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生态旅游与北京可持续发展学校课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70655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4.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生态旅游与北京可持续发展学校课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发展生态旅游与北京可持续发展学校课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发展生态旅游与北京可持续发展学校课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发展生态旅游与北京可持续发展学校课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发展生态旅游与北京可持续发展学校课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展生态旅游与北京可持续发展学校课题.docx

《发展生态旅游与北京可持续发展学校课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生态旅游与北京可持续发展学校课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发展生态旅游与北京可持续发展学校课题.docx

发展生态旅游与北京可持续发展学校课题

发展可持续生态旅游的探讨――以北京为例

一、研究意义

生态旅游是近年来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也是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热门话题。

1999年是中国国家旅游局规定的生态旅游年。

世界人士预测,以走向保护区、亲近大自然为主题的"生态旅游热"将在全球兴起。

就在人们为我国旅游业面临难得的机遇而欣喜若狂时,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是旅游业对环境造成的近期和远期的危害。

特别是目前有的人打着生态旅游的旗号,而实际上却做着破坏环境的旅游。

因此,必须对生态旅游的真正内涵加以研究,研究生态旅游的理论依据也是旅游学科发展,特别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必要内容;本课题以北京为典型例子来研究,为北京旅游业,特别是北京的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初步的设想及探索。

旨在以此来保护我们的自然景观与文化遗产,使旅游业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

二、生态旅游的形成与发展

1、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

20世纪70年代以前,生态旅游只是一个和自然旅游相一致的概念,没有人加以总结,在实践中也只是西方国家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主的自然旅游,没有形成实际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只是引起了旅游学者及实践家们的注意。

20世纪80年代: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经营创新,主要是旅游业出现了新的环境及经营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大多数观点认为“生态旅游”一词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os-Lascurain)在20世纪80年代初首次提出。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生态旅游是保护和发展的工具。

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的召开,在世界范围内提出并推广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之后,生态旅游才作为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形式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的研究和实践。

虽然旅游与环境这个与生态旅游密切相关的问题早在70年代初就引起了旅游界的注意,但是“生态旅游”这一概念是经由国外传入我国并逐渐被接受的。

直到1993年9月份,在北京召开“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会议”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的文件,才标志着生态旅游概念在中国第一次以文件形式得到确认[?

]。

1995年在西双版纳召开了“中国首届生态旅游研讨会”,此次大会是由中国旅游协会、生态旅游专业委员会与有关单位共同组织的,有118位学者出席研讨。

会议就生态旅游的定义、内涵;生态旅游与自然旅游保护的关系;如何在生态旅游中开展环境教育;中国生态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和持续利用的总体战略;生态旅游线路的优选等问题进行了研讨,会上还发表了《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的倡议》,标志着我国对生态旅游的关注和生态旅游研究的起点。

研讨会后有关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章在各个刊物上频频发表,使“生态旅游”这一概念迅速在国内被普遍地接受。

此后,在近十年中,有关生态旅游研究的大量文献和资料都集中在对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内涵的解释、功能的探讨、特征的描述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很多的专家和学者根据中国国情,赋予“生态旅游”概念以中国特色。

国内出现的“生态旅游”的定义达几十种之多,有些概念和定义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甚至是争议,一时间对生态旅游的内涵众说纷纭。

近期更多的关注中国生态旅游实践的研究。

在对实践的研究上,大致形成了两个热点,一个是对我国开展生态旅游条件的判断和注意问题的研究,一个是针对特定区域的生态旅游规划案例研究。

2、发展生态旅游的原因及现状

与其它旅游形式的旅游活动相比,生态旅游具有区位上的自然性、层次上的高品位性、利用上的可持续性和内容上的专业性等突出特点,它符合近年来在游客中十分盛行的“崇尚自然”、“返朴归真”及“天人合一”的旅游心态,是国际国内旅游业发展一个重要方向和趋势。

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自然、热爱自然、走进自然、保护自然,提倡绿色消费,倾向于选择不受污染的生态产品。

这种市场需求的转变为生态旅游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总的来说,生态旅游在近期迅速兴起和发展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人类社会对环境质量的普遍重视。

2、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自生态旅游产生以来,它就以不同寻常的速度传播开来。

生态旅游年增长率达到20%~25%。

目前,生态旅游在我国已经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把1999年定为生态旅游年。

全国各地都在兴起生态旅游热潮,带动了旅游业及相关行业的发展,我国生态旅游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

缺乏对生态旅游的正确认识;缺乏统一规划,盲目开发;游客严重超载,超出了生态旅游区的生态承载能力;管理水平低下,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另外,对生态旅游的理论研究严重滞后,难以有先进的理论来指导快速发展的生态旅游,这对旅游业来说是十分不利的,同时也不利于旅游学科的发展。

二、生态旅游主要研究的核心内容

1、生态旅游、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者概念的新界定

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Lascurain)于1983年首次提出。

当时就生态旅游给出了两个要点,其一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其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

在全球人类面临生存的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球,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短短十六年后的今天,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内涵也得到了不断的充实,针对目前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的状况,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一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回归大自然旅游”和“绿色旅游”;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二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

同时,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生态旅游,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

国内外学者也给出许多不同的定义。

澳大利亚联邦旅游部1994年在制定其《国家旅游战略》时,在汇总各种定义的基础上,为了使之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将生态旅游定义为:

“以大自然为基础,涉及自然环境的教育、解释与管理,使之在生态上可持续的旅游”。

[?

2]

世界银行环境保护署和生态旅游学会给生态旅游的定义是:

“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去了解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它不会破坏自然,而且它会使当地社区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山禾,2004)。

日本自然保护协会(NACS-J)对生态旅游的定义(山禾,2004)是:

“提供爱护环境的设施和环境教育,是旅游参加者得以理解、鉴赏自然地域,从而为地域自然及文化的保护,为地域经济做出贡献。

宋伟良认为生态旅游是“生态与旅游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其实质就是运用生态学思想指导包括旅游目的地、旅游者、旅游业在内的旅游系统的有序发展。

生态旅游是一种依赖当地资源的旅游,旅游对象是原生、和谐的生态系统;是一种带责任感的旅游;是一种高品位性的旅游活动。

[?

1]

梁仁君(2001)认为,生态旅游实质应包括三层含义:

一是生态旅游必须是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满足人类回归大自然的强烈愿望;二是生态旅游要体现环境保护意识,不能以资源的消耗为代价来获取经济利益,以区别于传统的旅游业;三是生态旅游要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为前提,增加足够的就业机会,并同时为当地创造足够的经济效益。

卢云亭等(2000)对生态旅游的定义为:

生态旅游是以生态环境伦理为指导,在自然场合中开展的既能使人们获得生态体验和知识,又能使他们尽到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责任的一种特殊旅游。

或者说是以生态为基础,以保护环境为目标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自然旅游。

杨桂华等(2001)认为:

生态旅游业是以生态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基础,为生态旅游者的生态旅游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其所需商品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

另外,还有国际生态旅游协会1991年定义:

生态旅游是“负责任的”旅游模式,这种旅游以环境保护和提高当地群众生活质量(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有限的经济创收有本质的差别)为目标。

笔者认为,无论其定义如何,对生态旅游系统的研究应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引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景观学等基本理论和方法,对生态旅游系统的系统性、独特性、结构及生态旅游能量流等方面进行研究。

生态旅游开发要建立在对生态旅游环境系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旅游环境要素和生态系统特征进行分析评价,研究各种旅游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生态敏感区域对旅游活动的抗干扰能力,以及旅游生态系统的优化途径等,为生态旅游开发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按照生态旅游资源的属性,可以把生态旅游资源分为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系统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系统两大类型。

1)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系统:

主要包括以下四类:

一是地文生态旅游资源,包括:

(1)地质景观生态旅游资源,如岩石、矿物、古生物化石、火山、地震遗迹等;

(2)地貌景观生态旅游资源,如山岳景观、岩溶景观、海岸地貌等。

二是水体生态旅游资源,包括河流、湖泊、温泉、瀑布、海滨等。

三是气候天象生态旅游资源,包括宜人的气候、天象奇观等。

四是生物生态旅游资源,包括森林生态旅游资源、草原生态旅游资源、古树名木与奇花异卉、珍稀动物及其栖息地等。

2)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系统:

主要包括两类:

一是人工自然型生态旅游资源,包括园林生态旅游资源、农业生态旅游资源、森林公园、植物园、动物园(含野生动物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野营地等。

二是人造文化型生态旅游资源,包括历史文化遗产、民族风情、特种纪念馆和纪念地等。

生态旅游者原则上来说不同于大众化的旅游者,因为生态旅游要付出比大众化旅游更多的费用,生态旅游者是具有对生态环境感兴趣,并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

生态旅游者是比大众旅游者具有更高素质的以欣赏生态环境美,保护生态环境的旅行者。

2、生态旅游与生态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生态旅游是以保护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历史文化遗产为前提,以环境伦理教育和普及生态环保知识为主要内容的专项旅游形式。

生态旅游以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为前提,旅游服从于保护,生态核心区禁止旅游;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经济效益服从生态和社会效益,以长远利益为主,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

生态旅游资源具有“脆弱性”,其可从以下两方面的理解:

一是把生态旅游资源“脆弱性”定义为生态旅游资源本身所具有的容易受到外界(自然的或非自然的)破坏,从而失去自身的平稳性、坚强性,并最终导致生态旅游资源的消亡。

二是生态旅游资源本身具有不适应过度的市场发展和需求,即易受到市场影响,有与市场过度需求相矛盾的一面,也就是“不适应性”。

[?

3]

从生态开发的观点看,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是相辅相成的。

良好的资源与环境条件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资源和环境就是保护旅游。

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得越好,保护区的地位就越高,对游人的吸引力就越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越高,继而再把经济效益反馈到保护区的建设方面,使保护区走上良性循环。

也只有在适度的开发利用中保护,才能给保护予物质保障,也产生实质性的意义,使保护得到贯彻,生态旅游是一种促进保护的旅行。

它是以欣赏和研究自然景观,野生动植物以及相关的文化特色为目标,通过为保护区筹集资金,为地方居民创造就业机会,为社会公众提供环境教育等方式而有助于自然保护和持续发展的自然旅游。

总之,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利用,在开发利用中保护的原则。

3、生态旅游的影响因素

发展生态旅游在我国还是处于非正常时期,基本上是为打着生态牌而发展旅游,以求得短期的吸引力,获得短期效益。

影响生态旅游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有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文化、当地社区发展现状等。

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旅游的最基本前提,只有具有优美的(原)生态环境的地区才能考虑发展生态旅游,给游客提供美好的理想的旅游目的地,同时也给生态环境的保护带来物质的保证。

不具有较好美誉度的生态环境资源的地区是不能开展生态旅游的,否则就是大众化旅游或谈不上成为旅游目的地。

社会经济状况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必须条件,生态旅游本身以一种以保护自然为主题的高尚旅游行为,主旨并不是为了则重经济,前期资金投入是基本保障,欠发达地区必须有政府来承担,但往往因当地政府及居民在经济都不富裕,难以有足够的资金投入而急于开发,从而产生了不应有的损毁。

社会文化素质高低是影响旅游的另一重要条件,特别是对生态旅游的影响更大,生态旅游本身要求旅游者有相当的文化素质,旅游者都要求是以热爱自然环境,自觉保护自然环境的高素质者;同时也要求当地社区居民也具有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并具有发扬该地区传统优秀文化的能力;还要求管理者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及实施保护的能力。

当地社区发展状况也是重要条件之一。

当地社区整体状况良好是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条件。

没有良好的社会治安,没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没有良好的交通条件,没有良好的文明素质,没有良好的好客热度等等,都难以形成规模化旅游,生态旅游更是如此,生态旅游不象大众旅游,往往是以探险探奇观稀观怪为主题,没有这些社区因素的保障,难以形成生态旅游。

4、生态旅游规划管理重点与市场营销方向

生态旅游规划及管理要采用适度、适量及与自然和谐的原则。

生态旅游规划的各项目(基本服务设施、交通设施等)的建设及修建要首先要遵从景区的自然气候、地貌、生物等特色而立。

原材料也应就地取材。

其次是要考虑景区的可持续的容量,要考虑适时、适量地开放景区,不能单纯以收取门票收入为目的。

再就是其它服务导游系统,如解说系统、标识系统,都要以原地材料为主,设计要生态美观,又要有提示导游作用。

生态旅游市场营销不象大众化的营销路子,要有针对性、专属性,生态旅游是一项目不同于大众化旅游的高素质的享受生态美的旅游,受众是具有高素质的喜爱自然又乐于保护自然的比较富裕的游客。

主要营销对象是学生、科研工作者(专家)、现代白领、老年人,及积极的生态主义保护者等。

5、生态旅游的特色

生态旅游以认识自然,欣赏自然,保护自然,不破坏其生态平衡为基础的生态旅游具有观光、度假、休养、科学考察、探险和科普教育等多重功能,以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生态景观为消费客体。

旅游者置身于自然、真实、完美的情景中,可以陶冶性情、净化心灵。

她与传统旅游活动不同的重要意义在于游览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当地的民族风俗和传统文化得以完整地保存,不至于因为旅游的开发导致当地人文、地理环境的破坏。

对于游客而言,参与生态旅游可以在领略世界各地的原始风光和原汁原味的民族风俗、民族文化,又使当地的经济得以发展,但其原有的一切景色和文化不受丝毫破坏,为他人、为世界保留下这些珍贵的历史印记。

生态旅游的提倡,使普通游客开始关心那些生活在边远地区的民族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以及他们世代相传的特殊文化;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被大众所瞩目,置身原始自然的美丽风光让人们体会到良好生态环境带来的种种美好感受,为保护环境尽自己所能。

生态旅游不同于传统的自然旅游、农业旅游、探险旅游与文化旅游等,自然旅游重于欣赏自然风光,没有注重景区的生态保护及当地的贫穷状况,农业旅游注重农业生产的体验、农家生活的体验及农村风光的欣赏,也没有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探险旅游及文化旅游也都是为了个人某种心理好奇感及求知求新感而产生的行为,也没有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其目的之一。

总之,生态旅游不同于传统旅游的最大区别在于其着重生态环境的欣赏及保护,而不是完全的经济目的,是为了更有效的保护好人类居住的地球上少有的原生态自然环境,同时也为人类所利用,为人类生活创造更好的空间。

生态旅游对游客的要求:

1.在参观一个地方之前,要了解当地的自然和文化特点。

2.尊重访问目的地文化,不要将自已的文化价值强加于人,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

3.不接近、不追逐、不投喂、不搂抱、不恐吓动物,参观野生动物时,不要穿鲜艳的服装。

4.自觉做到不踏踩贵重植物。

不采集受保护和濒危的动植样品。

5.不购买、不携带被保护生物及制品。

6.不丢弃垃圾、不污染水土,去特殊地区要备用具,将垃圾运回。

7.积极参加保护自然生态的各种有益活动。

8.不强行穿越核心保护区,自觉遵守保护规则,做文明有素质的生态保护者。

9.通过旅游实践,了解自然对人自身的要求,对自己的日常生活与环境的关系取得更清楚的认识。

三、生态旅游开发的理论依据

1、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

它所追求的目标是:

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

4]。

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予鼓励,对环境不利的经济活动应予摒弃。

在发展指标上,不单纯用国民生产总值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指标,而是用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生活等多项指标来衡量发展。

这种发展观较好地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有机地统一起来,使经济能够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可持续发展总体上包括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三个基本层面,它们之间互相关联而不可分割。

生态可持续是基础,经济可持续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是目的。

人类共同追求的应该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这就是生态旅游追求的基本目标,因而发展生态旅游首先得以可持续理论为基本的理论原则。

2、区位理论

区位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空间之间相互关系的学说,简单地说,区位是指社会、经济等活动在空间上分布的位置。

最初由德国经济学家屠能(T.H.Von,1783~1850),根据农业布局与市场的关系,探索了因地价不同而引起的农业分带现象,在1826年发表的名著《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关系》。

屠能区位认为:

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自然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其中尤其是农业生产用地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

这样,为了突出区位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屠能建立了著名的“孤立国”模式[?

5],这是一种农业生产空间配置的理想模式。

同理,运用这一原理,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及制订生态旅游市场营销战略时,应考虑生态旅游资源的优势度指数、周边地区及交通运输等其它基础设施状况。

运用好这一原理,对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及生态旅游市场的开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自然资源分异理论及物候学原理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生物等多种要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其中每个要素在地球表面上都呈现出一定的分布规律,这就必然造成这个综合体的客观存在表现出规律性分布特点。

自然地理环境的这种按其位置、条件的不同,分化成不同类型的现象,在地理学中被称为地域分异,反映地域分异的客观规律,称为地域分异规律(蔡玉梅,1999)。

由于太阳辐射及地球内能分布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空间上或时间上的作用是不平衡的,两者在地表自然界中的异质的特殊作用,分别决定了地域分异的两个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性,即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刘南威,郭有立,1998)。

纬向地带性是地带性规律在地球表面的具体表现。

在热量分带的基础上,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纬线延伸,按纬度发生有规律的排列,而产生南北性的地域分化。

表现为:

热量带影响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降水量和降水季节不同,由于不同气候带内降水量和降水季节不同,因而地表水资源分布及水文过程也具有地带性特征。

经向地带性是非地带性规律在地表的具体表现。

由于海洋和大陆两大体系对太阳辐射的不同反向,导致自然地理要素按经度由海向陆发生有规律的东西向分化。

垂直地带性是指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随地势高度发生垂直更替的规律。

它是叠加了地带性影响和非地带性在地表垂直方向的具体表现。

垂直地带性是根据山地、海拔每上升100米而气温下降0.6℃的气温垂直差异而呈现如平地的自南向北的纬度地带规律。

这种垂直结构就形成山地不同高度的物候资源环境。

物候学是研究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季节活动等物候现象,分析了解自然界动植物和环境条件的周期变化的相互以及自然季节变化规律的科学。

物候现象非常广泛,大自然中,那些受环境(气候、水文、土壤)影响出现的、以年为周期的自然现象,都属于物候现象。

包括三方面:

(1)植物物候,又称为作物物候,如各种植物发芽、展叶、开花、叶变色、落叶等现象,农作物生育期中的物候现象。

(2)动物物候,如候鸟、昆虫及其他动物的迁徙、初鸣、终鸣、冬眠等现象。

(3)各种水文、气象现象,如初霜、终霜、结冰、消融、初雪、终雪等自然现象。

物候学的研究对象是考察物候现象的南北差异、东西差异、垂直方向上的差异以及物候现象的古今差异。

从时间和空间的分布阐述气候变化与动植物的相互关系,从中发现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研究大自然的变化规律和指导生产活动。

如以物候现象进行四季划分,以自然历预告农时等。

作自然地理区划时,也要以物候作依据。

自然资源分异规律及物候学原理告诉人们,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自然资源环境特色,在开发旅游资源时,要尊重自然资源分异性,不能没有区分,各地开发模式雷同,重复开发,开发生态旅游更需注意自然资源的分异性形成的自然资源的特色性,因为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生态环境形成条件,因而要以地域特色生态环境为开发主题,从而形成旅游资源的差异性、唯一性及稀奇性,也保持了旅游产品对游客的神秘性,增加了游客的好奇心,最终带动了生态旅游的持续发展。

4、景观生态理论

R.Forman和M.Godron(1986)在合著《LandscapeEcology》一书中,提出7条景观生态学一般原理:

(1)、景观结构和功能原理

(2)、生物多样性原理(3)、物种流原理(4)、养分再分配原理(5)、能量流动原理(6)、景观变化原理(7)、景观稳定性原理。

我国学者肖笃宁(1999)将景观生态学的核心概念总结为:

景观系统整体性和景观要素异质性;景观研究的尺度性;景观结构的镶嵌性;生态流的空间聚集与扩散;景观的自然性与文化性;景观演化的不可逆性与人类主导性及景观价值的多重性。

发展生态旅游要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考虑景观格局特征及变化,特别在做旅游规划时,必须运用景观生态原理设计区域内景观布局,组织景观时空顺序,发挥区域内的景观观赏及生态功能,使景区的开发具有持续效应。

5、市场细分及营销战略理论

旅游市场细分是指根据旅游者需求的差异性,将一个整体旅游市场划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顾客群,就构成一个细分市场或子市场。

在各个不同的细分市场,顾客需求有较为明显的差异。

常见的细分标准有:

地理因素、人文因素、购买行为因素和心理因素。

按照市场细分理论,做生态旅游营销必须注意市场细分,因生态旅游是一种高级的旅游活动方式,形成条件较为苛刻。

在地理区位因素来说,对国内市场要注重大城市消费群体,对国际来说要针对欧洲、美洲等发达地区及国家;从人文因素及购买行为来论要注重大中城市中有文化素养的高收入群体、家庭条件较好的在校学生、离退休老年人;从心理因素来论,注重的是具有生态保护情节的且有求知求新求异意识的群体,只有这些热爱自然,有积极生活态度的高素质者才可能有产生生态旅游的动机,并可能成行。

生态旅游的营销战略不同于一般的大众旅游的市场营销战略,其关键点是针对高素质且有相当的购买能力者。

四、北京发展可持续生态旅游的研究

一)、北京生态旅游的现状分析

1、北京发展生态旅游的需求

北京是个特大型城市,人口数量巨大,水土地资源贫泛,空气污染严重,但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区位条件优越,人口质量较高,为顺应市民走向自然,回归自然,缓解的生活工作压力,提高自身素质,获得自然知识的教育,发展北京生态旅游已是客不容缓的课题;另一方面也是和谐发展的需求与途径。

在北京发展生态旅游有着巨大的潜在市场及服务功能,是生活质量提高的充分体现。

2、北京生态旅游资源的特色

北京旅游资源(以郊区为主)按照国际惯例并根据资源性质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同时还有现代形成的乡村度假旅游资源,与生态旅游有关的旅游资源以自然旅游资源及部分人文旅游资源及现代乡村度假旅游资源为主要内容。

以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部分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