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道德经读书心得感想.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66905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关道德经读书心得感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有关道德经读书心得感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有关道德经读书心得感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有关道德经读书心得感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有关道德经读书心得感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有关道德经读书心得感想.docx

《有关道德经读书心得感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关道德经读书心得感想.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有关道德经读书心得感想.docx

有关道德经读书心得感想

有关道德经读书心得感想

  心得体会其实就是简略写出自己阅读过的书籍或文章的内容,然后写出自己的意见或感想。

换而言之就是应用自己的话语,把读过的东西,浓缩成简略的文字,然后加以批评,最重要的是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意见。

那么,为了方便您的写作,那么小编今天就给大家带来几篇关于道德经读书心得!

  有关道德经读书心得感想:

篇一

  林语堂曾说:

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

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

我想这也是每一个人读《道德经》的感受了吧。

  其实每个民族都会有智者,会站在人群前面,站在天地之间把他所能看到的世界告诉给他的每一个人。

告诉后人,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要怎么样才能活得更好,更长久,如何才能不被别人,被自己灭亡。

而老子便是这样子的一位智者。

  老子将一切归咎于道,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世间万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成的,故有: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于是我们后人再次基础上理解的道便是道是混沌是无极,由此生出鸿蒙之气,内含阴阳,再生而为天地人三才,进而构成世间万物。

但是老子又说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意思就是说道是不能用语言所说出来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就是天道关系。

  道生万物,但是道亦为虚幻。

在恍惚虚幻中,它含万物之影象;有含形色之实体;其实老子的道,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它先于天地而生,周而复始。

今天,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科学家们也证实了自然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它存在于互不相同的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

此是此,彼是彼,任何事物都按其固有的轨迹运行。

人们能够用一定的方法去认识它、体验它、并按照客观规律改造它。

由此观之,老子在《道德经》中就已经揭示了宇宙的起初和自然的本源,这比之西方近现代的理论学说早了两千多年。

  老子的道,寓意精深,无法企及。

使得我们只能用仰望的目光触及他深刻的思想。

而老子所提倡的徳也被为后世奉行为处世哲学。

  道是事物固有的规律,是神秘难测而又隐蔽在事物内部的东西,是不可理喻的东西,是不可及的。

而德则是道之功、道之用,是人们认知事物和改造事物的一种人为行为,是可以理解接受的,是人们可及的。

  德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之人必备的世界观、人生态度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他讲究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

上善若水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之德是最近于圣人之德的。

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

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处于最末。

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却常德众之先。

以不争而争,以无私而私。

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

水滋润万物却无取于万物,并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

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

水有其种种美德堪比圣人,堪谓之道。

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人人都往高处走,难免竞争,有竞争就有争斗,有争斗自然就有流血牺牲。

水比人明智,甘居下位,滋润万物而不居功自傲,清净无为而又无所不为。

上善若水,就是一种开朗乐观的人生态度。

一种修德的必备境界,一种养身之术。

我们心中有德,必然愈加崇敬自然和生命,我们离道就更近一层,更能体会到人生的终极哲理。

  老子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一言道破天下之事,看破人生之理。

世上本无善恶贵贱,人与人本无争斗之意,天地万物本和谐融洽。

但由于世人皆需追逐自己所需,觅求自己生存发展之本,于是不断于天地之间人世之中苦心经营、算计不已,一切仁义与邪恶也相反而成。

天地本无成人与害人之心,但却造就人际错综复杂,世间本无圣人之现,但却成就社会等级。

一切本自然,但却一切又进入繁杂之社会,天地万物、圣人百姓本自然相处,无私无公、无善无恶;却人与人终究摆脱不了关系往来,免不了融于社会,因此一切纷争痛苦皆至。

一切人之所想,一切人之欲,一切人之愿,一切人之求,但所有种种皆需要人自己内省不已,都需要自己能够达物达人进而才能达己。

  当然每本书都有瑕疵,《道德经》也不例外,他最大的弊病在于过于虚幻,有种避世的消极状态,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里,这种消极状态断然是不行的。

但是只要我们采撷其长,也会有不少的收获。

  读罢此书,掩卷暇思,不禁叹服古代人民对自然崇高的敬意,对人生透彻的洞悉。

这样如玑似玉的文字,清新畅怀的生活方式,高屋建瓴的理论,虽不尽善尽美,也无可颠覆了。

  又云: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层次不同,领悟的道就有区别。

道法自然,道亘古不变,看的就是不同人不同心境的理解。

读此罢,书受益良多,无以为馈,愿共享此书之精华。

  有关道德经读书心得感想:

篇二

  老子的道,其实并不像很多人说的那么玄乎,它是指:

物质世界及精神世界变化的原因和规律自然规律。

关于道是物质还是精神之争,是肤浅的,属于表象范畴。

  所谓自然规律:

它是自然界的运行法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运动形式。

人们只能通过实践认识它,利用它,却无法改变它,否则,就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如: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

医生只能看病,不能救命,若能救命,普天下的医生岂不都成神仙了?

但有很多人并不明白这一点,或不愿相信这个简单道理。

特别是很多古代帝王,迷信江湖术士,服用什么灵丹妙药,妄图长生不老,结果中毒身亡,反而枉送性命。

  对立统一,是事物存在的自然规律,也是老子反复强调和证明的观点之一。

所谓对立统一,不是单个事物的对立与统一,也不是事物简单的一分为二,而是无数对立的事物交织在一起而相互依存、影响、变化、转换,构成了动态的、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

因势利导,顺其自然,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基础。

  物极必反,是事物运动的自然规律。

是老子反复强调和证明的又一观点。

如:

钟摆,您说它是在左边?

右边?

中间?

不好说?

这是因为我们所看到的钟摆,只是它在某一时段的位置而已。

事物如钟摆,人们所看到的事物,只是它在某一时段运动中的表象。

由于事物受自身及相关因素的制约,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运行,所以,物极必反。

人们由此误以为,不偏不倚,中庸之道才是至理,殊不知中庸只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某一时段的短暂现象。

试问古往今来,有何人、何事、何物,能永远保持或停留在中庸之上呢?

没有!

也决不可能有!

  失衡而动是事物动因的自然规律,是宇宙的原动力。

大家知道:

事物都是运动的,但为什么要动?

恐怕就很少有人知道其中原因了。

近代科学研究发现:

物质是无限可分的,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物质,事实上是无数物质的复合体,从某一个体,到相近物体,乃至整个宇宙,它们相互依存、制约、影响、变化,小到元素周期,大到天体运行,甚至鸟儿飞翔,人类行走,汽车行驶等等,莫不如此:

失衡平衡,再失衡再平衡,循环往复,构成了对立统一、五彩缤纷的美丽世界。

失衡是永恒的、持久的,平衡是局部的、暂时的。

物质世界如此,精神世界难道不是这样吗?

放眼世界:

小到人际关系,大到国家政局乃至国际形势,概莫能外。

  水往低处流,这是人们所熟知的水的一条自然规律。

也是水在常态下的一种运动形式。

但也有例外,如:

水受热就会变成气体,会往高处跑;再如:

水在太空可以悬浮,这是由于水脱离了地球的引力所致。

上述两种现象,就不是水的一般规律所能涵盖的。

由此可见:

自然规律也是有条件的。

同一件事物,时、空及环境改变了,规律也会随之而改变。

这就是规律的规律了。

  老子云:

道可道,非常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们只有通过自己的感官,全面认识和系统分析客观事物,进而掌握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而不违反自然规律,因势利导,顺其自然,才是人间之正道。

  有关道德经读书心得感想:

篇三

  在杨勇老师的建议下,我认真地拜读了老子的《道德经》。

老子的《道德经》只有区区的五千多字,却表述了自然之理,令人茅塞顿开,意义深刻。

  《道德经》主要是论述两个方面:

一是世界本体--自然,即道与阴阳。

道为世界之真,用阴阳成物。

二是意识。

意识为物的本性,以谦柔通于道。

在这两个层面上,又构建了两重秩序:

一是人,意识与自然间的秩序。

这种秩序表明人要尊敬、理解、学习自然。

二是人与人之间的秩序。

这种秩序就是爱。

脱离了爱,这种秩序将不复存在。

  一、人,意识与自然间的秩序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源于道,道是世界的本体,是唯一的真,唯一的存在,即道就是世界。

没胡道就没有世界,世界因道而存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述道之理,而道之理应效法自然,而人、地、天也亦效法道。

效法道应循道而行,利用自然之理,为自己所用,从而造福人类,使人类社会天长地久。

倘若我们不依道而行,抱着人定胜天的心态,斗天、斗地、斗自然,最终的苦果还是自食。

  天之道,不争而善,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天有其规律,不是人所能左右的,但我们可以利用其规律,在实践中实现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或理想,因为天不负有心人。

但是,功成之后要在适当的时候身退。

树在招风,我们应顺应天意,适时而止,方能自保,安享天下太平,而免遭杀身之祸,这也涉及到后面所写的知足。

  二、人与人之间的秩序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要想成为圣人实非易事,要想成为圣人,应该有一颗谦虚的心,不耻下问,努力地用知识与道德来充实自己。

,同时,要忌空无实际的志向,应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结合自身实际,去实现符合自己能力的理想与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的这些,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有强健的体魄。

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以其终不自大,故能成其大。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人不应有骄傲自大之心,完全忽视他人的存在,骄傲自大只会使自己迷失方向,跌入万丈深渊。

知彼知已,方能百战百胜。

人贵有自知之明。

以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潜力,一切的困难就不将是困难了,美好的明天将被自己开创。

  困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有时也会决定整体。

我们注重整体的同时,也不应忽视部分的作用。

凡大事者,皆从小事做起。

即使是社会主义的大厦,也是一块块砖建起来的。

因此,我们在实现自己的理想时,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终成大事,实现理想。

  柔弱胜刚强。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坚。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行,莫能行。

天下非刚至强,柔变强。

如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等。

以柔克刚,柔能胜刚,即使天下至柔之物,也能打败天下到坚之物,这是道之一。

但是,天下人皆知其道,而能真正做到的却很少,甚至没有。

人民在强权之下,也许是很柔弱的,但在暴政之下,人民看起来的柔弱,却能推翻暴政。

如秦朝的来亡,便是一个例子。

  上善若水。

静能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人是一种高级动物,动物尚有冲动,更何况是人。

那么,我们该如何抑制自己的冲动呢?

这就需要我们修心养性,以致使自己做到清静、无为。

这样,我们即使面对世间的变幻莫测,乌云密布,也应处之泰然,冷静、沉着地面对,最终将云开见日。

倘若自己先乱,即会做出冲动之事,其结果会更糟。

  夫唯不争,故无忧。

见素抱朴,少见寡欲,绝学无忧。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知足不辱,知此,可以长久。

人有一大缺点,那就是不知足。

人要想改变这一大缺点,就是淡泊名利,少思寡欲,保持一颗平常心,方能知足。

知足者,少有烦恼。

无烦恼者,常带有微笑,能开心、快乐与幸福,这就能够使自己寿命延长,安度天年。

  总的来说,《道德经》惜字如金,字字经典,使人在知道自然这理,依道而行。

同时,让人明白世俗中的为人处世之道,以清静无为,使自身开心、快乐与幸福。

  有关道德经读书心得感想:

篇四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道德经学习后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道可道,非常道一阵阵读书声回荡在校园里。

自从学校开展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读书活动以来,校园里每天都飘荡着整齐而有节奏的读书声。

  当老师第一次捧着《道德经》,告诉我们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我就暗暗地下决心一定要认真地学习它。

  可是当老师第一次用清脆的声音带领我们读《道德经》时,我感觉到枯燥无味,一点儿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来。

虽然如此,我还是不忘每天读一读,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喜欢上了它。

于是每天清晨,伴着鸟儿的歌声,迎着初升的朝阳,我坐在阳台上,一边享受着清鲜的空气,一边开始了晨读。

它给我的心灵开启了一道门,引导我如何从小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不追求名利的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

  读《道德经》后,我渐渐发现,原来做事马虎的我竟安静耐心地思考问题了,原来作业中潦草的字迹变得端正了许多。

从诵读经典书籍中,也让我悟出了些做人的道理。

比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告诉我们,一个人不仅要能战胜别人,更应该有勇气战胜自己。

  《道德经》让我受益匪浅。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

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

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

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

站在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

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

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有关道德经读书心得感想:

篇五

  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

名可名,非常名。

说的是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同的名称。

同谓之玄都同样可以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这一段作为《道德经》的起始,详细阐述了对规律的理解。

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

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

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

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

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

  作者认为坚持按规律办事,一切都会顺利,而违背规律会得到大自然的惩罚。

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这样阐述的:

昔之得一者古来大凡按规律办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

这句话承接上句举了很多例证明尊重规律的好处。

上天尊重规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规律可以安宁,神灵尊重规律可以带来安宁,河流尊重规律可以水满,自然界万事万物尊重规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规律就可以得到天下。

其致之推而言之。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说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会爆裂,大地不安宁就可能会塌陷,神明不显灵就可能会消失,河流没有水就可能枯竭,万事万物不能生长就可能灭亡,君王不能统治天下就可能颠覆。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所以富贵以穷贱作为根本,高贵以低下作为基础。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x,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

这局是举例说明上面一句,意思是所以说侯王都用孤、寡、不x这类贬义词自称。

这难道不是以贱为根本吗?

难道不是吗?

故致数舆与舆。

世故不xx欲如玉,xx如石。

这是对上面的申论与例证的总结,说的是所以最高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于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样美丽,像石头那样坚硬。

  由此可见,以代表人物的道家学派对规律是十分尊重的,这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是很难能可贵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不健全,但却具有非常强的科学性,这对现在我们的唯物论十分有帮助,为后来人们对唯物论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个十分坚实且广泛的基础。

而且,从这一段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无为的崇拜。

  在现实和一些文艺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们虚幻而飘渺,空灵且高傲。

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飘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种无为。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智。

所以说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让人谦虚,让人博学,减弱人的志向,增强人的体魄,让百姓没有知识和欲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为,以自然无为的态度治理天下便没有做不好的事。

有关道德经读书心得感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