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山西省吕梁市汾阳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93357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山西省吕梁市汾阳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年山西省吕梁市汾阳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年山西省吕梁市汾阳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年山西省吕梁市汾阳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年山西省吕梁市汾阳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山西省吕梁市汾阳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山西省吕梁市汾阳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山西省吕梁市汾阳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山西省吕梁市汾阳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山西省吕梁市汾阳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山西省吕梁市汾阳中学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1.春秋初诸侯追行采邑(封地),中后期始行县一郡制度,“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战国时边地繁荣,始于郡下设县,形成郡一县两级制。

以上历史现象根源于(  )

A.诸侯争霸的推动B.铁犁牛供的使用

C.分封制走向崩溃D.法家思想的推广

【答案】B

【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诸侯争霸的推动是春秋战国时期地方行政制度变化的原因之一,并非根源。

B.结合所学知识,题干所给材料阐释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情况,属于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其历史根源应该从生产力的角度分析与归纳,而生产力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生产工具的变革,即铁犁牛耕的使用,因为其使用,使分封制逐渐瓦解,新的地方行政制度建立。

C.结合所学知识,分封制走向崩溃属于春秋战国时期地方行政制度变化的表现,而非原因。

D.结合所学知识,法家思想的推广是春秋战国时期地方行政制度变化的原因之一,并非根源。

故选:

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解答本题需要抓住题干所给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根源于”,并能够正确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描述、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难度中等。

2.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政治繁荣。

当时喜剧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多讽刺社会上的著名人物或者当权人物。

这反映出当时(  )

A.公民言论相对自由B.人们认识到雅典民主的局限

C.喜剧题材比较狭窄D.雅典政治生活被少数人左右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公元前5世纪是雅典民主繁荣时期,而当时的喜剧带有政治色彩,敢于讥讽当权者或著名人物,本身说明言论相对自由,故A正确;

材料中讥讽只是针对著名人物或者当权人物,不是针对政治制度,故不能说明当时人们认识到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故B排除;

C项理解错误,具有政治色彩不能说不涉及其它内容,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CD排除。

故选:

A。

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

根据材料中“当时喜剧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多讽刺社会上的著名人物或者当权人物”,对当权者的讥讽说明当时言论比较自由。

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掌握雅典民主政治的三个发展阶段,对于其评价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认为其积性,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同时也要认识其局限性,它属于奴隶主阶级性质的民主,雅典民主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男性公民,对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而言,民主却是遥不可及。

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制度。

3.1785年,为了统一货币,美国议会采用了美元,但1美元的价值是多少呢?

新英格兰和弗吉尼亚等州定为6先令(英国货币单位),而中部大西洋各州定为7先令6便士,南卡罗来纳等州定为4先令6便士等。

材料主要说明(  )

A.各州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B.政府拥有法定货币发行权

C.美国对英国经济的依赖性D.国家核心权力体制未形成

【答案】D

【解析】按照材料,美国议会只实现了货币形式的统一,货币的实际价值却是由地方各州决定的,这个史实反映了当时邦联制下中央政府无力的现实问题,表明国家核心权力体制未形成,故D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美国货币价值的信息,与文化无关,故A错误;

材料不仅体现了政府的货币发行权,还交代了地方各州货币价值的不统一,故B错误;

材料虽然反映了美国货币采用英国货币作为价值衡量单位,但是不足以表明对英国经济的依赖,故C错误。

故选:

D。

本题考查美国的邦联制和联邦制,1787年宪法规定了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即中央政府),同时让各州保留了较大的自主权。

邦联制的弱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邦联仅仅是各州之间的联合体,只是各州之间的松散联盟,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

其次,在财政和经济方面,邦联政府既无权向国民征税,又无权管制州际贸易和对外贸易,政府所需经费取决于各州是否缴纳。

第三,在国防上,邦联没有统一的军队,各成员国都是独立的主权国家,相互之间是平等的,不存在彼此隶属和制约关系。

因此,国会既没有威信,又软若无力,在西部无法应对与英国和西班牙的领土争端,在英国对其贸易进行限制时,各州不但不能齐心协力对外,反而因各州为保护自身的利益伤害了其他州。

4.据史载,戊戌变法后慈禧欲以光绪病重为由将其废黜,各国公使便推荐一法国名医进宫诊治,认为并无大碍,慈禧只得暂时作罢。

这反映出当时(  )

A.西方列强全力支持戊戌变法B.清廷决策受到列强态度影响

C.列强的侵华方式发生了变化D.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答案】B

【解析】A.西方列强并未全力支持戊戌变法,故A项错误;

B.从题干材料“各国公使便推荐一法国名医进宫诊治,认为并无大碍,慈禧只得暂时作罢”可以看出清廷决策受到列强态度影响,故B项正确;

C.题干材料并未提及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故C项错误;

D.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故D项错误。

故选:

B。

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点。

戊戌变法,又称维新变法,是指1898年6月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领导人物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

但戊戌变法因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所以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戊戌变法相关知识点的了解掌握。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5.列宁说:

“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有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

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以此观点评价辛亥革命的功绩,正确的是(  )

A.把中国人由皇帝的臣民变为国家的主人

B.推倒了封建帝制,根除了中国的封建势力

C.建立了独立自主、民主共和的新社会

D.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迁和民族进步

【答案】D

【解析】A项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没有实现把中国人变为国家的主人,故A项错误;

B项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没有根除了中国的封建势力,故B项错误;

C项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没有建立独立自主、民主共和的新社会,故C项错误;

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迁和民族进步,故D项正确。

故选:

D。

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①政治:

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经济:

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

③思想:

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本题考核学生识记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识记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6.某一时期,中国国民党在政策纲领中陆续写进“徐谋劳资间地位之平等”、“确认妇女与男子地位之平等”、“徐谋地主佃户间地位之平等”等保障“人民”权益等内容。

这些政策(  )

A.宣传了推翻帝制的民主思想B.奠定了国民革命的政治基础

C.顺应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热情D.促进了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

【答案】B

【解析】推翻帝制属于旧三民主义的内容,而旧三民主义没有保障人民权益的内容,故A项错误;

根据“劳资间地位之平等”、“地主佃户间地位之平等”可知国民党意在调整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地主和农民之间的关系,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国民党的“扶助农工”政策,这是国共合作的表现,而国共合作奠定了国民革命的政治基础,故B项正确;

实业救国思想体现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热情,而实业救国本质上是反对革命的,国民党的政策纲领不可能顺应实业救国的发展,故C项错误;

国民党抗战期间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故D项错误。

故选:

B。

本题主要考查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中心意思。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的掌握,主要考查学生材料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7.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

这表明(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形成

B.社会主义制度尚未确立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确立

D.“新民主主义革命”概念的首次提出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194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可以看出当时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尚未确立,国家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国家,故B项正确。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形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确立是在1954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C两项错误。

“新民主主义革命”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他的《新民主主义论》中首次提出这一科学概念,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

B。

本题考查《共同纲领》.需要对《共同纲领》的内容的理解。

解题的关键是对“194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的理解。

本题考查《共同纲领》.考查对《共同纲领》的内容的把握。

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政府公开宣告其政策是把日本“扶植为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稳定的自立经济的民主国家”。

其目的是(  )

A.遏制共产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扩张

B.实现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

C.确立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

D.适应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需要

【答案】A

【解析】注意材料提示的时间“20世纪40年代末”。

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材料“扶植为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稳定的自立经济的民主国家”说明美国扶植日本的目的是为了反苏反共,遏制共产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扩张,故A项正确。

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的战略重心仍在欧洲,故B项错误。

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的确立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等组织建立,题干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

A。

本题考查战后美国的政策。

考查美国扶植日本的目的。

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20世纪40年代末”,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和所学知识分析理解材料即可。

需要对战后美国的政策的变化的掌握。

9.据《上海县志》记载,嘉靖时上海县“外内有事,田家妇女亦助农作,镇市男子亦晓女红”;《浙江通志》亦云,万历时嘉善县“纺织为纱,织之为布者,家户习为恒业…男妇或通宵不寐”。

材料反映出(  )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B.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变化

C.纺织业是主要的手工业部门D.家庭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答案】B

【解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雇佣关系为标志,材料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

男耕女织是传统小农经济模式,材料中“外内有事,田家妇女亦助农作,镇市男子亦晓女红”“男妇或通宵不寐”,可知男耕女织生产方式发生改变,故B项正确;

材料中仅体现了家庭手工业的内容,不能体现纺织业成为主要手工业部门,故C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家庭手工业和官营手工业的对比,故D项错误。

故选:

B。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指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以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为形式。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材料“外内有事,田家妇女亦助农作,镇市男子亦晓女红”“男妇或通宵不寐”分析得出男耕女织生产方式发生改变。

10.清代旧例:

”凡内地商人赴外洋者,必戚里具结状,限往返期,逾限者连坐。

“过三年不归 者,不听回籍。

”这体现了清朝的政策是(  )

A.友好邦交B.鼓励贸易C.重农抑商D.闭关锁国

【答案】D

【解析】题文史料主要介绍清朝统治者严格限制海外贸易的做法,这体现了清朝的政策是闭关锁国,故D正确;

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

D。

本题考查闭关锁国政策,解题的关键是“凡内地商人赴外洋者,必戚里具结状,限往返期,逾限者连坐”“过三年不归者,不听回籍”。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闭关锁国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扩展,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11.1500~1800年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

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美洲原住民遭到大量屠杀

B.欧洲人对美洲不断的探险和征服

C.外来疾病导致美欧原住民大量死亡

D.欧洲人在美洲大陆的分布越来越广泛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美洲原住民的急剧减少”,结合题干“根本原因”要求,可知,这与欧洲的殖民掠夺与扩张有必然联系--大量外来人涌入美洲。

欧洲人到美洲大量屠杀土著印第安人,也带去很多疾病。

故B项也是导致AC项的根本原因。

故选:

B。

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列强的殖民扩张所带来的影响。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新航路的开辟以及列强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的理解,需具备透过现象看本质,给予历史事物正确认知和准确归因的能力。

12.当代经济史学家卡洛•M•奇波拉评论:

“正是德国人在十九世纪下半期对科学的偏爱,使德国工业化比英国和美国工业进展更快。

”这可以说明(  )

A.科技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先导

B.民主政治是经济发展的保障

C.德意志实现统一的前提和条件

D.英国已经丧失“世界工厂”的地位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正是德国人在十九世纪下半期对科学的偏爱,使德国工业化比英国和美国工业进展更快”可知,强调的是科技在经济发展中重要作用,故A项正确。

题干强调的是经济领域,BC两项属于政治领域,应排除。

D项不是材料的主旨,应排除。

故选:

A。

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

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技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先导。

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正是德国人在十九世纪下半期对科学的偏爱,使德国工业化比英国和美国工业进展更快”的分析理解。

关于第二次工业革命,需要掌握其条件、进程、发明成果、特点以及影响等知识。

13.彭泽益的《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中记载:

洋布“幅宽质优价廉,而适于用,人皆便之,反弃土布而不用,其夺我之利,实为最巨”。

对材料所述现象的本质理解正确的是(  )

A.洋布完全占领中国的棉布市场B.西方的商品输出瓦解着自然经济

C.洋布质优价廉有利于获取利益D.中国人开始认识到西方的先进性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洋布幅宽质优价廉,而适于用,人皆便之,反弃土布而不用,其夺我之利,实为最巨”可以看出物美价廉的洋布冲击了中国的土布,使棉纺织业破产,自然经济瓦解,故B项正确。

A项中完全不符合史实,排除。

CD两项不是本质,排除。

故选:

B。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需要掌握列强入侵对中国的影响。

解题的关键是对“洋布幅宽质优价廉,而适于用,人皆便之,反弃土布而不用,其夺我之利,实为最巨”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列强入侵对中国的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14.对 1982-1995  年中国移民国外人数,分析正确的是(  )

年份

全国

北京

上海

广东

福建

1982

56,930

12,565

5,457

2,950

997

1990

234,800

70,100

54,900

16,400

32,500

1995

236,800

21,700

36,000

7,2000

66,200

A.90  年代以前移民剧增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北上广移民国外人数增多是由于经济特区的设立

C.90  年代以后主要省区移民国外的人数呈下降趋势

D.全国移民国外人数变化反映了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答案】D

【解析】A.在90年代以前中国并未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故排除;

B.北上广不是经济特区,且这些地区移民国外人数的增多与经济特区的建立没有关系,故排除;

C.90年代以后主要的省区移民国外的人数是增多的,故排除;

D.由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加强同世界的联系,所以导致中共的人口移民国外,故正确。

故选:

D。

本题考查的是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侧重于考查的是移民问题。

本题考查对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5.肯尼迪曾说:

“如果自由社会不能帮助众多的穷人,也就不能保全少数的富人。

”此言论可谓道出了“自由社会”的某些国家(  )

A.实行失业保险的时代背景B.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的实质

C.实行“自由放任”政策的目的D.推行“以工代赈”的直接目的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肯尼迪曾说:

“如果自由社会不能帮助众多的穷人,也就不能保全少数的富人。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此言论可谓道出了“自由社会”的某些国家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的实质即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和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ACD项均与题干无关,排除。

故选:

B。

本题考查西方“福利国家”制度,具体考查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的实质。

本题考查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的实质,重点考查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探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注意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的背景、主要主张、影响。

16.《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中说:

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

……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

……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如的地步”。

材料全面揭示了“斯大林模式”(  )

A.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B.采取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C.有利于苏联工业化迅速展开

D.致力于工业化的同时忽视改善民生

【答案】D

【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斯大林模式下,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故D正确;

斯大林模式不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故A错误;

BC材料未体现,故BC错误。

故选:

D。

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

斯大林模式是一个有鲜明特点的经济体制,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它片面发展重工业,用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改善生活的手段,达到高积累多投资的目的。

17.“欧洲各国辛辛苦苦赚回美元和英镑,然后又毫无代价地拱手返回给发行这些货币的国家,就好像小孩子们玩游戏一样,赢家同意将赚回的筹码奉还给输家,游戏却继续进行。

”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B.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C.关贸总协定的确立D.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欧洲各国辛辛苦苦赚回美元”、“返回给发行这些货币的国家”、“游戏却继续进行”可知,是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故B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

B。

本题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有助于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对战后的经济复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两大国际金融机构。

前者负责向成员国提供短期资金借贷,目的为保障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后者提供中长期信贷来促进成员国经济复苏。

18.据史载,自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下诏“州县以下皆立孔庙”开始,先后出现上千座孔庙。

宋代孔庙礼仪进一步升格,宋真宗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后又改为“至圣文宣王”,使孔庙完全脱离家庙而正式融入国家祭祀的官庙系统,对孔子的纪念亦由弟子的自发活动升格为国家仪式。

这表明(  )

A.儒家思想逐渐发展完善B.宋代理学提升了儒学地位

C.儒学独尊地位开始强化D.儒学的正统地位不断加强

【答案】D

【解析】儒家思想发展不会导致孔庙礼仪正式融入国家祭祀的官庙系统,故A项错误;

从“自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下诏“州县以下皆立孔庙””可知,隋唐时期国家已经推崇孔庙礼仪,故B项错误;

儒学独尊是指儒学的地位高于其他思想学派,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

从“孔庙完全脱离家庙而正式融入国家祭祀的官庙系统,对孔子的纪念亦由弟子的自发活动升格为国家仪式”可知,儒学地位被官方强化,体现出儒学正统的地位加强,故D项正确。

故选:

D。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西汉时期儒家思想处于“独尊”的地位。

原因:

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不仅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而获得“独尊”的地位。

儒家在她产生以后,在从古到今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尤其是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所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独占大一统思想地位后而行成的。

儒家主张礼治,强调传统的伦常关系,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等。

儒家在先秦遭墨、法、道等派的激烈批判,在秦代和汉初,遭统治者排斥;在六朝先后受玄学、佛学的挑战,在五四反孔非儒高潮下历空前之厄,但还是绵延至今,其原因是因为儒学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

而且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于它是东方最有价值的知识系统,以至于今天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国学(传统文化)的代名词。

儒家是国学的核心与主体

19.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怀种族之奇耻,究兴亡之要因,于是排斥夷狄,批评专制”。

上述观点表明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

A.从明亡中反省君主专制B.认识到改朝换代的必要性

C.主张民主反对君主专制D.反对排斥夷狄的落后思想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从明朝灭亡、汉族亡国中反思君主专制之害,从而进一步提出了限制君权的各种设想。

故A项正确。

其余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

A。

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考查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

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理解,需要掌握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的内容。

同时还需掌握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的原因、影响等知识。

20.《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

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

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

这种差异根源于当时中国(  )

A.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B.读书入仕的观念根深蒂固

C.科技水平远远高于欧洲D.文化专制阻碍了社会进步

【答案】A

【解析】注意限定信息“根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在乾隆时期仍然是典型的小农经济,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而西方资本主义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