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溶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88874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单元 溶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二单元 溶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二单元 溶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二单元 溶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二单元 溶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 溶解.docx

《第二单元 溶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单元 溶解.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单元 溶解.docx

第二单元溶解

第二单元溶解

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2、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2、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2、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

3、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

食盐1、沙1、面粉1、装水烧杯3、筷子1、玻棒1、水槽1、漏斗1、滤纸3、铁架台1。

(沙在使用前淘干净。

【教学过程】

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1.学生观察实验:

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

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

2.学生汇报观察现象:

食盐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

沙在水里呢?

(注意纠正学生的汇报:

食盐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

 3.组织讨论:

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

哪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

(板书食盐的溶解现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现象。

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1.教师讲解:

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则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

那面粉在水中会怎样呢?

2.学生实验:

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3.组织汇报:

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吗?

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4.教师引导描述:

面粉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

5.讨论:

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6.教师引导:

为了作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

演示折纸和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注意不要将液体溅到滤纸外,倒入漏斗中的液体液面要略低于滤纸的上沿。

7.学生实验:

分别做过滤食盐溶液和沙和水的混合物以及面粉和水的混合物,并观察滤纸,汇报观察结果。

8.交流实验结果,整理对溶解的新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

(提醒学生注意:

溶解的溶不是熔也不是融。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是要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比较等方法构建固体溶解的立体化的科学概念,第一层次,我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了沙和食盐在水中的不同变化,学生发现,沙子的颗粒在水中不会变化,而食盐的颗粒在水中则会慢慢变小直到肉眼无法看到,得出能溶解于水中的固体颗粒会变得肉眼无法看到的认识。

第二层次,运用面粉这一有结构的材料,引导学生更深层地认识溶解。

面粉的颗粒本来就很小,放入水中后,初初一看,水变成了乳白色的液体,面粉也没有像沙子那样很快地沉淀到水底,面粉究竟溶解了吗?

学生之间引发了争论,进一步观察的欲望被激发了,此时,我向学生介绍了过滤的方法,通过过滤,学生的思维就清晰了,面粉被分离出来,而食盐却留在水中,由此,学生认识到被溶解的物体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第二课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

装水烧杯4、筷子1、高锰酸钾1、小药勺、食盐1、沙1、面粉1。

【教学过程】

一、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

1.引导想象:

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2.教师讲解:

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

教师出示高锰酸钾。

(教师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

3.引导观察描述:

高锰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4.学生实验:

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

(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地描述)

6.学生汇报:

高锰酸钾在进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样的变化?

它在水中溶解了吗?

它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异同?

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观察记录实验:

进一步观察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观察结果可直接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变成的微粒大小

在水中的分布

是否沉淀

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

是溶解还是没溶解

2.小组交流:

修正描述和记录。

3.全班讨论交流:

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吗?

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分的呢?

4.整理记录:

学生对溶解特征的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

教学反思:

高锰酸钾是溶液是紫红色的,通过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高锰酸钾在水中慢慢扩散的过程,最后,看到整杯水都变成了紫红色,我们可以断定,虽然高锰酸钾的颗粒用肉眼看不到了,但颜色标示出高锰酸钾是均匀地分布在水中的,至此,学生形成了关于溶解的完整概念: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又得说说学生的实验习惯了,这堂课中发现有一个四人小组根本没有理会“取5--6颗高锰酸钾,放入水中,先静置,观察,再搅拌,观察”的实验要求,把一整包高锰酸钾连袋子一起投入了水中。

很明显,这个四人小组交流实验方法时没有听好。

在课堂上,我批评了这一小组,并且强调实验一定要严格按照实验设计进行,随心所欲地实验不仅影响实验观察,严重的可能会带来危险。

另外,学具袋里的高锰酸钾是用塑料袋装的,这是不规范的。

也没有取用的小匙,操作时教师一定要强调让学生用小药匙取用。

 

 

 

第三课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初步感知和认识溶解现象可以发生在多种状态的物质之间(液体和固体,液体和液体,液体和气体);

过程与方法:

能借助实验进一步观察多种物质之间的溶解现象,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一些常见的溶解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交流中,将看到的新的“溶解”现象与已知的作比较,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探究更多溶解现象的欲望。

【教学重点】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其他更多的容易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教学难点】观察和感知水中溶解有空气

【教学准备】

小组观察实验用:

玻璃杯、滴管、酒精、食用油、其他一些非水液体;雪碧(汽水)、注射器、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火柴等。

【教学过程】

1、引入

·教师准备一杯水和一袋咖啡。

学生观察咖啡放入水中搅拌之后的现象。

·咖啡在水里怎么啦?

你观察到的什么现象说明咖啡在水利溶解了?

·我们已经知道食盐、砂糖、肥皂、咖啡等固体物质在水中能被溶解。

那么其他的液体、气体能不能溶解在水中呢?

2.观察液体之间的溶解与不溶解

·在水里滴几滴酒精,观察酒精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酒精里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酒精中溶解?

·在水里滴几滴食用油,观察油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食用油中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油中溶解?

·问:

酒精和水相互溶解吗?

食用油和水相互溶解吗?

·运用同样的方法,观察更多的液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解现象。

·问:

哪些液体能相互溶解,哪些不能容易相互溶解?

3.观察溶解在液体中的气体

(1)观察溶解在雪碧(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打开雪碧(汽水)瓶盖,观察液体里逸出的气泡。

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

·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2)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这杯水里有空气吗?

你是怎样想的?

(生活经验的提取)

·用试管装1/3的清水,在酒精灯上稍微加热。

观察试管壁上是否有小气泡出现。

·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4、课后继续观察还有哪些物体也能互相溶解。

教学反思:

展开这课的探究活动,观察很重要,还要强调分阶段观察:

刚放入时是什么状态的?

轻轻搅拌后,是什么状态?

充分搅拌后,又是什么状态?

不仅要求学仔细观察,还要让学生详细、准确地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描述。

对本课的教学层次,我是这样把握的:

胶水或洗发液(由学生本着方便原则自选一种准备材料)相当于前面的食盐,它在水中的溶解速度慢,能清晰地展示从可见到不可见的变化过程,通过迁移,学生能基本概括出洗发液或胶水溶解的特征(均匀地分布在水中,与水完全混为一体);醋(要求用有色的米醋)相当于前面的高锰酸钾,油相当于前面的沙子,通过对醋的观察,学生能建立液体溶解的过程(慢慢扩散到水中),通过对油的观察,能了解有些液体不能溶解在水中,它与水无法混在一起。

这样的教学思路应该是比较清楚的,有利于学生建构什么是液体溶解的科学概念的。

现在要说到酒精了,它无色、透明,但进入水中时会搅动水,学生观察到一些条纹状的、一丝丝的、像烟一样的东东,然后搅拌、它就与水混为一体了,但是,正由于它无色透明,与水的性状太相似,大多数组都判断它已均匀分布在水中,能溶于水时,有一个小组却拧上了:

“我们发现搅拌后酒精还浮在水的上方。

”其他孩子纷纷反对:

“哪有啊!

”“试管里的液体最上面看上去不一样!

”原来,他们把试管里的凹液面认为为浮在水面上的酒精了,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纠缠没有多大的意义,就直接告诉学生:

“这是光线引起的,你们看,只装水的试管里的液面也是这样的啊!

”出乎我意料的是,这些孩子思维是非常固执的,听到我这样说,他们一时想不到反驳的理由,只好作罢,但是,他们的眼里,分明闪着怀疑!

由于时间快下课了,我也就继续了下去,课后,也没有再进行深化。

至今,学生怀疑的目光仍会在我眼前出现,我想,至少对那一个小组,酒精能溶于水,是老师强加给他们的!

这里我有一个想法,不知道教材安排酒精这种材料的用意是什么?

酒精溶于水,确实很难观察!

与其混淆学生,不如将这种材料去掉?

 

 

 

 

第四课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一些气体也容易溶解于水。

过程与方法:

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教学难点】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

装30毫升水的烧杯2、筷子1、小勺2、食盐20克、苏打20克、汽水1、开瓶器1、注射器1。

【教学过程】

一、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学生观察:

打开桌上的纸包,说说知道里面是什么吗?

2.教师提问:

给20克的食盐和20克的小苏打同时放在同样多的水中做溶解实验,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谁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

3.引导实验设计:

怎样进行这个对比实验比较公平?

4.组织学生实验:

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5.汇报交流:

2.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教师出示汽水一瓶,摇一摇请学生观察液体中出现的气泡。

2.教师解释:

我们在摇瓶子时从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

知道是些什么气体吗?

3.学生实验:

观察溶解在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4.介绍操作步骤:

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5.提问:

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6.整理本节课的认识记录到科学笔记本上。

(参考P10)

拓展:

怎样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一课里我对学生进行了前测,发现了他们几个有意思的想法:

1、50ml水里,盐是能无限溶解的。

我试着引导他们:

“只有这么多水,一整杯盐放进去都能溶解吗?

”“换个大杯子就行了啊!

”“一卡车盐也能溶解?

”“只要杯子够大,就可以!

”真是服了他们了!

只好留待100ml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这一课里再解决这个问题了。

2、溶解能力就是溶解的快慢,能力强,就很快溶解了,能力弱,就溶解地很慢。

因此,搅拌能增强物质的溶解能力。

这个不利的前概念,通过实验观察,他们发现,小苏打只能溶解5—6克左右,一直搅拌,也不能再多溶解了,大部分学生纠正了自己的想法,能区分溶解能力的大小与溶解速度的快慢了,也认同了搅拌是不能增强溶解能力的。

但是,还有一小部分固执的学生转不过来。

这里,应该不是教学的问题了,我得想一想,面对思维较封闭的学生,怎么办?

 

第五课 溶解的快与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当中去,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

体验研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教学重点】方糖溶解实验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相同条件的控制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

筷子1、玻璃杯2、热水和冷水、糖块3、食盐1、勺子1、水槽1。

【教学过程】

一、哪一个溶解的快。

1.复习:

一个物体在水中溶解后有什么特征?

2.提问:

取两份同样多的食盐,每份大约10克,同时放入同样多的水中(25ml),观察比较哪一杯中的食盐溶解的更快一些。

3.学生观察实验。

(教师指导对比方法)

4.整理观察信息,交流想法。

5.提出新的条件:

温度对溶解有没有影响呢?

(60摄氏度左右,强调安全。

6.学生观察实验。

(教师进一步指导实验操作)

7.整理观察信息进行交流。

二、加快方糖溶解的研究

1.出示方糖:

一块方糖在水中溶解的快慢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2.学生猜想形成假设:

用搅拌的方法可以使肥皂溶解得快;热水比冷水更容易使肥皂溶解;将肥皂切成小块更容易溶解;加更多的水使肥皂溶解得快……

3.制定实验设计。

(小组设计实验,用图示或文字等方法记录设计方案。

(1)小组讨论:

怎样利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每组设计一两个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

(2)各组实验设计交流汇报补充完善。

教师板书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

(重点指导对比实验中变量的控制。

(3)请一组演示其中一个对比实验,其余学生观察评议确保每组都能正确操作。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回应假设,总结评价。

(注意引导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不足)

5.整理课堂共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

6.下面让我们来吃一块方塘,猜猜看,一块方糖在嘴里溶解需要多少时间?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总的感觉,本课涉及到对比实验的方法,因此,学生觉得实验设计与操作比较难。

在本堂课中,做高锰酸钾溶解实验时暴露出来的问题又出来了,在大家一起制订了实验计划后,有部分组学生实验还是没有按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很不规范,完全没有做到对比实验的要求。

比如两杯水中同时加入一样多的食盐、加好后再一杯搅拌、一杯静置,有些组加盐就很随意,而且在加盐的中途因为手痒,盲目搅拌的也有。

当然,学生的发展各异,这里也有我十分欣赏的一个组:

他们先在两张白纸上用小药匙各取出大约10克的盐,再同时倒入杯中,条件就控制地非常好了。

 

 

 

第六课  100毫升水大约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食盐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并不能无限量地溶解下去。

过程与方法:

学生能设计“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并能根据计划开展研究,学会运用数据作出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在溶解实验中能用观察到的事实与他人进行交流,并在制定计划和实验操作中感受科学探究的严谨。

【教学难点】经历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的活动过程。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用:

食盐、塑料小勺、筷子、烧杯、水

分组实验材料:

食盐1小瓶备用、(亦可每包2克的食盐10包)、筷子1、盛50ml水的烧杯1、水槽1、天平1。

【教学过程】

一、引入问题3’

1.老师桌上有盐、烧杯、水、勺子、筷子,猜猜看,能用这些材料做什么实验?

2.谁愿意和老师合作?

(出示一杯清水,请一学生放一平勺盐,教师搅拌)大家看到盐怎么样了?

再往杯中放一平勺盐又会怎样?

3.提问:

如果不停地往这杯200ml水里放盐,不停地搅拌,盐会不断地溶解吗?

(板书课题:

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4.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先50ml水来做实验。

(在课题一杯后加上50ml)

二、制定一杯水50ml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研究计划20’

1.请你推测一下,这杯50ml的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2.学生猜测:

2勺、3勺、5勺……

3.组织学生讨论:

想知道谁的猜测正确,该怎么做呢?

4.组织学生汇报,完善研究计划。

(建议用以下形式表达研究计划)

研究计划

一、研究的问题

50ml水能溶解几勺食盐?

二、准备的材料

1、一杯50ml的水。

2、一小袋盐。

3、小塑料勺、筷子、记录纸。

三、研究的方法

1、一勺一勺的加,每放一勺用尺刮一下。

2、等一勺完全溶解后再加第二勺,直到难以溶解为止。

3、记录完全溶解后的勺数。

四、研究结果

我们发现:

50毫升的水能溶解 勺食盐,即   克食盐。

5.关键性提问:

(边交流边完成以上研究计划)

1.一勺盐怎么算?

(满满一勺,用尺平刮一下)

2.第一勺加进去以后,什么时候加第二勺?

加到什么时候不要加了呢?

(等溶解后再加第二勺,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3.要判断是否溶解是在搅拌时观察还是搅拌后等一下再观察呢?

4.一共溶解几勺怎么算?

(如果放到第7勺没有溶解算6勺)

5.根据大家讨论,我们制定了这份计划,计划中哪些地方制定得还不够完善,可以提出来修改。

三、分组实验5’

1.学生根据研究计划,开展研究活动。

(提醒做好研究记录)

2.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和分析研究结果8’

1.汇报实验数据。

出示一张大表收集学生数据,如下:

勺数

组别

6勺

7勺

8勺

9勺

10勺

11勺

12勺

13勺

14勺

14勺

以上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第4组

第5组

第6组

第7组

第8组

第9组

第10组

 2.从汇报的数据看,你发现了什么?

3.你们想一想:

为什么同样一杯水里溶解的盐有多有少呢?

(引导学生反思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导致同样一杯水溶解的盐不一样多。

4.讨论:

我们怎样回答50ml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看大多数组溶解多少食盐?

5.出示天平,测量1勺大约是()克,接下来换算50ml水大概溶解多少食盐。

6.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

在20摄氏度的环境下50ml能溶解18克的盐。

拓展:

下节课老师请你把这杯水中的食盐与水分离出来,你能想出什么办法呢?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充分利用了大单元教学的优势,本课是第6课,对于溶解,学生前面已有了5课时的积累,因此,本课教学时,周老师充分整合了单元教学资源,加以利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如:

运用学生在第4课中的实验结果,50ml水里已溶解了9克食盐,可能还能溶解更多,学生在猜想最多能溶解多少食盐时有了这个依据,就不会再出猜比9克更少的过小的量。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时,提出放盐的方法:

第一次放入9克,再2克2克地放,教师也准备了有结构的材料:

盐9克的1包、2克的若干包,节约了实验的时间。

2、恰到好处的引导使学生的的思维发展非常清晰。

怎么放盐、怎么计算、注意什么细节?

等问题一一展开,到位的指导使学生展开了高效的实验,得出了非常准确的实验数据。

第七课 分离盐和水的方法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用蒸发的方法可以分离出溶解在水中的盐,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

如:

海水晒盐。

过程与方法:

能运用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蒸发皿等工具进行简单的观察实验,经历观察比较、描述溶解前后盐粒特征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课外探究其他溶液分离方法的兴趣。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酒精灯。

【教学难点】理解减少溶液中的水分可以进行分离盐和水。

【教学准备】小组观察实验:

饱和盐水1、食盐1、清水1、蒸发皿1、放大镜1、石棉网1、酒精灯1、三脚架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上一节课留下来的浓盐水,请学生观察后提问:

为什么这杯盐水杯底会有盐呢?

你有什么办法能使杯底的盐继续溶解吗?

(增加水量)

2.按照学生的说法演示实验:

我们用纸条在杯壁给浓盐水的液面做个记号,然后一点一点地加水,使杯子里的食盐恰好全部溶解,把杯子放在窗台上让水蒸发,当杯子里的水面降到原来的刻度时,已经溶解的食盐会怎样?

(学生思考)

3.继续思考:

如果杯子里的水一天一天继续蒸发减少,直到水全部被蒸发掉,原先溶解在水里的食盐会怎样?

食盐会随水一起蒸发呢还是会留在杯子里。

(学生做解释)

二、观察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判断是否食盐。

1.讲解:

用蒸发的方法水分减少很慢,我们还可以用酒精灯加热水的方法来加快水分的蒸发,看一看溶液中水分减少后食盐的变化。

2.出示实验装置,介绍各部分名称。

(蒸发皿、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

3.教师演示实验操作,学生观察。

4.强调实验要点:

酒精灯的构造、酒精灯的点火方法、酒精灯的灭火方法、在盐水还未完全蒸发之前熄灭酒精灯、加热后实验器皿会很烫要注意安全。

5.分组观察:

用放大镜观察蒸发皿中留下的物质的形状、颜色、颗粒大小。

6.集体探讨:

这些白色颗粒和食盐一样吗?

它们也能溶解于水吗?

它们是食盐吗?

如果在蒸发皿中留下的是食盐,说明什么?

(盐的水溶液中的水分蒸发后,盐并没有随水分一起蒸发掉,而是形成了盐的晶体留在蒸发皿中。

7.整理本节课达成的共同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

拓展:

阅读资料P19。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上一课上完后特地留的浓盐水在上课前让学生看到了食盐的结晶,连烧杯外壁、放在里面的玻璃棒上都有了食盐结晶。

然后,仪器室里只有一个蒸发皿,我们通常是用不锈钢的小汤勺代替,用滴管滴上3至4滴就可以加热了,也不必担心会烫到手,因为时间很短,水分就蒸发了,而且要让学生十分注意观察,在即将完全蒸发前熄灭酒精灯才好。

思维发展上嘛,思路很清楚,但是最后加热析出白色颗粒,再看看能否溶于水,然后,就判断它就是盐!

这样判断的条件很不充分啊!

旧版教材中也有类似的问题,没记错的话,改版后加了一个能否溶于水的环节,但,还远远不够。

看来教材的编者得再动动脑筋了。

最后,气体的溶解实验放在了这里,确实这个实验设计地不好!

现象不明显,操作不方便!

跟学生的力量不够有很大的关系。

课后,我们组的老师又做了这个实验,取汽水时不要让空气跑进去,再用力拉(很大的力)可以看到许多气泡冒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