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万科董事长王石的人物研究报告.docx
《关于万科董事长王石的人物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万科董事长王石的人物研究报告.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万科董事长王石的人物研究报告
一“石”激起千层浪
王石,1968年参军,1973年转业,他几乎经历了那个年代所可能经历的一切:
当兵,做工人。
1977年,他从兰州铁道学院毕业,被分配到广州的一个机关工作。
在那里,他的生活很平静,很稳定,平步青云的机会也许会青睐于他。
然而,他不甘平庸,有野心,1983年,广州的机关干部王石做出了一件令不少人摇头的决定,他辞去了公职,暂别了刚刚组建的小家,孤身一人去了当时尚是一片荒山滩涂的深圳特区,开始了他的创业之梦。
第一篇:
弃官从商——选择了与众不同
人的一生都会经历过两难的选择,既然选择了就有取舍。
选择总是要经过煎熬,有时候就要放弃对过去所拥有的或所适应的。
而王石,作为一个商人,他也总是在对权力、财富、感情的取舍之中。
他放弃了现代人企慕的稳定工作,选择了“下海”,意味着选择了与众不同。
他所经历过的故事,可能会给我们每一个人带来不同的借鉴意义。
1、不甘平庸的野心
在自我掌控命运有限的情况下,王石尽力挣脱世俗束缚,寻求实现理想的人生。
从柳州启程,到新疆、郑州、广州、深圳,人生如在旅途,人生列车的每一站,王石都走得很不平凡。
机缘巧合之下,王石在深圳的事业越做越红火,用他的话说,“一直粗放式地赚着钱”。
王石有野心,想做一番事业,而不是做一个昙花一现的暴发户。
他很快意识到,公司要想长远发展,就必须在“规范”上面下工夫。
1988年,王石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对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
尽管遇到难以想象的诸多阻挠和压力,公司还是迅速地完成了股份制转换,成为中国大陆第一家按照国际惯例向社会公开发股的工商企业。
王石从来不安分。
用他的话说,他是继承了母亲的民族血液里的勇敢成分。
他的母亲是锡伯族,一个在历史上曾经能征善战的游牧民族。
他喜欢法国作家斯汤达的《红与黑》有着“于连那种不甘于平庸,以个人之力奋斗拼搏的野心”。
他在《道路与梦想》开篇第一节,写的标题是“野性的精神”。
2、看到人生的最终会到哪里去,坚持改变现状
当年,王石说他可以看到自己的人生最终会走到哪里去,他当时的身份是副科长,他已经看到了,他一步一步地可以当科长、副处长、处长,副厅长。
他认为,既然已经看到了这一生怎么过,甚至可以设想到追悼会怎么开,这一切都可以想得清清楚楚,所以觉得这样的生活,当然不甘心。
于是1983年,王石决定到深圳去。
王石不甘于看得见未来的生活,坚持改变,施展个人才干,实现个人的抱负。
他说自己的梦想就是做一个行走天涯的行者,而在人生旅途中,像他征服过无数山峰一样,深圳无疑是他在商场里搏击风浪的一个起点。
从这里出发,他像海燕一样,带着必胜的信心像目标进发。
从王石当年做出的决定看,我觉得他的思想是睿智的、前卫的,甚至是很超前的。
他有很多事都能成为“中国第一人”,是一个全面的人才。
作为你一名商人,他有聪慧的经商头脑,但他不庸俗,他有着商人没有的气质。
他爱登山、爱自由飞行,还喜欢写书来陶冶自己的情操。
第二篇:
创业风雨——听从了内心的呼唤
1983年,王石决定放弃原有的稳定工作,带着一颗不甘平庸的野性之心,前往深圳,开始他的商业探险之路。
他的公司在创业的头半年运行是非常困难的,那时房地产行业正在起步阶段,各种政策有待完善,能够学习的经验很少,而且人们对房地产普遍感到陌生,这无疑对公司的开发、销售形成巨大阻碍。
在这样的境况下,王石选择了“再难也不会后悔,即使最后头破血流,也应该非常珍惜。
按照你心里的召唤,做你想做的事情”。
他还借用乔布斯的话:
明白你内心的召唤是什么?
听从内心的召唤,坚持自己的选择
任何职业、任何方向的选择都是自己在做着决定,没有人绑着你的手,也没有人将刀架在你的脖子上逼你做出选择,我们的选择是我们内心的召唤。
不管是即将成为老师的年轻准教师,还是已经从事教书行业的老师,选择站上讲台、选择教书育人就是我们内心的声音,我们首先要做的也就是听从自己内心深处的召唤,选择即不后悔。
现在一些准教师或是教师经常说选择教师职业是因为其稳定并且有较多的节假日,或是父母的期待等等,这种心态忽略了自我意识这一相当重要的因素。
自我意识的决择可以视为一种价值判断,它是职业路上的动力指向,是我们奋斗拼搏的源泉之一。
选择教育之路,选择引导、启发、传播、关爱,选择让自己的心永远闪耀童心之光,按照我们自己内心的声音,做我们想做的事情,让自己从意识上、从内心里做一个人生路上的主动者。
关于内心的召唤,王石先生将其分为三点,一是总想“与众不同”;而是总有“好奇心”;三是总是“不满足”。
目前我们教育领域普遍存在一个现象就是教师怠倦,《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中的《教师的教学专长》一文这样写到:
“教学是一种高度复杂的工作,当这一复杂情境成为教师工作的常态时,教师们会变得无意去反思教学,无力也无意去开发实践智慧,从而出现职业倦怠现象”,那么如何克服这种现象呢?
文章继续写道:
“教学情境的这种复杂性,使动机等非认知成分在专业构成中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教学专长是那些已经顺利超越职业倦怠的专家教师所具有的的典型特征,但如果没有专业发展的热情和动机,仅仅依靠知识的获得和经验的积累是无法超越倦怠期而成为专家型教师的”。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想与众不同”、“好奇心”在教育领域中的作用。
现在有些教师总是日复一日地重复相同的讲课内容或是讲课方式,对教育失去了热情与好奇心,从而也就没有推陈出新的想法,将本来应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堂化为一杯平淡的白开水,老师讲得无趣,学生听得无聊,这难道不应从每位教师的内心深处进行反思吗?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情境,教师面对的学生是多样的,每一个学生所具有的潜能都值得教师带着一份好奇去挖掘、去培养。
学生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精灵,我们教师应该以一份好奇的钥匙打开他们的天地,以老师和孩子的双重身份和学生相处。
教师的教授过程是复杂多变的,讲课内容的取舍、讲授方法的选择、学生出乎意料的提问等,这都是我们可以“与众不同”的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找出其中隐藏的亮点、新意,让自己的教学始终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
教学有如一条有绿叶铺成的路,我们教师何不用心寻找几朵红花加以点缀呢?
这样万绿丛中一点红的风光能够让我们的教学之路别有一番风光。
正如《教师的教学专长》中所说:
“随着新技术和新教学理念的出现,教学情境变得更复杂,一个新的跨越时空的云教育时代正在兴起”,这也是教师充满好奇的、可以无限开拓的领域。
充分利用这些现代科学技术,打造更加高效的课堂,让学生上课假有所得。
以一份猎奇的心理利用这些手边的资源,并不是简单地制作“花枝招展”的PPT,让学生眼花缭乱、不知所措,而重点是要调动学生多重感官,以求在听、说、读、写方面能够协调发展。
同时,老师应该以“不满足”的心态,不断挑战自己的课堂教学,让自己能够在动态中教学,为教学谋求新的“活水源头”。
在不确定中探寻机会,在不断学习中进步
王石走的创立万科这个中国房地产企业的龙头老大之路是艰辛的、不确定的,市场经济本来就是一个立体的不规则多面体,价值规律本身也就是价格围绕价值不断波动,加上房地产行业的投资风险,这条路更加显得不确定。
其实,我们人的一生何尝不是在许多种不确定种度过的?
不确定的学习内容、不确定的考试题目、不确定的工作机遇、不确定的人生伴侣等等,正如王石先生所说: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会感叹社会的不确定,会感叹没有机会,但正是因为不确定,才给了机会。
如果什么都确定、都稳定了,要想发展、想出人头地是非常困难的。
在你不确定时,就好好学习,学习多少知识都是不为过的”。
想想我们的教育,又何尝不是这样。
从宏观上老师们自身的职业走向,到微观的每一堂课,以及课堂上老师、学生的思维动向,没有一样是现成的、确定的,而且也不应该是现成的、确定的,因为它们都是教学中活的资源,都是能够让教学活起来的要素。
加上目前中国教育倡导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程结构、评估体系等更为教育领域新添不少新资源,这些新资源、新要求对很多老师来说都是无法确定的。
其实,不确定的现状有如松弛的土壤,土壤的间隙提供着阳光、空气和水,能够让种子破土而出,演绎生命的活力。
因此,我们教师首先应该从心态上正确看待这些不确定的“间隙”,发现这些“间隙”的创新、发展和利用的价值。
学生思维的不确定,教师可以用之以让课堂更加生动活跃;教师思维的不确定,可以让教师有更多尝试、突破的机会。
面对诸多无法确定的现状,我们应该有一条始终坚持的红线,即好好地、认真地、踏实地学习,学无止境。
除了在心态上接受教学中的不确定因素,看到它的价值所在,我们更应该从自身出发,努力提升自己,这是取得成功的重中之重。
只有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接受新的知识资源,不断向出色的前辈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了解教育前沿,打造出生动教学、有效教学的高效课堂。
只有当教师自身专业知识不断丰富、不断精深时,我们才能够在这一学科中给学生正确的引导,才能够随心所欲地驾驭课堂与教材,让学生学到专业特色知识;同时,博览群书,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将知识上升到精神价值层面,给学生道德、思想上的熏陶,让教育达到更高的境界,让教学能够多纬度发散,这是非常重要的。
博中有专,专能博发,踏实学习,不断进步,这或许能够让教师在这条不确定的教育之路上走得更远。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在乎的不是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人生是一场摸索,是从看不见到看得见的过程。
在这条路上,贵在心中的坚持,贵在拼搏,贵在听听内心的声音。
一条是风雨兼程的漫漫创业路,一条是学无止境的茫茫教育行,同样的摸索,同样拼搏,同样的学习,同样的进步与成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先哲的启示,也是现实的要求。
第三篇:
创立万科——注定了成为房地产的龙头
王石经历了创业初期的艰难险阻之后,把目光投向了房地产。
1984年组建“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1988年公司更名为“万科”并且成为上市公司。
2010年,万科率先成为全国第一个年销售额超千亿的房地产公司。
这个数字,是一个让同行眼红,让外行震惊的数字,相当于美国四大住宅公司高峰时的总和。
万科能够成为中国目前最大的专业住宅开发企业,并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经过了企业领导人王石等人的正确带领下,走上了勇往直前的康庄大道。
首先,王石带领万科通过专注于住宅开发行业,建立起内部完善的制度体系,组建专业化团队,树立专业品牌,以所谓“万科化”的企业文化享誉业内。
万科的企业文化包括:
一、简单不复杂;二、规范不权谋;三、透明不黑箱;四、责任不放任。
简短的四句话,道出了企业应该有的运营模式,企业领导人应该有的管理原则,企业员工应该有的责任意识。
也许这就是万科能够成为房地产龙头的“金钥匙”。
其次,万科坚守价值底线,拒绝利益诱惑,坚持以专业能力从市场获取公平回报,是万科获得成功的基石。
公司致力于通过规范、透明的企业文化和稳健、专注的发展模式,成为最受客户、最受投资者、最受员工、最受合作伙伴欢迎,最受社会尊重的企业。
凭借公司治理和道德准则上的表现,公司连续六次获得“中国最受尊敬企业”称号,2008年入选《华尔街日报》(亚洲版)“中国十大最受尊敬企业”。
还有,作为企业领导人的王石,具有敏锐的商业洞察力和深远的前沿意识。
他能够凭借自己对中国发展的洞察力,做出正确地判断,提出万科以及中国房地产的未来走向。
1998年1月王石受到国家总理朱镕基接见,朱总理对王石对房地产的市场走势和看法给予充分肯定。
2000—2002年万科连续三年当选“中国最具发展潜力上市公司”,被誉为“中国房地产业领跑者”。
由此观之,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拥有自己的企业文化,拥有自己的经营原则,拥有自己的优秀的领导者,势必能够在同行中遥遥领先,势必能够创造出一个个让人惊叹的奇迹。
我认为,一个国家、一个学校、一个班级如果拥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化,拥有自己的管理原则,拥有自己的优秀的领导者,国家势必会屹立于世界之林,学校势必会鹤立鸡群,班级势必会成为佼佼者。
而对于教师来说,首先面对的是一个班级,要想班级里的学生成为佼佼者,必定要让这个班级拥有独特的班级文化,拥有自己的管理原则,拥有优秀的领导者。
教师就应该成为这位优秀的领导者。
首先,教师应该公平地对待班级里的每一位学生,不论成绩是否优秀,家庭背景是否优越,教师看待他们的眼光都是一样的,这样,每位学生在班级里生活、学习才会有归属感和尊严感。
其次,教师应该信任学生,要教会学生自己成为班级的管理者,对班级充满责任心,为班级的发展奉献力量,这样班级就会形成自己的管理规则,班级也会在每一位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健康发展。
还有,教师应该正确引导班级形成独特的班级文化,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学习,互相帮助,形成良好的班风,久而久之,独特的班级文化将会应运而生。
第四篇:
退位让贤——成就了自己,成就了年轻一代
1991年2月9日,48岁的王石辞去了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职务。
当所有人都在惊叹他的这一举动时,他却这样告诉大家:
一个人再能干,他的生命年龄是有限的,他的工作年龄就更是有限了;但是企业可以做到超越人的生命年龄,所以它不应该是以某个人的能干不能干、专业不专业、有没有魅力为前提。
他说他33岁才开始创业,一切都是靠摸索得来的;而郁亮,20世纪80年代毕业于北京大学,受过专业训练。
于是,他依然将机会让给了郁亮,也给万科在新形势下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们不能说,没有王石的万科会发展的更好,但是我们却坚信王石给了万科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
从王石身上,我看到了将机会留给年轻人的的魄力。
他在年过半百之时,将自己努力奋斗的万科交给了三十出头的郁亮,因为他知道中国还没有真正的职业经纪人,也正是基于这一点的考虑,万科把1998年定为公司的“职业经纪人年”。
对职业经纪人进行培训和开发,以实现职业经纪人在万科的可持续发展,而郁亮出任万科总经理,也正是标志着万科由第一代职业经纪人向第二代职业经纪人的成功过渡。
而这成功过渡背后的力量却来源于王石,是他看清了形式,也看清了自己,他懂得机会的重要,但他更愿意把这样的机会让给更有可能的年轻一辈。
记得一次采访中有人这样问他:
“上世纪80年代的企业家,很多人已经不活跃了。
那么,您觉得80年代的企业家现在是否该让位给90年代的企业家了?
”王石回答:
“是的,80年代的企业家现在应该让位给90年代的企业家了”,而现实中他也就是这样做的。
王石的让位,成就了自己,更成就了如今房地产业的新星人物——郁亮。
从王石身上,我更看到了能够放下的勇气。
“放下”二字说起来容易,可试问又有谁可以真正的做到放下呢?
当今社会,我们追逐利益,追求权力。
可是,当一个真正站在利益与权力顶端的人却安然放下这一切。
我赞赏他的行为,更敬佩他的勇气。
放下万科这个巨大光环的王石开始回归生活,就像马云说的“49岁以前,生活就是工作;49岁以后,工作就是生活”。
49岁以后的人生,王石唯一的工作就是生活。
他开始攀登珠穆朗玛峰,挑战生命极限;他开始求学哈佛,用知识完善自己;他演讲、出书……他活得潇洒,活得自由。
因为他了解自己,也懂得适时地放下。
记得在《开讲啦》节目中他这样看待自己的这一举动,他说他愿意放下聚光灯,把机会留给年轻人。
在名与利之间,他选择了前者。
我想,他也正是在这样的选择中成就了如今这样一个王石,也成就了年轻一代人的梦想。
第五篇:
两登珠峰——挑战了生命的极限
直到2012年,王石已经两次登上珠穆朗玛峰,王石用自己的行动书写了自己生命的高度。
1997年,王石突然感觉腰部不适,医生开出的诊断书上标明他的腰椎上长出一个血管瘤,保养不当可能会导致下半生卧床不起。
当时王石心情十分沉重,但是生性倔强的王石没有选择休息,46岁的他来到了向往已久的西藏。
在珠峰的大本营中,他见到了中国登山队的高级教练金俊喜。
金俊喜刚从梅里雪山下来,因为雪崩,中日联合登山队的17名成员全部在梅里雪山遇难。
当王石见到他时,就问他:
“为什么还登山?
”金俊喜冷静地说:
“死去的已经死去了,但活着的还要面对,还要走完他们没有走完的路。
”这番话让王石被金俊喜的登山信念深深震撼,这也更加坚定了王石的登山信心。
在王石的登山的过程中,面对恶劣的环境,他也有高原反应,呕吐、发晕,甚至感到了濒临死亡的感觉,但他一路克服困难,硬是用自己的毅力和勇敢闯过了一道道生命关卡。
他猛然发觉,原来,在职场之外,还有更为广阔的世界.。
如今当王石把一年中近1/3的时间投向登山、跳伞、航海等极限运动时,他已经走向生命的高处,回首身后,痛苦已经化为一道渺小的幻影。
对于疾病的恐惧,对于生命无常的无奈,都在纵情山水的激情中消解。
从王石勇登珠峰的经历中,我们收获良多。
而从教育方面讲,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从教师方面讲,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发展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学生感兴趣、容易引起学生的话题并且难度适中的问题。
教师的优劣大多表现在他是如何指导学生积累并调用经验的。
另外,教师要善于从语言、手势、表情等方面鼓励学生参与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不断突破旧的思维以及定式思维,打破功能固着和刻板印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进行个性化的思索,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并和学习内容相联系,做到文本的二次创造性理解。
按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文本只有在与读者进行思想碰撞的过程中,才能称为作品,从这个角度看,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也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
比如,语文是一门集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学科,它的基本要求是听说读写,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在仔细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要对教材进行创造性教学设计,使学习目标问题、教学具体活动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调动师生互动,使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互相融合,共同发展。
语言教学应该是一个互相依存的整体,学习语言的最好方式,是通过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融听说读写为一体的、有意识和具有挑战性地交流。
教师首先要从理念、方法上革新,这样才能谈得上学生的创新和勇敢。
第二,从学生方面来讲,目前,中小学的学生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适应了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虽然课改已经开始了多年,但收效甚微。
学生是课改的关键一部分,如果课改仅仅是老师一个人的独舞,学生不积极进行角色转换,从传统的学习活动方式中脱离出来的话,那课改肯定也不会成功的。
作为学生,他们是具有能动性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学生的呈现也应该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
根据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在米尔斯自我发展理论的基础上首先明确提出的一个概念是“重要他人”,根据“重要他人”理论,学生对对自己有着深刻影响的人物会产生肯定、崇拜等积极影响。
学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应向他人不断学习,学会自己战胜自己,勇敢迈出自己还没有迈出的那一步,迈出去了,其实发现任何事都不是那么难,只要自己有一颗坚定的恒心和永不放弃的毅力。
学生在日常学习活动中,可以多进行能提高自信的活动,不断发挥自己的长处,相信自己,勇于表现自我,不惧怕困难,思想不要成为别人的跑马场,科学地坚持自我,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
中学的学生自我意识很强,都有很强的自尊心,往往怕自己的言行因为“越轨”而受到学生的各类评价,被贴上各类标签,很多就选择了在大多数舆论范围领域之内,不敢轻易展现自己。
但是,人都是不一样的,不要因为公众的意见影响了自己的行为,要活出自己的特色。
同时,根据过程理论,学生要明确学习是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困难,这时,学生要充分相信自己,克服各种困难,从学习的过程中切身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艰辛,获得满满的成就感和征服感,如此良性循环下去,学生会深深喜欢上学习,体会到自我的价值,为自己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景,攀登学习的高峰。
第六篇:
哈佛学习——实现了“活到老,学到老”
2011年,王石正值耳顺之年,这位功成名就的中国房地产行业“教父”,拒绝翻译、司机、助理,独身一人去哈佛大学当清苦的“修道徒”——自己做早餐,步行上学,坐地铁出行,和十几岁的孩子一起学习语言。
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放下身份,放下虚荣和面子,从头开始。
到英语学校报到的第一天,60岁的王石差点被人误认为是“校长他爹”。
他的周围,都是十五六岁的孩子,开学自我介绍后,发现最大的也才25岁。
为了克服“哑巴英语”,王石强迫自己每天跟这群比自己女儿还要小的孩子混在一起。
美国课堂强调游戏互动,由一个学生来比划单词,王石来猜。
“往往一个单词挂在嘴上,却怎么也说不上来”。
最有压力的要数每周一次的考试,每次60分钟,周围的同学答题30分钟后陆续交卷,60分钟后,整个教室变得空荡荡,只剩下握着笔的王石,和一位等待收考卷的老师。
“我也经历过小学、中学、工农兵大学,虽然不是最优秀的,成绩也是中等偏上。
这次算是体会到什么叫后进生。
”后进生的滋味并不好受,王石生平第一次感觉脑袋累,是脑壳里那种累,半夜两三点很疲劳,但睡不着。
有点像某种病态,他一度担心来哈佛没学到东西,又变神经了,想放弃。
但第二天,看到太阳照常升起,他觉得没有什么不能坚持,就又背起书包去学习。
在哈佛的前三个月,他几乎听不懂主讲人在说什么,于是花钱请了一位翻译帮忙做笔记,“自己装模作样地听,听懂一个单词,想一想,接下去,又听不懂了”。
三个月后,他开始自己做笔记,让翻译纠正,四个月后,他已经能听懂六七成,便毅然摆脱了翻译这根无形的“拐杖”。
凭借着不放弃的精神,王石终于克服哑巴英语,如今已可以自如地用英语发微博交流。
2011年2月23日,王石到哈佛刚刚1个月,便接受哈佛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的邀请,在哈佛做了一场名为“人生的三座山峰”的演讲。
他指的“三座山峰”,第一座峰指创立万科,第二座指两次登珠峰,第三座即指在哈佛的游学。
王石将哈佛称为他的第三次珠峰,虽没有物理高度,却比想象中的要难。
之所以选择这条路,一是自我修为,二是为了想清楚,企业的下一步该怎么走。
在哈佛游学的日子里,他无时无刻不在用房地产开发商视角观察哈佛,观察波士顿,观察美国。
通过对比,王石发现,2008年美国金融海啸,全美前三大房地产公司年销售量相加还没有万科大。
但是从市场规模看,美国第一大房地产公司的销售量占美国总量的6%,但是万科在2010年的销售量为1千亿,只占到中国的2%。
所以万科的经营要沉住气,不能急于求成。
他再次用实际行动证明:
意识到差距,所以来学习。
王石先生丰富的人生经历展现在我们面前。
无论是弃官从商、创立万科,还是两登珠峰、哈佛游学,他都用行动证明,选择即不后悔,坚持决不放弃。
所以我们相信,他的成功,实至名归。
也许平凡的我们没法达到王石的高度,但即使平凡也不能平庸。
王石用他的一生激起了千层巨浪,而我们也能用不断拼搏、不断奋斗的人生激起千层小浪。
或者我们换个角度想想,牛顿曾说:
“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如果我们能够借助像王石这样的巨人的力量,或许我们也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后记
这次合作学习,我们“六人组”的组合是纯属机缘巧合,由两位南方女孩和四位北方女孩组成。
经过两个星期的讨论、合作,我们的成果终于诞生了。
我们在无比兴奋之时,我们的友谊似乎也在其中渐渐加深了,很感谢老师给我们安排这次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作业的机会。
我们的研究对象是经过多次的讨论后共同决定的。
组合刚开始时,大家的喜好不一,也不了解对方的喜好,南北差异也甚大。
对于究竟研究哪位名人,我们罗列了一大堆各自喜欢的名人,却不知如何选择,第一次讨论无果而终。
经过了茫然的一次讨论后,我们继续搜集资料,研究一些有代表性的人物。
在第二次讨论上,大家分别精要地说了一两个。
在不断地讨论、在不断的否定之否定中,大家最后决定选择我的建议——选择将万科董事长王石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
我非常惊讶也很开心。
作为来自广东的学生,我以为会因为语言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和她们有些代沟,但是这次合作后,我完全消除了疑虑。
关于王石的研究结果,我们六个人从他的六个比较突出的方面进行搜集资料、思考,大家分工得当,在不到两周的时间便得到了让人意想不到的成果。
由于我们是第一次合作学习,六部分的内容是六个人的研究成果拼接而成。
再加上每个人的学习背景不一样,研究的程度浅深也不同,所以我们的内容衔接上有点“缝隙”。
但我认为,既然是大家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