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城市空巢与非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87194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1.8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设计城市空巢与非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毕业设计城市空巢与非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毕业设计城市空巢与非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毕业设计城市空巢与非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毕业设计城市空巢与非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毕业设计城市空巢与非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研究报告.docx

《毕业设计城市空巢与非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设计城市空巢与非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研究报告.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毕业设计城市空巢与非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研究报告.docx

毕业设计城市空巢与非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研究报告

 

城市空巢与非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调查报告

 

XX大学

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小组

XXXXXXXXXXXX

 

20XX年X月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框架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随着平均寿命的提高,生育率的控制,独生子女家庭的大量出现,家庭小型化和人口老龄化的加速,空巢家庭激增已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

2000年11月底第五次人口普查,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8811万人,占总人口6.96%,60岁以上人口达1.3亿人,占总人口10.2%,以上比例按国际标准衡量,均已进入了老年型社会。

其中,65岁以上的空巢老人约有2340多万。

据调查,天津市老人的家庭空巢率明显高于其他大城市,已达30%以上。

“空巢老人”作为老年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数量和比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

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老年人“生活单调寂寞”、“缺少精神慰藉”可能引发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如无成就感、不再被需要感、缺少安全感、对子女情感依赖性强、孤独、焦虑等,更有甚者还会有自杀的倾向,因此空巢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

然而,又有研究显示,并不是所有老人都认为与子女同住是他们最好的生活方式。

多数情况下,老年人在对待究竟是愿意与子女合住还是分住的选择上始终处于矛盾之中。

多数老人因为害怕孤单而选择合住,但是,因为与子女有代沟,居住习惯的不一致或者经济上的纠葛,又愿意分住,但又担心因路远而导致子女来往过少,更显得寂寞。

由此可见空巢老人的生活和身心究竟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并没有。

进一步观察整个老年人群体的身心健康状况,我们发现,老年人群体在心理和情绪上也都存在着矛盾:

一是老年人在生理上、肉体上的老年意识与作为心理和精神状态的老年观念的自我确证之间存在着巨大冲突。

表现在:

一方面,老年的生命功能的萎缩、怠惰、障碍和衰退是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其精神、意识、审美层面却呈现一种亢进的张力和表现欲,他们往往通过唠叨、愤怒、召唤等行为展示自己的存在,希望对外倾诉自己的内心世界。

二是老年人既要求强烈的私密空间和个体独立性,又具有浓烈的社会化需要,乐于参加各种社会、社区、团体的活动,这二者之间存在矛盾冲突。

三是生命的时间箭头与老年的时间意识之间的错位。

表现为对生命未来的畏惧(惧怕于死亡),对以往生命状态的留恋(陶醉于过去),对当下生命时刻的焦虑(遗失在当下)。

凡此种种,都体现了当下老年人群体身心状况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老年人群体在身心状况上存在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很难准确、清晰的了解老年人真正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健康状况。

在庞大而复杂的老年人群体中,本研究将讨论的范围集中缩小在天津市的老年人群体,从空巢与非空巢老人的角度,理清不同居住形式的老人的身心健康状况。

在老年人问题已成为世界性问题的今天,老年人的养老模式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甚至社会的稳定。

而家庭结构小型化、空巢老人数量和比例的日趋增加更对传统的养老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

因此,城镇养老模式的建立应充分考虑不同居住形式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针对一些空巢老人出现的问题,建立能够行之有效的解决其心理问题的养老模式。

因此本研究也将对养老模式的有效建立提供重要的参考,从而推动城镇老龄事业的有序发展。

(二)研究框架

本课题以空巢老人和非空巢老人作为研究对象,将空巢老可进一步划分为夫妻同住组和独居两组。

研究将从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和心理健康状况两部分入手,对三种居住形式的老年人做差异性检验,分析三组老人分别在基本情况和心理健康状况的哪些方面存在差异,而后分析被试心理健康状况同其基本情况的各个方面的相关,从而更加全面的了解老年人心理健康同其年龄、性格、文化程度、业余活动数、月收入、经济压力、疾病数、子女关系等方面的关系。

差异性分析

差异性分析

 

二、调查方法与样本情况

(一)调查问卷

以《天津市区老年人心理健康调查问卷》作为本调查材料。

此调查材料为自制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参考国内外有关文献的基础上设计而成,各有关专家教授审阅修改。

问卷分为心理健康状况和个人基本情况两个部分。

前一部分共22题,后一部分共15题。

第一部分从四个维度考察被调查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这四个维度分别为:

认知功能(1-1至1-5题)、人际关系(1-6至1-12题)、情绪情感(1-13至1-17题和1-21至1-22题)、社会适应能力(1-18至1-20题)。

经因素分析,采用5级评分,包括正向计分和反向计分,(调查问卷详见附件三)要求被试从中选择一个符合自己情况的答案。

第二部分包括人口学资料、性格、日常活动、子女情况和身体健康情况。

因素分析:

对心理健康状况量表的数据资料进行探测性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提取因子法和标准化斜交旋转法,以各因子特征根大于1、单一因子负荷大于0.5而在公共因子负荷上小于0.3为标准,提取出4个因子(见表1),并分别命名为认知功能、人际关系、情绪、社会适应,因子变量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3.855%。

表1心理健康状况量表因子分析

变量

因子

认知功能

人际关系

情绪

社会适应

1

0.804

0.173

0.002

-0.048

2

0.869

-0.241

0.066

-0.020

3

0.787

0.124

-0.078

0.123

4

-0.060

0.667

0.262

-0.101

5

-0.014

0.867

-0.235

0.221

6

0.078

0.607

0.194

-0.089

7

0.060

-0.060

0.783

-0.153

8

-0.082

0.020

0.857

0.022

9

-0.042

0.006

0.839

0.058

10

-0.059

0.229

0.641

-0.052

11

0.119

0.066

0.783

-0.239

12

0.001

-0.062

0.559

0.283

13

-0.078

-0.058

0.714

0.233

14

0.103

-0.050

0.647

0.292

15

-0.013

0.057

0.071

0.701

16

0.046

0.020

-0.032

0.856

a.提取因子方法:

主成分分析;旋转方法:

标准化斜角旋转

信度、效度检验:

经过因素分析,提取出4个因子,对所提取项目做信度检验,总体和这4个因子的克伦巴赫α系数见表2。

问卷有良好的信度。

表2老年人心理健康问卷的克伦巴赫α系数

总体

认知功能

人际关系

情绪

社会适应

0.866

0.772

0.650

0.887

0.588

 

问卷的效度侧重于对结构效度的考察。

心理测量学认为,各分量表分与总量表分的相关超过了各分量之间的相关是结构效度的一种检验方法。

4个因子分与总分的相关在0.637-0.717之间,而各因子之间的相关仅在0.112-0.415之间,总分与各因子分的相关都超过了各因子之间的相关,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见表3)

表3各因子之间及其与总分之间的Spearman相关

认知功能

人际关系

情绪

社会适应

总分

认知功能

1.000

人际关系

0.287

1.000

情绪

0.256

0.415

1.000

社会适应

0.112

0.337

0.375

1.000

总分

0.637

0.717

0.682

0.638

1.000

问卷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保证了研究结果的可信性和有效性,从而保证了调查结论的科学性。

(二)问卷施测过程

采用入户调查的研究方法,项目组和被调查对象所在社区的居委会的工作人员联系以保证问卷的有效发放。

对天津市区内各主要社区情况进行了解,项目组最终选取芥园街道作为主要调查社区,该社区老年人在年龄结构、文化素质水平、居住结构等方面的分布均较为均匀,且处于市内平均水平,因此,该社区在天津市范围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调查对象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

在街道居委会提供的符合被试要求的老年人名单中,按其所居住的楼门号和房间号按从小到大排列,采取系统抽样的方法,进行入户调查。

由于老年人的视力和文字理解能力的下降,调查过程是由经过专业培训的调查员按照问卷的题目一一向老人提问,之后再由调查员把老人的答案在问卷上标注出来。

考虑到老人参与态度对问卷回答真实性的影响,对拒绝入户调查的老人不再要求接受调查。

(三)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频数统计,使用F检验的方法分析非空巢老人组、夫妻同住老人组和独居老人组在心理健康各项指标上的差异及显著性,并将老人心理健康状况同人口学等多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

(四)样本情况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天津市红桥区芥园街道5个社区中60岁以上的老人。

发放问卷共150份,得到有效问卷147份。

其中,非空巢老人63人(42.9%),夫妻同住老人71人(48.3%),独自居住8人(5.4%),与老伴和子女以外的其他人一起居住1人(0.7%),其他4人(2.7%)。

人口学资料如下:

年龄:

60-94岁,平均年龄68.84±6.42岁。

其中60-69岁84人(57.1%),70-79岁50人(34.1%),80-89岁12人(8.2%),90-99岁1人(0.7%)。

性别:

男性70人(47.6%),女性74人(50.3%)。

文化程度:

文盲半文盲14人(9.5%),小学26人(17.7%),初中44人(29.9%),高中38人(25.9%),大专及以上24人(16.3%)。

退休前职业:

工人77人(52.4%),教师18人(12.2%),企业普通员工12人(8.2%),企业管理人员12人(8.2%),公务员9人(6.1%),其他占12.9%。

具体取样情况见表4。

表4被试取样情况

非空巢组夫妻同住组独居组

总数63(42.9%)71(48.3%)8(5.4%)

年龄60-6933(23.1%)47(32.9%)1(0.7%)

70-7919(13.3%)23(16.1%)6(4.2%)

80-8910(7%)1(0.7%)1(0.7%)

90-991(0.7%)0(0%)0(0%)

性别男29(20.9%)36(25.9%)3(2.1%)

女31(22.3%)35(25.2%)5(3.6%)

学历小学以下21(14.8%)15(10.5%)3(2.1%)

初中19(13.4%)20(14.1%)2(1.4%)

高中14(9.9%)20(14.1%)3(2.1%)

大专及以上8(5.6%)16(11.2%)0(0%)

注:

括号中的数字为当前项目占被调查老人总数的百分比

三、调查数据及统计学结果

(一)年龄与居住形式的关系

图一:

老人年龄分布图

所有的调查对象中,男性占48.5%,女性占51.5%.将所有调查的老人划分为60—69岁,70—79岁,80—89岁三个年龄段。

则由上图可以看出:

60—69岁年龄段老人占总调查总数的57%,其中男性占26.5%,女性占30.6%;70—79岁年龄段老人占总调查总数的34.8%,其中男性占18.4%,女性占15.6%;80—89岁年龄段老人占总调查总数的8.8%,其中男性占3.4%,女性占5.4%;

图二:

不同年龄老人在三组居住方式上的分布

将所有被调查的老人划分为60—69岁,70—79岁,80—89岁三个年龄段。

由上图可以看出:

在所有非空巢家庭老人中,60—69岁年龄段老人占53.2%,70—79岁年龄段的老人占30.6%,80—89岁年龄段的老人占16.2%;在所有夫妻同住的老人中,60—69岁年龄段老人占66.2%,70—79岁年龄的的老人占32.4%,80—89岁年龄段的老人占1.4%;在所有的独居老人中,60—69岁年龄段老人占12.5%,70—79岁年龄段的老人占75%,80—89岁年龄段的老人占12.5%。

60—69岁年龄段老人在非空巢家庭老人和夫妻同住家庭老人中都占有高比例,家庭形式为独居的很少,这与此年龄段的老人本身就占有较大比例有关;而在所有独居老人中,70—79岁年龄段的老人占75%,其他年龄组独居老人占独居老人总数的比例分别为60-69岁(12.5%)、80-89岁(12.5%)、90-99岁(0%),而70—79岁年龄段的老人只占全体调查总数的34.8%。

80-89岁的老人组绝大多数和子女同住,样本中的2位90岁以上的老人也和子女同住。

经检验,老年人不同形式的居住方式在年龄上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5。

夫妻同住组的老人平均年龄最小,为67.70±4.6;非空巢家庭组的平均年龄为69.68±7.9;独居组的老人平均年龄最大,为73.50±4.4。

70岁以下的老人由于夫妻两人的身体尚比较健康,所以夫妻同住的较多,独居的很少,和子女同住多因为结婚子女无独立住房,或为方便照看孙辈。

独居老人多集中在70-80岁年龄组,这个年龄段的老人身体健康状况差异比较明显,可能夫妻一方已经去世,但另一方老人身体尚健康,子女比较放心让老人独居。

而当老人年龄已80岁以上,无论夫妻双方都还健在还是已有一方去世,通常情况下子女都会将老人接到自己家一起居住。

表5三种居住类型的老人在年龄上的方差分析

居住类型

M

SD

F

Sig

事后检验

非空巢组

69.68

7.875

7.860

0.000**

独居组>非空巢组>夫妻同住组

夫妻同住组

67.70

4.641

独居组

73.50

4.258

注:

*代表p<0.05,**代表p<0.01,下表同

(二)空巢老人与非空巢老人的经济状况比较

空巢老人与非空巢老人的家庭收入分布、对子女经济支持感到压力的分布、对孙辈经济支持感到压力的分布见下图三——图五。

 

图三:

家庭收入分布

上图是被调查老人的家庭收入水平进行调查结果。

以上数据显示:

大多数被调查老人的家庭收入都在1500元以上,占被调查老人总数的65.5%;家庭收入在800—1500元这个区间的占28.18%;而400—700元段和400元以下阶段的老人分别占1.4%和4.93%。

另外,在家庭收入都在1500元以上的老人中,夫妻同住的老人占40.85%,而夫妻同住老人总共占被调查总数的48.3%,可见,绝大部分的夫妻同住的老人家庭收入都在1500元以上,家庭条件较好;非空巢老人占总的被调查人数的42.9%,在这42.9%的老人中,大部分的老人收入也在1500元以上,占总人数的15.21%.而独居老人的情况较为不佳,占人口0.7%的独居老人的家庭收入在400元以下,另有占人口0.7%的独居老人的收入在400—700元之间,这占独居老人数的25.9%,这远远高于总体中处于此等收入水平的比例。

图四:

对子女经济支持感到压力的分布

图五:

对孙辈经济支持感到压力的分布

以上两个图所显示的是被调查老人对给与子女和孙辈给与经济支持感到的压力分布情况。

非空巢家庭老人,夫妻同住老人和独居老人在给与子女和孙辈经济支持的压力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异。

我们可以发现:

被调查的老人们在这方面大多都觉得没有压力或是认为子女或孙辈不需要帮助。

对上述三幅图进行综合分析,大部分老人的经济状况较好,66%的老人家庭月收入(如夫妻同住家庭月收入为夫妻俩人的收入和,如独居则只有一人的收入)在1500元以上,27.2%的老人家庭月收入为800-1500元,1.4%的老人家庭月收入为400-700元,5.4%的老人家庭月收入为400元以下。

非空巢组、夫妻同住组和独居组的家庭收入具有显著差异,见表2(答案中400元以下记1分,400-799元记2分,800-1500元记3分,1500元以上记4分)。

夫妻同住组的家庭月收入明显高于非空巢组合独居组。

很多时候,老人会对子女、孙辈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

问卷中答案为“不需要给予支持”记0分、“没有压力”记1分、“不算大”记2分、“一般”记3分、“比较大”记4分、“非常大”记5分(见表6)。

结果显示,对子女、孙辈的经济支持带给老人的压力并不是很大,但是非空巢组、夫妻同住组、独居组的老人在对儿女经济支持所感到的压力上有显著差异,而在对孙辈经济支持所感到的压力上无显著差异。

从平均值上可以看出,非空巢组给予儿女和孙辈的钱财要比夫妻同住组和独居组多,尤其是给予儿女的更多,说明如果老人和子女同住,老人更可能会将自己收入的一部分拿出来用于子女和孙辈。

变量

居住类型

M

SD

F

Sig

事后检验

家庭月收入

非空巢组

3.38

0.81

10.309

0.000**

夫妻同住组>

非空巢组

夫妻同住组

3.77

0.54

独居组

2.75

1.16

对儿女经济支持感到的压力

非空巢组

1.59

1.42

4.115

0.018*

非空巢组>夫妻同住组

非空巢组>独居组

夫妻同住组

0.96

1.08

独居组

1.13

1.25

对孙辈经济支持感到的压力

非空巢组

1.08

1.08

0.703

0.497

夫妻同住组

0.88

0.91

独居组

0.88

0.99

表6三组老人在家庭月收入、对儿女及孙辈经济支持感到的压力上的差异比较

(三)空巢老人与非空巢老人身体健康及主要业余娱乐活动状况比较

图六:

对身体健康满意程度的分布

上表所反映的是老人们对自己身体健康状况的满意程度,我们分别对三种居住情况的老人——非空巢家庭老人,夫妻同住老人和独居老人进行考察,着重考察者三者之间的差异。

由上表中的数据显示:

就所有非空巢家庭老人,这类老人中对自己身体状况满意的占8.1%,比较满意的占58.1%,24.2%的非空巢老人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过得去,还分别有8.1和1.6%的空巢老人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不大满意、很不满意;就所有夫妻同住老人来说,这类老人中对自己身体状况满意的占21.1%,比较满意的占42.3%,25.4%的非空巢老人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过得去,还分别有9.7%和1.3%的空巢老人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不大满意、很不满意;就所有独居老人来说,这类老人中对自己身体状况满意的占28.6%,比较满意的占57.1%,14.3%的非空巢老人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过得去,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不大满意、很不满意的独居老人没有。

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独居老人所占总人数的比例本身也只有5.4%,8个样本的关系;从数据中我们还可以发现非空巢老人组、夫妻同住组和独居组老人大多数都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很满意或比较满意,但夫妻同住组较之非空巢组和独居组更为满意一些。

调查中24.5%的老年人身体十分健康,无任何慢性疾病,其中夫妻同住的老年人占65.7%,而独居老人只占5.7%。

老年人的身体疾病主要集中在心血管疾病(30.6%)、高血压(27.9%)、眼疾(13.6%)、关节炎(12.9%)和糖尿病(12.2%)。

对于老人对自己目前的躯体健康状况的自评,15.0%的老人表示非常满意、49.0%表示比较满意、25.2%表示过得去、8.2%表示不大满意、1.4%表示很不满意。

满意程度从高到低分为5个等级(很不满意记1分,非常满意记5分),非空巢老人组(3.63±0.81)、夫妻同住组(3.72±0.96)和独居组(3.25±2.6)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夫妻同住组较之非空巢组和独居组更为满意一些。

图七:

参加各项业余活动数目分布

由上图我们可以看出:

就总体平均水平而言,大多数老人的活动数目集中在3、4、5分,其中,参加业余活动数为“3”的老人占调查老人总数的17.7%,参加业余活动数为“4”的老人占调查老人总数的21.3%,参加业余活动数为“5”的老人比例最大,占调查老人总数的24.1%。

但是通过比较非空巢家庭老人,夫妻同住老人和独居老人各组的情况我们发现。

非空巢老人中有17人得分为“2”,占所有非空巢老人的26.98%。

而得分“3”、“4”、“5”的人数分别为9、14和13。

相比之下,夫妻同住组的老人的情况比较好,得分为“3”、“4”、“5”的人数分别为14、13和20,占改组人数的61.74%。

调查显示,老年人的业余活动主要集中在看电视(89.8%)、散步(80.3%)、看报纸(69.4%)和养花(65.3%),其他活动如参加体育运动(31.2%)、玩各种棋牌游戏(25.2%)。

老人们的娱乐活动还有书画、钓鱼、游泳、唱歌弹琴等。

参加一项业余活动记一分,夫妻同住组的老人参加的业余活动(4.99±3.09)显著多于非空巢家庭组的老人(3.65±1.58)(p<0.01),多于独居组老人(3.88±1.25),但不显著。

对于老人对业余活动的满意程度,12.2%的老人非常满意、61.2%的老人比较满意、21.8%的老人表示过得去、3.4%的老人不太满意、1.4%的老人很不满意。

满意程度从高到低分为5个等级(很不满意记1分,非常满意记5分),非空巢组(3.71±0.77)、夫妻同住组(3.90±0.70)、独居组(3.38±0.92)之间在对自己业余活动的满意程度上无显著差异,但夫妻同住组较之非空巢组和独居组更满意一些。

我们可以有以上数据推测,夫妻同住组的老人的业余活动更为多一些,这可能与夫妻间互相给与的情感的支持有关。

而非空巢老人一般同子女居住或是仍在工作,或是由于年岁增长的关系引起一些身体上的疾病衰老而较少参加业余活动。

(四)空巢老人与非空巢老人与其子女关系的比较

与子女来往程度、与子女交流情况为三级记分(很少记1分,一般记2分,经常记3分),是否认为子女探望次数过少,“是”记1分、“否”记2分。

统计结果见表7。

三组老人在和子女来往程度、与子女交流程度上无显著差异,但独居老人在是否认为子女探望次数过少上与非空巢组和夫妻同住组有显著差异,独居老人更希望子女能更多的来看望自己,说明独居老人更需要子女的关注。

变量

居住类型

M

SD

F

Sig

事后检验

来往程度

非空巢组

2.89

0.37

1.604

0.205

夫妻同住组

2.86

0.39

独居组

2.63

0.52

是否认为子女探望次数过少

非空巢组

1.85

0.36

7.988

0.001**

非空巢组>独居组

夫妻同住组>独居组

夫妻同住组

1.96

0.20

独居组

1.40

0.55

交流情况

非空巢组

2.64

0.61

0.481

0.619

夫妻同住组

2.69

0.55

独居组

2.50

0.53

表7三组老人与子女关系的差异分析

(五)空巢老人与非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从四个维度考察被调查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这四个维度分别为:

认知功能、人际关系、情绪情感社会适应能力。

1.00-5.00表示老人认知功能的平均分数,1.00分表示非常差,5.00分表示非常好。

图八:

认知能力平均分数分布

上面图表的内容反映的是老人的认知功能水平分数的分布。

同样将被调查老人划分为非空巢家庭、夫妻同住和独居三种,分别予以比较。

我们可以发现:

这三类老人在认知功能上并没有显著差异,其认知功能的平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