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电力精品课程dlxtfx.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87678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川大电力精品课程dlxtfx.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川大电力精品课程dlxtfx.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川大电力精品课程dlxtfx.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川大电力精品课程dlxtfx.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川大电力精品课程dlxtfx.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川大电力精品课程dlxtfx.docx

《川大电力精品课程dlxtfx.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川大电力精品课程dlxtfx.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川大电力精品课程dlxtfx.docx

川大电力精品课程dlxtfx

编号

2004年度“四川省精品课程”

申报表

学校名称四川大学

课程名称电力系统分析

课程层次(本/专)本科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工科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电气信息类

课程负责人刘天琪

申报日期2004.7.12.

 

四川省教育厅制

二ΟΟ四年六月一日

 

填写要求

一、请严格按表中要求如实填写各项。

二、申报表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同一词时可以使用缩写。

三、请以word文档格式填写表中各栏目。

四、凡涉密内容不得填写,需要说明的,请在本表说明栏中注明。

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1.课程负责人[1]情况

1-1

基本

信息

姓名

刘天琪

性别

出生年月

1962.10.

最终学历

博士研究生

职称

教授

电话

85405614

学位

博士

职务

副系主任

传真

所在学院

电气信息学院

E-mail

tqliu@

通信地址(邮编)

成都市四川大学电气信息学院(610065)

1-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年限、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相关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讲授的主要课程

电力系统分析(上册)必修周学时32届170人

电力系统分析(下册)必修周学时43届260人

电力系统分析-1专业核心课周学时33届266人

电力系统分析-2限选周学时22届173人

电力系统分析(稳态及暂态)硕研学位课80学时/届5届159人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指导电力系统分析课程设计——地方电力网的规划设计5届160人

带毕业生产实习2届330人

指导毕业论文(设计)5届40人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1.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负责人;

2.培养电气工程专业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教学改革和实践,第一主研;

3.“电力系统分析”校级重点课程的建设,负责人。

教学相关论文

1.电力系统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刘天琪

(1),郑毅1999.10.全国高校电气信息类专业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第三届研讨会论文集

2.综合性新型实验教学体系与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

刘天琪

(1),夏健刚,肖勇,第二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4月

3.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按大类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

夏健刚,刘天琪

(2)等,第二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4月

获得的教学奖励

1.98年获四川联合大学首届教学优秀奖一等奖;

2.2001年获四川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培养电气工程专业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教学改革和实践”);

4.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优秀论文二、三等奖9次。

5.2003、2004校优秀毕业实习队一等奖;

6.2004年获得电气信息学院教学评比一等奖。

1-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课题类别、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十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五项)。

主要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1.973国家重点研究发展规划项目“交直流互联电网的非线性紧急协调控制理论的研究”1999.1.-2003.12.第一主研人;

2.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带串联补偿的新型故障限流器的研究”2002.1.-2004.12.第一主研人;

3.省部级重大研究项目“南方电网多馈入直流与交流并联系统的稳定和控制的研究”第一主研人

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

1.交直流联络线局部控制的变参数等值模型,刘天琪

(1),李兴源 Vol.25,No.8,Apr.2001电力系统自动化Ei收录

2.超高压大系统最优恢复计划的多目标模糊决策法 刘天琪(独)Vol.24,No.15Agu.2000电力系统自动化 Ei收录

3.TheDecisionTheoryforRestorationPlaninaUltra-highVoltagePowerSystem LiuTianqi

(1) TengFusheng Aug.12-15,1996 ProceedingofICEE’96Beijing,China,Ei收录

4.电力系统恢复计划决策及控制的过程数据库 刘天琪(独)Vol.33,No.3,May2001  四川大学学报

5.HVDC系统中换流站的辅助模糊控制.陈汉雄(在读硕研),刘天琪Vol.27,No.1,2003 电网技术

6.具有恢复计划决策功能的EMS数据库.刘天琪

(1),滕福生Vol.32,No.5,2000,四川大学学报

7.改善交直流混合系统阻尼特性HVDA模糊控制.陈汉雄(在读硕研),刘天琪

中国电力,Vol.36,No.8,2003,pp.36-39.

8.电力系统动态安全分析的ANN动态安全域.严宇(在读硕研),刘天琪,电力系统自动化Vol.27,No.23,Dec.2003,pp.27-32.Ei收录

9.基于神经网络和模糊理论的电力系统动态安全评估.严宇(在读硕研),刘天琪,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Vol.36,No.1,2004,pp.106-110.

10基于小波分解和人工神经网络的短期负荷预测.徐军华(在读硕研),刘天琪,电网技术,Vol.28,No.8,2004,pp.30-33.

 

[1]课程负责人指主持本门课程建设的主讲教师。

2.教学队伍情况

2-1

人员

构成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学科专业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邱晓燕

1964

副教授

电气工程

主讲

李华强

1964

副教授

电气工程

主讲

刘继春

1975

讲师

电气工程

主讲

黄媛

1977

讲师

电气工程

主讲

李兴源

1945

教授

电气工程

顾问

刘俊勇

1963

教授

电气工程

顾问

王贵德

1938

教授

电气工程

顾问

周文斌

1975

工程师

电气工程

实验员

2-2

教学队伍整体情况

概述教学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或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主要成员的教学经历、年终考核成绩以及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与效果。

该课程教学组由5名主讲教师、一名实验员和三名顾问组成,主讲教师均为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其中教授1人,博士2人,在读博士2人。

这支以中青年为主又有经验丰富的老教授指导的年青化教学队伍为该课程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现正按照制定的可持续发展计划积极培养青年教师,进一步深化该课程的改革并使其不断完善,努力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满足生产需要的现代化高级合格人才。

邱晓燕:

5年来,为本、专科及硕士生讲授“电力系统分析”总学时达到680学时;指导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200多人,2000年以来听课人数达到480多人。

教学效果好,2004年获得电气信息学院教学评比二等奖。

刘俊勇:

5年来,一直为本科和研究生讲授“电力市场理论”,教学效果好,2004年获得电气信息学院教学评比一等奖。

李兴源:

5年来,一直为研究生讲授“电力系统稳定”和“高压直流输电”。

刘继春:

为本科和专科讲授“电力系统分析”和“电力市场营销”。

指导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150人;参与指导毕业实习,连续三年获校优秀毕业实习队一等奖,2004获校优秀毕业实习指导教师二等奖。

2-3

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近五年来教学队伍教研活动涉及的领域、提出的教改项目和措施、已经解决的问题和取得的教改成果;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改教研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十项)(不含第一署名人为课程负责人的成果);获得的教学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五项)。

教研活动和教改措施:

1.针对专业整合及新的教学方针,修订该课程教学大纲,且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改;

2.编写适应新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的、且具有我校自身特点的新教材《电力系统分析理论》。

该教材已试用3届,并于今年3月与科学出版社签订出版合同,于今年年底正式出版;

3.为丰富课程教学资源,建立了“电力系统分析题库”,为进一步开发建设“电力系统知识测评系统”CAI课件奠定基础;并且开发建设了“电力系统分析”网站。

4.建立和完善多媒体教学及电子教案;

5.统一考试、统一评分评阅试卷;

6.建立和完善培养年轻教师的有效机制。

教改论文:

1."ReformsintheModesofTrainingTalentedPeopleandtheCourseSystemsofElectricalEngineeringandAutomationMajorofSichuanUniversity"一文收录在2002年电气工程教育教学国际研讨会(ISEEE'2002)论文集QiuXiaoyan

(ProceedingsoftheInternationalSymposiumonElectricalEngineeringEducation),该论文集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会议时间:

November26-28,2002,Beijing,China

2."深化教学改革,培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高素质创新人才"一文收录在第一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中,2002年5月,西安.邱晓燕,吕林

获得的奖励:

2004年刘俊勇获得电气信息学院教学评比一等奖,邱晓燕获得电气信息学院教学评比二等奖。

刘继春参与指导毕业实习,连续三年获校优秀毕业实习队一等奖,2004获校优秀毕业实习指导教师二等奖。

3.课程描述

3-1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从上世纪50年代作为本课程的前身,成都工学院电力系就在全国较早开设了发输配专业的“电力系统”课程,其内容涉及电力系统的一次设备。

上世纪80年代基本形成较为系统的为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开设的“电力系统”和为信息工程专业开设的“电力系统工程”,分别使用我校与其它5所高校合著《电力系统》教材和西安交大编著的《电力系统工程》。

1996年前后第二次专业整合,将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电力系统管理和继电保护及其自动远动(原信息工程专业的一部分)合并为电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将上述两门专业课合并为该专业的必修课“电力系统分析”(上下册),分别在两学期开设,讲课总学时为119学时,总学分为7学分。

1999年第三次专业整合,进一步将电气技术专业和电机与控制专业并入,成为目前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进一步调整教学计划,将原“电力系统分析”(上下册)分为目前的“电力系统分析-1”和“电力系统分析-2”两门课程。

“电力系统分析-1”为专业核心课,3学分、51学时;“电力系统分析-2”为限选课,2学分、34学时。

为此,其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做了大幅度的调整,其教学大纲也做了较大幅度的修订。

1996年至2001年一直采用华中理工大学编写出版的优秀教材《电力系统分析》(上下册),但该教材的内容及内容编排不能满足这次教学计划的调整。

因此,2000年着手编写自己的新教材。

我校01级实行学分制,对该课程又是一次大的冲击,主要面临学时与知识结构和课程完整体系之间的冲突与矛盾。

这也是我们目前正在和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3-2教学内容(含课程内容体系结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电力系统是一个由大量高压、超高压大型电气设备和弱电、微电子检测控制和保护系统组成的复杂闭环控制系统,涉及电力发、输、配、变、供、用电各个环节,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20世纪影响人类发展和生活的最伟大的科技成果之一。

电力系统是电工学科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重要应用领域,是电工领域科技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电力系统分析”正是这项系统工程最重要的专业理论基础,是本科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是从技术理论课、基础理论课走向专业课学习和工程应用研究的基础和纽带。

在整个电气专业本科生教学和培养高质量本硕学生计划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该课程主要教学内容涵盖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中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继电保护及自动远动技术、电气技术和电力系统管理等多专业方向的特点,包括电力系统运行状态和特性及其基本要求;电力系统元件模型及其参数计算;电力系统稳态分析、运行与调整;电力系统三相短路和简单不对称故障的分析计算;简单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分析等。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相关领域的理论和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该课程既可让学生获得有关电力系统规划、设计、建设、运行和管理的基本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程及相关专题的学习打下基础,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组织方式既讲求理论的深入又注重实际电力系统的工程和运行知识的结合;既注重课堂教学,又采用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形象展示电力系统原理的精髓,易于接受;更长期与电力系统实际相结合,综合实践、课程设计和对实际系统实习教学等方式,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丰富了理论与实践经验,使高深理论转化为易于接受的知识点。

全面掌握电力系统基本理论和应用实践方法。

提高学生分析应用理论知识和综合应用的能力。

实验教学大纲总体要求和实施计划将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锻炼,结合理论和教材内容深刻理解电力系统分析理论系列课程的精髓,全面掌握电力系统理论和工程应用原理和方法。

实践性环节包括课程设计——地方电力网的规划设计,课程设计集中体现理论联系实际,每人一题。

从在校学生和众多毕业返校生反馈的信息表明:

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同学们综合应用电力系统理论知识的能力、解决电力工程、电力系统运行实际问题的能力,效果很好。

 

3-3教学条件(含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

2000年开始立足自身,按照新的大纲要和我校实际培养本硕士生计划要求编写新教材。

于2001年编写完成《电力系统分析理论》,现已试用3届,并于今年3月与科学出版社签订出版合同,于今年年底正式出版。

新教材具有如下特点:

1)精选保留了电力系统经典理论基础和原理部分内容;

2)对可简化的陈旧内容作了较大幅度地精简,优化调整其内容组织结构。

强调了“强基础、宽专业、强弱电相结合”的总体思路;。

3)编排科学、精巧,内容新颖,理论突出、内容充实。

4)注重前后课程知识的衔接。

教学大纲、教案、实验大纲及实验说明书和课程设计指导书全套齐备。

其中教学大纲已正式提交和实施;教案具有文字和电子两种,电子教案具备公开讲授和发布的能力与水平,借助于现在精品课建设进一步发展完善;实验大纲及实验说明书、课程设计任务书拟加强改编和整理,不断适应新技术和电力工业发展,与新大纲同步,目前新的编制整理计划和大纲已经出台,为建设精品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实验教学大纲涵盖了《发电厂电气部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电力系统分析》、《微机控制》及《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等专业课程的综合实践。

由电力系统动态模拟实验、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实验和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实验三大部分。

实验室建设围绕大纲进行,通过多年的建设和扩展,目前已趋成熟和完备,使用效果好。

突出的建设、拟建内容和思路如下:

1)利用第二批523资助“电力系统分析”课程实验室建设经费20万,在原有模拟实验室的前提下建设该课程数字多媒体实验室。

通过电力系统分析综合实验使学生全面了解电力系统运行方式的分析与控制,了解电力系统的机电暂态过程和电磁暂态过程。

2)已有的大型电力系统模拟实验室,为历届电力系统本硕学生开出实验,历史悠久,已经为电力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实验设备需要更新。

3)创造条件,研究和建设模拟实验室与数字仿真实验室的有机互联系统,开创教和学的互动,突破死板的教学模式,开发和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和主动学习的潜质。

已建成的电力系统分析网站可进行网上教学,目前已开通网上提交作业和网上批阅作业。

学生可通过该网站链接的相关网站进一步获得更多的拓展性知识,以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4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含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的形式与目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

1.结合电工学科电气专业和电力工业中最新技术发展,将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深奥的基础理论与电气专业实际相结合,既教授其基本原理,使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又突出重点,提高学生对讲授内容的接受效率,提高讲授的吸引力和艺术性。

从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了以下方式:

1)结合电力系统实际,突出电力工业发展、科技进步新成果,提高学生兴趣和明确所学内容的发展应用方向;

2)灌注式教学和学生自主式学习与研讨相结合;

3)尽量创造条件开展实验,做好课程设计和生产实习,从中找到理论应用的切入点和后续课程的结合点;

4)同时加快完成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的调整和重新编写新的教学大纲,根据教学实际效果验证优化的新教学大纲的先进性和科学性,整编符合我校实际教改要求的电力系统分析的新系列课程教材和实验手段。

2.多媒体教案已在3届本科生课堂教学中应用,并不断完善;“电力系统分析题库”也已使用2届。

3.教学大纲和教案完备,采用教学、科研和教改同步协调发展,目前教学大纲根据新教材使用情况和教学需要已作了适当调整提交了第二版,正实施。

针对学分制及大类招生还将进一步修订完善。

4.已建成电力系统分析网站,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电子教案、题库等均已上网,我校注册学生可通过校园网查询下载。

且通过该网站可进行网上教学,目前已开通网上提交作业和网上批阅作业。

3-5教学效果(含校内同事举证评价、校外专家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近三年学生的评价结果;课堂教学录像资料评价)

本课程组主讲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优秀。

近三年来,通过院领导听课、教学督导组听课和调研以及学生评教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质量调查,从反馈回来的调查结果来看,均对“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的教学效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也受到校督导专家及校外同行的好评。

主讲教师刘天琪教授教学效果历来受到公认,曾获得学校优秀教学一等奖,历年学评教均名列学院前列(9.47,9.28,9.09…),本年度又被评为学院优秀教学一等奖(93分);课程组成员刘俊勇教授的教学水平同样也受到评教专家及学生的高度评价,在本年度学院优秀教学奖评选中也荣获一等奖;主讲教师邱小燕副教授、李华强副教授、刘继春老师在教学上也各具特色,教学效果受到好评,在本年度学院优秀教学奖评选中有两位老师荣获二等奖。

4.自我评价

4-1本课程的主要特色(不超过三项)

1.既突出现代电力系统超高压、大系统、高可靠等最新理论思想;又保留成熟的经典课程的精华,是现代系统理论与经典理论的有机结合。

2.满足强弱电结合、宽口径培养方案的要求,具有鲜明的电力系统课程自身特点;

3.既是基础理论课与专业课的桥梁,又是从技术理论课、基础理论课走向专业课学习和工程应用研究的基础和纽带;既有很强的系统理论性,又与电力生产实际紧密相连。

4-2本课程在国内外同类课程中的地位

“电力系统分析”是我校确定的专业基础重点核心课程,也是我院的重点专业,是我国电力系统(企业)特别是中西部地区重要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摇篮,就业率100%,地位十分重要,几十年来成绩显著。

它的教改和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电力企业改革和技术发展,精品课的建设意义重大。

国内外许多著名大学都开设了“电力系统分析”课程,且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目前因电力系统专业人才就业率极高,许多不具备开设该课程的学校也纷纷开设或准备开设该课程。

该课程在整个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教学和培养高质量本硕学生计划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十分重要的地位。

4-3目前本课程还存在的不足之处

1.多元化立体教材和教学资源还不够丰富和完善;

2.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环境(如开放式实验室)不够完善;缺乏能让学生亲自动手的实验环境,高压实验室和523电力系统实验室建成后,有望得以解决;

3.没有一套完整的配套实验教材;

4.网上教学手段和资源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丰富;

5.学时与知识结构及课程完整体系之间的冲突矛盾,还未能得到很好解决。

5.课程建设规划

5-1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步骤、课程资源上网计划等

1.尽快解决学时与知识结构和课程完整体系之间的矛盾冲突,修订相关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2.进一步完善“电力系统分析”多元化立体教材的建设;同时向国外世界一流水平同专业看齐,选择1~2本英语精品教材,以扩大学生视野。

3.开发建设“电力系统分析”CAI课件,进一步丰富完善多媒体教学及网上教学的手段和资源。

4.利用第二批523资助“电力系统分析”课程实验室建设经费20万,在原有模拟实验室的前提下建设该课程数字多媒体实验室。

通过电力系统分析综合实验使学生全面了解电力系统运行方式的分析与控制,了解电力系统的机电暂态过程和电磁暂态过程。

5.创造条件,研究和建设模拟实验室与数字仿真实验室的有机互联系统,开创教和学的互动,突破死板的教学模式,开发和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和主动学习的潜质。

为学生提供能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

6.近年内再培养1-2名能胜任该系列课程的青年骨干教师和实验员。

 

5-2本课程已经上网的资源名称列表

1.课程介绍、教师介绍,以及教学大纲;

2.教案(包括教案和电子教案);

3.章节重难点分析;

4.典型例题解题思路分析及其解;

5.习题及题库;

6.发布相关消息和通知;

6.相关网站及其链接。

 

6.推荐、评审意见

申报学校意见

(公章)

校长(签字)2004年月日

省级专家评审委员会意见

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签字)

2004年月日

省教育厅审批意见

(公章)

2004年月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