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广饶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91579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广饶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山东省广饶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山东省广饶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山东省广饶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山东省广饶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广饶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山东省广饶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广饶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广饶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山东省广饶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广饶一中期中模块考试

高三语文2012.11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校区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A.奶酪/烙饼笑靥/液化气 角逐/咬文嚼字

B.桎梏/痼疾圈养/入场券飙车/彪炳青史

C.沏茶/蹊跷整饬/白炽灯船舷/扣人心弦

D.叱咤/古刹 泊车/舶来品朔风/媒妁之言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国藉透支五连冠不胫而走

B.竞选铺垫舰载机引以为诫

C.碘盐摧毁金箍咒病入膏肓

D.痊愈飓风公信力鳞次栉比

3.下列句子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据说明代士大夫案上总摆两部书:

一部《庄子》,一部《水浒传》,他们认为《水浒传》笔法好,首先表现在它如“明镜照物,妍媸毕露”的高明的写人艺术上。

B.我无法查证汉字中的“闲”是哪位古人所创。

不过,这个“闲”字的古体字是“门”字里有一个“月”字,这个构思实属巧妙:

门里望月,焉能不“闲”?

C.强国社区《一语惊坛》栏目,旨在搜集当日论坛睿智深刻或生动有趣的短评快语。

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并期待各位网友踊跃荐帖。

D.学校对面二、三十米处是一个网吧,有的孩子考完试来到这里“减压”,对此,一些家长颇感担忧。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江苏劳特斯集团总裁徐勤虎,一直在捉摸怎么将中国的“五行”之理融入到企业的管理中,进一步建成一种全新的商业管理模式。

B.2011年8月,科幻作家徐浩若受邀到成都举办讲座,几十位科幻创作爱好者聆听了他的报告,会后我有幸向他垂询了有关科幻创作的问题。

C.我国羽坛健儿林丹在伦敦奥运会上勇夺男单冠军,体育馆内振聋发聩的欢呼声淹没了场外的雷声和雨声。

D.清华人始终牢记党和人民的期望与嘱托,筚路蓝缕、艰苦奋斗,推动清华大学朝着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奏响了百年清华发展史上最华美的乐章……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国接连在空间对接以及深海探潜上取得重大突破,不但是中国科技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而且显示出大国崛起的战略眼光,体现出大国应有的视野及胸怀。

B.菲律宾借口查处“非法捕鱼”为名,屡次进犯黄岩岛,并企图将其改名为“帕纳塔格礁”,中国外交部就此阐明了严正立场。

C.在自传《直到世界尽头》中,除了林丹剖白自己的心路历程外,更书写了与教练、队友、对手的相处以及与妻子谢杏芳的感情,给读者呈现一个真实、立体的“超级丹”。

D.8月15日,日本在东京举行庄重仪式纪念二战投降67周年,与此同时,围绕领士纠纷出现的紧张气氛和对日本战时行为的仇恨情绪在邻国再度高涨。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8题。

流动的花朵为何难以与城市融合

王亮张滢

当前,随着大城市对日益饱和的城市资源的不断“挖潜”、公共财政的不断增支、“两为主”(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方针的贯彻落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的问题似乎得到了初步解决。

流动的花朵在城市过得好吗?

学得好吗?

与学校老师、小伙伴的关系融洽吗?

能适应城市文化吗?

在异乡能产生归属感吗?

将来会有发展吗?

前不久,河南郑州一项大型调查显示,该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普遍易产生学习焦虑以及自卑、孤独、烦躁心理,很难融入同龄群体。

2010年,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曾选取上海、南京等5市17所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公办学校,进行融合问题调查。

这两次调查结果十分相似: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入了城市却难以融入城市。

我们过去多是从宏观着眼,由政策入手来解决问题。

如果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仅是简单地将他们从乡村带到城市,在公办学校寻得一张课桌,那么,造成一个独特群体成长缺失的症候便已隐约可见,整个社会也将为之付出巨大代价。

现在,到了从文化着眼、由个体入手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时候了。

一个在浙江上学的孩子跟随父母回老家青海过年,刚住了两天,就说“我要回家了”。

这个孩子指的“家”,是浙江。

对他来说,家乡的概念和父母那辈人心中的家乡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中的很多人出生在城市并在城市里成长。

社会学上有一个“文化混血儿”的比喻:

这部分人的身份意识是模糊的,心理状态呈现出既有希望又常怀失望,痛苦与憧憬并存、自卑与自强同在等特质。

新一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渴望融入城市社会,享受和城里孩子平等的待遇,但令人遗憾的是,他们在各个现实层面都遭遇“想融而不能融”的困境。

身份意识影响着融合。

有一个就读于打工子弟学校的小女孩在课堂上这样描述自己的理想:

“我要好好读书,长大后当城管!

我当城管,在街上碰到妈妈的菜摊时,就可以慢慢追,慢慢撵!

”而在说这番话之前几天,她的妈妈卖菜时因为躲避城管追赶,撞在电线杆上受了伤。

理想的存在,其意义正在于为平淡人生插上飞翔的翅膀。

可“慢慢追”、“慢慢撵”,又是何等微不足道,让人在为小女孩的微小理想唏嘘不已的同时,不得不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未来画上一个问号。

文化冲突影响着融合。

固守传统的乡土社会与具有现代性的城市社会,文化特质明显不同。

最外显的表现,就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会感觉到自己的方言、衣着、饮食与城市学生格格不入。

更深层次的文化冲突来自于行为习惯、生活节奏、价值体系上的综合差异。

“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罗大佑的歌词反映的正是城市新移民因文化隔阂而产生的一种深深的心理孤独。

不同文化的了解、交融显然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城市胸怀影响着融合。

一些城市居民具有优越感,对外来人口天然具有排斥心理和偏见,一些机构和学校在公务中仍存在歧视现象。

“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城市,需要的是城市和城市居民的大视野和大气魄。

说到底,“融入”属于深层社会问题。

户籍制度尚未“破题”,城市化浪潮已迅猛而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令人措手不及的社会整合。

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下,城市居民在医疗服务、教育质量、社会保障等方面,都具有乡村居民无法比拟的优势,而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势必造成“争利”现象。

要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第一步是力争做到同城待遇,第二步才是消弭同城隔阂。

因而,“融入”是一个时间跨度更长、更深也更难的问题。

破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难题的主阵地在教育。

发挥教育“粘合剂”的作用,促进社会整合,让流动儿童健康快乐成长,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同时,我们不能把解决方案仅仅停留在“两为主”的政策层面,也不能停留在“适应教育”的微观层面,而要把教育放大到文化融合与创新的高度。

(《中国教育》2012.5.9有删改)

6.下列不属于“难以融合”的原因的一项是

A.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较差的素质影响融合。

B.城里人与乡下人身份的不同影响着融合。

C.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的冲突影响着融合。

D.城市及城市居民狭隘的胸怀影响着融合。

7.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通过若干社会现象及调查数据,指出“流动的花朵”进入城市却难以融入城市这一严峻的社会现状。

B.文章接下来分别从“身份意识”“文化冲突”“城市胸怀”等方面分析说明“流动花朵”难以融入城市的原因。

C.分析原因之后,作者明确指出问题产生的根源,认为“务工人员子女难以与城市融合”的瓶颈是户籍制度的限制。

D.最后作者提出解决“难以融合”问题除了“两为主”“适应教育”,还要把教育放大到文化融合与创新的高度。

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为主”方针的贯彻落实,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

B.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难以融入城市,主要源于他们心理上的自卑所产生的压力。

C.彻底解决“难以融合”是一个时间跨度更长,更深也更难的问题。

D.要根治“难以融合”,只需站在文化融合与创新的高度就可以了。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严长明,字道甫,江宁人。

幼奇慧。

年十一,为李绂所赏,告方苞曰:

“国器也!

”遂从苞受业。

寻假馆扬州马氏,尽读其藏书。

高宗二十七年南巡,以诸生献赋,赐举人,用内阁中书,入军机。

长明通古今,多智数,工于奏牍,大学士刘统勋最奇其才。

户部奏天下钱粮杂项名目繁多,请并入地丁征收,长明曰:

“今之杂项折征银,皆古正供也。

若去其名,他日吏忘之,谓其物官所需,必且再征,是使民重困也。

”统勋曰善,乃奏已之。

大学士温福征大金川,欲长明从行,长明固辞。

退,有咎之者,答曰:

“是将败没,吾奈何从之!

”既而温福果军溃以死,随往者皆尽。

长明在军机七年,干敏异众,然亦以是见嫉。

其救罗浩源事,人尤喜称之。

浩源,云南粮道也。

分偿属吏汪应缴所亏帑金,有诏逾期即诛。

浩源缴不如数,逾期十日,牒请弛限。

上下其议,时统勋主试礼部,秋曹无敢任其事者。

长明因挝鼓入闱,见统勋,为言汪已捐复,将曳组绶出都,独坐浩源,义未协,宜仍责汪自缴。

统勋曰:

“具疏稿乎?

”曰:

“具。

”即振袖出之,辞义明晰。

疏入报可,狱遂解。

其他事多类此。

人有图其像祀之者。

三十六年,擢侍读。

尝扈跸①木兰,大雪中失橐扆②并所装物,越日,故吏以扆至。

问“何以知为吾物?

”曰:

“军机官披羊裘者独君耳。

”长明劳而遣之。

后以忧归,遂不复出。

客毕沅所,为定奏词。

又主讲庐阳书院。

博学强记,所读书,或举问,无不能对。

为诗文用思周密,和易而当于情。

著毛诗地理疏证、五经算术补正、三经三史答问、石经考异、汉金石例、献徵馀录等书。

(选自《清史稿·列传二七二·文苑二》)

【注释】①扈跸(bì):

随侍皇帝出行至某处。

②橐扆(tuóyǐ):

一种较为少见的牲畜。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然亦以是见嫉 见:

看见

B.上下其议 下:

交付,下达

C.独坐浩源 坐:

犯罪

D.具疏稿乎  具:

完备,详尽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随往者皆尽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长明劳而遣之 吾尝终日而思矣

C.后以忧归 敢以烦执事

D.为定奏词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11.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严长明“有才能”的一组是

①寻假馆扬州马氏,尽读其藏书②必且再征,是使民重困也③以诸生献赋,赐举人④军机官披羊裘者独君耳⑤又主讲庐阳书院 ⑥著毛诗地理疏证、五经算术补正

A.②⑤⑥B.①③④C.②③⑤D.①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严长明的求学过程中,他得到了如李绂、方苞、扬州马氏和刘统勋等人的赏识或帮助,最终功成名就。

B.正是由于严长明的长远之见和刘统勋的奏请,户部要求把田赋并入土地税和劳役税中征收的奏请被及时阻止了。

C.严长明办事干练,极具正义之心,多有助人的义举;同时生活简朴,所有军机处官员中只有他穿羊皮衣服。

D.严长明博学强记,如果有人就他所读书中的内容提出问题,他都能回答。

他晚年在庐阳书院担任过主讲,著作颇丰。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将文言文中的划线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10分)

(1)年十一,为李绂所赏,告方苞曰:

“国器也!

”(4分)

(2)多智数,工于奏牍,大学士刘统勋最奇其才。

(3分)

(3)浩源缴不如数,逾期十日,牒请弛限。

(3分)

1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8分)

岁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

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

②雪岭:

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

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4分)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简要赏析。

(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小题)(6分)

(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劝学》)

子在川上曰:

“                    !

不舍昼夜。

”(《论语》)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王羲之《兰亭集序》)

            ,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3)            ,烟光凝而暮山紫。

(王勃《滕王阁序》)

人间如梦,_________________。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__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

民为贵,              ,君为轻。

(《孟子》)

五、(12分)

16.阅读下面一则新闻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4分)

北京下岗工人廖丹因妻子患上尿毒症.花光了家中所有积蓄。

为让妻子活下去,廖丹找人刻了医院公章,给妻子做了近4年“免费”透析,涉嫌骗取医疗费17.2万余元。

日前,廖某因诈骗罪受审,检方建议判处其有期徒刑3到10年。

据悉,廖丹夫妻靠“打零工”、“低保”维待生计。

而妻子尿毒症“每月医药费就超过5000元”。

但因“妻子不是北京户口,不能享受北京市民医保待遇”,而“让妻子回河北老家报销医疗费,身体也经不起来回折腾”,最后廖丹只能选择“自费透析”。

(1)请给上面的新闻材料加一个标题(不超过20字)。

(2分)

(2)读了这则新闻后,你有何感想,请写下来。

(不超过60字)(2分)

17.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以“过度包装”为开头,整合成一个单句。

(4分)

①过度包装背离了包装应有的功能。

②过度包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③过度包装这种包装现象损害了社会的利益。

④过度包装广泛存在于商品包装之中。

⑤不少企业宣传中也存在过度包装的情况。

18.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

(4分)

中国作家莫言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中学生报》记者就采访莫言准备了几个问题:

①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样的奖项,我代表全国人民向您表示衷心的祝贺。

不少评论说,您获奖是中国当代文学进入世界主流社会事业的一个重大文化事件,也是一个巨大的奇迹,您对这样的评论怎么看?

②目前社会的浮躁风,无论是阅读上的浮躁还是写作上的浮躁,都对文学构成了伤害,在这样浮躁环境里,您能取得这么巨大的成就,真是不可思议。

对于当前中国文学现状,您是怎么评价的呢?

③实际上您的获奖,我觉得已经促成了一些人重新回归阅读,您怎么评价这种现象?

在记者为采访准备的几个问题中,有二处表达不得体的地方,请你指出,并说明理由。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2题。

(18分)

秋  天

李广田

①生活,总是这样散文似地过去了,虽然在那早春时节,有如初恋者的心情一样,也曾经有过所谓“狂飙突起”,但过此以往,船便永浮在了缓流上。

夏天是最平常的季候,人看了那绿得黝黑的树林,甚至那红得像再嫁娘的嘴唇似的花朵,不是就要感到了生命之饱满吗?

这样饱满无异于“完结”,人不会对它默默地凝视也不会对它有所沉思了。

那好像要烤焦了的大地的日光,是比冬天还更使人讨厌。

②而现在是秋天了,和春天比较起来,春天是走向“生”的路,那个使我感到大大的不安,因为我自己是太弱了,甚至抵抗不过这自然的季候之变化,为什么听了街巷的歌声便停止了工作?

一枝幼芽,一朵湿云,为什么就要感到了疯狂?

我自恨不能和它鱼水和谐,它鼓作得我太不安定了,我爱它,然而我也恨它,即至到夏天成熟了,这才又对它思念起来,但是到了现在,这秋天,我却不记得对于春天是些什么情场了。

不愿意说秋天是走向“死”的路——请恕我这样糊涂安排——宁可以把“死路”加给夏天,而秋天,甚至连那被人骂为黑暗的冬天,又何尝不是走向“生”的路呢,比较起春与夏来,我说它更是走向“生”路的呢。

我将说那落叶是为生而落,而且那冰雪之下的枝条里面正在酝酿着生命之液。

而它们的沉着的力,它们的为了将来,为了生命而表现出来的这使我感到了什么呢?

这样的季候,是我所最爱的了。

③但是比较起冬天来呢,我却又偏爱秋。

我几乎说不出秋比冬为什么更好,也许因为那枝头的几片黄叶,或是那篱畔的几朵残花,在那些上边,是比较冬天更显示了生命,不然,是在那些上面,更使我忆起了生命吧,一只黄叶,一片残英,那在联系着过去与将来吧。

它们将更使人凝视,更使人沉思,更使人怀想及希冀一些关于生活的事吧。

这样,人曾感到了真实的存在。

过去,现在,将来,世界是真实的,人生是真实的,一切都是真实的,所有的梦境,所有的幻想,都是无用的了,无用的事物都一幕幕地掣了过去,我们要向着人生静默,祈祷,来打算一些真实的事物了。

④我想该这样说:

“我愿走在道上,不愿停在途中”。

所谓人生,是走在道上的了。

前途是有着希望的,而且路是永长的。

希望小的人是有福了,因为他们可以早些休息,然而他们也最不幸,因为他们停在途中了,那干脆不如到地下去。

而希望大的人的呢,他们也是有福的吗?

绝不,他们是更不幸的,然而人间的幸与不幸,却没有什么绝对的意义,谁知道幸的不幸与不幸之幸呢。

路是永长的,希望是远大的,然而路上的荆棘呀,手脚的不利呀,这就是所谓人间的苦难了。

但是这条路是要走的,因为人就是走在道上啊,真正尝味着人生苦难的人,他才真正能知道人生的快乐,深切地感到了这样苦难与快乐者,是真的意味到了“实在的生存”者。

⑤人生是走在道上,希望是道上的灯塔,但是,在背后推着前进,或者说那常常在背后给人以鞭策的是什么呢?

于此,让我们来看看这秋天吧!

实在的,不知不觉地就来到秋天了,红的花已经变成了紫紫的又变了灰,而灰的这就要飘零了,一只黄叶在枝头摇摆着,你会觉到它即刻就有堕下来的危机,而当你踽踽地踏着地下的枯叶,听到那簌簌的声息,忽而又有一只落叶轻轻地滑过你的肩背飞了下来时,你将感到了什么呢?

然而,朋友们,你也许不曾想到西风会来得这样早,而且,也不该这样凄冷吧,然而你的单薄的衣衫,已经是很难将息的了,懑怨时光的无情是无用的,而更可怕的还是人生这件事故吧。

到此,人不能不用力的翘起了脚跟,伸长了颈项,去望一望那“道上的灯塔”。

⑥我真不愿看见那一只叶子落了下来,但又知道这叶落是一回“必然”的事,于是对于那一只黄叶就要更加珍惜了。

当人发现了自己的头发是渐渐地脱落时,不也同样地对于头发而感到珍惜吗?

同样的,是在这秋天的时候来意味着我们的生活。

春天曾给人以希望,而秋天所给的希望是更悠远些,而且秋天所给与的感应是安定而沉着,它又给了人一支恐怖的鞭子,因为人看了这位秋先生的面容时,也不由得不自已照一照镜子了。

⑦给了人更远的希望,向前的鞭策,意识到了生之实在的,而且给人以“沉着”的力量的,是这正在凋亡着的秋。

我爱秋天,我对于这荒凉的秋天有如一位多年的朋友。

(写于一九三0年,有删改)

19.解释“生活,总是这样散文似地过去了”中“散文似地”在文中的含意?

(4分)

20.简析第二自然段思想情感表达的特点。

(4分)

21.联系上下文,简析作者为什么说“谁知道幸的不幸与不幸之幸呢”?

(4分)

22.秋天引发了作者哪些人生感悟,请简要概括。

并联系实际,任选一点谈谈自己的认识。

(6分)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远方是什么?

是美丽的风景,绚烂的彩虹,“一览众山小”的万丈豪情?

当然,也可能是险恶的风波,是一个人在路上的孤单身影……

面向远方,你会有什么样的心情?

坦然、期冀、惶恐、迟疑……

请以“面向远方”为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

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不得抄袭,④不少于800字。

 

广饶一中期中模块考试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2012.11

一、

1.C(Ajué/jiáo,Bjuàn/quàn,Dzhà/chà)

2.D(A藉一籍,B诫一戒,C金一紧)

3.B(A.冒号应改为逗号,或把“一部《水浒传》”后逗号改为句号。

C.把书名号改为双引号。

D.“二、三十米”是约数中间不应加顿号)

4.D(A项捉摸应为“琢磨”,“捉摸”侧重“猜测”“预料’’,“琢磨”则是“反复思考”;B项应为“请教”,“垂询”是敬词。

C.振聋发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用在这里与文意完全不符)

5.A(B,句式杂糅,改为“以查处……为名”或去掉“为名”;C,“是否”与后面不对应;D,“气氛”与“高涨”不搭配。

二、

6.A(“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较差的素质”一说,原文无据。

7.C(“瓶颈是户籍制度的限制”这一说法过于绝对化,它只是其中一个原因。

8.C(A“基本”说法有误,原文是“似乎得到了初步解决”;B“主要源于”说法片面,“心理自卑”只是主观因素之一,尚有其他主客观因素。

D“只需”有误,表充分条件,原文“而要”强调是必要条件。

三、

9.B(A.见:

被,表被动。

C.坐:

定罪,处罚。

D.具:

拟写,准备好。

10.D(A……的人,代词;助词,表停顿。

B.表顺承,连词;表修饰。

C.介词,因为;介词,拿。

D.替,给,介词。

11.A(①表现勤奋好学②表现政治才能③表现最初的从官经历④表现衣着简朴⑤⑥都是表现学术才能)

12.A(刘统勋是在他做官期间对他十分赏识。

四、

13.(10分)

(1)十一岁时,(严长明)受到李绂赏识,(李绂)告诉方苞说:

“他是治国的人才!

评分标准:

被动句式,(1分)补出两个省略的主语,(1分)判断句式,(1分)全句大意翻译正确。

(1分)

(2)(严长明)富有谋术,擅长书写奏章,大学士刘统勋尤其认为他的才能奇特(或:

最看重他的才能)。

评分标准:

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富有。

(1分)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特,看重。

(1分)全句大意翻译正确。

(1分)

(3)罗浩源没有按规定数目上缴钱款,超过期限十天,写文书请求放宽期限。

评分标准:

如,按照。

(1分)牒,名词作动词,写文书。

(1分)全句大意翻译正确。

(1分)

14.

(1)①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②岁末暮年,漂泊异乡,孤独寂寞;③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的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共4分。

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2)①借代。

如“烟尘”代边境战事;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②用典。

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③双关。

“岁暮”既指时序岁末,又指作者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由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

④对比。

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作者“济时敢爱死”对比,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共4分。

答出两点即可,每点表达技巧1分,紧扣表达技巧结合诗句分析1分。

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15.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逝者如斯夫

(2)齐彭殇为妄作万里悲秋常作客

(3)潦水尽而寒潭清一樽还酹江月

(4)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社稷次之

(每句1分,错一字该句不得分。

五、

16.示例:

(1)北京下岗工人私刻公章救妻

(2)例1:

这虽是一个家庭的悲剧,但也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悲剧。

如何让此类悲剧不再发生,看来,医保体制的健全和完善迫在眉睫。

例2:

医保体制的建立,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搞一刀切。

像廖丹这类贫困家庭,应该多分享一些医保的阳光。

例3:

“私刻公章救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