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赴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89392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赴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关于赴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关于赴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关于赴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关于赴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赴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docx

《关于赴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赴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赴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docx

关于赴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

关于赴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

考察学习的调研报告

为了学习借鉴兄弟盟市的好经验好做法,尽快明确和建立兴安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加快开发区发展建设步伐,近日,受盟委、行署有关领导委派,由盟委政研室牵头,盟经委、盟开发区相关人员参加组成的考察组,于2010年5月4日至6日赴通辽市对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建设状况、管理体制、现行机制运行情况进行了为期2天的专题考察调研,并对有关情况进行了认真的学习整理、消化吸收。

现将考察结果报告如下:

一、通辽市及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基本情况

通辽市总面积与我盟接近,为59535平方公里,东靠吉林省、西接赤峰市、南依辽宁省、西北和北边分别与锡林郭勒盟和我盟为邻,属东北和华北地区的交汇处。

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76.23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5.2:

58.6:

26.2。

财政总收入102.92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4.83亿元,实有耕地面积107.44万公顷,全年粮食产量525.50万吨(105.10亿斤),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633.80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42.65亿元,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26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002.2元,年末全市户籍人口318.70万人,比上年减少0.15万人。

其中非农业人口123.34万人,农业人口195.37万人。

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于2001年9月设立,已批为自治区级开发区,属于通辽市委、政府的派出机构,享有县级经济和社会管理权。

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辖区面积420平方公里,规划面积54.4平方公里。

下辖1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人口10万人。

目前开发区已基本形成了四个功能版块,即西部工业区、东部新城区、南部现代物流区、北部高效设施农业区。

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10年来,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建设、高效率运行,使开发区得以迅猛快速发展,现已建设开发面积13平方公里,2010年实现GDP115亿元,财政收入8.6亿元(全口径11.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到达16300元和9220元。

进入“十二五”后,通辽开发区提出着力打造“煤基精细化工、新能源装备制造和绿色农蓄产品加工”三个百亿产业集群,深入推进贸易、物流、仓储、加工四大物流体系建设,逐步把开发区建设成为“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东北地区区域性物流中心”,并步入国家级开发区行列的目标。

2011年开发区制定提出了做大投资、做强工业、做旺物流、做靓城乡、做优民生等一系列措施。

通过实地考察学习我们感觉到,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许多做法确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跨越发展先定位。

2008年,通辽市委、政府通过走出去学习和总结开发区近些年来开发建设经验,通过上下讨论统一认识,正式确立了开发区的发展定位,即:

开发区是全市改革开放的前沿,新型工业化基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全市现代化新城区的产业支撑,城乡一体化的示范区。

可以说高起点的科学定位为开发区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明确了其应承担的先导示范作用。

为此,通辽市委政府2008年专门下发了《关于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实现又好又快跨越式发展的意见》,对开发区运行的体制机制和功能作用都加以了明确,这个文件的出台为开发区的跨越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也使开发区的开发建设真正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仅仅三年多时间,开发区基本形成了新型工业与现代物流两翼齐飞的发展态势。

预计2011年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14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9000元和11000元。

到“十二五”期末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50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5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0亿元。

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40800元和23200元。

(二)做大产业靠工业。

通辽开发区的建立始终坚持招商开发、工业第一,集中力量抓支撑力强的大的工业项目,为开发区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截止目前,通辽开发区已入驻工业企业217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80户。

初步形成了煤化工、新型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建材、食品医药、能源原材料等六大产业的格局。

2010年实现增加值56.6亿元,同比增长22.8%。

其中煤化工乙二醇项目总投资120亿元,是全世界第一个乙二醇工厂化项目,项目一期已投产运营;中科风电风机制造项目、世界级品牌“阿迪达斯”运动鞋生产项目、高新技术企业晟阳光的多晶硅项目也已投入生产,这些大项目有力的带动了开发区的发展壮大。

另据了解,世界最先进的蒙牛乳业低温奶项目、全国最大的吉煤康奈尔80万吨苯胺项目,旭通公司建设的光电园项目正在建设当中,为开发区以后发展积蓄了强劲的动力。

“清谷新禾”获得了中国有机食品行业首枚驰名商标。

(三)打通物流增活力。

通辽开发区依托“西煤东运、北木南运”的铁路运输网和“通关达海”的硬件条件,他们引大户、扩功能,把物流产业做成了重要的财政来源,做成了城乡就业的重要基地,实现了工业与物流两翼齐展。

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煤炭、建材、汽车、内陆港、农资、农机和农产品批发等七个专业物流平台,已入驻商贸流通企业398户,吸纳就业5000余人。

2010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3亿元,占GDP的37.4%。

通辽开发区现有的集装箱陆港是蒙东地区最大、东北第三家集装箱内陆港,年吞吐量20万标箱,内陆港的建设,使出口货物直接通关达海,极大的节约了货物运输成本和时间。

这种多点齐进,多业繁荣的局面,为通辽开发区的发展带来了蓬勃生机和无限活力。

(四)创新体制增效能。

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结合市情,在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做法基础上,大胆创新体制机制,高起点定位,确立了以建设县级政府为最终发展方向。

通辽开发区拥有县一级有关经济和社会管理权,开发区的机构设置按照“小机关大服务,综合、精干、高效”和“即体现开发区特点,又别于旗县”的原则,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对开发区的各项工作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直接对市委、市政府负责。

开发区统筹经济技术开发功能区和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统筹所辖镇村(街道社区)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

实行大部门管理体制,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整合部门职能,解决部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的问题,实现部门职能合理配置。

通过这样的大胆设计和体制创新,大大的简化了开发区的办事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力的推动了开发区的建设与发展,并且他们的远期目标是逐步把开发区打造成通辽市一个新设行政区。

目前,开发区内设机构18个,所属事业单位10个,人员300人,其中行政编制40人。

18个内设机构分别是党工委办公室、纪工委监察分局、管委会办公室、工业和发展改革局、财政局、农牧业局、经贸发展局、科技教育文化广播电视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卫生与人口计划生育局、司法信访局、投资促进局、建设发展局、环境保护局、国土资源局、水务局、森林公安局、交通运输局。

10个事业单位分别是建设管理中心、工程质量监督站、财务中心、国有土地征用办公室、公共事务管理处、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公路和运输管理站、农牧业综合执法大队和动物防疫检疫检测中心。

(五)创新模式增动力。

通辽市委、政府本着事权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合理划分开发区的人权、事权、财权,进一步简政放权、给权,形成了符合开发区实际、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管理体制,进而为开发区的健康发展注入了内在动力。

他们一是下放市本级所拥有的经济和社会管理权力。

对开发区下发了科级及科级以下干部管理权、建设管理权、社会事务和公共事务管理权。

设立市国土资源局直属分局、市环保局直属分局、市规划局直属分局,市交通局直属分局整建制划归开发区。

凡是在开发区设立分局的,人事管理权除国家有明确规定的以外,均下放给开发区。

二是不便下放权力的变通处理。

税务、公安、审计等部门在开发区设立派出机构,授其派出部门的执法管理权限。

派出机构受派出部门和开发区双重领导,接受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的监督、检查和协调。

三是给予充分的财政自主权。

通辽市委、政府在开发区财税管理体制上也做到了大胆的突破与创新,从开发区建立伊始就对开发区执行税收分级入库和分级负责的财政管理体制,建立了开发区财政自主增长机制,并保持10年不变。

明确2010年前,上缴中央和自治区税收按现行规定比例返还;上缴市级的税收按规定,计算出上缴的财力,每年年终单独结算予以返还。

这样充分的调动了开发区的积极性,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现通辽市与通辽开发区的双赢。

这次考察看到,通辽开发区6万多平米的综合办公大楼已拔地而起,正在建设当中,让人们感到开发区距未来成为通辽市一个新增行政区的目标已越来越近。

  二、兴安盟与通辽两地开发区比较分析

 此次考察,给我们感触特别深的是我盟与通辽市在人缘、地缘、区位、资源等方面有许多相同相似之处,可学习借鉴的地方确实很多,尽管实地考察的时间安排比较紧,许多也仅仅是听听看看和走马观花,调研还不够具体和深入,但我们仍从中感触颇多,尤其是通过对两地的比较分析,感到有许多是需要我们取长补短和扬长避短的。

学习通辽开发区的一些经验和做法,会使我们少走许多弯路。

(一)从交通区位方面比较看。

通辽开发区具有明显的交通和区位优势,铁路方面,通辽火车站是全国40个铁路重点枢纽和14个编组大站之一;公路方面,国道111线、303线、304线从开发区穿过;海运方面,通辽到大连、营口的集装箱专列开通,成立了集装箱内陆港,出口货物可直接在通辽报关。

我盟盟经济技术开发区则地处两伊铁路、锡乌铁路两条运煤大通道节点,煤炭运输距离不超过400公里;开发区西侧紧邻302国道,乌白高速贯穿开发区,可直达珲春出海口,如果“两山”铁路开通,将成为第四条欧亚大陆桥重要节点。

从这些情况看,通辽开发区虽然在交通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我盟开发区在地理位置和交通上也具有潜在的后发优势。

(二)从水资源方面比较看。

通辽水资源明显匮乏,是通辽开发区发展重化工的瓶颈,而我盟开发区北有察尔森、绰尔河、图牧吉水库,总库容16.09亿立方米,“十二五”期间将建成文得根水库,库容为16亿立方米。

因此盟开发区具有明显的水煤组合优势,有利于煤化工产业的做大做强。

(三)从开发区选址方面比较看。

通辽开发区在通辽科尔沁区的西北方向,紧邻主城区,规划总面积420平方公里,处城市上风向,发展空间小,发展重化工业受到明显制约。

我盟开发区地处乌兰浩特东南,距市区25公里,下风下水,且规划区总面积达到670平方公里,人口不足6千人,建设成本低、发展空间大、环境承载能力强。

(四)从政策扶持方面比较看。

虽然两地都享受国家西部开发、东北振兴等方面的政策,但是,我盟同时还享受自治区差别化的产业政策扶持,有鄂尔多斯市对口支援的强有力外力支援,还有锡林郭勒盟等地在开发区拟建“飞地”工业园的举措等等,必将促进我盟开发区的项目落地和产业集聚。

因此,我盟应该更有理由和条件把开发区做大做强。

(五)从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比较看。

通辽开发区经过十年的发展,其管理体制及运行模式已日渐成熟,而我盟开发区则刚刚起步,几乎可以说是一张白纸,在管理体制和机制上可以较多的借鉴通辽的成熟模式及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并可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突破提升和改革创新,可以节省探索时间和避免走弯路,简言之,我们可以在一张白纸上用更大手笔绘就新蓝图。

  三、关于借鉴通辽经验加快盟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建设的几点建议

  赴通辽学习考察,我们体会比较深的是通辽开发区确立明晰的发展定位,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和不断创新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的一些做法,我们认为这些对开发区的跨越式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结合考察学习,并立足我盟实际,我们想就如何学习借鉴通辽经验加快盟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建设提几点建议,供盟委、行署决策参考。

(一)建议抓紧明晰盟开发区的发展定位。

通辽开发区的建设经验告诉我们,开发区在建设初期就应明确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发展战略等重大问题,避免盲目开发建设。

通辽开发区设立之初曾走过一些弯路,是在近年来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中确立了开发区的科学发展定位,正因为后来确定的发展方向正确,战略措施对头,体制机制创新有效,才使之得以迅猛发展。

因此,我们建议盟委、行署应尽早明确盟开发区的整体发展定位。

对于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定位我们的建议是否也可用四句话来概括,即:

盟经济技术开发区应成为兴安盟开发开放的先导区,新型工业化的集聚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改革创新的实验区。

开发开放先导区。

意在开发区要以开发开放为主,以开放促开发、促发展。

开发区要成为全盟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主平台,成为蒙东乃至东北地区新的重要增长极,成为兴安盟开发开放的先行区,成为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创新的改革试验区,成为带动兴安盟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引擎。

力争将开发区打造成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新型工业化集聚区。

开发区要坚持工业第一、产业支撑,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依托政策扶持、交通区位、水资源、土地资源、环境空间和资源配置优势,紧紧围绕新型煤化工基地、有色金属冶炼加工基地、新型能源基地建设,聚合生产要素,重点发展化工、电力、建材、金属冶炼、机械制造、陆港物流等产业,全盟所有工业重大项目要向盟开发区集中,所有工业化生产要素要尽可能向盟开发区集聚,要将开发区建成对全盟工业经济起支撑作用的新型工业化基地。

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

盟经济技术开发区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规划为引领,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为关键,统筹谋划好区域内“两场、三村”经济、社会、文化、医疗等各项事业发展,充分发挥产业拉动、龙头企业带动、城市要素集聚的作用,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所辖场村农牧业向二、三产业转变,农牧民向城市居民转变,农村向城市转变,为兴安盟统筹城乡发展探索一条新路。

改革创新的实验区。

开发区要发挥先行、先试作用,要大胆探索,敢于创新,本着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寻求体制创新,寻求机制创新,寻求运作模式创新,选派精兵强将,严把进口,畅通出口,立足于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力争用十年时间把开发区建成全盟经济发展最快、生态环境最好、基础设施最优、城市功能最全、人居环境最佳的现代化县级行政新区。

(二)建议尽快明确开发区辖区范围、功能区划分。

一是明确辖区范围。

根据开发区总体规划,现开发区辖区总控制面积为670.8平方公里。

其中葛根庙(白音塔拉嘎查、白音花嘎查、白音乌苏嘎查)面积198.7平方公里,白音花林场面积53.3平方公里,呼和马场(七个生产队)面积418.8平方公里。

开发区规划用地面积53平方公里,其中一期规划面积9.8平方公里。

建议将葛根庙全镇或部分、呼和马场和白音花林场整体划入开发区,成立葛根庙镇或办事处、呼和马场办事处及直属白音花林场,由开发区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

同时。

建议根据开发区管辖范围的扩大,对辖区面积做进一步的调整和明确。

二是明确功能区划分。

开发区做到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非常重要,以今年4月23日开发区6个大项目落地举行隆重剪彩仪式为标志,开发区将进入大项目陆续入驻的快速发展期,因此,明确划分各主产业的功能区显得紧迫而重要。

为下一步打造国家级开发区做准备。

(三)建议应该尽快明确管理体制、运行机制。

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上。

建议盟委、行署尽快向自治区人民政府申请批复兴安盟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区采取“6+2”模式,比照旗县市政府管理,即在现有六个旗县市和农场局的基础上,再加上开发区,开发区为盟委、行署派出机构,行使旗县市一级有关经济社会管理权,规格为县处级,实行相对独立的准政府管理体制和“小政府、大服务”的管理模式。

在职能职责定位上。

鉴于盟经济技术开发区刚刚起步,建议采取政企合一型运行模式。

在成立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同时组建开发区建设开发公司,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运作模式,通过开发区土地的滚动开发,积累开发区基础和配套设施建设资金,为吸引投资和促进区内企业发展创造条件。

开发区管委会主要职能以招商开发服务为主,突出项目引进、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服务。

随着开发区发展建设逐渐成熟再由政府主导型逐步向政企分开、市场化运作转变。

(四)建议明确开发区与乌兰浩特市和盟农场局的关系。

建议开发区负责辖区内农村和社区建设、发展及管理工作。

凡涉及国家、自治区惠农惠牧政策的补贴和项目投入资金,继续以原渠道统计上报,国家、自治区政策补贴和项目投入资金到位后,由盟财政依据相关政策和标准合理划分,将开发区应得的部分足额下拨给开发区。

投资计划管理上,采取灵活的方式,较大项目盟里单独上报,打捆项目上报时列入乌兰浩特和盟农场局投资计划,下达投资计划时分开下达。

(五)建议明确开发区的人事管理体制。

建议核定处级指数6名(党工委书记1名、管委会主任1名、党工委副书记(兼纪检委书记)1名、管委会副主任3名)。

核定管委会机关行政编制25名,全额拨款事业编制40名,自收自支事业编制若干名。

随着开发区的职能增加今后可通过增加事业编制来予以解决。

总体上内设机构和派驻机构可比照通辽的做法进行设置,建议设置党政办公室(挂纪检室、群团办和审计局牌子)、经济发展局(挂统计局牌子)、社会事业管理局(挂教育局、科技局、卫生局、文化体育局、人口和计生局、民政局牌子)、财政局(挂国有资产管理局牌子)、农牧林局、投资促进局(挂招商局牌子)、规划建设局(挂交通局牌子)、环保局、水务局、公安局等10个内设机构。

建议在开发区成立盟国土资源分局、国税分局、地税分局、工商分局、质量技术监督分局等5个派驻机构,实行主管机关和开发区管委会双重领导。

建议设立建设管理中心、工程质量监督站、国有土地征用办公室、公共事务管理处、机关事务服务中心等5个事业机构。

建议开发区要合理设置编制和岗位。

坚持从紧、保证工作中心和前瞻性等机构设置原则和编制管理中以职定岗、以岗定员原则。

一要做到不与上级政府组成部门一一对口设置机构,防止机构膨胀;二要培育和发展“布局合理、门类齐全、行为规范”的社会中介组织;三要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激励竞争机制,提高开发区行政效能。

(六)建议明确开发区的管理权限。

比照通辽经验,我们也应给开发区下放科级干部管理权,科级干部任免实行任期备案制,干部调配、工资审批、评优评模等,由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决定,行使旗县级编制、人事管理权。

开发区可根据需要自主招聘急需的高层次人才。

开发区要建立合理的激励考核机制。

强化开发管理权。

由开发区管委会统一开发区发展规划(包括商业用地出让规划),统一安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统一产业布局,统一招商引资政策,统一项目意向签订并统一实行招、拍、挂。

下放行政审批权。

按照“依法、创新、效能”的原则和“办事不出区”的要求,开发区涉及的项目审批、经济管理、土地管理、规划管理、建设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管理职能和涉及行政许可、行政处罚权的,由盟级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授权盟经济开发区独立行使,无法授权委托的,采取“见章盖章”的办法解决。

(七)建议明确财税管理体制。

实行税收分级入库和分级财政管理体制,建立财政自主增长机制。

2015年前,上缴中央和自治区税收按现行规定比例返还;上缴盟级的税收,每年年终单独结算予以全额返还。

上述政策支持用于开发区偿还建设发展中形成的债务,并促进开发区滚动发展。

“十三五”以后的财税管理体制另行确定。

(八)建议出台纲领性文件。

通辽经验告诉我们,如果开发区的规划定位不明确,体制不理顺,职能职责不到位,运作机制不科学,投资环境不优,那么必然导致开发区的发展后劲不足,发展步子慢,建设规模小,产业层级低,特色不突出。

开发区要实现大的突破,就必须在体制和机制上创新,在运作模式上寻求突破。

因此我们建议盟委、行署应为开发区出台专门文件,无论发展定位、体制机制、运行模式、职责职能、各种关系理顺等都应在这份纲领性文件中加以明确,给予开发区以特殊的政策扶持。

(兴安盟赴通辽开发区考察调研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