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处理好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工业经济讲话word版本 22页.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67059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处理好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工业经济讲话word版本 22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最新处理好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工业经济讲话word版本 22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最新处理好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工业经济讲话word版本 22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最新处理好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工业经济讲话word版本 22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最新处理好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工业经济讲话word版本 22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处理好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工业经济讲话word版本 22页.docx

《最新处理好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工业经济讲话word版本 22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处理好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工业经济讲话word版本 22页.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处理好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工业经济讲话word版本 22页.docx

最新处理好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工业经济讲话word版本22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处理好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工业经济讲话

篇一:

投入产出分析

环境—经济系统的投入产出分析

一、概论

投入产出分析技术是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里昂惕夫(W.Leontief)于1936年发明的一种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

投入产出分析技术利用现代数学方法,分析国民经济各部分之间在生产数量上的互相依存关系,用于预测及平衡再生产的综合比例,有时称为部门联系平衡分析。

环境—经济系统的投入产出分析是把自然环境资源、能源和生产排出的废弃物作为经济活动的投入物和产出物,并利用能量与物质恒定律和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分析改善环境质量带来的效益与支付的费用以及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以来,环境—经济系统的投入产出分析应用迅速发展,已成为目前分析和预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平衡的一种有效手段。

二、基本原理

1、概述

(1)投入产出分析是对经济系统各部门间的数量依存关系进行研究,以确定国民经济各部门错综复杂的联系和在生产的重要比例关系的方法和技术。

其中:

投入是指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原材料、燃料、动力和劳动;产出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结果及产品的分配去向,使用方式和数量。

(2)投入产出分析的基础是投入产出模型或投入产出表,其是一种特殊的线性模型,模拟了某地区或某企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生产部门对社会最终需要量变化的反映。

(3)在现代经济活动中,各生产部门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密切的联系,并且整个经济系统是处于平衡状态的。

其中经济系统中任一部门发生变化,都将引起其它部门的供求变化,这种连锁反应,结果是破坏原有的平衡。

投入产出分析就是依照经济按比例发展的客观规律,描述经济系统中各部门的平衡关系。

(4)里昂惕夫(美国经济学家)在上世纪30年代提出了投入产出模型,其将各种经济流归结在一个表中,为某一国家和地区的整个经济活动提供了一

个简明而又系统的结构关系—投入产出表,奠定了投入产出模型的方法论基础。

2、投入产出表的结构

投入产出表主要是中间产品交流表,后来发展为直接消耗系数表和完全消耗系数表。

表中各部门的相互关系:

若用物理量表示,则形成实物型投入产出表;

实物表

若用货币价值表示,则形成价值型投入产出表。

币值表

(1)中间产品交流表(简化的价值投入产出模型)

或实物反映各部门产品的分配运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

a、主要指标

其中表中纵栏的主要指标有物资消耗和新创造价值两项:

①物资消耗包括产品生产过程中直接性的生产消耗(如原料、能源等)和间接性的消耗(如生产管理、劳动保护、大小设备修理的物质消耗);

②新创造价值包括劳动报酬和社会纯收入,是一定时期内物质生产部门新创造的物质财富,反映了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情况。

表中横栏的主要指标有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两项;

③中间产品指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产品,它的总量与物资消耗总量相等,它和纵栏第一项指标物资消耗物构成各部门在生产过程中的中间产品相互交流表,属于产品价值的转移部分,称为投入产出表的第Ⅰ象限;它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的生产技术经济联系,是投入产出表的基本部分。

④最终产品是指供最终使用的那部分社会产品,包括消耗积累和出口。

b、表式构成

根据表1的横行方向的产品分配(物质使用)和纵列方向的价值形成两个特点,把其分为四个象限。

第一象限是表的基本部分,是中间产品的交流,即各部门在应生产过程中产品的互相交流,其中xij代表中间产品由i总门卖出,并被j部门买进作为原料投入生产中,这部分属于产品价值的转移部分,因此,第一象限反映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生产技术经济联系。

第二象限是第一象限在横行方向上的延伸,是各种产品的最终需求Yi,即i部门产出的最终产品,供人们消费、出口、投资或资金积累、国家征用等,这部分最终产品的收入,接近于国民经济的总收入。

第三象限是投入劳动力所创造的新价值Vj,它在生产过程中经物化后进入最终产品。

第四象限反映一部分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过程以及国民经济系统中非生产领域的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工作人员的收入分配,它所体现的经济关系十分复杂,一般不予讨论。

此外,在平衡状态下,总投入Xj(表示j生产部门的总产品价值)和总产出Xi(表示i生产部门的总产品)相等。

c、价值表的几个平衡关系

价值型投入产出表的四个象限构成以下四个平衡关系:

①第一象限中的物质消耗之和等于中间产品之和,这说明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料消耗必须以同等数量的中间产品来补偿;

②第二象限的合计等于第三象限的合计,说明在不考虑进出口等素下,社会生产的国民收入与社会最终分配的国民收入相等;

③每一行的总计等于每一列的总计,说明在不考虑进出口时各部门生产的产品和分配使用的产品在总量上相等;

④第一象限与第二象限合计之和等于第一象限与第三象限合计之和,说明整个社会产品的生产与使用量相等。

3、投入产出表的分析应用

根据投入产出表的内容与结构,可以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生产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进行逻辑严密的定量化分析应用,包括直接消耗系数,累计消耗系数,最终产品系数的确定和价格矩阵的建立等。

它们可为地区、部门或企业经济的综合统计分析和计划的综合平衡提供必要的条件,对于科学的安排预测和分析经济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为便于具体说明,现将表1简化为只有农业和工业两个部门的简化投入产出表(表2),其中产品均用物理量表示,新创造的价值用劳动量代表。

业用20公斤作为中间产品;最终产品55公斤提供社会使用,同时,为了产出100公斤麦子,除了消耗25公斤小麦外,还要投入工业中间产品布14平方米和生产要素80人·日的劳动力。

(1)直接消耗系数

直接消耗系数(或投入系数)是指某一部门生产单位数量的产品时,需要直接消耗的有关部门中间产品和投入其它生产要素的数量。

一般用aij表示,aij=xij/xj(i,j=1,2…n)其中,xj为部门j的总产出量。

完全消耗系数是指某部门生产单位产品需要消耗另一部门产品的总量,包括直接和间接消耗两部分。

例如上述生产1公斤麦子,需要直接消耗0.25公斤麦子和0.14平方米布,但要生产所需要的这些麦子和布,又要消耗一定数量的麦子和布,这是一次间接消耗量,可计算如下:

再生产需用麦子(公斤)需用布(平方米)0.25公斤0.25×0.25=0.06250.25×0.14=0.03500.14平方米布0.14×0.40=0.05600.14×0.12=0.0168共计0.11850.0518

这样,把直接和一次间接的消耗量相加得到:

生产一公斤小麦需消耗0.25+0.1185=0.369公斤麦子和0.14+0.0518=0.192平方米布,依此,再计算第二次间接消耗量并再累加起来,继续计算多次,直到直接间接消耗量可忽略

为止,上例的最后累计消耗量如表4所示即为完全消耗系数。

(3)

在经济分析评价中,往往以社会对生产部门的最终产品量为准进行计算,因此在累积消耗系数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最终产品系数的概念,如表5所示。

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的最终产品指标后,就利用最终产品系数估算出各生产部门相应的生产水平。

(4上述表格,用现代数学的术语称为矩阵,如果表1中的最终品的需求以矩阵符号Y表示,中间产品的交流矩阵用F表示,总投入和总产出相等,均用X表示,这样,则表中水平方向所反映生产产出的分配结构关系式,可表示为:

F+Y=X

又以矩阵符号A代表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则有:

F=AX;(I-A)X-1

即X=(I-A)Y

式中,I为单位矩阵,(I-A)-1为生产部门为了满足单位数量的最终产品需求所必须直接和间接产出的产品数量矩阵即最终产品系数矩阵,亦称为列昂节夫逆矩阵。

?

1.4570.662?

针对上例,有(I-A)-1=?

?

?

0.2321.242?

(5)价格矩阵

用矩阵符号P来表示表1中垂直方向反映生产要素的投入结构,即生产中价值形成的过程,有:

P=A′(I–A′)-1V

式中,P为单位产品价值矩阵,即价格矩阵,它等于生产单位产品时,需要投入的各种中间产品的成本,加上社会劳动新创造的价值,或生产的总投入的币值除以总产出的物理量。

A′为A的转置矩阵;V为单位产品中新创造的价值矩阵。

按上面简化的例子,设每公斤小麦的价格为P1,每平方米布的价格为P2,新创造的价值分别为V1和V2,则按直接消耗系数表3可得到:

V1?

0.232V2P1?

0.25P1?

0.14P2?

V1?

?

P1?

1.457

?

?

?

V1?

1.242V2P2?

0.40P1?

0.12P2?

V2?

?

P2?

0.662

上式也可由最终产品系数表5或列昂节夫逆矩阵求得,假设劳动力的报酬为每人·日1元,则按表3可知V1为0.80×1=0.80元,

篇二:

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

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

第一章

教育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早期的教育经济思想

一、早期西方经济学家的观点

(一)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

古典经济学,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配第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复杂劳动比简单劳动能创造更多的价值的思想。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亚当·斯密首次把人的经验、知识、能力视为国民财富的主要内容和生产要素。

(二)庸俗经济学家的观点

庸俗经济学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法国和英国,19世纪40年代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李斯特分析了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认为“物质资本”是由于物质财富的积累所形成的、“精神资本”则是智力的成果和积累。

19世纪庸俗经济学家马歇尔,他认为增加教育投资,改革教育史扭转这种局面的有力举措。

第一,他认为投资于教育是一本万利的事。

第二,人才浪费是最大的浪费。

第三,改革教育史挽救英国衰败的重要举措。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经济思想

(一)教育与经济的辩证关系

(二)教育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

教育可以增进劳动者劳动变换的能力。

教育是使科学技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媒介,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手段。

(三)劳动价值论与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计量教育投资的社会经济效益奠定了理论基础。

劳动是国民收入的唯一源泉。

第二节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一、战后科技革命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二、增长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的发展

第三节教育经济学的形成一、人力资本理论的创立

(一)关于人力资本的概念

资本区分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

物质资本是体现在一定数量与质量的物上的资本,人力资本则是体现在人身上、以人的知识与技能表现的资本。

二者的区别在于,物资资本的所有权可以继承和转让,而人力资本则不可能。

(二)人力资本的形成

1、用于教育的支出,包括正规的学校教育和各种在职培训。

2、用于医疗保健的支出。

3、用于国内劳动力流动的支出。

4、用于移民入境的支出。

(三)人力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支出形成的教育资本是人力资本的主要部分。

劳动力质量的提高,是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重要因素。

第四节教育经济学的发展

一、70年代的发展

(一)筛选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关于教育能提高人的认知能力,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的论断是不正确的;教育的作用主要不在于提高人的认知水平,而是对具有不同能力的人进行筛选。

(二)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

劳动力市场由主要市场和次要市场组成,不同背景的人将进入不同的市场从而享受不同的待遇。

认为它揭示了教育在资本主义国家劳动力市场划分中的作用,解释了教育的扩展未能改变各阶级、集团间收入不平等的现实。

(三)社会化理论

工人工作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工人自身的非认知个性特征,而不取决于他们的认知水平。

二、80年代的发展

(一)关于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美国教育发展不单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阶级斗争的结果。

(二)于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

(三)关于高等教育与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关系

(四)关于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和收入

(五)关于高等教育与人力规划和投资选择

第二章

教育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

第一节教育经济学的对象

一、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与经济有着多方面、多层次的密切关系。

其中最本质、最基本的关系表现在:

一方面,经济及由经济所决定的社会发展,决定着教育的需求和供给,从而决定着教育的发展规模、质量、结构和增长速度;另一方面,教育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种熟练程度不同的劳动力和专门人才,从而促进和推动着经济的发展。

教育经济学主要是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研究教育领域中资源投入和产出规律的科学。

三、教育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一)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它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经济对教育的决定和制约作用;另一方面是教育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和制约作用。

(二)教育与经济联系的基本途径

(三)教育的投入

教育的进行必须投入一定量的社会劳动或社会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表现为教育投资,这是教育的物质基础。

(四)教育产出的效率和效益

教育的产出或者教育投资的经济效果表现在两个不同层次上。

首先是教育的直接产出,或教

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其次是教育的间接产出或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

(五)教育体制与经济体制

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和教育体制关系着教育资源的投入和产出,关系着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六)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

(七)教师的供求、流动及其调节机制

第二节教育经济学的方法

一、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教育经济学的具体方法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和统计分析的方法;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结合的方法;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结合的方法等。

二、教育经济学的价值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经济学

一、我国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1984年10月中国教育经济学会在黄山成立

二、我国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和出版成果

这些研究成果大多形成了教材或学术论著,并得以公开出版。

教育经济学的出版物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类是教育经济学的教材或基本理论。

第二类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学术专著。

第三类为教育经济学一些重要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的论文集。

三、我国教育经济学面临的课题

(一)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和教育体制

(二)教育如何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教育投资的总量、分配及其来源

(四)教育成本与效率

(五)教育的社会与个人收益率

第三章

教育与经济的基本关系

第一节经济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一、经济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二、经济决定教育的规模、结构与速度

三、经济决定教育制度与体制

四、经济最终决定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第二节教育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一、教育对劳动生产率的作用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第一,教育是科学技术迅速、大规模、有效传递和传播的基本途径。

第二,教育是使科学转化为技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第三,高等教育是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

科学和技术的发现、发明和创造是科学技术的生产过程,科学技术的传递和传播、学习和掌握则是它的再生产过程。

第四,教育培养了大批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

各个领域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队伍是科学技术主要的发明者和创造者,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直接的决定条件。

三、教育对管理的作用

管理与决策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管理思想、管理组织、管理手段与方法,最终取决于管理和决策者的素质和水平。

四、教育对人口的作用

教育对控制和减少人口数量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提高妇女教育水平,降低育龄妇女生育率实现的。

第三节教育与经济关系的中介

一、教育的基本经济功能是培养劳动力

第一、教育可以把简单劳动变为复杂劳动,提高劳动的复杂度。

第二、教育可以使体力劳动转化为脑力劳动。

第三、教育可以增强劳动者的劳动转换能力。

二、教育是培养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其中现代学校教育是最基本的途径,有以下特点和优势

第一,规模大。

第二,效率高。

第三,高质量。

第四节教育与经济关系的表现

这种表现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

第一是教育的投入与产出;第二是教育体制与经济体制;第三是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

一、教育的投入与产出

这是教育与经济关系最基本的表现,居于二者关系中的基础性层次。

二、教育体制与经济体制

这是教育与经济关系在制度上的表现。

第四章

教育投资的负担

第一节教育支出的性质与分类

一、教育支出的性质

第一,教育支出是用于劳动力的支出。

第二,在现代生产条件下,教育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三,教育支出同样可以得到补偿并获得经济收益。

二、教育投资的分类

(一)按投入要素分为人力与物力

(二)投资主体和投资发生

(三)按投资对象区分

一是传统的或正规的学校教育投资,即初等、中等、高等教育三级教育投资,用以培养后备劳动力和专门人才。

二是非正规的成人教育或继续教育投资,用于更新已就业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

第二节教育投资的负担

一、负担的原则

第一,受益原则

第二,能力原则

二、政府的教育投资

政府对教育的投资都是教育投资的主要组成部分。

这是因为:

第一,社会史教育投资的受益者。

第二,政府集中的财政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居于主导地位。

政府负担教育投资的主要形式有:

财政拨款。

用于教育的税费。

教育机构

(主要是学校)税收的减免。

专项补助。

对学生资助。

科研拨款。

三、企业(或厂商)的教育投资

企业是重要的教育投资者,这是因为:

第一,企业是教育投资的受益者。

第二,企业税后的收入是国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企业也有可能负担一部分教育投资。

在中国现阶段,企业的教育投资还包括对企业举办的中小学的教育投资,以及对大学生的“委托培养”和“有偿分配”所支付的教育投资。

四、受教育者的教育投资

受教育者或家庭负担教育投资应区分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是一种带有强制性的免费教育(免费对受教育者而言),就强制来说,它以法律保证,受教育者家庭与政府承担了对适龄儿童和少年教育的义务,强制以免费和以政府负担为条件,旨在保证适龄儿童和少年、尤其是低收入家庭子女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五、学校收入中用于教育的投资

总之,当今世界的教育投资,主要是非义务教育投资,主要体和来源渠道已呈多元化的格局。

第三节教育投资负担结构

一、外国的负担结构

第一,义务教育投资基本上由政府负担,主要由地方政府负担,这首先是由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的。

第二,非义务教育尤其高等教育投资负担呈多元化格局,学费占有一定比重。

美国被称为是西方国家高教经费多元化的典型。

各级政府各类拨款、学费、学校服务收入是高校收入的三大来源。

二、我国的负担结构

90年代以来中国教育投资的来源与负担如下:

全国教育经费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

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

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

企业办学校教育经费

校办产业、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收入中用于教育的经费

其他属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

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

社会捐(集)资办学经费

学费、杂费

第五章

教育投资的外部比例

第一节影响因素分析

一、教育投资需要量的因素

(一)人口数量及构成

就我国来说,人口对教育和教育投资的影响有以下特点:

第一,人口基数大,在较长时间内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决定了受教育者数量大,所需教育投资量多;第二,人口年龄构成轻、

篇三:

投入产出分析题附答案1

单选:

1.抽入产出分析是由经济学家(B)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一种经济数量分析方法。

A.瓦尔拉斯B.列昂惕夫C.萨缪尔森D.索洛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投入是指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各种消耗及其来源

B产出是指经济活动的成果及其使用去向

C投入产出表按照计量单位的不同分为价值型和实物型

D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式:

中间产品+中间投入=总产品

3.下面哪个不是投入产出的基本假定(D)

A同质性假定B比例性假定C相加性假定D消耗系数绝对稳定性假定

4.投入产出按资料范围可分为宏观模型和微观模型两大类,下列不属于宏观模型的是(C)

A国家模型B地区模型C企业模型D部门模型

5.下列不属于经济要素的是(A)

A企业B原料C价格D劳动力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马克思把国民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量大部类的再生产理论

B费兰索。

魁奈提出“全部均衡理论”,把各部门的投入和产出联系起来考察C物质生产部门指那些能创造物质产品以及直接实现产品价值的部门。

D投入产出模型是指用数学形式体现投入产出表所反映的经济内容的线性代数方程组

7.利用投入产出表,可以精确地计算出整个社会产品中,两大部类各自的总量及其价值构成。

其具体计算过程分为四个步骤:

(B)

(a)计算第二部类产品的价值构成

(b)计算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的总量

(c)计算各部门的部门消耗系数.劳动报酬系数和社会纯收入系数

(d)计算第一部类产品的价值构成

它们的正确排序为:

A.abcdB.bcadC.cbadD.abdc

8.下列哪个选项不是投入产出模型在宏观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D)

A.分析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比例关系

B.分析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

C.分析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

D.分析国民经济大型项目建设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

9.投入产出模型在制定国民经济计划中的作用为:

(B)

(a)为从社会最终产品出制定国民经济计划,提供了一种科学方法(b)能够成为加强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重要工具

A.(a)B.(a)(b)C.(b)D.一个都不是

nnn

10.∑(vj+mj)/∑∑Xij是分析:

(A)

j=1i=1j=1

A.国民收入与物资消耗的比例

B.社会总产品与社会化成本的比例

C.消费数量与劳动报酬的比例

D.消费数量与社会总成本的比例

11.下列不属于从最终产品出发制定国家计划的过程的是:

(B)

A.确定计划期所需要达到的消费总量

B.根据报告期生产的增长情况确定投资

C.利用公式计算计划期各部门的总产量

D.确定计划期的直接消费系数

12.大量的经验表明,价值形态的投入产出表一般为(B)个部门左右

A、50B、100C、150D、200

13.实物投入产出表一般为(D)个部门左右是较为合适的。

A、50B、100C、150D、200

14.目前,最为流行的实物——价值投入产出模型是:

联合国推荐使用的(A)。

A、U·V表B、U·C表

C、U·K表D、U·N表

15、我们知道,直接消耗系数最为主要的影响因素是(B)的变化

A、人员流动B、生产技术

C、时间D、设备折旧

16.R·A·S法是(C)年同样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斯通等人发展起来的,在实际

应用中不断得到改进,现在已得到十分广泛地普及。

A、1858B、1859

C、1960D、1861

17.在做任何宏观经济分析时,按一定的口径将宏观经济分类是必须的。

而分类

的方法往往是由宏观经济分析的具体方法所决定的,因而投入产出表的分类方法是由投入产出法的(A)所决定的。

A、特点和假设B、特点和要求

C、要求和假设D、以上都不正确

18.地区投入产出型模型是有(B)组平衡等式组成。

A、一B、二C、三D、四

19.按照行政区(省、市、自治区)划为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