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文中学创建高水平现代化标准学校发展规划概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89698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汇文中学创建高水平现代化标准学校发展规划概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汇文中学创建高水平现代化标准学校发展规划概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汇文中学创建高水平现代化标准学校发展规划概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汇文中学创建高水平现代化标准学校发展规划概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汇文中学创建高水平现代化标准学校发展规划概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汇文中学创建高水平现代化标准学校发展规划概要.docx

《汇文中学创建高水平现代化标准学校发展规划概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汇文中学创建高水平现代化标准学校发展规划概要.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汇文中学创建高水平现代化标准学校发展规划概要.docx

汇文中学创建高水平现代化标准学校发展规划概要

汇文中学2009-2012创建高水平现代化标准学校发展规划

第一部分学校基础

一、历史回顾

汇文中学是天津市最早的学校之一,它是美国基督教美以美会主办的,校名初为“成美学堂”,1913年改称“成美中学校”,1923年定名为“天津汇文中学校”,学校课程设置强调宗教教育和英文教学。

汇文中学辉煌的过去,折射了中国近代史的一段不平凡历程,凝缩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在漫长的岁月中历经磨难,她在各个时期肩负起时代的责任。

新中国成立后,汇文中学成为市级重点中学,“文化大革命”后恢复重点校时,学校又被定为和平区首批重点中学。

学校自身发展汇集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救亡与启蒙、革命与改革等社会潮流的冲击,形成了汇文中学独特的学校文化。

现在的汇文,继往开来,坚持“科研、教研和师训一体化发展”的教师培养思路,以教师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社会发展培养各类有用人才。

在新的起点上,学校不断探索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途径与方法,在对传统文化诠释和对学校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学校的未来发展做了新的规划。

学校以国际比较的视角分析当下面临的问题,为学校自身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新的支撑,并以此为依据为学校制度文化的形成积极创设着各种人与物的有利条件。

在当今教育改革大潮中,学校抓准课程演变、教学模式更新的契机,认真及时地做好学校系统的构建,同时创造了新课程推进的建设性思路。

汇文中学需要在历史传承、现实建构的持续发展中确立自己百年老校的地位。

学校要用文化汇聚融通优质教育资源,为成就理想教育而努力,这将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

我们将汇文中学办学的核心理念确定为“成美”,即成人之美。

它有两层含义:

一是成就学子享受优质教育的美愿;二是成就育人为本理想教育的美业。

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我们要更新教育观念,理清办学思路,规划学校发展,建构学校文化,在深入的思考和执著的实践中,让汇文中学走向教育的真义而与众不同。

二、现状分析

1、办学规模

目前,学校有教学班63个,高中26个,初中37个,约2600名学生,教职工322人。

2、办学优势

〔1〕学校有高级教师96名,中级教师68名,研究生硕士学位教师38名,国际教练1人,国家教练11人,15人被聘为市区教研室兼职教研员,12人被评为市区学科带头人,和平区首席教师1名;名教师培养人1名;涌现出一批国家级、市级、区级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

〔2〕重视专业提升,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师专业培训模式已形成。

学校坚持走“研训评”一体化道路,以科研课题为引领,以学科建设为抓手,全面策划教师专业培训工作,多渠道、多层面的开展校本研修,在做好教师基础性专业培训,打造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同时,突出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方面的研修重点。

每年一次“老带青”拜师活动,组织各层面的教师进行教学示范、汇报活动;每两年一届的“走进新课程”优质课大赛、“说教材”比赛、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等。

45岁以下教师每人拥有一本《成长记录簿》,记录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及成长轨迹。

每学年召开的教学工作会议已成为教师反思、交流、研讨的有效平台。

校本特色的专业培训引领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提升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课堂充满成长的气息,教学研讨的氛围日益浓郁,教学质量呈整体稳步提高的趋势。

〔3〕重视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浓厚氛围初步形成。

学校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照课程标准开好各类课程,通过不断摸索,自编了一部分切实可行的校本课程,推动和完善了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

在课程管理、专业成长、有效教学、综合实践、多元评价等方面通过开展校本研修,搭建了新课程改革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4〕有一支经验丰富,素养较高的班主任队伍。

3、问题剖析

〔1〕制度建设及评价体系尚待完善;

目前学校已有各种管理制度和评价标准,但距离科学化、系统化还有差距,有些制度的执行不够到位,制约学校管理达到理想境界。

〔2〕队伍素养参差不齐有待提高;

部分教师中存在专业素养不高,观念滞后,方法手段陈旧的现象,教师的教育教学特色不明显,个人专长不突出,“模仿型”、“教学型”教师多,“科研型”、“专家型”教师少,缺乏在市、区内有影响力的骨干教师。

青年教师比例较大,教学经验相对不足,教学常规仍欠规范。

这些都为学校实现整体式跨越带来一定难度。

〔3〕课程建设及课堂效益需加大开发研究力度;

学校的课程建设不够丰富,学科型课程需加大研究力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拓展型课程、主题型课程还不能形成体系,以支撑学校特色形成。

〔4〕学校特色彰显要准确评估与定位。

学校特色初显,走向鲜明与成熟尚需进一步分析与论证。

第二部分行动纲领

三、目标定位

1、办学理念

以人为本,为教师成长搭台、为学生成功铺路、为学校发展奠基。

道德关怀突显,文理素养并重,人文科技见长。

2、办学目标

秉承历史,优化资源,立足现实,把握机遇,努力将汇文中学建设成一所有国际视野、国内知名、在市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的现代化标准示范学校。

3、培养目标(育人目标)

以育人为核心,注重自主发展,培养特长鲜明,素养全面,人格健全,品学优良的合格人才。

四、实验项目(重点发展项目)

1、名师、骨干教师工程项目;(内容见六、八部分)

2、以科技特色为重点的校本课程项目;(内容见第七部分)

3、重点制度建设及评价体系完善项目;(内容见六、八、九部分)

第三部分实施纲要

五、德育工作

(一)、总体目标

1、以培养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为主导,构建起德育队伍体系;

2、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构建起德育课程体系;

3、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构建起德育网络体系。

(二)、标志性成果

1、形成一支师德高尚、爱岗敬业、有爱心、有方法、巧育人、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

2、完善“认知性德育课程、活动性德育课程、校园文化隐性课程”等德育课程体系,提升德育育人的教育功能;

3、构建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依托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体系。

(三)、年度工作设想

具体工作措施

1、构建起学校的德育队伍体系。

①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通过完善各种管理制度规范班主任的教育行为,促使班级管理由被动变为主动,由他律变为自律。

按照“全员培训打基础,重点培养促提高,树立典型带全面”的工作思路,定期开展青年班主任岗位体验周活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学访取经与自修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对班主任的培训力度。

广泛开展德育科研,倡导班主任、德育干部及全体教师开展德育科研,积极参与我校承担的“构建三结合和谐德育,提高学生道德素养的方法与途径”国家级德育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引导他们把常规教育和德育科研结合起来,通过联系学生实际、学校实际、社会实际,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认识水平、接受能力,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②拓宽育人途径,增强全员育人意识。

通过加强师德建设,建立健全师德考核制度,使全体教职员工自觉承担起育人责任,不断规范自身的育人行为,以高尚的师德和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健康发展,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③发挥学生会的作用,大力开展榜样教育、先进教育,用身边的优秀人物和事迹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的能力。

2、构建起学校的德育课程体系。

①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重视学科德育教育。

通过完善教师教学评价制度,引导教师提高教书育人的自觉性,充分挖掘所教学科中的思想道德内涵,有机的结合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努力探索教书育人的内在规律,克服单纯传授知识的现象。

②以“明德讲堂”为突破口,深化和创新德育校本课程的教育形式,发挥学校优秀班主任的示范引领作用,在教育的主题和内容方面做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做到德育管理的“层次化、系列化、主题化”。

③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充分挖掘传统节日和各种纪念活动的文化内涵,以主题班会为依托,开展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精心组织学军、学农、社会实践等常规教育活动;成立自管会、朗诵社、合唱团、红十字会、小红帽等社团组织;规范校园艺术节、新年联欢等大型活动,构建较系统的活动性德育课程体系。

④以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保障,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通过举办讲座、组织参观、开设模拟法庭以及案例分析、法律宣传、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

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完善青春期教育课程,配备专职或兼职人员,利用心理健康咨询室,开展经常性心理辅导活动,为学生个人和团体提供咨询、辅导服务,了解学生心理状况,解除心理障碍,引导学生做好心理调节。

3、构建起学校的德育网络体系。

①定期组织“爱我汇文••校园艺术展示周”,“迎新年学生文艺汇演”。

通过美术、摄影、书法作品展示,音乐、舞蹈、小品文艺演出,诗歌散文朗诵比赛,励志歌曲演唱会等不同内容和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②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接待日、家长会、家庭访问等方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改进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③充分挖掘社区的教育优势和资源,在社区、法院、大学开辟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社区教育活动。

年度工作要点

2009年---2010学年度

建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德育工作网络。

①制定德育规划和学期计划,完善相关制度文件。

②调整落实德育工作队伍,建立主管校长、德育主任、年级教导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分层管理机制,明确德育干部的分工及责任。

③提高全体教师的育人意识,做好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与培训工作。

④做好相关宣传培训,资料准备。

2010年---2011学年度

推进德育规划落实,完善德育管理体系。

①完善德育队伍、德育课程、德育网络的建设。

②开展关于德育工作的培训、展示、交流活动。

③做好阶段检查、验收评估及案例收集工作。

④建立完善德育评价机制。

2011年—2012学年度

形成德育管理体系,总结德育工作成果。

①围绕德育目标,研究德育评价,形成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②资料整合汇编。

③召开我校第二届德育工作年会,将成果展示交流。

④结合区、校优秀班主任评选等活动,推出典型并进行奖励。

(四)、实施办法:

加强动态管理、加大培训力度强化学生的德育主体意识,建立学生的自主管理机制。

开展德育科研、完善校本课程。

丰富实践活动、调动各方力量,落实全员德育,形成“人人讲德育,事事有教育”的育人环境。

六、教学工作

(一)、总体目标

1、建设与现代化学校相匹配的课程体系。

2、发展与打造名师相一致的自培体系。

3、形成与有效教学目标一致的教学特色。

4、完善与学校文化相一致的制度建设。

(二)、标志性成果

1、形成较为成熟的系列校本课程;课程类型与内容可选择性较强。

2、培养7—8名在区、市有一定影响力的优秀教师;形成1—2个强势学科;提升骨干教师的质与量。

3、优质课比例明显增加,学生满意度有较大幅度提升。

4、叙事反思常态化,成为广大教师的教学习惯,多元评价形成常规。

(三)、年度工作设想:

2009年---2010学年度

1、课程结构设计更加趋于合理,力求在数量上有所增加。

2、坚持研修制度,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力争培养2—3名在市区有一定影响力的优秀教师。

3、注重积累教学案例,着手汇编案例集、叙事集、反思集、加强推广中的针对性研究。

4、认真疏理目前教学、科研的各项规章制度,并归类为《教学常规》、《工作职责》、

《考核细则》、《校本课程管理规定》、《骨干教师管理规定》、《课题管理制度》等。

2010年---2011学年度

1、课程结构设计在合理的基础上作进一步调整和筛选,形成较成熟的系列校本课程。

2、充实原有的研修制度,加强反思性教学实践和教育行动研究,力争在市区有一定影响力的优秀教师增至4—6名。

3、对原有的教学案例作进一步的梳理和筛选,使案例集、叙事集、反思集更具影响力和导向性。

4、对原有的教学、科研制度做进一步的扩充和规范。

2011年—2012学年度

1、形成现代的、多元的、开放的学校课程体系;为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2、完善研修机制,形成完整的、有效的校本培训体系;打造一支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有思想、有作为的骨干教师队伍,使市区有影响力的骨干教师增至7—8名。

3、将各种教学案例和教学叙事作进一步的整理,使其更加精、细、全,做到序列化。

4、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使之更加完善、合理、操作性强。

(四)实施办法:

建设与现代化学校相匹配的课程体系

1、完善结构,加强选择性。

基础课程:

加强对目标和内容的研究,精选学生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

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学生实际的联系,突出学科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过程。

拓展课程:

从时间维度上精心设计课程(可设计有9课时、18课时、36课时),从课程组合上精心设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

进一步完善原有的历史、科技等拓展特色项目,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拓展性课程,完成一定数量的课程编写。

加强社团管理,实施专人负责,有计划、有内容、重过程。

丰富科技、体育、艺术社团内涵,抓好传统体育项目和阳光体育活动。

2、科学管理,确保实效性。

   在课程管理方面体现规范和灵活,将学生在学校整体安排中能获得学习经历和学习经验的各类活动,纳入到课程建设和管理的范畴。

制订相应的课程目标、内容和实施办法,形成一套与之相配套的课程管理和评价办法。

3、优化资源,体现服务性。

   丰富学科网站,以开放式、互动式学习平台为核心,构建一个媒体多元,内容丰富,结构合理,满足学生各种发展需求的,现实和虚拟相结合的开放资源库。

   利用现有教学设备开设、开发实践园区,既为课堂教学提供最有效的支持,也为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创造学习和实践活动条件。

4、关注评价,注重多元性。

根据每门课程和每项活动的具体要求,确定评价标准。

完善以电子化档案为平台的

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注重评价的过程和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发展与打造名师相一致的自培体系

1、加强学习,引领教师观念。

开展系列读书活动,以集中培训、月度交流、定期座谈、关键处推进等形式,组织教师深入学习课程改革、有效教学等理论,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

2、加强反思,改善课堂教学。

   以学科组为单位,引导教师关注课堂,改善课堂,优化课堂。

通过开展课堂实录剖析、说课、说教材、教学叙事、交流等活动引导教师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发现自己教学设计中的亮点和不足,提高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技能和调控能力。

同时,利用不断积累的个人教学素材,再现教师的成长轨迹。

3、加强教研,强化学科引领。

学科组要在分析总结过去学科组建设情况的基础上,从课程开发、课堂教学、青年教师培养、教师个性化发展、科研成果等方面反思学科组建设的特点和不足,有针对性开展教学活动。

4、完善机制,激励教师脱颖而出。

完善校级骨干教师的认定、培养、管理制度,使之切实起到激励教师专业提升的作用。

学校每年投入一定费用作为教师专业发展资金,鼓励在职教师的学历提升,鼓励教师不断追求专业发展。

5、形成网络,以科研促发展。

在“十一五”立项课题的管理过程中,进一步完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使课题立

项、研究过程管理、结题鉴定、总结推广、成果奖励等教育科研环节规范化、科学化。

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形成以优质教育研究为核心,课程开发为抓手的市、区、校各级教育科研课题网络,以科研促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发展。

6、搭设平台,打造名师队伍。

发挥“走进新课程”优质课大赛、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学科说教材等活动的作用,鼓励中青年教师大胆尝试课堂教学改革;搭设学科论坛、专题研讨、专家讲座等平台,增强交流与学习;通过校际交流、参加高层次的学术研讨、外出培训等形式,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育视野和理论水准;坚持开展“老带青”拜师活动。

   在优秀青年教师中选拔名师培养对象,帮助制订个人发展规划,明确阶段目标,加强过程管理和目标检测。

用“任务驱动”的方式,有重点地指导这些教师在某些项目上开展具有突破性的研究和实践工作,逐渐确立相应的学术地位,并在市、区范围产生一定的影响。

形成与有效教学目标一致的教学特色

1、加强研讨,形成共识。

通过教师培训、学科组学习、课题组攻关等形式,开展教育理论的学习培训,加强对“引领探究、评价跟进”教学策略的研讨,特别是加强对“评价跟进”的理解和关注。

通过研究课、展示课和汇报课等交流活动,丰富完善“引领探究、评价跟进”的内涵。

使这一教学策略更加科学化、理性化,具有可操作性。

2、深化研究,注重积累。

加强学法指导,推进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和开展,注重研究性学习和有意义接受性学习的整合,使“引领探究、评价跟进”教学策略能够在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上同时发展。

同时,开展教学叙事与教学案例的收集整理活动。

3、利用资源,提高效益。

提高学校网站的建设管理水平,添置新的板块,加快更新速度,完善学科网站和教学资源库,用好现有的管理系统,为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继续开展信息化整合学科教学的教师培训活动,提高教师对信息化技术的使用水平。

推广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范例,引领教师用好媒体,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4、有效评价,形成机制。

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坚持在实践中探索学生的评教工作与教学考核工作,一方面为绩效工资的实行提供支持,另一方面形成较为完整合理的评价机制。

完善与学校文化相一致的制度建设

1、加强通识培训,提升规范程度。

认真疏理目前教学、科研的各项规章制度,采用通识培训的方式组织教师学习考核规范要求、工作准则,在此基础上选取适当案例引领指导,进而提升规范程度。

2、严格教学常规,重视过程管理。

加强教学常规的过程管理。

学期初,明确常规检查的具体规定,检查重点;学期中,充分发挥教导主任的管理作用和学科组长的指导作用;学期末,总结情况反馈结果。

管理人员要经常进班听课,狠抓常规落实,切实保障有效教学。

3、完善考核方案,发挥评价作用。

教学部门将在实践中科学制定不同类型的考核细则,在细则中针对教学常规、学生评教、教学质量、教学研究给予适当的权重,从而最大化的发挥考核评价的导向、调控、改进、激励的作用。

4、全员叙事反思,形成研究常态。

以学科组为单位的教学叙事与反思活动将依渐进的推进方式,典型的引领方式,和谐的完善环境给教师一个自我更新、展示的机会。

七、科技工作

(一)、总体目标

1.加大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辅导员业务水平。

2.建设建筑科研及古建筑研究探究操作室、节能技术研究操作室和创新与发明活动室。

3.总结出科技教育指导模式和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模式,建立并完善校内科技教育保障机制。

4.建成天津市特色青少年科学素质示范校。

(二)、标志性成果

1.建设科学素质综合活动基地,总面积达到300平方米,其中开辟项目专用教室,配置统一标识。

2.自主编制建筑类校本教材,向全校开设相应的校本课程。

3.研究探索并系统总结出科技教育指导模式和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模式。

4.配合全国科技周等重大科普活动,组织开展一批具有特色的科技实践活动。

5.建立科学顾问制度。

(三)、年度工作设想:

2009年---2010学年度

1.积极配合科普项目监理单位,参与学术研讨,完成中期检查,落实市科委布置的相关工作。

2、项目组开展调研及研讨等前期准备工作,聘请科学顾问,召开项目实施方案论证会,确定实验室建设创新点及设备采购详单,向科普项目监理单位进行备案。

3.开展实验室建设,购置设备,收集资料编写校本教材,结合项目内容开展青少年特色科普活动。

4、开发完成实验项目供学生实践,印制校本教材,开始全面授课,录制完成校本课程教学视频材料,建立并完善校内科技教育长效保障机制,组织学生参赛获奖、发表论文和申请专利。

5、在授课过程中进一步完善项目内容,进行结题准备,完成项目工作报告及研究报告,填写科普项目结项书并报送监理单位。

2010年---2011学年度

  聘请科学顾问,进行项目论证;建成国内一流的建筑科研及古建筑研究探究操作室,研发一套适合中学生使用的建筑设计软件,开发三项以上的实验项目供学生完成科学探究及体验;自主编制建筑类校本教材,向全校开设相应的校本课程;研究探索并系统总结出本校科技教育指导模式和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模式,建立并完善校内科技教育长效保障机制;在学校中营造学科学,懂科学的氛围,让更多的学生将融入其中,科普宣传受益学生人数3000人次以上。

  2011年—2012学年度

  为天津市科学素质校本课程的开展提供实践经验,呈报课程样本,选送优秀师生作品,参加全国及天津市比赛。

发表论文数量不少于10篇,以学生为作者撰写论文2篇以上。

获专利项目不少于8个。

形成一整套对科学素质教育的激励机制,学生的科技活动成果在现有基础上有更大突破,力争在全国科技创新大赛上获得奖项;校本课程中科学类课程的数量(不少于9门)和质量在本市达到领先水平;学生整体科学素质明显提高;建筑科研综合活动室达到全市独创、全国领先的水平。

形成以科技见长的办学特色。

(四)实施办法:

  1.人员落实:

从相关学科挑选科技辅导员。

2.场地落实:

建设三个专用教室。

3.资金落实:

在市区两级资金保障的基础上争取更多社会支持。

八、队伍建设:

(一)总体目标

1、贯彻“岗位设置”管理指导意见精神。

2、落实学校绩效工资实施方案。

3、加强学校“名师工程”建设。

4、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实现管理规范化。

(二)标志性成果

1、完成“岗位设置”实施管理办法及配套实施细则的制定和实施;

2、制定好学校“绩效工资”实施方案,促进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3、开展“名师工程”,制定并落实校骨干教师培养方案。

4、制定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三)年度工作设想:

2009年---2010学年度

1、完成“岗位设置”实施管理办法及配套实施细则的制定。

2、完成制定好学校“绩效工资”实施方案。

3、制定并完善有关规章制度:

《汇文中学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方案》、《汇文中学教师岗位绩效考核指标标准》、《汇文中学管理岗位绩效考核指标标准》、《汇文中学工勤岗位绩效考核指标标准》、《汇文中学教职工年终考核考评办法》、《汇文中学奖励条例》。

2010年---2011学年度

1、继续进行“岗位设置”和“绩效工资”的实施管理办法及配套实施细则的制定和实施。

2、开展“名师工程”,制定并落实校骨干教师培养方案,结合第四周期继续教育与和平区“两名工程”做好推荐市级名优教师和学科带头人3—5人;区级名师、首席教师3—5人;区级学科带头人6—10人。

力争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人数占到专任教师总人数的35%;校级骨干充分发挥作用。

3、完成考评制度的修订,全面推进新的考评方案,提高年度考核质量,制定并落实《三年专业成长及发展方向规划》、《汇文中学教职工聘岗、转岗和待岗的规定》、《汇文中学教职工年终考核考评办法》、《汇文中学教师专业成长及发展方向指导意见》。

2011年—2012学年度

1、落实学校“名师工程”,力争有3—5名教师(班主任)在市里有较高知名度;区级名师、首席教师、区级学科带头人10—15人,为参加市、区“名师工程”奠定基础。

2、在落实的过程中修正并再完善各项制度。

(四)实施办法:

积极稳妥地把握和落实相关政策,做到平时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部门与学校考核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定量与定性考核相结合。

通过教导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任课教师分级管理层次,加大对优秀骨干教师的发现和培养。

九、师德建设

(一)总体目标:

  通过师德建设,使从教人员逐步确立起适应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广泛认同的教育为业、育人为本、以德为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