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排查通关十一.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88325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59.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单元排查通关十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单元排查通关十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单元排查通关十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单元排查通关十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单元排查通关十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单元排查通关十一.docx

《单元排查通关十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元排查通关十一.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单元排查通关十一.docx

单元排查通关十一

单元排查通关(十一)

易错点1 把生态系统的成分误认为是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

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易错点2 生态系统成分的误区类型与特例

误区类型

特例

细菌都是分解者

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特殊消费者

动物都是消费者

蚯蚓、蜣螂、秃鹫及某些种类的软体动物是以动物的残体为食的腐生动物,属于分解者

生产者都是绿色植物

蓝藻、硝化细菌等自养原核生物也是生产者,应该说生产者包括绿色植物

植物都是生产者

菟丝子等一批寄生植物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

易错点3 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不等于它摄入的能量

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摄入的能量-粪便中的能量。

易错点4 对能量传递效率的理解

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是指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占上一营养级同化能量的百分比,不是下一营养级摄入的能量占上一营养级摄入能量的百分比,也不是下一营养级储存的能量占上一营养级储存能量的百分比。

易错点5 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生物之间的数量关系不一定是正金字塔形

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生物之间的能量关系一定是正金字塔形,营养级越低,能量越高;营养级越高,能量越低。

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生物之间的数量关系不一定是正金字塔形,如树→虫→鸟。

易错点6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元素的循环,不是化合物的循环。

易错点7 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并不都是负相关关系

一般情况下,抵抗力稳定性弱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强。

但恶劣环境条件下的生态系统,如沙漠生态系统和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弱,恢复力稳定性也弱。

易错点8 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并且间接价值大于直接价值。

材料信息题往往是以现代生物科技新成果、新发现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对信息筛选、加工、运用等的能力。

这类题目的命题意图:

能力立意(决定考查哪些知识和原理)→创设情境(提供材料)→确定设问(提出要学生回答的问题)。

其特点是情境新、知识活、起点高、落点低、能力要求高。

这类试题的解题技巧:

遵循“阅读情境材料→理解、筛选信息→前后联系、思维整合,确定概念原理→联系材料组织答案”的答题思路。

针对此类试题,没有必要专门去复习相关的生物学新成果及材料提供的信息,只要求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牢牢把握生物现象的一般规律、原理和特征。

阅读材料时要充分联系教材,答题时力求规范,尽可能用教材中的结论性语言、原理、生物学专业术语等规范答题。

【例】 二氧化碳过量排放不但引起气候变暖,还溶于水中导致海洋酸化。

这两种变化共同影响着海洋生物。

(1)珊瑚所受的破坏尤其严重。

珊瑚由珊瑚虫不断增殖堆积而成,因其体内生活着虫黄藻而呈现美丽颜色。

据甲图,珊瑚虫与虫黄藻的关系是__________。

即使背光面有充裕的空间,珊瑚也只向见光面扩展,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珊瑚礁为许多动植物提供了生活环境,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来看,这构成了一个________,珊瑚礁如果消失必将导致______________锐减等环境问题。

(2)生物能在一定程度上耐受海水酸化。

乙图表示在酸化的海水中,动物细胞除了通过__________方式直接将多余的H+泵出去,还可以通过____________的作用,维持酸碱平衡。

(3)假设海水pH在千万年尺度上缓慢变化,某种生物有望不断进化从而适应酸性环境,这实质上是该生物种群不断保留和积累__________的过程。

(4)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为此需要世界各国通力合作,这是因为碳循环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

答案:

(1)互利共生 虫黄藻利用光照进行光合作用,为珊瑚虫的生长提供有机物 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 

(2)主动运输 HCO3-(或“缓冲物质”、“缓冲”、“缓冲液”、“缓冲对”) (3)耐酸基因(或“有利于适应酸性环境的基因”、“抗酸基因”) (4)全球性

 

技巧阐释:

理解筛选信息,①CO2的过量排放引起气候变暖,海洋酸化;②甲图中虫黄藻利用CO2和无机盐,产生O2和有机物,珊瑚虫利用O2和有机物产生CO2和无机盐。

虫黄藻为珊瑚虫提供O2和有机物,珊瑚虫为虫黄藻提供CO2和无机盐;③乙图中H+通过载体,消耗ATP被运输到细胞外。

H+与HCO3-结合产生碳酸分子。

前后联系思维整合,确定概念原理,①根据甲图信息判断珊瑚虫与虫黄藻为互利共生关系。

虫黄藻能进行光合作用。

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是生态系统。

珊瑚礁消失,多种生物失去了生存环境;②H+泵出的过程中利用了载体,消耗了能量为主动运输过程。

H++HCO3-→H2CO3,细胞内H+浓度降低;③酸性环境的选择作用,使生物种群中耐酸基因频率增加,以适应酸性环境;④世界各国通力合作才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因为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1.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常常趋向于稳态。

图甲表示载畜量对草原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的影响(净生产量即生产者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总量与自身呼吸消耗量的差值)。

图乙表示生殖数量或死亡数量与种群大小的关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由图甲可知,C点以后生态系统的稳态将受到破坏

B.由图甲可知,适量的放牧不会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

C.由图乙可知,F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D.由图乙可知,F点表示该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解析:

由图甲可知,C点以后随载畜量的增加,生产者的净生产量将低于未载畜时生产者的净生产量,A正确;载畜量在A~C之间时生产者的净生产量都不低于未载畜时生产者的净生产量,B正确;图乙中,F点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当,故F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C错误;F点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当,种群达到最大数量,D正确。

答案:

C

2.每年的7月11日被定为“世界人口日”。

人口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如图表示三种可能的人口增长曲线。

请回答:

(1)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表现为图中a曲线,人口剧增带来

的严重后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这种现状不能得到有效改善,人口增长趋势终将表现为图中________曲线。

(2)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________曲线,该曲线与a曲线产生差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________。

(3)为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世界性粮食紧张状况,人类可以适当改变膳食结构。

若将(草食)动物性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由1∶1调整为1∶4,地球可供养的人口数量是原来的________倍。

(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字)

(4)我国现阶段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

这一政策能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过快的趋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人口增多,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就会导致过度利用环境资源,造成环境的破坏、资源的短缺;由于资源的限制,将会导致死亡率上升,人口数量下降,即c曲线所示情况。

(2)正常情况下的人口数量应和自然种群一样,呈现“S”型增长,即b曲线,之所以不能出现指数增长,主要是由于资源有限。

最适人口数量应当是在K/2值时,种群增长率最高,所以最适人口数量应该为55亿。

(3)若原来人所获得的能量为a,则从“植物→植食性动物→人”这条食物链所需植物为(a/2)×10×10=50a,从“植物→人”所需植物为(a/2)×10=5a,共计55a,同理计算改变后的情况为28a,则55a可供养的人口是原来的55a/28a=1.96倍。

(4)计划生育可控制出生率,降低出生率可以控制人口过快增长,而晚婚晚育则可以有效延长一个世代的时间,也可以有效降低人口的增长速度。

答案:

(1)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降低、可耕地减少) c 

(2)b 环境阻力(资源或空间有限) 55亿

(3)1.96 (4)延长世代长度(延长繁衍一代的时间),减少新生儿个体数,降低人口出生率

3.如图所示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图中字母代表相应能量。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蚕的同化效率和生长效率是影响养蚕效益的重要因素

B.一棵桑树上有成千上万条蚕,但它们的能量关系不会构成倒金字塔

C.图中C=A-B,C可表示桑树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

D.桑树→蚕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1+C1+D1)/C

解析:

能量传递效率=某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

桑树→蚕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A。

答案:

D

4.下图表示某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其中箭头表示能量流动方向,数字为同化能量数值,单位为J/(cm2·a)。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流经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900J/(cm2·a)

B.图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

C.E生物在该食物网中处于最高营养级

D.图中B和C的种间关系为竞争

解析:

流经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即900J/(cm2·a),A正确;第一营养级为A,其能量为900J/(cm2·a),第二营养级为B和C,能量为65+70=135J/(cm2·a),故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35/900×100%=15%,B正确;该食物网的最高营养级为D,E生物为分解者,C错误;B和C都以A为食,故它们的种间关系为竞争,D正确。

答案:

C

5.某自然保护区沿沼泽至森林方向上依次分布有5种典型天然沼泽湿地,相应湿地的地下水位与地表距离、5种湿地不同层次的年有机碳储量测定结果如下图(表)所示。

试回答:

有机碳储量/(kg·m-2)

沼泽类型

草丛

沼泽

灌丛

沼泽

毛赤杨

沼泽

白桦

沼泽

落叶松

沼泽

湿地的结构层次

乔木层

0

0

3.30

7.79

6.87

灌木层

0

1.27

0.11

0.08

0.24

草本层

0.33

0.14

0.05

0.03

0.03

凋落物层

0.15

0.18

0.34

0.43

0.35

土壤

38.28

33.06

29.03

19.21

23.73

地下水位与

地表的距离

(1)从草丛沼泽到落叶松沼泽,生物种类具有显著差异,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

影响这一分布差异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

(2)测定植物群落的有机碳,常用的调查方法是________。

连续测定发现,白桦沼泽有机碳的含量逐年上升,这是群落________的体现。

(3)与灌丛沼泽相比,毛赤杨沼泽的灌木层单位面积有机碳储量低,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主要取决于动植物残骸量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图是落叶松沼泽中碳元素的流动过程模型,请补充完整,并在箭头上标明碳元素的流动形式。

大气→

→下一个营养级

解析:

(1)不同的沼泽类型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含水量。

(2)测定植物群落的有机碳及种群密度一般用样方法,白桦沼泽有机碳的含量逐年上升,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升高,这是群落演替的结果。

(3)与灌丛沼泽相比,毛赤杨沼泽的灌木层的单位面积有机碳储量低,表格信息体现出毛赤杨沼泽中乔木多,灌木获得的阳光少,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主要取决于动植物残骸量和分解者的分解量。

(4)落叶松可利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落叶松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形成有机物,落叶松的有机物通过被捕食流向下一营养级生物,同时落叶松的细胞呼吸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且落叶松的残枝落叶中有机物可被分解者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答案:

(1)水平 含水量 

(2)样方法 演替 (3)毛赤杨沼泽乔木多,灌木获得的阳光少 分解者的分解量

(4)

6.鸭为杂食性水禽,除捕食昆虫及其他小动物外,对稻田中几乎所有的杂草都有取食。

为研究稻鸭共作复合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研究人员进行了实验,结果如下表。

 稻鸭共作对稻田中杂草密度、物种丰富度

及稻田杂草相对优势度的影响

杂草密度(株/m2)

物种丰富度(种)

杂草相对优势度

草龙

节节菜

稗草

陌上菜

异型

莎草

常规区

40

12.0

0.247

0.189

0.100

0.102

0.094

稻鸭区

2.3

5.3

0

0.259

0.271

0.089

0

注:

相对优势度表示植物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

(1)采用样方法调查杂草密度时,选取样方的关键是________。

表中杂草密度数值应采用样方调查结果的________值。

表中数据说明稻鸭共作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杂草的密度,从而限制了杂草对水稻的危害。

(2)由物种丰富度的变化可知稻鸭共作能显著降低稻田群落中杂草的________。

由于稻鸭共作,原本在群落中优势明显的________地位下降,而有些杂草的优势地位明显上升,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由此推测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会对稻田群落的________有不同的影响。

(3)稻田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能将鸭的粪便分解成________以促进水稻的生长。

鸭的引入增加了稻田生态系统中________的复杂性,从而使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功能提高。

解析:

(1)选取样方的关键是随机取样,避免主观误差。

最后结果要取平均值。

(2)据表格分析:

与常规区比较,稻鸭共作能显著降低稻田群落中杂草的物种数目。

由于稻鸭共作,原本在群落中优势明显的草龙地位下降。

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会对稻田群落的结构有不同的影响。

(3)稻田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能将鸭的粪便分解成无机物。

鸭的引入增加了稻田生态系统中营养结构的复杂性,从而使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功能提高。

答案:

(1)随机取样 平均 

(2)物种数目 草龙 结构 (3)分解者 无机物 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7.生物护坡就是综合工程力学、土壤学、生态学和植物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对斜坡或边坡进行保护,形成由植被或工程植被组成的综合护坡技术,下图为某种泥质海岸生态护坡的模式图,据图回答:

(1)上图坡地生态系统中,人们在中、低潮带引种一些耐盐的植物如互花米草、白茅等,在高潮带和超高潮带种植像枸杞、樟毛等相对耐干旱的植物,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

(2)人们通过对沙滩培土、引种等措施,使寸草不生的荒滩短期内出现物种比较丰富的坡地生物群落,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目前生态护坡在河流、岸堤、高速公路等许多方面逐渐取代传统的砖石、混凝土护坡,请列举生态护坡的优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经观察和测定灌草丛带中的几种生物种群及其获得的能量值如上图。

沙氏变色蜥在食物网中所处的营养级为________。

若b~e字母代表能量值,则其中能确定大小的是________;关系式:

a>(b+d+e)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研究人员向此坡地引入沙棘种植在海挡林带和灌草丛带,结果沙棘在灌草丛带的长势明显好于海挡林带,经分析两地带中土壤肥力和土壤含水量如下表:

地点

土壤肥力

土壤含水量

有机质含量/%

氮含量/%

表层~60cm/%

海挡林带

0.595

0.015

7.0

灌草丛带

0.202

0.003

15.0

该研究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

将生长状况相似的沙棘分为两组:

A组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肥力与灌草丛带相同,B组土壤含水量与海挡林带相同,土壤肥力与灌草丛带相同。

该实验要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该坡地的群落是地形变化、酸碱度变化的差异,所以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2)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方向和速度都有影响。

(4)bc可确定大小,b一定大于c。

(5)AB两组的土壤肥力都与灌草丛带相同,所以主要研究的土壤含水量不同对沙棘生长的影响;预期结果应该是A组生长快,因为其含水量多。

答案:

(1)水平 

(2)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3)减少污染、净化空气、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等(答出两点或以上即可)

(4)第三、四营养级 b与c(b>c) 还有部分能量被樟毛等植物呼吸消耗及分解者利用

(5)土壤含水量是否为沙棘生长的限制因素 A组长势显著高于B组

8.某研究所对一个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

如图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请分析回答:

(1)图A、B能反映鱼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__。

(2)t2时期后,种群数量____________,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可能为________型。

(4)若在t2时种群数量为K,为了保护这种鱼类资源不被破坏,以便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这种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________水平,因为此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这条河流受到轻度污染,则对此生态系统不产生明显影响;如果出现恶性污染事件,则会导致绝大多数水生动物、植物死亡,河流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原因是生态系统________能力有一定限度。

解析:

(1)A为“J”型增长曲线,是在实验条件或种群进入到新的环境下早期(种群适应该环境),B为“S”型增长曲线,是在自然状态下的种群增长,故选B。

(2)该种群的增长速率是“S”型增长曲线的,其中t1表示K/2时,t2表示K时,此时种群数量围绕K值上下波动,属于稳定期,主要是由于环境中的空间资源不足,种内与种间的斗争加剧引起。

(3)t1表示K/2时,种群数量还要大量增加,故从年龄结构分析应该是增长型。

(4)对于鱼类应保持K/2,因为此时增长速率最大,可快速恢复。

(5)当生态系统受轻度污染时不受影响,说明生态系统能够自我调节恢复,但是超过一定程度后会严重破坏即自我调节的能力有限。

答案:

(1)B 

(2)不再增加 食物和空间不足、捕食者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或其他合理答案) (3)增长 (4)K/2 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或种群的增长速度最快) (5)自我调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