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北重五中届高三上学期文科综合历史精品解析Word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90864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5.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包头市北重五中届高三上学期文科综合历史精品解析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内蒙古包头市北重五中届高三上学期文科综合历史精品解析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内蒙古包头市北重五中届高三上学期文科综合历史精品解析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内蒙古包头市北重五中届高三上学期文科综合历史精品解析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内蒙古包头市北重五中届高三上学期文科综合历史精品解析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蒙古包头市北重五中届高三上学期文科综合历史精品解析Word版.docx

《内蒙古包头市北重五中届高三上学期文科综合历史精品解析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包头市北重五中届高三上学期文科综合历史精品解析Word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蒙古包头市北重五中届高三上学期文科综合历史精品解析Word版.docx

内蒙古包头市北重五中届高三上学期文科综合历史精品解析Word版

包头市北重五中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文科综合

历史试卷

1.“17世纪的新兴势力——尼德兰、瑞典、英国、法国都在北部。

一些成长神速的城市也一样——阿姆斯特丹、巴黎、伦敦。

相比之下,地中海显得停滞不前。

……16和17世纪在欧洲北部做生意比在欧洲南部有着无可争议的优势。

”这里的“优势”主要是指

A.工业资本取代商业资本

B.垄断性贸易公司的建立

C.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D.欧洲新贸易中心的形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经过工业革命,工业资本取代商业资本,排除A;垄断性贸易公司的建立是要适应对外殖民扩张的需要,排除B;到19世纪中后期,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最终取得世界殖民霸权,排除C;由材料“17世纪的新兴势力——尼德兰、瑞典、英国、法国都在北部……16和17世纪在欧洲北部做生意比在欧洲南部有着无可争议的优势”反映欧洲商业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故选D。

2.英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保护性的重商主义政策,从17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实行的《航海条例》到1815年颁行的“谷物法”都体现了这一政策。

但到1846年废除了“谷物法”,“航海条例”也在1849年被取消了。

这说明当时英国

A.积极应对国际竞争,完善自由市场制度

B.废弃重商主义政策,国家干预经济盛行

C.保护新贵族的利益,积极开拓国内市场

D.已经完成工业革命,工业资产阶级掌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后,工业资产阶级得以参政,1840年英国工业革命率先完成,英国取消“谷物法”、“航海条例”做法体现了工业资本主义时代下的自由主义潮流,适应了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需要,故D项正确。

A项,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后成为世界工厂,取消“谷物法”、“航海条例”有利于英国对外经济扩张,并非完善自由市场制度,故排除。

B项,国家干预经济盛行出现在罗斯福新政后,排除。

C项,取消“谷物法”、“航海条例”有利于扩大英国海外市场,与国内市场无关,排除。

3.从1585年到1604年,英国每年至少有一百到两百艘国家授权的武装商船出海,他们专门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劫掠西班牙运输船队。

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A.工业革命需要寻求大量原料

B.英国已夺得世界的殖民霸权

C.新航路开辟后多国殖民竞争

D.新航路转移促进了贸易的繁荣

【答案】C

【解析】

1585年到1604年,英国尚未进行工业革命,故A错误;英国夺得世界的殖民霸权是在18世纪打败法国后,故B错误;新航路开辟后列强的殖民竞争激烈,英国与西班牙的矛盾尖锐,故出现材料所述现象,故C正确;材料主旨不是说明航路转移促进了贸易的繁荣,而是强调殖民扩张的矛盾,故D错误。

故选C。

4.关于工业革命的研究,有些学者提出用“起飞”、“原工业化”或者“勤劳革命”等概念替代“工业革命”,研究流派就有社会变革学派、工业组织学派、宏观经济学派、技术学派、能源学派和消费学派等众多学派。

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的研究

A.导致民众史学认识的混乱

B.拓展不同视角并趋于全面

C.削弱工业革命的历史地位

D.注重学科交叉领域的融合

【答案】B

【解析】

材料不同的视角对工业革命进行研究,并形成多种学派,故B项正确。

不同的角度研究某一个问题并不会导致认识的混乱,故A项正确。

工业革命的历史地位不因史学研究视角的不同而被削弱,故C项错误。

材料并没有谈到融合,故D项排除。

5.随着欧洲大陆国家开始工业化,其国内的工业生产替代了进口,英国出口的商品在欧洲大陆的市场份额日益下降。

到1913年,英国已经基本失去美国市场,当时美国占英国商品出口市场中的份额仅为5%。

这反映出

A.英国失去了世界经济大国地位

B.工业革命开始向英国以外扩展

C.英国失去了欧洲和美洲的市场

D.工业革命推动经济格局变迁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两次工业革命在欧洲的推进,以美德为代表的欧美各国工业化水平提高,使工业生产替代了进口,英国在欧洲与美国的商品出口大幅下降,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贸易格局的变化,故D项正确。

A项,20世纪初,英国仍为世界经济大国,“失去”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B项,根据材料可知此时欧美已开始工业化进程,故B项表述错误,故排除。

C项,材料反映英国在欧洲和美洲市场下降,但未失去市场,故排除。

6.18世纪中叶以前,英国人口增长速度缓慢。

18世纪40年代以后,人口增长速度逐渐加快。

尤其是1811-1821年的10年间,英国人口增长了18%,人口年增长率达到1.8%,这种前所未有的人口增长速度被称为英国“人口革命”。

当时英国“人口革命”的出现

A.体现了工业革命的发展成果

B.主要得益于海外的殖民扩张

C.增加了“福利国家”的负担

D.引起国际劳动分工格局变化

【答案】A

【解析】

18世纪中叶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始,生产力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这为人口增长提供了物质前提,故选A;海外的殖民扩张从17世纪初就开始了,不只适用于18世纪中期及其以后,故排除B;当时英国还不是福利国家,故排除C;英国的人口变化不可能引起国际劳动分工格局变化,故排除D。

7.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发明影响了美国生活的各个方面,当时“一个兴旺但不一定富有的城市家庭,不用走出家门就可以发现许多迹象证明工业化对它的生活的影响”。

下列有关佐证,正确的是

A.电炉取代煤气炉

B.缝纫机由电动到数控

C.电灯代替霓虹灯

D.电冰箱从电动到智能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电灯、汽车、电报等发明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煤气能源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前已出现,故A项符合题意。

数控与智能化设备均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的产物,体现了信息时代的特征,故排除BD两项。

C项,霓虹灯于1910年问世,是依靠灯光两端电极头在高压电场下将灯管内的稀有气体击燃而发光,它晚于以钨丝为原料的普通光源,故电灯代替霓虹灯说法错误。

8.1920年,苏俄国民经济最高委员会下设有52个总管理局,分别直接管理下属各工厂的原料、生产、产品调拨等经济活动。

苏俄此举主要是为了

A.适应国内战争对工业品的需要

B.探索符合国情的工业建设模式

C.满足国内民众改善生活的要求

D.争取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

【答案】A

【解析】

【详解】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进入三年的国内战争时期,为了满足前线工人生活和军需需要,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于一切企业实行国有化措施,材料中现象正是这一措施的体现,故A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工业化措施并不是符合苏俄国情的工业化模式,故B项错误;材料措施是满足前线国内战争工业品的需要,故C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想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故D项错误。

【点睛】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

9.1921年7月,为了燃料供应,苏维埃政府建立了“顿巴斯小煤矿利用委员会”,把小型煤矿出租给私人。

这些煤矿采煤量占到顿巴斯总采煤量的11.9%。

这表明苏维埃政府

A.部分恢复了战时共产主义的做法

B.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效果有限

C.注重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

D.加速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答案】C

【解析】

【详解】1921年3月,苏俄已经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而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为了应对国内战争,而不是“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故A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的信息,排除B;根据“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列宁提出了发展国家资本主义”“作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大生产的中间环节”可知,苏俄领导人设想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故C正确。

斯大林时期,加速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故D错误。

10.赫鲁晓夫上台后,对一些重点科研项目采取打破地区、部门界限,组织各方面力量联合攻关的办法,使得科技发展速度快于西方同类项目。

然而,1954—1962年,苏联的工业劳动生产率却仅仅是美国的1/2,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仅是美国的1/5。

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苏联

A.经济体制僵化不利于科研成果转化

B.计划经济体制的经济活力仍然存在

C.攻势外交政策极大消耗了经济实力

D.不重视农业投入导致经济比例失调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斯大林模式严重影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赫鲁晓夫改革中虽然加大了科研项目投入,但效果不明显,显然是僵化的体制不利于科研成果转化,A项正确。

材料强调经济体制僵化不利于科研成果转化,说明计划经济体制的经济活力出现问题,排除B。

材料没有涉及外交政策的内容,而是强调经济体制僵化不利于科研成果转化,排除C。

材料强调经济体制僵化不利于科研成果转化,没有涉及经济比例失调问题,排除D。

【点睛】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本题的题眼是“对一些重点科研项目采取打破地区、部门界限,组织各方面力量联合攻关的办法,使得科技发展速度快于西方同类项目”“苏联的工业劳动生产率却仅仅是美国的1/2,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仅是美国的1/5”,根据对题眼的了解,结合斯大林体制的弊端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11.十月革命后,美国政府外交上不承认苏联。

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民众掀起承认苏联运动,大部分美国报纸也赞成美苏关系正常化。

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法西斯侵略的扩大

D.罗斯福新政的推行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经济危机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根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民众掀起承认苏联运动,大部分美国报纸也赞成美苏关系正常化”,这主要是因为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的爆发,西方国家一片混乱,而此时的苏联在斯大林模式下迅速实现工业化,这种强烈的对比使美国民众和媒体观念发生了变化,A项正确;新经济政策此时早已废除,B项错误;法西斯侵略的扩大同材料变化无关,排除C;罗斯福新政的推行不是主要原因,D项排除。

故选A。

12.英国于1931年11月颁布《非常进口税法》,对于特定商品征收最高达100%的歧视性高关税。

1932年2月,英国议会通过了一项新的进口税法案,规定将对一般进口商品增收10%的从价税,对大多数工业品实际征税20%,而对钢铁奢侈品等征税更高。

可见当时英国

A.坚持自由贸易的政策

B.国家干预优势凸显

C.提高关税应对贸易战

D.大萧条使社会混乱

【答案】C

【解析】

【详解】当时英国提高进口关税的目的,是对付美国等国转嫁经济危机的措施,是应对美国等国挑起的贸易战行为,符合材料主旨,故C项正确。

英国征收高额的进口关税,这不是自由贸易政策,,而是贸易保护政策,故A项错误。

当时英国的国家干预经济是被迫的行为,而非主动发挥自己干预优势的行为,故B项错误。

材料表述的是英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内容,而不是英国国内社会是否混乱的内容,故D项错误。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25年,英国爆发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一次经济危机。

不断扩大商品市场、增加廉价原料供应,成了英国资本主义继续发展生死攸关的问题。

英国国内旧的保护关税的制度问题则日益凸显起来。

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了《国富论》,在此书中,他尖锐地抨击了重商主义的保护政策,提出以“自由贸易”来代替以前的商业竞争。

1852年,“国会以468票对53票正式通过自由贸易原则”。

同年,免除关税的货物达123种,以后15年,除茶、酒、可可外,其余关税一律免除。

——摘编自李自更《试论英国自由贸易政策》

材料二西方列强对我国进口税规定了“值百抽五”的统一低税率,在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物价上涨,“值百抽五”的税率虽经四度修订,但实际税率仍未达到3%,即使在1901年《辛丑条约》对税则进行修订后的最初几年里,也从未超过4%。

同时,极低的子口半税(注:

也称为子口税,是近代中国对洋商征收的一种内地关税)也是我国低关税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津条约》中的子口税制度规定,外国商品除了在输入中国时享受不变的低关税特权以外,从1858年起,还可以缴纳2.5%的子口税后,随意输往中国各地,不再负担任何征课。

——摘编自冯杨《低关税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确立自由贸易原则的原因及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近代低关税对中外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案】

(1)原因:

经济危机的影响;工业化增强了英国商品的竞争力;拓展经济和发展外部市场的需要;重商主义的关税保护政策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自由贸易经济理论的推动。

意义:

促进了世界经济贸易的自由化和世界市场的发展;有利于世界整体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2)便利了列强对中国倾销商品;加速了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进程;加快了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和发展;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

【解析】

【详解】

(1)第一小问,由材料“不断扩大商品市场、增加廉价原料供应”“尖锐地抨击了重商主义的保护政策”“以自由贸易来代替以前的商业竞争”等信息,可以从工业革命的推动、重商主义的弊端和自由贸易思想等角度归纳英国确立自由贸易原则的原因。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促进世界经济贸易和工业化水平等角度归纳英国确立自由贸易原则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意义。

(2)分别从对中国和世界两个角度分析回答。

对中国可从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对自然经济的影响、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等方面回答;对世界可从促进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世界市场形成等方面回答。

14.材料有学者指出:

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为科学,在于它始终把自己视为一个开放的和发展的理论体系,并不断根据新的实践经验予以丰富和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还应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出新理论,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推向前进

——赵湘江《把社会主义作为科学来看待和研究》

在①和②两个问题中任选其一作答。

①提炼一个观点,结合20世纪初,列宁领导苏俄革命和建设的史实加以论证。

②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新时期进行理论探索的史实加以论证。

【答案】①观点: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各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完善。

论证:

20世纪初,在一战过程中,列宁从俄国的实际出发,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社会主义革命,在帝国主义最薄弱的俄国,成功领导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把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丰富了马克思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在向社会主义过渡过程中,实施新经济政策,初步探索了在落后的农业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列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苏俄革命与建设实际相结合,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②观点: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各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完善。

论证:

邓小平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国情,于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87年的十三大,邓小平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规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1992年,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论述了姓资姓社的问题,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提出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与发展了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写一国两制,和平与发展理论也可得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要求学生充分理解材料,提炼出材料要表达的观点,据材料“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为科学,在于它始终把自己视为一个开放的和发展的理论体系,并不断根据新的实践经验予以丰富和发展。

”可以得出,材料的主要观点为: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各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完善。

依据题干的要求任选一个,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即可,要求学生做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选修历史(从45和46题中任选一道作答)

1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经过地税改革,到1875年,地税收入5000万日元,占国税总额88%,地税占农民收获量34%,负担沉重。

明治政府的一个问题是在过多地牺牲农民利益使工业化取得一定成效以后,没有及时调整政策。

农民的贫困和资源的贫乏也意味着国内的市场和原材料有限,于是政府就用对外扩张来寻找劳动力、市场和原材料。

——据陈杰《明治维新一改变日本的五十年》等

材料二要对抗西欧列强,就必须树立一君万民的中央集权化的明治政府,让局限于各藩国的民众意识,归属到日本统一的“旧本国民”意识上来。

然而,当时西欧传来的“国民”,对日本人而言是极为抽象的概念,让民众浸透到这种外来的国民意识中非常困难。

面对意识形态危机的明治政府,就推出了民众容易理解、容易接受的万民是天皇陛下臣民的理念,由天皇精神作为中流砥柱统一诸藩,实现日本的国民国家意识和国民意识的统合。

——宗泽亚著《明治维新的国度》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日本明治政府牺牲农民利益的原因及其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指出危及日本中央集权统治的因素及明治政府的对策。

【答案】

(1)原因:

通过重税盘剥农民,为工业化提供资金和劳动力。

影响:

农民的贫困导致市场和原料的不足,制约了工业化的发展。

为弥补这一不足,日本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2)因素:

长期的幕藩体制,使民众有根深蒂固的藩国意识而缺乏国家意识。

对策:

颁布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国民享有一定民主权利;树立一君万民理念,天皇依然掌握重大权力,规定臣民效忠天皇。

【解析】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日本明治政府牺牲农民利益的原因主要从发展工业的需要、或者实现工业化的需要等角度进行解释。

影响主要从牺牲农民利益使农民的贫困和资源的贫乏,政府只有对外扩张来寻找资源等,这是一个典型的恶性循环。

(2)危及日本中央集权统治的因素主要从幕府统治自身的政治体制所造成的这个角度进行分析,因为幕府统治之下藩国林立必然会造成国家意识的缺乏。

明治政府的对策主要从废藩置县、变幕府体制为君主立宪制、培养臣民效忠天皇等措施进行回答。

点睛:

此类材料解析题在解题时要注意紧扣试题设问去阅读理解材料,然后获取材料中利于解题的有效信息并联系相关史实说明和分析问题,回答问题时特别需要注意表述的规范性。

16.【历史选修2: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世纪末,从南北战争痛苦阴影中走出的美国,垄断资本已具相当规模,其商品的出口能力完全能同欧洲列强抗衡。

西奥多・罗斯福一再表示,希望美国人能够有“远大眼光”,担负起“领导世界”的责任。

与美国相比,曾经逞强一时的西班牙日渐衰落。

1895年初,西班牙殖民地古巴爆发了约·马蒂领导的反殖民统治起义,其他反抗斗争也在古巴各地此起彼伏。

1898年4月25日,美西战争爆发,战争只持续了10个星期,衰落的老牌殖民帝国西班牙不堪一击,美军迅速赢得了这场所谓“小而辉煌的战争”的胜利,取得了对古巴和菲律宾的控制权。

随之把目光转向东方,为了维护其在华商业利益,1899年9月,美国国务卿海约翰提出对话国际贸易原则,主张在中国享有势力范围的各大国应该一视同仁地将各通商口岸向所有贸易国开放,任何势力范围或通商口岸不得实行贸易的歧视性待遇。

1900年2月,各列强国家先后表示赞同。

——摘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二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西战争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西战争的历史影响。

【答案】

(1)背景:

南北战争扫除发展障碍;工业革命后垄断资本形成;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开始谋求向全球扩张;西班牙的日渐衰落或西班牙殖民地内部的动摇。

(2)影响:

引发大国关系的变化;提升了美国的实力优势,铺平了向远东扩张的道路;进一步扩大了美国对外的市场;提出“门户开放”,标志着美国拥有独立的侵华政策。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从南北战争痛苦阴影中走出的美国,垄断资本已具相当规模…希望美国人能够有“远大眼光”,担负起“领导世界”的责任…曾经逞强一时的西班牙日渐衰落”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进行概括。

(2)根据材料“随之把目光转向东方,为了维护其在华商业利益…提出对话国际贸易原则,主张在中国享有势力范围…”结合所学从大国关系、美国扩张、市场扩大及侵华政策转变等角度进行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