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年高考安徽卷语文复习系列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67330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76.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X年高考安徽卷语文复习系列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XX年高考安徽卷语文复习系列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XX年高考安徽卷语文复习系列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XX年高考安徽卷语文复习系列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XX年高考安徽卷语文复习系列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XX年高考安徽卷语文复习系列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1.docx

《XX年高考安徽卷语文复习系列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年高考安徽卷语文复习系列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1.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XX年高考安徽卷语文复习系列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1.docx

XX年高考安徽卷语文复习系列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1

XX年高考安徽卷语文复习系列教案

  010年高考安徽卷语文复习系列教案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文言文实词“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指的是根据具体语境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

高考对实词考查常常是固定的唯一的意义,这就是需要具备根据语境理解、识别实词意义、用法的能力。

一、文言常见实词的范围此条款要注意两点:

1、在文中的含义,这是所给的条件;2、常见的实词,这是考查的范围。

什么是文言常用实词?

一般地说,凡是中学教学中不止一次出现的古今词义不同的字均可算是文言常用实词。

高中语文课本所列文言常用实词表共列了360个文言实词(准确数字为248个)。

中学生起码要掌握的至少为120个。

二、文言常用实词的特点单音性——单音词占绝大多数,双音词主要是联绵词、叠音词、象声词、偏义复词以及外来词,为数不多。

多义性——这和现代汉语的一词多义原则上是一样的,但现代汉语用几个不同的词来表达的意义,在古代汉语中可以用一个词来表达。

近义性——现代汉语中有不太区分的概念,古代汉语中可能分得很细,形成一系列近义词,如关于"看"的动词有20多个;"马"的名词也有20个以上。

活用性——可以按习惯临时改变语法功能,用作其他词类,名词可用作动词、副词、形容词;动词形容词又可以活用为名词,又有使动、意动等特殊的动宾处置关系。

通假性——用语音相同,相近的字代替本字,这在今天看来类似于写错别字,但在古人是一种习惯。

了解近几年高考文言实词的命题规律1、放在文言文阅读的第一题中考,分值为3分,几乎每年必考。

2、题型:

①、要求考生直接判断词义的对错;②、判断古今同义或异义的情况。

要求考生以比较来辨别词义的差异,求得正确。

实词复习的内容1、古文中单音节词和现代汉语双音节词的关系。

单音节词是古代汉语词汇的主体,文言文中的一个字常常是词。

尤其要注意的是,有时文言文中两个单音节词连用,正好是现代汉语中的某个词语,这就容易形成错觉,造成理解上的错误。

如: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出师表》析:

卑鄙,是单音节次,“卑”和“鄙”连用,“卑”指出身卑微,“鄙”指见识短浅,举止粗俗。

它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卑鄙”的意义不同。

2、古今异义文言文中相当一部分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古今有了不少变化,词义或扩大,或缩小,或转移,或褒贬色彩发生变化。

因此复习时一定要注意这种情况。

如:

江河、亲戚、爪牙等附:

古汉语中常见的单音节词古今异义整理(前古义,后今义)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凶恶、凶残) 加(更;增加)

  假(借助;不真实的)信(的确;书信)

  河(黄河;泛指江河)橹(盾牌;划船的工具) 

  赢(背负;胜或获得)

  走(跑;不行)

  次(水边、驻扎;量词)

  向(从前;对、朝或偏袒) 

  穷(困厄、不得志;贫困、穷)率(一概、全部;率领、轻率)

  再(第二次;又一次)

  原(推究;原来、原则)

  床(坐具;卧具)抑(或者;抑制)   

  归(女子出嫁;回来)

  比(等到、紧挨、并排;比较)

  渠(他、它;水道)  去(离开、距离;往)

  阳(水的北面,山的南面或南坡;太阳、)怒(振奋、大鹏展翅起飞的气势;发怒)危(高;危险)

  但(只;但是)略(夺取;简略)

  将(请;将要)或(有人、或许;或者)

  爱(吝啬;喜爱)固(本来;坚固)

  诸(之于、之乎;众、各)择(区别;选择)

  隐(哀怜、不忍;隐藏或隐瞒)稍(逐渐;稍微)

  诚(果真、如果;真诚)赞(引见、介绍;称赞)

  拜(授官;一种礼节) 除(授官;除去)

  安(养生;安定、安然)鄙(边境;轻视或粗俗)

  池(护城河;水塘)摧(伤心;破坏或折断)

  汤(热水、开水;较浓汁液) 按(查究;压住或按照) 

  都(大;都市或全) 病(困苦至极;疾病) 

  必(果真、如果;一定、必然)齿(年龄、岁数;牙齿) 

  伐(功业、夸耀;坎)顾(拜访;回顾或照顾)

  会(恰逢)聚会或会议) 间(参与;中间或间隔)

  控(拉;控制或控告)迁(放逐;迁移)

  景(大、日光;景致或情形)害(嫉妒;祸害或害处)

  摄(整理、整顿;吸取或保养)遣(休、被夫家赶回娘家;消除或派遣)冒(涂盖、敷上;冒充或向外透)奇(适宜;特殊的或惊异的)

  要(邀请、相约;要求)严(尊重;严格或严密) 

  卒(死,终于;士兵)寻(不久;寻找)  

  章(花纹;或图章)速(招致;速度快)

  寝(丑陋;睡觉)

  古汉语中常见双音节的古今异义整理执事(对对方的敬称;掌管某项工作的人)行李(出使的人;出门所带的包裹等)夫人(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   爪牙(得力助手或武士;比喻坏人的党羽)丈夫(男子;女子的配偶)   

  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保养)山东(崤山以东;山东省)  

  婚姻(儿女亲家;结婚)  非常(意外的变故,不平常;十分,很) 行路(路人;走路)根本(树木的根部;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地方)学者(求学的人;有专门学问的人)

  经营(搜集、保存;筹划、组织)逢迎(迎接;说话、行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上路(高高的道路;走上路程)  

  于是(从此;连词)从而(跟从、来;因果连词)  行为(品行是、品行作为;举动)小学(小的方面学习;学校教育的初级阶段)

  痛心(痛恨;极端伤心)

  不必(不一定;不需要)颜色(脸色、容颜;颜料或色彩)

  智力(智谋和力量;理解事物的能力)可怜(可爱、可惜;值得怜惜)

  空中(中间是空的;天空)便利(吉利;方便)  

  私人(心腹之人;非公家的)老大(年龄大;排行第一)

  首领(头颅、生命;某些集团的领导人)可以(可以凭借、可以用;可能或许可)浩荡(荒唐;水势浩大) 不行(不能走路;不可以)

  自由(自作主张;不受约束)作案(作几案;进行犯罪活动)

  交通(交错相通;水陆运输的总称)失意(意见不合;不得志)

  成立(长大成人、成人立业;开始存在)县官(官府;县令)

  告诉(向上报告;让别人知道) 然后(这样以后;顺承连词)

  果然(饱的样子;与事实相符)卑鄙(低微而鄙俗;品行恶劣)

  流涕(流眼泪;流鼻涕)约束(规约、盟约;限制、管束)

  同气(同胞兄弟;同类) 亲戚(内外亲属;族外亲属)

  无道(无人谈论;没有道德修养)生日(生活一天天的;出生日)

  中国(中原;中华人民共和国)  无论(更不必说;连词)

  左右(皇帝身边的近臣;方位或约数)无赖(活泼顽皮;品行不端)

  指示(指给……看;上级传达下级的命令)感激(感动愤激;深深地感谢)

  从容(言语举动适当得体;不慌不忙)因为(于是写;因果连词)

  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没有出路的困境)开张(广泛扩大;开业)

  青春(明媚的春光、春天;青年时期) 具体(形体完备;明确、不抽象)

  痛恨(痛心遗憾;仇视愤恨)结束(整好装束;完毕)

  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为正义而死)往往(处处;常常)

  中间(中间夹杂;里面)扶老(拐杖;扶着老人)

  猖獗(跌倒,引申为“失败”;猖狂无忌)不过(不超过;转折连词)

  恰恰(莺啼和谐之声;正好)大风(麻风病;大的风)

  用心(因为用心;用功或肯动脑筋)中间(当中夹杂;当中)

  烈士(有节操、有抱负的人;为革命牺牲的人)美人(歌伎、宫妃;美貌女子)

  前进(上前进献;向前行走或思想进步)肉食(享受优裕的大官;肉食食物)

  或者(有的人、有些人;选择连词或者副词)致意(抒发心情;表示问候) 

  会计(聚会商议;财务计算的人)

  何苦(哪怕、怕什么、怎怕;不值得做,犯不着)无赖(胡作非为、活泼好玩;流氓、无理取闹)作文(写;语文课里写的练习)形容(形体容貌;对人或事物的形状或性质加以描绘) 豪杰(有声望地位的人、英雄人物;才能初中的人)  风流(杰出、英俊,繁华的景象、流风余韵;生活浪漫放荡、男女关系不正当)3、一词多义单音的文言实词大多是多义词,因而接触时一要清楚它几种常规的解释;二要根据语境判断句中意义(是本义还是引申义,是用作名词还是动词)。

——对这一点要学会推测。

4、词类活用这是词语功能的改变,所以和它在句中的位置有很大关系。

词类活用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活用作状语、动词活用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等。

5、通假不论是古有其字还是古无其字,只要课本、练习涉及的通假字一概收集、储存,尤其是一些常见通假。

四、答题技巧1、字形推断法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且形声字占80%以上,“形旁”给我们推断词义带来有利的条件。

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

形旁从“钅(金)、木、氵(水)、(火)、土”者词义与五行有关;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ī)”者与兵器有关,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

从“(言)、辶(走)、刂(心)、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

其它还有:

禾—五谷、贝—金钱、皿—器具、纟—丝麻、宀—房舍、求—毛皮、隹—鸟雀、冖—笼罩、歹—死亡、月—肉、页—首、自—鼻、目—眼、尸—身体……如《念奴娇》“樯橹灰飞烟灭”中的“橹”:

木制的船具。

“不刊之论”中的“刊”从形旁上看应该与“刀”有关;再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字的意义。

“造”的义符为“辶”,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该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它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

“过”也同理,也可译为“拜访”之义。

有许多学生对XX年春季北京卷试题中“袖空牒窃印”中的“牒”字不理解,而实际上“牒”字是形声字,“片”是其形旁,甲骨文中取“木”之右半为“片”,本义就是“木片”,众所周知,古代发明纸张之前人们都把字写在木片或竹片上,所以“片”又被引申为“文件、文书”之义,因此凡是以“片”为形旁的字如“版”“牌”“牍”等都有“文件、文书”的意思。

学生如果能有从字形去分析判断的意识,问题往往就能迎刃而解了。

2、语境推断法高考考查的实词90%以上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翻译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理解推断。

如:

(1)93年六省一市高考试题13题要求选择文末“子访得之”的“访”字的意思:

  A、咨询

  B探望

  c、寻求

  D、访问联系上下文内容,李衡临终告诉儿子,自己生前曾购置有“千头木奴”,只有“寻求”一义合适,其余三个义项均不合文意。

(2)99年试题11题“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的“绝食”,现代汉语的意义是“拒绝饮食”。

而在阅读材料中,“绝食”显然是指由于大水、人灾而引起的粮食匮乏,以致千余户人家均无粮可吃。

因而D项中的“绝食”是古今汉语意义不同的词语。

3、课文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其实课文中已出现过,可以联系课文相应迁移。

如:

94年高考“扬州辟从事吏”同课文的“连辟公府不就”中的“辟”;97年高考“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同课文的“沛公不胜杯杓”中的“胜”;上海卷中“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同课文“向使六国各爱其地”中的“爱”;“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同课文的“便言多令才”。

XX年仿真卷第五篇25题B项中“伐其功”跟课文《屈原列传》中“平伐其功”中的“伐”均是“夸耀”之义。

4、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举例说明:

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

超出)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

接近)。

括号内词语加点字的意义是我们平时熟悉的,借助熟悉的词义,就能推断文言语句中加点的词义。

又如:

95年试题12题“在官清恪,未尝闻私”中的“恪”是“谨慎而恭敬”意,同成语“恪守不渝”中的“恪”同义。

“吾亦望汝副其心”中的“副”是“符合”,与成语“名副其实”中的"副"同义,。

16题“或妄嗔怒”中的“妄”是“胡乱”,与成语“轻举妄动”中的“妄”义同。

文句翻译题解题时亦可用代入成语的方法检验。

5、对句判断法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现象很多,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

我们可据之进行判断。

如: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作何解?

,它对应的“用”解释为“被任用”,则“以”亦可作此解。

)此外如“追亡逐北”(亡、北对应,均为溃败。

常用“败北”,北即败)“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腰”与戴对应,动词,腰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族”字义同“灭”字)6、语法分析推断法(即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

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如:

《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中的“目”字,它前有状语,后带宾语,用如动词,所以不能理解成名词“眼睛”,应该理解为“用眼睛示意”。

《促织》中“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中“高”字上带宾语,用如动词,联系原文,可推断为“抬高”。

XX年试题13题“取樵炊灶”中的“樵”前跟动词,因此应是名词,译为"柴薪"。

7、代入检验法(即借助题干所给的义项推断词义)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解题方法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义。

如果解释准确无误即为正确答案。

如: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专以射为戏,竟死。

  竟死:

竟然因此而死。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

  将兵:

将领和士兵。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曲折:

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结发:

指刚成年的时候。

解析:

A项“竟然”表转折,显然不合文意,“竟”是完毕、终了的意思,“竟死”即一直到死的意思。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学过“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竟”即完毕的意思。

B项“将兵”为动宾短语,与前后意思不合。

c项“曲折”是说事情的复杂经过。

D项中的“结发”在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结发同枕席”的诗句,古时候人到了一定的年龄(男20岁,女15岁)才把头发结起来,算是到了成年。

五、常见错误

  文言实词翻译时学生最主要的错误是不能分清古义和今义,以今义附会古义,这也是文言阅读和翻译的大忌。

纵观历年高考设题情况,这也是实词解释或句子翻译题迷惑性之所在。

命题者也主要是从这方面来设题考查考生的。

文言文虚词高考专题复习教案:

理解常见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把脉高考】文言虚词是指那些词汇意义比较抽象,基本不能明确地表示意义,而只能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结构的词。

它是构成文言句子不可缺少的部分。

“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

一是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中学生在古文学习中常见的,而不是生僻晦涩的;二是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三是对于这些文言虚词用法的基本要求是了解,而不是识记。

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较少,但使用的频率高,用法灵活,语法功能突出,因此也是学习难点之一。

由于虚词常常分属于几类词性,故学习时首先要注意分清其词性,然后弄清其意义和语法作用。

XX年《考试说明》规定要掌握18个虚词。

我们可以把这些虚词分为若干类来把握:

以代词为主的有“之、其”等,以副词为主的有“既、但”等,以介词为主的有“以、于”等,以连词为主的有“而、则”等,以语气词为主的有“也、矣”等,另有兼词“焉”等。

只要有了诵读的基础,掌握虚词应该比较容易.【备考策略】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则、者、之)

  、清虚实。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词虚化而来。

因此有的词既可以是虚词又可以是实词。

如,“顾”义为“但”(虚),又义为“回头看”(实);“以”义为“把”(虚),又义为“认为”(实)等。

  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

如,“之”可作代词,又可作结构助词,有时也可作动词。

  2、善于和现代汉语相比较。

有的文言虚词沿用下来,古今用法一样,如,“学然后知不足”。

有的用法完全消失,如,“夫”、“盖”。

有的古今写法一样,但用法发生了变化,如,“所以”,文言里表示原因和凭借,现在则表结果,“虽”在文言里既可表转折(虽然),又可表假设(即使),现在则只表转折。

有的改用别的词,如,“于”在文言里起了多种介绍作用,在白话文里,这多种介绍作用则分别改用“在”、“向”、“到”、“对”、“同”、“比”、“被”等。

  3、殊虚词。

有的是合音词,即一个单音词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

如前面提到的“诸”、“叵”、“焉”等;有的虚词连用,如,“借第令毋斩”、“吾罪也乎哉!

”等;有的在文言文里是两个单音词,而在白话文里变为一个双音词,如:

“于是”(古义“于”是“在”义,“是”是“这”义,今义是一个词,用法同“就”),还有“可以”、“从而”、“其实”、“虽然”等都与现在用法不尽相同。

  【走进高考】09安徽文言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游东山记  

  

  [明]杨士奇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

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

其子立恭,能诗。

皆意度阔略。

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

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

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

旁有盘石,客坐十数人。

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

时风日和畅,草本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

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声。

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

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

延余两人坐。

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

叟识其意,曰:

“老夫无用也。

”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

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

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

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

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遂共酌。

遭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

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

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

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

李出琵琶弹数曲。

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

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

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

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

“奈何不与道士诗?

”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

“乐其无已乎?

”遂与李及道士别。

中道隐溪指道旁冈麓顾余曰:

“是吾所营乐丘①处也。

”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

“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既归,立恭曰:

“是游宜有记。

”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

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

及期余病,不果行。

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

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

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

手录一通,遗立恭。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

  (选自《东里集》,有删节)

  [注]①丘:

坟墓。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延余两人坐延:

邀请。

  B降跽谢过谢:

感谢。

  c过立恭宿别过:

拜访。

  D而乐无加乎此加:

超过。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遂扫石而坐弃甲曳兵而走

  B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高考资源网]

  c乐其无已乎其孰能讥之乎

  D遂与李及道士别今君与廉颇同列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隐溪隐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谨慎,乐观旷达,对生死也很淡然;虽然年事已高,还能怡情山水。

  B立恭性情率真,能饮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作者有着很深的交往,对已逝的父亲充满怀念。

  c立恭提议出游后应该有游记,可是作者因为事务繁忙,一直未能写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

  D主要记述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作者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对老友逝去的感伤。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叟识其意,曰:

“老夫无用也。

”各怀之而出。

  

(2)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

  (3)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

“奈何不与道士诗?

  【答案和解析】文言文选文变化较大,但也在情理之中,自XX年安徽自主命题以来,文言文选文可以说是“千变万化”,无规则性可言,XX年的“序”体文,XX年的“说”体文,XX年,人们猜测最热门的“记”体文并没有在人们的期望中出现,而让大家大跌眼镜的是又回到了传统——“纪传”体。

正在大家不知今年到底会考什么“体”的时候,“狼”终于来了——“记”体文出现了。

命题者可能考虑到人们的“接受度”,阅读的难度不大,三个选择题的设置也没有像人们预测的那样有所变化,外甥打灯笼——照旧。

但虚词的考查有一定的难度。

文言翻译把近三年试题中两句话翻译变为三句,这实际上也就是降低了难度。

  【答案】4、B

  5、c

  6、c

  【解析】“谢”应该是“认错、道歉”的意思。

本题所考查的四个实词中的“谢”、“过”是老大纲规定的120个词语中的。

;“是游宜有记”的意思是“这次游览可得写篇游记”,再者一直未能写成,不仅仅是事务繁忙,还因为“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

  【答案】7。

(1)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

“我不需要(它们)了。

”(于是我们)各自揣着书出来了。

  

(2)立恭折断一根竹子,凿出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一样的声音。

  (3)一会儿道士又向立恭拱手行礼说:

“为什么不给我诗呢?

  今年文言翻译选取三个句子,应该说难度更低。

(1)句中的关键字是“识”、“无用”和“怀”,分别是“知道、懂得、明白”、“不需要”(本人认为译为“没有用处”也可),“怀藏、怀揣”(如“怀其璧,从径道亡”)。

(2)句关键词为“窍”、“作”,分别是“凿孔”(本人以为“挖孔、钻孔”更贴切)、“发出”。

第(3)句的关键词是“揖”、“奈何”、“与”,分别是“拱手行礼”、“为什么”、“给”。

(本人感觉答案的翻译不够贴切,不如译为“先生为什么不肯送我一首诗呢?

  杨士奇(1365—1444年)名寓,明代泰和(今属江西)人。

与杨荣、杨溥并称“三杨”,同为朝中重臣,是当时文学流派“台阁体”的代表人物。

朝廷诏令、奏议多出其手,文风平正纡徐,典雅工丽,于“三杨”中最为著称。

  《游东山记》名为游记,却由写人开篇,以抒情结尾。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并非东山一带宜人的景色,而是那些各具特色的人物情态:

隐溪的持重,立恭的儒雅,千户的豪爽,道士的憨态,以及着墨不多的无名老者,无不呼之欲出,如在眼前。

作者看重蒋氏父子的交往和陶醉于东山之游,正是因为那种古朴淳厚的人际往来与宁和幽远的田野之趣。

而所有这些都以一种“极平不费力”的笔调淡淡写来,却叫人回味无穷,这正是杨士奇学欧阳修散文风格的成功之处。

“东山”在湖北武昌东面。

【踩点热练】1.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1)~(5)题。

放鹤亭记

  苏轼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

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

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挹山人而告之曰:

“子知隐居之乐乎?

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易》曰: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