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题捆绑苦难.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91006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难题捆绑苦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难题捆绑苦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难题捆绑苦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难题捆绑苦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难题捆绑苦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难题捆绑苦难.docx

《难题捆绑苦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难题捆绑苦难.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难题捆绑苦难.docx

难题捆绑苦难

捆绑苦难

朱成玉

在那次关于矿难的采访中,我接触到一位被双重苦难击中的中年妇女:

瞬息之间,她失去了丈夫和年仅18岁的儿子。

她在一夜之间变成孤身一人,一个家庭硬生生地被死亡撕成两半,一半在阳光下,一半在尘土里。

悲伤让她的头发在短短几天就全白了,像过早降临的雪。

一个人的头发可以重新被染成黑色,但是,堆积在一个人心上的雪,还能融化吗?

同样不幸的还有很多,一个剐满八岁的孩子,父亲在井下遇难,而母亲在上面开绞车也没能幸免于难,强大的冲击波将地面上的绞车房震塌了,母亲在被送往医院的途中离开人世。

在病房里,我们不敢轻易提起这场噩梦。

我们沉默着,找不到可以安慰她的办法,语言在那里显得是那样苍白无力,就像一个蹩脚的画家面对美景时的束手无策。

由于过分悲伤,她整个人都有些脱形了。

但是最后还是她打破了沉寂,在得知了我们的来意后,她说,活着的人总是要继续活下去的,但愿以后不会再有矿难发生,不会再有这样的一幕幕生离死别的悲剧。

我在笔记本上收集着那些苦难,那真是一份苦差事。

每记下一笔,都仿佛是在用刀子剜了一下她的心。

那一刻,我的笔滴下的不是墨水,而是一滴滴血和一滴滴眼泪。

在我问到关于以后生活方面的问题时,她做出了一个让我们意想不到的决定,她要收养那个失去父母的孩子。

“我不能再哭了,我要攒点力气,明天还要生活啊……”我听到了足以震撼我一生的话,“我没了丈夫和孩子,他没了父母.那就把我们两个人的苦难绑到一块吧,这样总好过一个人去承担啊。

把两个人的苦难捆绑到一块,那是她应对苦难的办法。

厄运降临,她没有屈服,她在这场苦难申懂得了一个道理,那些逝去的生命只会让活着的人更加珍惜生命。

采访行程结束了,临走的时候,我去了她的家,我看到她把院子收拾得干干净净,几盆鲜花正在那里无拘无束地怒放,丝毫不去理会尘世闽发生的一切。

那个失去父母的孤儿正在院子里和一只小狗快乐地玩耍。

我如释重负般松了一口气,抬头就看到房顸的炊烟又袅袅地飘荡起来了,那是在生命的绝境中升起的炊烟啊,像一根热爱生命的绳子,在努力将绝境中的人们往阳光的方向牵引,虽然纤弱,但顽强不息:

1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两个人”所经历的苦难。

(2分)

19.请简要分析最后一段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3分)

20.文中的“中年妇女”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你作简要的评价。

(4分)

21.读了全文之后,文中的“捆绑苦难”对你有什么启发?

请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感受。

(4分)

答案:

18.中年妇女在矿难中失去了丈夫和年仅l8岁的儿子;八岁的孩子在矿难中失去了父母。

思路分析:

第一段中写中年妇女在矿难中失去了两位亲人,第二段中写八岁的孩子失去了父母。

19.“鲜花无拘无束地怒放…‘孩子快乐地玩耍”“炊烟又袅袅地飘荡”烘托了在绝境中生命依然顽强不息的氛围,生活还将下去,生活必将下去,衬托出“中年妇女”已走出苦难的阴影,充满希望地开始了新的生活。

思路分析:

最后一段的环境描写,干净的家庭环境和怒放的鲜花,快乐玩耍的孩子,表现了中年妇女没有被灾难击倒,而是坚强地站起来从容面对,而对炊烟的描写也是她

顽强精神的象征,衬托她的坚强不屈,表达了赞美之情。

【点评】重点句子的作用不可忽视.理解了句子含义才能准确理解文章的主旨。

20.顽强不屈、坚韧不拔、善良勇敢,是勇于面对生命中一切不幸和灾难的强者。

【点评】对于人物的评价要结合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思考,文章中的妇女,将自己的灾难与他人的灾难捆绑,这是多么大的勇气和毅力,又是多么善良、多么富有爱心.针对这些内容来分析难度就不大了。

21.要点:

把两个人的苦难捆绑到一块,苦难便消解了一半。

在生活中要有爱心,要共同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思路分析:

中年妇女将自己的灾难与孤儿的灾难捆绑在一起,使孤儿又拥有了家庭的温暖和母爱,从而使苦难消除一半,明了她的善良和有爱心,也告诉我们在应对灾难时要互相帮助,共同面对。

 

读书与思考

钟敬文

  ①读书,顾名思义,就是同书本打交道。

也许有人会问,这也需要方法吗?

当然需要。

假如一个同学天天读书,投入的精力很多,读什么记什么,这是不是最好的阅读之道呢?

这样读书,也是一种读书法,古人叫做“记诵之学”,他这样用功地读书,绝对比不读书、不记诵要好。

但这种读书,不能成为一种学问,不算是上乘的读书。

因为他得来的学问是死的。

读书多是好事,但还要用种种科学知识来帮助理解书本的内容。

如果要使书本上的知识“活”起来,这就要想,要思考。

  ②在读书的过程中,要给思考留下余地。

你在求知时,学进来的东西,如果没有同你原有的知识碰头,就只能摆在那里,不发生“化学作用”,无法变成你自己的养料。

人的胃能够处理各种食物,自动地把它们划分为营养和废料,再根据人体的需要,分别输送给不同的器官。

读书者需要动脑思考,吸收书本上的知识,为增长学问所用,这也和胃功能的原理是一样的。

读书而能消化,书本知识就能与原有的知识融合在一起,产生化学变化,然后把需要补进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学问,把不需要的东西排除掉,当做垃圾处理。

  ③改革开放以来,国外的思想、学说涌进了国门,一时令人应接不暇。

青年人对新事物敏感,这当然是好现象。

但也有些青年学生对外来的理论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和消化,就盲目地追逐,结果让自己的头脑成了外国理论的跑马场。

里面即使有好东西也不能好好地加以利用,更不要说分辨良莠了。

这种情况,应当引起警惕。

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些青年人,对自己不熟悉的东西,几近“不思”、“不学”,那不可避免地要陷入“罔”和“殆”的危机。

我看是不能这样继续下去的。

大家要有清醒的意识,要在读书上多用脑。

读外国书如此,读中国书也如此。

因此,在读书中,思考,才能剔除糟粕;思考,才能吸收营养;______。

  ④总而言之,在读书中,思考特别重要。

  (选自2002年3月6日《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2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分)

22、第③段中划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1分)

23、试结合语境,在选文第③段结尾的横线处补写出一个句子,与前面的句子形成排比句。

(2分)

24、从选文中找出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话,并从思想内容和语言表达两个方面说说感受最深的理由。

(3分)

25、选文在论述读书时引用了名言警句。

请你根据平时的积累,另写三条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

(3分)(如果能再多写出两条,奖励1分。

本题最高可得4分。

26、结合选文。

填充下面的读书卡片(其中“内容摘要”一项要求用你自己的语言概括出选文的主要内容)。

(3分)

  

27、请简要介绍一种你的读书方法。

(2分)

答案:

21、在读书中,思考特别重要,1分。

22、道理论证(或引证法),1分。

23、此题无惟一答案,符合题意要求即可,如:

“思考,才能增长学问”,2分。

24、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找哪句都可以,关键在于说明理由。

语言方面1分,思想内容方面2分,计3分。

如:

“有些青年对外来的理论没有认真思考,……结果让自己的头脑成了外国理论的跑马场。

”语言方面: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语言形象,浅显易懂,1分;思想内容方面:

深刻地阐述了只读书不思考的危害,从反面论证了论点,给人以警示,2分,计3分。

25、此题为开放性试题,符合题意要求即可,每写出一条符合要求的名言警句,得1分,计3分,如果再多写出两条,奖励1分,本题最多可得4分。

26、题目:

《读书与思考》;作者:

钟敬文;出处:

2002年3月6日《中国教育报》,题目和作者全对得1分,出处对得1分;内容摘要(主要内容):

本文论述了读书方面的问题,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论证了在读书中思考特别重要的观点。

1分,计3分。

27、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无惟一答案,符合题意要求即可得分,2分。

 

读书与思考

①读书,顾名思义,就是同书本打交道。

也许有人会问,这也需要方法吗?

当然需要。

假如一个同学天天读书,投入的精力很多,读什么记什么,这是不是最好的阅读之道呢?

这样读书,也是一种读书法,古人叫做“记诵之学”,他这样用功地读书,绝对比不读书、不记诵要好。

但这种读书,不能成为一种学问,不算是上乘的读书。

因为他得来的学问是死的。

读书多是好事,但还要用种种科学知识来帮助理解书本的内容。

如果要使书本上的知识“活”起来,这就要想,要思考。

   ②在读书的过程中,要给思考留下余地。

你在求知时,学进来的东西,如果没有同你原有的知识碰头,就只能摆在那里,不发生“化学作用”,无法变成你自己的养料。

人的胃能够处理各种食物,自动地把它们划分为营养和废料,再根据人体的需要,分别输送给不同的器官。

读书者需要动脑思考,吸收书本上的知识,为增长学问所用,这也和胃功能的原理是一样的。

读书而能消化,书本知识就能与原有的知识融合在一起,产生化学变化,然后把需要补进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学问,把不需要的东西排除掉,当作垃圾处理。

   ③改革开放以来,国外的思想、学说涌进了国门,一时令人应接不暇。

青年人对新事物敏感,这当然是好现象。

但也有些青年学生对外来的理论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和消化,就盲目地追逐,结果让自己的头脑成了外国理论的跑马场。

里面即使有好东西也不能好好地加以利用,更不要说分辨良莠了。

这种情况,应当引起警惕。

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青年人,对自己不熟悉的东西,几近“不思”、“不学”,那就不可避免地要面临“罔”和“殆”的危机。

我看是不能这样继续下去的。

大家要有清醒的意识,要在读书上多用脑。

读外国书如此,读中国书也如此。

因此,在读书中,思考,才能剔除糟粕;思考,才能吸收营养;_________________.④总而言之,在读书中,思考特别重要。

   (2007年四川广安中考语文试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先回答:

第③段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再选择其中的一种,说说作者是怎样运用这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结合语境,在文章第③段结尾的横线上补写一个句子,与前面的句子形成排比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章用名言警句论述了读书时思考的作用。

请根据你平时的积累,另写两条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结合文章,填充下面读书卡片(其中“内容摘要”一项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题目:

_________________作者:

_________________内容摘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及参考答案]第1题考查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掌握,这是议论文阅读常考的一个考点。

一般而言,作者的观点常出现在文章开头,但这篇短文的观点在文章的结尾。

参考答案:

在读书中,思考特别重要。

   第2题考查对文章的论证方法的掌握,这也是议论文阅读中常考的一个考点。

阅读第③段,不难看出,作者为了证明观点,举了有些青年学生对外来的理论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和消化,就盲目地追逐,结果让自己的头脑成了外国理论的跑马场的事例;同时又引用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古训。

两种论证方法都是为了论证思考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

事例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道理论证)例如:

作者把改革开放以来,一些青年人盲目追逐国外思想、学说作为事例,来论证思考的重要性。

   第3题补写的句子要与前面的句子能构成排比句,内容上必须是说明思考的重要性,同时句式也必须与前文一致。

参考答案:

思考,才能启迪智慧。

   第4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积累,切合了新课标的精神,把考查的视野投射到考场以外,降低了试题的难度。

学生写出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问题就解决了。

参考答案:

①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

②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第5题考查的是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正确作答,必须读懂原文。

参考答案:

读书与思考钟敬文本文论述了读书方面的问题,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论证了在读书中思考特别重要的观点。

 

 

读书与思考

  ①读书,顾名思义,就是同书本打交道。

也许有人会问,这也需要方法吗?

当然需要。

假如一个同学天天读书,投入的精力很多,读什么记什么,这是不是最好的阅读之道呢?

这样读书,也是一种读书法,古人叫做"记诵之学",他这样用功地读书,绝对比不读书、不记诵要好。

但这种读书,不能成为一种学问,不算是上乘的读书。

因为他得来的学问是死的。

读书多是好事,但还要用种种科学知识来帮助理解书本的内容。

如果要使书本上的知识"活"起来,这就要想,要思考。

②在读书的过程中,要给思考留下余地。

你在求知时,学进来的东西,如果没有同你原有的知识碰头,就只能摆在那里,不发生"化学作用",无法变成你自己的养料。

人的胃能够处理各种食物,自动地把它们划分为营养和废料,再根据人体的需要,分别输送给不同的器官。

读书者需要动脑思考,吸收书本上的知识,为增长学问所用,这也和胃功能的原理是一样的。

读书而能消化,书本知识就能与原有的知识融合在一起,产生化学变化,然后把需要补进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学问,把不需要的东西排除掉,当作垃圾处理。

 ③改革开放以来,进了国门,一时令人应接不暇。

青年人对新事物敏感,这当然是好现象。

但也有些青年学生对外来的理论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和消化,就盲目地追逐,结果让自己的头脑成了外国理论的跑马场。

里面即使有好东西也不能好好地加以利用,更不要说分辨良莠了。

这种情况,应当引起警惕。

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些青年人,对自己不熟悉的东西,几近"不思"、"不学",那不可避免地要陷入"罔"和"殆"的危机。

我看是不能这样继续下去的。

大家要有清醒的意识,要在读书上多用脑。

读外国书如此,读中国书也如此。

因此,在读书中,思考,才能剔除糟粕;思考,才能吸收营养;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总而言之,在读书中,思考特别重要。

15.下面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读书是要讲究方法的.

B.在读书中思考特别重要。

C.青年人对新事物敏感,自然对国外的思想、学说缺乏认真的思考和消化。

D.读书要思考,就是吸收书本上有用的知识。

16.先回答:

第③段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再选择其中的一种,说说作者是怎样运用这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的。

(4分)

17.结合语境,在第③段结尾的横线上补写一个句子,与前面的句子形成排比句。

(3分)

答案:

15.(3分)C

16.(4分)事例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道理论证)(各1分)

例如:

作者把改革开放以来,一些青年人盲目追逐国外思想、学说作为事例,来论证思考的重要性。

(2分)

17.(3分)例:

思考,才能启迪智慧。

(句式内容符合要求即可)

 

送东阳马生序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欧阳公①四岁而孤②,家贫无资。

太夫人③以荻④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家无书读。

就闾里⑤士人家⑥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⑦。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⑧,下笔已如成人。

(选自《欧阳公事迹》)

注:

①欧阳公:

指欧阳修。

②孤:

幼年丧父。

③太夫人:

指欧阳修的母亲。

荻dí,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

⑤闾里:

乡里。

⑥士人家:

读书人家。

⑦惟读书是务:

即“惟务读书”。

务,致力,从事。

⑧文字:

文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无从致书以观

(3)弗之怠(4)家贫无资

2.阅读文言文,要勤查工具书。

下面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假”字的几种解释,判断哪一种解释最适合“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的“假”字。

(只需填序号。

假:

(1)借;

(2)宽容;(3)如果,假如;(4)非正式的。

3.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幼/时即嗜学B.手指/不可屈伸

C.欧阳/公四岁而孤D.多诵古人/篇章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及其稍长,家无书读。

5.简要回答下面问题。

(1)平时我们说话、写文章常引用名人事例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你认为甲段宋濂的事例可以用来印证下面哪一个观点(  )

A.崇尚科学、消除愚昧,社会才能进步。

B.虚心请教、经常复习,有助于巩固知识。

C.诚实守信、刻苦学习是成才的重要条件。

(2)你怎样看待“欧阳修母亲画荻教子”这种做法?

请结合甲段内容谈谈。

解析:

第1题考查了词语,既有虚词,也有实词。

“以是”是个固定文言词语,翻译为“因此”,其余三个均为实词,要注意和今义区别开。

第2题考查了“一词多义”现象,要善于根据上下文和内容选取最合适的一个。

第3题考查了停顿,本题可用意义法区分,A项应在“余”后,C项应在“公”后,D项应在“诵”后,只有B项正确。

第4题的翻译要注意关键词语的解释,如“走”“稍”“及”等词语。

第5题

(1)甲文讲了两个意思:

一是借书及时归还,讲信用;二是刻苦学习。

C项正符合这两个意思。

(2)是对内容的理解,注意两文之间的联系。

答案:

1.

(1)因此 

(2)得到 (3)懈怠,放松 (4)钱财

2.

(1)

3.B

4.

(1)抄写完毕,(跑着)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2)到了他稍稍长大些,家里没有书可读。

5.

(1) C

(2)欧阳修母亲的做法有益于欧阳修从小养成刻苦学习的好习惯。

欧阳修和宋濂学习都刻苦用功,可见刻苦学习是成才的重要条件。

 

送东阳马生序

        宋 濂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你知道下列加点词的含义吗?

请解释。

(1)俟其欣悦(       )

(2)媵人持汤沃灌(       )

(3)同舍生皆被绮绣(       )

(4)腰白玉之环(       )

2.你理解下列文言语句的意思吗?

请解释。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3.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表现自己求学的艰难?

4.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

5.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

为什么?

答案:

1.

(1)等待 

(2)热水 (3)通“披”,穿 (4)腰佩(用作动词)

2.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3.幼年读书的艰难;成年从师的艰难;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

(意同即可。

4.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

(意同即可。

5.不可取。

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

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

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可取。

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

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

同时,尊师重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解析:

此题从对字、词、句、篇的理解方面综合考查了学生阅读课内文言文的整体感知能力。

第1题考查了对关键实词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须通读语段,结合语境释词。

第2题考查正确翻译语句的能力。

虽然是常规题,但提法不同,诱人不倦地做下去。

第3题考查对文段整体感知、归纳概括的能力。

第4题考查学生感悟与心得,是一道半开放的拓展题,只要从文中得到学习的秘诀即可。

第5题考查学生对文中语句的理解评析,颇具创新性。

这几道题,设计合理,由对字词的解释、句子的翻译到文段中心的把握、关键语句的评析,既有传承,又有创新,富有时代气息。

 

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禀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

是可谓善学者也。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1.对上段中“舍”“腰”“略”“知”解释正确的是(C)

 A.房子  腰间    丝毫  感觉

 B.房子  腰上挂着  稍微  知道

 C.房子  腰上挂着  丝毫  感觉

 D.房子  腰间挂着  丝毫  知道

2.“日再食”的正确译文是(B)

A.每天的第二顿 B.每天吃两顿 C.每天吃第二顿的时候

3.“以中有足乐者”是指(A)

 A.作者认为读书是足以快乐的事

B.作者认为自己家贫而能勤奋读书,这是足以快乐的事

C.作者认为书中有令自己欣慰的事

4.作者写舍生服饰华贵的目的是(B)

A.突出自己求学的勤奋  B.侧写自己生活条件的艰苦

 C.表达对同舍生的鄙夷  D.表现同舍生的不学无术

5、人们为什么“多以书假余”?

答:

因为我守信,按时还书。

6、从本段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

答:

  刻苦好学  博览群书  虚心请教

7从宋濂求学的经历,你联想打那些有关的古诗文和名言警句?

答:

读书就是生命

8对待师长,宋濂“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请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体验,谈谈在做人方面你所得到的启示。

答:

对待老师要谦虚不可盛气凌人

9你认为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答:

条件好坏不是学习的必需品,只要乐于学习就不会感到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