而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深化探究
探究点一 马丁·路德的宗教思想与教会的矛盾
材料 人一生下来就有罪,这就是所谓的“原罪”。
救世主耶稣以自己的牺牲在上帝面前替人赎罪,所以只有信仰上帝,追随耶稣的人才能得救,获得死后永生。
——《天主教会教义》
“义人靠信仰生活”,神终于怜悯我,让我明白:
神的裁判就是义人蒙受神恩所经历的裁判,就是信仰,而那段话的意思就是:
《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被动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
——马丁·路德
思考
比较两段材料,马丁·路德的思想同教会的说教有什么冲突?
答案 马丁·路德宗教思想的核心是“因信称义”,他认为人的灵魂得救,只有靠终生信仰上帝,与上帝直接交往才是正道。
而天主教主张只有通过教会和教皇才能赎罪。
马丁·路德的这种论点对教皇和天主教会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探究点二 马丁·路德的宗教思想与《圣经》的关系及其影响
材料 马丁·路德翻译的德文版《圣经》封面
思考
(1)结合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观点,探究他翻译《圣经》的意图是什么?
(2)结合所学探究,马丁·路德此举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答案
(1)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的基本观点,人人都能自主地阅读理解《圣经》,人人在上帝与《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
为方便德意志人阅读《圣经》,马丁·路德将《圣经》翻译成德文。
(2)既有利于宗教改革扩展,也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
三、加尔文的宗教改革
1.背景:
受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影响。
2.内容:
出版《基督教原理》,主张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以此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否定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
3.思想核心:
主张先定论,即永生与永罚、成功与失败,甚至贫富荣辱,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
[深度点拨]
加尔文的“先定论”把人的命运直接和上帝联系起来,从而否定现实教会权力对人的压制,具有思想解放的作用。
4.影响:
在西欧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5.对加尔文的评价:
加尔文不仅创立了独到的宗教改革理论,而且在实践斗争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被誉为“欧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位伟大人物”。
[重点精讲]
加尔文宗教思想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
加尔文主张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以此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否定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主张先定论,否定了罗马教皇的权威和教会的作用。
在思想上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历史比较]
马丁·路德与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异同
(1)相同点:
①都是西欧早期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斗争。
②都采取了神学异端形式。
③都得到社会广泛支持。
④都反对天主教神学,都否认教皇权威,对教会信仰、制度、仪式等有不同程度的改革。
(2)不同点:
①马丁·路德改革引发农民战争,使天主教会势力受到沉重打击,诸侯取代教皇,确立“教随国定”原则。
②加尔文改革否定罗马教皇权威,建立民主教会,更适应资产阶级激进派要求。
深化探究
材料 ……加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加尔文的教会体制是完全民主的、共和的;既然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人间的王国难道还能仍然听命于君主、主教和领主吗……加尔文教却在荷兰创立了共和国……——恩格斯
思考
(1)加尔文教派是怎样形成的?
它对欧洲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2)恩格斯为什么说这时“人间的王国”不能“听命于君主、主教和领主”呢?
答案
(1)形成:
1517年德国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形成新教后,波及西欧各国,加尔文受其影响,经过改革而形成了加尔文教派。
影响:
加尔文教派是新教中的激进派,影响遍及欧洲,为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
(2)原因:
新兴资产阶级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反对神权、提倡人权的目标逐步得以实现。
四、欧洲宗教改革的意义
1.欧洲宗教改革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使宗教自由逐渐盛行。
2.促进了西欧各国的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
3.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进一步解除了精神枷锁。
4.宗教改革后形成的新教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1.1517年,德国威登堡大教堂门口张贴出《九十五条论纲》,引发了一场激烈的思想辩论。
这场辩论的主题是( )
A.宗教的虚伪B.灵魂自救的途径
C.权力的产生D.生命的起源
答案 B
解析 路德指出,人的灵魂的得救无需教士作为中介,不能靠向教会购买赎罪券,而要靠自己虔诚的信仰,故选B。
2.“每一个基督徒只要感觉到自己真诚悔罪,就是不购买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全部免罚。
”这句话宣扬了( )
A.人文主义B.“因行称义”
C.“因信称义”D.原罪说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了对“因信称义”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它主张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能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
3.“一个人之所以发财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的恩赐”。
这句话出自于( )
A.薄伽丘B.马丁·路德
C.达·芬奇D.加尔文
答案 D
解析 “依靠上帝的恩赐”意为先定论。
4.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的相同点有( )
①新教不再受制于罗马教皇 ②实行政教合一体制
③都受文艺复兴的影响 ④都反对因行称义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 D
解析 实行政教合一体制的是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内容,不属于马丁·路德改革的内容。
5.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使人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为了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宗教改革家坚决反对( )
A.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
B.灵魂得救是上帝预先的安排
C.灵魂得救必须靠个人的行事修为
D.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
答案 C
解析 宗教改革提出“因信称义”,反对“因行称义”。
“因行称义”即灵魂得救必须靠个人的行事修为。
阅读与思考
马丁·路德强调因信称义的学说,主张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能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
“信”是与生俱来的根植于人的内在经验中的东西,人们在内心世界中发现宗教。
这一思想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解析与探究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因行称义”、“因信称义”和“信仰得救”三学说有以下异同:
相同点:
三者都属于基督教的教义,目的都是为了使灵魂得以进入天堂。
不同点:
“因行称义”注重宗教仪式和教徒的严格修行,包括购买赎罪券,实质是要求加强罗马教皇的绝对权
威。
“因信称义”认为只单纯依靠个人的信仰即可灵魂得救,不必购买赎罪券,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简化了宗教仪式,给教徒以极大地解放。
“信仰得救”在“因信称义”的基础上进一步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是对后者的继承和发展。
自我测评
马丁·路德强调“因信称义”,主张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人们在内心世界中发现宗教,从而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加尔文提倡先定论,即永生与永罚、成功与失败,甚至贫富荣辱,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
两人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但并不迷信传统、陈规,他们用人文主义宗教观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为人类不断认识自己的历史写下了发人深省的一页。
[基础达标]
1.下图是16世纪的著名画作《路德焚烧教皇令》。
这一历史现象所反映的重要信息是( )
A.路德主张“因信称义”说
B.人文主义的思想开始萌芽
C.宗教改革旨在推翻天主教
D.路德反对天主教思想禁锢
答案 D
解析 马丁·路德并不反对天主教,他反对的只是天主教繁琐的仪式、天主教的欺骗及其搜刮人们钱财的做法,故D项正确,C项错误。
A项是马丁·路德的主张,只要信仰上帝就可以获得拯救,不符合图片所反映的含义,B项不符合史实。
2.马丁·路德坚持“信仰即可得救”原则,其实际意义在于( )
A.支持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势力
B.维护了德意志各个阶层的利益
C.确立了新教——路德教
D.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
答案 D
解析 这一原则是针对教会宣扬的因行称义而提出的,这种主张就意味着人可以靠自己的努力而不需要靠任何媒介获救,实际上是否定天主教会的作用,故答案为D。
3.恩格斯说:
“他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勇敢的人的要求……(他)的教会体制是全民主的、共和的。
”文中的“他”是( )
A.马丁·路德B.薄伽丘
C.加尔文D.苏格拉底
答案 C
解析 加尔文的“先定论”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并主张建立民主的教会,适应了资产阶级的要求。
4.上帝自创世纪以来,就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
这种学说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
A.封建贵族的世袭思想
B.封建社会的等级思想
C.人文主义思想
D.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资产阶级思想
答案 D
解析 题干体现的是加尔文的先定论,即认为每个人均可在生前自己的事业成败中体会到自己是不是上帝的“选民”,而他认为当时发财致富的资产阶级是“选民”。
故反映的是资产阶级的思想。
5.宗教改革对欧洲历史发展的突出影响是( )
A.确立了新教在欧洲的思想统治地位
B.促使天主教在欧洲各国的思想控制瓦解
C.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兴起
D.打破了天主教会对人们的思想控制,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答案 D
解析 宗教改革的主要影响是动摇了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能力提升]
6.人们在一座古老建筑的墙上发现了一幅画(下图),它反映了西欧中世纪某个阶段的政教关系。
其特征是( )
A.教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B.教皇成了君主的人质
C.教皇和君主各执权柄、互不干涉
D.教皇和君主相互依存、相互利用
答案 D
解析 图中君主手执宝剑,教皇手握权杖,一前一后,坐在同一权力宝座之上。
体现了教皇和君主相互依存、相互利用。
7.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
“教皇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
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
”从材料中能够反映出的主要观点是( )
A.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
B.否定信仰上帝
C.宣扬《圣经》至高无上
D.否定教皇权威
答案 D
解析 题目以今天的流行语言形象地说明了教会地位的变化,从中可以看出它只是否定教皇权威,把天主教会改造为适合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教会。
故答案为D。
8.赫·乔·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
”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
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B.反君主的民主革命
C.反宗教的民族革命D.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答案 D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宗教改革是一场西欧资产阶级利用宗教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教会的思想解放运动。
本则材料中“因为他(教皇)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说明了宗教改革的反封建斗争性质,本题选D项。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506年1月4日,一个意大利人在种植葡萄时,无意中挖出一座群雕像,这就是古希腊的雕塑名作《拉奥孔》。
它的出土,震动一时,被推崇为世上最完美的作品。
材料二 除非圣经或理由清楚地说服我……我受所引用的圣经约束,我的良心受神的话捆绑。
我不能,也不愿收回任何的意见,因为违背良心既不安全,也不正当。
我不能那样做。
这是我的立场,求神帮助我。
——马丁·路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的意大利主要流行什么社会思潮?
这一思潮要表达的思想主旨是什么?
《拉奥孔》的出土为什么会在意大利引起“震动”?
(2)材料二中马丁·路德对《圣经》的态度是什么?
(3)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案
(1)社会思潮:
人文主义。
主旨:
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或肯定人的欲望,歌颂自然的人性或人性解放);追求现世幸福。
原因:
再现了古典文明的辉煌与伟大,增强了人们创造新文化的信心。
(2)以自己对《圣经》的理解为准,服从于《圣经》的约束,不盲目听从教会说教。
(3)文艺复兴推动了宗教改革,宗教改革进一步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的核心人文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