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SMR中继传输系统设备技术规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86758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0.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GSMR中继传输系统设备技术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GSMR中继传输系统设备技术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GSMR中继传输系统设备技术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GSMR中继传输系统设备技术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GSMR中继传输系统设备技术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GSMR中继传输系统设备技术规范.docx

《GSMR中继传输系统设备技术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SMR中继传输系统设备技术规范.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GSMR中继传输系统设备技术规范.docx

GSMR中继传输系统设备技术规范

科技司:

 

运输局:

各铁路局/公司,第一、二、三、四勘察设计院,铁科院,铁通公司,通号公司设计院,北京交通大学,电化局电测中心,电化局通号设计院,上海工程公司,京信、虹信、泰通公司。

部经规院(鉴定中心、标准所),部内计划、建设司。

 

科技司运输电务处熊杰46073

 

《GSM-R数字移动通信网设备技术规范第五部分:

中继传输系统(V1.0)》

 

科技GSM-R技术规范中继传输系统通知

关于印发《GSM-R数字移动通信网设备技术规范第五部分:

中继传输系统(V1.0)》的通知

(此页无正文)

 

为统一铁路GSM-R中继传输系统的技术标准,2006年11月2日,铁道部科技司、运输局在北京主持召开了《GSM-R数字移动通信网设备技术规范第五部分:

中继传输系统(V1.0)》评审会。

铁道部经规院(鉴定中心、标准所),铁科院,第三、四设计院,太原局电务处,铁通公司等单位专家参加了会议。

评审委员会听取了编制组的汇报并逐条进行了认真讨论,就GSM-R中继传输系统的技术规范提出了合理和建设性意见并形成评审意见。

编制组已根据评审意见对技术规范进行了修改并报部,现将评审意见和《GSM-R数字移动通信网设备技术规范第五部分:

中继传输系统(V1.0)》发给你们,请参照实行。

 

二OO七年四月三十日

 

《GSM-R数字移动通信网设备技术规范

第五部分:

中继传输系统(V1.0)》评审意见

2006年11月2日,铁道部科技司、运输局在北京通号设计院主持召开了“GSM-R数字移动通信网设备技术规范第五部分:

中继传输系统设备(V1.0)”评审会。

评审委员会认真听取了编制单位的汇报,审查了有关文件,经认真讨论,形成评审意见如下:

1、该技术规范内容全面,结构较合理,提供的技术文件齐全,符合审查要求。

2、该技术规范规定了中国铁路GSM-R中继传输系统的主要技术要求、设备类型及组成和设备主要技术要求等内容,可作为铁路GSM-R工程设计、产品制造、施工安装、设备维护、质量检验的技术依据。

3、该技术规范应主要修改及补充下述内容:

1)补充各项系统和设备技术要求指标的定义。

2)“3术语和定义”中删去3.1、3.2、3.3、3.6、3.7、3.15。

补充“中继传输系统”、“射频直放站”、“室外直放站”和“室内直放站”等内容。

3)将“3.14室内分布系统”改为“3.14室(车)内分布系统”,并对定义进行调整。

4)对“4.3.2基站和移动台之间由于无线信号的多径传播,使信号在接收端产生延时扩散,其时延差≤15μs。

”的内容,在条文解释中进行说明。

5)“5系统设备类型及组成”取消3层次写法。

6)“6.1.1.3增益调节范围”中“

(2)”改为“

(2)室内直放站≥20dB。

”。

7)“6.1.1.11传输时延”中“(3)移频直放站≤10μs(可选项)。

”取消“(可选项)”。

8)对“6.1.1.11传输时延”中检验范围应明确。

9)“6.1.1.13互调产物

(1)”中删去“注:

结合工程实际应用情况,宽带直放站可按≤-45dBc/3kHz考虑。

”。

“干线放大器增益调节范围”改为“≥20dB”。

10)“表2漏泄同轴电缆电气性能指标”中“耦合损失(距离2m)(95%概率)900MHz(dB±5dB)”改为“耦合损失(距离2m)(95%概率)900MHz(dB±2dB)”,并增加耐压、防老化等要求。

11)“6.1.4天线”改为“6.1.4天线及馈线”,增加馈线、室内天线指标及防雷防浪涌要求。

12)“6.2操作维护功能”增加本地参数设置、维护管理、直放站系统为电源及环境监控网管提供接口和传输通道等内容。

13)“6设备主要技术要求”中增加光纤直放站链路监测功能。

14)“6设备主要技术要求”中增加“6.4结构要求”,包括设备尺寸、防尘防水、直放站具备主要模块冗余或采用双套热备、光纤直放站支持双纤切换功能等内容。

原则同意该技术规范的主要内容,请编制单位根据评审会意见尽快完成修改,报部审批。

评审委员会主任:

尹福康

副主任:

姚鑫铎

二OO六年十一月二日

 

《GSM-R数字移动通信网设备技术规范第五部分:

中继传输系统(V1.0)》

评审委员会名单

序号

评审会职务

姓名

工作单位

专业

职称/职务

签名

1

主任

尹福康

铁道部经规院

通信

高工

尹福康

2

副主任

姚鑫铎

原通号设计院

通信

高工

姚鑫铎

3

委员

姜永富

铁道部运输局基础部

通信

副处长/高工

姜永富

4

委员

刘丽华

铁道部鉴定中心

通信

副处长/高工

刘丽华

5

委员

徐钧

铁科院通号所

通信

研究员

徐钧

6

委员

刁蓬芝

铁三院

通信

高工

刁蓬芝

7

委员

夏焕祥

铁四院

通信

高工

夏焕祥

8

委员

赵新红

太原局电务处

通信

工程师

赵新红

9

委员

张全盛

铁通大同铁道通信中心

通信

副总/高工

张全盛

10

委员

唐文可

铁通上海事业部

通信

工程师

唐文可

11

委员

姚永

铁通公司铁业部

通信

助工

姚永

 

GSM-R数字移动通信网设备技术规范

第五部分:

中继传输系统

TechnicalSpecificationofEquipmentforGSM-R

DigitalMobileCommunicationNetwork

Part5:

RelayTransmissionSystem

(V1.0)

二○○七年五月

目次

前言2

1范围3

2规范性引用文件3

3术语和定义3

4系统主要技术要求4

5系统设备类型及组成4

6设备主要技术要求4

附 录A本规范用词说明10

附 录B《GSM-R数字移动通信网设备技术规范第五部分:

中继传输系统(V1.0)》条文说明11

 

 

前言

本技术规范是根据运基通信[2004]97号文《关于继续做好GSM-R数字移动通信技术标准编制工作的通知》和科技运[2006]85号文《关于加快开展中国铁路GSM-R系统技术规范编制工作的通知》的要求编制的,是中国铁路GSM-R数字移动通信网的系列技术规范文件之一,随着网络、业务和技术的发展,还可能继续完善升级。

本技术规范规定了铁路GSM-R中继传输系统的主要技术要求、主要设备组成及技术要求。

在执行过程中,各单位若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及时将意见及有关资料寄交起草单位铁道第二勘察设计院(四川省成都市通锦路3号,610031),并抄送铁道部科技司(北京市复兴路10号,100844),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技术规范由铁道部组织编制并负责解释。

本技术规范主编单位:

铁道第二勘察设计院。

本技术规范参编单位:

中国铁路通信信号上海工程公司,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武汉虹信通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南京泰通科技有限公司。

本技术规范主要起草人:

段永奇、李闰生、向志华、周了、张建明、李士寒、郑全战、唐望华、陈建平。

 

GSM-R数字移动通信网设备技术规范

第五部分:

中继传输系统(V1.0)

1范围

本技术规范规定了GSM-R中继传输系统的主要技术要求,设备类型、组成和主要技术要求。

本技术规范适用于铁路GSM-R中继传输系统的工程设计、产品制造、施工安装、设备维护、质量检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标准化的引用而成为本技术规范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者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技术规范,然而鼓励采用本技术规范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技术规范。

科技运[2006]120号

GSM-R数字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暂行)

铁信息函[2005]120号

铁路GSM-R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网络技术规划

TB/T2934-1998

铁路通信术语

TB/T3052-2002

列车无线调度通信系统制式及主要技术条件

YD1139-2006

900/1800MHzTDMA数字蜂窝通信系统的电磁兼容性要求和测量方法第2部分:

基站及其辅助设备

YD/T1337-2005

900/1800MHz移动通信网直放机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

YD/T1059―2004

移动通信系统基站天线技术条件

YD/T1120-2001

通信电缆--物理发泡聚乙烯绝缘漏泄同轴电缆

YD/T1092-2004

通信电缆--无线通信用50Ω泡沫聚乙烯绝缘皱纹铜管外导体射频同轴电缆

GB/T15285-94

漏泄同轴电缆分规范

GB/T15844.3-1995

移动通信调频无线电话机可靠性要求及试验方法

03X102(2003)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移动通信室内信号覆盖系统”

3术语和定义

3.1中继传输系统relaytransmissionsystem

是指用于GSM-R弱电场区的无线覆盖,由直放站、干线放大器、漏泄同轴电缆、天馈线等组成的系统。

3.2载干比carriertointerferenceratio

载波电平与干扰电平之比,用dB表示。

3.3时延timedelay

某一信号经过某一线路、设备或系统时所经历的时间。

3.4直放站repeater

是指用于GSM-R移动通信网的全双工、线性射频放大设备。

3.5光纤直放站opticalfiberrepeater

是指中继传输链路采用光纤做信号传输的直放站。

3.6射频直放站radiofrequencyrepeater

是指中继传输链路采用射频做信号传输的直放站。

3.7宽带直放站broadbandrepeater

在GSM-R频段的全部或部分频段内工作的直放站。

3.8选频直放站selectivefrequencyrepeater

在GSM-R频段内选择一个或多个GSM-R指配信道工作的直放站。

3.9移频直放站shiftfrequencyrepeater

将指配工作频率转换为其他频率进行传输的直放站。

3.10室外直放站outdoorrepeater

是指用于室外无线覆盖的直放站。

3.11室内直放站indoorrepeater

是指用于室内无线覆盖的直放站。

3.12干线放大器trunklineamplifier

用于增强射频信号的双向放大器。

3.13室(车)内分布系统indoor(carriage)distributedsystem

由直放站、功分器、耦合器、干线放大器、低损耗电缆、漏泄同轴电缆、天线等组成,将信号比较均匀的分布到建筑物内、铁路旅客车厢内的系统。

4系统主要技术要求

4.1工作频段

上行:

885MHz-889MHz

下行:

930MHz-934MHz

双工收发间隔:

45MHz

相邻频道间隔:

200kHz

4.2载干比

4.2.1同频道载干比:

控制信道及列控业务信道C/I≥12dB,其他业务信道C/I≥9dB。

4.2.2邻频道载干比:

C/I≥-6dB。

4.2.3偏离载波400kHz时的干扰保护比:

C/I≥-38dB。

4.3时延

4.3.1移动台到基站的无线信号往返的传输时延≤233μs。

4.3.2基站和移动台之间由于无线信号的多径传播,使信号在接收端产生时延扩展,其时延差≤15μs。

4.4场强覆盖要求

中继传输系统的覆盖区内场强应连续覆盖,场强覆盖指标应符合GSM-R工程设计规范的要求。

5系统设备类型及组成

5.1光纤直放站

可分为光纤宽带直放站和光纤选频直放站。

光纤直放站包括近端机、远端机和耦合器等。

5.2射频直放站

可分为射频宽带直放站、选频直放站和移频直放站。

射频直放站包括各种射频直放站本机、天馈线等。

5.3干线放大器

干线放大器是射频双向直接放大器,用于补偿电缆传输的衰耗。

5.4漏泄同轴电缆

可采用42mm(1-5/8″)、32mm(1-1/4″)和22mm(7/8″)三种规格。

用于隧道等的场强覆盖,具有传输线路和辐射天线的双重作用。

包括漏泄同轴电缆、接头、终端适配负载等。

5.5室(车)内分布系统

可由射频电缆分布、漏泄同轴电缆分布、光纤分布以及混合分布等方式实现。

射频电缆分布系统主要包括射频电缆、干线放大器、室内天线;漏泄同轴电缆分布系统主要包括漏泄同轴电缆、干线放大器、室内天线;光纤分布系统主要包括近端机、远端机、耦合器和光缆等。

用于车站大厅、站房内、地下通道、旅客车厢等的场强覆盖。

5.6天馈线

有定向天线和全向天线,包括振子、匹配网络、接头和馈线等。

6设备主要技术要求

6.1性能指标

6.1.1直放站

6.1.1.1标称输出功率

标称(最大)输出功率是指直放站在线性工作区内所能达到的最大输出功率。

(1)室外直放站:

1W、2W、5W、10W、20W。

(2)室内直放站:

0.5W、1W、2W。

(3)标称输出功率容差应在±2dB范围内。

6.1.1.2增益

最大增益是指直放站在线性工作范围内对输入信号的最大放大能力。

最大增益≤95dB,最大标称增益误差不超过±2dB。

6.1.1.3增益调节范围

增益调节范围是指当直放站增益可调时,其最大增益和最小增益的差值。

(1)室外直放站≥30dB。

(2)室内直放站≥20dB。

6.1.1.4自动电平控制(ALC)范围

自动电平控制是指当直放站工作于最大增益且输出为最大功率时,增加输入信号电平,直放站对输出信号电平控制的能力。

当输入信号电平提高不大于10dB时,输出功率应保持在最大输出功率的±2dB之内;当输入信号电平提高超过10dB时,输出功率应保持在最大输出功率的±2dB之内或关闭输出。

6.1.1.5频率误差(仅适用于移频直放站)

频率误差是指直放站在工作频带内实际输出频率对额定输出频率的偏差。

平均频率误差:

单机不超过±5×10-8;系统不超过±1×10-7。

6.1.1.6相位误差(仅适用于GMSK调制的移频直放站)

相位误差是指直放站输出信号相位差轨迹与其线性回归线之差。

(1)单机相位误差≤6.1°(rms)和24.5°(peak)。

(2)系统相位误差≤7°(rms)和28°(peak)。

6.1.1.7最大允许输入电平

最大允许输入电平是指被测直放站能承受而不致引起损伤的输入电平。

最大允许输入电平=0dBm时,直放站无损伤。

6.1.1.8带内波动

带内波动是被测直放站在GSM-R的工作频率范围内最大电平和最小电平的差值。

带内波动≤3dB(p-p)。

6.1.1.9噪声系数

噪声系数是指被测直放站在工作频带范围内,正常工作时输入信噪比与输出信噪比之比,用dB表示。

(1)室外直放站,噪声系数≤4dB。

(2)室内直放站,噪声系数≤6dB。

6.1.1.10输入、输出电压驻波比

电压驻波比是指电压的波腹点与波节点之比。

电压驻波比为S=(1+|γ|)/(1-|γ|)。

输入、输出电压反射系数|γ|是指从输入、输出端口反射的信号电压与输入的信号电压之比。

电压驻波比≤1.4。

6.1.1.11传输时延

传输时延是指被测直放站输出信号对输入信号的时间延迟。

(1)宽带直放站≤1.0μs(应用声表面滤波的宽带直放站≤5μs)。

(2)选频直放站≤5μs。

(3)移频直放站≤10μs。

6.1.1.12杂散发射

杂散发射是指除去工作载频以及与正常调制相关的边带以外的频率上的发射。

(1)9kHz~1GHz带内≤-36dBm。

(2)1GHz~12.75GHz带内≤-30dBm。

6.1.1.13互调产物

当工作频带内有两个及以上信号输入直放站后,由于直放站的非线性而在其输出端口产生的与两个或多个输入信号有特定关系的产物为互调产物。

(1)工作频带内互调:

选频直放站≤-36dBm(或≤-66dBc/3kHz);

宽带直放站≤―36dBm(或≤―60dBc/3kHz)。

(2)工作频带外互调:

9kHz~1GHz带内≤―36dBm/100kHz;

1GHz~12.75GHz带内≤―30dBm/1MHz。

6.1.1.14带外增益

带外增益是指被测直放站对工作频带外信号的放大能力。

带外增益指标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带外增益指标

偏离边缘频率

≥400kHz

≥600kHz

≥1MHz

≥5MHz

增益

≤50dB

≤40dB

≤35dB

≤25dB

6.1.2干线放大器

6.1.2.1最大输出功率

(1)上行:

0±3dBm。

(2)下行:

30±3dBm。

6.1.2.2最大增益

最大增益≤50dB,最大标称增益误差不超过±3dB。

6.1.2.3增益调节范围

增益调节范围≥20dB。

6.1.2.4带内波动

带内波动≤2dB(p-p)。

6.1.2.5噪声系数

噪声系数≤4dB。

6.1.2.6电压驻波比

电压驻波比≤1.4。

6.1.2.7传输时延

传输时延≤1.0μs。

6.1.2.8杂散发射

(1)9kHz~1GHz≤-36dBm。

(2)1GHz~12.75GHz≤-30dBm。

6.1.2.9互调产物

互调产物≤-36dBm(或60dBc/3kHz)。

6.1.3漏泄同轴电缆

6.1.3.1电气性能

漏泄同轴电缆电气性能指标见表2

 

表2漏泄同轴电缆电气性能指标

规格

项目

42mm

(1-5/8″)

32mm

(1-1/4″)

22mm

(7/8″)

绝缘介电强度

DC,1min(V)

15000

10000

10000

最小绝缘电阻

(MΩ·km)

3000

3000

3000

护套火花试验

(AC,有效值)(V)

10000

10000

10000

电容(pF/m)

76

特性阻抗(Ω)

50±2

传播速度系数

0.88

最大传输衰减

(20℃)

900MHz(dB/100m)

2.7

4.3

5.3

耦合损耗

(距离2m)

(95%概率)

900MHz

(dB±2dB)

68

70

74

电压驻波比

≤1.3

6.1.3.2环境性能

(1)室外敷设的漏泄同轴电缆护套应采用防日晒、防老化的材料。

(2)室内敷设的漏泄同轴电缆护套应采用阻燃或耐火性能的材料。

6.1.4天线与馈线

6.1.4.1天线

(1)增益

1)直放站定向天线≥15dBi。

2)直放站全向天线≥8dBi。

3)室内定向天线≥5dBi。

4)室内全向天线≥2dBi。

(2)不均匀性:

工作频段内增益的不均匀性不大于3dB。

(3)输入阻抗:

50Ω。

(4)电压驻波比<1.4。

(5)三阶互调<-107dBm。

(6)雷电防护:

直流接地。

(7)抗风能力:

工作风速36.9m/s;极限风速55m/s。

(8)摄冰厚度:

10mm不被破坏。

(9)具有良好的防雨性能。

(10)具有防盐雾、潮湿、大气中二氧化硫与紫外线辐射的能力。

6.1.4.2馈线

(1)可采用50Ω泡沫聚乙烯绝缘皱纹铜管外导体射频同轴电缆,主要有12mm(1/2″),22mm(7/8″)和12mmS(1/2″S)超柔型三种规格。

(2)射频同轴电缆性能指标见表3。

 

表3射频同轴电缆电气性能指标

规格

项目

12mm

(1/2″)

22mm

(7/8″)

12mmS

(1/2″S)

绝缘介电强度

DC,1min(V)

6000

10000

2500

最小绝缘电阻

(MΩ·km)

3000

3000

3000

护套火花试验

(AC,有效值)(V)

8000

8000

5000

电容(pF/m)

76

83

特性阻抗(Ω)

50±2

传播速度系数

0.88

0.81

最大传输衰减

(20℃)

900MHz(dB/100m)

7.70

4.08

11.47

电压驻波比

1.20

1.15

1.20

(3)室外敷设的射频同轴电缆护套应采用防日晒、防老化的材料。

(4)室内敷设的射频同轴电缆护套应采用阻燃或耐火性能的材料。

6.2操作维护功能

6.2.1告警和监控功能(当直放站无网管时)

应有电源电压、下行输出功率指示、无输出或高功放有故障时应有告警指示。

6.2.2网络管理

6.2.2.1查询和配置管理功能

包括系统配置、射频输出功率、光输入及输出功率、增益、信道频率(除宽带直放站外)、操作及故障记录。

6.2.2.2故障管理功能

包括开门告警、电源故障告警、高功放故障告警、光纤链路告警、驻波比告警。

6.2.2.3遥控功能

包括高功放开关、增益、信道频率。

6.2.2.4系统安全管理功能

包括操作权限管理、操作记录管理、故障记录管理。

6.2.3本地参数查询、设置

包括高功放开关、增益、信道频率。

6.2.4本地维护管理

包括电源故障、电池故障、下行驻波比告警、功放故障、本振失锁。

6.2.5数据传输接口

应为电源及环境监测提供数据传输的接口,数据格式和协议应符合相关规定。

6.2.6电源与环境监测(可选项)

6.2.6.1通信电源监测

(1)可对交流配电盘的输入电压和电流进行测量及告警。

(2)可对整流模块的直流输出电压和电流、交流输出电压和电流进行测量,对整流器故障、过载、整流输出过压、欠压、启动、关闭、复位等工作状态告警。

(3)可对蓄电池的总电流、总电压、电压过放进行监测、告警。

6.2.6.2空调设备监测

(1)实现远程控制。

(2)监测空调的工作状态。

6.2.6.3环境监测

可监测温度、湿度、烟雾、水浸、非法入侵等。

6.3工作环境

直放站、干线放大器、漏泄同轴电缆以及天馈线应满足表4规定的工作环境条件。

表4工作环境要求

工作场所

车站

铁路区间

工作

温度

低温

-10℃,-25℃

-40℃,-25℃

高温

55℃

55℃

相对湿度

95%(30℃)

95%(30℃)

振动

10Hz~30Hz,0.38mm

30Hz~55Hz,0.19mm

10Hz~30Hz,0.75mm

30Hz~55Hz,0.25mm

振动方向

正常工作方向

正常工作方向

冲击

6g

6g

6.4电源要求

6.4.1直流供电电源为-48V(波动范围:

-40V~-57V)。

6.4.2交流供电电源为220V50Hz(波动范围:

车站220V±4444V,50Hz±155Hz;区间220V±6666V,

50Hz±155Hz)。

6.4.3直放站在交流供电条件下,电源系统应设防雷防浪涌装置,并配置蓄电池备用。

6.5可靠性要求

6.5.1可靠性指标定为产品平均无故障间隔时间MTBF和MTBF试验下限值θ1。

6.5.2直放站、干线放大器的MTBF≥50000h;MTBF试验下限值θ1值均不低于600h,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