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92968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为人的生活、生产提供思维的工具,为学生终身学习数学以及其他相关的物理、化学等学科奠定良好的基础。

今天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一、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出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能正确地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

2.在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3.通过小数比较大小,使学生初步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二、教材分析教材创设了少年演讲比赛的情境,设计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比较郑强和李明两个同学“谁的得分高”。

在比较9.87和9.90哪个数大时,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想法。

有的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可以得到9.90分比9.87分高,最后可以引导学生从数位来思考,两个数的整数部分相同,就看十分位,十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所以9.879.90。

第二个问题是比较三人的得分情况,张华的得分是9.96分,要比较郑强、李明、张华的成绩,就需将三个同学的得分按顺序排列起来,首先要让学生看清楚是按从大到小排列还是小到大排列,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比的。

使学生体会到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大;整数部分相同就要看十分位,十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大;十分位上相同,就要看百分位,百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大。

第3个问题“王平可能是多少分呢?

”是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小数的大小,确定其范围。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我校是一所乡镇小学,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只有极少数学生来自于乡镇企事业单位。

我校实施新课程改革已是第四个年头,新的教材,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方法,使孩子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敢于提出问题,敢于相互质疑,大胆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索,自主学习。

学生活泼可爱,思维灵活,敢说敢做,既有着农村孩子特有的淳朴与耿直,又有着良好的合作和创新意识。

只要是贴近孩子生活的实际的学习材料和内容,他们都会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

同学们,你们看过歌手大奖赛吗?

生:

看过。

师:

一场比赛结束后,你最关心的是什么?

生1:

我最想知道谁得了第一。

生2:

我一般最想知道我喜欢的那个选手得了第几名。

生3:

我最想知道他们的名次情况。

……

(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师:

我调查到在一次歌手大奖赛中,郑强和李明两名选手的最后成绩是这样的,请大家看!

(出示图片)郑强:

9.87分;李明:

9.90分。

1.提出问题。

师:

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

郑强和李明谁得了冠军?

生2:

郑强和李明谁的得分高一些?

生3:

他俩相差多少分?

……2.大胆猜测。

师: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好!

他俩相差多少分这个问题,我们以后的学习中再来解决,而我们这一节课主要来解决像同学们提出的郑强和李明谁的得分高,谁的得分低这样的问题。

那么他们谁的分高一些呢?

  生1:

李明的分高。

生2:

我也认为李明的分高一些。

生3:

对!

和我的看法一样。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在谈论)3.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师:

你们都认为李明的分高一些,你是怎样想出来的?

请大家自己先判断一下,然后再在小组内说一说你的想法。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

)汇报交流。

生1:

我们小组的同学都认为是9.90大一些,我们可以先看9.87和9.90的整数部分,都是“9”,没法比,我们又比下一位“9”和“8”9比8大,所以我们就认为9.90比9.87大一些。

生2:

我们小组同意他们的想法,我们能说的更明白,在以前我们学习整数比较大小时,都是从位比起,所以我们认为小数也是从位比起,假如位同样大,那么我们就再比下一位,就这样依次往下比。

生3:

我们小组认为在比较小数大小的时候,应该先比较整数部分,假如整数部分同样大就再比较小数部分……师:

同学们说的都很有道理,就像大家所说的,通常我们在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时,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十分位上的数也相同的,百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师:

那你们认为小数与整数比较大小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请大家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生1:

我们认为都是从位比起。

生2:

整数要先数一数位数的多少,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而小数有小数部分,不能比位数的多少。

……师:

大家说得棒极了!

在比较小数大小时是从位比起,按照数位顺序一位一位地比,这一点与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是相同的,比到能分出大小就不再往下比了;小数比较大小与整数比较大小还有不同的地方,整数比较大小当整数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而小数比较大小与位数的多少无关,是要按照数位顺序从高位到低位依次比较。

师:

张华的得分是9.96分,同学们能将郑强、李明、张华的得分按顺序排列起来吗?

()()()

(1)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2)全班反馈。

1组:

我们先比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再比较小数部分,十分位上两个是9,一个是8,是8的最小,再比较9.90和9.96的百分位,9.90的百分位是0,9.96的百分位是6,所以9.96,也就是(9.96)(9.90)(9.87)(三)应用拓展。

1.排顺序。

师:

在这次比赛中王平的表现要比张华差一些,比李明好一些,请大家猜一猜,评委会给王平多少分呢?

请你将这三个同学的得分按顺序排列起来。

  生1:

我猜可能是9.95分,因为9.95比9.90大,比9.96小。

学生投影展示:

9.969.959.90。

生2:

我猜可能是9.93分,9.93也比9.90大,同时也比9.96分小。

学生投影展示:

9.969.939.00。

生3:

我猜也可能是9.905分。

学生投影展示:

9.969.9059.90。

师:

大家的想法都很好,王平的分数还可以是多少分呢?

生4:

老师,我有个不一样的答案!

我认为比李明高一些,而比比张华低一些的小数有无数个。

(此时大部分学生有点疑惑)师:

为什么?

说说你的看法。

生4:

我认为只要个位和十分位上都保证是“9”,然后小数十分位上的数大于0而小于6,千分位和后边的可以任意的添数,就都比9.90多,比9.96小,这样的数可以有无数个。

(众生鼓掌,同意他的想法。

)师:

你的这个发现真了不起!

老师也为你的出色表现感到自豪!

2.找朋友。

教师举起写有“13.21”的卡片。

师:

请大家在卡片上任意写一个小数,找比我大的朋友在哪里?

(学生写好后,部分学生举起手中的卡片对照。

)生:

比您大的朋友在这里是……师:

大家可以在组内玩这个找朋友的游戏,请小组的同学先自己写好一个小数,然后比一比谁写的大,谁写的小,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比的。

(学生活动)3.猜一猜。

师:

同学们,我买了一本书是7元左右,请大家猜一猜是多少?

生1:

比7.20元少吗?

师:

对!

生2:

比7.10元少吗?

师:

不对!

生3:

是7.15元吗?

师:

对了!

师:

你还想玩这个游戏吗?

生(齐):

想!

师:

请大家在小组内玩一玩,小组的同学可以轮流当裁判。

……(四)总结、评价。

师:

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

生1:

我学会了正确的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和三个小数的大小,还能给他们排顺序。

生2:

我学会了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

我感觉自己在这节课中的表现还可以,我很高兴。

生3:

我又学到了一些关于小数的知识,我感觉很快乐。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教学目标:

⒈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⒉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⒊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

教学过程:

⒈想一想,忆一忆。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1米有多长吗?

用手势表示一下,我们来看看黑板有多长?

今天我们学习新课。

(板书:

测量活动)⒉量一量⑴每组各派一名代表,分别测量黑板的长度。

⑵汇报结果。

⑶小组合作学习,怎样以米为单位来表示呢?

⑷汇报:

2米85厘米=2米=2.85米1米1分米=1米=1.1米小结:

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就是我们这节课重点学习的内容。

⒊再量一量。

①同学们,在你的身边有许多物品,选择自己喜欢的量一量?

以米为单位记录下来(学生自行完成填一填)。

②汇报结果。

⒋试一试媒体出示燕子春天来了,燕子也从南方赶来了,它给同学们提了几个问题请你们来回答,你们愿意回答吗?

(愿意)我(燕子)的体重是1千克500克,骨骼重113克,以千克为单位怎么表示?

全班汇报:

1千克500克=(1.5)千克113克=(0.113)千克小结:

同学们都能用千克把燕子的问题回答出来,那么同学们老师的身高用米作单位,你能表示出来吗?

(能)⒌激趣活动。

我请一名学生来测量我(老师)的身高,再请一名学生监督,不当之处,给予纠正。

汇报:

1米70厘米=(1.7)米下面请同学到自己的小组里任选一人,测量同学的身高,并以米为单位表示出来?

⒍多媒体出示,练一练。

(学生自行完成,同桌互批)7同学们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⒏布置作业,试一试1、2题。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运用猜测、举例、验证等数学方法学习乘法分配律。

2、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用规律简算,增强用规律验算得意识。

设计理念:

1、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课堂上灵活处理教材,选择适当的教法。

3、提高了小组的合作学习有效性。

4、促进了学生的主动性、个性化的学习。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出示数学挂图:

通过看图,把图意说一说。

二、提出问题,解答质疑。

弄清题以后,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小组讨论)生答师板书:

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

怎样解答呢?

(1)要求全长多少千米,可以先求每辆车分别行驶的路程,再求全长的路程。

110×2+90×2=220+180=400(千米)还可以先求两辆车1小时行驶的路程,再求全长的路程。

(110+90)×2=200×2=400(千米)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小组合作探讨)生交流:

发现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

110×2+90×2=(110+90)×2这是个什么规律呢?

让我们来验证一下吧。

(小组合作学习)生自己举例来验证生答师小结:

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把它们分别乘这个数,再把乘得的积相加,这个规律就叫做乘法分配律。

你能用字母表示出这个规律吗?

生板书:

(a+b).c=a.c+b.c通过学习,让学生思考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①可以进行验算。

②可以使计算简便。

运用乘法分配律能使计算简便吗?

(生小组举例探讨)三、巩固练习自主练习:

第一题:

让学生在小组中快速连接,并说一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第二题:

先让生自己解答,然后再组内互相说出师运用的什么定律。

第三题:

先观察,再说出对错,然后把错的题重新做出来,集体订正,并说出错题错在哪里。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110×2+90×2(110+90)×2=220+180=200×2=400(千米)=400(千米)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先把它们分别和这个数相乘,再把乘得的积相加,这个规律就叫做乘法的分配律。

(a+b).c=a.c+b.c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一、教学内容: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P17——P18二、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

发现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难点:

由具体上升到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1、出示教材第17页情境图。

师:

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自行车?

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

师生交流后,课件出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你看,这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

2、获取信息。

师:

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3、师小结信息,引出课题: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二)探索发现第一环节探索加法交换律1、课件继续出示:

“李叔叔今天上午骑了40km,下午骑了56km,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出示:

40+56=96(千米)56+40=96(千米)你能用等号把这两道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

40+56=56+40你还能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

学生独自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写出的等式,互相检验写出的等式是否符合要求。

2、观察写出的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

全班交流。

从这些算式可以发现: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可以用符号来表示:

△+☆=☆+△;可以用文字来表示:

甲数十乙数=乙数十甲数。

3、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又可以怎样来表示发现的这个规律呢?

a+b=b+a教师指出:

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4、初步应用: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37+36=36+()305+49=()+305b+100=()+b47+()=126+()m+()=n+()13+24=()+()第二环节探索加法结合律1、课件出示教材第18页例2情境图。

师:

从例2的情境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师生交流后提出问题:

要求“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可以怎样列式?

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汇报。

汇报预设:

方法一:

先算出“第一天和第二天共骑了多少千米”:

(88+104)+96=192+96=288(千米)方法二:

先算出“第二天和第三天共骑了多少千米”:

88+(104+96)=88+200=288(千米)把这两道算式写成一道等式:

(88+104)+96=88+(104+96)2、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13○45+(25+13)(36+18)+22○36+(18+22)小组讨论。

先比较每组的两个算式,再比较这三组算式,在小组里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集体交流,使学生明确:

三个算式加数没变,加数的位置也没变,运算的顺序变了,它们的和不变。

也就是: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3、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可以怎样用字母来表示这个规律呢?

(a+b)+c=a+(b+c)教师指出:

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初步应用。

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数。

(45+36)+64=45+(36+)(560+)+=560+(140+70)(360+)+108=360+(92+)(57+c)+d=57+(+)(三)巩固发散1、完成教材第18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填写,组织汇报时,让学生说说是根据什么运算律填写的。

2、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哪些符合加法结合律?

(1)470+320=320+470

(2)a+55+45=55+45+a(3)(27+65)+35=27+(65+35)(4)70+80+40=70+40+80(5)60+(a+50)=(60+a)+50(6)b+900=900+b(四)评价反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

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知道了如何用符号和字母来表示发现的规律。

(五)板书设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例1:

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例2:

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40+56=96(千米)(88+104)+9688+(104+96)56+40=96(千米)=192+96=88+200=288(千米)=288(千米)40+56=56+40(88+104)+96=88+(104+96)a+b=b+a(a+b)+c=a+(b+c)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六、教学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