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说到电影以《推拿》为个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88191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2.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小说到电影以《推拿》为个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从小说到电影以《推拿》为个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从小说到电影以《推拿》为个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从小说到电影以《推拿》为个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从小说到电影以《推拿》为个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小说到电影以《推拿》为个案.docx

《从小说到电影以《推拿》为个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小说到电影以《推拿》为个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小说到电影以《推拿》为个案.docx

从小说到电影以《推拿》为个案

从小说到电影——以《推拿》为个案

本文首先从现实意义出发,分析了近五年我国电影的改编情况;进而再基于理论,对比分析了小说文本与电影文本的异同之处;最终通过个案的分析,从传播学的角度入手,给出一些从小说到电影更好的转换的建议。

从小说到电影,有其现实意义与理论支撑,因此探讨如果更好的完成从小说到电影的转变,是全文的重点。

某年柏林电影节,改编自毕飞宇同名小说,娄烨所导演的电影《推拿》获得最佳艺术贡献(摄影)银熊奖。

以《推拿》得奖为契机,笔者发现电影史上的许多经典影片皆是改编自经典小说,如《乱世佳人》改编自《飘》,《肖申克的救赎》则改编自《丽塔海华丝及萧山克监狱的救赎》。

国内的经典电影亦是,电影《活着》则改编自同名小说《活着》,张艺谋的《红高粱》也改编自莫言的《红高粱》。

以上发现引起笔者兴趣,小说文本要怎样改编成电影文本才能取得成功呢,其中又有什么共性规律,如若从传播学的角度切入,又会得到什么新的发现呢。

这些问题便构成了选题起源与最终的研究目的。

后来在笔者对近五年我国电影改编情况的分析中发现,电影改编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且随着物质文明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必将同步发展,广大的人民群众对于有质量的电影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有质量的电影其中的一部分就是改编自有质量的小说,所以电影改编的这个课题有其现实意义。

所以,本文将结合理论与实际,共性与特例,从传播学的角度切入,为小说要如何更好的改编成电影提出建议。

 

第一章 小说改编成电影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我国的文化事业也获得了繁荣发展。

为了对本文做更好的分析,笔者对近五年,即A—某年国内生产的电影做了如下调查。

A年生产电影(包括动画片)共510部,B年生产电影(包括动画片)共850部,C年生产电影(包括动画片)共680部,D年生产电影(包括动画片)共433部,某年生产电影(包括动画片)共477部。

其中,每年由小说改编成的电影列表如下:

A:

生产电影510部(包括动画片)

电影

改编小说

1.让子弹飞

盗官记

2.杜拉拉升职记

杜拉拉升职记

3.山楂树之恋

山楂树之恋

4.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大报仇

5.马文的战争

马文的战争

6.唐山大地震

余震

7.此间的少年

此间的少年

8.宝贵的秘密

撒谎的村庄

B:

生产电影850部(包括动画片)

电影

改编小说

1.金陵十三钗

金陵十三钗

2.失恋33天

失恋33天

3.雪花秘扇

雪花与秘扇

4.刀见笑

澡菜刀传宪奇

5.转山

转山

6.我们约会吧

丘比特来电

7.像小强一样活着

像小强一样活着

8.郎在对门唱山歌

郎在对门唱山歌

9.我的少女时代

轮椅上的梦

10.花

母狗

11.致命请柬

温泉旅馆

12.铸剑

铸剑

C:

生产电影680部(包括动画片)

电影

改编小说

1画皮Ⅱ

聊斋志异

2.一九四二

温故一九四二

3.搜索

请你原谅我

4.听风者

暗算

5.白鹿原

白鹿原

6.杀生

儿戏杀人

7.危险关系

危险关系

8.大闹天宫3D

西游记

9.倭寇的踪迹

倭寇的踪迹

10.擒爱记

AA制生活

11.我愿意

我愿意

12.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13.天津闲人

天津闲人

14.面包树上的女人

面包树上的女人

15.大魔术师

大魔术师

16.杀手欧阳盆栽

杀手

17.向阳坡

向阳坡

D:

生产电影433部(包括动画片)

电影

改编小说

1.小时代

小时代

2.小时代:

青木时代

小时代

3.四大名捕2

四大名捕

4.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5.分手合约

礼物

6.一场风花雪月的事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

7.分手合约

礼物

8.一座城池

一座城池

某:

生产电影477部(包括动画片)

电影

改编的小说

1.小时代3:

刺金时代

小时代

2.西游记之大闹天宫

西游记

3.智取威虎山

林海雪原

4.北京爱情故事

北京爱情故事

5.白发魔女传之明月天国

白发魔女传

6.太平轮(上)

太平轮1949

7.归来

陆犯焉识

8.匆匆那年

匆匆那年

9.四大名捕

四大名捕

10.推拿

推拿

11.神笔马良

神笔马良

12.李可乐寻人记

李可乐寻人记

为了更直观的看出:

每年由小说改编成的电影占当年生产电影的比例,笔者又做了如下的折线图:

由以上折线图的总趋势可以看出,该比例呈上升趋势。

所以由小说改编成的电影稳定的占据了一部分的电影总份额,且该份额呈上升趋势。

而电影则占了据文化事业发展的很大一部分,且十二五规划期间,国家提出了要“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加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的任务。

所以笔者认为,探讨“如何将小说更好的改编成电影”,对于促进电影事业的发展,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有很大的帮助。

故本文章旨在从传播学的角度入手,对于不同的传播媒介,即由小说向电影的转变过程中,如何更好的处理同一内容,这一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本文将以《推拿》为例,对以上问题展开讨论。

第二章 小说与电影在传播过程中的异同

“小说与电影的根本区别,就是书面文字和视觉影像之间的差别。

因此从书面文字和视觉影像两种不同的传播媒介出发,笔者分析了小说与电影在相同内容的处理上,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异同,此处分析也为后文探讨如何改编做出准备。

第1节 相同之处

一、叙事性

对于小说和电影,其共同的基础便是叙事性。

“他们都是在同一时间顺序系列上组织起来的表意符号,是他们形成的共同叙事性的基础,这种共同的叙事性为小说改编成电影形成了依据”。

其中意识流小说不在本文探讨之列:

首先,电影史上非常少见由意识流小说成功改编成的电影,即使是《尤利西斯》,《追忆似水年华》等意识流小说的宏编巨制,改编成电影后也反响平平;再者:

而从更实际的角度出发,类似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如若改编成电影,笔者无法想象受众要如何盯着天花板上的斑点看一个半小时;而且,意识流小说中的隐喻,电影中似乎也很难处理,“文学几乎完全是由隐喻构成,而电影几乎没有”,即使电影通过并列,蒙太奇等手法展现隐喻,而“这种隐喻也相当使人费解,使观众觉得模糊和浅薄,其产生的效果也和文学大不一样。

”;最后,意识流小说很少成功改编的电影的原因之一,即是它故事性的缺失。

无论是阅读小说还是欣赏电影,受众需要故事,来给以一个起因结果发展结果,从而在脑海里形成一个完整的时间与空间的逻辑,这种逻辑给以受众动力,去看完这部小说或者电影,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对这个故事的反馈。

二、受众的自我解读

同时这种在受众脑海里形成的个人的逻辑,便是小说和电影的第二个相同点,即在传播效果上,无论小说作为时间的艺术,还是电影最为空间的艺术,无论两者的时空顺序如何的变形,受众都会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读,从而形成自己对于这部小说或电影的独特的时空逻辑,最终再从自己的时空逻辑中提炼出感想。

正如“所有参与者都带了一个装的满满的生活空间——固定的和储存起来的经验——进入这种传播关系,他们根据这些经验来解释他们的得到的信号和决定怎么回答这种信号”。

无论是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的《记忆碎片》的通片倒叙,还是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小说《情人》中开头的经典倒叙,受众在欣赏的过程,都会在脑海里整理出时空顺序,也只有在时空顺序符合生活逻辑时,受众才能对著作做出解读。

所以小说和电影都是以故事为基础,而叙述者可以打破讲述故事的时空逻辑,改变叙述形式,同时,受众也会在打破的基础上从新整理,最终得到故事。

第二节 相异之处

小说与电影在内容生产与传播效果上的不同,也是由其传播媒介和市场需求决定的。

一、叙述方式

小说在叙述过程中可以使用文字语言,或浪漫或冷峻或形象或夸张的描述。

小说中可以写到“他锐利的眼神就像鹰隼一样”,然而如果电影要精准的用画面展现这句话,笔者能想到的也只有,“夜黑风高的晚上,身穿黑衣的男士的凝固的眼神的特写,同时男士的头上叠现出鹰隼的头像;如果小说中写道“我觉得浑身的血液都冰冷了”,电影则只能通过内心独白的方式,由主人公说出这句话;再或者像张爱玲小说《爱》中的名句“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

“噢,你也在这里吗?

”,恐怕在电影中无论如何的表现都不会有语言文字那么的充满感动。

而像小说中的外貌细节描写,如红楼梦中对王熙凤的描写“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

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

”电影则通过一个画面即可以完全展现。

所以对于叙述方式而言,小说中的心理描写情感描写,针对其中一部分电影可以通过蒙太奇剪辑或者旁白讲述的方式展现,另一部分则可能无力展现。

而对于小说的环境描写,细节描写,电影通过一个画面则可通通展现。

二、创作过程

创作过程中,很多小说的诞生是由于著作者有讲述的欲望,且因其创造成本相对低廉,所以小说更贴近著作者的内心且形式千差万别语言风格千差万别,小说可以是意识流,也可以是魔幻现实主义。

而电影则投资巨大,少则几百万多则上亿,高昂的投资决定了其必须有所回报,所以电影在创作过程中必须兼顾市场,需要增加受众喜欢的元素,比如好莱坞式的美国英雄大片。

三、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中,首先,“小说是由读者读的,往往只限一个人,且不能一口气读完,读者和读物在情绪上的接触是断断续续的,持续几天几星期或者几个月,而电影则是一次性看完,受众和电影的情绪接触是连续的。

所以比起小说家,电影制作者更容易控制观众的情绪反应。

”其次,小说中的各种描写,对于受众而言只是文字,其后充满了无穷的想象空间,而电影中的画面和声音则是定格的,一部分抑制了受众的想象力,就像“桌子这个文字符号对不同的读者会引发不同的表象符号,但是桌子的电影影像却会对每一个观众形成相同的内心表象”。

所以小说与电影在叙述方式,创作过程,传播内容三方面都因传播媒介与市区需求的关系显示出了不同。

第三章 电影《推拿》的改编分析

第一节 情节上的不同

一、删去的情节

徐泰来的名字改成了徐泰和,泰来对自己苏北口音的自卑,和在他来推拿中心之前与小梅的爱情故事;金嫣来到沙宗琪推拿中心之前的故事以及她对徐泰来产生执念的原因;季婷婷帮都红找工作的故事;都红来推拿中心之前在音乐上的天赋;高唯和都红亲密友谊背后的算计;张一光在小马消失之后的心理旁白,和他在矿上失明后的心理描写;张宗琪与沙复明之间的勾心斗角和提议要分家的故事;小孔与金嫣之间的矛盾;金大姐在羊肉事件之后上演的“苦肉计”;以及一些不怎么重要的细节。

二、增加的情节

小说在沙复明送医之后便全文完,而电影则增加了推拿中心解散了;沙复明出院之后混迹在南京的老年舞场;王大夫与小孔又回到了深圳打工;小马与小蛮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做起了小马推拿;张一光回到了矿场;都红去了陌生的城市;金嫣和泰和回了老家。

三、改变的情节

小说中小马没有恢复视力,而电影的最后小马恢复了视力;小说中沙复明与小向的相遇是高中是初恋,而电影中小向则成了沙复明的相亲对象。

第二节 叙事方式的不同

小说用语言来叙事,电影则用画面和声音叙事。

小说中用真诚的语言向受众展现了盲人的世界,比如徐泰和在讲述金嫣美的时候真实的形容“比红烧肉还好看”,这样的文字形容是更接近盲人接近地面的,让读者产生巨大触动的;而电影更多的是用外部旁白加人物表情动作的方式来展现,比如通过冷静的画外音“美是灾难,它降临了,沙复明摸到了都红长相的气息……但他已经知道一件事,长相也是爱情,他要留着都红。

”与沙复明纠结的体态动作,电影向我们展示了沙复明对都红的倾心。

且电影的开头,电影创造性的用外部旁白的方式介绍了导演,编剧,演员,制片人等电影基本信息,更利于向观众展现这是一部关于盲人的电影。

第三节 叙事视点的不同

从叙事的视点讲,小说和电影相同的是:

都没有十分明确的中心人物。

不同的是:

小说受篇幅影响少,可以把每个盲人来推拿中心之前的故事都交代清楚。

而电影中则由于时长,必须有所侧重,而这个侧重点就是小马,所以可以看到,一些边缘人物例如金嫣和泰和,他们的过去都被省略了。

小说采用的是单线型结构,“前几章先分别交代几个主要人物来到推拿中心前后的人生历程,后几章则将叙述重点转移到不同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上,从而引发出了推拿中心发生的诸多变故,”;而电影则是以小马为切入点,继而引出推拿中心,再由推拿中心引出沙复明,由沙复明引出老王,一环接一环,最终引出每一个人

第四节 影像视点的不同

小说不存在影像视点的问题,小说没有画面,所以只有读者自己的视点。

而电影则是具体的声音和画面,电影要处理的是“要如何尽可能真切的向观众展示盲人的视角”。

声音方面前文已经提到,通过大量的旁边,以及片头诵读的工作人员名单,电影努力的在告诉观众这是一部关于盲人的片子;画面方面导演则通过同一镜头早晚各拍一遍,画面忽明忽暗忽实忽虚,手持镜头,视角跳跃等方式向观众展示了他心里的盲人视角。

笔者认为,电影《推拿》通过“情节的增减改动,叙事方式的突破,叙事视点的改变,影像视点的创造”这四点对小说《推拿》进行了影像的改编。

第四章 《推拿》改编成功的原因

第一节 电影作为传播媒介本身的分析

一、电影是一种热媒介

根据马歇尔·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

论人的延伸》,可以得知电影作为一种热媒介,且“热媒介并不留下那么多空白让接收者去填补或完成”,其实是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受众对陈述内容的想象力。

小说《推拿》中可以借由来做推拿的顾客的嘴说出都红的美,借由沙复明的寤寐求之反衬都红的美,所有的美都是文字语言,映射在受众脑海里的是美这个字,而不是具体的画面形象。

而电影《推拿》中,由梅婷饰演的都红则一下定格了美的概念,美就是梅婷的脸。

所以电影的热媒介特性决定了,在写实主义电影中,其在制作过程中要尽可能的还原生活本来的面目。

电影《推拿》获得的某年柏林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摄影)银熊奖,便是对电影在向受众具体且真实的呈现盲人视角方面做出努力和尝试的肯定。

二、媒介即讯息

再根据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理论我们可以知道,“任何媒介的内容都是另一种媒介”,电影的内容其实是图像和声音。

然而如果单单给受众图像,那便成了连环画,若只给声音那会变成广播;再进一步,如果只呈现一个画面,或一个字的声音,那受众则完全无法理解。

所以真正起到传播信息的作用的不是图像和声音,而是“所有的图像和所有的声音的有序组合”即电影本身。

所以电影要做到的是,不是拘泥于一个特别有吸引力的画面或者特别有磁性的声音,而是要做到在一个半小时或者两个小时的观影时长里的整体最优化。

虽然电影《推拿》由于时长限制,舍弃了都红的音乐天赋,沙复明与张宗琪的明争暗斗等一些非常耐人寻味的情节,但是最终呈现给受众的还是一个完整的有张力的饱满的与原著主题契合的《推拿》。

第二节 受众角度的分析

基于有限传播理论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我们可以认为:

出于一些社会原因和个人需求的原因,给予了受众去接触媒介的动力。

所以电影如果要取得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就需要从制造社会外部原因和满足个人内部需求入手。

比如电影《推拿》改编自毕飞宇的长篇小说《推拿》,该小说获得B年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所以电影在还没上映之前,便获得了小说粉丝的热捧,小说粉丝的追捧变会形成一种社交氛围,即施加给受众一种“为了能和别人谈论推拿,我要去看电影”的外部理由;而电影在最后改编了小说的结局——小马恢复了视力,沙复明康复养老,一系列人物都波澜不惊的生活下去——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受众“心绪转换,即带来情绪上的解放”的心理。

笔者认为,以上传播学中的“冷媒介与热媒介”,“媒介即讯息”,“使用与满足”三点理论,能从“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这三方面解释了电影《推拿》改编成功的原因。

 

第五章 结语

第一节 改编的小说的选择

笔者认为,改编的小说应选择已经存在一定市场基础的小说,一则电影故事的质量有所保证,二来电影翻拍之前就已存有一定的粉丝基础和口碑基础,能起到更好的宣传作用,即可以保证一定的票房收入。

第二节 是否应忠于原著

笔者认为,在把握小说主旨的前提下可以对原著进行改动。

无论是小说还是绘画音乐或者电影,都是作者或者导演情感的表达,然而每个人对于同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必然不一样,比如同样是母爱,有些母亲会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有些母亲会每天鼓励孩子,有些母亲则给予孩子十分宽松的成长环境。

所以对于同样故事的同一情感表达,作家和导演的表达方式肯定也因人而异,所以在感情基调相对一致的前提下,笔者认为可以进行适当改动。

第三节 整体和细节的把握

注重整体的同时也注重细节。

由于最终产生传播效果的是电影这一传播媒介,所以比起一个十分动人的情节,导演更应该注重的是整体,是整部片子的节奏感,生活感,色彩感。

所以当一个饱满的细节,与整部影片的基调不一致或者电影无法呈现的时候,应该果断的舍弃;且又由于电影是热媒介,每一帧都是那么直观具体而又抑制受众想象,所以无论是出于对影片负责还是对观众负责,影片都要力求与逻辑,与生活经验不相违背。

第四节 明确定位

最后:

既要拍出《八部半》的艺术高度,又要赚到《速度与激情》的全球票房,同时兼顾娱乐性教育性,这样的影片几乎不存在。

所以在改编的过程中要定位明确,只有确定了改编的影片是历史片,纪录片或者是文艺片,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忠于事实,接近观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