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开学摸底考试答案解析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77702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237.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开学摸底考试答案解析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高三开学摸底考试答案解析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高三开学摸底考试答案解析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高三开学摸底考试答案解析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高三开学摸底考试答案解析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开学摸底考试答案解析答案.docx

《高三开学摸底考试答案解析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开学摸底考试答案解析答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开学摸底考试答案解析答案.docx

高三开学摸底考试答案解析答案

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2分)

1.美国研究人员将CO和O附着在一种钌催化剂表面,用激光脉冲将其加热到2000K,成功观察到CO与O形成化学键生成CO2的全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CO2属于酸性氧化物

B.CO与O形成化学键的过程中放出能量

C.钌催化剂可以改变该反应的焓变

D.CO与O形成化学键的过程中有电子转移

【考点】氧化还原反应;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催化剂的作用.

【分析】A.根据酸性氧化物为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判断;

B.形成化学键时放出热量;

C.催化剂只改变活化能,不改变反应的焓变;

D.根据CO转换成二氧化碳时碳的化合价升高.

【解答】解:

A.CO2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为酸性氧化物,故A正确;

B.形成化学键时放出热量,故B正确;

C.催化剂只改变活化能,不改变反应的焓变,故C错误;

D.CO转换成二氧化碳时碳的化合价升高,所以CO与O形成化学键过程中有电子转移,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性质,题目难度不大,注意把握酸性氧化物的定义和催化剂只改变活化能,不改变反应的焓变.

 

2.下列物质的应用不正确的是(  )

A.SO2可用于漂白纸浆B.碱石灰可用于干燥氯气

C.氢氟酸可用于蚀刻玻璃D.碳酸氢钠可用于中和胃酸

【考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钠的重要化合物.

【分析】A.SO2具有漂白性;

B.碱石灰与氯气反应,不能干燥氯气;

C.氢氟酸为弱酸,能够与玻璃中的二氧化硅发生反应,能够腐蚀玻璃;

D.碳酸氢钠与胃液中的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解答】解:

A.SO2具有漂白性,可用于漂白纸浆,故A正确;

B.氯气与碱石灰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次氯酸钙、氯化钙和水,不能用碱石灰干燥,故B错误;

C.氢氟酸和二氧化硅反应生成四氟化硅和水SiO2+4HF=SiF4↑+2H2O,氢氟酸可用于蚀刻玻璃,故C正确;

D.碳酸氢钠与胃液中的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可用于治疗胃酸(主要成分是盐酸)过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HCO3+HCl=NaCl+H2O+CO2↑,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性质和用途,题目难度不大,明确物质的性质是解题关键,注意对相关知识的积累,培养了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神农本草经》说:

“水银…镕化(加热)还复为丹.”《黄帝九鼎神丹经》中的“柔丹”“伏丹”都是在土釜中加热Hg制得的.这里的“丹”是指(  )

A.氯化物B.合金C.硫化物D.氧化物

【考点】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分析】在加热的条件下,金属汞可以和氧气发生反应得到氧化汞,氧化汞属于物质分类中的氧化物,据此回答.

【解答】解:

在土釜中加热Hg,金属汞可以和氧气发生反应得到氧化汞,氧化汞属于物质分类中的氧化物,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物质的分类以及氧化物的概念的理解知识,属于教材基本知识的考查,难度不大.

 

4.三氯异氰尿酸是一种极强的氧化剂和氯化剂,利用氰尿酸(如图1)与次氯酸在一定pH下反应可制备三氯异氰尿酸(如图2),若原料完全反应生成三氯异氰尿酸.则氰尿酸和次氯酸的物质的量之比应为(  )

A.1:

1B.2:

3C.1:

2D.1:

3

【考点】化学方程式的有关计算.

【分析】氰尿酸与次氯酸在一定pH下发生取代反应可制备三氯异氰尿酸,反应方程式为:

+3HOCl→

+3H2O,由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

氰尿酸与次氯酸在一定pH下发生取代反应可制备三氯异氰尿酸,反应方程式为:

+3HOCl→

+3H2O,所以氰尿酸和次氯酸的物质的量之比应为1:

3,故选D.

【点评】本题以三氯异氰尿酸为载体,考查化学反应的特点和应用,注意次氯酸的结构和性质,以及取代反应的特点,难度不大.

 

5.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50mL18.4mol•L﹣1浓硫酸与足量铜微热反应,生成SO2分子的数目为0.46NA

B.若由CO2和O2组成的混合物中共有NA个分子,则其中的氧原子数为2NA

C.某密闭容器盛有0.1molN2和0.3molH2,充分反应后转移电子的数目为0.6NA

D.常温下,1L0.1mol•L﹣1NH4NO3溶液中的氢原子数为0.4NA

【考点】阿伏加德罗常数.

【分析】A、浓硫酸随反应进行浓度变稀后不与铜继续反应;

B、由CO2和O2组成的混合物,分子中都含有2个氧原子,NA个分子物质的量为1mol;

C、合成氨的反应为可逆反应;

D、NH4NO3溶液中不但硝酸铵本身含氢原子,水也含氢原子.

【解答】解:

A、浓硫酸随反应进行浓度变稀后不与铜继续反应,50mL18.4mol/L浓硫酸与足量铜微热反应,生成SO2分子数目小于0.46NA,故A错误;

B、由CO2和O2组成的混合物,分子中都含有2个氧原子,NA个分子物质的量为1mol,由CO2和O2组成的混合物中共有个NA分子,其中的氧原子数为2NA,故B正确;

C、合成氨的反应为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彻底,故充分反应后转移电子的数目小于0.6NA.故C错误;

D、NH4NO3溶液中不但硝酸铵本身含氢原子,水也含氢原子,故溶液中氢原子的个数大于0.4NA个,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有关计算,熟练掌握公式的使用和物质的结构是解题关键,难度不大.

 

6.下列有关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铝溶于氢氧化钠溶液:

Al+2OH﹣+H2O═AlO2﹣+2H2↑

B.铜片投入少量FeCl3溶液中:

3Cu+2Fe3+═2Fe+3Cu2+

C.Ca(HCO3)2溶液与足量澄清石灰水混合:

Ca2++HCO3﹣+OH﹣═CaCO3↓+H2O

D.用铁棒作电极电解CuSO4溶液:

2Cu2++2H2O

2Cu↓+O2↑+4H+

【考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分析】A.电子、电荷不守恒;

B.反应生成氯化铜、氯化亚铁;

C.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

D.阳极Fe失去电子,阴极铜离子得到电子.

【解答】解:

A.铝溶于氢氧化钠溶液的离子反应为2Al+2OH﹣+2H2O═2AlO2﹣+3H2↑,故A错误;

B.铜片投入少量FeCl3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为Cu+2Fe3+═2Fe2++Cu2+,故B错误;

C.Ca(HCO3)2溶液与足量澄清石灰水混合的离子反应为Ca2++HCO3﹣+OH﹣═CaCO3↓+H2O,故C正确;

D.用铁棒作电极电解CuSO4溶液的离子反应为Cu2++Fe

Fe2++Cu,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离子反方程式书写的正误判断,为高频考点,把握发生的反应及离子反应的书写方法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复分解反应及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反应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7.下列装置或操作正确且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

加热分解NaHCO3B.

除去氯气中的少量氯化氢

C.

构成铜锌原电池D.

分馏石油

【考点】实验装置综合.

【分析】A.碳酸氢钠不稳定,加热时注意试管口略朝下;

B.二者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

C.锌置换出铜;

D.温度计位置错误.

【解答】解:

A.碳酸氢钠不稳定,加热易分解,装置正确,可完成实验,故A正确;

B.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二者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应用饱和食盐水,故B错误;

C.锌置换出铜,应将锌放在盛有硫酸锌的烧杯中,故C错误;

D.温度计用于测量馏分的温度,应位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较为综合,涉及物质的分离、制备以及原电池等知识,为高考常见题型,侧重学生的分析、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把握实验的严密性以及合理性的评价,难度不大.

 

8.科学家最新开发的一种新原理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是现行锂电池的7倍,该电池结构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电池放电时Li+向负极移动

B.电池放电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2Li++Li2O2+2e﹣═2Li2O

C.电池充电时,Li极应与外电源的正极相连

D.电池系统内进入二氧化碳及水对电池性能不会产生影响

【考点】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分析】A、原电池中,电解质中的阳离子移向正极;

B、原电池中,正极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

C、电池充电时,Li极应与外电源的负极相连;

D、根据锂易于水发生反应;

【解答】解:

A、电池放电时,是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原电池中,电解质中的阳离子移向正极,故A错误;

B、电池放电时,正极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即2Li++Li2O2+2e﹣═2Li2O,故B正确;

C、电池充电时,Li极应与外电源的负极相连,故C错误;

D、锂易于水发生反应,所以电池系统内进入水对电池性能会产生影响,故D错误.

故选:

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知识,注意二次充电电池在工作时的电极反应情况,难度不大.

 

9.1mol分子式为C7H12O4的酯在氢氧化钠溶液、加热条件下完全水解生成1mol羧酸钠和2mol甲醇,则符合该条件的酯的结构有(  )

A.4种B.5种C.6种D.7种

【考点】有机化合物的异构现象.

【分析】1mol分子式为C7H12O4的酯在氢氧化钠溶液、加热条件下完全水解生成1mol羧酸钠和2mol甲醇,结合不饱和度判断该酯为戊二酸与甲醇生成的二元酯,据此判断其同分异构体数目.

【解答】解:

1mol分子式为C7H12O4的酯在氢氧化钠溶液、加热条件下完全水解生成1mol羧酸钠和2mol甲醇,

C7H12O4的不饱和度=

=2,该有机物为饱和二元酯,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1分子羧酸和2分子甲醇,说明该羧酸为戊二酸,戊二酸可以看作两个羧基取代了丙烷上的2个H原子形成的,总共有4种结构,故形成的酯有4种,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及酯的性质,题目难度不大,明确酯的性质及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原则为解答关键,试题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及灵活应用能力.

 

10.下列各组物质中,物质之间通过一步反应就能实现如图所示变化的是(  )

选项

A

N2

NH3

NO

NO2

B

Na

Na2O

NaOH

Na2O2

C

SiO2

SiF4

H2SiO3

Na2SiO3

D

Al

AlCl3

Al2O3

NaAlO2

A.AB.BC.CD.D

【考点】氮气的化学性质;硅和二氧化硅;钠的化学性质;铝的化学性质.

【分析】A、氮气转化为二氧化氮,要两步进行氮气放电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再被氧化生成二氧化氮;

B、氢氧化钠无法转化过氧化钠;

C、SiO2无法一步转化为H2SiO3;

D、甲→乙:

Al

AlCl3;甲→丙:

Al

Al2O3;甲→丁:

Al

NaAlO2;丙→丁:

Al2O3

NaAlO2.

【解答】解:

A、氮气转化为二氧化氮,要两步进行氮气放电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再被氧化生成二氧化氮,不实现甲到丁的一步转化,故A错误;

B、氢氧化钠无法转化过氧化钠,故B错误;

C、SiO2无法一步转化为H2SiO3,首先二氧硅与强碱反应生成硅酸盐,然后再利用强制弱生成硅酸,故C错误;

D、甲→乙:

Al

AlCl3;甲→丙:

Al

Al2O3;甲→丁:

Al

NaAlO2;丙→丁:

Al2O3

NaAlO2,各步都可以实现一步转化,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无机物的推断,明确各物质的性质来分析转化发生的反应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注意某些转化中的答案是不唯一的,题目难度中等.

 

11.X、Y、Z、W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四种短周期主族元素,其原子核外L电子层的电子数分别为0、5、6、8,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

W>Y>Z>X

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

Y>W

C.单质沸点W>Z

D.X、Y、Z不能存在与同一离子化合物中

【考点】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关系.

【分析】X、Y、Z、W均为的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加,且原子核外L电子层的电子数分别为0、5、6、8,则X是H元素,Y是N元素,Z为O元素,W为第三周期元素;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7,X最外层电子数是1,Y最外层电子数是5,Z最外层电子数是6,则W的最外层电子数为5,则W是P元素,

A.电子层越多半径越大,电子层相同时,原子序数越大,半径越小;

B.同主族从上到下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减弱;

C.根据物质常温下的状态分析;

D.X、Y、Z可以形成硝酸铵.

【解答】解:

X、Y、Z、W均为的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加,且原子核外L电子层的电子数分别为0、5、6、8,则X是H元素,Y是N元素,Z为O元素,W为第三周期元素;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7,X最外层电子数是1,Y最外层电子数是5,Z最外层电子数是6,则W的最外层电子数为5,则W是P元素,

A.电子层越多半径越大,电子层相同时,原子序数越大,半径越小,则原子半径:

P>N>O>H,即W>Y>Z>X,故A正确;

B.同主族从上到下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减弱,则硝酸的酸性大于磷酸,即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

Y>W,故B正确;

C.常温下,P的单质为固体,O的单质为气体,则单质沸点W>Z,故C正确;

D.X、Y、Z可以形成硝酸铵,所以X、Y、Z能存在于同一离子化合物中,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涉及离子化合物判断、酸性强弱判断、物质熔沸点高低判断、元素周期律等知识点,正确判断元素是解本题关键,结合物质的结构性质解答.

 

12.下列有关实验现象或亊实解释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现象或事实

解释

A

检验待测液中SO42﹣时,先滴入稀盐酸,再滴入BaCl2溶液

先滴入盐酸可排除Ag+、CO32﹣、SO32﹣等离子干扰

B

制备乙酸乙酯时,导管应伸入试管至饱和Na2CO3溶液液面上方

乙酸乙酯易溶于碳酸钠溶液,防止发生倒吸

C

向Fe(NO3)2溶液中加入稀硫酸,试管口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溶液中NO3﹣被Fe2+还原为NO2

D

含Mg(HCO3)2的硬水长时间充分加热,最终得到的沉淀物的主要成分为Mg(OH)2,而不是MgCO3

Kw(MgCO3)<Kw[Mg(OH)2]

A.AB.BC.CD.D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分析】A.加盐酸排除干扰离子;

B.乙酸乙酯不溶于水;

C.向Fe(NO3)2溶液中加入稀硫酸,硝酸根离子在酸性条件具有强氧化性;

D.最终得到的沉淀物的主要成分为Mg(OH)2,而不是MgCO3,氢氧化镁更难溶.

【解答】解:

A.加盐酸排除干扰离子,再滴入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可检验硫酸根离子,故A正确;

B.乙酸乙酯不溶于水,乙酸与碳酸钠反应,乙醇与水互溶,碳酸钠可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解释不合理,故B错误;

C.向Fe(NO3)2溶液中加入稀硫酸,硝酸根离子在酸性条件具有强氧化性,则溶液中NO3﹣被Fe2+还原为NO,然后NO被氧化生成NO2,故C错误;

D.最终得到的沉淀物的主要成分为Mg(OH)2,而不是MgCO3,氢氧化镁更难溶,则Kw(MgCO3)>Kw[Mg(OH)2],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为高频考点,涉及离子的检验、氧化还原反应、物质制备实验等,把握实验原理、实验操作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13.25℃时,将amol.L﹣1、pH=m的一元酸HX溶液与bamol.L﹣1、pH=n的一元碱YOH溶液等体积混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a=b,则混合后溶液中一定有:

c(X﹣)=c(Y+)>c(H+)=c(OH﹣)

B.若m+n=14,则混合后溶液一定显中性

C.若混合后溶液中c(X﹣)<c(Y+),则该混合溶液一定显碱性

D.若a=b,混合后溶液pH<7,则混合溶液中一定存在:

c(Y﹣)=c(X﹣)+c(HX)

【考点】酸碱混合时的定性判断及有关ph的计算.

【分析】A.HX与YOH等物质的量反应生成盐YX,若为强碱弱酸盐则显碱性,若为强酸弱碱盐则显酸性;

B.若m+n=14,则氢离子浓度与氢氧根离子浓度相同;

C.根据电荷守恒分析;

D.若a=b,混合后溶液pH<7,YX为强酸弱碱盐,HX为强酸.

【解答】解:

A.HX与YOH等物质的量反应生成盐YX,若为强碱弱酸盐则显碱性,若为强酸弱碱盐则显酸性,由于不知道酸与碱的相对强弱,所以不能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则不能判断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浓度的相对大小,故A错误;

B.若m+n=14,则氢离子浓度与氢氧根离子浓度相同,若酸为弱酸,则酸过量,混合后显酸性,若碱为弱碱,则碱过量,混合后溶液显碱性,所以不能判断溶液的酸碱性,故B错误;

C.混合后溶液存在电荷守恒:

c(X﹣)+c(OH﹣)=c(Y+)+c(H+),若混合后溶液中c(X﹣)<c(Y+),则c(OH﹣)>c(H+),即该混合溶液一定显碱性,故C正确;

D.若a=b,混合后溶液pH<7,则YX为强酸弱碱盐,即HX为强酸,所以溶液中c(X﹣)=c(Y﹣)+c(YOH),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盐的水解原理的应用、离子浓度大小比较,侧重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考查,注意把握盐类水解原理,结合电荷守恒解答该题,难度中等.

 

14.已知反应2N2O5(g)⇌4NO2(g)+O2(g)的分解速率表达式为v正=k正.cm(N2O5),k正是与温度有关的常数,340K时实验测得的有关数据如下:

t/min

1

2

3

4

c(N2O5)/mol.L﹣1

0.133

0.080

0.057

0.040

v正/mol.L﹣1.min﹣1

0.0466

0.028

0.020

0.014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340K时,速率表达式中m=1

B.340K时,速率表达式中k正≈0.35min﹣1

C.340K时,若c(N2O3)=0.100mol.L﹣1,则v正≈0.035mol.L﹣1.min

D.若t=2min时升高温度,则m不变,k正减小

【考点】化学平衡的计算;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

【专题】化学反应速率专题.

【分析】A.由表中数据可知,c(N2O5)浓度之比等于v正之比,v正与c(N2O5)浓度成正比关系;

B.v正与c(N2O5)浓度成正比关系,则m=1,由任意一组数据根据v正=k正.c(N2O5)计算k正;

C.根据v正=k正.c(N2O5)计算;

D.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k正是与温度有关的常数,不影响m值,根据v正=k正.c(N2O5)判断.

【解答】解:

A.由表中数据可知,c(N2O5)浓度之比等于v正之比,则v正与c(N2O5)浓度成正比关系,故m=1,故A正确;

B.v正与c(N2O5)浓度成正比关系,则m=1,由2min数据可知,0.028mol.L﹣1.min﹣1=k正×0.080mol.L﹣1,解得k正≈0.35min﹣1,故B正确;

C.340K时,若c(N2O3)=0.100mol.L﹣1,则v正≈0.35min﹣1×0.35min﹣1=0.035mol.L﹣1.min﹣1,故C正确;

D.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k正是与温度有关的常数,不影响m值,根据v正=k正.c(N2O5)可知k正增大,故D错误,

故选:

D.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反应速率,侧重考查学生对数据的分析归纳,B选项中可以多次计算求平均值以减小误差.

 

二、(本题包括5小题,共43分)

15.二氧化锆是重要的耐高温材料、陶瓷绝缘材料.以锆英砂(主要成分为ZrSiO4,还含有少量Fe2O3、Al2O3、SiO2等杂货)为原料制备二氧化锆(ZrO2)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已知:

①ZrO2能与烧碱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Na2ZrO2,Na2ZrO2与酸反应生成ZrO2+

②部分离子在实验条件下开始沉淀和完全沉淀时的pH如下表•

离子

Fe3+

AP+

ZrO2+

开始沉淀pH

1.9

3.3

6.2

完仝沉淀pH

3.2

5.2

8.0

(l)经熔融后,锆英砂中Zr元素以 Na2ZrO3 (写化学式)形式存在,写出酸浸时生成Al3+、Fe3+的离子方程式:

 Fe2O3+6H+=Fe3++3H2O,AlO2﹣+4H+=Al3++2H2O 

(2)滤渣I的主要成分的名称为 硅酸 

(3)向过滤Ⅰ所得溶液中加氨水调pH=a,其目的是 除去Fe3+、Al3+ 然后继续加氨水至pH=b的范围是 b≥8.0 

(4)向过滤Ⅲ所得溶液中加入CaCO2粉末并加热,可得CO2和另一种气体,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NH4++CaCO3

Ca2++2NH3↑+CO2↑+H2O .

【考点】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物质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和基本操作综合应用.

【分析】锆英砂(主要成分为ZrSiO4,也可表示为ZrO2•SiO2,还含少量Fe2O3、Al2O3、SiO2等杂质)加NaOH熔融,ZrSiO4转化为Na2SiO3和Na2ZrO3,加过量盐酸酸浸,Na2SiO3与HCl生成硅酸沉淀,滤液中含有ZrO2+、Fe3+、Al3+,加氨水调节pH为5.2~6.2,使Fe3+、Al3+转化为氢氧化物沉淀,过滤,滤液中主要含有ZrO2+,再加氨水调节pH使ZrO2+转化为Zr(OH)4沉淀,过滤、洗涤,得到Zr(OH)4,加热分解,即可得到ZrO2.

(1)高温下,ZrSiO4与NaOH反应生成Na2SiO3和Na2ZrO3;酸浸时生成Al3+、Fe3+的反应是氧化铁和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偏铝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

(2)加过量盐酸酸浸,Na2SiO3与HCl生成硅酸沉淀,过滤,滤渣为H2SiO3;

(3)需用氨水调pH=a,使Fe3+、Al3+转化为氢氧化物沉淀,而ZrO2+不能沉淀,根据表中数据判断;加氨水至pH=b时,ZrO2+与NH3•H2O反应生成Zr(OH)4沉淀;

(4)过滤Ⅲ所得滤液中主要含有铵根离子,溶液显酸性,加入CaCO3粉末并加热得到氨气和二氧化碳.

【解答】解:

(1)高温下,ZrSiO4与NaOH反应生成Na2SiO3和Na2ZrO3,其反应的方程式为:

ZrSiO4+4NaOH

Na2SiO3+Na2ZrO3+2H2O,经熔融后,锆英砂中Zr元素以Na2ZrO3存在,酸浸时生成Al3+、Fe3+的反应是氧化铁和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偏铝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Fe2O3+6H+=Fe3++3H2O,AlO2﹣+4H+=Al3++2H2O,

故答案为:

Na2ZrO3;Fe2O3+6H+=Fe3++3H2O,AlO2﹣+4H+=Al3++2H2O;

(2)加过量盐酸酸浸,Na2SiO3与HCl生成硅酸沉淀,过滤,滤渣Ⅰ为H2SiO3,名称为:

硅酸,故答案为:

硅酸;

(3)需用氨水调pH=a,使Fe3+、Al3+转化为氢氧化物沉淀,而ZrO2+不能沉淀,根据表中数据可知:

pH在5.2~6.2时Fe3+、Al3+完全沉淀,而ZrO2+不沉淀;加氨水至pH=b=8时,ZrO2+与NH3•H2O反应生成Zr(OH)4沉淀,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ZrO2++2NH3•H2O+H2O=Zr(OH)4↓+2NH4+,所以b≥8.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