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要点.docx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要点.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要点
导论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重点把握第一,第二节
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定义: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2.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
第一个方面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派别;第二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存在,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在认识论上产生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区别。
3.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作用:
(1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的理论依据,(2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种哲学理论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主要把握第二,三小节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科特点:
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是以彻底的批判性为标志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也可以是马哲的功能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实践性,革命性,科学性,阶级性,批判性
第一章物质与世界(重点把握第一,三节
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1.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
2.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四者的关系:
(1时间和空间的含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认为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时间是一维性的,而且是由过去、现在到将来一个方向流逝,因而具有不可逆的特性;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和方位性,现实空间具有三维性特性。
认识时空的这些特性,对人类的生活具有重大的意义。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2物质运动和时空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认为物质运动和时间空间是不可分离的,首先,物质运动是时空的实在内容。
离开特定的物质运动过程,时间就是一个无法存在、不可想象的东西,(如年、月、日等;离开运动着的物质,空间就成了空无一物、不可想象的虚空。
其次,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的过程必须有时间性,即过程持续的长短和过程发生的先后;运动着的物质必须有空间性,即存在着体积的大小和坐标的方位。
(3时空的客观实在性和相对性
列宁说:
“唯物主义既然承认客观实在即运动着的物质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也就必然要承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
”而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为此就必须批判时空观上的唯心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也必须承认时空的相对性,即把时空的具体特性看作是可变的、有条件的。
在时空的客观实在性和相对性的关系问题上,有两种错误的观点:
一是借相对性来否定时空的客观实在性的唯心主义时空观念;二是反对相对性来固守形而上学不变论的绝对时空观。
(4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
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认为时间空间既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
的,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则是无限的。
承认整个物质世界在时空上的无限性,对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而对时空无限性的证明则是一个无限的认识过程。
第二节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地理环境及其作用。
人口因素及其作用。
生产方式及其决定作用。
第三节从物质到意识(重点
1.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
2.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3.意识的结构和功能:
1、意识是人类独有的精神现象,它有十分复杂的结构。
从高低层次看,有潜意识和显意识之别,在显意识中又有感性和理性的区分;从反映的领域看,有认知、情感和意志,认知向外,情感指内,意志把内外结合起来,直接控制人们的行动。
2、意识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人的行为中、在人的生理活动中、在对客观世界的变化上都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1意识使人的行为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创造性。
(2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可以起到控制和调节作用。
(3意识支配人的实践活动可以改造客观世界。
3、正确发挥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正确处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在坚持物质对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条件下,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性。
既反对机械唯物主义抹杀意识能动性的观点,也反对唯心主义夸大意识能动性的观点。
4.意识与人工智能
第四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什么?
马哲所说的世界物质统一性是什么?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或世界统一于物质是唯物主义对世界的本原问题所给出的答案,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原理。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辩证唯物主义首先坚持世界的统一性,在世界本原问题上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
2、其次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
3、最后辩证唯物主义提出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在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观、历史观等问题上把唯物主义观点贯彻到底。
第二章实践与世界(难点,重点把握第一节
第一节实践的本质和结构
1.实践的定义:
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包含着两层含义(1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2实践具有物质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
2.实践的基本形式:
一种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自然的物质生产活动;一种是人类为了进行物质生产活动而发生的社会交往活动。
除此之外,还派生出了两种实践活动形式:
一是从物质生产活动中派生的科学实验活动;二是从社会交往活动中派生的改造社会关系的社会变革活动。
第二节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1.实践主体的含义:
主体指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他担负着提出实践目的、操纵实践工具、改造实践客体,从而驾驭和控制实践活动的多种任务。
主体的社会结构。
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社会主体和人类主体。
2.实践客体的含义:
客体是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是进入主体对象性活动的领域,并同主体发生功能性关系,或为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
客体的基本类型。
自然形式的客体、社会形式的客体和精神形式的客体
3.主客体的相互关系
第三节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
1.主观世界含义:
指人的意识、观念世界,是人的头脑反映和把握物质世界的精神活动以及心理活动的总和。
2.客观世界含义:
客观世界。
指“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是人的意识活动之外的一切物质运动的总和。
从内容上看,它包括自然存在和人的社会存在。
3.自在世界的含义:
是指人类产生之前的自然界,又指人类活动尚未深入到的世界。
4.人类世界的含义:
是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世界,这个世界包括:
人化自然界,人类社会,精神世界。
5.实践的世界观的意义:
首先体现在,实践创造出一个与自在世界既对立又统一的人类世界,其次,不仅体现在世界的二重化以及人类世界的形成上,而且还体现在人类世界即感性世界的不断发展中。
第三章社会及其基本结构
第一节社会的实践本质和整体性
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重点掌握
2.社会结构的含义:
是指社会系统的基本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联方式。
3.社会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
社会性,开放性,实践性
第二节社会的经济结构
1.生产力的含义:
是在物质生产活动即劳动中形成的。
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构成了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2.生产关系的含义:
社会经济结构的内容就是生产关系,即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经济关系。
3.阶级的含义:
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阶级的划分是由于人们在特定的经济结构中处于不同的地位、结成不同的关系所决定的。
阶级的实质是对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不同而在经济上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或人群共同体。
第三节社会的政治结构
1.国家的含义:
国家的起源及其特征表明:
国家本质上是一个阶级概念,政治范畴,它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
第四节社会的文化结构
1.社会意识的概念: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中的一切精神现象的总和,它包括人的一切思想观念、心理活动和社会精神生产活动及其产品。
2.意识形态的含义:
意识形态是人类劳动,思维能力和社会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出现的产物。
3.文化结构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功能
第四章个人与社会(不考
第五章联系与发展
第一节联系的普遍性和发展的方向性
1.联系的含义:
辨证联系指的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不同方面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联系的基本特征:
(1联系具有客观性,(2联系具有普遍存在性,(3联系具有多样性,(4联系具有条件性
3.发展的含义:
发展是指前进的变化或进化,反映着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或是从一种运动方式中产生另一种运动方式的过程,从总体上概括世界由低级到高级,有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上升的有方向的运动。
第二节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
1.规律的含义:
规律是指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具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特点
第六章发展的基本规律(重点
第一节质量互变规律
1、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具有两种状态:
量变和质变。
因为任何事物都具有质和量的规定,都是质和量的统一,都是有限度的存在。
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和其它事物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量是同质事物相区别的外在规定性;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由事物的质所确定的量的变化范围或数量界限。
2、量变是事物存在期间的变化,是连续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产生和灭亡的变化,是间断的显著的变化。
量变意味着事物的存在和成长;质变意味着事物的非存在和转化。
因此,量变和质变是两种对立的变化。
3、量变和质变又是辨证统一的,它们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就是质量互变规律。
其具体内容如下:
(1量变和质变相互依存: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巩固着量变的成果,是新的量变发生的前提。
(2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
在事物的量变过程中,存在着部分质变的情况;在事物的
质变过程中存在着量的扩张现象。
(3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
量变引起质变;质变产生新量变。
如此循环,形成不断地新陈代谢过程,质量互变规律就存在于这个过程之中。
4、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必须在量变和质变的辨证统一关系中理解和把握规律的内容,如果人为地割裂二者的辨证关系,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的错误。
“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就是这样的错误观点。
5、学习质量互变规律,掌握质变和量变的辨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要有远大的奋斗目标,又要有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既要反对“左倾”冒险主义,又要反对右倾保守主义。
第二节对立统一规律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作用
1、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自身的矛盾推动的,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辨证矛盾。
辨证矛盾是标志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不同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的哲学范畴。
要理解辨证矛盾,就必须进一步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2、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相互转化的性质;矛盾斗争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排除、相互否定、相互分离的趋势。
矛盾斗争性寓于矛盾同一性之中,矛盾同一性以矛盾斗争性为前提。
割裂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的辨证关系,就会歪曲辨证矛盾,或者导致绝对斗争性,或者陷入抽象同一性。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
1、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认为: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掌握矛盾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学会用“一分为二”或“两点论”的方法分析问题。
2、矛盾的存在又是特殊的,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认为:
每一事物的矛盾都有其特点;事物发展过程每一个阶段上的矛盾也都有其特点;简单事物中的矛盾双方各自的地位不同,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别;复杂事物有两个以上的矛盾,由于矛盾地位不同,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矛盾主要方面决定的;由于每个事物的性质不同,因此,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就必须不同。
掌握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学会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对待”和“重点论”的方法认识和处理矛盾。
3、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之间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特殊性之中,矛盾的特殊性被矛盾普遍性所规定,二者不可分离,而且它们之间的区别也是相对的。
掌握二者的辨证统一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学会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起来,分析和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避免犯“折中主义”和片面性的错误。
4、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辨证关系是对立统一规律的精髓,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依据,也是我们党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依据。
第三节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肯定与否定
1、肯定和否定的含义
事物矛盾的不同方面在事物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我们把占统治地位并决定事物性质的矛盾方面称为肯定,把处于被统治地位且同事物性质相反的矛盾方面叫做否定。
肯定和否定辨证统一、不可分割,但否定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唯物辩证法着眼于事物的发展,所以更看重否定的作用。
2、辩证否定观的含义
唯物辩证法对否定的理解是辩证的,是以肯定和否定的辩证统一关系为基础的。
这种辩证否定观认为: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是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否定。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则认为:
否定是它物的否定;是单纯的否定;是否定一切。
3、掌握辩证否定观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关系。
辨证否定观要求我们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论。
二、否定之否定及其实质
1.否定之否定:
事物由于自身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必然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过程,否定之否定就是概括这个过程的哲学范畴。
这个过程具有规律性,就被称为否定之否定规律。
2.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特点、内容和方法论意义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特点是:
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周期性。
内容是:
(1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的前进性趋势,即事物发展的方向是由低级阶段到高级的前进上升运动。
(2指明了事物发展过程的曲折性路径,即事物发展的道路是由肯定到否定、再到肯定的曲折过程。
(3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性趋势和曲折性道路是辩证统一的,即事物的发展必须通过曲折性道路,才能实现由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前进上升运动;事物的发展只有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过程中的道路才能被称为曲折性道路。
割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辨证统一关系,必然会导致形而上学的“直线论”和“循环论”错误观点。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客观的普遍性的规律,只有正确理解这个规律实质和存在的原因,才能坚持它的客观普遍性。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揭示事物发展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事物的矛盾运动规律的展开和体现,只有抓住矛盾运动规律,才能真正懂得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对我们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掌握否定之否定规律,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的发展趋势和道路。
在对待社会发展和人生道路问题时,才能坚信前途是光明的,树立乐观主义的生活态度;才能意识道路是曲折的,磨练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
第七章历史规律与社会形态的更替(重点,难点
第一节历史运动的规律及其特殊性
1.阶级斗争的规律及其历史作用
1.阶级斗争
利益根本对立的不同阶级之间的对抗和冲突,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殊表现形式。
阶级斗争的轴心是经济利益。
阶级利益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历史上,
一切统治阶级总是凭借它们所占有的生产资料和在生产体系中所处的统治地位.对被剥削阶级实行压榨和掠夺。
为了使其经济利益得到维护和最大限度的满足,它们必然要对被剥削阶级实行政治统治和思想控制。
被剥削阶级为了摆脱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就不得不进行反对剥削阶级的斗争。
同阶级的存在相伴随,必然出现阶级斗争。
2、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构成了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过程中。
(2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
第二节历史规律的实现途径
(四种途径都要掌握,尤其要掌握人民群众的作用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指社会居民中的大多数,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人们。
在人民群众中包含着推动历史进步的英雄人物,因为人民群众是一个集合概念。
人民群众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其中劳动人民始终是人民群众的核心和稳定部分。
2、人民群众作为历史主体,它对社会历史的创造作用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人民群众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其次是人民群众的活动成为社会精神财富创造的源泉,而且他们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最后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人民群众虽然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但他们不能随心所欲的创造历史。
因为他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各种历史条件的限制,在不同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显然是不同的。
4、因此,唯物史观在强调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时,不能夸大这种作用,否则就会在对待人民群众的问题上,产生群众运动“天然合理论”的错误观点,最终滑向唯心史观。
第三节社会形态的更替及其多样性(着重掌握第二小节
2.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和选择性
1、社会发展表现为在生产力推动下,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的演变过程,这是一个不依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
这说明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表明社会发展过程具有决定性特征。
2、同时我们还应看到,社会发展不同于自然界的发展过程,社会发展是人的活动的结果。
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因此,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就存在着人的选择性特征。
3、社会发展的决定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人们能动活动的整体的、最终的结果中,而在人们个别的、局部的活动中,在人们开始的活动过程中,则表现了人们对社会发展过程的能动选择作用。
正是人们的能动选择作用,才是社会发展过程呈现出多样性特点。
第八章---第十章认识与实践,认识过程,基本方法
第一节认识的发生
1、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看作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1实践促使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发生分化,为认识的发生提供了可能性。
认识主体是具有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且从事认识活动的人;认识客体是被实践活动纳入到人的观察和思考范围之内的客观世界。
(2实践活动的操作方式内化为人脑的思维模式,使人脑具备了意识的机能,为认识活动的发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3实践活动的社会性扩大了人际交往,加强了社会交流,促进了语言的发生,使人的认识可以超越个人经验的狭隘性和直观性,为认识活动的发生产生了必要性和迫切性。
第三节认识的本质
1、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产生之前,对认识本质的理解大体上有三种观点:
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观点,不可知主义的怀疑论的观点和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
(2认识是主体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原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坚持的理论前提。
第三节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一、归纳和演绎
1、归纳是思维由个别的经验认识上升到一般的理论认识的方法;演绎是思维由一般的理论认识下降到个别的经验认识的方法。
归纳和演绎是两个方向相反的思维方法。
2、辩证思维要求把归纳和演绎两个相反的思维方法统一起来,因为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没有归纳就没有演绎的大前提;演绎又是归纳的前导,没有演绎就无法确定归纳的目的和方向;在现实的思维活动中,归纳和演义是相互补充,不可分离的
二、分析和综合
1、分析是在思维中把对象分解为组成要素、并对其组成要素加以研究的方法;综合是在思维中把组成对象的要素结合起来,并对这个结合起来的整体加以研究的方法。
一个重在分,一个重在合,二者相对立。
2、辩证思维要求把分析和综合统一起来,因为分析和综合是相互依赖的:
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又是分析的前导。
分析和综合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三、抽象和具体
1、抽象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是指,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些属性抽取出来、并舍弃其它属性的逻辑方法;具体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是指,在思维中把抽取出来的各种规定性综合起来,形成思维中的具体。
2、思维活动由感性的具体经过理性的抽象,才能由现象进到本质;由理性的抽象经过理性的具体,才能由抽象本质进到具体本质,达到理性具体。
因此抽象和具体是两种既对立又统一的思维方法,没有抽象就不可能有具体;而没有具体,抽象就是片面的认识。
四、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1、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是建构科学理论体系的方法。
逻辑指的是理论体系的内在关系;历史一方面是指研究对象的发展过程,另一方面是指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过程。
2、科学的理论体系首先应当是一个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但这种逻辑体系的建构不是单纯的概念演绎过程,而是按照研究对象自身的发展过程和规律,特别是在总结概括了关于研究对象的认识发展史之后,才能建立起正确反映历史的逻辑体系。
3、科学理论体系的建构是理性认识依靠逻辑力量能动地再现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因此,理性认识的逻辑不可能简单地描述历史事实和过程,而是要抓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内在联系或本质关系。
这样逻辑和历史的统一就不是完全的一致,而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十一章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含义和客观性
1.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真实的道理。
2、真理是客观的,因为真理中包含着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并且可以通过客观的标准——社会实践来检验。
由于真理的客观性,真理也被称为客观真理。
3、坚持真理的客观性,也就是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就必须在真理问题上批判主观真理论。
多元真理论、实用主义真理观在真理问题上都是主观真理论。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绝对性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真理发展过程中本性的不变性。
真理的本性就是主观和客观的符合或正确的认识,它同谬误有本质的区别。
因此,在真理的发展过程中,当新的真理代替了旧的真理时,不能因为真理的发展就把旧的真理看作是谬误。
主观和客观的符合这个本性不会因为真理的发展而改变,这就是真理的绝对性或不变性;二是指真理内容的完全正确性。
对客观世界完全正确的认识是人类认识的最终奋斗目标,人类认识的任务就是要通过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
人类认识的至上性和客观世界的可知性,也说明了人类能够趋近绝对真理。
2、真理的相对性也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真理发展过程中内容的可变性。
真理的内容是具体的,是一定条件下特定的主体对特定的对象的正确认识,真理的发展意味着这些条件、主体和客体的改变,从而真理的具体内容也必然会发生变化。
二是指真理发展过程中内容的不完全正确性。
在真理发展过程中,原有的真理在反映客观世界的广度和深度方面的历史局限性才能显露出来,从而表明这些真理内容的正确性是不完全的、近似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辨证统一的。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依存和渗透,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