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乐一中高考压轴最后一卷语文试题docx.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90605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1.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乐一中高考压轴最后一卷语文试题docx.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民乐一中高考压轴最后一卷语文试题docx.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民乐一中高考压轴最后一卷语文试题docx.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民乐一中高考压轴最后一卷语文试题docx.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民乐一中高考压轴最后一卷语文试题docx.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民乐一中高考压轴最后一卷语文试题docx.docx

《民乐一中高考压轴最后一卷语文试题docx.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乐一中高考压轴最后一卷语文试题docx.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民乐一中高考压轴最后一卷语文试题docx.docx

民乐一中高考压轴最后一卷语文试题docx

民乐一中2019年高考压轴最后一卷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探讨环境美学涉及两个重要问题:

环境是什么?

审美是什么?

环境必然与人相关,是人的环境。

强调环境的属人性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它将环境科学与自然科学区分开来,因为自然科学研究更关注自然本身。

其次,它将环境与资源区分开来。

环境于人的功能主要是生活,而资源于人的意义主要是生产。

环境与资源都有价值,然而是不同的价值。

它们都是人所需要的,二者在不矛盾的情况下相安无事,而在发生矛盾的情况下就需要权衡轻重。

环境的意义在于它是人的生存之本、安居之地,重要性不言而喻。

看环境有两个维度,一个是自然维度,主要考察自然具不具有宜人性。

只有宜人的自然才是人的环境。

在自然维度中,最为重要的是生态。

生态是否良好关系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

在人看来,有利于人的生存、生活、发展的生态就是良好的生态,反之就是不好的生态。

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协助生态在朝着有利于自身方向发展的同时也适合人的生存与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生态双赢。

这样造就的环境就是生态文明环境。

看环境的另一个维度是文明维度。

文明是人类的创造,它体现在诸多方面,其中就有与环境相关的创造。

人于环境的创造性活动,最重要的是上面说到的有利于人与生态共生的活动。

此外,还有大量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活动,这些活动质量的高低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环境的质量。

审美是什么?

美学家们对此有不同看法,但有一点是大家都赞同的,那就是愉快。

我们可以将具有审美性质的愉快概括成“乐”。

人有三种生存方式:

谋生、荣生和乐生。

谋生,为自然人生:

荣生,为社会人生;乐生,则为审美人生。

乐生,有物质性的乐,也有精神性的乐。

对于审美来说精神性的乐更为重要。

精神性的乐有高低之别,审美无疑是品位高尚的精神性的乐。

乐生,体现在环境审美中,则为“乐居”。

“居”当然首先是住下来,但不局限于此,广义的居是生活。

环境美学,顾名思义就是环境的审美。

环境审美的本质即为“乐居”。

人在环境中生活,感受到环境給予的种种或物质或精神的愉快,就是“乐居”。

那么,何为环境美学?

简要地说,它是研究人在环境中乐居的学科。

环境美学属于偏重于人文方向的研究。

从人文方向研究环境,主要有环境哲学、环境伦理、环境美学,环境审美是这三个学科的尖端。

说是尖端,不是说它最高深,而是说环境审美是在环境哲学的指导下、在环境伦理的基础上进行的。

环境哲学提出人与自然互动和谐,环境伦理学提出人与动植物共生友好,都是环境审美的重要内涵。

环境美学使人们的审美关注从原初的人自身扩展到人之外的世界,从艺术扩展到生活,从自然扩展到无限。

审美视界的扩大,必然带来审美内涵的深化。

(摘编自陈望衡《环境美学助力美丽中国建设》2018月9月25日《人民日报》07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强调环境的属人性非常必要,环境的意义就在于它是人的生存之本、乐居之地。

B.生态文明环境可以通过人自己的努力,协助生态朝有利于自身方向发展而取得。

C.就审美而言,精神性的乐更重要,因此,感受到环境给予的精神之乐更为“乐居”。

D.环境美学是研究人在环境中乐居的学科,因为它使审美视界得以扩大,所以带来了审美内涵的变化。

1.D。

(A.“环境的意义就在于它是人的生存之本、乐居之地”错,原文第二段是“安居之地”。

B.“协助生态朝有利于自身方向发展而取得”错,原文第三段中,“这样创造的环境就是生态文明环境”,这样显然要包括“同时也适合人的生存与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生态双赢”。

C.“感受到环境给予的精神之乐更为‘乐居’”错,原文到是第二段中,对“乐居”的定义是“感受到环境给予的种种或物质或精神的愉快”。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进行论证,先总体提出环境美学的两个重要问题,再分别阐释这两个问题,最后总结何为环境美学。

B.文章论证看环境的两个维度是采用递进的方式进行的,由生态到文明,逻辑清晰。

C.文章最后两段都采用了设问的手法,详细地阐释了审美和环境美学两个概念。

D.文章对环境审美的论述采用了从大到小的方式,即先论述审美,再由审美的具体内涵进一步论述到环境的审美。

2.B.(“采用递进的方式”错,应该是并列的方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环境与资源的价值对人类都很重要,但两者发生矛盾时,环境的价值更重要。

B.不利于人的生存、生活、发展的生态是不好的生态,这种生态属性不能称之为人的环境。

C.人有三种生存方式,各有特性,而乐居属于乐生的一种表现形式。

D.以环境哲学为指导,以环境伦理为基础,环境美学会不断发展与完善,并将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3.A.(“环境的价值更重要”错,原文第二段是“在发生矛盾的情况下就需要权衡轻重”,并没有明确哪种价值更重要。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十九大报告指出,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一点二个百分点,八千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

同时,报告指明了今后农村教育发展的方向“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和“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

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带动了农村学龄人口向城镇转移。

农村教育面临新形势、新挑战,需要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和发展措施,不断提升教育的质量。

过去五年,从教育投入、师资建设到办学条件,国家全面重视农村教育的发展。

从农村教育投入看,全国公共财政教育支出、生均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和生均预算教育公用经费支出“三个增长”高水平完成,农村生均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和生均预算教育公用经费支出的增幅更大。

从农村师资建设看,师生比是师资数量充裕程度的重要指标。

全国师生比和农村师生比都呈现出提高趋势,而且农村提高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农村办学条件看,农村危房面积不断减少农村学校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在国家高度重视下,农村教育发展更有保障,办学水平持续提高,一些农村学校还出现了学生回流的现象。

从资源配置角度看,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可以分为三步走:

第一步,有序实现城乡在生均意义上教育资源均等,这个目标已基本实现。

第二步,逐渐建立起基于城乡学校规模效率特征的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政策,让城乡学生在获得基本教育服务方面享有基本相同的机会。

当前与未来较长段时间内,我们要为实现第二步目标而努力。

第三步,积极推进以城乡师资质量均衡化为核心的城乡教育服务质量均衡化,通过城乡师资初次配置、二次配置、城乡教师专业发展机会的均衡配置,实现城乡教育服务质量均衡化。

在条件成熟的地区或条件成熟的时候,要不失时机地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均衡化。

  (摘编自林露《寒门难出贵子?

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理念如何落地》

材料二:

近日,临沧市制定统筹推进县域內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工作实施方案,按照“因地制宜、标本兼治、城乡统筹、分步实施、分类推进”的原则,强化工作措施,以实现消除大班额、学校班额基本达标为目标,合理调整学校布局结构,改善办学条件,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缩小城乡间、区域间、校际间质量差距。

目前,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有458个大班额班级,通过方案的制定实施,力争在今年消除大班额303个,消除超大班额42个;2018年消除大班额95个,消除超大班额18个。

确保到2018年底,全市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及66人以上超大班额。

  

(云南日报)

材料三:

村料四:

目前我国教育投资以政府投资为主,在教育投资体制上一般是以城市为主,重点学校为主,这些城市的重点学校获得的教育经费最高,其次是一般市县的学校。

教育经费投入的差异,使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差距拉大,“农村学校像非洲,城市学校像欧洲。

”而且,近年来学生和教师大量向城镇流动,使得农村学校生源和师资严重流失。

只要维持公平的教育机会,贫困就不会成为世袭。

然而,我国城乡居民受教育的机会是很不公平的。

资料显示:

城乡分割办学制度使农村儿童一开始就处于劣势,从而使80%左右的农村适龄人口无缘参加高考。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中教育的发展的不平衡和滞后,成为影响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瓶颈。

为了上大学,农村孩子要比城市孩子付出更艰辛的努力。

农村学校留不住好老师。

优秀教师流向城市,除了城市优越的环境因素外,主要是由于农村教师工资不高,而工资以外的福利差距更大(城市老师有很大的补课生源,每个老师的补课收入远远超过工资收入),近几年教师的收入虽然有所增加,但主要惠及城市教师,绝大部分的农村教师生活依然清贫。

改革开放以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成为城市里一个规模巨大的特殊社会群体。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凸显。

农民工子女一般进入不了城市优质公办学校就读。

致使他们的子女要么与父母分离在当地受教育,在缺少爱的环境中学习,使子女在学习、生理、心理、行为养成等都面临着困惑;即便是进入了公办学校学习,民工子女们也经常感受到来自学校的歧视,例如评奖评优老师和同学的日常言语、集体活动甚至作业批改等方面都有不公平待遇。

  (摘自《中国论文网》

4.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3分)()

A.城乡教育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政府投入的资金过少,师资建设、办学条件的差异。

B.从临沧市的做法可以看出我们消除大班额,使学生自动到农村接受教育就能缩小差距。

C.由于教育的差距,社会资源的分布不公,很多孩子还没开始读书,就已经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在农村的孩子不需要太努力的读书。

D.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需要政府干预,加大对教育投入、师资建设和办学条件的优化。

4.D(A城乡教育存在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政府,还涉及到社会权力和财富分配不均,东西部经济的差异等。

B临沧市的做法只是限制班级的人数,并没有说让这些人到农村去。

C“农村的孩子不需要太努力”于文无据。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根据第一则材料,可看出城乡教育五年来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农村教育有了显著的发展,办学水平持续提高,甚至一些农村学校还出现了学生回流的现象。

B.材料二主要是通过临沧市制定城乡义务教育方案的大量数据向我们展示云南省已完成了城乡体化的工作。

C.根据材料三,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人都认为教育不公最主要体现在社会权利和财富分配不均。

D.材料四介绍了目前我国教育以政府投资为主,并分析了教育不公的原因和应对的措施。

5.A.(B材料中只是缩小城乡一体化的差距,而不是已完成城乡一体化的工作。

C材料三中的教育不公主要体现在城乡教育差距上。

D材料四只谈了原因,没有涉及措施。

6.根据上述材料,概括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措施。

(6分)

6.①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大农村基础教育和教育经费的投入,以此来保障学校各种教学设备的完善,师资力量配备的完全。

②合理规划乡村学校的布局,提升办学质量、办学水平。

③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鼓励优秀教师到乡村任教。

④对务工人员的子女不再有就读条件的限制。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沙海一苗树

梁衡

没有在沙漠里生活过的人,不知道绿色就是生命的火种。

世界排行第九的库布其大沙漠浩瀚无垠。

沙漠中的达拉特旗(县)如海中一叶,官井村就是这叶上的一痕。

但只这一痕,就有一百六十一平方公里。

四十年前这里曾是飞沙走石一片混沌。

村民住房一律门朝里开,如果向外,早晨起来沙拥半门高,你根本推不开门,人将被堵在屋子里。

村里所有院子都没有院墙,如有墙,一夜狂风满院沙,墙有多高沙有多深。

过去像达旗这样的地方,不用说庄稼难有收成,风沙起时,人们赶车出门,就如船在海里遇到台风,车仰马翻,淹没沙海。

平时小孩子出门玩耍,也有被风卷沙埋而失踪的。

人在这样的地方怎么生存?

乡民渐渐逃亡殆尽。

村里有个汉子名高林树,一个名字中有三个木,也该他命中有树。

全家人实在过不下去了,就逃到三十里开外一处低沙壕处。

一次赶车外出他向人家要了棵柳树苗。

就势插在沙窝于里。

借着低处一点水汽,这树竞奇迹般地成活了。

一年,两年,三年,五年,柳树长到一房高。

外来的人站在沙丘上,手搭凉棚四处一望,直到天边也就只能看到这么一点绿。

别看只这么一点绿,它点燃了不知多少远行人生的希望。

这是茫茫沙海中的唯一坐标,这里就被称为“一苗树壕”。

时间一长这个地名就传开了。

民间口语真是传神,不说“一棵”而说“一苗”,那风中弱柳就如一苗小草,在无边沙海中无助地挣扎。

但这苗绿色的生命启发了高老汉,他想有一就有十,就有百,栽树成瘾,几近发狂。

凡外出碰到合适的树苗,不管是买、是要,总要弄一点回来。

平时低头走路捡树籽,雨后到低洼处寻树苗。

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这条老沙壕染上一层新绿。

有树就有草,草下的土也有了点潮气。

1990年,当地人永远记住了这个年份。

高林树在树荫下试种了一片籽麻,当年卖油料竞得了一万两千元。

那年头,国家兴起改革,允许有人先富,一个万元户在城里也是让人眼热心跳,更不用说在寸草不生的沙窝子里淘出这么大一个宝。

远近的村民纷纷效仿,进壕栽树,种树种草种庄稼。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过去快三十年。

三十年后是什么样子呢?

2018年8月底,塞上暑气初消,秋风乍起,我有缘来造访这个远近闻名的一苗树壕官井村。

高老汉已八十多岁,不再见客。

村主任和老人的二儿子领我登上全村最高处,天高云淡,浩浩乎绿盖四野。

杨、榆、柳等高大乔木如巨人托天,而柠条、沙柳、花棒、苜蓿等灌草则铺开一张硕大的地毯。

正是羊柴、柠条的开花季节,那红白相间的小花朵,就如小姑娘身上的碎花衣裳。

羊最爱吃的沙打旺草,挺着一条圆滚滚的绛紫色花棒,如孩子的小手举着一大块巧克力。

黄沙早已被逼到遥远的天边,成了绿洲上一条金色项链。

黑黝黝的玉米地密不透风,十里、八里地绵延开去,浓得化不开。

眼前这一百六十平方公里的土地早已不是一苗树、一点绿了。

村主任自豪地说,这一带壕里产的沙柳苗抗旱、抗虫,成活率高,全国凡有沙漠的地方都用我们的苗。

我们现在是拿“万”字来说话——现有沙柳苗基地七点六万亩,林地十六点六万亩,还有一万亩甘草、一万亩土豆、一万亩苜蓿、一万头奶牛……全村已人均收入两万元。

我听着他不停地“万”着,笑道:

“你现在已算不清,有多少万个‘一苗树’了。

他又指着远处的沙丘说,生态平衡,这沙漠也不敢全治完,留一点在那里可以储存水分,发展旅游,也好让下一代知道过去这里曾是什么样子。

我问高老汉的儿子,你爹当年栽的那“一苗树”呢?

他说,早已长到两抱粗。

那年我哥结婚,砍倒做了家具。

我说那是个标志,砍了多可惜。

他说,要是知道现在有这么多人来参观,肯定不会砍。

不过事后又补栽了一棵。

我就急切地跟他去看,这是一棵榆树,也快有两抱粗,枝叶如盖,浓荫覆地。

榆树是个好树种,木硬枝柔,抗风耐旱,特别是到春天时榆钱满树,风吹四方,落地生根,子子孙孙繁衍不息。

我说,这树上一定要挂个牌于:

一苗树。

让人们不要忘记当年那百里沙海中一点绿。

世界第九大沙漠的变绿,原来是从这一苗树开始的。

(优题速享连自《人民日报》)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没有一开始就介绍官井村,而是先从库布其大沙漠与沙漠中的达拉特旗说起,让读者对官井村的生存环境有了全面认识。

B.第段画线句对绿洲初秋之景进行了细致描绘,其中“绿洲上一条金色项链”这一喻体的使用,表达了作者对沙漠的喜爱之情。

C.文中村主任用“万”介绍官井村沙柳苗基地、林地、甘草、苜蓿、奶牛等种植和养殖的规模,突出了官井村环境与经济巨大变化。

D.官井村保留“远处的沙丘”“一苗树”都有让后代不忘历史的意思,它们也是对官井村人改变沙漠、劳动致富的伟大功绩的铭记。

8.文章写了三个时间的官井村,有何不同?

这样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何效果?

(8分)

9.文章第段中写到“‘一苗树’被砍倒做家具,事后又补栽了一棵”。

有人认为,以此内容入文,是作者的败笔;也有人认为,这样写正是作者匠心所在。

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范冉字史云,陈留外黄人也。

少为县小吏,年十八,奉檄迎督邮,冉耻之,乃遁去。

到南阳,受业于樊英。

又游三辅,就马融通经,历年乃还。

冉好违时绝俗,为激诡之行。

常慕闵仲叔之节。

尝与河内王奂亲善,奂后为考城令,境接外黄,屡遣书请冉,冉不至。

及奂迁汉阳太守,将行,冉乃与弟协步赍麦酒,于道侧设坛以待之。

冉见奂车徒骆驿,遂不自闻,惟与弟共辩论于路。

奂识其声,即下车与相揖对。

奂曰:

“行路仓卒,非陈契阔之所,可共到前亭宿息,以叙分隔。

”冉曰:

“子前在考城思欲相从以贱质自绝豪友耳今子远适千里会面无期故轻行相候以展诀别如其相追将有慕贵之讥矣。

”便起告违,拂衣而去。

奂瞻望弗及,冉长逝不顾。

桓帝时,以冉为莱芜长,遭母忧,不到官。

后辟太尉府,以狷急不能从俗,常佩韦于朝。

遭党人禁锢,遂推鹿车,载妻子,捃拾自资。

或寓息客庐,或依宿树荫。

如此十余年,乃结草室而居焉。

所止单陋,有时粮粒尽,穷居自若,言貌无改。

闾里歌之曰:

“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

”及党禁解,为三府所辟,乃应司空命。

是时西羌叛,黄巾作难,制诸府掾属不得妄有去就。

冉首自劾退,诏书特原不理罪。

又辟太尉府,以疾不行。

中平二年,年七十四,卒于家。

临命遗令敕其子曰:

“吾生于昏暗之世,值乎淫侈之俗,生不得匡世济时,死何忍自同于世!

气绝便敛,敛以时服,衣足蔽形,棺足周身。

坟封高下,令足自隐,勿令乡人宗亲有所加也。

”于是三府各遣令史奔吊。

大将军何进移书陈留太守,累行论谥,佥(众人,大家)曰宜为贞节先生。

会葬者二千余人,刺史郡守各为立碑表墓焉。

(节选自《后汉书·独行列传·范冉传》有删改)

【注】闵仲叔:

闵贡,字仲叔,东汉节士。

建武年中,应司徒侯霸的征召做了官,上任后却因“霸不问政事”辞官而去。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前在考城/思欲相从以贱质/自绝豪友耳/今子远适千里/会面无期/故轻行相候/以展诀别/如其相追/将有慕贵之讥矣/

B.子前在考城/思欲相从/以贱质自绝豪友耳/今子远适千里/会面无期/故轻行相候/以展诀别/如其相追/将有慕贵之讥矣/

C.子前在考城/思欲相从/以贱质自绝豪友耳/今子远适/千里会面/无期故轻行相候/以展诀别/如其相追/将有慕贵之讥矣/

D.子前在考城/思欲相从以贱质/自绝豪友耳/今子远适/千里会面/无期故轻行相候/以展诀别/如其相追/将有慕贵之讥矣/

10.B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辅”又称“三秦”,指西汉武帝至东汉末年期间,治理长安京畿地区三个职官的合称,亦指其管辖地区。

B.“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

中国古代朝廷官员的父母如若去世,必须回到祖籍守丧约三年,亦称“丁忧”。

C.“闾”原指中国古代居民的基层组织,《周礼》“五家为比,五比为闾。

”既二十五家为阊。

文中指“里巷的大门”。

D.“谥”是对死去的帝妃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较高人物,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11.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冉特立独行,行为往往违背世俗常情,与众不同。

他与河内王奂交好,却不愿在王奂升迁时饯别送行,只在路边与弟弟交谈。

面对王奂邀约,拂衣而去。

B.范冉爱慕气节之士,不愿从俗为官。

桓帝时,范冉被任为莱芜长,正逢母丧,不就职赴任。

后被太尉府征辟,又因政论激进不能从俗,在朝廷佩韦以自勉。

C.范冉洁身自好,安贫自若。

范冉遭逢东汉党锢之乱,他带着妻子儿女,居无定所十多年,靠捡拾麦穗维持生计。

后结草屋自居,粮尽断炊,仍安之若素。

D.范冉生于乱世,不喜欢邪淫奢侈的社会习俗。

他临终前,叮嘱儿子入殓时只穿平时的衣服,衣服足够遮体,棺材能放下身体即可,坟墓也不要修的太高深。

12.A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行路仓卒,非陈契阔之所,可共到前亭宿息,以叙分隔。

13.

(1)路上仓促,不是畅叙离别情怀的地方,可同我一道到前亭宿息,来诉说别离之情吧。

(2)冉首自劾退,诏书特原不理罪。

又辟太尉府,以疾不行。

(2)范冉第一个上书弹劾自己而辞职,朝廷下诏特别宽待不追究其罪责。

太尉府又征辟范冉,范冉以病为由未到任。

参考译文

范冉,字史云,陈留外黄人。

范冉喜欢违背世俗常情,与众不同,做违背常理的事情。

与河内人干王奂关系密切。

王奂后来担任考城令,考城和外黄接壤,王奂多次写信邀请范冉,范冉没去,等到王奂升为汉阳太守,将要启程,范冉才与弟弟步行,携带了麦子做的酒,在路边设坛等候王奂。

范冉看见王奂的车子和仆从络绎不绝,于是不去招呼王奂,只同弟弟在路边相互辩论。

王奂听出范冉的声音,立刻下车与他对面作揖。

王奂说:

“路上仓促,不是畅叙离别情怀的地方,可同我一道到前亭宿息,来诉说别离之情吧。

”范冉说:

“您以前在考城时,我很想跟着您,但由于我身份低贱,就自己同富贵的朋友中断了往来。

现在您要到千里以久的远方,相见无期,所以就轻装赶来等候您,来跟您道别。

如果我跟着您走,就会被人讥笑为羡慕权贵了。

”随即站起身告辞,挥衣而去。

桓帝时,任命范冉担任莱芜长,因母亲去世,没去上任。

后来他被太尉府召用,因为性情急躁不能从俗,所以他在上朝时经常佩戴韦皮提醒自己。

有人提议想让他担任侍御史,他因此跑到梁国、沛国一带隐居起来以逃避。

范冉用小车推着妻子孩子,靠捡拾维持生活,有时他住在客店,有时靠在树荫下面过液。

这样过了十多年,才搭了一个草屋子住下。

他住的地方很简陋,有时粮食吃光了,生活窘困,但他若无其事,言谈和表情依旧。

乡人歌唱他说:

“锅里生尘的是范史云,锅里长鱼的又是范莱芜。

”后为三公府同时召用,于是他接受了司空府的任命。

这时西羌反叛,黄巾作乱,天子下令各府的佐吏不得随便离开。

范冉第一个上书弹劾自己而辞职,朝廷下诏特别宽待不追究其罪责。

太尉府又征辟范冉,范冉以病为由未到任。

中平二年,在家中逝世。

他留下遗言吩咐儿子说:

“我生在社会混乱的年代,遇到奢侈无度的风气,活着不能对当世有所匡正补救,死后怎么忍心和世人一样,我一断气就赶紧收敛,收敛时穿我平时的衣服,衣服够遮住身体,棺柩够容纳身子就行,收敛完立刻挖墓穴,挖好墓穴立刻埋葬。

墓前的祭奠,干饭凉水,吃的东西,不要放入墓中。

坟堆的高低,能够遮掩就可以了。

不要给乡人和宗族亲戚增加负担。

”这时,三公府累计范冉的事迹讨论他的谥号,大家都说应当谥为贞节先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14~15题。

鹧鸪天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

斟残玉瀣①行穿竹,卷罢黄庭②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

元③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①玉瀣(xiè):

“玉瀣”是一种美酒的名称。

②黄庭:

“黄庭”是道经的名称。

③元:

通假字,同“原”。

【译文】我家住在有着苍茫如烟的云气和夕阳晚照的乡间,与世上的事情毫不相关。

喝完了玉瀣就散步穿过了竹林;看完了《黄庭》就躺下来观赏山中美景。

贪图的是任意放纵,蔑视世俗的生活,任凭自己在这种无拘无束的生活中衰老,别妨碍自己的处处开心,本来就知道上天另有一种心肠,就是使英雄无所作为地衰老就像是对待平常是一样。

【赏析】

上阕开头二句: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

”把自己所居住的环境写得是如此的优美而又纯净。

“苍烟落照”四字,不禁让人联想起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蔼蔼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意境,一经讽诵便难以忘怀。

“苍烟”犹青烟,字面已包含着作者的感情色彩。

“落照”这个词里虽然没有表示颜色的字,但也有色彩暗含其中,引起读者的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