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学院化工专业规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89473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4.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肥学院化工专业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合肥学院化工专业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合肥学院化工专业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合肥学院化工专业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合肥学院化工专业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合肥学院化工专业规划.docx

《合肥学院化工专业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肥学院化工专业规划.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合肥学院化工专业规划.docx

合肥学院化工专业规划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2006-2010年专业建设规划

一、专业基本情况

1.专业特点及国内发展现状

化学工程研究以化学工业为代表的过程工业中有关的化学过程和物理过程的一般原理和共性规律,解决过程及装置的开发、设计、操作及优化的理论和方法问题。

其研究内容与方向包括化工热力学、传递过程原理、分离工程、化学反应工程、过程系统工程及其他学科分支。

化学工艺研究化学品的合成机理、生产原理、产品开发、工艺实施和过程及装置的设计及优化。

本学科涉及的工业领域主要是以石油、煤、天然气和其他矿物质为原料,采用化学加工过程,生产石油及石油化工、煤化工、基本有机化工、无机化工、化工冶金和高分子化工产品的工业部门。

目前,国际上有美国、前苏联和德国等的化工高教育等的模式。

由于美国继续教育比较发达,化工高等教育注重工科基础,毕业后由社会提供职业教育,实施通才教育。

前苏联实行计划经济,化工高等教育以化工行业的类别来设置化工专业,实施专才教育。

德国化工高等教育的目标为各类工程师。

学制为四-六年,课程设置就像Y型系统,学习的第一阶段是基础理论领域,允许学生在完成一年课程后再确定其专业方向,是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重视学生研究、开发、创新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特别强调实践环节实验室的基本操作技巧和工厂实习。

相比而言,我国的化工高等教育既有一定的差距,又有自己的特色。

20世纪初,中国开始创办化工厂;1927年首批化工专业应运而生,如前浙江大学的化工系与前中央大学的化工系。

50年代前后,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化学工业的发展,化工专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1952年华东化工学院建校,同时天津大学、大连工学院、清华大学调整成立了化工系。

1958年北京化工学院、南京化工学院、山东化工学院、沈阳化工学院、吉林化工学院等相继成立。

当时,我国的化工高等教育效仿前苏联实施了专才教育。

近30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科学技术进步、学术繁荣和学科发展,化工高等教育体制不断完善,形成了比较完整、成熟、系统的化工高等教育体系,实施通识基础上的专业教育,按专业、学科对口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但是拓宽了专业面,加强了科学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

尤其是,1998年专业结构调整后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包含了原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精细化工、工业分析、电化学工程、工业催化等专业,涉及化学工业的大部分领域,并且对化工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与内容等都进行了重大改革,使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专业建设基础

1980年,为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和符合未来化学工业高速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和合肥工业大学化工系牵头组建了合肥联合大学化学工程系,内设精细化工、环境监测和微生物等专业。

1980年开始招生。

1998年根据国家专业名称规范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合肥学院化工系是我省化学工程类人才的主要培养单位之一,该专业设立以来,经过长期不懈地努力,积淀深厚,基础坚实,培养了近2000名毕业生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特别是学生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很强,显现本专业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的,以加强动手能力训练为重点的教学效果。

目前,本专业以合理的定位、科学的管理、雄厚的师资、良好的学风,在课程建设、学科建设等方面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教学科研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同时,本着以本科教育为基础和主体,积极拓展研究生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进一步加强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学改革,使毕业生在社会上能适应更高的人才要求,提升人才的竞争能力,为安徽的经济建设作出更多的贡献,必须结合我校的教学改革,加强专业基础和系统建设,促使本专业的发展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专业建设目标

1.专业定位、专业方向和专业特色

合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定位是:

以工程为主,工程与研究相结合;以本科教育为主,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以化学工程与工艺为主,注意与化学、材料、机械、自动化、生物学等学科交叉和与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多学科的渗透;立足合肥,服务安徽,面向全国,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具有较完善的知识结构,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好,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方面的知识、能适应化工、炼油、冶金、能源、轻工、医药、环保和军工等部门要求,能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专业人才。

2.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合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人才培养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工程和工艺结合、理工结合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化学、数学、化学工程学、化学工艺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哲学、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和发展动态;熟悉并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和法规,能初步运用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开发新产品工艺、设计工业生产工程、控制、管理产品生产运行过程。

具有较强的工程设计表达能力、生产组织与管理能力、专业理性思维和分析能力、新产品、新工艺的初步创新能力,具有对现有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模拟优化、革新改造的能力,具有开发设计和对新产品进行研制的能力,具有宽厚的文化修养和良好的审美修养,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精神。

3.专业发展规模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现有在校生人数约380人,待实验设备逐步建设完善后,拟在2009年招收该专业人数为180人/年。

用3年的时间使每年该专业招收新生的人数增加50%左右,此后5年内稳定在每年180人/年的招生数量。

4.专业建设总体目标

本专业建设与改革的目标是培养符合现代科技文化发展趋势和我国现代化建设要求的素质高、专业宽、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化工专业人才,即应是德、智、体全面发展,能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掌握化工生产技术的基本原理、专业技能与研究方法、具有从事化工生产的控制与管理、化工产品和过程的研究开发、化工装置的设计与放大的初步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力争用5年的时间争取再申请3门校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

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塑造一个高素质、高水平、稳定的教学科研团队。

用5年的时间,使教师队伍基本上达到:

既有工程师的经历,又实现博士化,并使“海归”学者成为师资补充的主要来源。

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完善专业实验建设,参考国内知名院校相关专业实验室建设,组建在省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化工专业实验室。

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改革,培养和强化学生工程观念和动手能力,提高实践知识的掌握和认知程度,预计学生就业率可达到95%以上。

三、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大胆借鉴国际先进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切有益的经验,进行全面的综合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

建设方案据此进行研讨与制定,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主要体现为:

(1)分别依托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配置较好的实验室争取筹建“膜材料与膜过程校级重点实验室”和“粉体工程专业的粉体与能源材料校级重点实验室”,争取进一步申报省级重点实验室,加强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清华大学等兄弟院校的合作和交流;

(2)转变单纯知识教育为知识、能力与素质的有机结合,强调综合素质教育;

(3)转变培养狭隘的专才为一定学科背景下的通才,拓宽专业面;

(4)转变重理论、轻实践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本科阶段增加一个学期——认知实习学期,变成四年九学期,进一步的强化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5)建立自己的工程实训中心,转变“走马观花式”的见习和实习到自己动手生产化工产品过程;

(6)转变单一的培养规格为多样化与个性化的培养规格;

(7)转变以教师、书本、课堂“三中心”的培养模式为老师学生双主体双向互动、书本与多媒多种信息源并重、课内外及社会实践的结合的培养模式。

(8)坚持“立足安徽,服务地方经济”的指导思想,坚持“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相结合的宗旨,形成“工程与工艺相结合,反应与传递相结合”的鲜明研究特色。

四、专业课程及教材建设规划

1.课程体系建设

1.1现有课程体系及其特点

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经几届毕业生证明是切实可行的,所培养的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但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虽经多次修订,但仍然有一些问题存在:

①工程意识仍然薄弱。

国外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工程教育向“科学”倾斜,不仅在工科课程中加大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而且削弱甚至取消工程知识。

但从80年代后期起,人们开始总结教训,向“工程”回归。

我国受这种思潮的影响要稍滞后一点,但重科学轻工程的思潮是普遍的。

因此在课程体系上,对于工程技术,也是过多强调工程的“科学”理论,缺少工艺技术和工程意识。

近年来提出“拓宽基础知识”,结果大多数仍然理解为拓宽数理化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而不是拓宽工程设计的综合知识基础。

②知识体系过窄,缺乏学科视野。

以前整个课程体系在设计上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大块。

其总的出发点是那个已经划得很窄的专业,而且是专业的“理论”。

这样几种课程互不关联照应,体现不出课程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对整个大的学科知识缺乏全视野的安排,对工程通用知识缺乏“通识”教育。

工艺专业不懂工程,工程专业不懂工艺,工艺行当划分过细,工程内容又分割更细的专业;那些看来与“专业”无关的知识,都变成可有可无或被挤掉。

这种情况下培养出的学生到了工作岗位,既“无知”又“无能”。

③步履艰难的实践教学,缺乏创新的训练。

实习经费不足、实习基地难于建立和稳定,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就整个实践教学而论,通常把实验作为课堂教学或者说是理论教学的附属,是用办理科的思想来办工科实验。

验证性为主,缺少创新性的实验。

对于工科教学来说,工程设计是十分重要的训练。

1.2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和内容

本专业教材建设的目标是:

以提高化工类专业自编教材的质量和水平为重点,全面提高自编教材的质量,修订和编写出适应我专业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需要的系列配套教材,要同时大力提高省部级以上优秀教材与重点教材的选用率,保证高质量教材进入课堂,使我系建成具有鲜明特色的21世纪教材新体系。

本专业教材建设的内容是: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力争2007年,化工原理课程成为校级精品课程,化工制图成为院级优质课程;2009年,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设计成为院级重点建设课程;2010年,化工原理成为省级精品课程。

目前,本专业主干课程90%以上使用的是教育部推荐的优秀教材或面向21世纪新教材。

在今后几年中,本专业一方面将继续主要采用(85%以上)教育部推荐的优秀教材或面向21世纪新教材,另一方面加强自身的教材建设,即:

①对专业主干课程(化工热力学、化工分离工程、化学反应工程等)的讲义进行系统整理,到2010年全部公开出版;②努力深入学科前沿,了解发展动态,积极编写必要的教学参考资料,在2010年使50%以上的教材有相应的教学参考资料。

1.3课程体系建设负责人及分工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涉及到培养出学生质量的优劣。

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力争用5年的时间,完善化工专业基础、化工专业课程群建设,每门课程有3~4名教师主讲,有1~2名教师助课。

专业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开设除了实验系列教师意外,还得有专业任课教师授课。

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2、教学内容改革及教学大纲建设

2.1教学内容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实施计划

(1)拓宽基础强化素质教育。

应改革狭窄的专业教育思想,强调对学生进行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素质教育,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必须把单纯传授知识、传授技能的思想转为“育才”的观念,因材施教,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减少课时,引导学生自学,使学生具备创造思维、自我开拓、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

(2)突出实践和能力培养。

考虑到化工学科的特殊性,尤其是它具有较大的外延性与较强的渗透性,以及化工产品研究与开发过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与群体协作性,这就要求化工类专门人才培养具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特点,应该专业宽、能力强、素质高,因而需要在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上采取更加有效的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

(3)注重工程教育的特点。

纵观世界各国相继提出并实施的教育改革的新思路与新举措,结合我国国情,我们认为,21世纪初叶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求应该是:

①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身心素质;②具有进取精神和敬业精神;③博学多才,具有工、理、文、经、管等多方面的复合知识;④具有开拓、创新与应变能力;⑤具有国际交往和跨国工作的能力。

(4)以化学工程中设计为主线安排课程体系。

工程教育的核心和关键是设计,设计是综合运用知识的创新实践。

因此,化工课程体系当以工程设计为主线,围绕培养创新人才的思路,安排课程。

(5)按照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将化工基础课中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重新进行整合、归并和开设新课程,形成若干新的课程体系,以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总体教学效率。

如拟对下列课程进行了调整:

①“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与“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两门课程合并为“化工课程设计”。

②“化工制图”部分内容与“工程力学”、“化工设备机械基础”三门课程合并为“化工设备”。

③“化工工程设计”与“化工过程开发与设计”两门课程合并为“化工开发与设计”,同时为“化工工艺课程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④“化工制图”部分内容与“机械制图”两门课程合并为“工程制图”,单独开设CAD课程。

⑤根据当前企业和设计单位的需求,利用同德国客座教授提供的Pro/II软件,开设了目前最新的化工辅助设计课程Pro/II,此课程是国内化工专业中为数不多的几个高校开设的课程。

为学生走向生产实践打下坚实的设计基础。

这些课程整合、归并和新的开设,不会因缩减学时而减少课程内容或影响教学质量,反而会由于内容删繁就简,有机结合,优化了课程结构,强调了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工程与工艺相结合,同时增加了许多新知识,有力地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

2.2教学大纲建设

2005年我们从学生实验动手能力普遍较差的情况下,从实验教学改革为切入口,在大二学期末增加了综合训练,这个时候学生都已经授完了基础化学课程和基础化学实验,对实验有个整体的了解和掌握,因此,实验教学中增加了综合实验训练,主要目的提升自身学生实验能力。

实验方案有学生自己敲定,教师把握方向,表征学生自己做,考核指标是学生提交实验论文。

同时,考虑到工科院校同生产实际密切相关,我们在大四上学期开设了工程实训实验,使得学生进一步的了解和熟悉实际生产环境。

这些都将修订到教学大纲中去。

3.教材建设

3.1教材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做法

本专业教材建设的指导思想是:

以提高化工类专业自编教材的质量和水平为重点,全面提高自编教材的质量,修订和编写出适应我专业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需要的系列配套教材,要同时大力提高省部级以上优秀教材与重点教材的选用率,保证高质量教材进入课堂,使我院建成具有鲜明特色的21世纪教材新体系。

3.2专业课程教材使用计划

表1专业课程教材使用计划

课程

名称

课程类型(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方向等)

现用教材(已开课程)

拟用教材(未开课程)

是否自编

名称

作者

出版社及时间

名称

作者

出版社及时间

拟用时间

化学反应工程

专业基础

化学反应

工程

朱炳辰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化工过程开发与设计

黄英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2009

化学工艺学

专业基础

化学工艺学

黄仲九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转递过程原理

专业基础

化工传递

过程基础

王绍亭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化工

设计

专业基础

化工

设计

陈声宗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化工热力学

专业基础

化工热力学

陈钟秀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化工仪表及自动化

专业基础

化工仪表

及自动化

厉玉鸣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化工

原理

专业基础

化工原理

柴诚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分析

化学

公共基础

分析化学

华东理工大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物理

化学

公共基础

物理化学

王正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无机

化学

公共基础

无机化学

天津

大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有机

化学

公共基础

有机化学

高鸿宾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3自编教材计划

表2自编教材使用计划

课程名称

课程类型(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方向等)

教材名称

编写人

编写(或出版)时间

使用时间

化工专业基础实验

专业基础

化工原理实验

吕长河

2000年(内部教材)

2001

化工专业实验

公共基础

化工专业实验

高大明

2003年(内部教材)

2004

化学基础实验四

公共基础

仪器分析实验

管航敏

吴缨

2004年(内部教材)

2004

专业英语

公共基础

化学工程与材料科学专业英语

杨本宏

2000年(内部教材)

2001

4、精品课程建设计划

高校学生在校期间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来获取,可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而理论教学主要反映在课程的建设中,因此,课程建设作用显得尤为突出。

课程建设主要分成六大块:

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课。

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首先要夯实好基础,在充实专业建设。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力争2006年,物理化学、化工原理课程成为校级精品课程,2007年无机化学成为校级优质课程;2009年,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设计成为院级重点建设课程;2010年,化工原理成为省级精品课程。

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化工系现有教职工21人,其中教授3人,客座教授3人,副教授7人;专职教师2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人,其中1人拥有博士后经历。

另有2名教师正在攻读博士学位,1名教师正在攻读硕士学位。

化工系青年教师的比重比较大,38.1%的教师年龄在40岁以下,40岁以下年轻教师都具有或正在攻读硕士以上学位,且80%以上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国内名牌大学和一流的研究所,师从比较著名的导师,有良好的学缘,有比较好的专业素质,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潜力大。

为了打造省内知名,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教学科研队伍,重点是学术带头人的培养与引进。

本专业拟通过引进和委托培养、在职培训进一步提高博士、教授在教学中的比例,以提高教师水平和教学水平。

新引进的教师应全部是重点大学、国家级研究所乃至国外著名高校毕业的博士研究生。

同时积极鼓励青年教师进修,攻读高一级学位,到国内外院校、科研机构、厂矿企业参观访问,进行学术交流和作为访问学者等。

力争在五年时间内,使本专业教师结构调整为:

青年教师全部具有博士以上学历。

建成一支学位和技术职称合理的、教学经验丰富和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1.专业师资队伍现状

专业师资队伍现状如表3所示。

表3专业师资队伍现状

姓名

性别

出生

年月

职称

毕业时间、学校、专业

学历

现承担专业任务

拟新承担专业任务

丁明

1963.06

教授

2002.07、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机化学

硕研

化学

工程

化工产品概论

邵国泉

1955.5

教授

1982.01、阜阳师范学院、化学

本科

物理

化学

物理化学

朱仁发

1963.06

教授

2001.07、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

博研

化学

工程

化工原理、有机合成化学

杨本宏

1962.10

副教授

2003.07、安徽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安徽大学博士在读

无机

化学

无机化学、专业英语

吴缨

1963.05

副教授

1984.07、合肥联合大学、环境监测

本科

分析

化学

分析化学

董强

1963.08

副教授

2001.07、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工程

博研

精细化学品化学

无机材料合成化学

施建军

1958.08

副教授

1982.07、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

本科

化工仪表与自动化

精细化学品化学

陈红

1962.11

副教授

1982.07、华东师范大学、化学

本科

有机

化学

有机合成化学

殷梅珍

1953.01

副教授

1982.07、阜阳师范学院、化学

本科

无机

化学

基础化学实验

施小会

1962.03

副研究员

1984.07、安徽大学、有机化学

本科

化工基础实验

化工专业实验

鲍巍涛

1962.07

讲师

2005.07、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学

博研

材料物理化学

化工机械

设备基础

韩成良

1975.10

讲师

2004.07、合肥工业大学、材料学

硕研

材料学

化工数据处理与计算机

李少波

1963.03

讲师

1983.07、华东师范大学、物理化学

中科大硕士在读

物理

化学

基础化学实验

高大明

1970.09

助教

2003.07、南昌大学、化学工程

中科大博士在读

化工

热力学

化学反应工程

胡坤宏

1975.11

助教

2004.07、合肥工业大学、化学工程

硕研

传递过程基础

热工基础

司靖宇

1978.12

助教

2002.07、安徽师范大学、化学教育

厦门大学硕士在读

有机

化学

基础化学实验

姚李

1980.02

助教

2003.07、安徽师范大学、化学教育

本科

分析

化学

基础化学实验

张霞

1981.09

助教

2003.07、安徽师范大学、化学教育

本科

无机

化学

基础化学实验

尹奇异

1978.10

助教

2005.07、四川大学、材料学

硕研

材料

化工

无机非金属材料

吕长和

1955.04

实验师

1978.07、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机材料

大学

化工技术经济

化工基础实验

孙虹

1978.12

助理实验师

2004.07、南京大学、环境工程

本科

化工原理

化工CAD、

化工基础实验

2.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专业师资队伍目标如表4所示。

表4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师资队伍规模

教师34人,实验技术人员6人,共40人。

教师专业方向

化学和化工方向29人,材料方向8人,其他方向3人。

职称结构

教授7人,副教授18人,讲师10人,助教5人。

学历结构

博士14人,硕士10人,本科16人。

学缘结构

本校本专业6人,外校本专业32人。

年龄结构

50岁以上4人,40-50岁36人。

3.专业师资队伍引进、培养计划

专业师资队伍引进、培养计划如表5所示。

 

表5专业师资队伍引进、培养计划

序号

姓名

培养(引进)方向

培训(引进)方式

培训(引进)时间

备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