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二轮语文专题5 提分攻略2 Ⅰ 抓住文言翻译3关键.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88182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5.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二轮语文专题5 提分攻略2 Ⅰ 抓住文言翻译3关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二轮语文专题5 提分攻略2 Ⅰ 抓住文言翻译3关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二轮语文专题5 提分攻略2 Ⅰ 抓住文言翻译3关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二轮语文专题5 提分攻略2 Ⅰ 抓住文言翻译3关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二轮语文专题5 提分攻略2 Ⅰ 抓住文言翻译3关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二轮语文专题5 提分攻略2 Ⅰ 抓住文言翻译3关键.docx

《高考二轮语文专题5 提分攻略2 Ⅰ 抓住文言翻译3关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二轮语文专题5 提分攻略2 Ⅰ 抓住文言翻译3关键.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二轮语文专题5 提分攻略2 Ⅰ 抓住文言翻译3关键.docx

高考二轮语文专题5提分攻略2Ⅰ抓住文言翻译3关键

提分攻略2 文言翻译“3关键”“4步骤”

(对应学生用书第43页)

Ⅰ__抓住文言翻译“3关键”

  圈定实词——5类实词精准译

一、“审”出重点实词

文言文翻译,要有审题意识。

所谓“审题”,指的是一审语境,即该句的外部语境(上下文)和内部语境(句意重点和句间关系);二审采分点,看哪几个词可作为采分点。

就实词而言,哪些可能作为采分点呢?

从词性上看

首先是动词,其次是形容词、名词。

从频率上看

120个常用实词和其他次常用实词(以课本出现的居多)常作为采分点。

从特殊性上看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如“妻子”“前进”)、偏义复词、活用词、通假字5类词通常为重要实词;繁难、生僻的字词也可能是重要实词。

上述几类词语,一旦确认,就要用符号(如着重号)标出,以便在翻译中落实。

二、“译”准重点实词

1.通假字——本字本义

通假字在翻译中虽不常见,但准确识别并翻译到位是翻译的一种重要能力。

如何判断通假字的本字并推断其意义呢?

(1)依据事理判别本字

在某个句子中,依据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关系,确定了相应词语的词性,而按照这个字的本义或常用义解释时,就会感到不合事理,这时,我们就应意识到这个字是通假字。

如“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中的“直”字,如果按照常用义“不弯曲”理解,我们会感到语意突然中断,这时就要意识到“直”是“值”的通假字。

(2)依据类型推断本义

当意识到某字为通假字之后,就要推断其本字应该是哪一个,然后再确定其意义。

通假可以分为“同音代替”(如“禽”通“擒”,擒获)、“近音代替”(如“县”通“悬”,悬挂)、“其他代替”三种情况。

如“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句式相同,“知”“行”“德”“而”应为同一类词语,为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

这时,我们应该意识到“而”通“能”。

因为,我们常说“德”“行”“能”。

这种情况既非“同音代替”,也非“近音代替”,而是“其他代替”。

[即时训练]

1.(2016·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出按河南。

岁大饥,人相食。

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

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

以久次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

寻卒。

(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

译文:

                                    

                                    

【答案】 副使崔应麟看见百姓吃湖泽中的雁粪,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陈登云随即送到朝廷。

(考查点:

“啖”,吃;“矢”通“屎”;“囊”,名词作状语)

【参考译文】

外出巡视河南。

那年发生大饥荒,人相互吞食。

副使崔应麟看见百姓吃湖泽中的雁粪,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陈登云随即送到朝廷。

皇上立即派遣寺丞锺化民分发库银赈济百姓。

陈登云多次巡视地方,执政严厉。

因为久居此官位应当提升为京官,却多次搁浅,于是他称病归家。

不久之后就死了。

2.一词多义——语境确定

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是普遍现象,有的词有几个甚至十几个义项。

对于一词多义,除了靠平时积累外,还要注意:

(1)巧记本义、引申义

本义

引申义(或比喻义)

“素”的本义是白色的丝织品。

由本义“白色的丝织品”引申为“白色”,再引申为“白白地”,所以《诗经》中的“素餐”指“白白地吃闲饭”。

“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

由本义“鸟兽的爪子和牙齿”引申为“得力的帮手或武士”。

(2)紧扣语境细推断

每个词语虽然都有其自身的含义,但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含义不同,或为本义,或为引申义。

只有紧扣语境,才能确切地解释词语。

如:

解释下文中“迫”的意思。

昔高祖任萧何于关中,终成大业。

今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

(《后汉书·邓寇列传》)

“迫”有“逼迫”“迫近”等义项。

审视“今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一句可以看出,“南迫洛阳”一句是交代“河内”的地理位置,所以“迫”解释为“接近”更符合上下文意。

因为“逼迫”的对象应为“人”,而该句中“迫”的对象是“物”(洛阳)。

[即时训练]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曹)利用在位既久,颇恃功。

天禧二年,辅臣丁谓、李迪争论帝前,迪斥谓奸邪,因言利用与之为朋党。

利用曰:

“以片文遇主,臣不如迪;捐躯以入不测之虏,迪不逮臣也。

”迪坐是免,而利用以检校太师兼太子少保为会灵观使,进尚书右仆射。

(节选自《宋史·曹利用传》)

以片文遇主,臣不如迪;捐躯以入不测之虏,迪不逮臣也。

译文:

                                    

                                    

【答案】 凭借一纸文章受到君主的赏识,我比不上李迪;(敢)舍弃生命(或“冒着生命危险”)进入凶险不测的敌军之中,李迪比不上我。

(考查点:

“片”“遇”“捐躯”“逮”都是多义词)

【参考译文】

曹利用执政时间长了,很有些仗恃自己的功劳而无所顾忌。

天禧二年(1018),辅佐大臣丁谓与李迪在皇帝面前争论,李迪指责丁谓是奸臣,并说曹利用与丁谓是同党。

曹利用说:

“凭借一纸文章受到君主的赏识,我比不上李迪;(敢)舍弃生命进入凶险不测的敌军之中,李迪比不上我。

”李迪因此被罢免,而曹利用则以检校太师兼太子少保身份任会灵观使,并进职为尚书右仆射。

3.(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

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

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

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有删改)

译文:

                                    

                                    

【答案】 (谢弘微)品性严肃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侍奉继父的亲族,恭敬谨慎过于常礼。

(考查点:

“循”“事”“党”,都是多义词)

【参考译文】

宋武帝登上帝位之后,晋陵公主被降封为东乡君。

从谢混死后,到这时已有九年,但谢混家屋宇整齐,仓廪充盈,仆人听从使唤,各有所业,和平常没有什么不同。

田地的开垦种植,比原来更有增加。

本族和外姓的亲戚,朋友故旧,进门(见到这么齐整的家境)没有谁不感慨叹息,有人为之流泪,深为谢弘微的德义所感动。

(谢弘微)品性严肃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侍奉继父的亲族,恭敬谨慎过于常礼。

3.活用词——语法判断

句中的词类活用,是命题者特别关注的内容之一。

翻译句子时,如果碰到活用词,可运用以下技巧:

(1)根据语法准确判断

首先要学会语法分析,如名词活用为动词有多种语法特征:

两个名词连用,其一必活用为动词;“而”前或后的名词必活用为动词;“之”字前、“所”字后或副词后的名词必活用为动词,等等。

然后再联系具体语境确定其词类活用的类型,并据此推断其意义。

(2)用一套用语把它在语境中的词性连同词义译出来

例如:

①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两种译法。

一是换词法,如“左右欲刃相如”中“刃”译为“杀”。

二是扩充法,如“沛公军霸上”中“军”译为“驻军”。

②名词作状语,一般要带“用……”“在……”“像……”等词语。

③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使动、意动用法,可译为“使……(动词)”或“以……为”(或“认为……是”)。

④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必须在其后加上相应的名词(人或物)。

[即时训练]

4.(2018·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观其架大溪,跨长汀者,谓之白

亭。

介二园、阅百卉者,谓之集芳亭。

面广池、目列岫者,谓之山光亭。

玩晨曦者,谓之朝霞亭。

译文:

                                    

                                    

【答案】 面对宽广的池水、看到排列的峰峦的,称它为山光亭。

(考查点:

“面”,名词作动词,面对;“目”,名词作动词,看到;“列”,排列的。

【参考译文】

看那个跨于溪水和修长的小岛之上的,称它为白

亭。

处于两园之间,可以观赏各种花卉的,称它为集芳亭。

面对宽广的池水、看到排列的峰峦的,称它为山光亭。

与晨光嬉戏的,称它为朝霞亭。

5.(2016·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

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

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

公之言过矣。

译文:

                                    

                                    

【答案】 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

您的话错了。

(考查点:

“乃”,副词,却;“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到来,这里应翻译为“使……归附”;“过”,错误)

【参考译文】

如今君主穷尽所能使楼台亭榭高耸,竭尽水池的深度而没有止境,致力于刻镂雕花的技巧、花纹的美观而不满足,那么也是与民结为仇敌了。

如果按照我的想法,恐怕国家危险,而您也不得安宁呀。

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

您的话错了。

4.古今异义词——区别、拆分

古今异义词是十分重要的得分点。

它有两种情况:

单音节词的同形异义词

如“走”“谷”“金”等,译时要特别把其古今义区别开来,不要以今释古。

双音节词的同形异义词

如“祖父”“妻子”“其实”“牺牲”“卑鄙”等,有的要把它拆成两个词翻译,有的要根据语境来判断。

[即时训练]

6.(2016·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

尝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

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译文:

                                    

                                    

【答案】 苏轼曾经严肃地责备曾公亮不能纠正、弥补时政的过错,世人讥讽曾公亮用这种办法保持禄位和受宠幸的待遇。

(考查点:

“从容”,古今异义词,此处译为“郑重、严肃”;“救正”即纠正、弥补时政的过错;“世”即当时的人;“持禄固宠”意思是“保持禄位和受宠幸的待遇”)

【参考译文】

(曾公亮)起初推荐王安石,等到和他一起辅政,才察知皇帝正偏向王安石,(曾公亮)暗中替子孙谋划,凡是改革各事,都听从王安石,但表面上好像没有参与一样。

(曾公亮)曾派遣他的儿子曾孝宽参与谋划,到皇帝面前几乎没有什么异议,这样神宗更加信任王安石。

王安石感激他帮助自己,因而引荐提拔曾孝宽到枢密院来报答他。

苏轼曾经严肃地责备曾公亮不能纠正、弥补时政的过错,世人讥讽曾公亮用这种办法保持禄位和受宠幸的待遇。

5.疑难词——多方推断

考场所考查的文言实词不可能全是考生熟悉的,也会有难度较大的或陌生、疑难的词。

为此,临场推断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

(1)对称推断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对举的现象很多,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反或相对。

因此,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的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2)语境推断法

文言文中如果语句连贯、相承相接,其意义一般也是上下连贯、相承相接的,因而可利用语境(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来推断词义。

这是推断最主要的方法。

(3)语法推断法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也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如“自放驴,取樵炊爨”一句中,“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联系上下文,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

(4)联想推断法

联想推断有课本联想推断和成语联想推断两种。

高考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

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不少成语源于文言文,因此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上述推断方法技巧往往不是单一使用的,而是要综合运用。

[即时训练]

7.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明年修《元史》,命祎与濂为总裁。

祎史事擅长,裁烦剔秽,力任笔削。

书成,擢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

奉诏预教大本堂,经明理达,善开导。

召对殿廷,必赐坐,从容宴语。

(1)五年正月议招谕云南,命祎赍诏往。

至则谕梁王,亟宜奉版图归职方,不然天讨旦夕至。

王不听,馆别室。

他日,又谕曰:

“朝廷以云南百万生灵,不欲歼于锋刃。

若恃险远,抗明命,悔无及矣。

”梁王骇服,即为改馆。

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

王不得已出祎见之,脱脱欲屈祎,祎叱曰:

(2)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

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

且我与汝皆使也,岂为汝屈!

”或劝脱脱曰:

“王公素负重名,不可害。

”脱脱攘臂曰:

“今虽孔圣,义不得存。

”祎顾王曰:

“汝杀我,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

”遂遇害。

(节选自《明史·王祎传》)

译文:

(1)                                    

(2)                                    

【答案】 

(1)洪武五年正月商议招抚谕告云南,命王祎奉诏前往。

(关键词:

谕、赍,可运用“语境推断法”和“语法推断法”。

“谕”是“云南”的谓语动词,根据语境判断,应为“谕告”“告诉”义,同理,“赍”可解释为“带”“奉”。

(2)上天已经终结了你们元朝的命运,我们明朝确实取代了你们。

你们(元朝)就像火把将要烧完,怎么敢和太阳月亮(一样的明朝)争夺光明呢!

(关键词:

爝,可运用“语境推断法”。

从语境看,这是一个比喻句,只有解释为“火把”,句意才通顺。

【参考译文】

第二年修《元史》,朝廷任命王祎与宋濂为主管官员。

王祎擅长史事,裁减烦琐的,剔除邪恶的,大力修改。

《元史》完成后,被提拔为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

奉召到大本堂教皇子读书,王祎经明理达,善于开导。

皇上召他到殿廷,每次都给他赐坐,从容应答。

洪武五年正月商议诏抚谕告云南,命王祎奉召前往。

到云南后谕告梁王,尽快奉上户籍册和地图给朝廷方面掌管,不然天子很快就将讨伐过来。

梁王不听从,并把他安置在偏室内居住。

几天后,又谕告说:

“朝廷考虑到云南百万生灵,不忍荼毒于锋刃。

如果你凭借艰险路远,抵抗大明皇帝的命令,后悔都来不及。

”梁王被吓服了,随即将他改为正馆居住。

适逢元朝派遣脱脱征集粮饷,拿故意吓人的话威胁梁王,一定想要杀死王祎。

梁王迫不得已交出了王祎,脱脱想让王祎屈服于他,王祎怒叱道:

“上天已经终结了你们元朝的命运,我们明朝确实取代了你们。

你们(元朝)就像火把将要烧完,怎么敢和太阳月亮(一样的明朝)争夺光明呢!

何况你我都是使臣,我岂能屈服于你!

”有人劝脱脱说:

“王先生久负盛名,不能杀。

”脱脱手一摆说道:

“今天就是孔圣人,也没有情面可讲。

”王祎回头说道:

“你杀了我,朝廷大军就将到来,你的祸患不久就要接踵到来。

”于是就这样被杀害了。

  画出虚词——4类虚词译到位

文言虚词在翻译中的重要性虽不能与关键实词相比,但它作为一个“采分点”却是我们在翻译中无法绕开的。

因此,在翻译中碰到关键虚词,要注意区分虚实义,保证把“实义”译到位。

一、高频虚词:

区分多义,确保翻译到位

所谓高频虚词,是指在翻译中被设为采分点频率较高的虚词,主要有“以”“其”“因”“乃”四个。

频率最高,在具体语境中,要抓住三个多义项。

译准介词义:

“用(拿)”“把”“根据”“凭借”等。

译准连词义:

“因为”。

译准实词义:

“认为”“率领”。

频率次之,其在具体语境中,要抓住两个多义项。

译准指代义:

“那”“那些”,活用为第一人称的“我”“自己”。

译准语气副词义:

表示推测的“大概”,表示反问的“难道”,表示期许的“可要”“一定”,表示婉商的“还是”等。

主要考查辨别“于是(就)”“趁机”“通过”“用来”等义项。

主要是语境中“于是”“才”“竟然(却)”三个义项的辨析。

上面四个高频虚词的准确翻译主要通过对语意、语法、语境三个层面的把握来完成,代入检验法不失为一个不错的判断方法。

[即时训练]

1.(2018·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昔谢、柳为郡,乐山水,多高情,不闻善政;龚、黄为郡,忧黎庶,有善政,不闻胜概。

兼而有者,其吾友杨君乎?

(节选自《白居易集》,有删改)

译文:

                                    

                                    

【答案】 二者都具备的,大概就是我的朋友杨君了吧?

(考查点:

“兼而有者”,二者都具备的;“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参考译文】

昔日谢、柳治理郡县,以山水为乐,追求高雅情怀,却没有听到有好的政绩;龚、黄治理郡县,为黎民百姓担忧,有好的政绩,却没有看到优美的景象。

二者都具备的,大概就是我的朋友杨君了吧?

二、可译可不译的虚词:

当译则译,不当译则删

有一部分虚词,兼有结构或语气助词和其他词性,如“之”“焉”“者”“乎”等,其结构、语气助词词性义一般情况下皆可不译,但不能把其他词性义当作助词而不译。

这里,尤其要留心“焉”“者”。

作为句中或句末语气助词(虚义)。

不译。

放在动词后面作代词或兼词(实义)。

必译。

代词(实义)。

译为“……人(事、地方)”。

助词,表句中停顿,与“也”构成判断,或作定语后置的标志(虚义)。

不译。

[即时训练]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九峰殊极高大,远望皆可见也。

(1)彼如嵩、华之峻崎,衡岱之方广,在九峰之下,磊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数。

中峰之下,水无鱼鳖,林无鸟兽,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

往往见大谷长川,平田深渊,杉松百围,榕栝并茂,青莎白沙,洞穴丹崖,寒泉飞流,异竹杂华,回映之处,似藏人家。

实有九水,出于中山,四水流灌于南海,五水北注,合为洞庭。

(2)不知海内之山,如九疑者几焉?

(节选自唐代元结《九疑山图记》,有删改)

译文:

(1)                                    

                                    

(2)                                    

                                    

【答案】 

(1)那些像嵩山、华山一样险峻,衡山、泰山一样高大的山峰,在九座山峰之下,聚集在一起,星罗棋布,有几百座。

(关键词:

“之”,前两个为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第三个为助词,的。

“然”,词尾,不译;“者”,助词,表判断,不译)

(2)不知天下的山,像九疑山一样的有几座?

(关键词:

“之”,助词,的;“者”,代词,……的山峰;“焉”,句末语气助词,不译)

【参考译文】

九座山峰极其高大,在远处,每一座山峰都可以看到。

那些像嵩山、华山一样险峻,衡山、泰山一样高大的山峰,在九座山峰之下,聚集在一起,星罗棋布,有几百座。

中峰之下,水里没有鱼鳖,林中没有鸟兽,有时可以听到有像蝉蝇鸣叫一样的声音,再仔细听却什么也听不见了。

到处可以看见巨大的山谷,长长的河流,平整的农田,深深的水池,粗大的杉树松树,茂盛的榕树桧树,青青的莎草,白白的河沙,深浅不一的洞穴,五色的山崖,凉凉的泉水瀑布,形态怪异的竹子,品种多样的野花,绿树回环掩映之处,好像隐藏着屋舍。

确实有九条河流出自九疑山的中山,四条河流流入南海,五条河流往北流,汇合成洞庭湖。

不知天下的山,像九疑山一样的有几座?

3.(2018·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中旨鞫享泽村民谋逆,纯礼审其故,此民入戏场观优,归途见匠者作桶,取而戴于首曰:

“与刘先主如何?

”遂为匠擒。

明日入对,徽宗问何以处之,对曰:

“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

以不应为杖之,足矣。

”曰:

“何以戒后人?

”曰:

“正欲外间知陛下刑宪不滥,足以为训尔。

”徽宗从之。

译文:

                                    

                                    

【答案】 愚人粗鲁无知,如果以叛逆定罪,恐怕会辜负陛下爱惜生灵的仁德。

(考查点:

“村野”“蔽”“好”;“所”不译,可删去)

【参考译文】

皇帝直接下诏命令审讯享泽村村民谋反一事,纯礼审问事情的缘由,(原来是)这个人到戏场看戏,回来的路上看到工匠做桶,就把桶拿来戴在头上说:

“和刘先主相比怎么样?

”于是被桶匠抓住。

(纯礼)第二天上朝应对,徽宗问怎么处理这件事,(纯礼)回答说:

“愚人粗鲁无知,如果以叛逆定罪,恐怕会辜负陛下爱惜生灵的仁德。

按不应做此事的罪名杖责他,就够了。

”(皇帝)说:

“(这样做)凭什么告诫后人呢?

”(纯礼)回答:

“正是想使外面的人通过此事知道陛下不滥施刑罚,足够作为典范了。

”徽宗听从了他的话。

三、常见副词:

除表敬谦外,意思实在,须译出

文言虚词中的副词,尤其是常用副词,在翻译中出现频率高,定为采分点的不少。

常见常用的副词主要有:

表程度

少、稍、略、愈、益、弥、更、最、极、甚、残、太、至、尤、良、大、绝、特、颇

表范围

悉、皆、咸、俱、举、毕、凡、唯、特、徒、独、直、第、但、止、则、仅

表共同

共、同、并、相

表时间

既、已、曾、尝、向、初、曩、始、昔、常、素、雅、恒、方、正、适、会、俄、旋、寻、须臾、未几、无何、斯须、既而、急、遽、猝、立、即、将、且、行将、终、卒、竟

表语气

必、诚、信、固、果、不、弗、未、非、靡、亡、否、勿、毋、莫、无、殆、盖、庶、其、得无、无乃、庶几、岂、宁、庸、其

表频率

屡、数、辄、每、频、累、复、更、再、又、亟

表敬谦

窃、辱、伏惟、幸、敢、请、敬、谨(该部分词翻译时不必译出)

[即时训练]

4.(2018·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徽宗立,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

前尹以刻深为治,纯礼曰:

“宽猛相济,圣人之训。

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

”由是一切以宽处之。

译文:

                                    

                                    

【答案】 正尽力去除先前的苛严,尚且担心做得不够,哪有宽松成为祸患的呢。

(考查点:

实词有“去”“苛”“虑”,虚词有“方”“犹”“岂”)

【参考译文】

宋徽宗即位,(范纯礼)以龙图阁直学士(职名)的身份任开封知府。

前任府尹治政苛刻严酷,范纯礼说:

“宽厚和刚猛相互结合,这是圣人的教诲。

正尽力去除先前的苛严,尚且担心做得不够,哪有宽松成为祸患的呢。

”因此一概以宽大处理事务。

四、特殊虚词:

词义固定,固定翻译

所谓特殊虚词,主要包括以下两类:

固定虚词(复音虚词)

两个字不能拆开硬译。

如“虽然”“所以”“无乃”“奈何”“有以”“无以”“是以”“何以”等。

兼词

一个词当成两个词用,译时可按两个词翻译。

如“焉”(于此)、“诸”(之于/之乎)、“盍”(何不)“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